棋王讀後感800字

【篇一:棋王讀後感

從未接觸過這一段歷史,但卻知道,那是個瘋狂的年代,人的生理被擠壓到極限,活在那個時代,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智慧啊。

棋王讀後感800字

王一生他的命運十分坎坷,不論怎樣顛沛流離衣食無着,始終不曾放棄心中的信念,酷愛下棋視棋如命,他的母親去世前,用拾來的牙刷把一點點磨製出來的,白色圓潤,近乎透明的棋子,放在棋王的包裏,也許,那一刻就象棋王哭着說出來的那樣:“媽,兒今天,媽……”出身卑微的妓女母親,對象棋已近癡迷的兒子,王一生對人談起自己的母親曾經不堪的經歷,始終沒有迴避母親低賤的過去,卻始終是對母親的理解和深愛。知青們去參加了象棋比賽,王一生去晚了,腳卵便將自己家傳的象棋送於了“領導”,於是,王一生被作爲照顧對象批准參賽了,但他拒絕了,他認爲那是對自己畢生最愛的背叛,是對信仰的褻瀆,他沒有參賽,在最後,他在比賽決出冠軍後向他們發出挑戰,並且是1人對10人,這比賽已經超脫了棋盤,那是一種個人的信仰與精神的支撐,它同時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人和現實的對抗,使他贏的了比賽,最後,冠軍的老頭出來求和,棋王用最後的力氣答應了……

夜黑黑的,伸手不見五指。王一生已經睡死。我卻還似乎耳邊人聲嚷動,眼前火把通明,山民們鐵了臉,肩着柴禾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來,想:不做俗人,哪兒會知道這般樂趣?家破人亡,平了頭每日荷鋤,卻自有真人生在裏面,識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倦意漸漸上來,就擁了幕布,沉沉睡去。”

看完後,棋王走後的一句話還在我腦中迴盪,媽,兒今天,媽……,眼睛已經溼潤了,一個畸形的時代,一個充滿信仰與力量的靈魂,不,不是一個,而是一羣對將來充滿期待的人與哪個時代所發生的故事,我又想起了周總理的那句話,中國不會這樣下去的,什麼是舊?什麼又是新?舊的不一定都是糟粕,新的並不一定都是精華。沒有舊哪來的新,簡單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在造反派否定一切的行爲中被撕得粉碎,真是無知和愚昧的悲哀,也是我們民族的不幸。

【篇二:《棋王》讀後感】

一直以來很想看阿城的《棋王》,然而時間上斷斷續續地,終於把《棋王》看完。字數不多,大概3萬字左右,但是這是一部偉大的尋根文學,阿城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某個時代的精神。李劼先生說同爲知青,阿城悟出人生,史鐵生悟出命運。《棋王》應當屬於阿城的成名之作,也是開啓悟道人生的里程碑之作。

看完後,有兩個比較深刻的感觸。

一個是小說對於吃的描寫,入木三分,只有對於“餓”的深刻體驗下才有對於吃這個動詞細緻的描寫。苦難的深重是這個年代的特色,人人自危,在沒有油水造成胃酸氾濫的年代,在描寫棋呆子吃相的那一段,在描寫衆人吃蛇那一段,我們都可以從字表面之下看到這個時代造成的苦難,然而又能夠看到人們積極地生活着,無論生活多麼艱難。苦難大多數尋根作家都會描寫,但是阿城卻不張揚,不過分渲染,彷彿這是極爲尋常的生活,當生存成爲一種負擔的時候,活出自我是一種奢侈,然而不管生命多麼渺小乃至岌岌可危,在苦中作樂成了大多數民衆的統一作風。於是看棋這段能看出多少人的狂熱,如果說狂熱是一種絕望,那麼多少人陷入不由自主的絕望,一如這個年代的政治。

而是小說中王一生的“呆”是另一道風景。你看得到他下盲棋時候的呆,下棋下得被人偷錢包之後的呆,吃飯一絲不苟的呆,以至於後來驚心動魄的“戰九雄”九子連環車輪大戰的癡。無不讓你覺得這個“棋王”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他有獨特的魅力所在,是一種人性,一種精神,一種境界的所在,在這個年代的堅持更讓你覺得難能可貴,生活的延續其實不難,何以解憂,唯有下棋。他的專注,他的認真,他爲棋而生。他癡,他呆,他不懂世故。可是依然不妨礙他深入到你的內心,讓你認可他的存在。我由此想到了阿甘,想到了莊子文下的奇人,那些活出自己生命的獨立個人。

恰恰通過棋,可以讀人生,即使不懂下棋,然而看到《棋王》依然有自己的感觸,人生不恰恰是一種態度?看懂人生和看懂下棋姿態完全有共通之處,否則魅力不會感染到你。人生不是靠拯救,不是靠救贖,而是靠堅持,靠淡泊。慾望往往令人進步,而後使人墮落。人類存在一是性慾,一是思想。性慾創造了人,思想則承載了記憶,以及創新。如何讓普普通通的自己保存與大衆不一樣的性格,需要物質,也需要思想。《棋王》也許能告訴你。

【篇三:《棋王》讀後感】

那些晦澀與苦難交織的歲月終是過去了,成了人們心中無法癒合的'傷痛。阿城是親歷者,所以能以淡淡的筆觸勾畫出在那個物質,精神皆極度匱乏的時代中的悲喜劇。王一生便是其中的主角。

棋呆子從始至終便從未辱沒過他的稱號,每次出場定要與人廝殺上幾盤,象棋是王一生的世界,他在楚河漢界上縱觀全局,兵來將擋,運籌帷幄,象棋甚至成爲了王一生生活的意義。在一個貧乏動盪的年代裏,他仍堅守的,是對象棋純粹的癡迷。他的癡迷,他對象棋無時無刻的掛念,是他“呆像”背後對時代的反抗。他在自己的靈魂深處構築了一個寧靜的時空,與紛擾喧囂的世界對峙着。他沒有像大多數知青那樣,囿於那畸形的時代,他請事假出去與人下棋,把對象棋的執着置於物質生活之上。

阿城並沒有把王一生塑造成“無己、無功、無名”的完人,王一生的真實在於他對“吃”的小心翼翼,從小的艱苦生活使王一生對待食物有着無比的虔誠與精細,而他卻沒有因此囿於衣食,囿於人生細碎困擾,或許這也是王一生的超脫之處。

倪斌的成長背景與王一生存着天壤之別,在優渥環境中成長的他是阿城筆下被時代困囿住的人物。他對官員的妥協彷彿是他對時代妥協的縮影,本該有遠大理想的青年在浮躁的年代裏竟只剩以一副名貴棋子和幾幅字畫換取自己調動的志氣。然而,我們沒有任何立場職責倪斌,他不過是爲了謀一個乾淨的棲息之所,要說唯一的遺憾,或許只是可惜他被那個黑白顛倒的時代鎖住了理想。

王一生與倪斌截然不同的人生脈絡中,又有着各自的情理。王一生自小生活環境單純,對象棋的熱愛也完全發自內心,更何況他的象棋中還鐫刻着來自母親的愛與憐惜。可以說,象棋是王一生的靈魂。反觀倪斌,在繁華渲染下變得世故,下棋的初衷也多源於對世家的傳承。他於王一生,便是少了幾分純粹與執着,他的內心仍是善良而柔軟的,卻屈與時勢,囿於時代了。而王一生卻因着那純粹與執着,保持着自我。

生活在人羣中的我們不可能有陶潛的幸運,卻也不再會遇上瘋狂愚昧的時代。困囿住我們的是世俗瑣事,是挫折與坎坷。有人選擇順其自然,囿於其間;更好的選擇卻是像王一生那樣,或許我們不能完全逃脫,但在內心,我們掙開了枷鎖。人生的魅力在於它的自由,無拘束,其過程定會有許多曲折,克服它們,便是《棋王》所給予我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