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風景作文(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消逝的風景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消逝的風景作文(15篇)

消逝的風景作文1

沙沙的翻書聲,淡淡的油墨香,將我的記憶送回到從前,還記得那小小的書報亭,給我帶來的溫暖與回憶。

紅色的小房子,打開一扇大大的窗,玻璃和桌面上放滿了當天的報紙和雜誌,撲面而來的陣陣油墨香,沁人心脾。現在科技發達,新聞在網上就可以輕鬆查閱,幾乎沒人會光顧書報亭了,只有少數老人來這裏看看。

那間書報亭離地鐵站很近,每次放學回家我都會忍不住過去瞧瞧:摸摸這本《讀者》,又看看那本《一課一練》,也常常爲外婆帶一份《新民晚報》。那裏的老闆是一位和善的老奶奶,因爲我是那裏的常客,漸漸的和她就熟悉了:有時見我忘記帶雨傘,便把傘借給我;有時見我放學晚了,也會爲我留一份報紙,生怕我買不到。

一次正寫着作業,“叮”,老師突然發來消息,要我們準備《讀者》第26期,並提前做好閱讀與圈畫批註,明天公開課上要用。天漸漸暗了下來,看了看時間,糟糕,已經六點了。網上訂閱已經來不及了,我只好急匆匆跑下樓,奔向地鐵站。遠遠就看到老闆剛鎖上店,準備回家,看到我奔來,她愣了一下,忙問我:“出什麼事啦?咋這樣着急過來呀?”我顧不上喘氣,急忙詢問老闆:“還有《讀者》嗎?有急用!快!”她急忙掏出鑰匙,打開鎖,拉下開關,藉着微弱的燈光,從整理整齊的雜誌裏,一冊一冊翻找,對照,從最底下抽出一本嶄新的遞給我,並叮囑我回家小心些,別太急。我付了錢,匆匆道了謝,便準備跑回家去。回頭看着老闆重新鎖上門,路燈淡黃的燈光灑在紅色的小房子上,我心底涌起了一陣暖意。

回到家,翻開雜誌,沙沙的翻書聲伴隨着淡淡的油墨香,格外悅耳。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從未像這樣認真閱讀過一本書,一個個文字都彷彿擁有了生命一般。合上書時,發現天已徹底暗了下來,月亮在空着靜靜的,沒有一點聲音。

再一次前去地鐵站,還是那熟悉的攤位與路燈,但原本小小的紅房子,卻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藍色屏障外的施工告示牌。透過小小的縫隙,我只看見了一片廢墟。不知道過了多久,藍色的屏障終於撤走,我懷着期待望去,卻只看見路燈淡黃色的燈光撒在一片平整的地面上。

收回思緒,指尖光滑的觸感與淡淡的油墨香味伴隨着沙沙聲,流淌在我的腦海之中,揮之不去。

哪怕書報亭不在了,但訂閱報紙依舊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每當聞到淡淡的書香,聽見沙沙的翻書聲,我總會想都那間小小的書報亭以及那位老奶奶給我的童年帶來的溫暖與回憶。

消逝的風景作文2

我一路上尋找遺失的美好,但,有些風景錯過了,就不再來,消逝了,成爲了永遠的記憶。

“咔嚓”一聲,一棵倒了,“咔嚓咔嚓”,另一棵也倒了,又一棵倒了……看着成片的光新亮綠的竹子漸漸暗淡了,我心中的美好也正在慢慢遺漏。

“爺爺,爺爺,你看呀,我已經栽了好幾棵小竹子了!”“呦,我孫女真是個能幹的寶寶啊!別忘了,你可一定要好好照顧小竹子哦!”“我會的,我要和小竹子一起長大!”於是,幼時的我就和院子後的小竹子成爲了好朋友。每天,我都會跑去看看小竹子是否長高了,與它們分享我的喜怒哀樂。漸漸地,我長大了,看到小竹子也長高了許許多多,我喜悅的心情滿得就要溢出來了。小竹子長高的速度十分快,已經成爲了大竹子,成排成排的,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而我呢,已是一箇中學生了,爲了夢想而奮鬥。酷愛素描的我,總是會在閒暇的午後,伴着懶懶的陽光,靜心而坐,拿起畫筆,將那道充滿大自然綠意的風景變成一張張美麗的畫。

眼眶起霧了,一排排的竹子消逝了,我心中的那道風景也隨之消逝了。爺爺安慰我說,雖然竹子被砍掉了,但它們的美已被你畫入畫中了,這些畫就會代替竹子來陪你的!

是啊,對於竹子的那些回憶只剩下一張張美麗的畫了,可,無論畫再美,也及不上有生命力的竹子。畫是沉默的,畫,歸根究底就是爲一張白紙裝飾色彩後的紙,而竹呢,雖然它是無語的,但它並非是沉默的。當微風拂過,你是否聽到了一曲似溪水潺潺般的樂曲,那是竹葉在爲煩燥的人們奏上心靈的樂章;當細雨過後,你是否聞到了一股如薄荷般清爽的氣息,那是竹子在爲渾濁的世界注入清新的空氣;當困難重重,你是否看到了那代表希望的新綠,那是竹子在爲身處困難的你給予的鼓勵,你是否發現這個用鋼筋水泥築成的城市中,因那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綠色而顯得生機勃勃,它們爲這個麻木的城市注入了活力,洗去了污濁……一切的一切,怎能用一張張“紙”替代呢?還記得由於胡楊林的枯竭而致使曾經的生命綠洲淪落爲如今的荒漠嗎?還記得黃河之所謂“黃河的”的緣由嗎?……這些難道還不足已證明什麼?

我家後院的竹子倒了,只是對我造成的傷痛,但那些地球上數以千計、數以萬計的竹子倒了,是對人類的不可彌補的痛啊!難道只有當人類百孔千瘡時,纔來挽救着漸漸消逝的綠嗎?

有些風景錯過了,就不再來了,既已如此,與其沉浸在遺憾的過去,不如保護珍貴的現在,創造無限的未來,讓現在的每一道風景都變爲永恆。

消逝的風景作文3

在上個世紀的幾十年間,上海很多人家都住在石庫門裏,一代又一代人在那裏長大,留下了許許多多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

上海的石庫門是一種從傳統四合院演變出來的特有建築風格。早在19世紀中,上海的居民將原來傳統的木框改爲一對烏漆的大門,外門則選用石料作門框,所以便稱之爲“石庫門”。石庫門一般都是成片建造在一起,鱗次櫛比,一幢挨着一幢,有的地方兩幢之間只有狹窄的通道供人行走。當然,按照現在的標準,石庫門的設施也非常簡陋,環境比較吵鬧。許多石庫門的大門非常精緻,在上方有一座呈拱形的雕花,裏面刻有細膩的花紋。推開兩扇漆黑的大門,會有一陣吱吱嘎嘎的響聲。開門進去,映入眼簾是一口天井,幾家人都居住在這裏。房子一般有兩層樓,各種房間被稱爲“亭子間”、“客堂間”、“西廂房和東廂房”等等,用的也是公用的廚房和衛生間。有時,甚至一家四代都住在這極小的空間裏。生活環境雖不如意,但是鄰里之間的關係確非常的融洽,弄堂裏從不缺少溫情和快樂。

石庫門不僅是居室,而且還是居民們交流、娛樂和做買賣的公共場所。最有趣的是在夏日的傍晚,大家都走出家門,在弄堂里納涼。只見五花八門的椅子沿着弄堂的小路一字排開,人們或坐或躺,一邊乘涼,一邊聊天。有的媽媽還爲孩子搭起了臨時的露天涼棚。小孩子們則興致勃勃地在弄堂裏玩一些有趣的遊戲。男孩們滾鐵環,趴在地上打彈珠……,女孩們就文雅多了,她們的遊戲都是跳橡皮筋、踢毽子等。生活在石庫門裏的孩子們同樣是快樂無憂的。

在石庫門深深的弄堂裏,還時常能聽到做買賣的吆喝聲。“蓮心白糖玫瑰粥……”、“修剪刀嘍……”,這聲音彷彿從早叫到晚都在弄堂迴盪,吆喝的人似乎不感覺到累,人們聽上去卻感到十分的親切和樸實。

然而,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的,隨着上海現代化建設的飛速發展,大量石庫門被拆除改造,無數象徵現代文明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在摩天大樓的映襯下,石庫門失去了往日的光輝。作爲上海近代文明的象徵,,作爲上海過去的影子,石庫門經歷了百年滄桑,終於被歷史舞臺漸漸地淘汰,這不由得讓人心生惋惜。

石庫門,成爲了上海灘消逝的風景,但它卻是一代代上海人生命中永恆的記憶。

消逝的風景作文4

那一抹火紅的身影,漸漸在大街小巷中消逝,但市井之間的書香氣,卻化作了一道風景,永不消逝。

梧桐樹葉被風吹得沙沙作響,湛藍的天空不見一絲雲彩。曾經的放學路上,矗立着一間火紅的小亭子,那是東方書報亭。花花綠綠的報刊、書籍彷彿牆紙一般,整齊得佈滿亭子的三面牆,而當天最新鮮、還散發着油墨味道的日報、週刊,則佔據了前面櫃檯的C位。店主伯伯總是被包圍在報刊之中,聽着收音機,翻看最新的《新民晚報》。伯伯,《讀者》和《意林》還有嗎?我還來不及走進亭中,便在窗外喊了一聲。早就知道你會來,你的兩本早給你留好了。伯伯從窗口探出身子,遞出兩本最新的雜誌。我迫不及待得接過,站在小亭子門口開始翻看,指尖在紙張中一頁頁劃過,書香味縈繞在身旁,不知不覺間夕陽西下。趕緊回去吃飯了,天都快黑了。每次伯伯笑眯眯地趕我時,我吐吐舌頭,牢牢抱着雜誌朝家跑去。那時,東方書報亭充斥於大街小巷,書香隨手可得,那火紅的亭子,那清香的油墨,在我眼中是永不消逝的一道風景。

家中的報刊、書籍越堆越多,網購越來越方便。不知從何時起,那一抹抹火紅的身影漸漸消逝在城市的燈紅酒綠中。

在一陣喧囂之後,家門口出現了一幢圖書館。一排一排整齊的書架,一張一張供人閱讀的書桌,一盆一盆精心修剪的綠植走進圖書館,浮躁的心沉靜了下來。我輕輕走過書架,生怕打擾到其他讀者,打破那份寧靜。我走到外國經典的書架上,挑選了一本《簡愛》,那淡淡的墨香撲面而來。能被你的同伴們所愛,並感覺到自己的到來能給他們增添一份愉悅,再沒有什麼快樂能與此相比我沉浸簡愛追求自尊自主的故事情節中。不經意間擡頭環顧四周,每個人都專注閱讀着:一位兩鬢白髮的老人帶着老花鏡,邊看邊在筆記本上寫着什麼;一位穿着西裝打着領帶的年輕人捧着《經濟學20講》,時而皺眉、時而點頭;幾個小孩子湊在一起翻看着繪本,其中一個用手指着字,小聲地念着在這裏,讀者們彷彿正在與書中的人物對話,正在與作者進行着一場交流,在這富有書香的空間裏,我們享受着美好的時光。

東方書報亭雖然消失了,但人們在書香氣中,與文字相互碰撞的願望和現實卻並未消逝,一家家實體書店,一座座圖書館越開越多。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紙質閱讀,那是一道永不消逝的風景。

消逝的風景作文5

浪奔,浪流,萬里濤濤江水永不休黃昏時的太陽已經西斜,我坐在沙發上看着黑白色的《上海灘》。聽着外婆絮絮叨叨地說着她小時候的那一幕幕消失的風景

的鄉下,叫人起牀的總是一聲嘹亮的雞鳴。路邊的野草上總是泛着晶瑩的露珠。早晨的風總有一些涼涼的,但如果帶上鄉下獨有的氣息,那就變成了甜甜的味道。人們總是在這個時候扛着鋤頭去地裏幹活,一邊鋤地,一邊哼着的小曲,這幅畫面早已變成了早晨不變的特徵。幹完早活,在井水裏舀上一勺,快速潑在手上,和家人一起享受美好的早晨。

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午後稚嫩的童聲傳來,果然是那羣孩子在跳皮筋。那個穿白色衣服的女孩梳着兩個羊角辮,隨着她一跳一躍,羊角辮也上下飛舞着,小皮鞋踏在地上的清脆而好聽;這時候,也總有一羣男孩子在滾鐵環、鬥蛐蛐,他們抓着鐵環鉤,奮力地奔跑着,叮鈴的聲音和稚嫩的歡呼組成了午後最好聽的交響曲。

傍晚,天邊被夕陽染紅了,裊裊炊煙從煙囪裏冒出來,我坐在爐膛邊上,用蒲扇扇着火,木塊在裏面燃燒着,木塊在火焰的照耀下變成了深紅色,再慢慢灼燒成炭黑色;不停傳出噼噼啪啪的聲音,陪着竈頭上的冒泡聲,讓人不得不期待一會的。待出鍋,我們就把飯搬到外面的大桌子上去,上面已經擺上了鄰居們的菜。吃飯的時候,小孩子總是最的,每一道菜都是我們的最愛,外婆總把扣三絲分出一半給我們,鄰居阿婆總把雞骨醬夾到我們碗裏,阿伯總是把最大的蟹粉獅子頭留給我們。喝一口酒釀,吃一塊紅燒肉,聽阿婆在旁邊咿咿呀呀地唱着越劇《金陵塔》,別提多愜意了。

一年前,拆遷了,外公外婆也搬到了西渡,與自己生活了40餘年的的鄉親各奔東西。最後一次到外婆的新家去,屋子裏亮堂堂的,卻少了和鄰居鬥嘴時的煙火氣息;廚房裏都是煤氣竈,做出來的飯也少了一絲木香,每次我都樂於欣賞的炊煙,也都會被油煙機吸走。

浪奔,浪流《上海灘》的第一集在中過去了。我走到窗邊,想開了一天空調後通通風。看到窗外的霓虹燈,聽着街上熙熙攘攘的聲音,回想起這麼多年都活在市井的氣息當中,我感覺鄉村的煙火氣也必不可少。

消逝的風景作文6

夕陽西下,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轉過街角,便遙見路邊那間小小的書報亭。

它立在一棵兩人合抱的法國梧桐下,背對着馬路,四周暗紅色的牆上滿是時間留下的印記。走近,兩扇紅框玻璃門大開着,報刊佈滿了僅有四五平的小屋子,屋頂上一個燈泡發出昏黃的燈光,灑在排列整齊的書刊上。老闆是位和藹的老人,佈滿皺紋的臉上總有親切的笑容,讓所有看到的人都如沐春風。

放學路過這裏,老闆總會笑眯眯地說:放學啦!喏,新到的《讀者》給你準備好了。我笑着道謝,迫不及待地翻看起來。一股油墨香撲面而來,一個個黑色的字符,一幅幅精美的插畫浮現眼前,城市的喧囂和繁重的學業在這時消失的無影無蹤,不知不覺我全身心沉浸其中

夕陽的餘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落下來,在書頁上留下點點金斑。我酣暢淋漓地讀完了一篇文章,合上書頁,不禁悵然若失。把《讀者》塞進書包,與老闆道了別,我繼續往家裏走。回頭遙望,只見那間小小的書報亭隨着太陽西垂,慢慢隱於黑暗

不知何時,原本矗立着那間書報亭的地方變成了一塊顏色略深的空地,只有陽光依舊透過樹葉的縫隙灑落在那塊空地上所幸,還有圖書館這個書的殿堂,能慰藉我的心靈。

正午的烈陽照耀着那棟三層洋樓,牆上年代感的紅磚透着濃郁的歷史氣息。走進大門,踩着那被磨的凹陷光滑的樓梯向上,穿過走廊,便來到了書的海洋。這個圖書館很大,不斷有人進進出出,卻沒有一絲雜亂聲音,只留下輕微的翻書聲。地面是厚重的木地板,乾淨得能反射出人影,天花板是白色的,沒有沾上一絲灰。如此優雅的環境,很適合品書。

我穿梭在排排書架中,小心翼翼地繞過蹲坐在地上的小弟弟,餘光瞥見他正捧着一本《查理九世》,津津有味地看着;遠處長桌旁的學生面前高高壘砌着一打書,正刷刷地寫着什麼;沙發上的老者抱着一本《老舍全集》,戴着老花鏡,細細品讀着。我拿起一本感興趣的書,找一個僻靜舒適的角落坐下翻開,指尖在書脊上摩挲,鼻尖縈繞着淡淡的墨香,我沉醉在書的世界中

緩步走出圖書館,夕陽映照下,圖書館和我的影子被無限地拉長,融爲一體

書報亭消逝了,而人們對於閱讀的熱愛卻絲毫未減,歷史悠久的圖書館、頂尖設計的概念書店、斥巨資建造的特色書吧構成一道道隨處可見的風景線。閱讀已深深融入了每個愛書人的生命中,永不消逝。

消逝的風景作文7

民以食爲天,如果說哪裏能看到一座城市最具煙火氣的地方,那一定是菜市場。鮮活的魚,翠綠的菜,肌理清晰的肉原生態的農產品中,藏着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鮮活的一面。

我家附近曾經有一個傳統的菜市場。那裏地方不是很大,只有東西兩個門。菜場靠牆的一圈是一個個獨立的隔開的攤位,幾乎都是肉攤和熟食店。中間的攤位一戶挨着一戶,圍成一個個圈,多是賣蔬菜的。蔬菜品種豐富,排得整整齊齊,堆得老高,也有一些是本地的老爺爺老奶奶自己種的菜拿來賣,看上去都像是剛摘下來的,透着一股子新鮮。無論是肉類還是蔬菜都要比超市便宜,貨物量也比超市裏多得多,對於那些喜歡討價還價的顧客來說,這裏更是聖地,因此菜場總是人聲鼎沸,好不熱鬧。

偶爾我會跟着奶奶去菜場逛逛。奶奶是個愛熱鬧的人,那些個賣菜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似乎都認識她,走到哪裏都少不了一番問候。賣魚的奶奶說:今天孫女在,買點蝦吧。好,今天買蝦,孫女愛吃。走過一個肉攤,裏面的大伯衝奶奶喊:很久沒看到你家孫女了,長這麼高啦。是啊,很快就追上我了。來到賣菜的攤頭,年輕的阿姨熱絡地招呼:阿姨,今天的菜可新鮮了,你隨便挑,看不中我裏面再給你拿。好,你再送我些蔥吧。走走聊聊,買個菜就像走親訪友似的。這樣的情景陪我走過無數個春夏秋冬,在我心裏紮了根,成了道習以爲常的風景。

去年深秋,幾片或黃或褐的樹葉被風吹落,晃晃悠悠地降落在地。許多樹木早已禿頂,沒了樹葉的遮擋,夕陽直直地灑在地上。我被喚去菜場買菜,卻發現菜場進行了標準化改造,變成了超市,食品、日用百貨一應俱全,生鮮區則縮在一角,只剩下幾個攤位,保證基本的供應,卻沒了貨比三家的餘地,沒了那些熟悉的面孔,沒了聊聊家常的寒暄。如今,很多人也已習慣用手機APP買菜,雖無法挑選,但好在送貨上門,對忙碌的上班族而言省時又省心,菜市場也就漸漸少了人氣。

活色生香的菜市場裝滿了人們的胃,也承載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如今,城市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帶來了很多便利,也帶走了很多,比起現在,我倒是更愛以前的喧囂,那是萬家燈火,是煙火人間。雖說傳統的菜市場註定會慢慢消失,但它終究會長存於我的記憶中。

消逝的風景作文8

曾經,有一個地方,讓我流連忘返。它,帶給了我孩提的快樂與純真;它,帶給了我一段美好得如夢似幻的時光;它,也給我帶來了永生難忘的記憶——“夢幻小島”。

當然,“夢幻小島”只是我呼它的名字,但是它真正的名字我卻如何也想不起來了。也許是因爲當時年齡太小,也許是因爲總呼它“夢幻小島”,總之位於安徽的它是我童年最美好的一切……

“夢幻小島”是個四面環湖的小島,想必現在已很少有這樣的小島了,所以想進入小島還得划船進來。一進入小島,那“籬笆花”便鮮豔地出現在眼簾。溫柔的風吹過,麥浪翻滾,清香的氣息便幽幽散開,那無際的金色海洋越發地令人覺得心曠神怡。

爸爸和媽媽時常帶着幼小的我來到青青的草坡上曬太陽,我至今還記得那陽光的溫暖,花兒的芬芳。每每這時,我便在那草坡上跑起來,去追逐那蜻蜓、蝴蝶與蜜蜂,無憂無慮的笑容在我的臉上盪漾。其實現在的我是很怕那些蟲子的,也真不知小時候是怎樣的膽子大。或許是小時候的天真無邪,覺得任何的生物都與爸爸媽媽一般溫柔和善良。偶爾被蟲子咬了,爸爸媽媽心痛的不行。而在那疼痛過後呢,我依然熱愛大自然,覺得這只是大自然對我開的一個小小的玩笑。

在“夢幻小島”的我家後面,有一片像葫蘆一樣的小湖。湖邊長着一棵桃樹,就好像那桃樹很喜歡小湖,一直很低很低地沿着小湖生長,樹幹非常貼近水面,現在回想起來,真是異常奇特!那桃樹長得極茂盛,每年都會結數不清的桃子。而爸爸呢,也每年去摘那桃子。那桃子的確令人愛不釋口,咬一口,清甜的汁水涌出來,脆脆的桃肉經細細品味後定會桃香四溢。

後來大約三、四歲時,我家移居到了上海,聽父母說是因爲上海的教學質量好。

過了七年半,我又一次重返安徽,尋找記載了我四年快樂時光的“夢幻小島”。樹木被鋸得差不多了,那棵桃樹也不知去了哪兒,金色的麥浪和青青的草坡不翼而飛,只有裸露着岩石的泥土。蝴蝶、蜻蜓與蜜蜂呢?不見了它們以往快樂的身影。望着這座小島,我陷入了長思……這是“夢幻小島”嗎?

隨着現代化工業的發展,“夢幻小島”已被大樓所吞噬。從前的“夢幻小島”是這麼近,又是這麼遙遠。看來,我只能在夢裏尋覓它的身影了……

消逝的風景作文9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幕風景逝去了不必憂傷,更多同樣的風景會在前方等你。

小時候,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建築,是書報亭。記憶中,一座座紅色的東方書報亭,總是立在秋日的餘暉中,迎着法國梧桐的紛紛落葉,敞開兩扇擺滿雜誌的門,像一本厚重的書。亭主總是會坐在裏面,從面前的書推中撿出一張《新民晚報》,嘴裏叼支菸,悠閒地讀着。放學後,我常與小夥伴們路過那裏,替家裏買一份報,或是諸如《讀者》的雜誌,然後得寸進尺地翻看起畫報和漫畫書來。偶爾有十分有趣的便湊錢買了,在樹蔭下一塊兒讀,一塊兒嗅着濃郁的墨香。這一抹風景烙進了我的童年。

一個尋常的暑假後,當我再次來到書報亭,發現那一抹暗紅的風景就此逝去,消失得無聲無息。惆悵在我心中縈繞了許久,直到那家圖書館的出現。

黃昏,我走進圖書館。圖書館靜得只能聽到自己的腳步聲,一扇扇緊閉的玻璃窗,將這圖書館與紛雜的塵世隔絕。幾排書架靜靜地立着,彷彿睡着了一般,卻又頑皮地陽光割成整齊的碎塊。擡起頭來,滿目都是琳琅的世界文學經典、中國文學經典、兒童文學、鄉村文學良久,我挑出一本《顧城的詩》,靠着書架坐下,細細品讀起來。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我隨着詩人的目光尋找光明;小巷,又彎又長,沒有門,沒有窗,我拿把舊鑰匙,敲着厚厚的牆。我循着詩人的足跡走出迷茫。一口氣讀得盡興,我擡頭才發現,暮色已漸濃。而我身邊,則是另一種風景:書架邊坐着不少讀書人,一旁的小桌前人更是不少。有幾個大學生樣的人,眉頭緊鎖,滿臉緊繃,還在一邊的筆記本上寫寫畫畫;幾個人着很悠閒的靠着椅子,雙手捧着書,眼中似乎透着光;還有幾個人站在窗邊看書,臉上映着晚霞,夕陽打在書上,從金燦燦的封面上依稀看到:《飛鳥集》。我將書放回書架,正準備離開。回過頭又看了一眼專注於閱讀的人們,這寧靜的風景讓我忽然想起了那曾經的一抹暗紅色,原來,它還在,並未消失。

在宇宙的心臟,燃燒過一顆巨星。他燃盡了最後一簇,像禮花飄散太空。但光明並沒有消逝,黑暗並沒有得逞。一千條燃燒的銀河繼承了它的生命!正如這詩中的巨星,書報亭的風景已然黯淡,圖書館中的風景繼承了他的使命。紙質書文化正以另一種形式延續,永不消失。

消逝的風景作文10

愛,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屬於每一個人,它乘載着所有一切的酸甜苦辣,但卻韻味無窮。可爲什麼屬於我的那道風景卻在不停的消減?

從我降臨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刻起,這道完整的風景就伴隨着我而來,它真的好美。

在我的世界裏,爸爸就是我的國王,儘管他是一個殘疾人,但他卻教導我如何用殘缺的身軀去駕馭完美的人生。

爸爸是一個嚴厲的人,他總以苛刻的要求束縛我。雖然有時我也有點討厭他對我的教育方法,但是每一次我都耐心接受了,因爲我知道,他愛我。他也是一個“斤斤計較”的人,每當我做錯一點小事,他就會把我罵得“狗血淋頭”,甚至有時他還會動手打我,非得讓我把這件事做對了不可。

我老爸又稱得上是樂觀主義者,面對自我殘疾的身體,他只說了這麼一句話:“要麼儘快地死去,要麼精彩地走完剩下的路,上天是公平的,它關掉我的一扇門,一定會爲我打開一扇窗。”當他說出這句話時,我就被他這種樂觀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還記得有一次,他非得要跟我和媽媽一起上街,我們又拗不過他,沒辦法,只能帶他去了哦。

一路上,旁邊那些行人不知道投來的是什麼異樣的目光,一直像火一般地炙烤着我的臉,漸漸地,我愈走愈慢,想脫離他,甚至都有點埋怨爸爸爲什麼要跟我們一起來。慢慢地,我與爸爸媽媽拉開了一定的距離。這時,火紅的臉這才恢復了它原先該有的色彩。然而,離開了他們,我卻仍走得那麼不自在,看着爸爸那用四肢行走的背景,每一步都像針一般刺痛着我的心,我情不自禁地哭了。此時已淚眼朦朧的我,不知什麼時候竟走過了早已停在前方等我的爸爸媽媽,冷不丁,被爸爸給叫住了,我愣在原處,一動也不動。爸爸走上前,看着淚眼模糊的我,很快就猜到了點什麼,也許他也早已習慣了吧。他笑了笑說道:“瞳瞳,不必理會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自然一點,換一種心態去接受他們的眼神和言語,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哭了,乖哈。”

聽完了爸爸的話,再看看他那若無其事的神態,我擦乾了眼淚,重新走回了爸爸身邊。

不幸的是,在我五歲那年,爸爸去逝了,我並沒有哭,而看着這再熟悉不過的地方,我傻了,我不能接受命運如此殘忍地捉弄人,這種遊戲不好玩,我要我的爸爸回來。

淚水已經不能代表什麼了,我的世界變得一片灰暗,就因爲那消逝的風景,面對我的哀求,難道你還忍心剝奪嗎?

消逝的風景作文11

窗外,藍天白雲,風景呼嘯而過,只留下影子,什麼都看不清。一旁的大人們,不是看手機就是打遊戲。面對前面的座椅背,坐在高鐵上的我感到甚是無聊,不由想起了那個秋天,媽媽乘着綠皮火車,帶我去長白山。

火車頭憤怒地吐着發亮的.火星,沉重地喘着氣,像一頭疲憊不堪的老牛,拖着十幾節車廂衝破黑暗,沿着鐵路駛向夜色蒼茫的遠方。而在秋天坐上一列開往長白山的綠皮火車,一路秋景如油畫,每一幀都是風景。

綠皮火車正穿梭於一大片油菜花田。遠處煙霧嫋嫋,近處鳥鳴恰恰;再遠些屋舍隱隱,再近些車輪札札。朦朦朧朧,夢夢幻幻。火車與油菜花融爲一體,虛與實相互交錯,如詩如畫。這景象真是太美了,令人如癡如醉。

車上,我對面坐着一個和我一般大的小孩。“你好,你叫什麼名字啊?吃顆話梅吧!”我沒想到,她會主動搭話。“好啊,我叫……”話匣子一旦打開,就難以關上。很快我們就成爲了好朋友。我們交談着,聊着各自家鄉的風物;一起玩遊戲,玩着各自帶着的玩意兒;一起看風景,賞着沿途的花田綠地……雖然是剛剛認識不久,卻像認識多年的摯友。那時的我們還小,也就沒有留下聯繫方式。“一分別可能就是一生的距離”,我和她再也沒見過。

“滴——”隨着提示音,一個好聽的女聲響起:“長白山站到了,請乘客帶好隨身物品……”於是,記憶終止。

本想再去做一回綠皮火車,可是因爲各種原因耽擱了。後來,綠皮火車就好像消失了。從此以後,我就只坐過高鐵了——雖然很快,卻好像少了點旅行的韻味。而綠皮火車,彷彿除了紀錄片和博物館,好像再沒了它們的身影。曾經的願望尚未實現就破滅了,成爲了我的一大遺憾。

油菜花田裏不再有綠皮火車,房子不再有煙霧襯托,鳥兒不再有轟鳴作伴奏了。綠皮火車,這個上世紀的交通工具,由於科技的進步,和郵筒、電話亭等,就此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成爲了消逝的風景。

“慢一點,讓靈魂跟上身體吧。”如今,科技讓生活變快。可是,我們爲什麼不能慢下來,欣賞一下身邊的風景呢?

消逝的風景作文12

我家在農村,那一排的大瓦房整齊地陳列着,那坑坑窪窪的泥路崎嶇不平,那大片的稻田,似乎都成了農村的標誌。然而,就是這些農村的標誌現已成爲消逝的風景。

農村啊!你並沒有高聳的大廈,沒有蜿蜒的高架橋,也沒有車水馬龍的汽車、人來人往的商場,更沒有路邊絢爛的霓虹燈,這就是你,孕育了平凡,等待人們去開拓。

然而,我只想回到童年中的那個你。那一天,天是那麼的蔚藍,雲朵是那麼的潔白,沒有蕭瑟的秋風,只有如火球般的太陽。然而,秋姑娘帶來的一大片金黃的稻田,使村裏的農民都笑開了懷,紛紛拿上鐮刀赤着腳下田收稻。而我在我家稻田邊歡樂地追趕着蜻蜓,我的歡聲笑語讓母親不禁挺起彎曲的脊樑,向我投來那微微上揚的嘴角。我仍仰着頭追趕着觸手可及的蜻蜓,不一會兒,我的汗就如黃豆般滲出。我回首看我那正收稻的母親,母親用手拭去額頭的汗水,臉變得又黑又紅,可還是不停歇。天色漸漸暗下來,那魚鱗般的晚霞佈滿天空,母親終於將稻子都收好了,可稻子上的麥芒刺痛着母親,儘管用手拍去,但那麥芒就像膠水般粘着母親的手臂,讓母親感覺又癢又痛,而母親收好的稻子就是我家明年的米飯。只要看到那稻子,使我想起母親痛苦的樣子,我就不喜歡吃米飯,就爲這個原因,我被母親狠狠批評了一頓。

可是,現在回想起來,那米飯是母親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傾注了母親的心血,我不應該浪費母親的汗水和心血。後來,我漸漸喜歡上吃米飯,而當我不想吃米飯時,腦中閃現過母親收稻時那瘦小的身軀,那黝黑的皮膚,那黑斑如枯竹似的手,我就會不由自主的把米飯送入口中,品味那一絲絲的甜味兒,品味母親的汗水和心血。

然而現在已經沒有那一大片的稻田,沒有農民們傳遞喜悅的微笑,沒有在稻田邊追蜻蜓時的快樂,一切都變成我童年記憶裏那模糊不清的畫面。而今,柏油馬路代替了坑坑窪窪的泥路,路面上駛過的是一輛又一輛的高級轎車,街頭的傍晚閃現着五彩斑斕的霓虹燈……我知道這代表了一個城市的進步,但,我仍嚮往那消逝的風景,嚮往那農村生活,嚮往那歡樂的時光……

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來修飾那消逝的風景,儘管樸實無華,但這消逝的風景永遠存在於我的童年記憶中……

消逝的風景作文13

窗外,屹立着的是一座座高聳入雲的大廈,順着廈頂優美的弧線望過去,映入眼簾的還是高樓大廈。而穿梭其間的便是一條條繁忙的馬路,沿路不時傳來店家“清倉大處理,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的音響推銷聲與動感時尚的音樂聲,讓人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熱鬧繁華的背後所流淌着的浮躁與虛榮。

穿越浮華,倚立窗內的我,卻突然懷念起了兒時的弄堂,思緒也隨之慢慢飄動……

記憶中的弄堂兩邊有兩座破舊的平房,在歲月的風霜常年的侵蝕下,牆角早已長出了青苔。牆上有些新抹的水泥,卻掩蓋不住歲月留下的痕跡。弄堂外,一陣陣上海方言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弄堂裏,則是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弄堂裏住着四戶人家:我家,妮妮家,小欣家與一位老爺爺的家。我,妮妮,還有小欣年紀相仿,是三個天真,調皮的小丫頭。我們經常串門玩兒,有時也會在弄堂裏玩小遊戲,做的最多的就是跳皮筋。每當有人站在我們旁邊觀戰,我們都要跳得十分努力,有節奏地彈着腳,讓皮筋在我們的腳下歡快地蹦彈,以把自己最棒的一面展現給他們。這時,如果被夥伴們說成是輸了,我們當然是要面紅耳赤地爭論起來,一直不肯罷休。平時我們也喜歡去老爺爺家的院子裏玩,那裏養着雞,鴨,鵝等動物。雞很可愛,總愛在暖暖的午後跳上枝頭,一邊嘴裏“咕咕”着一邊曬太陽;而鴨子自然要笨一些,它們飛不上枝頭,所以就只能“呱呱”着嘴晃動着它們笨重的身軀在院子裏散步。每當看到有趣時,我們總愛逗它們,有時還喜歡大叫嚇它們,甚至還喜歡學它們的叫聲……

記憶中的過去總是如此的單純而又美好,而現實呢?

思緒又回到現在,望着這些依舊不變的“風景 ”,我不禁厭煩了起來。大街旁高樓聳立,馬路上車水馬龍 ,聲音嘈雜,就連呼吸的空氣中都充滿了虛浮的味道。如今,鋼鐵水泥的城市越來越多,美麗自然的鄉野越來越少;如今,庸俗勢利的追逐越來越多,淳真善良的追求越來越少;如今……

是的, 如今,有一種風景正在漸漸的消逝。不可否認,它們的消逝意味着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意味着城市中的競爭越來越多,也意味着我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可你想過沒有?譬如爲人,那些雖然衣着華麗但卻內心污濁骯髒的人總不如那些雖然衣着簡樸但卻內心善良誠摯的人來得親切、可信。做人如此,風景也是如此,只有最自然的風景纔是最美麗的風景。其實,如今消逝的,何止只是風景,還有留存在人們心底的對過去的那份那份美好與純真的懷念。

消逝的風景作文14

上海,如今最常見的便是高樓大廈。城市高大的建築上,霓虹燈閃爍,將黑夜裝點得輝煌富麗。我望着高大建築後的深邃夜空,曾經的一幕幕緩緩浮上眼前……

“哎,小皮匠啊,幫我修一下這個鞋子。”溫熱的青石板上,一個年過半百的阿姨走了過來,拿出一雙開了膠的鞋遞給小皮匠,便坐到了一旁的椅子上乘涼。他拿起鞋看了看,轉身從一個陳舊的小包拿出了膠水,錐子……傍晚已經半消了暑,小弄堂裏飄來陣陣飯香。小皮匠動作很麻利,“儂要開始做飯了伐。”眼看手裏的鞋快修好了,小皮匠便與阿姨聊起了天。“對額,今造買了魚。”“吶,好了,兩塊錢。”接過鞋子,阿姨拿出五塊紙幣放進了小皮匠的錢盒,然後自己拿了三塊,轉身走進了弄堂。

小皮匠四、五十歲的樣子,臉黝黑黝黑,高高瘦瘦的。每天天還沒亮的時候便會開起小鋪,在鋪門口支起大傘,他很少吆喝,只是坐在那兒。沒生意時,小孩兒就會跑到他的腳邊,他也不惱,與他們聊着一些幼稚的話題。風趣的話語從他的嘴裏傳出,小孩兒時常笑的直不起腰,他也跟着一起笑。若是有了生意,他會柔柔地告訴孩子們等會兒來找他,孩子們聽了話,軟乎乎地用吳語答一句,便成羣結隊地跑進弄堂自顧自彈彈子去了。他很自來熟,老客會直接走到他身邊與他聊東聊西,這樣,修理東西的時間便會變得一點都不長,一會兒就過去了。

記得那是一個雨天,豆大的雨珠打在我陳舊的傘上。伴隨着大風嘶吼,風力開始增大,“啪嗒”傘骨折斷了,我無助的頂着傘走着,茫茫大雨中找不到一家小店。忽然,我看到雨霧中的小鋪,急匆匆地跑了去,“唉你是老凌家的孫女吧?怎麼了?傘壞掉了?”小皮匠與我的爺爺是熟識。“嗐這麼大的雨我傘給吹壞了。”我順手拿過他手裏的紙巾擦着被雨打溼的身體。他接過傘,看了看,“小事情。”只見他從舊包裏拿出一罐膠水擠到了斷裂處,細心地擦掉多餘的膠水,然後拿了膠帶纏幾圈固定好,最後把傘骨插進傘面的套中。“謝謝儂哦。”我笑着接過傘,拿出一張紙幣,“害,什麼話嘛,明早叫你爺爺來嘎訕胡哦。”他笑着對我說,“好額呀!再會。”我衝他擺擺手,走進了雨中。

仍是初夏的晚上,仍是老地方,弄堂少了,人不住了,房子拆了,鄰居不相識了,曾經那道風景消失了。但弄堂里人們的熱情、溫柔,上海從前的市井味兒、煙火味兒卻刻在了我的心底,成爲我最難以忘懷的記憶。這段經歷將伴隨着我長大,變作永遠的美好。

消逝的風景作文15

騎着自行車嘎吱嘎吱地碾過水泥路,在弄堂中穿梭,“讓一讓”的喊聲隨着穿堂風一同襲來;街邊路口,走進一間方方正正格子間,便能與與親人聊上幾句;“馬蘭花,馬蘭花,颳風細雨都不怕”孩童跳橡皮筋的聲音,傳入每家每戶的窗戶

上海,不知何時開始了蛻變。從原來的弄堂巷子,變成了如今的高樓大廈,聳立雲間。從前的那些上海味道,已經成了消逝的風景

走進一個方方正正的格子間,投下兩枚硬幣或插入一張磁卡,與遠在異鄉的朋友通個電話,這便是電話亭。我的記憶中,幾乎沒有電話亭,只聽長輩說起過,以前大街小巷都有。

公用電話亭,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現如今,手機的廣泛使用,推倒了電話亭紅色的亭子,黃色的電話機掛在玻璃上這個風景,已經消逝了吧

那消逝的風景,我不曾見過,已然不再

依稀記得,那是六七年前。晚間,騎上一輛自行車出去鍛鍊。那時,還沒什麼人夜跑,馬路上空蕩蕩的,有的,便是那燈火斑斕和上海獨有的煙火氣。小區門口,有一個自行車鋪,老闆是本地人,不記得長什麼樣了,只記得他很和善,有時推着車子去打氣,我稚嫩的聲音便傳出來:“叔叔,幫忙車子打一下氣。”他忙招呼我。好了後,我問他多少錢,他只是笑笑,擺擺手。後來才發現,那裏打氣從不收錢,打氣筒常年在店外,可以隨便用。不知什麼時候,那家店關了,小屋子也被剷平,那個打氣筒也從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共享單車。

那消逝的風景,我不曾想過,會被取代

父輩的童年遊戲,少不了跳橡皮筋。聽媽媽提到過,那時沒有什麼玩具,有的也都是自己製作的。那會兒的女生,幾乎個個都會跳橡皮筋,下課後,放學後,逮着機會就跳。兩個人撐着橡皮筋,其他人在中間跳。看着媽媽那神采奕奕的樣子,就可以知道,她們的童年,因爲又這個遊戲而充滿了歡聲笑語。人手一根的翻花繩,轉瞬即逝,變成了電子遊戲。我從未見過的,也從未玩過的橡皮筋,就這麼落後了

那消逝的風景,我不曾玩過,就已消失

上海,不知何時完成了蛻變。但梧桐樹依舊在原地,日日夜夜飄落的葉子,爲那片空地遮風擋雨。

日月流轉,時光穿梭,消逝的風景或許不能再現,但曾經的溫暖卻永久埋藏於人們心中,裝點了歲月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