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試教材

教育改革之後,官方沒有教師資格證考試教材。那麼,關於教師資格考試教材有哪些?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教師資格考試教材,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資格考試教材

 教師資格考試(全國統考)考試科目:

1、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科目(2科):《綜合素質》、《保教知識與能力》

2、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科目(2科):《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3、初級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科目(3科):《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4、高級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科目(3科):《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對應教育部課程標準中相應層次學校課程。按教育部考試中心總體部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科目分爲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英語、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13個學科,其他學科暫不開考。

對着以上科目找就可以了,各大書店基本會有的。

附:教師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摘要】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即準確理解教材與課標的連接點;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現有的教學環境出發。切實發揮新教材的作用,真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求知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用教材 教教材 創造性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完全可以而且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處理教材,教材只是書面的東西,而且所載的信息是有限的。以往教材只要求講知識點,而新課程強調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如何學習,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新課程教學,要以學生爲中心;學生的學習方式從獨立學習轉向了合作學習;學生的學習狀態從接受式學習轉向了探究式學習。教師要深入理解學生是如何學習的,他們的智慧是如何建構的,學生頭腦中的知識不應該是灌進去的,背進去的,而應該是通過活躍的探究學習建構起來的。因此,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

首先,創造性使用教材要以準確理解教材與課標的連接點爲前提。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指南和評價依據。教材是主要的教學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憑藉。我們教師在創造性使用教材前必須以課標爲依據,以準確理解教材爲前提,認真研讀教材和各種資料,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找準課標、教材的連接點,做到“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例如,教學“因數和倍數”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怎樣找一個數的因數呢?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出示12個小正方形)這裏有12個完全一樣的小正方形,如果用這12個小正方形拼一個長方形,可以怎樣拼?有幾種不同的拼法?你能在頭腦中拼一拼嗎?

師:有幾種不同的拼法?能用算式表示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3×4=12,2×6=12,1×12=12)

師:你能根據上面的算式直接寫出12的所有因數嗎?怎樣才能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一個數的所有因數?

教師將書上例題“你能找出3 6的所在因數嗎”改爲“你能寫出12的所有因數嗎”,這樣一改,藉助操作使學生自主獲得12的所有因數,學生也很自然地想到可以用乘法來找一個數的所有因數。

其次,創造性使用教材要從學生實際出發。

教師用教材就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徵、學習規律而定。即從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出發。

如教學《第幾》一課內容時,教材所展示的排隊買票的主題情景,對於農村學生比較陌生,很難使全體學生投入學習,我就將這個情景“轉變”爲中午排隊盛飯這樣的場景,以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模擬活動中感受本課的學習目標。

又如教學《方程的意義》時,原教材用天平做實驗,通過添加砝碼使天平兩端平衡引出方程的意義。一是對於此實驗,我們農村小學因天平少而不能做到讓每個學生都能親自動手操作,只能讓學生觀看教師的演示。由於天平刻度數字小,後面的學生常常看不見,只能聽教師的講解。二是實驗操作時,天平很難平衡,雖然反覆調試,有時仍有誤差,浪費時間,學生在下面急於操作無心觀察。鑑於此,教師根據分類思想通過對一組式子進行分類,使學生在分類的探究活動中歸納出方程的意義及方程與等式的區別與聯繫。同時分類活動的設計具有開放性,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再次,創造性使用教材要從現有的教學環境出發。

課堂教學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於教材。教師不但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及已有知識經驗,而且更要根據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和家庭背景及學生思維狀況,對教材進行加工整合。如在教學《圓錐體的'體積》(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第十二冊)時,先讓學生通過分小組做實驗、觀察、分析、歸納、推導出圓錐體的體積公式V=1/3Sh。接着教師讓各組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塑料袋(小型)沙子,舉起來從上往下慢慢地倒下,自然形成一個沙堆。

師問:這堆沙子近似什麼形狀?怎樣知道它的體積?學生在小組內獨立思考,然後相互交流,分工合作測量計算。組一:測量沙堆的底面周長和高,通過計算求出半徑,再算底面積。組二:測量圓錐沙堆的底面直徑和高,然後求出體積。組三:試圖測出底面半徑,幾次試驗都不成功,後改測直徑和高。各小組之間相互交流、彙報測量和計算的過程。教師出示:如果1立方米沙子重約1200千克,請同學們計算這堆沙子大約有多重。

師:先猜想後計算,把沙子沿教室牆角堆成一堆,這堆沙子大約是整個圓錐體沙子的幾分之幾?此時有的學生在畫示意圖,有的學生在做操作實驗,有的在討論猜想。最終得出整個圓錐體的1/4。

這樣把教材中的例1、例2進行了加工整合,原例2是:在打穀場上,有一個近似於圓錐的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數)。我們學校的學生對於麥堆很少見過,也沒有感性認識,更何況原例題中告訴測得圓錐底面直徑長度和高的長度,在實際測量中,有許多學生是測出周長再算出半徑,這也是可行的好辦法。教師把原教材中的靜止例題加工改造成實驗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

總之,我們在使用教材時要尊重教材,也不侷限於教材,靈活運用教材,根據學校、學生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使用。切實做到“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切實發揮新教材的作用,真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於求知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