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精選34篇)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

讀後感書寫注意事項

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啓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爲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精選34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精選3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

合上書時,窗外正好下着綿綿細雨,好像有什麼哽咽在喉,生活一如沒有盡頭的列車呼嘯着穿過……

都說二十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青蔥歲月裏的驚濤駭浪,還帶着些許甜蜜和感傷,我試圖說的來龍去脈,卻在一番掙扎後發現,當一切都過於清晰詳盡,反而不知從何說起。

《挪威的森林》好像早就在我計劃的讀書列表中;最近偶然聽別人提起,才恍然翻開這本創造日本暢銷書歷史記錄的書籍。我想,讀罷此書,以中國人的世界觀是很難理解上個世紀日本開放的社會,我也是讀了第二遍才稍有體會。

那些舒雅的文字之後,涌動着那個年代特有的傷感與抒情,正如川端康成一句“凌晨四點,海棠花未眠”感動所有讀者一樣,村上說出那些我們一直想說的那些純真年代的愛的物語。書裏不斷出現一句話“死並不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就如同木月的死,直子的死;在村上平緩的文字下,總是隱隱約約的感覺到死亡的陰霾,可能對於現在的我們很難體會到死亡的存在,可是剛好讀完此書的當日,一好友來信說,其父腦溢血故去;那一刻,我豁然想起這本書,突然體會到死亡的真實存在。

十七歲,是木月離開的時間,直子近乎逃避般的不想承認十七歲的離去,可是沒有人永遠十七歲,但是,永遠有人十七歲。

我是永遠都無法理解直子的,這個精緻卻病態的女孩,或許她因木月的死而沉浸在一個幻滅世界無法自拔,渡邊的愛卻浸滿她的一顰一笑,然而就在渡邊彷徨時,直子自殺。這樣混亂的局面被村上用一個又一個畫面組合起來。我偏愛綠子,偏愛她的樂觀陽光,偏愛她的快樂,偏愛她的敢愛敢恨。如果說直子是雨中安靜的百合,那麼綠子就是陽光下的葵花,宛如紅與黑,經典的搭配卻又對比鮮明。於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邊親手將他的摯愛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生活好似戲劇,到底如花美眷,終不過似水流年。

就這樣,《挪威的森林》帶着對愛,對人生的獨特感悟從我的生命中來來去去,仔細想來,木月死前最後見到的人是渡邊,他把直子交給渡邊,而直子死前最後見到的人是玲子,她把渡邊交給玲子……死於生,完美的交接與契合。

有人說《挪威的森林》是不敢讓人看第二遍的書,它會給人們帶來觸痛感,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一般,帶着對前面未知處的迷茫,正如直子叮囑渡邊“我希望你永遠記得我,記得我這個人”。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會再相遇……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

這是一部動人心絃,平緩舒雅,略帶傷感的戀愛小說,通過樸實的文字把語句修飾得恰到好處,以至於我花了一個晚上和幾天的休閒時間才把它看完。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村的一部傑作,據說今年的諾貝爾獎差點被他拿走了,遺憾的是這一至高的榮譽最終還是與他擦肩而過被我國的著名作家莫言捧走。我也得以知道這世上還有兩位著名人物,要知道之前我可是聽都沒聽過。實感慚愧。偶爾在朋友的空間裏看到了這部作品使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抽個時間享受一下大師級的作品所帶來的快感。

書中描寫的雖然是那個年代的愛情故事,但情節卻總讓人感覺就好像發生在自己身邊周圍一樣,那麼的切身。說得不好聽這部作品在我看來就是愛與性的結合,作者能把男女之間的那點事擺上檯面來供人們去認知去感受,其膽識着實讓我佩服,看完最後一個字再回過頭來回味裏面的情節時,讓我領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他想告訴世人的是一條恆古不變的男女間的愛情法則,那就是:有性不一定有愛,有愛就必然得有性。這是無法逃避的現實。小說中的木月跟直子的愛情,可謂是情深意重,但不知何原因直子給不了木月那個,嘗試了很多次也不行。這也許是木月自殺的最大原因吧,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直子卻成功地將自己的初次給了另外一個男人渡邊,致使她內心感到無比的內疚和痛苦:爲什麼自己深愛的人,自己卻給不了給他?就這樣痛苦一直折磨着她,最終因承受不了精神的壓力而自殺,徹底解脫了自己。有愛無性的愛是一種痛苦,是一種折磨。

而小說中的另外兩個人物永澤與初美卻截然不同,雖然初美對永澤的愛是真心的,但愛在永澤的眼裏就像一場遊戲,性對他來說就像吃飯那樣,餓了就要吃,完全是一種生理上的需要,這種有性無愛的愛是沒結果的,最後受傷的就是那個動真心的人。在說到主人公渡邊時,愛對他來說更多的是責任,一不小心就喜歡上了兩個人綠子和直子,這樣的結果讓他左右爲難,一直處在苦悶和彷徨之中,因爲他對她們承諾過所以他要對她們負責。直到直子選擇離開後,在經過悲痛和絕望交織的那段時間後,以及在玲子的鼓勵下,他纔開始尋找此後的人生,他仍然還記得永澤給他的忠告: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事。

記得文章中直子與渡邊最後一次見面時問他的一句話:假如我以後不能給你性,你還會愛我嗎?渡邊沒有回答選擇了沉默,是呀,這是一個多麼艱難地毫無預見的問題,誰能保證這種無性的婚姻能維持多久呢,相信沒有人敢保證。

終於從《挪威的森林》裏走了出來,感觸頗深。晃了晃差不多僵硬的脖子,拍了拍快木訥的腦袋,發現自己還正常,沒迷失,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活着纔是最重要,才能去愛你喜歡的人,去享受別人的愛。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3

作品以渡邊回憶青春往事爲開端,初入大學的渡邊在電車裏偶遇直子,直子是渡邊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戀人。渡邊與直子逐漸相戀,不料二人同牀後,直子因無法擺脫愧疚的心魔而輟學,獨善其身的渡邊在東京孤獨度日。然而,綠子的出現令渡邊重獲生機,一段新的戀情發生。在兩段感情的糾葛與失去所愛的痛苦中,渡邊逐漸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初讀本書,便有強烈的共鳴。村上的人生態度把玩孤獨與無奈在我看來又是多麼的不羈與隨性。在繁蕪荒涼的世間,請承認自己的孤獨與自我和解。越是逃避孤獨,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孤獨的價值在於反思,看清自己纔有資格對症下藥,與自己和解。就像最終孤身一人的渡邊一樣,至此他才懂得了人生的真諦。

綠子與直子應是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直子從未接受獨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鎖:社會道德、社交法則等等,每當她稍有違背便內疚自責不已,無可解脫,最終自殺;而綠子可謂是書中最離經叛道的人物,留一頭短髮,家境平凡,父母雙亡,看似卑微卻實實在在持有一份拒絕受人擺佈、拒絕社會同化、待人真誠坦蕩的執着。她言語粗俗,行爲乖張,該認真的時候卻不吝於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確找到了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平衡,接受了自己。正是綠子的這種亦正亦邪的存在帶給了渡邊慰藉,渡邊也自知自己與環境格格不入,但若他沒有遇到綠子,或許他將一如既往的墮落下去,不斷爲空虛折磨。

綠子很幸運的擁有了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作品爲何會取名爲“挪威的森林”?這讓我沉思許久。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的會讓人迷路的森林,是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大的原始森林。生活也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得走進去,因此我們纔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於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維的話卻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說的謊話卻多了;每個人的心都變得複雜了。但是我們仍要成長,不要去過分改變自己。

社會帶給我們的轉變有時不那麼容易,所以我們就看到在作品中,很多人都在這片挪威的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木月在17歲時死了,以死來作爲迴避成熟的方式;而直子在木月死了之後,就不知該如何與人交往了,也選擇一死了之。實際上,玲子也是其中一員,僅僅是沒有失去生命罷了。

而對於我們,也許都會像渡邊一樣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這些轉變,即使這種轉變是被環境逼迫的。而像永澤,看上去能勇敢且完全的適應這些轉變,但他的內心仍是痛苦的,只不過他用自己的奮鬥強迫自己完成轉變。這也是大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

總的看來,《挪威的森林》是有很濃重的思想蘊含的,現在的我也許因爲年輕並不能完全體會作者的思想。隨着我年齡的增長,很多想法肯定還會發生不少的轉變。但是不會變的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勇敢的面對這些蛻變,勇敢的完成蛻變,並能在蛻變中保持一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4

我喜歡讀中國作家寫的書,並非中國的作家們的文筆有多出彩,思想有多深刻,也並非出自於他們筆下的作品有多麼使人讀得津津有味,意味深長。主要原因是在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人名相比起外國文學作品中那些冗長難記的人物名字要好記得多。

可是我卻獨愛讀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的文學著作,不僅是因爲其那些使人出其不意,幻想奇特的比喻修辭手法,更重要的是我這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每每讀起村上的著作,性格中感性時而又偏向悲觀主義的性格,總會被勾引出來。以孤獨與無奈爲感情基調的村上文學深深地打動着我,時刻使我感受到其文章所述“海潮的清香,遙遠的汽笛,女孩肌體的感觸,洗髮香波的氣味,傍晚的和風,縹緲的憧憬,以及夏日的夢境……”所構成的使人心曠神怡的意境。

早在高中時期就已拜讀過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書,品讀一番。每讀一次,內心都感到現實世界如此地虛無縹緲,恍然如夢。在現在這個充斥着“公”的色彩的社會裏,純粹個人的東西被壓制得實在太多太多。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在繁華的大都市裏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奮鬥的目標與方向。如果上升到社會的整個羣體,在中國,“個人人身自由”、“個人言論自由”這些名詞對於大多老百姓來說是個“熟悉的陌生人”,因爲“個人人身自由”、“個人言論自由”這些名詞時常出現在我們的耳畔與意識之中,卻未能和它們有過“親密接觸”。

這不禁使我聯想到現在的許多政府職能部門、媒體本營爲百姓說話,反映民聲,傳遞民怨,卻因“言論自由”“人身自由”等個性突出的事物而受高壓限制而淪爲某些利益集團的喉舌,使我深感悲哀。我相信很多人在中國這種用“民主”“自由”等美麗外包裝下的強權政治之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情況之下,整個中國社會乃至“天朝”的每一個臣民們都會是一顆隨時爆炸的定時炸彈。

當我們的這種感受逐漸趨於清新,當我們明白到與“公”那一方勢力對抗是愚蠢的如同“以卵擊石”的行爲時,村上春樹的文學作品卻爲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生活模式,一種人生態度——當與現實無法抗衡時,何不把玩孤獨,把玩無奈,處江湖之遠呢?

《挪威的森林》中的男主人公渡邊君,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以他的堅忍與執着在那個光怪陸離、喧囂浮華的塵世中平靜地守護着直子窗口的微小光亮,或許對於他來說這是在殘酷的現實社會中唯一的精神寄託。

而再這紛繁多變的世界裏,哪裏纔是能使我心靈得以憩息的樂土呢?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5

一種從頭至尾的安靜與祥和,我喜歡這樣的平淡,這個不應當叫做乏味,是一種生活的真正體現,其實平常的生活就是這樣,沒有太多波瀾,很平靜的。對於寫作的手法,我一直強調,我很喜歡村上的文字,或者說是林少華先生的翻譯,有一種阡陌的詩意,感覺似曾相識,又感覺似乎有些陌生,骨子裏還有一點吊兒郎當,一副玩世不恭的氣息。讀過所有村上的文字,就是隻有《挪威的森林》才最具有生活的味道,其中瀰漫着我們日常的縮影,感覺在文字中可以找到自己,可以感受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乃至未來。

對於渡邊君來說,直子就是回憶,綠子就是現實,而玲子就是一閃而過但是不容易忘記的短暫停留。如同現實的生活,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遇見一些人一些事情,然後開始在腦海裏慢慢劃分他們的類別,經過時間的洗禮我們知道他們的重要性,並且深刻的認識他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其實,很多時候這三者是矛盾的,因爲如果說不能將三者融爲一體,那麼只能選擇其一,在已經過去的歲月裏,似乎已經不能把握過往,短暫停留是因爲不能留的住,那麼現實呢,是否還有可能不再成爲回憶?今日聽到如此一句,對於遙遠的事情我們應該樂觀,對於眼前的現實我們應該悲觀。如此一個對於我來說的大人物對我說了這樣一句話,我突然覺得一直還真的有人站在我一遍,因爲我是一直這樣做,也是這樣想的。生活中的問題如同牛毛,而很多卻是需要超越自己現時的極限才能完成的,有時候悲觀一點有什麼不對呢?

渡邊對於直子的回憶是痛苦的,記得以前曾經提及過,對於過往的回憶,無非有三種:

第一,對於美好事物的回憶,因爲美好,希望經常回味,從中能感受到幸福和快樂;

第二,因爲過往中有着經驗可以琢磨,需要時常回顧,需求更多的真知;

第三,過往中有莫名的苦痛經歷,棄之不捨,但是回憶起來又有點隱隱作痛。然而很多人還是不斷的回憶,無論得到的是什麼,只是不斷地回憶。

記得第一次看村上的《挪威的森林》的時候,心中有一種強烈的刺痛和不安,不曾想到有一個人,一個我對於他來說如此陌生的人能如此精確的描繪出我當時的生活和心理,隨即放下書,不願意去可以用別人的故事來詮釋自己似曾相識的生活。時間畢竟會洗滌一切,讓很多的過往變得已經沒有印記,當我第二遍、第三遍乃至更多遍的領會村上文字的時候,越來越多的是發掘文字中更深層次的意境和寫作的風格。生活就是這樣,我們有了新的目標,我們心中依然有着年少時純潔的夢想,不會因爲一些什麼別的而做過多的停留。

現在的我,更多的喜歡文字的風格和意境,另一個就是富有哲理的對白。村上文字裏的對白,簡短、有力,並且還有一絲玩世不恭的冷漠。有時候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是需要一點技巧的,或者說對於某些人不要那麼的一本正經,運用一點小聰明,用一點吊兒郎當自然和達到更好的效果。對於哲理性的對白,我一直很喜歡,有一種迂腐但不失高雅的味道。村上的哲理在於不是應用別人的話語,而是喜歡用歌曲的名稱開始對白,然後越來越多的文字描述,使得整個篇幅開始活靈活現,富有哲理,其中的文字都是他親手製造,無需引用他人的。

最喜歡的是《森林》的開始和結尾,很有詩意,很有一種讓人神傷的感覺。對於最後渡邊仰天長嘆,我自己到底在哪裏的時候,我想很多人都會捫心自問,曾經的有一段時間,我們自己似乎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方向。對於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來說,存在於成年和孩子之間,似乎很多時候永遠的長不大一樣,所以對待生活對待人和事物有一種依賴感,還有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難免迷失自己,找不到前進的路。

《森林》對於我來說是一部徹底反映現實生活,現實社會的文字作品,從中可以瞭解生活的細節,人生的起伏。最重要的是活着,真實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爲活着,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更好的活下去。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6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的代表作品。所以,整部小說當中其實也是充斥着日本小說當中典型的死亡色彩以及悲情部分。

通讀整篇作品,整個的情感其實就是壓抑的。對於讀者來說,這樣的情感壓抑也是讓自己的閱讀充滿着很大的難度。

但是,如果能夠將整本作品很好地讀完的話,你就會發現,其實在整本的小說當中,主要的還是一種愛情的偉大以及無私。

在人生的尋覓當中,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徘徊,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同時,對待愛情也是如此。那個讓我們癡迷的人是否真的就這樣值得我們爲他生、爲他死呢?

每一個在愛情當中受盡了罪的人都是值得同情的。但是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他們最不想要的就是別人的同情。因爲沒有人會願意承認自己就是愛情當中的弱者。

很多人沒有辦法理解,爲什麼世界上總是有着那麼多的人會爲所謂的愛情獻出自己的生命。其實,只要仔細想一想,就會發現,其實這不是對於某個人的癡迷,而是對於愛情的一種自己堅持的忠誠。

所以說,每一個願意爲自己的愛情獻出生命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因爲他們對於愛情有着最爲難得的忠誠。

對於愛情的忠誠,不是說要成爲愛情的奴隸,而是成爲愛情的至交。所以說,在愛情當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時又是不平等的。

因爲每一個人在愛情當中的定位是不同的,所以對於愛情的要求也是不盡相同的。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什麼絕對的事情,有的只是一種絕對的態度。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7

村上的書應該不是這麼寫的,像電影——《挪威的森林》一樣,雖然我沒有讀過。

看到最後,直子死了,因爲愛無能,在她想愛的時候。此刻,木月走了已有七個年頭,她愛的是渡邊,那個曾經陪同她和木月一起走過的人。

第一次她和渡邊相遇時,她已經愛上他了,在木月離開以後,是的。只是她仍無法讓一個活着的人代替那個已長在她心頭十七個歲月的木月。似乎最令人痛苦的該是這個吧,逝世的人獲得瞭解脫,卻永遠地折磨着愛他的依舊活着的人。因爲,直子至死依舊活在對木月的幻聽中。她自裁了。也許,她愛木月,從精神上;她愛渡邊,從肉體上。只是,不管對誰,她都愛無能。無論是七年前還是七年後。於是她選擇了,逃避。逃避渡邊的愛,逃避面對自己的愛無能,逃避對兩個男人的幻聽。我想,她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定是帶着幸福的微笑的,她解脫了。

木月是愛直子的,深深的愛着。只是他無法忍受肉體上她的缺席,他選擇了去天堂來結束愛無能。相比之下,渡邊是勇敢的。同樣的情況下,最起碼他選擇了活着。

渡邊愛上直子,從木月走後七個光景的那次跟直子的偶遇。他對直子的愛深入了骨髓,這份愛成了一份抹不去的責任。他等她,等着直子的身體來接受他。可是,他等到的卻是她的自縊,在他爲兩個人一起生活剛剛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的時候!因爲愛直子,因爲對直子的責任,他拒絕了綠,一個愛他而且比直子完整的女孩子。直子的不完整,讓他備受煎熬,無論是從精神上還是肉體上。但他對綠卻只是遠觀,遠遠的觀望着。從某種意義來說,他是愛綠的。他用對直子的責任來拒絕綠的愛時,綠只是願意守候,她只是飽含淚水地說了一句話:我等你。

是的,綠在精神上守望着他,而她等到的卻是渡邊帶着直子的死訊的歸來,在他對渡邊承諾的不久。對於直子的逝世,渡邊仰天慟苦,哭天搶地地絕望,死心裂肺。

喪失至愛的哀傷,是無法治癒的。不管是什麼樣的真理,什麼樣的誠實。怎樣堅強,怎樣溫柔,也無法撫平這哀傷。我們只能夠從哀傷掙脫出來,從中領悟點什麼,不管從哪方面。但無論領悟到什麼,下次哀傷襲來時,還是派不上用場。渡邊就是載着這樣的哀傷頹廢地回來了,和綠一起走進了他本爲自己和直子搭建的房子。他接受了綠,帶着對直子的愛,那一晚上。第二天綠走了,只是她終於不會成爲第二個直子。

綠走了,渡邊一個人在那間不知道該屬於誰的房子裏,他撥通了綠的電話。倚牆而語的他竟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裏。佇立在這茫茫的人流之中,他,迷失了。

渡邊會不會是下一個“直子”。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8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勾當。”這是我在看《挪威的森林》時,頗有感觸的一句話。花了一個禮拜左右的時間讀完了這部小說,這也應當算是我第一次接觸較爲正式的小說了。《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著作,我之前也有聽說過他,不過對於他的評價是正面還是負面暫且不論,就談談對這部小說的感想吧。可能是我第一次閱讀這樣的小說的緣故,我對這部小說感觸很深,除了有些語句,整個故事情節也很有吸引力。

這部小說可能有點含有作者青春時代的一些切身經歷,給人感覺就像發生在自己身邊一樣,很真實,雖然行文中也有許多世俗的片段,但就總體而言,以及作者所要傳遞、表達的主題很能與讀者產生共鳴。小說的基本基調應當是悲傷的,如果用一種顏色來描述,我覺得灰色非常合適。看完整部小說,沒有對某一個篇章有特別深的印象,整部小說是連貫的,一環接一環,非常自然,天衣無縫,圍繞“我”——渡邊君的記憶,採用回憶的方式來描寫青春時期的愛情、友情,就像觀看電影似的一幕幕呈現在眼前。

我挺喜歡渡邊君這個人物角色,他有這樣一句話,“沒有人喜歡孤獨,只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我覺得這句話很好地對渡邊君進行了描述,他有一些特立獨行,但又普普通通,是一個穩定真誠的人。就像這句話所說的那樣,他也不喜歡孤獨,但是他的希望隨着朋友、愛人的去世,逐漸淪爲失望,留給自己的最終只有孤獨了。可是,事實上,他又不孤獨,有紅顏知己;也不空虛,時常打工兼職,生活也相當充實。但從他的言行舉止中可以得出,他的確又是孤獨的,與外物格格不入,除了身邊的少之甚少的幾個人,沒有任何東西存在於他的世界中,但他依舊在走自己的路,有個性地過着自己追求的平靜的、甚至是與外界隔絕的自我生活。當然,我不是說像他那樣的生活好,如果真如此,每個人的心理可能就不怎麼正常了,我推崇的是他的那種生活態度,那種堅強,那種自信,無論外界是否忽略他,但他始終沒有忽略自己,“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勾當”,有自尊地活着。

聽說,《挪威的森林》電影版也快出來了,有些許小小的期待,想看看演員如何飾演這個角色,也想品味一下真實人物版的渡邊君。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9

用了將近八個小時粗略讀完這本書,帶着一種愧疚的心情——因爲最近面臨一場極其重要的考試。我本應該專心複習。可,就像渡邊徹說《了不起的蓋茨》那樣,“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興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傑作!”

幾年前看過影片《挪威的森林》,印象模糊。只記得一貫的日系風格,安靜,哀傷。隨着閱讀的深入,記憶便像泉水一樣疊涌而來。想起了秋風徐徐,渡邊和直子在沒有邊際的原野漫步的畫面。我特別喜歡看完一本書,然後再看由書拍攝的而成的影片,或者是先看完影片再把原著看一遍。比如,看過文字版的《致青春》後,就會看電影版的,或者是先看了電影版的《情書》,然後迫不及待的閱讀文字版的。明白嗎?就是這個意思。

一口氣讀完《挪威的森林》,着實有點壓抑。

在書中,木月永遠留在了17歲,直子永遠留在了20歲。文字裏充斥着自殺,迷茫,孤獨,無奈,以及性。我總覺得,日本的天空都被灰色的雲霧遮住了,有一種陰冷,嚴肅的氣氛,好像永遠都沒有晴天。主人公都獨來獨往,沒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別人進不去,他也不出來。

這是孤獨,不是孤單。

人在本質上是孤獨的,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的理解。然而完全相互的理解似乎不是可能的,所以,每個人都是孤獨的。這是宿命,是心靈的獨一性。孤單卻是可以解決的,有人陪着一起吃飯,一起聊天,這樣就不至於一個人孤零零。

孤獨是心,孤單是形。

草草讀過一遍,許多地方都沒能好好品味。只覺得自己被書影響到心情壓抑,所以匆匆掃了一眼後記便趕緊出門。一路步行到空曠的地方,好讓腦袋裏的陰霾散去。夜暮時分,天邊出現了像草莓果汁一樣紅的晚霞,心情漸漸平復了些。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0

最近感觸最多的一本書是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說起慚愧,考大學以前,給自己找理由說沒有時間看書,所以讀過的書數量不多而內容單一。看得最多的可能是《讀者》之類的碎片文章,很少有完整的讀一些書。日本的書也是從未涉及過。最近因一個朋友推薦了東野圭吾的書,便讀了《惡意》和《白夜行》。看完之後覺得日本的書頗有魅力,讓人看了放不下,便“廢寢忘食”地讀下去。而後我又聯想到另一名知名作家村上春樹,便想看看他的經典之作—《挪威的森林》。

讀完這本書,我驚異於自己在日本文化中找到了共鳴,果然都是東方的國家啊。我很尊敬和畏懼永澤—我當然希望能像永澤一樣清醒的活着,努力取得想要的(畢竟以他的能力,他能獲得);可我又很畏懼,因爲他活得太清醒和真實了,會冷酷和清醒到不近人情。我對他沒有厭惡,只是有一份畏懼。我在想,如果幾年後的社會,如果人人都如此清醒,我會懼怕這個社會。畢竟我們都害怕愚蠢的自己會被周圍的人一眼看穿。

在這個年紀讀這類日本小說可以說真的會讓人變得更成熟,無論是人性還是社會方面,因爲他們用筆墨很真切地反映出來。我不確定我要是早點讀的話,是否會有現在理解的透徹。

日本的文學作品同時滲透着當代社會人們的心理問題—也許我們不自知,也許朋友不自知。因爲我們自己披着羊皮,而朋友習慣了你表面的羊皮。但當你讀一本書的時候,你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來評判一個主人公—正所謂旁觀者清,主人公的心理就很容易的被讀者分析。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1

《挪威的森林》讀完很久以後,才決定寫下點東西。記得當時僅僅覺得這是一部名家寫的,關於死亡、愛情與性的,文字優美而又略帶抑鬱的一本日本小說。雖然能知道故事的梗概瞭解到人物的性格,但是對於其中的很多情節卻是難以理解,人物思想更是難以捉摸。

然而奇怪的是,隨着時間的流逝,那些人物,那些事情彷彿是在腦海中生根發芽,自動生長,逐漸變得清晰起來,渡邊、直子、木月、綠子、玲子、永澤、初美還有那總是作爲渡邊口中笑話素材的“突擊隊”,彷彿真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一般,在我極目遠眺能夠看得見的一個不知名的地方,上演了他們的故事。

自己感覺與他們的距離慢慢接近了,於是想寫下點東西,談談我的感受。

文章的一開頭變爲本書奠定了一種安靜的略帶憂傷的基調。時隔多年的“我”來到漢堡機場,“擡起頭,我仰望飄浮在北海上空的烏雲,一邊思索着過去的大半輩子裏,自己曾經失落了的。思索那些失落了的歲月,死去或離開了的人們,以及煙消雲散了的思念。“十八年後的今天,那片草原風光也仍舊曆歷在目。綿延數日的霏霏細雨沖走了山間光禿禿的地表上堆積的塵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藍,而十月的風則撩得芒草左右搖曳,窄窄長長的雲又凍僵了似的緊偎着蔚藍的天空......”這樣的風景,讓“我”想到了過去的很多,本想早點爲直子寫點東西,但一直動不了筆,因爲“原來我想只有這些不完整的記憶、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裝進小說這個不完整的容器裏。”

作者就這樣把我們帶進了他的故事裏,亦如之前那純的美風描寫般,走進了他那純美憂傷的回憶中。

木月是“我”——渡邊的好友,直子的青梅竹馬,木月的突然離去,隔斷了“我”與直子的聯繫,直到一年之後的某一天,“我”與直子在東京街頭的偶然相遇,倆人之後便進行着不定期的見面,直到直子20歲的生日,兩人發生了關係。之後直子進入了一家精神療養院接受治療,“我”與直子保持着書信來往,在看望直子的時候,認識了與直子同間宿舍的玲子。在此過程中,“我”又認識了活潑充滿生命氣息的綠子,兩人漸漸產生感情,“我”遊走在直子與綠子的感情糾葛當中,直到某一天直子的突然離去,在“我”獨自孤苦充滿悲痛的一個月的旅行後,在玲子的幫助下,決定和綠子在一起。

故事大概如此,在這個看似有些無聊並且略帶狗血的故事中,死亡與性來的都是那麼自然,讓剛開始看完書的我覺得相當的不可思議。然而這麼久之後我才慢慢發現,作者想要描述的也許就是這樣一個生與死,死忘與永恆以及人性之間的一些富有哲理性的東西吧。

死在文章中發生的是那麼的自然,彷彿順理成章。“我”的好友木月的死,將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7歲,“我”的好友永澤女朋友初美的自殺,意料之內,情理之中,綠子父親的死,讓我們看到了生命是那麼的脆弱與渺小,“突擊隊”的消失作者未說明什麼,也許是死在了那樣一個看似荒唐的社會中吧。其中直子突然的離去,最讓我無法接受,本來幻想着是已經基本痊癒可以與“我”過上美好的日子,卻就那樣悄無聲息的走了。就像文章中“我"的感慨吧“不管擁有怎樣的真理,失去所愛的人的悲哀是無法治癒的。無論什麼真理、誠實、堅強、溫柔都好,無法治癒那種悲哀。我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地軟弱無力。”死是可怕的,然而卻也是不可怕的,就像是木月墓碑上的座右銘,“死不是生的對等,而是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也像前面“我”所想到的,“我將死看成是一種和生完全迥異的東西。死,就是“總有一天,死會緊緊的箍住我們。但是反過來說,在死箍住我們之前,我們是不會被死箍住的”。我一直覺得這是最合乎邏輯的思考方式。生在這頭,死在那頭。而我是在這頭,不是那頭。然而自從木月自殺的那個晚上開始,我無法再把死(還有生)看得那麼單純了。死已不再是生的對立。死早已存在於我的體內,任你一再努力,你還是無法忘掉的。因爲在五月的那個夜裏箍住木月的死,也同時箍住了我。”

其實後來細細想來,直子的死也在情理之中。文中也許早就埋下了伏筆。就像是文章開頭所提到的,木月死後,直子其實已經掉入了自己所幻想的那口井中,也像是走入了挪威的森林,迷茫無助不知所措,以爲緊緊跟着渡邊便會沒事,不過她也知道,就像她自己所說的那樣“沒有誰能夠永遠保護另一個人呀!”同時直子也覺得自己對不起渡邊,傷害了渡邊。因爲她知道知道渡邊是喜歡自己的,然而自己真的愛着的卻依舊是木月。渡邊終究不能和直子在一起,也許在直子20歲生日那天,文章就已經說明了,“許久許久,螢火蟲才又飛了起來。好似想起什麼一般,它忽地振翅飛起,只一瞬間它已經越過扶杆飛進黑暗中了。它似乎想把失去了的時光統統要回來一樣,在水塔邊飛快地畫了個弧,又在那兒逗留一會兒,眼見那道光化入風中,這才向東飛去。螢火蟲消失之後,那道光的軌跡依舊在我心中滯留不去。閉上眼睛。那抹淡淡的光彷彿無處可歸的遊魂似的,在濃暗中不停地徘徊。黑暗中,我幾次伸出手去。但卻什麼也碰不到。那抹小小的光線在我指尖就快碰着的地方。”直子也許就是那隻螢火蟲也說不定。

“性”也是文章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場面,來的自然,彷彿家常便飯般那麼自然!這是最初讓我最不能理解的。直子愛的一直是木月,這“我”也知道,就像文章開頭所說,多年之後回憶起來依舊十分難過,木月死後的直子就彷彿失去了靈魂,連話都不怎麼會講了,對於直子來說,“我”就是木月留下來的唯一“遺產”,一種自己對於木月的精神寄託。生日的那天晚上,和渡邊發生了她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似荒唐之中,也許只是一個脆弱顫抖的心靈僅僅是想滿足自己難以完成的那個願望......渡邊的好友永澤總是帶着“我”去夜店找女孩睡覺,“這很難解釋。你知道的,杜思妥也夫斯基不是寫過有關賭博的書嗎?就和那個一樣嘛!也就是說,當週遭充斥着可能性時,你很難就這麼視若無睹地讓它過去。懂嗎?”“好像有一點。”我說。“一到黃昏,女孩會到街上來放蕩呀,喝酒什麼的。

她們要求某種東西,我也正好可以給她們那種東西。做起來很簡單嘛!就像扭開水龍頭喝水一樣簡單。在一瞬間你讓它掉落,她們也正等着接呀!這就是所謂的可能性嘛!當這種可能性就在你眼前轉來轉去時,你能眼睜睜地讓它過去嗎?當你有這份能力,又有讓你發揮的場所,你會靜靜地走開嗎?”“我從沒有這種感覺,不太能體會。搞不清楚那是什麼玩意兒。”我笑道。“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那是一種幸福呀!”永澤說道。看似荒唐的事情總是被永澤說的頭頭是道彷彿真是那麼回事。於是我也就信服了。這就是永澤的生活信條,沒有理想,有的只是行動規範。他確實對這樣的行爲已經劃定爲自己的行動規範,不存在道德上的問題,只是想沒有羈絆的活着不斷追求自己的目標,也許也是因爲這個所謂正常人的世界實在太過冷漠,隔着遙遠的溝壑,自己的內心太寒冷太寂寞太空虛了,需要的只是那一點溫度罷了。

以上的事情我還可以接受可以體諒,但是渡邊與玲子的行爲,卻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玲子是直子的室友,同住在一起的病人,渡邊是在探望直子的過程認識了玲子。直子死後,玲子也出了院第一個來找的就是“我”,與帶着痛苦旅行回來的“我”見了面。在房東家的晚上,“我”與玲子發生了關係。剛剛看到這裏的時候,我只想說一句我去!在這樣的時刻面對這樣的人“我”竟然也能與玲子發生這種關係!?難道性對於他們來說真的就只是像吃飯那樣隨意嗎?渡邊你到底愛不愛直子啊!?也許我沒有注意,那天玲子梳着直子的髮型,穿着直子留給她的衣服,“我”恍惚之中彷彿看到了直子又來到了眼前吧!

不禁想到了作者的構思巧妙,木月的死聯繫到了“我”和直子,“我”成爲了直子對於木月的精神寄託,直子的死又聯繫到了“我”和玲子,玲子成爲了“我”對於直子的精神寄託吧!不僅如此,其實我覺得文章中的“我”也不是一個濫情的人,“我”其實就只是一個渴望能被人理解,一個純情的人罷了。就像永澤對於我的評價,“我和渡邊有相似之處。”永澤說。“渡邊和我一樣,基本上只對自己的事感興趣。至於傲不傲慢,分別在此。我們只對自己的所思、所感以及如何行動感興趣。因而能夠把自己和別人分開來考慮事情。我欣賞渡邊的就是這點。

但他本身對這點還不能完全識別,所以還會覺得彷徨和受傷。”“我”愛直子,徹頭徹尾的愛着,也喜歡玲子,喜歡她的皺紋,愛着綠子,在那個溫暖的下午一同看着火景的時候情不自禁的親了她一口,她的活潑與直白彷彿給“我”的生命注入了無限的活力。“我”只是這樣單純的愛着,愛着那些渴望瞭解我,理解我的人,甚至只是單純的喜歡着玲子的皺紋!看似荒唐!一個男人怎麼能同時喜歡這麼多女人,其實,“我”也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只是想追求自己喜歡的事喜歡的人有着最簡單最純情的愛的人,最原始的愛本來就是這樣,純情而又簡單不需要道德規範不需要其他任何理由,只是喜歡上了而已。就像玲子對我的來信上寫着,“這並非任何罪過,只不過是大千世界上司空見慣之事。

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裏盪舟美麗的湖面,我們會既覺得藍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嬌——二者同一道理。不必那麼苦惱。縱令聽其自然,世事的長河也還是要流往其應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盡人力,該受傷害的人也無由倖免。所謂人生便是如此。這樣說未免大言不慚——你也到了差不多該學習對待人生方式的年齡。有時候你太急於將人生納入自己的軌道。假如你不想進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達地委身於生活的河流。就連我這樣最弱而不健全的女人,有時都覺得人生是多麼美好。真的!所以,你也務必加倍追求幸福,爲追求幸福而努力。”

寫了這麼多,留下自己的小小想法。無論你的生活多麼的接近與幸福,但如果你不努力的追取,也終將與之失之交臂。人生的道路上,自己,到底在哪裏,自己,一定要清楚的明白。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2

從我讀《挪威森林》到今天寫讀後感已經很久了,我已經忘了書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寫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記得大致的情節。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又專門抽出時間將甲殼蟲樂隊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聽了數遍。記得渡邊君就是在機場聽到《挪威的森林》這支曲並回憶起他年輕時的經歷的。

人都有一種懷舊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時候。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人事的變遷,心態上應該是比較平和的,而最讓人難忘的恰恰是年輕時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會令我們想起當年喜歡過的男孩(女孩)的模樣,一幅相同的場景也會讓我們記起當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樣一個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處總是銘記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小說中的開頭並沒有詳細的交代渡邊現在的生活情況,僅僅因爲那感傷的曲調令他想起了往事。對於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問題歸成了3點:

1、小說中絕大部分內容寫的是渡邊上高中的事情。一個高中生的憂鬱和孤獨卻用性的方式來緩解,我不認爲是件好事。我認爲生理的宣泄只能緩解暫時的困惑,卻不能徹底擺脫掉抑鬱,反而會養成依賴。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來減輕疼痛一般,並不能從根本上來解決。記得當年歌德寫《少年維特之煩惱》之後,有很多的年輕人向維特學習選擇自殺。看來文學的導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麼我們的文學評論者在極力擡高這部作品的價值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它有可能會引起的負面效果?

2、渡邊是不是好學生當然沒有固定的評價標準,但是一個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門去讀書的學生心思卻不放在學習上,那他還不如直接告訴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費他們的血汗錢了。所以從這點來看渡邊的苦悶極不成熟,完全是一種青春期綜合症了。

3、有人認爲:當一個人對現實社會感到恐懼而無法逃避的時候只有選擇死亡。直是這樣做的。當然渡邊不是這樣做的,他選擇出去流浪一個月,這是逃避。可後來又回來了,這卻不是逃避。這也正是我們大都數人的生活經歷。

其實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一個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來看渡邊,反之亦然。人與人完全默契與溝通簡直如同天方夜譚。我們應該怎樣去評價一部文學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無缺呢?我認爲人性的完美就在於它的真實:優點,缺點;健全,殘缺;理智,感性;清醒,糊塗;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渡邊。因爲年輕,所以憂愁。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況我不瞭解,但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一定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爲,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

對《挪威森林》一書我沒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觀點,就如同你不能強求我接受你們的觀點一樣,知人論世或者論世知人同樣重要,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人不可能脫離社會獨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與行爲必然受到時代的影響,那麼渡邊的失落與頹廢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與合理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直以來有一個問題困擾着我,那就是:到底是誰讓這本小說浮出水面並如陽光下的水晶一般璀璨着?如果說真是村上自己的實力的話,我想很多文學好者應該知道很多的大師們他們的作品一開始是無人問津的,比如畢加索,卡夫卡,司湯達,等等,因爲某個知名的評論家發現了這些金並使之袒露與塵土之外,然後衆人發現了這塊金。看來伯樂就顯得相當重要了。

我們知道一部文學作品的傳世,作者、讀者、評論缺一不可。如果說作家的文本如鷹的話,那麼讀者與評論者就是鷹的兩翼,只有三者夠強勁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所以我們的評論家在評價《挪威的森林》的話是否全面,這是一個問題,至少我沒有看到有關這本書的不好的評價,可能是我見識短淺吧,但是我願意看到更多的人就此發表意見。你喜歡而我不喜歡,你不能因此指責我淺薄,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纔會滿園春色。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3

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會讓人迷路的森林。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巨大原始森林。生活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我們都要走進去,因此我們纔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就像初美說的:不迷茫和痛苦的人哪裏找得到!

挪威的森林裏的很多人在挪威的森林裏迷失了方向。木月首先死了17歲死在一個成長的年齡。他以死來作爲迴避成熟的方式。而對於直子來說,本來她可以握着他的手,小心但是堅定地走過成長的道路,可是,木月的死帶給她的是,要自己去對待未知。就像直子自己說的那樣:在他(木月)死了以後,我就不知道應該怎樣同別人交往了,甚至不知道究竟怎樣纔算愛上一個人。對成長的恐懼最後也把直子推入了死亡的深淵。即使有療養基地可以讓直子身心放鬆,即使渡邊作爲直子同外部世界相連的唯一鏈條,也無法把直子從迷茫和痛苦中解救出來。不只是直子和木月,初美,直子的姐姐,直子父親的弟弟,不都是在這個成熟的年齡段,在對成熟的恐懼,迷茫和痛苦中了結了自己的生命嗎?玲子,也是作爲其中的一員,僅僅是沒有失去生命罷了。

而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會像主人公渡邊一樣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這些轉變,即使我們自己並不瞭解爲何迷茫,即使這種轉變是被環境所逼迫的。而像永澤,看上去是能勇敢且完全的適應這些轉變,但是,永澤的內心也痛苦,他自己也不想完成這種轉變,只不過,他用自己的奮鬥成功逼自己完成轉變,而不是等社會來逼他轉變。這也是大人物與普通人的區別。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4

看完《挪威的森林》,心情一直很壓抑,弄不明白爲什麼書中有這麼多人選擇用那樣殘忍的方式親手了結自己的生命,他們該是有多絕望,纔會拋下拋下朋友、拋下愛人、拋下這個豐富紛擾的世界。但是書中對這些人物內心的活動描寫的少之又少,我想弄明白卻又不得而知。“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這是書中比較經典的一句話,也是在生與死的問題上解析的比較透徹的一句話,從我們出生開始,我們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就像出生是人的必經階段一樣,死也是。

一部這麼出名受這麼多人追捧的書,除了它的文筆不錯外,我沒發現它好在哪裏,也許是我的閱歷不夠,體會不到他們的那種在絕望中掙扎、淪陷、自我拋棄和救贖的心路歷程,但是對於書中這些人物的生活方式和處事方式我實在不敢恭維。愛情本來是該專一和純潔的,男主渡邊對自己的私生活卻有些放縱。一邊說深愛直子,一邊又在外亂來,原因是孤單,需要找人發泄自己的生理需求。處於同樣狀況的還有永澤和初美,而直子和初美竟然還不在乎,我實在不明白到底愛到什麼程度才能允許另一半在外面隨便找女人。這本書到底出名在什麼地方呢,是這些扭曲了的人生觀和愛情觀嗎,是小說人物的悲慘生活和結局嗎,是作者優秀的文筆嗎,還是某些我無法理解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許我們從來不曾去過,但它一直在那裏,總會在那裏。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木月、直子和初美他們迷失於自己的森林,渡邊在綠子的幫助下找到了走出森林的路了嗎?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5

愛情與肉體是否可以分離?

中國人內斂而含蓄,對愛情的表達也顯得保守。自然而然對待性愛更爲謹慎,尤其是對於大部分的中國女生而言,初夜顯得彌足珍貴,那代表的是一生的託付和餘生的攜手,另一個層面也是因爲害怕被辜負。

中國大部分的愛情小說中,愛情與肉體是不可分割的,沒有愛,只有肉體上的羈絆,那隻能算生理需求,而有愛沒有肉體上的融合,又覺得夠不上靈魂層面的愛。看多了中國的愛情小說,甚而是經典名著中的愛情,便自然而然的覺得,只有愛的前提下,方可交出自己,對於我自己又多了一分要求,那便是名正言順,方可無所顧忌。

在直子20歲生日那天,直子將自己交給了渡邊君,而後進入了一家精神療養院,開始了漫長的自我救贖,她的交付似乎成了一種報恩,報答渡邊君的陪伴和照顧。而渡邊徹在明確了自己愛直子的心意之後,也同7-8個陌生女孩有了肉體上的交易,即便是在永澤的慫恿之下。而後,又同綠子、玲子等有了肌膚之親。

我努力抑制內心的反感,想以最大的包容心去體諒他們的性愛,如永澤所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應做之事。我需要做個紳士,理解是我應做之事,但很大程度上在於,這是一本經典著作,出於村上春樹之手,如果撇開這一切不談,我不知道這本書的文學價值於我如何去汲取。因爲我仍然無法認可書中的性愛觀。所以反過來想想, 或許畢業至今,我仍未成長?

但,我堅持愛與性的不可分割。

生與死,是否對立?

日本小說一直以來都不對我的胃口,大學時讀的第一本日本小說是渡邊淳一的《失樂園》,對於日本“畸形”的性愛觀和戀愛觀,年少氣盛卻又青澀懵懂的青春時代,堅信愛情與性愛不可分。對於日本文學表現出的性愛與愛情觀實在無法認同,從此大學期間未再翻閱過日本文學。畢業後,又重新拾起日本的小說,閱畢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和《小偷家族》後又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溫情。對於家庭與愛的缺失等方面的題材,不得不說,日本作家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很有日本人的特定風格,簡單甚而枯燥的語言就像小溪流緩緩流淌,但悲傷感四溢,直擊人心。《小偷家族》電影也給人此般感受,沒有特別的高潮迭起,但觸動人心。

但《挪威的森林》照舊還是給我一種抑鬱感,至少在性愛觀和生死觀上。日本文學中的人物,似乎死真的是一件簡單的事兒。木月的死,“我”與直子之間有了無法言說的牽扯,而“我”也在木月的死中悟到: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人都是在不斷的失去中學會告別,然後再從下一段失去中用僅有的覺悟自我慰藉,以達到所謂的成長目的。有的人悟性高,跨過了死的圍牆,比如“我”,得以看透生死的本質而重生,也有人在經過痛徹心扉的絕望後選擇自我了斷,比如直子。

死,似乎對於日本人而言,太過容易。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6

讀完《挪威的森林》已經是好幾天前的事情了。

考完研後,我狠狠的玩了快一個月,不知道是考研期間天性實在壓抑太久,還是什麼別的原因,我發現我似乎已經失去了專注的能力,深深的陷入了一個不知名的泥潭,每天活的恍恍惚惚,也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又好像什麼都不需要幹。

《挪威的森林》是我近來讀完的第一本書,一直想寫些什麼,卻又無從下手,這本書就這樣在微信讀書的書架上待了好幾天,這種沒有完成的焦灼使我根本無法閱讀其他書籍。於是我決計非得寫些什麼不可。

寫什麼都行。

村上雖然名聲在外,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文字,還是在兩年前的一節選修課上。

那是名爲“貫通日本”的選修課,一個清秀的男生在臺上做一個發表,主題就是村上春樹,他截取了《挪威的森林》裏的一段話:

“春天的原野裏,你一個人正走着,對面走來一隻可愛的小熊,渾身的毛活像天鵝絨,眼睛圓鼓鼓的。它這麼對你說“你好,小姐,和我一塊兒打滾好嗎?”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順着長滿三葉草的山坡咕嚕咕嚕滾下去,整整玩了一天。”

我那是看到這段話的時候,並沒有感受到特別美,可是那個男生提到它的時候,眼睛裏卻分明在發着光,這使我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

我最近的狀態,如果朋友問起,我只能回答“很迷茫”或者“百無聊賴”,可是村上卻可以說出“若問自己現在所做何事,將來意欲何爲,我都如墜霧中”。可不就是“如墜霧中”嘛,我卻形容不來。

還有說到累,我頂多說一句“累成狗了”“累癱了”,可是村上卻說“只是現在我有點累,就像淋過一場大雨的猴子似的”,多麼形象啊!我簡直愛死了村上的比喻。

有些時候,我覺得我是有些像渡邊的,尤其是渡邊君說自己“幹什麼都可以”“怎樣都好”的時候。綠子曾經形容過渡邊“你總是蜷縮在你自己的世界裏,而我卻一個勁的咚咚敲門,一個勁兒叫你。於是你悄悄擡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復原狀。”永澤說渡邊總是有個地方保持清醒,並且有一種飢渴感。

這些地方,我都和渡邊很像。

有一次渡邊君和綠子見面,渡邊說“噢。”綠子問“噢”到底是什麼意思,渡邊說“也不是非是什麼不可,一種回答方式罷了。”這時候我簡直醍醐灌頂,想想自己經常說“嗯”,然後被別人追問它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後,我總算知道該怎麼回答了——“也不是非是什麼不可,一種回答方式罷了。”這本就是我的意思,只是我無法表達罷了(忽然想起直子)。

直子聽《挪威的森林》的時候,曾說“也不知爲什麼,我總是覺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個人孤單單的,裏面又冷,又黑,又沒有一個人來救我。”這段話真的讓我很動容,反覆看了好多遍。

日本文學有一種特有的基調,我雖然無法形容,卻總是可以感同身受。有些東西講的很亂,很露骨,但想想,似乎也很有道理。

還有一個星期就過年了,我也該從泥沼裏爬出來,爲了某些似是而非的東西。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7

這可以算是第三次看《挪威的森林》吧。

第一次看的時候,可謂囫圇吞棗了,因爲很想看到結局,當然也與自己當時心不夠平靜有關。結果除了知道性描寫,三個人的糾纏,啥也搞不清楚,完全不懂作者要表達什麼。

第二次是看它的電影,我想可能看電影就會多少更加理解點的吧。結果我除了記住幾個畫面外,什麼也沒有理解,更加困惑,不明所以!

這幾天看完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忽然想起他的《挪威的森林》,想起了當初的困惑,於是就又認真看了起來。這次不知道怎麼回事,可能心靜吧,還是經歷到了,我居然看的津津有味,沒有所謂的感傷,沒有所謂的淚水,沒有偶爾的興奮,有的只是不時得感慨作者的文筆竟然這麼的優美、故事的發展這麼自然而然,感受到青春的氣息躍然紙上。

看完這本書我也看了下他人的書評,很難認同別人的想法,並不是他們說的不好,只是覺得自己感受到的和他們有所不同。當然我也不確定自己是否真正明白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村上春樹的書確實難懂,這是應該是他作品中爲數不多易懂的了,但不同的人看到的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沒有人百分百確定真的讀懂了。

可這本書確實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麼,那便是成長,那便是青春。

看完本書讓我想起了誰的青春迷茫,想起了少年維特的煩惱,讀《挪威的森林》就是有如此同感。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渡邊徹一面愛着嫺靜瑩潔的直子(有人說渡邊對直子只是責任感,但我覺得還是有愛的,男人都有保護欲,面對嬌弱又楚楚動人的直子日漸產生了愛,當然這其中也包含對直子的責任),後又一面漸漸喜歡上了活潑開朗的綠子,渡邊一度在這境地裏進退兩難,掙扎和迷茫着。想和直子共同前進,可直子執着過去,想和綠子進入新生,可忘不了直子。青春就是這樣,我們常常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位於什麼位置,想要的是什麼,那麼在乎得與失,但結果從來都由不得我們,時間會毫不猶豫的從我們身邊帶走該帶走的,剩下該剩下的,讓你有所領悟,讓你在其中成長!或許我們會遺憾,會想原來某件事某個人比我認爲的更重要,不過已經遠去啦!但我們終將跳出迷茫,走過青春,有所成長,進入下個時間段!

這就是讀完此書最大的感受,當然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這些(因爲書中每個人性格和境遇都太鮮明瞭)。就像本書序中所說它還包括連帶與孤獨,開朗與感傷,追求與失落,堅定與彷徨,充實與寂寞,純情與放蕩,時尚與鄉愁,奔走與守望,無奈與救贖,懺悔與迷惘……

真是頂好看的一本書,最後引用其中最愛的一句話結尾。

我判斷不出我位於何處,也不具有自己是在朝正確方向前進的信心。我之所以一步步挪動步履,只是因爲我必須挪動,而無論去哪裏。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8

看完了這本書,心情不大好。一部好的作品真的可以打動人心。

“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會讓人迷路的森林。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巨大原始森林。”我們一直在尋找,又一直在迷失。

年少的感情是美好的,村上大師也一直在描寫它的美好。可大多數人卻終究無法在最美好的年紀遇見最好的愛情。青春留不住,分別的人終究要分別。喜歡綠子的樂觀開朗,生活中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應該會很高興的,無須太多的拐彎抹角。現在每個人都很累,生活正需要簡簡單單的,就想要和一切舒服的人和事在一起。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我們無法避免老去,卻可以選擇怎樣活着。我們也無法改變這個世界,所以學會努力適應它吧!把每一天都當作全新的開始,帶着勇敢繼續前行。

《百年孤獨》裏的一句話:“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和那個人好像發生了好多事,又好像什麼都沒發生。年少的驚豔終究要用一輩子寂寞來償還。可能自己還年少,還沒遇見讓自己心喜一生的人,只希望未來不負遇見。

一輩子太長,我們都是自己的擺渡人。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一切都是夢一場,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死了一切都變成虛無了。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吧!珍惜眼前人。也許未來再過幾年,等自己經歷了一些,再來讀此書,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只希望到時候自己依舊勇敢,依舊帶着對世界的熱愛繼續努力活着。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19

《挪威的森林》看完了。這是一本很精緻的書,正如書中所言:“文章這種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納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記憶和不完整的意念”。翻開書,看見自我色彩斑駁的青春。

誰沒有過迷惘的青春?懷疑朋友的友情,無視父母的親情,對存在的意義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質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處,只得相信自我,一個人蜷縮得更緊。永澤說:“人生中無需夢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夢想,而是行爲規範。”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的事,而自我應做的事。”

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羣中,徒有網絡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已。正是因爲這樣,死亡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已經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後悔着,也無事無補。於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着,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麼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我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着,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着她,不想成爲衆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後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鬆,就無可挽回了。

是的以往的目標在今日如果一旦放鬆,那麼往後的期望就將不復存在,活着就是爲了那一虛渺的幻想,儘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初讀時,我看見了一種在世人眼中稱之爲頹廢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邊無所謂明天如何,對大多數人漠不關心,按照自我的步調行走人生,平時去大學上課,週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覆。這種人生無所謂好不好,誰都沒有資格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與榮耀的此刻,能不受周圍環境與世俗理念影響,堅持着自我的個性與信念,實在難能可貴。這點給我感觸頗深。

我還看見了悽苦的愛恨糾纏。渡邊的情感被往事和現實所纏繞不得解脫。代表過去的直子,渡邊對她的情感是十分複雜的,不僅僅有少時便存在的憧憬,還有因自覺認爲被友人所託付而產生的職責感等等,真正稱爲愛的部分佔的比例並不高。在直子住院後,渡邊遇見了代表現實的綠子,與直子不一樣,綠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並對生活洋溢着熱情,是個人見人愛的主角。渡邊同樣深深地爲她着迷並且感到爲難,無法從示愛的兩人中選擇,體現了他優柔寡斷的一面。

再讀時,我看見了自我。與渡邊相反,我對生活充滿了十分的熱情,努力搞好人際關係,就是這樣,也平穩地走過了二十年,並且將繼續熱情地生活下去。讀完《挪威的森林》,帶給我的並不僅有故事完結的悲慼惆悵,同樣還有對未來無限的期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侷限於從故事具體情節和人物情態中發現什麼了。從整本書講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我悟到了,書中反覆提到的“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確,怎樣纔算人的出生和終結?如果一個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於這個世界了麼?親友的記憶,遺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這個人的生命的痕跡。只是形體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終結的標誌麼?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與時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體情景我不瞭解,可是我想渡邊之所以有如此的苦悶與孤獨必須與大時代背景分不開的。社會的低迷狀態自然使得人頹廢。我不能理解渡邊那時的行爲,這恐怕就是所謂的時代與時代間的代溝吧!戴望舒說:“你教什麼智慧給我小小的白蝴蝶打開空白之頁合上空白之頁?”其實,蝴蝶告訴每個人,青春年華只剩下了兩個字:“寂寞。”也許你不明白青春爲什麼是這樣的。

然而村上春樹告訴你,青春只能是這樣的。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0

《挪威的森林》,一書的譯者導語部分寫到村上的作品大多都是與寂寞,孤獨有關的,他不是注重描述寂寞,不注重營造寂寞的氛圍,更多的是一種把玩,體味寂寞,以一種親身體會的方式讓讀者有一種對人生,對感情的寂寞。而我自我在一書中除了體會到人生的無奈與生命中生與死的傳遞,男與女的關係等一些新的體會。

文中的渡邊君是一個萬分糾結的人物,處於木月和直子的第三者,是他們的好朋友。木月和直子則是青梅竹馬。木月在17歲的時候就自殺死了,木月的死對渡邊君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同樣直子也是。直子的確忘不了木月,可是對渡邊君也有好感,木月死後兩年,直子和渡邊在東京讀大學相遇,順其自然的相戀,爾後直子20歲生日之時多年以來的種種經歷最終使直子承受不住,她回到了老家的療養院。期間渡邊君又遇到了好多個女孩子,其中小林綠子對他的影響最大,一邊是直子,一邊是綠子,渡邊君萬分糾結。期間渡邊君去療養院看過直子兩次,認識了直子在療養院的閨蜜玲子。

最終直子在自我21歲生日的時候結束了自我的生命,渡邊君在這個消息的打擊下變得厭世,埋怨上天是如此的不公,綠子也因爲渡邊君對直子念念不忘最終離開了直子。故事以渡邊君最終孑然一身告終。他的大學同學永澤因爲夢想玩弄感情,拋棄了他的女朋友初美(異常的氣質,說不上漂亮,可是總能讓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溫暖)隨着永澤當了外交官去了德國,初美和別人結婚了(兩年後割腕自殺於自我家的浴室)永澤只是表示:自我丟失了什麼重要的東西。正因如此渡邊與永澤就此絕交。永澤這個人是十分鐵石心腸的,十分倔強的。

書中與渡邊有交集的朋友大多不是悄無聲息的離開,或者自殺,或者找尋自我的夢想,拋棄一切,或者有着種種的不幸。本書讓我明白男女之間的的確確能夠存在純潔的友誼的,或許兩個人相互瞭解得很深,外界甚至彼此都認爲對方是自我對的人的時候,在確定關係的一瞬間少了一些感情的衝動,這樣的愛,愛不起來,也就談不上愛了。由性產生的愛是不完全的,也是不持久的,男人或許會爲了對女人的一句承諾而放棄自我的感情,可是女人仍舊不敢理解,這樣兩個人一輩子就耗完了。其二是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人,或是過客,或是知己,或是伯樂,可是不能保證某一天他或她不會悄無聲息的離你而去,那裏不是指空間上的,也可能是時間上的。可是這些人對自我的影響是十分的大,從習慣,到性格。人總是在相互遷就中生活着。對生死來說,死亡必然需要勇氣,可是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氣,也就有了: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另外一種延續。活着的人需要替死了的人好好活着。書中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故事,可是平常相處都表現得十分正常,這也是現代社會的我所稱之爲:心靈築巢。每個人都把自我用謊言或者別的什麼包裹的嚴嚴實實的,絕不會對任何人吐露自我的真實情感,也就是所謂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故事吧。

最終渡邊君的結果讓我想到了《成都感情故事》裏面的方資君,《我的桃花劫》裏的莫鬥,對小說裏的人物我表示深深的遺憾。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1

世界變大了,心卻變小了,高度發達的物質禮貌把生活塑造得越來越完美,卻把心雕刻得越來越粗鄙,把社會變得越來越繁華,而心卻在這種繁華中漸漸落寞。

《挪威的森林》中展現的就是一羣人在冷酷的現實社會面前的困惑與苦惱,他們孤獨,寂寞,卻無法排遣,於是便開始把玩孤獨,把玩寂寞,把玩無奈……《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佳作之一,他給我們展現的就是一個孤獨,腐化,墮落的世界。作家藉此來表達現代人在機械化、科技化的現實社會中生存的悲哀與生存的困惑。

“我真的太寂寞了,十分十分的寂寞……”阿綠總是像一頭黑夜被遺棄在荒漠中的狼向世界發出最沉痛的哀鳴。他們都很寂寞,所以需要被在乎的感覺,而這種在乎不必須是喜歡和愛,在乎只是寂寞中的人急切需要、時刻需要的鎮痛劑,僅此而已。在他們的世界裏,感情不再是感情,感情是被褻瀆被蹂躪的對象,他們只是打着感情的幌子獲取上的滿足與快感來融化寂寞,腐蝕孤獨。他們只靠啃食那點可憐的低級的肉體的快感在世上苟延殘喘。

像永澤與初美,初美從來不管他多麼濫情,她只需要他在她身邊,陪伴她,哪怕他是一具行屍走肉的軀殼,而她相信這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因爲事情到最終只能變好!所以她在腦海中獨自編織美妙的夢想,夢總是美的,而悲哀的是一個人在把夢編織好之後要被現實壓迫得不得不萬念俱灰地親手撕碎自我的夢,然後惡狠狠地告訴自我這永遠只能是夢。明明白在扭曲變形的世界裏,感情只是一個人寂寞時的玩物,而她卻要冒險。很長時間之後,當初美髮現她與永澤之間的感情除了肉體上的佔有外,其他的全是一片令人絕望的慘白時,她呆滯的眼神向永澤發出絕望的質問:難道有了我,你還不能滿足?他冷冷地說:“並非不能滿足,在我的心裏面有某種東西渴求那樣做。但我只能活在那種飢渴感之中。這就是我,有什麼法子?”他無法把感情當感情,他僅有把玩孤獨把玩無奈,他才能活。

而女人天性的善良與軟弱終究決定了她們沒有勇氣與毅力去陪男人玩這種遊戲,所以初美選擇走向死亡,用死來詮釋生的另一種方式。初美選擇了死,永澤選擇了生,人不論是生還是死,都會有一種信仰,一個人之所以死,是因爲她(他)相信死比生更好,而一個人之所以選擇生,哪怕是痛不欲絕地生,是因爲他(她)相信好死不如賴活着。而對於渡邊君、直子來說,生活的信仰就是那些最低級的肉體性行爲所拼湊起來的碎片,他們飢餓的時候啃“寂寞”,獨孤的時候玩“寂寞”。渡邊君一向放不下直子,可在放不下的同時卻又玩弄阿綠,兩個女人便是他的世界。直子在療養院那段時間,他在和阿綠玩“寂寞”的同時又在心裏想像直子回來之後生活會有多麼多麼的完美,而支撐着這些信念的只可是是那些碎片拼湊的庸俗。這,也是感情嗎?

直子,是因爲適應不了這種扭曲的社會,所以她到療養院來,把自我扔進和她一樣需要寧靜與安然的人羣裏,而療養院的主治醫生告訴她們:“你們之所以不能在外界生活,是因爲你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既然不能改變,你們就應當讓自我有一個適度的心理空間去理解那種扭曲……”直子,她在努力啊,她想活着,簡單地活着。可事與願違,她適應不了那種扭曲,所以她越是強迫越是更糟,之後出現嚴重的幻聽。她沒有片刻的安寧,她崩潰了。在一個寂寞的深夜,她走向了茫茫的森林,用一根寂寞的布帶讓自我告別了世界,一個人孤苦地咀嚼着死亡……是的,對她來說,死亡纔是最輕易的割捨。

《挪威的森林》的旋律開始在浩渺的黑夜中哀鳴,久久沒有散去。而當渡邊君明白直子死了之後,他深知,他與直子徹底地永別了。茫然苦楚之時,他想起了阿綠,他撥通了阿綠的電話,阿綠在電話的另一端沉默了好久,可最終還是低沉卻平靜的聲音:此刻你在哪裏?“我此刻在哪裏?”渡邊君自問道,如今他在什麼地方?他猜不着,到底那裏是哪裏?映入他眼簾的只是不知何處去的人蔓,神色匆匆地從他身邊走過去,而他只能站在那個不知名的地方,不停地呼喚阿綠的名字……也許他已經不需要明白自我在哪裏了,只明白或許從阿綠那裏能夠獲得某種讓他排遣寂寞、無奈的鎮痛劑,繼續活下去。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2

路漸漸的遠去了,心卻還在開始的地方掙扎着,這種痛一如離開母腹的嬰兒,非要那麼痛徹心菲的哭上幾聲才能證實自我真的存在。

直子就這樣無聲的啜泣着,雖然她很想哭出聲來,可是女性的虛榮在阻止着她,不想成爲衆人取笑的對象,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壓抑。曾說過以前我是這樣活過來的,往後也只能這樣活下去。一旦放鬆,就無可挽回了。是的以往的目標在今日如果一旦放鬆,那麼往後的期望就將不復存在,活着就是爲了那一虛渺的幻想,儘管窮盡一生也未必能夠完成。

喜歡直子,喜歡渡邊君,喜歡《挪威的森林》,這種喜歡讓我覺得迷失,因爲沒有任何的一個人能夠讓我明白只要跟着他就不會落入枯井,因爲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像愛直子的渡邊一樣深愛着我的一切,包括思想,包括文字。於是就在那樣的地方,就在那個陰慘慘溼漉漉的枯井裏一個人孤零零一分一秒地掙扎着死去。

而我的記憶,最終也將在記憶堆那個昏暗場所裏化爲一攤爛泥。

一向喜歡描述死亡,那種生活終結時的無奈而又放鬆,那種莫可名狀的心緒,我既不能將其排遣在外,又不能將其深藏於內。於是只能自我壓抑着對死亡的恐懼及向住,把它化解成我的文字,以此來證實我此生的目的。

愛是那樣的一個博大精深的字眼,可是無數的人卻在褻瀆着它,我愛是因爲我心崇拜,女人因崇拜而愛此時卻是多麼的虛無,可許每個人都很平凡,平凡就是像一頁書上的一張白紙。圖然有着忘卻的失落,卻也只是無力去挽回的空白着,像迷失方向的魂靈,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彷徨。

永澤說:“人生中無需夢想這種東西,需要的不是夢想,而是行爲規範。”他又說:“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的事,而自我應做的事。”然而我們這個社會,在這樣的冷漠的人羣中,圖有網絡的溫暖,卻不需要紳士,我們只需要一個真正的男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脫離了社會性那樣的一個單一的人,如此而一。

正是因爲這樣,死的陰影才一步一步侵入生命的領地,等察覺到的黑乎乎的什麼也看不到了。這樣的後悔着,也無事無補。於是直子死了,活着的.渡邊親身將摯愛的直子送進了墳墓,送到了木月的身邊。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3

一向聽人說起《挪威的森林》,但遺憾的是一向借不到,最近只好下了狠心買了本。

以前是灕江版的,得二十多塊錢,這對我來說算貴了。畢竟是買一本小說看看,似乎沒必要花這麼多錢的。進入2001年後,不想該書版權由上譯買走了,定價便宜了,譯者也作了修改,並且裝幀也十分不錯。最終打了八折以十五元的價格,我最終買下了《挪》書的上譯版。還沒有看書,我就有種感覺——很值!

該書花了五、六天時間看完的(咱是學生得上課、自習啦等等)。總體覺得是不錯,不僅僅村上寫得不錯,譯者林少華也譯得不錯,寫的序更是不錯!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譯者說村上小說最大的特點是:把玩孤獨,把玩無奈!因爲,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可是,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於是,與其勉強經過與任教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莫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小說是主人公渡邊的回憶,回憶自我年輕時代讀大學時發生的事情。而時下,我們都在讀大學,跟主人公很相似。但我很羨慕渡邊的自我、瀟灑、隨意。他生活中不會出現父母的影子,周圍沒有認識的人,唯有的是一個死去的朋友的戀人、一個住在同一幢宿舍樓的哥們,一個一齊上過選修科的女孩子。就這樣簡單的生活,簡單的日子,卻讓我向往。每週空閒時間打工以維持日常生活費用;抽空去各地走走,算是旅遊;週日與死去的朋友的戀人軋馬路,等等。

我很喜歡旅遊,可是口袋裏沒有錢。想找份工作,沒有說的過去的。何況中國地大物博,四處走的地方是多,可範圍太大,並且沒有日本新幹線之類便捷的交通網絡。而最根本的是,沒有渡邊的心境,一個人遊歷,是需要勇氣與決心的,也需要與衆不一樣的心境。我想我沒有,所以只能徒自嘆息。

看完書後的一個明顯的印象是,日本人性觀念的開放。以至於有人偏激地認爲,村上是個性變態。我倒沒有這種看法,同爲男人,同爲青春期的男人,試問誰沒有那種想法或行爲?除非你不是男人,或者自身有問題。

以前也耳聞過大和民族的這一有別於儒家思想的顯著特點,算是明治維新時期西化的產物了。可是看完本書後,算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或許國內像這種純文學中,涉及性的文字不多或未可知。可是,想想時下,青年人中的同居熱,甚至在高校中也毫不遜色,也就不會覺得有什麼驚訝的。本人單身,活了一大把,還沒有經歷過純粹意義上的戀愛,更不用說同居了。由於本人如此,交遊圈也可想而知,所以對同居現象一無所知。只是愛好讀報,還明白高校中不少學校內安放了自動售安全套的機子。

永澤是代表一類“沒心沒肺”的人,他的一套關於人生的理論以及自我所謂的成爲“紳士”的行爲規範帶有太多讓人觸之心涼如冰的冷色,不消說是親身歷練,只是多注目一眼也會讓你迅即染上某種病症--剛強者一杯溫水即能恢復如初,柔弱者則久久地囿於其中不能自拔。我不願應對這本書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邊兩人所構建起來的讓人憂鬱的關聯讓我決絕地認爲這個世界所給我們的指引着實黯淡無光,死亡倒不失爲一種精神釋放的絕佳去處;二是永澤這個太“硬”又帶點灰色調“炫”了一點的主角,委實讓我閱之如梗在喉,雖然他的話有時對人性的嘲諷往往一語中的--“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之事,而是自我應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筆觸去緬懷六十年代的動盪,無聊,壓抑,彷徨,消沉,以及對感情的無望,時空的更迭便生出高於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紀的時空對於我們來說還只是將來時時,人們總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紀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可世紀的鐘聲敲過以後,人們失望地發現,身旁只是多了幾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隨着時間的流逝也會消失殆盡,但有期望總是好的,生活總是不斷地在給你機會。

一則笑話雲:一對窮人夫婦,一日得到神仙幫忙,可滿足他們三個願望。飢餓的農夫立即說要是有根香腸吃就好了,話音剛落,香腸出現了。他的妻子見他就這麼浪費了一個願望,都快氣瘋了,遂詛咒他,讓這根香腸長到他鼻子上去。她的願望也實現了。故事的結局也就是第三個願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該死的香腸。這個笑話在我看來是如此殘忍:你有機會實現自我的願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這個機會。閒下來的時候我問自我:如果給我三個機會,我的願望是什麼?第一個念頭是我要健康要歡樂,遠離失意。細想一下,卻發現這些願望受亦舒張愛玲小說影響太多以致過於苛求:我此刻並非不健康,一口氣可打四個小時網球;也不乏歡樂的時刻;沒有失意的襯托,我的得意和歡樂豈不乏味?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4

《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有着典型的村上春樹寫作風格,其基調就是孤獨與無奈,但並不消極,而是一種孤獨自守、自娛自得自樂。

村上很擅長對故事環境、情調、韻致和氣氛的描寫,筆調輕靈,描寫細緻入微,引人入境。比如:“這是初秋一個天朗氣清的午後。雲如枯骨,細細白白,長空寥廓,似無任何遮攔。風的氣息,光的色調,草叢中點綴的小花,一個音節留下的迴響,無不告知我秋天的到來。”只簡單幾筆,就把初秋的韻味寫出來,給人一種可意會而不能言傳的現場感。

村上春樹的這部作品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歡,是因爲他的文字能觸動人心,能引起人的共鳴。比如:“死並非生的對立面,它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沒有人喜歡孤獨,只是不願意失望”;“無論諳熟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派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好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扎出來,並從中領悟某種哲理。而領悟後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軟弱無力。”像這樣的句子在書中比比皆是,引人共鳴,令人深思。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跟書中所描寫的時代如出一轍。物質的極大豐富,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衝撞融合,貧富差距的不斷加大,各種壓力的不斷加壓,令人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惶惶度日。中年人終日疲於奔命,年輕人選擇自閉、孤獨,在偶像劇、電子遊戲中消遣自己。前途,只是一片迷霧,看不清,摸不着,只是茫然的活着。

《挪威的森林》這本書,是對瀕於瓦解的家園意識的傷懷的修復,傳達現代人的現狀,點化人們的情感方式和生命態度。要想完成自我救贖,就必須要付出對社會,對他人的關愛,在救贖別人的過程中完成自我救贖。我想,這也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終極意義。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5

應該說這是一部很有名的書,作者,村上春樹,日本人,書名《挪威的森林》,取自一首同名樂曲。

很久沒讀小說了,準確地說,是很久沒讀書了。離開家的時候,怕路上無聊,從兒子的書櫃中找出,沒想到,飛機上讀了一半,到喀什後,分兩次,竟然讀完了,而且,沒有想象地那麼難看。

書的代入感很強,讀着讀着,很容易就把書中的“我”想成現實中的我,或者把現實中的我想象成小說中的“我”,也許,從內心裏,是對主人公“渡邊”的一種心理認同吧。渡邊孤獨、隨性,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反映漠然,一直在尋求自我救贖,象極了自己。

不太喜歡小說的敘事風格,類似凱魯亞克的《在路上》,象記流水賬。好在村上是東方人,所描寫的環境也並不算陌生,加之線索簡潔,書中人物的命運又委實令人牽掛,就不知不覺地讀完了,否則,肯定又是和《在路上》一樣,讀了一半就摞下了。

合上書的那一刻,忽然有一種“解放”的感覺。你會發現這世界上有很多與你不一樣的人,過着與你不一樣的生活,他們都會過完他們的一生,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着他們的故事。這時,你就不會覺得,你的生活是理所當然的,你的三觀是唯一正確的。渡邊、木月(自殺)、直子(自殺)、初美(自殺)、玲子、綠子、永澤、“敢死隊”等等,幾乎沒有一個是所謂的正常人,但他們都有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人生也是很有意思,至此,你會覺得應該寬容一些,包括對自己的--寬容。

最喜歡書的結尾:

良久,綠子用沉靜的聲音開口道:“你現在哪裏?”

我現在哪裏?

我拿着聽筒揚起臉,飛快地環視電話亭四周。我現在哪裏?我不知道這裏是哪裏,全然摸不着頭腦。這裏究竟是哪裏?目力所及,無不是不知走去哪裏的無數男男女女。我在哪裏也不是的場所的正中央,不斷地呼喚着綠子。

因爲好奇,下了甲殼蟲樂隊的《挪威的森林》來聽,節奏太快,旋律也不悠揚,鬧得慌,但歌詞很有意思,完全就是書的風格,難怪取了這樣一個名字。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6

《挪威的森林》這本小說的標籤是戀愛小說,愛情是永不過時的主題,促使本書成爲村上春樹第一本暢銷小說。在閱讀本書之前,我對本書的認識還停留在伍佰的那首同名歌曲中。讀完小說後,感嘆歌曲的基調稍爲明朗一些。小說讀得壓抑,書中人物的青春並不能強烈地引起我的共鳴,可能是我的成長環境比較普通,也有可能我在那時未看到或接觸到如此深刻的精神迷失。小說整體基調暗淡壓抑,描述細膩,除了愛情,也看到了時代背景下的年輕一代的彷徨。

書中主人公渡邊是一位大學生,先後和兩位女性有着往復的情感聯結。第一位是直子,是渡邊已故好友木月的女友,他們在木月自殺後一年,偶然重逢,開始日常瑣碎的交往,並在直子20歲生日的時候,發生了關係。此後,直子不辭而別,渡邊通過書信聯繫,得知直子前往一處偏僻的精神療養院療養了,而她反覆的病情在最後關頭將她帶向了死亡。綠子一位活潑勇敢的姑娘,和渡邊出現在同一堂課上上面,主動出擊建立聯繫。而她的活潑可愛並非是不諳世事無憂無慮的天真,相反,她也經歷了家庭挫折。如果將直子和綠子進行比較的話,我認爲最大的差異在於二人對挫折的反應,直子終究是沒有走出來,而綠子卻在經歷苦難後選擇堅強地前行。

書中以下幾點引起我的思考:

一、精神健康

書中有多位人物因精神疾病選擇自殺結束生命,很難想象遭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人羣是過着怎樣的生活。生存本身就帶着壓力,因爲我們要與一切消極因素作鬥爭,保證自己能夠繼續生存下去。每個人的內心就是一座獨一無二的精神花園,不可能存在完全一致的想法,這就需要我們社會的包容性,包容不同想法不同事物的存在,不人爲的製造壁壘。

人生本就是一場鬥爭,如果被困難打倒,就相當於繳械投降,唯有自渡,方能立命。

二、戴面具的人

書中綠子在談到學生社團時有提到一個現象,她加入的社團,存在那麼一些人趨炎附勢,賣弄學識,對於自己本身就不瞭解的事物憑着一知半解侃侃而談。爲了凸顯自己的智慧也罷,爲了融合圈子也罷,說白了,都在戴着面具爲他人而活。綠子看到這點後,對所謂社團不再抱有好感,當即退出。與其融入一個虛僞的圈子,不如在自己的世界真實地獨處。想想我自己,也曾存在過如此心態,急於表現,裝腔作勢,而且不排除未來還會出現這種情況,時刻提醒自己有意識地自省自新。The more you know, the humbler you are, because you will know the little you actually know.

輿論壓迫和道德綁架也是我們立於社會需要跨越的障礙。綠子在醫院照顧病重的父親時,偶有親戚前來探望。在醫院充滿消毒水的空氣中,親戚難以進食,感慨綠子怎麼有這麼好的胃口可以鎮定自若地吃飯,而後立馬投入到對癱瘓父親的照顧當中去。這就是輿論導向,認爲面對家人身患重病時,就應該寢食難安纔對,怎麼還有心情好好吃飯。就好比中國的傳統哭喪,一定要在喪事中哭給衆人看,纔是對逝去親人的不捨和懷念嗎?真正的痛是無暇無意展現給外界看的。對於綠子而言,她如果不能好好吃飯,如何能照料好父親?她的親戚可以沒有胃口吃飯,但是她不能,因爲如果她不能保證一個好的身體狀態,她就難以照顧好父親,而她的親戚看望之後便可以遠離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偏見。提高自己的認知判斷,保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做正確的事情即可,因爲我們纔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那個人。

三、繞不開的努力

書中還有一位人物,叫永澤,是主人公渡邊的同學,他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所追求,積極進取,但在感情上卻是拈花惹草的角色,有一個真心愛他的女友卻不珍惜,也正是他帶着渡邊時常外出尋花問柳。通過這個人物,我看到了進取心和品德的割裂,也展現了人性的複雜。永澤不滿於世人不努力卻還滿腹牢騷。世人多在辛苦忙碌地勞動,而非努力。“那不是努力,只是勞動。”永澤斷然說道,“我所說的努力與這截然不同,所謂努力,指的是主動而有目的的活動。”

一般而言,有價值的東西得開都不容易,只有付出相應的努力才能拿到一定的結果。很多人不滿於現狀,卻又不能付出長期努力以脫離眼前苟且,這類人在覺醒前恐怕只能長期活在抱怨中了。

四、搖擺的愛

最後一點,講下我對這個愛情故事的看法,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我認爲主人公渡邊對直子的愛不夠堅定,當他強化和綠子的聯繫時,其實就是給自己找了一個備選項,不是說不能接觸其他的異性,只是在有愛人的情況下,再與一位對自己有意的女子親密接觸,是對愛人的不負責。感情中的移情別戀都是因爲給了第三方機會相處熟絡,而我認爲感情的聚散應該是由雙方決定的,而非第三方因素,如此即便分開,也對得起愛人,對得起愛情。而在直子自殺前夕,僅僅是通過異常的書信往來(由領子代筆回信),渡邊就應該能感知到直子病情的危急了,在這種關頭,他卻依然保持緩慢不定的書信聯繫,在信中講要爲直子找房子開始新生活云云,而沒有前去陪伴直子渡過難關。這樣的愛,是不夠深刻?還是不夠堅定?

小說讀下來沒有觸及心靈深處,可能是因爲已經在生活中有所感悟了。而這個故事,也是書中人物的自我成長的經歷。人生有多長,故事就有多長。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7

故事對於有過學生生活的人來說,或多或少讓你感到有一些熟悉的味道,當然我也不例外。相對於讀的其他小說,《挪》描述的故事更加貼近地氣,彷彿就發生在你的身邊,共鳴感十分的強烈。像《百年孤獨》中描述的還是拉美情景,其中很多故事只發生在作者想象裏,真實世界怕不會是真的,總給我一種“很飄”的感覺。

在看這本書前,記憶中自己應該是看過“挪威的森林”這部電影的。爲什麼說應該是呢?因爲電影中情節只能記得個大概,十分模糊不清,也不知道自己只是看了海報還是真的電影也看了。我向來也不深究,也許將來某天自己就悟了呢,說不定。

也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知道還有首歌也叫“挪威的森林”,村上在寫書時就已經很喜歡這首歌,這書名也是可以了。看完書後,我決定把電影再看一遍(或是),把歌也找到聽一下(或是),讓內心去感受一下那時那刻。有時候刻意的去模擬一些場景,確實是能讓自己更好的理解它。小說閱讀起來十分流暢舒坦,故事很豐富充盈同時有很質樸無華,沒有那些浮誇的跌宕起伏,顯得真誠。書中很多情節描述多少有點色情成份,但給人的感覺卻又那麼的自然,不得不給作者點個贊。

有一定閱歷再來讀是最好,能更加深入理解故事的內涵。但細想想,如果能更早的就讀過這本書,說不定學生生活會更加精彩,但也不一定,搞不好更加糟糕。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8

我想,溫暖的和風吹拂着暗夜,送來一陣陣暖流夾雜的清涼感,這個時候,伏案細細品味一本書,是再好不過的狀態了,尤其是,還有一首再符合不過此情此景的音樂縈繞耳旁,與書中的景色、人物,一起流淌進心田。

“獻給許許多多的忌日”。這是村上春樹筆下《挪威的森林》扉頁上的一句話。當,將這一本書讀完,然後合上書,再積澱那麼幾天,再思索的時候,這幾個簡簡單單的字衝蕩着文字、衝蕩着思緒,直子、綠子、玲子、初美、永澤、木月,甚至那無數的不知名的少男少女的形象都一股腦的涌來。

獻給許多許多的忌日,這忌日是渡邊君親身體會到的死亡。木月、直子、渡邊,三人的世界;永澤、直子、渡邊,三人的世界;玲子、小女孩、玲子丈夫,三人的世界;綠子、綠子男朋友、渡邊,三人的世界。在這三人組成的世界,一次又一次,死亡降臨三人之間,讓一個人離去,又讓一個人離去,讓一個人永遠停留在十八歲,又讓另一個人永遠停留在二十歲,也許最終的渡邊君,不知道身在哪裏的結局,也將永遠停留在二十一歲。這是生命的悲哀,是生命的淒涼,更是人間的不忍。一幕接一幕,對於一個深愛這個世界的人,又將如何面對?

《易經》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無數的三,也何嘗不是在暗示着無數的人間悲劇。

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爲生的一部分永存。在我看來,《挪威的森林》還是一部青春劇,正如木月說的死,這死是青春的一去不復返,但是青春永遠留在了記憶的最深處。書,記錄的是大學的生活,從高中畢業起,到大學深入進行;想想,我們何嘗不是從大學走過,何嘗不是在大學畢業,邁上工作崗位便不再有那過往的青春。而,面對即將逝去的青春的時候,我們又何嘗不再哀嘆。記憶中,畢業的時候,每個人都是痛苦的,都想再看看自己的校園,再和同學們聚上一餐;當送走同學的時候,由何嘗不是在一滴一滴落淚;還有,工作的前幾年,又何嘗沒有一次又一次夢迴校園,夢迴那個同學之間。熟不知,我們那個時候,不僅在告別校園,而更多的是在同青春揮手告別,再同直子、初美代表的最青蔥的歲月告別,而這種告別,是永別。

生在此側,死在彼側。我在此側,不在彼側。書中還有這樣的永澤對於渡邊的定論:他和我一樣,在本質上都是隻對自己感興趣的人,只不過在傲慢和不傲慢上有所差別。自己想什麼,自己感受什麼、自己如何行動-除此之外對別的沒有興趣。一方面,這又是一本關於“孤獨”的記述,玲子是孤獨的、直子是孤獨的、綠子是孤獨,宿舍內無數的男同學是孤獨的,所以,面對孤獨,他們能做的就是通過性愛,大膽的性愛來填充這種空虛。我想這也可以充分解釋了書中對於性愛的敘述。但,面對孤獨,面對性愛,在讀者看來,卻是高雅的,並沒有綠子看的很黃很黃的那種錄像的猥瑣。

自己是自己,別人歸別人。書中如是說,我同渡邊的相近之處,就在於不希望別人理解自己,而覺得不被別人理解也沒有關係。這還真同現在正在聽得音樂《一個人挺好》相符合,也和這暗夜下,只聞狗吠、車聲,還有清風聲相吻合。

當我又走在那熟悉的街道,總會有人對我笑。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29

初次聽到挪威的森林,大概是在浪人歌手的歌聲中,後來迷上了村上的書,從且聽風吟到挪威的森林。村上的書,書名都很耐人尋味,寥寥幾字,輕飄飄卻又沉甸甸。看到挪威的森林時,書名夾雜着林木的氣息,青澀森然,或許我們沒有經歷,渡邊,直子,木月。那樣的青春,但總是會有這類似的心情,生活平順,看起來秩序井然,但心中卻缺了好大一塊。內心的世界與外面的世界,不同也不融,像一個幽深的湖畔,渴望別人走進,也希望自己能走出,但事情往往是湖水平靜,卻深不見底,溺死了自己,也淹沒了別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森林,在不知不覺的歲月中,已然鬱鬱蔥蔥。

我向往的愛情是從一而終的,純潔的,愛和性是不可分開的。然而這本書確帶給我前所未有的震撼,原來感情是可以這樣的,愛和性原來是兩件事情,毫不相干,理所應當的自由分割開來。我被這個概念深深震撼住了,也無法理解,我也有所瞭解現在的社會混沌不堪。可是我總是堅信,愛一個人只要堅持總會有結果吧,心就這麼大一點,怎麼可能同時容納這麼多人呢!渡邊君是怎麼做到的呢!這時我才知道我和他的思想價值觀完全不一樣,他那樣的行爲我理解不了,我也不想理解。

這時我突然很同情初美,多麼好的一個女孩,多麼健康的三觀!爲什麼就愛上了永澤這樣的男人呢,他是個自私殘忍的惡魔。他不會爲傷害初美感到一絲絲自責難過,他認爲這不是他的事情,這是初美自己的事情,多麼的可憐可悲。你又不能拿他怎麼樣,你也確實沒法拿他怎麼樣,他那麼的優秀,又那麼的努力,同時又那麼的英俊,我想這也是初美愛上永澤的原因吧。在自己沒有足夠能力俯視這個男人時,他就是那麼驕傲的存在那個地方,讓你愛而不能改變,最後把自己搞得遍體鱗傷,身心疲憊,無力再愛。我始終想不明白,在永澤離開後,初美結婚啦,爲什麼在兩年後自殺了呢!她是書中那麼健康美麗的一個人,永澤到底給她帶來多大的打擊呢。那種痛苦能用文字表達嗎?我體會不了,我只是覺得好可惜,我很同情初美,我想現實生活中應該有很多像初美這樣的女孩,愛一個男生好久好久,甚至爲了這個男生接受自己所討厭的行爲,可是最後卻依然得不到,傷痕累累,再也沒有愛的能力。

用永澤的話說,這是初美的責任,他過問不了。這對初美來說多麼的可悲殘忍,可是卻無能無力,確實是自己的責任愛上了一個人不該愛的男人,又沒有任何強加在他身上的理由,讓他也等同的愛你,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最後的自殺,更是作繭自縛啦!真的很可悲。書中對初美的死只是簡單的提了兩句,和永澤分開後誰也不知道她是怎麼過活那兩年的,然後就那樣草草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綠子是整篇小說中最聰明,個性的一個人。她的家庭條件也不好,但她每天很樂觀,積極做兼職,認真生活。她也追求愛情,當他愛上渡邊時,我想她也是痛苦過,這樣的男人太不安全,我想她也曾想放棄過,所以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理渡邊,可是最後還是失敗,纔會有他們在同一個牀上溫存的情景。

一轉眼,渡邊又是以前的樣子,愛一個人會讓自己變得不像自己,我想綠子應該還是留住了自己,這也是她沒和渡邊開花結果的原因。我潛意識裏一直認爲綠子知道渡邊和直子的事情,卻不知道他和許多陌生女人的故事,她看到渡邊這麼對待直子,認爲他是一個值得愛的人,所以纔去愛渡邊。我還有一個猜想,她最終沒有和渡邊走到一起可能是因爲玲子這類人的存在。綠子也是一個佔有慾很強的人,她要求渡邊和她在一起的時候心裏就只能有她,設想一下,他們以後同居,綠子不能接受邊渡這樣的行爲,但不可否認他依然還愛着邊渡,但她不像初美那樣失去自我啦,她認爲愛是平等的。邊渡給不了她,他們就只有分開,我還堅信綠子的生活一定過的很不錯,她比文中所有人都要堅強,因爲她的生活是最慘的一個,家庭的變故給她帶來的遠比失戀更痛苦,她都挺過來了,對她來說更明白生命的重要性,但依然相信愛情,我相信她離開邊渡以後也依然相信愛情,這就是我喜歡綠子的原因。綠子和初美是兩個相像又完全不一樣的人,所以他們的命運也不同,同時我敬佩綠子的決絕我也惋惜初美的遭遇,我還是希望現實生活中人和人的感情不要那麼混亂不堪,多點真誠相待。愛可以讓一切事物變得美麗,交流會不斷的產生火花!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30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村的一部傑作,據說今年的諾貝爾獎差點被他拿走了,遺憾的是這一至高的榮譽最終還是與他擦肩而過被我國的著名作家莫言捧走。我也得以知道這世上還有兩位著名人物,要知道之前我可是聽都沒聽過。實感慚愧。偶爾在朋友的空間裏看到了這部作品使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抽個時間享受一下大師級的作品所帶來的快感。

而小說中的另外兩個人物永澤與初美卻截然不同,雖然初美對永澤的愛是真心的,但愛在永澤的眼裏就像一場遊戲,性對他來說就像吃飯那樣,餓了就要吃,完全是一種生理上的需要,這種有性無愛的愛是沒結果的,最後受傷的就是那個動真心的人。在說到主人公渡邊時,愛對他來說更多的是責任,一不小心就喜歡上了兩個人綠子和直子,這樣的結果讓他左右爲難,一直處在苦悶和彷徨之中,因爲他對她們承諾過所以他要對她們負責。直到直子選擇離開後,在經過悲痛和絕望交織的那段時間後,以及在玲子的鼓勵下,他纔開始尋找此後的人生,他仍然還記得永澤給他的忠告: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乾的事。

記得文章中直子與渡邊最後一次見面時問他的一句話:假如我以後不能給你性,你還會愛我嗎?渡邊沒有回答選擇了沉默,是呀,這是一個多麼艱難地毫無預見的問題,誰能保證這種無性的婚姻能維持多久呢,相信沒有人敢保證。

終於從《挪威的森林》裏走了出來,感觸頗深。晃了晃差不多僵硬的脖子,拍了拍快木訥的腦袋,發現自己還正常,沒迷失,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活着纔是最重要,才能去愛你喜歡的人,去享受別人的愛。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31

就在昨日,讀完了《挪威的森林》,書買了很久很久,久到記不清是什麼時候買的。

這是一部自傳或者說是戀愛小說?我不知道,也分不清。

看到結尾處:突然明白,這麼多天的陪伴到這裏就結束了,不論是你和玲子或是我和你們,都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再見面的。

一開始抱着隨便讀讀的想法,最後卻被吸引。

對於文中的我,村上說很多人認爲那就是他,他自己否認,但多少會有些影子。但是誰又知道呢?

放在當下,他一定是個公認的渣男,濫情又極其不負責任。但在書中,我願意承認他是個好人。

他好幸福啊,有朋友,同那麼多女人睡覺,還一面在學校學習。我始終無法看清他的真心,遊走在兩個女人之間,直子於他而言是內心深處那個渴望卻得不到的人,而綠子卻是給他生活帶來希望的人。

最後,大家好像都沒有收穫愛情。

說實話我講不清從這本書中領悟了什麼,愛情、友情、死亡還是關於性,不知是我愚笨還是我太年輕?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32

讀完《挪威的森林》,有些像韓寒的1988的感覺,有些東西自己並不喜歡,我把那些看成一本書的“雜質”,好像有點不禮貌。但是,除去這些,還是感覺到了一些東西。

我們有時或許會過於依賴過於習慣一些人,以至於只想呆在那個狹小的卻讓我們感到安全的圈子,不想走出,不想去接觸這個社會,但是,可想而知的是,當我們一旦失去會怎樣,會變得很脆弱,很恐懼,就像直子……有點點像剛剛來到新環境的時候吧,一下子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變得害怕與外界交流,變得喜歡懷念過去,變得不敢去面對,想要逃避……

我們有時或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和什麼,自己真正的想法,有時或許只是想要去逃避這些想法……

有時或多或少會有這種時候吧,有的人被事業,有的人被成績,有的人被愛情,一下子擊垮,什麼都不想去想,什麼都不想去做,對什麼都不在意,整天心不在焉,像一個遊魂。想要一個人去旅行,想要一個人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睡個安穩覺,想要有自己的一段頹廢的時間,想要有自己的一個頹廢的地點…….一蹶不振,但是在一段的頹廢過後,有的人從新振作了,有的人依舊如初頹廢……具體應該怎麼做,我還是不清楚,到底是一團亂亂的線,逃是逃不掉的,終究要靠自己去梳理清楚,終究要靠自己去解決,自己去面對吧。但是有時候,在自己頹廢的期間,會不經意間傷害到一些關心自己的人,一些疼愛自己的人,真的要小心了。

然而,也有的人看上去正常了,看上去恢復了,但是或許實際上只是習慣了,或者是選擇不去想起,一旦想起還是會頹廢的吧……

我們,或許或多或少的都有自己的毛病,有的到夜晚就悲傷或者抑鬱,有的或許曾經有過一些不好的回憶,然後就在某些方面弄得很自閉,之類的,無緣無故的悲傷或許也是其中之一吧。但是又能怎樣呢?只能慢慢的去適應去改變吧,記不得的,正確看待自己的感情,好好對待這些與衆不同,或許它也會照顧好你的吧……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33

讀完《挪威的森林》,我不覺想起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兩本書在對待愛情與性的觀念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在愛情上,我們會遇到很多人,這種人大體可以分爲兩種。用張愛玲的文字是“白玫瑰”與“紅玫瑰”,用村上的語言是“綠子”與“直子”。對於這兩者的闡述,或許與認知、與倫理存在矛盾,但這是人性,我們不該去逃避。怎樣去愛一個人、並且持續長久的愛一個人,確實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村上創造的世界,總是會有兩個,說幽明兩界也好,說陰間陽間也好,說此岸彼岸也好,說現實世界幻想世界也好——總之人物會在兩界之間徘徊,在理性和感性、現實和夢想、陰暗和溫暖、生與死、靜與動之間遊蕩。

弗氏說人有各種本能,歸根結底分爲兩類:爲生命服務的本能,即生命本能;爲死亡服務的本能,即死亡本能。生命本能又分爲性本能和愛本能,靈肉合一擁抱生命,死亡本能卻是通向毀滅,迴歸恆定不變的無機物。

渡邊的三個女人中,直子,不能將性和愛統一,雖然以渡邊爲拯救自己的橋樑,但是,遊移生死之際的渡邊尚且無法自渡,直子最終選擇了死亡;綠子則是活力四射的生命象徵,對口腹之慾、性慾十分感興趣,雖然經歷無父母友愛的童年,但是一直向着陽光的方向成長,最終,是她拯救了渡邊。至於鋼琴師玲子,卻是他的同志,是他的靈魂伴侶,光暗在彼此相持,讓他從他人身上得到認同。

忘記了是誰說過,青春期,是一場晦暗的風暴。父母、社會給予的種種,隨着年歲的增長,開始艱難的蛻變過程,懷疑一切,重構一切。在這個艱難的階段,外界給予的光明與黑暗、善行或者罪惡會在審視己身的放大鏡下放大,極大的影響生命的走向。

渡邊有幸,認識綠子和直子,可以對比參照,確立自己。雖然讀過此書的很多看官,更喜歡花見花開、車見車載的綠子,但是直子也同樣不可或缺。直子的存在,讓人明白殘缺、晦暗、秀美、嫺靜,是同樣的美好。

張愛玲的玫瑰之說講的好——紅玫瑰如綠子,熱烈奔放;白玫瑰如直子,嫺靜素雅。放棄了哪個,哪個就變成心裏隱祕的嚮往。說的範圍更大一點,選擇哪一個人,實際上是選擇哪一個世界。光明還是幽暗,這是渡邊的問題,也是我們每個青年的問題。

最後要說一句。渡邊的名字寫成中文,是通。聯通的通,通道的通。

關於《挪威的森林》讀後感34

“少年時我們追求激情,成熟後卻迷戀平庸,在我們尋找,傷害,背離之後,還能一如既往的相信愛情,這是一種勇氣。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村上春樹

時隔許久,我又從抽屜翻出來這本讓我難以忘懷的書籍,《挪威的森林》。我覺得,“孤獨”一詞,《挪威的森林》中貫穿始終。主人公以及出場的各色人物:直子、木月、綠子、永澤、敢死隊……無一不是孤獨的俘虜,他們是現代社會中將自我封閉起來的孤兒,是都市中並不合羣的精神流浪兒,他們的孤獨才更顯得致命而無奈。綠子、渡邊在孤獨中苦苦掙扎;敢死隊、永澤在孤獨中自我炫耀;而木月與直子在孤獨中自我完結。

“害羞的時候往往摸一下發卡”的直子像蝴蝶一般優美的出現,像蝴蝶一般輕盈地隱去,最終像無法度過冬天的蝴蝶一般命中註定的消失了。她的心沒有人能真正讀懂,木月沒有,渡邊沒有,玲子沒有,甚至直子自己也沒有。她在喧囂的塵世中寂寞地煽動翅膀,陪伴她的始終只有寂寞。

“死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們以後還要活下去”,只是對於孤獨者來說,失去了參照的生命無所適從,一切都只能在迷失中掙扎,從而導致了一切都只能聽任命運浪潮席捲的結局。無論時光如何流逝,每個人都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即使刻骨銘心的愛情也無法將他們從孤獨中救贖。

重讀《挪威的森林》,相比於數年前的自己,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是一本區別於以往的、模糊的、思想深邃的書。我相信,若再經過十幾年的生活歷練,再次重新翻看此書的時候,一定會有更澎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