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端午節的作文800字7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的作文800字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端午節的作文800字7篇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1

去年的端午節,雖一個人在家,可傳統習俗不能丟。

天剛矇矇亮,早市上的節日氣氛就營造好了。有沸騰在鍋裏的的糉子,糉香襲人;有帶露珠的艾蒿、菖蒲,小販早已捆好了,一小把兒一小把兒的擺放在路邊,溼潤清香;有花花綠綠的紙葫蘆,是現代工藝製成,顏色傳統,漂亮,但很嬌貴,只能手提,不可抓碰;香荷包、五彩線更是應有盡有,目不暇接,給節日增添了喜慶的色彩。

我用一元錢買了一把艾蒿與菖蒲,花兩元錢買了兩個糉子,又花了兩元錢買了一對兒紙葫蘆,這個端午節就辦置齊了。

或許是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了,或許是傳統與現代的碰撞,現代佔了上風,人們便越發得懶惰了,你隨便可以找到沒時間的藉口,節日也就變得這樣簡單了,彷彿成了一種形式。

任何事物都帶有兩面性。現在過端午節,雖省去了採艾蒿,包糉子,摺紙葫蘆等環節,讓過節便簡單容易了。卻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節日表面的味道登峯造極,而節日靈魂的味道則清淡如水。更多的人,也包括自己,只知道端午節年年過,對於端午節的來歷及傳統習俗的瞭解,則知之甚少,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祖宗留下的傳統,就在自己的手上淡化了。

回到家,見時間還早,我打開了電腦,要爲端午節尋根求原,讓自己過一個真真切切的,不流於形式的端午節。

我瞭解到,我國的漢民族,稱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而端午節的來歷有諸多說法,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爲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至於掛菖蒲、艾葉、紙葫蘆,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等習俗,則據說是爲了壓邪。

傳說,屈原受朝廷迫害,於五月初五自盡投汩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線、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但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並有唐代詩詞《端午》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另,東漢《風俗通義》中,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爲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掌握了理論依據後,我起身虔誠的把艾蒿、菖蒲、紙葫蘆掛在門楣,凝視數秒後,帶着對屈原的敬畏之心吃下了糉子。偉大的詩人屈原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千古詩句,彷彿就在我耳邊環繞。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2

想起端午節的糉子,真是讓我垂涎欲滴啊。因爲它太好吃了!這不,又要到端午節了,好想吃糉子啊~不禁讓我回憶起去年過端午節了。

依稀記得那天天有點陰暗,一個大好節日就被這天氣給破壞了,真叫人惋惜。

一大早,我媽媽就在客廳裏“河東獅吼”了。還沒等我吃完早飯,老媽就“扯”着我到菜場去買一些糉子葉啊,糯米啊,豬肉啊,臘肉啊……準備就緒後,我們終於開始包糉子啦!

說來也怪,媽媽包出來的糉子又快又好,糉子好像有靈性一樣;媽媽似乎好像有魔法一樣;不出一分鐘就包出一個;在媽媽手中好像在跳舞一樣;而我呢,包了半天都沒包出一個,而且,我包的的全部都散散的,扁扁的,跟沒吃飯一樣,跟泄了氣一樣,有的都漏啦。連我都覺得有夠爛,不對,是又醜又爛!!!氣死我也!

不一會兒,一股香噴噴的糉子香味,便瀰漫了整個房間。我肚子裏的饞蟲立刻就被勾了起來。不一會兒,垃圾桶裏便多出了五片糉子葉。嘻嘻――

品嚐完了好吃的糉子,電視里正在直播精彩激烈的龍舟比賽。加油聲,鑼鼓聲,此起彼伏。點實力和我家都熱鬧無比,其樂融融。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這裏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爲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

端午節的習俗可不只有吃糉子喲!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佩香囊,有驅趕瘟疫之意。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那一天,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用以驅瘴。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聽老師忿忿地說,韓國要將端午節申遺了。作爲炎黃子孫。真有點坐不住了。從我做起吧!今年端午節,要讓它過得更有中國味。耐心等到五月初五吧。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3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不久就到了,想必大家對每年過端午節的情形記憶猶新吧!

奶奶常跟我說起她童年的往事,在故事裏,端午節是一個充滿好奇而又充滿期待的節日:在初夏那個節日的晚上,剝開一個糉子,滿屋飄香,大家圍在一起,小孩纏着大人講那個熟悉卻百聽不厭的故事:兩千多年前,古老的中國戰火紛飛,農曆五月初五的那天,有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看到自己國家面臨着亡國危運,而他心中的抱負卻無法實現,他悲痛欲絕懷抱着石頭投向波濤滾滾的汨羅江,他就是屈原;漁民划着船,四處尋找他們愛戴的屈原,他們爲了讓水中的魚兒吃掉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裹在散發着清香的竹葉裏,投到了江裏……每當故事講到這裏,大人們就會指着天空說:“你看,天空中那顆最明亮的星星,就是屈原化成的。”小孩子們便會擡起頭遙望着那深邃的天空,尋找那顆最明亮的星星。

端午節吃糉子已經成爲了我國的民族風俗,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糉子可是個美味,香噴噴的糉子在口中,黏黏的糉子不時地在嘴裏散發出一連串的鹹味,鮮美的湯汁從中溢出,猶如波濤一般在口中翻滾,又好像鞦韆一樣在其中搖盪。臘肉更是爽口,臘肉看起來膩膩的。可一放到嘴裏味道卻截然不同,軟嫩的臘肉在嘴中滑而不膩。鹹鹹的糉子配上軟嫩的臘肉令人一個勁叫好。

吃糉子當然要包糉子,這包糉子可不想吃糉子那麼簡單,這糉子好不好吃,全看包的好不好。我跟着奶奶學了起來。奶奶先把洗乾淨的糉葉疊成一個“蛋筒”形狀,上面露出一片“大葉子”,再把糯米倒入“蛋筒”中,塞肉,然後再倒糯米,用筷子剁實,最後,把糉子折成一個狗頭形狀,用繩子把它捆起來。就這樣,一個糉子完成了,看起來挺簡單的。我開始動手,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她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有奶奶她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到了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看我大顯身手。我想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把糉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大功告成,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糉葉散開了,糯米們飛快的飛出糉葉……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和讚頌!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4

我有一位很樂於助人的朋友,平時大家有什麼事情都願意找他幫忙。

這次端午回威海,一起喝茶,中間他微信一直響。原來是他在京的一位女性朋友因爲遇到了感情困擾找他傾訴。

之前朋友就對她的這段感情不看好,多次勸她當斷則斷。可是她就是戀戀難捨,堅持這段感情還時常懷疑對方在外邊有人。結果這次吵架時她一氣之下出走。她自己一個人在賓館裏越想越難過,半夜的時候甚至想要割腕自殺。還拍照發給朋友看。當時因爲時間太晚,朋友已經休息了,早晨起來一看微信嚇了一大跳。很是勸解了一番。可是她依然放不下這段感情,想要和對方和好。問朋友能不能幫她。

旁觀,覺得全是心理問題,解決了就好了。

其一,她發照片給朋友有依賴要挾的意味。在她周圍的異性裏,朋友是像父親的存在。因爲別人不會這麼站在她的立場出於爲她好而批評她訓她,她像是在跟自己的爸爸說你忍心看着我這麼傷害自己嗎,那你幫我呀;你之前都幫我的現在我都這樣了你更要幫我呀。

其二,衝突疊加。衝突一:她也知道自己喜歡了不該喜歡的人,又不願意放棄;衝突二:別人都不認可我和你在一起,我還和你在一起,我多不容易多喜歡你,你竟然還傷我的心,你真是太壞了,但是我真的是想和你在一起沒辦法給你找個理由吧,就是外邊有人纏着你所以你纔不能像我想象的那樣全心全意的對我。此外,她還難受的是:我還在這麼努力的給你找藉口,你卻輕鬆轉身,我接受不了。我不要讓你稱心如意。無論採取什麼方式我都要重新和你在一起。於是她甚至希望朋友能有什麼辦法能幫助自己還和對方在一起。

朋友讓她等待對方的答覆。我問他有沒有考慮過她現在這種心理狀態,會不會爲了避免出現自己不願看到的結果拼命聯繫對方?朋友不置可否。後來我走的時候,朋友跟我說她一點也不聽話,拼命給對方打電話卻聯繫不上對方。我說我已經說過了吧。

我說你應該建議她去找個心理醫生。不然即使這段感情她按照你的建議結束了,在她心裏會認爲她這段感情沒有成功沒有得到自己期望的結果都是因爲聽從了你的建議,不然她是有可能得到的。這種可能會折磨她,讓以後她碰到類似的人還會這樣還會折騰還會因爲這些問題打擾你。

朋友笑了:你說的都對,但是你讓她去找心理醫生,她肯去嗎?

我無語。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5

一年中的節日有很多,對於我來說,最喜歡的不是春節,不是聖誕節,更不是兒童節。我最喜歡的是那最“自然”的節日——端午節。

知道我爲什麼說端午節是最“自然”的節日嗎!那是因爲我們老家的一個習俗——採艾蒿。

每年端午節時我們這些小孩最高興了!在那一天,我們村的一幫小孩很早就起來了,那是天還沒有亮呢!起來後我們便十分迅速地穿好衣服、鞋子,揹着小筐,拿好專用小刀,個個打扮得像村姑一樣但卻有着戰士般的氣質。就這樣,“浩浩蕩蕩”的“大軍”就出發了。經過“長途跋涉”,我們到達了村子後邊的山——雙頂山。我們是從山的背面上山的,從背面上山的路十分緩,而且那條上山的路是片草地。我們去時,那片翠綠的小草路上還滿是露珠,走上去柔軟而又溼潤。在炎熱的夏天裏感到十分涼爽而又輕鬆舒適。我們一邊感受着小草輕撫我們腳背和腳底的柔軟,一邊尋找着艾蒿。走在路上,不斷的有小草和樹兒向我們彎腰問好,當然,有時還側着身子暴露一下艾蒿的所在地。讓我們去突襲,可見,小草們和艾蒿是多麼不團結啊!那些被“出賣”的艾蒿們使勁地搖晃着身子,表達着極度不滿的情緒,但,小草們視而不見,他們也就失落的低下了頭,認命了。哎!可憐的艾蒿們!

不一會兒,天就大亮了。我們的艾蒿也採了一大筐,當然其中也還包含着蒲公英之類的一些野菜。沒辦法,我們必須回家了。一踏上水泥路便覺得心情差了一大截,那腳下的柔軟不再有了!我又戀戀不捨地回頭看了一眼草地,他們也戀戀不捨的向我們道別!我們告別了草兒,樹兒們,便回家了。

到家後,把艾蒿交給大人們,我們完成了任務,開心地在院子裏玩耍。大人們把艾蒿插到房子上後便把桌子搬出來,大家一起圍在桌邊包糉子!大家分工合作,其樂融融。大人們一邊包着餃子,一邊八卦着各種各樣的事情。包完後還有人負責煮,一鍋又一鍋的餃子出鍋了。有些調皮貪吃的孩子偷偷去“拿”了“一些”糉子過來,到了後方還有人接應,待觀察好四周情況後便開吃了,一個個吃的不亦樂乎!但若是運氣不好被“敵人”發現了可又免不了一頓罵。就這樣一天就過去了。到晚上時,我們還會去草地上看星星,高興極了!身下是柔軟的草兒們,天上是美麗閃耀的星辰!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夢幻……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了,這個最“自然”的節日你們喜歡嗎?我相信你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是,現在這個節日已經變得十分遙遠了,那片草地,那片星空都離我那麼遠!我何時能再撫摸一下那片柔軟?遙望一下那片閃耀呢?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6

舊曆五月五日爲端午節,老北京人習慣俗稱爲五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推算,五月爲"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時爲"陽辰",亦稱"端陽"。

端陽節始於年齡戰國時代,起源於江南,由來有多種說法,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爲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爲"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賦予紀念屈原的意義。抗日戰爭時又定五月五日爲"詩人節"。

端午節時,在南方講究舉行"龍船競渡",在北京明清兩代則講究"熙遊避災"。初五日上午,羣進天壇"避毒",天壇是祈年聖地、各勝,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遊樂;過午,有的到魚池或高粱橋、滿井、草橋、積水潭等處"飲醵熙遊"。

端午應節食品是糉子,一般是小棗糉子,蘸白糖吃。時令鮮品是櫻桃、桑椹。糕點展賣一種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圖案的桃酥式的圓糕點,叫"五毒餅"。人們以這些時鮮和應節糕點用來上供或互相送禮。

北京人俗謂"善正月,惡五月"。因五月天氣溫熱,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師符和鍾馗像來鎮宅、驅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記》雲:"(端午)前數日,肆間用黃紙蓋朱印,或繪天師、鍾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購而粘門上,以逐祟惡。"從五月初一起,各家還將菖蒲、艾草插在門的兩旁,一曰"蒲劍",一曰"艾虎",也爲辟邪驅瘟。爲辟邪,京城端午時,人們還紛紛買蒲鞋穿上過節。

端午節還有"扔災"一說。節前,手巧的婦女以五彩綾羅製成小虎、葫蘆、櫻桃、桑椹、瓜豆、蔥、蒜外形,用綵線串起來,五月初一那天繫於小兒的釵頭或背上、胸前;小姑娘還用硬紙條疊成菱形"糉子",纏上五彩絲線,戴在身上,通稱"葫蘆"、"續命縷"。到了五月初五午時之後摘下來,連同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葫蘆揭下來,一起仍到門外,叫"扔災"。

節日期間,人們還要飲黃酒,在小孩頭上用雄黃畫一"王"字,有的還用雄黃塗小孩的耳鼻孔,說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蟲鑽到耳鼻孔中往。

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7

大家都知道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吧,這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吃糉子、賽龍舟,目的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兩千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入泊羅江,百姓們很傷心,爲了寄託對他的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再後來就有了端午節。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至今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因而屈原而被後代的世人所銘記,但是在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的今天,一些傳統的東西正逐漸消失:包糉子變成了買糉子,而划龍舟比賽也逐漸變少,端午節的氣氛也沒有以前那麼熱烈,傳統的端午習俗也逐漸被人們淡忘,人們也許只能從一些書籍或報紙上回憶端午節的氣氛。

大家可能有關注之前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受到廣泛關注。我們期盼中國申遺成功,因爲端午節本來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但是如今韓國獲勝,我們多少會有一種失望和不解。從端午節起源來看,我國的端午節最應該被批准,因爲端午節起源於中國,但是爲什麼韓國獲勝了呢?因爲端午節逐漸在我們的生活消逝。

現在許多古老傳統文化都在消逝,以前的寒食節、現在的重陽節……也許現在端午節可能還有很多人在吃糉子,但是知道端午節真正意義的人多嗎?也許有些人就只知道吃糉子,其他什麼都不知道了。對傳統節日的熱情都沒了,連傳統節日的意義是什麼都不知道,還怎麼能夠繼承傳統節日呢?我還從網上了解到端午節還要採艾草,但是知道爲什麼要採艾草的人微乎其微……

傳統文化雖然在消失,但是許多人卻置之不理,還一昧地過什麼聖誕節、萬聖節,我覺得這纔是傳統文化消逝的主要原因。

傳統節日要流傳,民族文化要發揚,不是靠白髮老人的回憶能實現的。尤其是我們青年學生應當學習瞭解這些節日內涵、文化底蘊,而不是一味地過洋節。縱觀西方各種節日,比如什麼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愚人節等,都是歷史文化的產物,並不符合我們國家的文化內涵,趕形式過這樣的節日也缺乏應有的意義。而我們應當去思考和身體力行的,該是怎樣讓我們的傳統節日和民族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時至今日,我們這個年齡還能過這些傳統節日,但是在我們後面的孩子還能不能過到端午節,實在不好說,或許他們過不到端午節,甚至可能連傳統節日是什麼都不知道,這將是一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