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活着讀後感(精選45篇)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

餘華的《活着》講了什麼?

《活着》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爲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裏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檯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精選4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活着讀後感(精選4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1

《活着》講述一個叫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的職業是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年輕時是地主少爺,嗜賭成性,最終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解救,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爲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城裏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檯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女婿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最終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了?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一、借用作者在韓文版自序中所說,我覺得這本書有以下優點:

1、《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誼,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

作者開篇從小說敘述者“我”的視角,聽歷經滄桑的老人福貴雲淡風輕的講述自己悲慘的一生,再加上作者描述的場景,比如:充滿陽光的下午,耕地的老牛,唱歌的老人臉上的皺紋在歡樂的遊動等等。這些畫面很溫馨,很感人,充分表達了福貴與他悲慘的命運之間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

所以這本書告訴我們,只有經歷過苦難的人才能感受到無上的幸福,只有經歷過富貴的一切才知道富貴爲什麼還活着,爲什麼還感激生活。我們總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別人的故事,想要真正做到感同身受,真的很難,有些事情,有些人,必須親身經歷了纔有資格談及幸福或是痛苦。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而不屬於別人的看法。

2、《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

這本書通過一些事例告訴我們“絕望是不存在的”,只要活着,絕望就不存在。內亂時期,富貴被抓去當兵,一去就是好幾年,當他所在的國民黨軍隊彈盡糧絕,死傷無數,他面對着無數凍死的戰友時,他沒有絕望,家裏的兒女、妻子、母親、都在等他養活,他要活着。當他活着回到了家鄉,女兒鳳霞因爲高燒變成了啞巴,母親也去逝,他也沒有絕望,因爲原來接手了他輸掉房子的地主龍二在人民公社運動中被槍斃了,富貴還活着。之後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一一死去,但是面對如此苦難的生活,富貴遭受這一切後沒有絕望,因爲活着。

就比如簡單的一句歌詞:“明天會更好”。因爲真正的絕望是不存在的。人不能靠記憶活着,人要靠希望活着,哪怕靠幻想,有希望,就能活着。有希望,絕望就不存在。我們把無限的希望寄託在有限的事物中,卻不知道,只有明天,纔有希望。所以活着,就是唯一的希望。

3、《活着》講述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小說通過一系列的“死亡”來表現“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絕。人們紛紛在這個叫做活着的故事裏一一死去。歷經苦難後,福貴看透了一切。一

旦某些東西被看透了,人生頓悟,這樣的人生就會變得超然。因此才能認識到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二、書的缺點

很多人都認爲《活着》寫出了深刻的苦難,但我認爲這種苦難較爲膚淺。

1、苦難是什麼?苦難絕不僅僅是個人不幸的經歷,它更應該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苦難也絕不僅僅是貧窮,更應該是精神上的苦痛掙扎。苦難絕不是偶然的不幸,而是一種必然。而餘華的《活着》雖然有描述一些中國特定的歷史事件,但都隔空瘙癢;他寫的也是“僞苦難”,寫了那麼多不幸,期待讀者感動但並不希望他們去思考,期待表現“重”,讀出的卻是無盡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2、福貴之所以在經歷瞭如此多的肉體苦難後還能活着,不是因爲他的精神堅強,而是因爲他的精神空泛。一個人的頭腦越簡單,外界痛苦對他的精神折磨程度就越小。頭腦簡單使福貴能夠淡然面對苦難,這是他能夠活着的原因。而這種簡單的淡然,也是大部分有思想的人做不到的,這樣一個沒有思想,不會獨立思考,只會被動接受命運苦難的人可以被展示,但沒有深度。比如與前蘇聯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相比,人物刻畫明顯沒有積極意義。

三、我的感悟

《活着》這本書無論是對我們的文學修養,還是工作生活等方面,都有積極影響的。

1、活着是對不幸的忍耐

從職場角度而言,忍耐也是一個人必備的職業素養。比如作爲一個職場新人,面對陌生的工作、領導的嚴格要求、同事之間的競爭,或者遇到挫折、不公對待,你都要學會忍耐,並積極轉變心態,努力做好自己。作爲一個工作多年的人,面對升職加薪等現實問題,你要麼跳槽,要麼忍耐。這是個人的不同選擇,從我個人而言,這兩條路並沒有明顯的高下之分。如果選擇忍耐,那也不是坐着乾等,要努力思考自身不足,尋找差距,使自己能早日適應更高層次的要求,從而獲得成功。

2、活着是對責任的承擔

無論我們是幸福的活着,還是貧困的活着,在我們身上的責任都必須承擔着,誰都無法逃避。比如對父母的贍養、夫妻間的扶持、對孩子的教育等等,並且對每個人而言,這些責任都是公平的,能力大的人責任人就多點,能力小的人責任就小點。

在工作中,作爲財務人員,責任是比較大的。我們要積極發揮好財務監督職能,嚴格按照財務制度的要求開展相關工作,保證公司不發生財務風險和事故。

3、活着是對生命的尊重

人生在世,活着就是一種幸福。人活着就是對生命的尊重,那就是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因此生活中有許多事、許多困難都是浮雲,有些人、有些事也沒有斤斤計較的必要。我們要以一種豁達的心態去好好地生活。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2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由一幕一幕人生苦難所組成的戲劇。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了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他在田裏對老牛吆喝着:“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老人是地主少爺福貴,年輕的時候不務正業嗜賭成性,一夜之間賭光了家產一貧如洗,父親當即被氣死倒在了茅坑中,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再次回到家鄉時,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妻子家珍因身患軟骨病從一開始的幹不了重活到後來只能臥病在牀;兒子有慶與縣長夫人的血型相同,爲救縣長夫人被抽血過量而死;啞巴女兒鳳霞嫁給了隊長介紹的城裏的偏頭二喜,生下了一名男嬰後,鳳霞因大出血而死在了手術臺上;在鳳霞死後不久身患軟骨病的家珍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在工作時因吊車出了些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富貴便將苦命的小外孫苦根接到鄉下,爺孫倆生活的十分艱難,就連豆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和一頭因同情而牽回的老牛。

這本小說展現出了作者餘華對於生命、對於親情的理解。在餘華看來,生命既可貴又高尚。然而,對於主人公福貴來說,生命的高尚似乎是一種過分的要求,他用自己的一生來向我們述說着生命的可貴。生命之所以可貴,主要體現在它對於一切的包容。餘華通過福貴向讀者展示了生活中的善與惡、真與假、喜與悲,它們共同組成了生活的全部,人們都經歷過這些,即便在形式上有所區別,但是其對生命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3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同樣是一本薄薄的讓我只用了一個下午就讀完了的書。

《活着》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了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留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爲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應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纔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纔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

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後喬峯抱着她的屍體的失聲痛哭,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後流下的懦弱眼淚,想起莎翁著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絕,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打擊,而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取一種平靜,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經歷,澆鑄而成的。數十年後的我呢,我是否能夠面對着一塘殘荷將過去的傷痛記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己的過去是否清楚的明白並且敢於應對,我不敢說。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能夠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着血汗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說不清到底該怎樣做,但不管怎樣,我始終期望自己能對世界友好,儘管天性中的倔強與後天構成的反叛也許會導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期望能按自已的意願選取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道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說聲再見。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4

看完了餘華的《活着》,不明白該怎樣去評價福貴這個人,說他不幸,他卻度過了最爲漫長而黑暗的一夜,樂觀而堅強地活着;說他幸運,他又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着。其實,福貴的人生代表了那個時代大部分中國人的命途:從身爲地主的浮華到敗家後遭壓迫;從被國民黨逼迫去打仗到遇到解放軍回家團聚;經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大鍊鋼鐵和xx大革命。

書中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此刻一直盤旋在我腦海中的是福貴的兒子有慶給鎮長的女兒獻血時被活活抽死的場景。我彷彿看到有慶嘴脣發烏,臉色鐵青地呢喃着頭暈,我彷彿觸摸到他想要抽出那被醫生死死握住的全是骨頭的手。我似乎就在那樣一個場景中,想要上去幫一把有慶,卻被什麼阻擋着,只能眼睜睜看着。其實有慶是不是代表着那個年代想要拯救中國的有志之士呢,他們一腔熱血被時代活活抽乾,成爲有權階級的美食。

畫面一轉,是老人福貴和他的老牛福貴。我看到兩個福貴一樣黝黑的脊背在餘暉中發光,聽到老人用渾濁的嗓音在空曠的田野間響起: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書以老人的敘述爲主,作者和我都是旁聽者,坐在下午的山頭上,聽老人默默細數。正如作者所說,很少有人能這麼詳細地講述自己的一生,我想這大概是因爲福貴這大半輩子都用在回憶過去了,一個人守着7個人的人生,不斷在腦海中放映,無論鉅細。就像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人福貴“責罵”老牛福貴道:“這天有慶,家珍耕了2畝田,苦根還小,也耕了1畝田,你呢,我明白你年紀大了,也就不說出來羞你了。”我不解,明明那裏就只有一人一牛,哪兒來的那麼多名字。福貴得意地解釋說:“如果它明白只有它在耕作,就會偷懶的。”呵,多麼搞笑而憂傷的畫面,其實福貴和他的牛一樣,他們都假想着自己的親人還在,所以從來不曾忘記。

故事的最後,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會兒是少年時飛揚跋扈的少爺福貴,一會兒是得了軟骨症不能幹活而哭泣的家珍,一會兒又是餓的撐死的苦根。我彷彿是想要哭出來似的,但卻又覺得連福貴自己都從未哭泣過,我又在那裏流着誰的眼淚呢。

原來,《活着》便是的幸運,亦是的勇氣。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5

“唉!”一聲嘆息從昏暗的房間傳出,我在鏡子前自顧自的悲傷,手邊擺着一本黑色封面的書,上面寫着——《活着》。

《活着》,一個充滿希望的名字,但全書都在寫死:福貴爹死了,娘死了,兒子死了,女兒死了,妻子死了,女婿死了,外孫死了,最後獨留他還活着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

一開始,福貴家境殷實,爹孃都在,妻子賢惠,女兒懂事可愛,一切都很好,但福貴好賭,一個“賭”字徹底改變了福貴的人生,因爲,他賭破產啦!他把祖上打下的產業都賭沒啦!當我讀到福貴的無法無天,胡作非爲時,看到了他人性的惡。

就這樣福貴他爹因破產而被氣死了。福貴也開始後悔,便想着要租幾畝田,好好過日子,可是沒多久,福貴娘也病了,家珍拿着僅有的2元銀錢讓福貴去請醫生,可纔到城卻被一個連?給抓去拉大炮,就這樣他不得不背井離鄉去打戰,在這期間他認識了春生、老全,老全死了,春生去找大餅,最後解放軍來救他們來了,福貴回了家,但他沒想到他的小鳳霞居然變的又聾又啞,沒法,他還是得挑起家中的擔子,但這樣的生活卻讓他覺得溫暖,因爲他明白了他有家了!浪子回頭金不換。經過了這樣一段生活,我相信福貴明白了:一些東?當他擁有時不去珍惜,等到他失去時纔會追悔莫及。

福貴回家後,開始踏踏實實的過日子。但苦難像根繩牢牢的捆住了福貴。他的兒子有慶被抽血抽死了。當我看到這一段時,一些謾罵之詞不斷從我嘴裏冒出來。我覺得他們不是人,一個小孩子被抽血抽死了也沒人問。那醫生居然還不要臉的問福貴爲什麼只有一個兒子。想起有慶生前的點點滴滴,我不禁和福貴一樣痛哭流涕。

沒過幾年鳳霞出嫁了,女婿是城裏人,可就是個偏頭,但他心眼也實,對鳳霞死心塌地,鳳霞有了之後,他更是對她百般疼愛,可是就是這個孩子,送走了鳳霞的命,單留下了苦根。二喜對鳳霞的愛很樸實也很真摯。他愛鳳霞,情願負債,也要將鳳霞??光光的娶回家;他愛鳳霞,哪怕自己喂蚊子,也要讓鳳霞睡的舒服;他愛鳳霞,在兒子與她之間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她。但命運沒有讓他們?相廝守,只留下滿腔的思念無處發泄,我爲他們的愛情而感動,也爲他們的遺憾發自內心的惋惜。

他們的孩子苦根好像也想着他爹和他娘,沒幾年他也因吃豆子而脹死了。就這樣,原來好好的一個家就只剩下了福貴和那頭年老力衰的牛。

《活着》是一部苦難的代表作。福貴很苦,但他又是苦難的倖存者,當我看着他的親人一個個離世時,十分驚歎,他居然能抵得住無窮無盡的悲傷,不讓自己垮下來。當他用第一人稱敘述自己的一生時,我相信他是笑着的,因爲他相信他擁有的是最好的,這本書也讓我明白: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我因福貴的人生而感嘆,又因他頑強活着的意志力而感嘆。送給你——《活着》,我的感嘆號。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6

《活着》是我邊哭邊讀完的,書中主人公悽苦的命運觸動我那脆弱的神經,加之當時自身的心情非常低落,整個人泣不成聲,這可能就是讀者和作者產生的共鳴。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種悲慘的故事,但總覺得所有的故事在現實中都有原形可尋,只是作品經過了人爲的加工而已。應該有好多人都曾問過自己:“活着究竟爲了什麼?”包括我自己!當然,不同心境下的答案是不同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人生在世,漫長而短暫的幾十年,活着的方式卻不盡相同,形形色色的人選擇林林種.種的生存方式,也就產生迥然不同的人生結局。有的人碌碌無爲,甘願平庸;有的人不懈奮鬥,終獲輝煌;有的人貪圖享受,家道敗落。記得有人對我說過:“要是能快樂的死去該多好!”說實話我也想,面且會有很多人這麼想過。可是冷靜下來,這又是多麼不負責任的想法,生命不是我們自己給予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自己擅自決定生命的去留呢!看看《活着》吧,再重新審視一下生命的意義,也再重新認識一下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我們必須爲活着而活着!

活着的路上充滿挑戰,不可能一帆風順,有些痛苦、挫折很容易把弱者打敗,喪失活着的勇氣,所以會有一部分人選擇過早地離開這個世界。每個選擇都有存在的道理,但我要說的是這些人太自私,他們心裏只有自己,沒有其他任何人,把痛苦與悲傷留給了親人和朋友!除了自身的原因,社會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假的東西太多,真的東西太少,人心裏沒有安全感,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更多的是猜疑,惶惶恐恐中越來越懷疑活着的意義。

活着還是要真實的好,最起碼自己心裏踏踏實實。對人待事得容人處且容人該是活着的一個境界,可能會被某些人認爲很傻,換個角度,傻又何嘗不是一種福呢。只有經歷了纔會知道真實的感受,即使被欺騙,痛徹心扉後纔會更懂得珍惜。若沒有了悲歡離合、苦痛掙雜,人生會少了些許色彩,有句歌詞唱的好“風雨過後總會見彩虹!”活着應該就是哭着、笑着吧,有淚水也有笑容!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7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的人陸續地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了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爲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面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纔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纔會做到清醒地重新認識所有的事。

福貴的經歷的確令我感到悲涼,甚至同情他。他的一生有太多的不幸,曲折的命運一次次降臨,我不禁感嘆:這世界上的確不公平,有的人一生享盡榮華富貴,衣食無憂,而有的人卻要像福貴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血汗過完一生。

在現實生活裏,往往有許多的人因一時的挫敗,對命運的不滿,企圖了結自己的生命。在電視新聞報道上,往往都會看到一兩則關於某某人因對生活充滿絕望,或是忍受不到生活所帶來的煎熬而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看到這些行爲,我並沒有對其有同情之感,反而覺得他們很愚蠢,人生有什麼比活着更重要呢?活着,我們可以幹很多事,

必死去幸福得多。我們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其他的都不能動搖我們活着的信念。我們要友好地面對我們的人生。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希望能按自己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地去實現他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到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說聲再見。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8

我本是被書中前幾頁的場景描寫所吸引進去的,書開頭創造出的那個閒散青年讓我產生好感。按照我的猜想,青年定是在生活中遭遇一系列苦難後幡然醒悟,不再閒散而開始努力實現活着的價值,卻沒想到中間只是平淡的敘述了老人福貴滄桑的一生。

“我”到了鄉間,老人福貴牽着一頭牛爲“我”講述了他的故事:他年輕時是個地主少爺,後來賭博敗了家產,父親賣了家產後掉坑而死;母親得了重病,福貴去城中尋醫生被國民黨抓住當壯丁,兩年後回來時,得知母親已病故;不幸的是遇上了幾年的饑荒,剛熬過去後,兒子有慶因醫生要救人,所以過度抽血而死;女兒鳳霞年幼時落下了病根成了啞巴,於是嫁給了偏頭的女婿二喜,難產而死;妻子家珍在一段時間後死於軟骨病;過了幾年,二喜在工作時出了意外事故而死;又是幾年,外孫苦根吃豆子被噎死。老人經歷滄桑,迎着夕陽離我遠去。

小說的主人公福貴有着對苦難異於常人的承受能力和樂觀態度,他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樂觀的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他買了一頭牛陪伴他,把它當成自己死去的親人們。於是,在一個霞光四射的黃昏,他也會如煙般消散在空中。

我處於爭強好勝的年紀,我希望我的一生能是波瀾壯闊的,我相信理想與遠方,但我認爲我只是團扇上用繡線繡的柯亭竹,於是我耽於看書。我喜歡看少年意氣揮斥方遒,或是青年乘風於長空,直下看山河,還有白髮老人淡然處世,不被俗塵羈絆腳步。看久了,我便陷入了深深的自卑,我不出色,不是英雄,我覺得我的一生不能如他們般轟轟烈烈,於是我認爲活着並沒什麼意思。直到讀完這本書,我才驚覺我是陷入了一個誤區。

餘華在《活着》中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對於福貴自己,他相信他更多感受到了幸福。正是如此,父親爲他賣了家產,母親堅信後來的他沒有再去賭博,妻子放棄優裕的生活陪他,後輩們也曾帶給他歡樂。人生來不是完美的,人生總會有缺憾,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在其中會有苦難也會有愛。

我瞭然,我因學識淺陋,窺得到冰山一角就開始杞人憂天。我不必與他人作比較,爲了活着而活着,我應當保持樂觀的態度,學會發現生活中點滴真情幸福與愛意。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9

小七有篇文章昨日以前的星光七堇年她度過內心最艱辛時日的時候,頑執地相信所有人都離棄了她。在二十一歲的四月,她騎着車緩緩經過圖書館樓前,忽然驚覺陰影的美麗,於是擡頭,看到幾束梨花在清澈的陽光下,抖動着百花與綠葉……其妝之煦悅,如一段靜默深情的共舞。一年迎一春,一春去一年。這靜致安好的春熙,卻並不映襯她當下的心情。我在此時遇到這個姑娘,她正經歷有史以來症狀最嚴重的抑鬱症。她向我描述說,陣陣黑暗的情緒像是整飭的部隊一般勢頭強大的推進,在她的身心之上反反覆覆踏來踏去。

暗無天日。但是她又是這樣的,這樣的希望自己好起來。於是這個姑娘在自己的寫字檯上貼下了一張紙條,翻折起來,朝向自己的一面上寫着:今天是你餘生的第一天。她對我描述過許多夢境。她說,曾經一段時間常夢見地震。夢見自己睡在牀上,忽然地動山搖,樓層開始傾斜,將她從十七樓像倒垃圾一樣倒出去。

在面朝下滑出樓房傾斜的邊緣開始下墜的瞬間,她會嚇醒。然後是一些被追殺的夢境。在漫長窒息的逃跑之後,眼看着兇手迅速逼近,她的腳步卻漸漸邁不動了。木然呆在原地,兇手撲過來,她又嚇醒了。還有一些夢境,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圓柱體水庫,縱深不可測。她在這水庫的底部邊壁,腳踩着弧壁上棱起的一道窄窄的邊沿,只覺得搖搖欲墜、岌岌可危……她戰戰兢兢地仰頭,就看見黑色的,壓抑的,工業噩夢一般的高聳環壁,還有寬闊的黑色的水面。

這彷彿是圍城的形象在她心裏的投射。生命是一座圍城。青春是一座圍城。愛情也是一座圍城。名譽是一座圍城。金錢還是一座圍城……在我們一生,不斷地從一座圍城走向另一座圍城的狹路上,裏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大家默不作聲地搶路,擠在困頓和失落中舉步維艱,內心慢性糜爛。姑娘這樣想着,越來越悲傷。有一個夜晚她剛剛結束了哭泣,精疲力竭地躺在牀上,開始讀着一本叫做《活着》的書。一個叫做餘華的作家,透過一個一個印刷清晰的方塊字,是這樣心平氣和地對這個不懂事的姑娘說:"爲什麼醜惡的事情總在身邊,而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換句話說,人的友愛和同情往往只作爲情緒來到,而相反的事實則是要伸手便可觸及。

“他還說——‘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上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顯示給與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爲一部作品,《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活着》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與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姑娘讀到這裏,發現了"生活"與"活着"的不同,就像我們所說的"世界"與"人間"。所以——在今天,我們餘生的第一天——要開始懂得相遇便是錯過的開始,一生中的許多日夜並不歡愉。

諸多誓言:永遠,一定,再也,所有……等等並不能挽救已經無力迴天的訣別。常常有人爲我們沏了一碗感情深致的茶,我們卻總說來日方長,來日方長,於是將其擱置在一旁,且待花間一遊再回,或他處小酌而歸,以爲它仍會熱香撲鼻地等在那裏,等着自己回來。殊不知這世上回首之間便是人走茶涼。因此要記得,感情這碗濃茶,一定要趁熱喝。在她失戀的二十一歲,從黃昏到凌晨,姑娘曾屢次坐在牀邊看着她愛的人沉睡。但凡坐下端視他,淚就不禁地,落了他一臉。原來諸多靜致的深情,也不過是種捨不得。我能夠想象姑娘曾就這麼坐在牀沿,帶着一張因過度沉浸於自身情緒世界而憔悴發青的臉,端視着沉睡的戀人,彷彿是在向自己的內心審視,因此充滿了憐憫。這白駒過隙的兩年時光,從二十歲到二十一歲。我遇見這個姑娘。我記得她對她愛的人說過:我們的結局會是一個完滿的句號。

在句號之前的故事裏,我一直都愛你。我看着這個姑娘,這兩年的光陰裏,寫了一些字,走了一些路。在感情的錯位裏,她走過了許多人的肩旁。殊途同歸。見證用心付出的感情,敵不過時間,世情,但終究有一種對於希望的忠於。是的,伊爾文說:“一個女子的全部生命便是一本情感的歷史。心是她的世界。在這裏她的野心想主宰一切……如果不幸於她的愛情,她的心就如同被攻下了寨堡,讓敵人打了下來,又棄在一邊荒蕪起來。”幸好愛情不是一切。幸好一切都不是愛情。昨日的夢境中,我遠遠站在山巒高處,眺望遠處的一片茫茫湖岸,湖岸上是一片琨黃的蘆葦,在如絲的秋風中漸次倒伏。彼時夜幕即將低垂,眼前似一幅蒼黃的油畫,天際盡頭有着輪廓黯淡的城堡。雁羣掠過,有無限憂鬱寂靜。我身旁有一位白髮的老太太,穿着非常鄭重的駝色的套裝,她反反覆覆對我說:看,我有一顆祖母綠寶石的戒指。在她的右手四指上,我看到她的祖母綠寶石戒指。我眺望油畫一般的黃昏的湖岸,心中曠闊,好像與重重時年後的我不期而遇。這是我二十年來,最美的一個夢境。我在醒來的時候告訴自己心裏那個不快樂的姑娘,說:我們尚且在二十歲的年紀上。不要因爲愛情,而錯過了一地春熙梨花的美麗陰影。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10

昨天於學校圖書館借來這本並不怎麼厚的小說,便從中文版自序、韓文版自序、日文版自序、英文版自序、麥田新版自序、到小說的正文、再到外文版評論摘要一字不漏得看完了。

中文版自序中第一句話“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爲內心寫作,只有內心纔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瞭解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作爲讀者的我,不知道你們是否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因爲一個人如果能夠客觀地正視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這也是我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所一直思考的事情,22的我,經歷的事情還是太少,但是,大學四年的生活,卻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在向這個方向靠近了。“人生無法忍受太多的真實”,真實的事情就如同說一句真話一樣,讓人感到不怎麼舒服,但是我們還是要面對不是嗎,總是活在自己幻想的那個美好的世界裏,不知道心理承受能力會不會很強大呢。“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我想,這也是作者在這本小說中所貫徹的一種精神。“寫作過程中讓我明白,人是爲或者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所以,我們作爲這個肉體的主人,是不是也沒有任何權利去剝奪它想活着的意願。

日文版自序中“對《活着》而言,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感受,倖存往往是旁觀者對別人經歷的看法”,要好好用心生活,好好用心感受、好好用心體驗這生活的酸甜苦辣,因爲生活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其實,也無人有權說他不幸,即使是在他生後,因爲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這也是作者所明白的一個道理:不要再去議論別人的人生,當然也是現在的我最應該學會的,不僅僅是別人的人生,應該是別人所有的私事!!!

英文版自序中,美國民歌《老黑奴》,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也是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富貴的在整個故事中經歷和心態。

出生於一個富貴家庭的富貴,先是體驗了富裕人家的生活,然後賭博失去家產,淪落爲一無所有的租戶,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轉折,也是他隨後一系列經歷的鋪墊。隨後,父親去世,他便開始走向了積極的人生道路。被國民黨抓去當兵期間,幸運地保住了性命,但是兩年之久的離家,母親在懷着:富貴不會去賭博的對他的信任中去世,女兒發燒成聾啞人。隨後開始了看似平靜的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在兒子有慶小學五年級那年,因爲醫生爲了討好縣長而不顧孩子的性命而獻血過多去世,富貴的選擇是對生病的妻子家珍隱瞞,並一個人把孩子埋葬在爺爺奶奶的墳墓旁邊。後來,女兒鳳霞找到了一個對待他們如同自己兒子一樣的女婿二喜,還懷了個兒子,本以爲這就開始了他們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了,但是,好景不長,女兒生產後大出血去世,隨後,妻子也走了。原本的四口之家就剩下富貴自己了,凡人遇到這種情況會如何呢?感覺自己應該都沒有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氣了吧?可是,富貴的生活還得繼續下去啊,外孫苦根四歲那年,二喜出意外身亡,爲了照顧外孫,富貴還得繼續活下去,起碼得把孩子撫養成人不是嗎?但是,苦命的苦根,在自己七歲那年因吃太多豆子也走了。那個昔日的幾口之家,最後就只剩下富貴一個人了,爲了不感到孤獨,他給自己買了一頭牛,叫富貴。

面對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的紛紛離世,富貴沒有要死要活的,他所做的就是埋葬,然後繼續照顧並和剩下的人繼續生活。這也映照了作者寫這本書的背景,不管經歷了什麼苦難,我們依然要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現如今這個社會,大家都覺得壓力很大,所以各種選擇不再生活的新聞也紛紛出現,各種負面情緒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發出來,而我所要學會做的,就是淡然處之,因爲我們常人經歷的,很多人已經經歷過,或者和我們一樣正在經歷,或者後來者以後還會經歷。這樣想想,感覺自己就更加有勇氣,有信心繼續自己的小生活了。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11

人爲什麼而活着?人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這是餘華在書中的自序。

《活着》這本書太過於沉重,它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那些鮮活,最終變得死寂的生命,深深地映在我的心上。作者用平靜的近乎殘酷的筆觸詮釋了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書中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驚豔的語言和詞彙,也沒有刻意的煽情,但全書令人感到深沉,令人對生命產生深深的感悟。從初始的淡然到後面的凝重,翻動書籍的手指越發遲疑,期待着一個轉折,讓主人公富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樣的殘酷和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走到最後。

富貴,又富有貴,多好的名字啊。是他父母對他的期望,但他窮困潦倒,厄運相隨。他賭博成癮,地和房契都抵給了龍二,一無所有,但是富貴的妻子卻不計前嫌,他們有兩個子女,一個叫鳳霞,一個叫有慶,鳳霞只做了4年的小姐,因爲發燒,成了聾啞人,因爲想讓有慶上學,她被送走,卻沒有一句怨言。歡喜的是,她嫁人生育了一個兒子,名叫苦根。不幸的是,她突然大出血死在了醫院……苦根的爸爸活活被鋼筋板夾得血肉模糊,苦根也因爲一次發燒吃多了包子,撐死了。

全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慶死的那一章。有慶天真可愛,從小就懂得幹農活,幫父母分憂。也就是有慶的善良,他搶着要給市長夫人獻血,但護士的漠然態度,爲了討好高層,幾乎抽乾了有慶所有的血。看到這一段,我的眼淚不禁掉了下來,是對有慶的心疼,也是對護士的行爲感到憤怒。就是護士的漠然,八九歲的有慶就這麼離開了這個世界。富貴爲了不讓家珍傷心,偷偷地將有慶埋了。但家珍終究還是知道了,但她卻沒有拆穿富貴。終於有一天,太想念孩子了,便對富貴說:“帶我去埋他的地方看看吧。”這幾件事無疑是給了他巨大的打擊,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殘忍世界。他親手埋葬了六位至親的家人,我不能想象富貴的承受能力有多麼了不起。

在我看來,餘華是冷漠無情的,他何以讓那麼善良的妻子,那麼聰明伶俐的兒子女兒乃至更多的人相繼離富貴遠去。餘華用他的筆桿直戳人性的弱點。富貴爲什麼不去自殺?我們有時候會想,在經歷了一次次的悲劇,看着自己身邊的人相繼地離自己而去。他不應該絕望嗎?他不應該對生活失去自信了嗎?他不應該很孤獨嗎?我想,富貴是絕望、孤獨和寂寞的,但是,餘華偏偏讓富貴活着,這活着就是一種折磨。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着地活着。已成爲唯一能描述富貴的形容。

讀了《活着》這本書,讓我認識了什麼叫做苦難、堅強,什麼叫做平凡而不平凡。有一句話說:我連活着都不怕,我還怕死嗎?活着纔是最美好的希望。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12

最後是害怕再次看到它,“活着”,經典的痛苦,但不保持一絲希望,我覺得餘華先生根本就沒有打算寫一個好的方向!

主人公就是富貴,亦是這樣一個社會悲慘生活的人。年少好賭,敗光家財,又氣死父親;後又陰差陽錯被徵兵,未見母親進行最後我們一面;妻子無怨無悔,默默支持陪伴,也是中國勞苦人民一生;兒子有慶,未救他人利益而死,卻也已經不是通過自己能夠心甘情願的;女兒風霞,難產而死;女婿兒喜也是作爲一個苦命的人,一場事故而企業造成的人命;孫子苦根,竟是被活活噎死……勞累了半生,富貴終還是工作落得孤家一人!

在整本書中只有少數的希望,餘華先生的文筆平淡,他着力刻畫了許多悲慘的生活,但我們不適合希望生活富足的書。縱觀情況下,這一點,我看到了上個世紀的一個縮影,數百萬農民的,它是一種影子?這是大自然的怪胎。什麼壓倒他們的骨幹?文革,饑荒,農民很難活着!勞勞幾十頁,但自建國以來歷史寫作是集中在中國,我們已經看到,它也不僅僅是悲劇,有困難的人還活着啊!

我不禁聯想的我的父母,他們生活在一個社會發展基層,沒學歷,沒文化,只能通過依靠我們自己的力氣掙錢,養家餬口,解決人民溫飽這個問題。但是對於他們學習從來都沒有放下活着的希望,爲什麼?不只是因爲我,更是企業因爲這樣活着本不易!

佛陀講輪迴,人生就是穿越苦難的海洋,我們每個人都在苦難的海洋中掙扎,希望能到達彼岸。 那道道江水,豈不是紛紛受苦?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活着是有壓力的,但正是這種壓力讓我們感覺活着,我們的心臟還在跳動,而不是死在棺材裏。

後來我想了豐富的經驗這麼多的苦難也明白,人是註定要生老病死,這是人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在這種情況下,活在當下,不要糾結,畢竟,新的一天的太陽照常升起地球仍是反過來!

活着本就是一場學生不易的修行,何談發展容易?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13

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裏都是在流浪。——題記

小小的一本書,蘊含着巨大的哲理。簡單質樸的語言,卻演繹着最悲傷的故事。書中的每一個字符,都帶給我心靈的震顫。

這本書告訴我最重要的道理就是:擁有時要好好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再追悔莫及。生命在最美好的年華要活出最好的價值!

小說講述了福貴的人生經歷,他原本是一個地主家的兒子,後來又娶了一個城裏的有錢人家的女兒。生活本應是幸福美滿的,但他卻不懂得珍惜,三天兩頭跑進城裏去賭錢,終於有一天他賭光了所有的家產,一貧如洗,家破人亡。而他自己也歷經磨難,但他在一次次的苦難中堅強地活下來了。他學會了堅強,學會了用樂觀與積極去努力活得更好。富貴,他的一生是悲苦的,命運對他是殘酷的,而他的不幸有一半又是他早年玩物喪志造成的,他之所以因爲活着而活着,是對生活的一種妥協,是歷經磨難後的無可奈何,更是他所處時代的悲哀。

但我們不一樣,我們幸運的出生在一個和平盛世,所以我們有條件去昇華一下活着的意義。我們要去追求更高層次地活着。“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這個盛世將由我們來延續,我們肩負強國盛世之夢,我們怎能讓生命虛度?我們要讓生命起舞,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將是對生命的一種辜負。我們要活成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中國爲什麼會有如今的盛世?是因爲中國擁有一羣有夢想,有抱負,有愛國之心的人才,是他們用血與汗締造了中國如今的高度。而我們青少年就是中國的下一代,代表着下一個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擁有無限潛力的種子,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所以我們要活得精彩,活出價值,去延續中國的盛世,去創造世界的輝煌。

如今,現代科技十分發達,網絡是把雙刃劍,它帶給我們快捷方便的同時也讓許多人走向了深淵。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沉迷於網絡遊戲。越來越多的種子萎縮,越來越多的花苞凋謝,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走上富貴的老路。我想大聲呼籲沉迷網絡的少年們,擡起我們的頭吧,風華正茂,年華正好,我們一定要珍惜青春時光。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行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前路多麼崎嶇不平,我們都將會走出陽光大道。相信自己吧。夸父逐日不語,鵬飛萬里無言,一切皆有可能。縱使前方荊棘密佈,縱使寒風刺骨,忘掉所有藉口,哪怕遭遇困難,也要讓行動書寫奇蹟,收穫生命中的無限可能。

加油吧,祖國的花朵們,綻放笑容,讓我們與盛世同行。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14

《活着》主要講了“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女校長血型相同,爲救女校長,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裏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生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檯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文中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我認爲我們就應該學習老人堅韌的品質,不要被困難所壓倒。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15

那天下午,我在書架前逡巡,希望找到一本書,洗一洗我那被塵世喧囂弄得灰濛濛的心靈。當我看到這本書——《活着》時,就感到一種力量——“活着”,那是一種怎樣震撼人心的衝擊力啊!餘華以其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真摯的情感帶領我們去探索人——它是怎樣一步步走來,又怎樣一步步走去。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一次冒險,而我容忍了他的冒險。

開頭的幾頁內容十分美麗,好似一幅美麗的畫卷,展現在我面前的是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農村的男男女女都生活在盎然中,充分享受着生命的美好。

主人公的名字叫福貴,他的生命應該是大富大貴纔對。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的生命軌跡與我的猜想完全不同。從主人公輸光家產開始,災難便接踵而至。

父親因自己的不孝而離去。母親和妻子也因困苦的日子而失去了生命,女兒也因沒錢看病而失聰。

福貴沒有退縮。他試着學做農活,曾經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現在卻要承擔起養家的重任。可每當生活有所起色時,打擊總是接踵而至,親人一一故去。父親的振興家業的期望完全成了泡影。可悲,但又沒有辦法,“想哭,都沒了眼淚”。

一個公子哥兒經過40年歲月的蹉跎,儼然如同農家翁,命運的力量不得不讓人感佩。

夜愈深,思之愈深。

生命是多彩的。

生命中的人和事物時時刻刻在經歷着變化,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構成不同的景象。不論這些景象是美好還是醜惡,其本身的豐富性也是令人感佩的。人生多彩,世態萬千,我們有幸經歷這一切,不得不對生命的磅礴肅然起敬。

生命是堅強的。

福貴在一系列常人難以想象的沉重打擊之後仍然能夠繼續忍受苦難,堅強地生活,用一切辦法鼓勵自己,而沒有向命運低頭。一個紈絝子弟,從拖朱曳紫到下地幹活,不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有千般難萬般難,卻最終能夠適應,我們又還有什麼理由向生命中的困難畏縮呢?

生命是令人感動的。

福貴在生存的最底線掙扎的時候,仍是萬分善良地總能想到辦法寬慰自己。“只要人活得開心,就不怕窮。”“想來想去,這都是命。”“再苦也得熬下去。”他甚至不惜用苦難安慰受傷而疲憊至極的心靈,哪怕在親人一個個故去後還想着,也好,所有親人都是我親自安葬的,都葬在祖墳邊,也不再有什麼牽掛了。善良與忍受,是傳統,也是本能!

生命是偉大的。

生命是雪山之巔千年積雪融成的溪水,載着渾厚的積澱卻始終歡樂地發源,流向遠方。不因爲歷史的沉重而背有包袱,不因爲面前的艱險而有所停頓,婉轉着傾瀉而下,尋找本位的歸宿,直到投入大海的懷抱。

生命如此偉大而美好,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珍視她呢?

既然我們沒有理由逃避生命中的苦難,那麼就奮起努力吧!珍愛自己的生命,好好活着,有質量地活着!

我們要迎接的是人性的救贖與靈魂迴歸!

所以珍愛生命吧,讓生命放出光彩!

我堅信:長歌懷采薇,明天會更美。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16

《活着》作者餘華,1960年4月3日出生於浙江杭州,現代作家。《活着》這一書出版於1993年,餘華因這部小說於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

《活着》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但真正的悲劇從此纔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爲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裏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檯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生命裏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福貴這一生是悲劇性的,苦難,痛苦,磨難和他就像一對“雙胞胎”,從來沒有離開過這樣一位善良的農民。福貴最後感慨出:活着,好好活着,我們只能等待被時間和命運遺棄,而沒有權利拋棄生命,在生命面前,也許不能不感嘆人類的無力吧,改變不了活着的事實,就改變活着的態度吧,只要活着,總有希望,態度也許至少是可以改變活着的狀態,或者好,或者差,只要在生命的盡頭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活過,也曾經努力過。他在不可改變的現實中被妥協,親人一個個地離世使得福貴得以成長,同時讓福貴擁有將生命繼續下去的勇氣。

在小說的講述中,富貴的口氣一直平平淡淡,似乎在講述別人的故事一般,而他是旁觀者。那裏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樣真切,但他自己卻沒有很強烈的感情投入。甚至故事裏還有了許多讓人忍俊不禁的場面。富貴的講述很直白,卻很吸引人,不知不覺就被他的故事牽住,不斷想知道接下來的事。他做地主少爺時的放蕩、頹敗,現在看來只能是他人生的一段黑點。那些富有卻不會珍惜的日子早如流水一去不返,只能成爲腦中回憶。餘華說:福貴應該有比別人更多的死去的理由,但他卻好好的活着,送走了家裏一個又一個親人,一次次的經歷死別,到最後只有他還勇敢的活着。或者正如作者餘華自己說的那樣:“或者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所以到最後,誰也不知道富貴的活着到底是何種行爲,他活着的意義的是什麼?僅僅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展現了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掀起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波浪,表現了一種面對死亡過程的可能的態度。活着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着,正因爲異常艱難,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

讀完這本書,使我想起了最近的一則新聞消息,10月31日一架從埃及飛往俄羅斯聖彼得堡的俄羅斯航班墜毀,機上共217名乘客和7名機組,除俄羅斯遊客還有兩名烏克蘭公民一名白俄羅斯公民。飛機起航約23分鐘,失去聯繫,最後發現墜毀於埃及西奈半島,機上224人,沒有生還跡象。遇難者中有17名兒童,最小的還不滿1歲。在這些失事人員中大部分都是整個家族出境旅遊,遇難者遺體陸續運抵開羅。對於這起事件發生的原因,衆說紛紜,埃及總理稱機上無異常現象,墜機或因技術故障,具體的情況還需進一步的調查。最新消息一架俄羅斯貨運機又墜毀了,自馬航失事以來,飛機出現意外的頻率很高,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這給一個家庭帶來了多少災難,對一個家庭來說是多麼大的痛苦。這也讓我們這些活着的人沒有理由不再珍惜已經擁有的時間,也沒有理由再抱怨現實的殘酷。

每天清晨醒來,呼吸着新鮮的空氣,看着街道人來人往,你會感覺到:活着真好!在你人生不如意的時候,想想那些還未來得及好好看看這個世界的人,你就會覺得活着真好!因爲你比他們幸運,還有時間和家人相聚在一起,還有時間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創造自我價值,爲這個世界奉獻一份微薄之力。等自己老了,走不到了,回想自己年輕時候的點點滴滴,也不會因爲自己碌碌無爲而感到後悔,有夢想就去追吧,萬一實現了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人活着的意義在於責任,出於一份對父母及家庭的責任。我記得初中時老師給我們講了一段刻苦銘心的寄語:人爲什麼要有肩旁,就是因爲你生下來就要承擔責任,責任伴隨着你的一生。是啊,生命只有一次,不管你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既來之,則安之,每件事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頓時覺得那些因爲事事不如意而選擇逃避,輕生的人,或許他們是真的沒有了人生奮鬥的目標,但我覺得無論你對生命的感慨是什麼,無論你的生活是多麼不如意,你沒有理由去選擇輕生,因爲你還有那麼多愛你的人及你愛的人,不管是什麼時候,想想那些比你還要悲慘的人,想想你的家庭,你的離去會給他們帶來多大的痛苦及多大的傷害,別因爲自己承擔不了責任,而拖累別人,多爲別人着想,多替別人考慮。

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並且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不同的,各具特色。不要埋怨生活的快節奏,也不要因爲昨天的逝去而苦惱,把握好今天,規劃好明天,活出一個與衆不同的自己。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17

從小是一個少爺,一個無知的小孩,到一個爲了一百畝田而瘋狂賭博的年輕人,以致賭光了家產,被國民黨抓去拉大炮,到了人生的末端,親人紛紛先他而去,只留他苟活着。這麼一個苦命的人兒呀,就是餘華作品《活着》的主人公——福貴。他早年喪父母,中年又喪了一對兒女,那可憐的妻子和女婿呀,死神也不放過,還有他那唯一的外孫兒苦根,因吃多了豆,也被活活撐死了。

福貴,他一生不福不貴。作者的“假惺惺”有點讓人反感,他經常會在你被悲慘的情節弄得快窒息時,加入一絲淡淡的喜悅,如同在黑暗的世界中給了你一絲絲的光明。而當你剛剛鬆了口氣時,你卻發現這只是個巨大的陷阱:就像有慶長跑得了第一,緊接着就面臨死亡;鳳霞懷孕了,一家人終於露出了難得的.笑顏,不久,她又因難產而死了。

作者的手法真是太殘忍了。他讓我驚愕地站在那裏,站在他描繪的世界裏。我彷彿看到一棵快枯萎的樹,剛抽出一點讓人喜悅的丫枝,他便無情地舉起斧子,攔腰斬斷,斬斷了這讓人期待的美好。

我想福貴活下來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太可怕了,死了一堆人,都是他的親人,全是他的血和肉呀!最後只留一頭老了的牛和他相依爲命。他留在世間還有什麼意思,他的靈魂是不全的。我曾以爲失去自己喜歡的東西是痛苦的,可是福貴接二連三地失去親人,那僅僅是痛苦嗎,那是絕望。當絕望在你心中時,你雖然活着,但已經是死人了,所以福貴沒有真正痛苦過,他是萬念俱灰,是行屍走肉。

我想餘華寫作的目的是讓我們感悟人生的沉重吧,直到看到他說的寫作緣起。

“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那位老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這樣的一篇小說,就是這篇《活着》。”

人在活着的過程中免不了苦難,但你必須去忍受。這也許就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吧。但是我的感受完全不止這些,它引起了我對人生的思考。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18

一口氣把《活着》讀完,除了情節的跌宕起伏、扣人心絃外,其實我是想早點擺脫這種心靈的沉重之感。這是一次殘忍的閱讀體驗。《活着》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近代六十年的一部簡史,中國這六十年來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上。而作者餘華卻能以冷漠客觀的語調,用福貴的嘴將他一生的厄運和苦難平淡地講述出來。當我還在爲他的打擊而黯然垂淚時,又一場更大的悲劇又接踵而至,讓人已經心傷得麻木了。

《活着》是一個在歷史動盪的背景下關於死亡的悲劇性故事。主人公福貴青年時是一個家有百畝良田的闊少,嗜賭成性的他將祖輩積攢的龐大家業全部輸光,父親爲此氣死,爲母求醫半途中被國民黨抓了壯丁。縣長的老婆生子要輸血,結果兒子被不負責任的大夫抽血致死。生死之交春生在文革中經不住迫害,懸樑自盡;女兒鳳霞嫁了個歪肩好女婿,可不久死於產後大出血;妻子家珍在“軟骨病”和兒女雙亡的多重打擊下也撒手人寰;女婿二喜在工地事故中慘死,留下了年僅三歲的苦根。苦根因貪吃豆子撐死;最終所有的親人都離福貴遠去。就像作者在小說中所說:“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最終,富貴買了一頭待宰的老牛做伴,早出晚歸奔波于田間。

我很吃驚的是一個人在經歷了家道中落、失去雙親、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重重打擊下,依然能淡然地存活於世,這需要多少對生活的信念和毅力?多少內心的豁達與樂觀?多少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福貴心生敬佩之情。活着就是最大的勇氣,最後的勝利。福貴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好死不如賴活着”人們總希望活着,因爲活着就會有希望,而人每天匆匆忙忙地活着,卻忽略了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理由太多。而就我而言,從淺薄狹隘的角度出發,是爲了我的家人。用心從事我的事業,讓我不僅能實現兌換貨幣的價值,還能讓我能幫助到別人,說得更偉大點,爲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做好我母親的角色,讓我的孩子能在彌補我幼時的缺憾下快樂健康地成長。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

從不敢試想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的我當遇到挫折後會以怎樣的狀態迎接?我想沒什麼事能比家人一個又一個離我們而去更讓人絕望傷心的吧!那麼生活工作中的事情相比之下,實在是微不足道。頓時有了內心的釋然與坦然面對挫折的勇氣。我雖然做不到“爲活着本身而活着”,我儘量做到不 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19

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不懂爲什麼書名會叫做《活着》,慢慢的深入看下去才知道,因爲福貴的一家老小,隨着時間隨着各種原因相繼的離開了人世,到最後只剩下福貴和一隻被他命名爲福貴的老牛,他倆也相伴走完剩下的路。

福貴他做過地主,打過仗,逛過戲院,賭過博,經歷着家人們一個又一個的離去。從富貴一時到落魄無比,從放蕩的青年直至寂寞的晚年,或許平常人看來是悲慘的,但作者偏偏採用第一人稱,這樣或許旁觀者的傷感大概是不必要的,人生的喜怒哀樂大概只有福貴自己知道吧!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裏是忐忑的,更是覺得很蒼涼。忐忑,是因爲看着福貴一家人的離世,一個接着一個,永遠都不知道你看到哪裏,他的家人又會離開;蒼涼是因爲,看着在這世界就只剩下福貴一人,年邁的他盡顯孤獨。

這大概也是最能打動我的地方,是啊,有時候閱讀別人的作品時,是會改變我們的人生態度的。而活着中的福貴,更讓我們看到活的人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看法。

或許有的人會像福貴一樣小心翼翼的活着,小心翼翼的待人待事,又或許我也是這樣的,小心翼翼,可是儘管有再多的小心翼翼,也藏不住內心衝勁兒,面對自己害怕的事情,沒做過的事情,告訴自己,別怕,試試看,大不了重新來過,沒什麼的。

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着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保夕的日子,你還會感到生活不易甚至徒生感嘆嗎?那曾經的不如意,恐怕就變成了一個個的美好回憶了。

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就應該選擇努力,沒有一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只要堅信,活着纔有一切,纔有希望。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20

頭一次看到一個作者,爲自己的一本書寫了五個序,加了許多的外文版評論摘要,封底又選了張捏着菸捲留着小分頭蹙着眉張着嘴的半身照片,爲什麼要這樣那?我感覺餘華在寫作過程中是痛苦的、煎熬的,可當他咀嚼自己作品時,他又是恃傲的、自喜的,餘華自序裏也說過自己,他明確感受着自我的分裂,就如文中福貴講述自己苦難經歷的同時,又充滿着幸福和快樂。

《活着》,對與錯,好與壞,幸福與痛苦,快樂與悲傷,辯證着的哲學。

我想起了以前,夜晚看到有老人在翻動垃圾桶,我每每會很同情,以爲老人很貧苦。可慢慢的,我會想到,當老人撿到了比較好的所謂廢品的時候,他應該會很高興;當老人賣掉積累的廢品拿到相應價值鈔票的時候,他也應該很高興;當回到家,酒燙好,端起小酒盅,眯起眼,嘬一口酒,孫子或孫女趴在腿上依偎在身上的時候,他應該是幸福的。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21

《活着》給人的感受是,哇,這個人好幸福,誰知下一頁劇情陡然轉變。讀這本書是一種把喜劇讀成悲劇,把悲劇讀成喜劇的感受,它不遺餘力的展示命運如何摧毀生活,到最後好像活着是一件無比心酸的事情卻又顯珍貴。

富貴這樣一個小人物,實際上折射的是整個社會的底層人物,他的悲劇實際上也是當時整個社會的悲劇。他們被時代的洪流激地無法喘息,那個時代有很多像他們那樣的悲劇人物,他們雖愚昧無知,但卻勇敢勤勞。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無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難。”

雖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卻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有時作出選擇就意味着勝利。縱然要擔當衆多難以承受的苦難,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就像是福貴,儘管風雨飄搖,但他從未倒下,帶着已被時間沖刷成黑白色的回憶,牽着那條新買的老黃牛,仍能從容的漫步與夕陽下,淡然地講述過往。我想,這應當便是堅持的結局,生命的力量吧。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22

《活着》這部小說講得很悲慘,當一位名叫富貴的老人以樂觀的心態講述着自己的親人一個個地離去,我們同情他。當然,這個世界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年輕的時候做過多少蠢事,也許將來有多少厄運發生在你身上!我們也許會同情他,但並不會可憐他,因爲人總要爲自己的所作所爲負責,所以富貴的故事告訴我們:但行前路,也要考慮後果!

人生本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亦或是爲人丈夫,都應該先學着做人!有些東西可以去嘗試,但需要一個合適的“度”,正如《活着》中的富貴,不能因爲父親是地主,家裏有錢,就不顧父母,妻子的阻撓,到外面的花花世界去追求自己所謂的“人間極樂”!

人生在世,何來虧欠,都是本色出演!人生都是一場騙局,誰的騙局高明,誰就活得更好!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同樣也是世界上最傻的動物!有些東西擁有的時候,不懂得去珍惜,直到失去後才後悔莫及。我們望着富貴和老牛的背影漸行漸遠,從他們的背影中,我們看到了活着的艱辛,看到了活着的不易。故事的最後老人和老牛成爲彼此的依賴,也許剩下的時光可能會很累,但我希望他們是快樂度過的,也願他們只爲活着而活着!

活着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容易的,但活得瀟灑,每天都快樂卻又是非常困難的。《老人與海》中說:“一個人生來並不是要給打敗的,你儘可能把他消滅掉,但就是打不敗他”,我想既然活着,就去和所謂的命運抗爭。正如電影哪吒中所言“若命運不公,就和它鬥到底”!你問我人是否能改變命運,我不曉得,但我曉得的是,不認命也許就是富貴的命吧!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23

最近看完了一本書,名叫《活着》。

活着真的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他讓你看的一次又一次心疼的厲害。

它講述了我們國家過的歷史性災難全部發生到一家人的身上,作者不遺餘力的告訴我們,生命怎樣一次一次的摧毀你對活着的希望。

文中用了很平常的口吻,用文中主人公對第三者的故事講述視角來記述,故事簡單,樸素,卻直抵人心。

作者用沉重的口吻一次一次講述每個人離去時候的痛苦。看着這些普通的文字,卻讓我一次又一次的有扎心的刺痛感。

文中主人公看着一個又一個至親離開自己,十多歲的兒子、剛生產完的女兒、自己的媳婦兒、女婿、最後連相依爲命的外孫也離他而去,這樣的打擊下,一般人早就承受不住了,他還是堅強的活着,也記述了一位與生命抗爭到底的英雄,那個年代,活着是人們唯一的意志。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24

合上書籍,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麼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裏立刻充滿的幸福和快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他的子女是世上最好的子女,還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孫,還有那頭叫福貴的老黃牛,還有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朋友們,還有生活的點點滴滴…

福貴的一生經歷的苦難,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人們生活唯一的目標就是活着。也許現在的人,永遠無法理解!書中人物貌似離我們很遠,但一個個人物又是那麼的真實。因爲現實遠比小說殘酷!那段殘酷的歲月,大家只爲了活着。

福貴是地主家少爺,曾是個不學無術紈絝子弟。輸光了家產,他爹也被他氣死了。又被徵兵,親眼所見上千人一夜凍死。士兵臨死前的哀鳴猶如螞蟻不斷的啃食着福貴的心。他命大,活了下來。輾轉返家,發現大女兒得了急病成了聾啞人。生活是殘酷的,貧窮的生活更是煉獄。接二連三,福貴的兒子爲了獻血救縣長的夫人。醫生把他的血給抽光了,女兒生孩子時也死了,女婿施工時被砸成的麪糊,外孫吃豆子撐死了。福貴後來想,也行吧!大家都走了,我最後一個走就不用再擔心你們了···

讀這本《活着》猶如經歷了一遍那個年代,走了一遍福貴的人生。與我而言是震撼的!福貴一生苦難無數,卻從未放棄生之希望。美好生活之希望!我們是幸運的,生存在這個和平年代。但更不應虛度光陰!

活着,就要有意義。好好活!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25

第一次接觸餘華的《活着》應該是大二下學期,那是我剛接觸文學作品,剛開始是當做小說閱讀,慢慢的,我才真正意識到,爲什麼這個叫做文學作品,可以放在圖書館,而不是像路邊厚厚的小說,只能供人翻閱,上不了大雅之堂。

確實,看完這本書,讓我從新思考人生。讀到書中福貴悲慘的故事,我也情不自禁會流淚。主人翁的故事是一個悲劇結尾,看似離奇,稀有,卻映照出現實生活中很多執迷不悟人的命運。

福貴是幸運的,一出生就有一個好爹,不缺吃不缺穿,家庭富裕,有錢有女人,人人追捧。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可是幸運永遠是短暫的,尤其是這種幸運不是自己爭取而來的時候。

福貴是悲慘的,先是豪賭輸掉家業,隨後爹被氣死,娘病死,隨後幾年,兒子獻血死了、老婆軟骨病死了、女兒大出血死了、女婿泥塊壓死了,甚至連唯一的外孫子也是因爲餓的太狠,撐死了。所有死法幾乎都讓福貴一個人遇到了,到頭來,孤獨一人,與一頭年邁老牛相依爲命。

聽起來是一個悲慘的故事,我甚至懷疑作者心裏陰暗,爲什麼把故事寫的如此悲慘,命運如此殘酷,竟在主人翁福貴年邁,已經反省之後,唯一外孫還是死了。讓我感嘆人生不易,世事難料,福不雙降禍不單行,一步錯,步步錯。

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悲之處,福貴的悲慘終究還是從年少的紈絝敗家開始,從氣死他爹這個大逆不道的行爲開始,就註定他人生的命運之悲慘。時間不會倒流,有些事情註定不可改變,雖然,福貴之後醒悟過來,可爲時已晚,唯一的財產已經被抵押,自己又沒有本事,只能任人擺佈。

福貴的錯,如果只是由他自己來承擔,倒還沒什麼,可,事實往往是,禍及家人,老婆、孩子、甚至孩子的孩子,都陷入深深的厄運。即使到最後福貴極力挽回,爲保護家人做了很多犧牲,可已經有心無力,再也回不去,大好光陰已經失去,只能聽從命運安排。

這或許是主人翁的悲哀,也或許是那個時代的悲哀。福貴作爲一個男人,始終沒能盡一個男人最大的能量去保護家人,始終讓我耿耿於懷。

但,福貴也是幸運和幸福的,福貴身邊的人沒有一個因爲他的敗家和紈絝而離開他,仍然不離不棄,他的老婆家珍,甚至在福貴落魄的時候,堅決拋棄富裕的家庭生活,回到他的身邊,爲他生兒育女。福貴也沒有讓家珍失望,努力改變,勉強過上了幾年幸福生活,可謂也經歷了人間稀有的真情和溫情。

直到故事結尾,福貴已經年近遲暮,仍然樂觀積極。嚐盡人家富庶,也嚐盡人家悲慘,福貴一生可謂大起大落,家人一個個隨之而去的打擊,讓他徹底意識到人生無非就是爲了平平淡淡的活着,已經沒有任何牽掛。

正像文章所寫:“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人生不過是下山上山,平平淡淡纔是真。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26

黑色的封面彷彿在向我低聲提醒着什麼——翻開書,輕快而荒唐的鼓點隨着頁數逐漸放緩,加重。你不會知道下一頁還有什麼苦難。活着,一個生活的倖存者的故事。故事的的開頭,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在近旁的田裏開導一頭叫福貴的老牛,悠揚的聲音傳到我的身體裏,身影刻畫在文章裏。在那個充滿陽光的下午,老人向一位年輕的故事蒐集者講述了他生活中的一天和整個人生。

主人公福貴青年時是一個闊少爺,嗜賭成性的他將家中祖輩積攢下來的龐大家業全部輸光,省悟後的他和母親、女兒過起了窮困潦倒的日子。然而,上天似乎註定要他爲青年時的過錯付出沉重的代價:他去爲母親求醫,半途上卻被國民黨殘兵抓了壯丁,回來時母親早已離世;爲了讓兒子有慶上學,他把女兒送給了別人,不久後女兒跑了回來,全家重又團圓;縣長的老婆生孩子需要輸血,結果兒子被一不負責任的大夫抽血過量致死,後來發現縣長竟是福貴在國民黨軍隊時的小戰友春生——春生在後來的文革中經不住迫害,懸樑自盡;幾年後,鳳霞嫁了個好女婿,可不久死於產後大出血;兩個孩子去後,妻子家珍也撒手人寰,只剩下他和女婿二喜、外孫苦根祖孫三代相依爲命;幾年後,二喜在一次事故中慘死,福貴便把外孫接到了鄉下和他一起生活;可是好日子沒幾年,小苦根因貧,吃豆子時被撐死,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最後,福貴買了一頭要被宰殺的老水牛,也給它取名叫"福貴",一個人平靜地生活下去。他說:

"我是有時候想想傷心,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裏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我也想通了,輪到自己死時,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屍的人,村裏肯定會有人來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氣味誰也受不了。我不會讓別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頭底下壓了十元錢,這十元錢我餓死也不會去動它的,村裏人也都知道我死後是要和家珍他們埋在一起的。"

雖然名爲活着,但一個接一個的死亡卻是那麼觸目驚心。餘華用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平緩語調敘述了這種生活的艱辛。他在自序中提到,“作爲一個詞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爲一部作品,《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活着》就是這樣,用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的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面對這樣痛苦的,近乎殘酷的生活,誰還有足夠的意志活着?閱讀着福貴悠長而堅韌的生命,我的情感就像被不斷加熱的水,等待着沸騰。在閱讀文章時,我一直企圖在字裏行間中捉住問題的答案:“爲什麼而活?”餘華肯定的告訴我:“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太拗口了吧?家珍又用她一貫軟軟糯糯的聲音告訴福貴“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漫不經心的話語直叩我的內心——現在想想,小時候,儘管可能單純的可笑,但驅使着我們前進的總是心底的小小興趣,沒有對未來的迷茫,沒有對生活本質的思考,沒有什麼深沉而遠大的宏圖壯志。但那時的生活也正是最有韌性的——爲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是什麼呢?是在生命繁瑣的持續着的過程,還是在生命中完成壯舉的那一個瞬間?或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不同時期的我也會有不同的回答。但在書的末尾,年邁的福貴撫摸那同樣年邁的福貴的黝黑的脊樑,消失在視野裏,我想,他的人生是在爲了平平淡淡的活着而活着吧?我們應該佩服化解了困難,在晚年落寞的生活圖景下孤獨的,但並不寂寞的福貴:這就是“活着”。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27

《活着》是餘華在1992年成書的,曾是牆裏開花牆外香,如今已名揚海內外,是餘華唯一一部兼有現實主義文學和先鋒特徵的作品。

我曾在幾年前看過由《活着》改編的一部電視劇。當時還小,只是看熱鬧並不能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在這個暑假,我有重現看了一遍《活着》這部小說,感觸很深。

故事主要是講述了一個關於名爲福貴的一個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該怎樣去評價福貴這個人,說他不幸,他卻度過了最爲漫長而黑暗的一夜,樂觀而堅強地活着;說他幸運,他又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着。

他叫徐福貴,曾經是個闊少爺。他的祖父白手起家,從養雞開始,使雞變成了鵝,鵝變成了羊,羊變成了牛,於是家境變富裕了,擁有兩百畝地。但到了他爹這一代便開始衰敗,他爹揮霍奢侈掉了一半土地,到了孫子,也就是徐福貴成了徹底的敗家子。吃,喝,嫖,賭,無一不做,也只會如此。終於把其餘的土地也賭輸給別人了。從此,家庭地位一落千仗,全家都貧窮了起來。他爹也就被氣死了。從此,他和母親,妻子,女兒三人相依爲命,過着與往日大相徑庭的自力更生的農家生活。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國民黨抓壯丁進了部隊,在那兩年的時間裏,他目睹了戰爭的殘酷,也體驗了身邊戰友離去時另人傷心的友情,但是,兩年後,他依然活了下來,他的命運還在繼續。

回到家後,他的母親已經死了。他開始與妻子兒女一起過安穩日子。但禍不單行,他兒子出意外夭折了。他是多麼傷心啊!他又一次受到打擊。但這就是他的命運,他還要活着!在好不容易把又聾又啞的女兒嫁到了一個好心的人家後,沒過多少幸福日子,女兒也因難產死了,僅僅把徐家的根留下了,一條苦命的根。他老伴不久也傷心地走了,接着,最不能讓人接受的是,他的孫子,最後一個親人,也意外地死了。命運是如此的捉弄福貴!他的命好悲苦!但是,他依舊活着,否則,作者又怎麼能聽他講述自己。

就是那段艱苦的日子,中國政局不穩,苦了老百姓的安穩生活。但是,人間的情義是每時每刻都存在着的。這種情不管是深是淺但確定的是一定是真情!偉大的親情,愛情和友情交織在這個故事裏,文字敘述的突兀感一直壓迫着人的心靈,使人慾罷不能。文字間流露出的感情像小溪般,流淌在讀者的心田。沒有大喜大悲的跌宕,但當你看到福貴的兒子與孫子都是懂事且孝順時你總會發自內心的愉悅,看到鳳霞找到了一個厚道本分的丈夫二喜時,你總會爲之而喜;但同樣,當你看到那些可愛的子孫和孝順的女婿一一離去時,又會有種揪心的離別的痛楚。終於,當福貴唯一的孫子也有些死亡的徵兆時,你會在心底小心的呼喊:“不要,別再讓苦根死掉了!”但,接下來的文字已無法改變,唯一的苦根也死了。

但有些東西依舊活着,比如那頭即將被人宰殺死的老牛,爲人類辛勤勞苦一輩子,最終逃脫不了被貪婪的人吃掉的命運。但它遇到了福貴,他在衆人的嘲笑和不解下買下了它。也許它不會死了,至少不會死在人類殘忍的刀子下。它最後會在活着的狀態下死去,歸於塵土,像人類一樣。

當我讀完的時候,心裏也曾這樣想過,如果我像他一樣經歷這樣的事情,我會不會像他一樣堅強的活下來,即使放下自己曾經大少爺的身份、面子。幸好我們沒有經歷這些事情,而我們是作爲一個讀者,在閒暇的時間來品讀這些,來體會生活。這樣想來,我們都是幸運的生活,讀完它後,纔會覺得活着也並不容易,有太多的快樂憂傷淚水與歡笑,只是在看你是否能夠承受的來,或許當你真正處在這種處境的時候才能理解福貴當時的感受吧。

拿餘華在作品中的一句話送給你們:“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人的一生,漫長而艱難,你並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但是能活着就是好的,活着需要勇氣,是勇氣讓你面對所有的風雨,並且告訴自己,沒有放棄生命的權力。要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若非死別,絕不生離。我們還年輕,我們有活力,我希望我們都能夠堅強地走過自己的一生。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28

他活着,身邊的親人朋友卻一一在這個故事裏死去。

餘華用一種平淡而近似於冷酷的筆調寫完了福貴的一生。主人公福貴是民國時期的地主少爺,因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父親被氣死後,福貴一家成爲了佃農。爲病重的母親前去求醫的富貴,被國民黨抓去充兵,等回到家鄉,母親已經病死,女兒鳳霞也因病成了聾啞人。

噩夢到這裏戛然而止,作者筆鋒一轉勾勒出點點溫馨與歡樂。

福貴的兒子有慶得了長跑冠軍,鳳霞嫁給了偏頭二喜懷了孩子。這種時刻的溫情脈脈,似乎要把過往的苦難統統抹去,然而就在這時,餘華毫不留情地舉起筆,把那些短暫的幸福扼殺。有慶,戰友春生,鳳霞,妻子家珍,二喜和孫子苦根,他們一個個在福貴的面前死去,那種方式殘酷而冰冷。

只留下我們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讀完這本書,我心裏的酸楚無法言說。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福貴這樣想。有慶的死荒謬無比,縣長夫人生孩子難產,他被醫生抽乾了血。有慶是個好孩子,生活的艱苦和困難從未讓他放棄希望,他熱愛它如同他熱愛自己的兩隻小羊。

然而他的熱愛卻以這樣慘淡的方式收場。我欲哭無淚。

合上書本,那些人物活生生地在眼前浮現,在那些動盪的年月,描繪着自己的人生。我不處於那個時代,無法真正體會到福貴的艱難與苦楚,但每逢回想,還帶有絲絲戰慄。

現實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殘酷無情得多。而活着,便要擔當諸如此類的辛酸與苦痛,堅忍勇敢就是一個人活下去的力量。正如書中福貴說的——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

福貴的一生伴隨着苦難,他從未輕言生死,與一頭老牛,平靜地活着。他與命運就像是密不可分的兄弟朋友,無法割捨,會互相仇恨、互相感激。這是既感人又可悲的關係。

他一直活在死亡的伴隨之中。可是當他在述說這段故事時,他並沒有怨恨,而是放下。

我於是明白。活着,不管是我們經歷的措手不及的歡樂,還是無法言語的悲涼與艱苦,一切悲的喜的都會被時間撫平。那些曾經讓你厭煩恐懼的東西,總有一天你回頭望去,心中會有些許的懷念。

人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無謂其它,有苦難,纔是人生。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29

餘華用平淡的語氣講述着一個故事,一個關於生命的故事,一個人與命運的故事。讀完《活着》我淚流滿面,當福貴伴隨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時,我溼了眼眶。當福貴貴因爲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我以爲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結果,真正的悲劇正在等候着他,正如魯迅所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捧着《活着》,總是沉重、難受,冰冷的文字躍然紙上,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活着,我們爲什麼活着?有些人爲了人生追求,有些人爲了家庭,有些人甚至不知道爲什麼活着,抱着過一天算一天的想法過活每一天。是呀,我們爲什麼而活着?

以前,我以爲爲了高考而活着,家人所有的期望都押注在自己身上,只有不顧一切去追逐那個目標。高考後呢?陷入迷茫期,活着,又因爲什麼活着呢?人呀,總是爲自己尋找各種目標,固定各種目標,爲了給自己一個活着的理由。

但《活着》中福貴的命運卻昭示着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是虛妄而已,或許,人的存在真的只是一種存在,與萬物一樣並沒有任何意義。活着僅僅是因爲活着,生命或許就只是爲了活着,而那些理由與目標全是我們自己給自己上的枷鎖,生命其實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這或許就是餘華想要告訴我們的。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30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因爲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爲年輕時無所顧忌的胡鬧和爲所欲爲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着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敗落後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離他而去。最後,連他唯一的孫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着。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的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爲了活着而活着。記得有那樣一句話: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看完《活着》,是在這個落日的餘暉灑在透明的寬闊的玻璃窗的傍晚。 就像小說的結尾——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上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的來臨。

大自然都是平靜而肅穆的,只是我們附加在它身上的感情太多太多。

我一直記得這樣一句話,世間無所謂幸福與不幸,只有一種境況與另一種境況的相比較,僅此而已。只有經受了極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極度的幸福;渴求過死亡的人,才能領悟到活在世上有多美好。

這讓我想起《我的兄弟叫順溜》裏面陳大雷說的,沒有經歷過死亡的洗禮和死裏逃生的人,不能理解那一刻我們的心情。那是他們在久經戰亂之後,聽到傳來日軍投降,抗戰結束之後的狂喜,不,是悲喜交集。

而這一次,又讓我明白,只要活着!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

只要活着,就什麼都有了,什麼是幸福,什麼是苦難,真的都不那麼重要了。

我們還能抱怨什麼?因爲那些不幸,足以見證,我們所擁有的,是多麼的珍貴而奢侈。也許,幸福,就是靠苦難這麼一點點堆積起來的。

人活着爲了什麼?人活着不爲什麼,只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生老病死。旦夕禍福。

人生無常這個詞可能不好,但是不可否認,這是事實。

沒人能預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也沒人能按想象中的模式給自己的人生畫一個圓滿的圓。我們能做的,就是虔誠地對待生命,平平靜靜,從從容容。

我不知道一部灰色的人生,幾個土氣的人能帶給我什麼樣的感受,但是,當我一步步地讀下去的時候,我被感動了。眼淚算什麼,心靈一次次的衝擊纔是真正的震撼。那些久遠而陌生的歲月,那些苦難而堅韌的人生,生生地擊在心頭,傳來一陣陣隱忍的疼痛。

其實它們並不遙遠。

當我回望,那片我眷戀的土地上,某些影子與它們重疊。那是當我還不懂事時,母親所經受的如同鳳霞般的苦難;那是當我還年幼時,爺爺和他的老纖繩的喃喃低語;那是當我尚年少輕狂時,父親掩藏在煙霧後面的嘆息和咳嗽……

也許曾經,暮靄中也有如今天一般的嘆息吧......

其實我一直在想,都說苦難的人生是堅韌而頑強的,爲什麼他們的生命卻那麼輕易地就逝去了?有慶,家珍,鳳霞,二喜。他們都是飽受苦難,飽嘗艱辛苦的人,他們也都如野草一般地活着,他們從不抱怨生活,也從不感嘆自己的命運。他們都有一顆如佛祖般寬容而美好的心,他們只要好好地活着,哪怕窮點,哪怕苦點。可是,命運卻連這個機會都不給他們。

掩卷沉思,這也許就是這部作品賦予我們的意義吧——

活着吧,只要活着!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31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題記

你相信有這麼一個人,他經歷人間幾乎所有不幸的事,但他仍然勇敢地活着嗎?他就是《活着》這本小說中的主人公--福貴。

《活着》這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向“我”述說他一生經歷的故事。福貴原本是一位富家公子,他先後經歷了破產,父親去世,被抓走當壯丁,險葬於戰場,好不容易得救回到了家,卻發現母親已經病死,女兒還因發燒成了啞巴,日子一天不如一天,飢餓時刻威脅着他們。後來,唯一的兒子因獻血而死,想爲此報仇的福貴發現,害死自己兒子的竟是與自己經歷過生死的兄弟,又無可奈何。他的女兒好不容易找到了歸宿,本以爲生活慢慢變好,結果女兒產後大出血死去了,妻子也因病去世,女婿和孫子也因種種原因相繼離開了福貴。

這是多麼多麼地令人絕望啊!可福貴還是堅強地活下去……因爲活着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

生活很苦,可活着就會有驚喜發生,不要沉浸於痛苦之中。就像福貴染上了賭癮,好賭的他竟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家產全部賭光了,他不得不攜家人移居到茅草屋,自力更生,養活一家人。這對於曾經整日享受着的他來說是多麼痛苦啊,可是,好在他把家裏的土地全部賭光了,他再不是地主,也因此在“鬥地主”時期免了被槍斃的罪。

如此看來,他也很幸運啊!我們活着不必沉浸於痛苦之中,因爲“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要對生活充滿希望!

學會把痛苦當作成長。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我們也總能從中學習到很多。就像福貴,他出生在條件優越的家庭,好吃懶做,吃喝嫖賭,凡是不好的習慣都讓他染上了。在他生活遭到變故後,他變得勇敢,有擔當,愛家庭,樂觀積極……這些優秀的品質,都是他遭受苦難後學到的,他真正成長爲了一名男人!這樣的他,是原來那個富家公子永遠成爲不了的。

我們時常會想,生活中的痛苦如此之多,我們到底爲什麼活着呢?

其實,活着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與活着站在對立面對的是死亡。死亡後,人們就再也不能見到心愛的人,再也不能欣賞世間美麗的風景,再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再也不能……不能創造快樂。而活着總能創造無限的可能,一切都充滿了希望。

我們始終都要堅信,活着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只要活着就能創造出無限的力量。

小說的最後,年老的福貴獨自一人與一頭老牛向生命的終點緩緩而行,他很樂觀,總能向人們笑談往事。我想,這大概是活着的最美好的樣子吧。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本身就很美好,願所有人能夠眼裏有光,心中有愛地活着。

如果你覺得生活很痛苦,就請讀一讀《活着》吧!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32

有時是在走向自掘的墳墓。有剛正不阿、愛國憂民,爲昏君奸臣所驅逐而無奈投江自沉者如屈原;"激揚文字"、 "指點江山",又"偏狂誤人"、末成"鼎山孤魂"者如陳獨秀;秉性耿直,寧爲玉碎、不爲瓦全,被迫含冤跳湖自殺者如老舍;文才冠世、誤人歧途,以至於"文革"期間被紅衛兵小將專政而致死者如周作人……

小人物固然有時難以擺脫被人左右的命運,而天才在更多的時候卻由於其天賦的魅力要受到社會的操縱,當災難、病痛、煩惱、絕望……甚至死亡,人生的種種不幸都集中於天才的身上時,一種崇高與卑鄙、真誠與奸詐、奉獻與貪婪——絕然相反的對比賦予悲劇以更震撼人心的力量。這些人在探索人類的精神層面都曾到過比普通人更遠的地方,但他們終究還是在被這個世界滌盪一番後凋零了,凋零時他們的思緒還像青草一樣稠密,才華還像繁花一般濃豔,遺憾至極。

“要麼忙着活,要麼忙着死”,沒有比活着更簡單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只有活着,一切纔有希望。只要活着,一切都會更好。

《活着》中,作者僅僅是在用簡練的語言,淡淡的文字,去講述那個平凡的故事,那個小村莊,那座小城,那家人,那頭牛……那個叫福貴的主人公,在他的一生中經歷了家道敗落;老父氣死;半路徵兵;老母病死;兒子抽血而死;老婆病死;啞女難產而死;女婿意外砸死;外孫吃青豆撐死。最終福貴一個人活着,與老牛爲伴。

“我看到廣闊的土地坦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故事結束了,曾經的滄海桑田在廣闊的土地上歸於平淡,那些爲活着而鬥爭的歲月也都歸於平淡。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33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同樣是一本薄薄的讓我只用了一個下午就讀完了的書。巧的是讀了幾頁便發覺心這本書爲背景的電視劇我竟看過,這讓我更真切地體會到了這書的含義。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爲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面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纔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纔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我想起陸幼青的死亡日記,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邊緣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後喬峯抱着她的屍體的痛器失聲,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後流下的懦弱眼淚,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絕,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擊,而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擇一種平靜,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經歷,澆鑄而成的。數十年後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對着一塘殘荷將過去的傷痛記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已的過去是否清楚地知道並且敢幹面對,我不敢說。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着血汗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說不清到底該怎麼做,我面對的是無法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無奈和內心與現實的強烈,盾,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一面應付着現實中的瑣碎,而在內心尋求思想上的解脫,但不管怎樣,我始終希望自已能對世界友好,儘管天性中的倔強與後天形成的反叛也許會導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道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說聲再見。

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爲爲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這部小說的確讓我感到沉重,我覺得《活着》是一部超越個體情感而站在人類關懷的高度進行的創作。人的一生都不會風平浪靜,會經歷無數坎坷風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爲了活着而忍受。這個看似荒唐的理由卻充滿了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和人文價值的關懷,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棄生命的理由和藉口,這個簡單卻又充滿思辯色彩的道理被餘華用小說的形式進行了活生生地詮釋。“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聽到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在遠處傳來,他的歌聲在空曠的傍晚像風一樣飄揚,老人唱道:少年去遊蕩,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書的最後似乎沒有忘記又留下講述者自己在慢慢降臨下來的夜幕中說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話,“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成長爲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自己的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麼不管脖子上套着什麼,不管肩上負載着什麼。

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這本書,餘華寫得平靜,沒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靜,面對書中老人的一生經歷,心裏並沒有波濤翻滾,這是那個社會中再平常不過的生命。

少年去遊蕩。老人叫福貴,年輕時嫖賭敗家,仗着幾代家業,不聽長輩教誨,辜負對他百般忍讓,如故跟着他的妻子,最終賭光了幾代人的積蓄,所有的風光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從富家少爺到下層百姓,如同一個晴天霹靂,將這個把靈魂都置於嫖賭中的少爺劈醒,纔開始珍惜身邊的親人,打算重新開始。

中年想掘藏。命運似乎因爲福貴犯的錯而要刻意懲罰他,破產後接連着喪父,爲母抓藥是被抓去當壯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親早已亡故,女兒鳳霞也因一次生病成爲聾啞人。後來人民公社成立了,家裏所有的東西都歸了人民公社。妻子在這期間得了軟骨病,而且日漸嚴重。福貴一家禍不單行,兒子有慶死於採血事故,爲救縣長夫人被一個無情的醫生奪去生命。女兒鳳霞死於生產,只留下了兒子苦根,四年後,女婿二喜死於工地事故,就剩富貴和外孫相依爲命了。死神連這僅有的幸福都不肯給福貴,又奪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貴的一生就像一葉小船,遊蕩在社會這個海洋裏,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貴只有受着命運的擺佈,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隻有隨着波濤時起時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讓自己陷下去一樣。

福貴的一生是平常的,卻有一種力量讓人在合上書後爲他感嘆。是他強忍着親人生老病死的天災,社會灰暗的人禍的力量,一種“忍”的力量;是他無論多苦多難,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種生命的力量。

我常抱怨生活過於乏味,讀初三的時候,日日夜夜想着盼着畢業,以爲過了中考這一關就可以鬆一口氣了,只要熬過初三,接下來就是輕鬆愉悅的日子了,好不容易盼着初中畢業了,可這卻是高中的起點,還來不及暢快的舒口氣,又得咬緊牙,開始高中的馬拉松了。我曾問自己,這麼苦是爲了什麼?卻總也找不到結果。福貴的一生似乎讓我有些明白。這就是生活。

身爲一個剛步入高中的學生,我經歷的磨難是少之又少,與大人比,與福貴比,與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比,又算得了什麼呢?初中堅韌是爲了中考,那麼高中堅韌便是爲了高考。我們應該少抱怨,腳踏實地的前進纔是正道。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34

快樂就在我們身邊——讀了《活着》,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可愛的有慶、堅韌的福貴,那就要數家珍了。家珍是個具有中國傳統色彩的女性,她的表現也許並不引人注目,只是一個傳統的賢妻良母的形象,但是她以她獨有的存在形式闡釋了一個衆所皆知的道理——知足常樂。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真正能夠懂得並應用的卻很少。

還記得狄德羅效應,哲學家丹·狄德羅很喜歡友人送的高級睡袍,但當他穿上之後,開始覺得家裏的傢俱和裝飾都顯得粗陋庸俗,於是把舊的東西一件件更新,最終也不覺得開心,他發現“自己竟然被一條睡袍脅迫了”。所謂知足常樂,其實就是要剋制自己追求一些並沒有多少價值的、虛無縹緲的東西的慾望,慾望是永遠不能填滿的黑洞,過於追求一些對自己並沒有多少意義的東西,只會讓不完美的感覺對自己越纏越緊。

人性有很多弱點,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爲追求了錯誤的東西;人之所以鬱悶,是心中裝進了許多雜質,不但不清理,還越裝越多。於是更加迷茫,並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麼,越陷越深,最終淪爲自己貪慾的奴隸。知足常樂,說到底就是一種與世無爭、順其自然的心境,不過分的去強調什麼、不過分的追求什麼,只是做好自己該做的,明確自己的追求,拋棄貪慾的羈絆,從而達到一種平和的心境,這就是知足常樂。想要做到知足常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人生閱歷的積累和生命的沉澱,沒有足夠的人生感悟,想要做到知足常樂是困難的。因此,我們一般看到的活的知足快樂的人,大多數是老人,這並不是說老年人沒有了追求,這恰恰說明在經歷了人生的歷練、磨礪之後,人的慾望會降低,至少不會像年輕人那樣有火一般的追求,人生會磨掉一個人初生時的燥氣、狂妄的追求以及內心的熾焰,留下的是金子般珍貴的經驗,這個時候的人往往是最睿智的,看透人生大起大落之後,他們學會了知足常樂。這時候,他們的最大的願望無非是閤家歡樂,僅此而已。

除了歲月能教會人知足常樂,人生的巨大打擊、災難,同樣會讓人明白知足常樂,當然,也有可能致使人崩潰。就像家珍,經歷了家庭破敗、二老去逝、身染頑疾、喪子之痛之後,唯一的願望就是可以和福貴安安生生的過日子,這就是她最大的快樂。當然,對於我們,都不會爲了學會體會快樂而期盼打擊,所以,爲了學會體會快樂我沒要做的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文化素養、道德水平,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學會將平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當做一種收穫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35

第一次認真的想着:活着的意義。

認真的看着餘華的小說:《活着》。想不到人世間還有活着這麼辛苦的人們。引發了我思考我活着的意義。

因爲身體的原因,一直被病痛折磨着,在經濟上也給父母增添了過重的負擔。一次次的住院複查,都是不小數目的醫藥費。沒聽過父母的抱怨,換來的是父母對我格外的疼愛。

因爲有了經歷,所以我思考我活着的意義:如果可以痊癒的話,可以給父母養老送終,可以在他們養我小,我來養他們老。如果,不幸的話,在醫院經歷的很多的生死離別,對能活着生活質量太失望。

一天,看着畢淑敏老師的文章:活着。她這樣講,人活着,真的說有意義,其實和植物一樣,沒有實際的意義,一定說有意義,就是自己找的,找個活着的意義:小的說爲了自己,爲了父母,大的方面說,爲了我們這個祖國。能做一番事業。

我活着:力爭每天發現大自然美好的東西,呼吸新鮮的空氣,欣賞可愛的小動物,這何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呢!

生而爲人,一定是與父母有緣,才藉着父母的身體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我一定要在短暫的人世間,學着享受美好,學着忘記痛苦,寫着修行心靈。

活着,不僅僅爲自己,也是一份社會責任,活着,學着做一個有價值的人吧。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36

我自小學開始就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這個好習慣是受我父親的薰陶。父親因爲小時候家庭條件的影響,不得不放棄學業爲家打拼。雖然條件艱辛,但父親卻從未停下讀書的腳步。對他而言,每天都是讀書日,讀書就是工作完成後的娛樂活動,他常常拉着我一起邊讀書邊劃寫好句。初中時翻找父親的書櫥,發現了這本紙張泛黃的書——《活着》。從此,它就成了我人生道路的伴侶,我對它的喜愛勝過了其他所讀到看到的。每每聽到有人提及餘華,我總是聯想起《活着》,他的文字不僅活在了苧麻之上,還活在了我的心上。像這樣的好書,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也經得住我們讀者細細品味的。

再讀《活着》,他教給我們三個“不要”:

1、不要害怕貧窮:故事中的福貴,從地主少爺遊手好閒淪落爲溫飽困難的底層貧民。在對話中他告訴我們:只要人活着,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

2、不要總是放棄:故事中福貴命運多舛,敗光家產,請不到大夫,無故被抓參軍,母親病逝,兒子抽血而死……雖然坎坷,但是他挺過來了,沒有因此放棄,至此餘華寫道: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生苦短,活着則甜。

3、不要抱怨任何事物。書的最後,福貴買下了一頭老水牛,並給它取名爲“福貴”,陪着自己平靜地生活下去。他心中的心酸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吧。生命只有一次,有生命就有希望。

福貴歷盡滄桑仍有滋有味地活着的意義在於:人生之中,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在困頓之中活下去的力量。想必,這就是作者餘華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如同書名活着是一張通往死亡的單程票,生命於人像璀璨焰火,怎樣盡情綻放?唯有讀書。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學習乃人生中的靈丹妙藥,善讀可以醫愚!記得明代思想家李贄在《四中評序》中讚揚說:“千古善讀書者,陶淵明一人而已”。可見,陶氏是最懂讀書三味的奇男子,“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據此可見,陶淵明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他的不爲五斗米而折腰,他的掛印歸隱田園,都令我們這樣的知小識的大學生欣羨不已。

陶氏讀書是不拘形式的,隨心所欲的,他對讀書之樂的終極看法就是自娛文字,只有娛才纔可以娛人。正如魯迅先生麾下的:嗜好讀書的人能夠手不釋卷,因爲隨便,因爲輕鬆,他們可以在任意一頁文字的背後,都可以毫不費勁地找到滋潤自己靈魂的營養,並且樂此不疲。這種境界是難得的,也是容易的。難在這種境界需要長期的培養和全身心的投入;易在我們學校有着山東高校中最大的圖書館及其設備,有着優越的條件。還在想什麼?抓緊讀書吧。

在這初夏的暖陽下,端坐窗前,一本書籍,一杯清茗,輕輕翻動書頁,感悟一沙一石,感悟一草一木,追求一份別樣的寧靜,心靈便在書香中休憩。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37

《活着》在“我”與福貴的交談中展開。福貴——一個看似普通的老人耐心地向“我”講述了他的一生。在他平緩的語調下他坎坷的一生卻如娟娟細流平緩得流入讀者的心坎。

作爲地主的兒子,年輕的福貴沒有爭氣敗了家,從此,他拖妻帶女開始了他曲折的一生。他曾被國民黨抓去當兵,差點死於槍炮下;之後經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等歷史大事件,歷經千辛萬苦卻不得不目送自我的親人一個個先於自我死去。經歷了無數的生離死別,福貴依舊樂觀的活着,甚至平淡無奇地向“我”述說他的一生。

“人們將生命中的錯誤聚集到一齊,創造出一個惡魔,叫命運。”《活着》讓我思考命運爲何能夠這樣百般折磨一個人,讓他一下子從富貴的殿堂跌到一貧如洗的潦倒境地;讓他一下子從幸福美滿的天堂墜入孤獨一人的地獄。可是,更多的是讓我思考在絕境中人對生的渴望有多麼強烈;更多的是讓我領悟到歷經萬難後看淡一切的從容。

沒有人明白明天是什麼樣貌,究竟是陰霾密佈還是陽光燦爛但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之後還有明天,只要生命沒有結束,永遠有下一個明天,永遠能夠期望着下一刻就是我們想要的幸福。

真正點亮生命的不是明天的景色,而是完美的期望。

我們懷着完美的期望,勇敢地走着,跌倒了再爬起,失敗了就再努力,永遠相信明天會更好,永遠相信不管自我再平凡,都會擁有屬於自我的幸福,這纔是平凡人生中最燦爛的風景。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38

《活着》這部小說的情節十分悲慘,閱讀的時候猶如從山峯跌入無底深淵,心不由得跟隨着主人公富貴從奢靡到絕望,再從絕望的泥潭中艱難爬出,望着一生狼狽的自己,卻覺着似乎明白了什麼。

富貴本就腰纏萬貫,卻因嗜賭,最後撈得家徒四壁,他似乎不僅僅跟人在做賭注,還跟老天和自己在做賭,賭掉一屋錢財,賭掉百畝良田,甚至賭掉一家的性命,妻子,女兒,兒子,孫子一個接一個離開人世,看上去與富貴沒有直接關係,但好像是老天真的在一步步收回與富貴下注時所贏得的戰利品,也正是富貴在爲自己的命運一步步付出代價,而諸多賭注中,富貴唯一贏得一次,也是在最後一次,他救下了一頭老牛。

小說的開頭有這樣一個場景,富貴在田野中望着眼前的老牛並輕喊着。

“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這牛有多少名字。“

“這牛叫富貴,就一個名字。“

有的人說富貴瘋了,但這不正是我們該去思考的嗎,富貴在歷經命運與生活的雙重打擊後,仍選擇保留一顆善良的心,堅強地活下去,作者這樣寫道,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任何事物所活着,富貴喜歡回想過去,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我也一樣,喜歡回憶往事,儘管在別人看來是那麼地枯燥,無味,但就如同富貴一樣,每一次回憶就可以“重活“一次。高中畢業後,一次在坐公交回家的路上,腦子空蕩蕩的,眼中也是失了神,望着車窗外的如梭的車流與行人,每一個他或者她似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都有着自己未續寫完的故事,而我,顯得一無所有。從那時也想着去寫自傳,寫一些回憶錄,我曾對一位看完我第一篇自傳的他自嘲:”可能這就是我來這世上的唯一證據吧,你看完了,就要幫我證明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與這世界存在着一根羈絆,是記憶與感情讓我們本就索然無味的生活富有靈魂,讓生命更加有意義,又或者爲我們早已編下一個合適的理由,一個簡簡單單活下去的理由,而最後斬斷這根羈絆的刀刃,是自己。

第一次翻完《活着》這本書時,實話實說,只是看了一篇故事而已,可能是“活着“的意蘊太深奧,包括後來師長的講解,我卻始終無法正真解讀作者的心境;又或者我沒有相同經歷,沒有經歷過所謂的生與死,就無法感同身受。在前段時間,一次深夜與姐姐看電影回到小區時,公交站旁冷冰冰地躺着一軀屍體,血泊即使早已變黑,但在嗖嗖的冷風和冰冷的月光下格外醒目。

“十六樓的陶婆婆因爲長期煎熬於癌症,但不想連累家人,昨晚就跳了。”

“啊,這樣的嗎,哎……”

其實她不是第一個從這跳下去的老人,但也許更不是最後一個。我的奶奶,就在前段時間收到病危通知,當在我與我母親通話時,一頓沉默後,電話這頭是陣陣抽泣。

“你週末有時間就回來一趟吧,也許,是最後一面了。”

記得那天老家下着細雨,整座城市被壓抑得灰色籠罩着,顯得格外死寂,下火車後幾乎是衝向了醫院,那一刻,我是那樣畏懼時間,是的,我怕。那一刻,我是那樣畏懼死亡,是的,我怕。來到牀前,奶奶如同襁褓中的嬰兒般蜷縮着身軀,我用冰冷的手像兒時她用那雙糙手摸着我一樣輕撫着她的額頭,凌亂的頭髮被汗水浸溼,一定很痛吧。

“一定很痛吧,但只要你認真學,我就天天接你。“

我永遠記得兒時學跆拳道,下課時已是黃昏,那條回家的的馬路正對着太陽下落的方向,我永遠記得,她牽着我的手,一次次帶我向着夕陽的方向走去。但如今她走不動了。我母親總說,她最敬佩的就是奶奶,苦了一輩子,到老時還要受盡疾病的折磨,但每一次都是那樣堅強,從沒有選擇過放棄,我也看過很多次她從血液透析儀艱難地爬下來地場景,一定很痛吧。奶奶成功度過危險期,我再一次去看她時,已經能坐起來,她看我一臉嚴肅,突然笑着說:“你看你爸,把我兩顆牙齒弄斷了,真是害人。““我幫你說他,叫他賠你兩顆,金的!”我爸在一旁偷着笑,我也笑了。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走。陶婆婆,奶奶,不同的選擇下是不同的命運,也許都堅持了很久很久,以笑得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在寫到這句話時對生的意義的肯定,但從來沒有否認死亡的錯誤,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麼也活不了。今年年初,我接連收到三位好友喪父或喪母的悲聞,其中一位是我的發小,母親身爲醫生因爲常年勞累,突發腦溢血去世。一次聚餐時,我問了他同樣的問題,“你怕嗎。”“我怕,但我依然要活下去。”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的脊背一樣黝黑,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蕩起的波浪。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39

《活着》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據說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的民歌《老黑奴》,這位老黑奴命運多舛,親人相繼離去,而他卻仍然能夠樂觀對待這個世界。作者受其啓發,寫下了《活着》。這部作品講述了在中國近現代的社會背景下,在解放戰爭、三反五反等接連發生的社會變革裏,福貴的人生在時代的波濤中擺動着。親人相繼離去,自己日漸老邁,最終,只剩一人一牛而已。

從《活着》這部作品裏,我們既能聽到藝術層面上來自那個時代遙遠的哭聲,又能聽到近處有關生命和遭遇那無奈的悲泣。這樣多重維度的悲劇感,也因此使其成爲真正偉大的作品。

死亡的重複,苦難的連續,作者用這樣戲劇性的手法,彷彿是讓記憶裏的痛感不被時間所麻醉。同時,也透過福貴的人生,折射出更爲深刻的時代內涵和生命的意義。

從時代層面上來說,這部小說架構在中國近現代的宏觀格局上,以小見大,以福貴個人的不幸,反映出時代的不幸。作者並不避諱談及國家建設過程中的錯誤,比如生產力領域上,1958年至1960年間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過度誇大了主觀的作用,這樣的主觀主義錯誤,使得生產與實踐脫節,爲國民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再比如生產關係領域中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忽視了生產關係要與生產力相適應的原則,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絕對的平均主義,挫傷了廣大羣衆的生產積極性。作者通過小人物在狂熱冒進潮流裏的掙扎,映射了社會風氣的嚴重左傾與隨之人們精神世界的扭曲。

從生命意義上來說,在我眼中,《活着》是一曲現實主義的悲歌,而活着本身,卻是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字眼,它最主觀也最理想化。也許,向死是生命的本能和歸宿,而活着則需要足夠的掙扎和最大的勇氣。作者用象徵性的筆法,將生死從絕對化的分隔,轉化爲融成一體的有關生命的哲學。

我們並不敢妄談生死,只希望,在似乎無窮無盡的苦難過後,每一個堅持走過來的人都能夠形成這種只爲活着而活着的心境,這也不失爲一種釋然和曠達,更是一種精神意志的勝利。

千百年來,人類追求永恆的意義在於什麼?我想,其實,就是活着而已。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40

“你說人爲了什麼而活着?”

“活着。

我在上大學之前幾乎沒怎麼讀過國內大家的作品,讀的一直是西方那種批判性很重的文學。不是覺得國內作家不夠優秀,可能更多的是出於不感興趣吧。

但是這個觀念從大一也開始慢慢轉變過來了,我也開始試着讀一些國內知名或小衆作家的作品。

偷偷安利一下遲子建的作品,讀她的作品能有一種很深的歸屬感,這可能就是東北作家給予我的些許溫暖吧。

言歸正傳,我大學第一本國內作家的作品是餘華的《活着》,爲什麼是這本書呢?應該是出於一位女同學的推薦。

《活着》的故事結構其實並不複雜。

故事是以“我”的口吻展開,“我”去鄉下搜尋一些關於民促的材料,遇到了一位叫作福貴的老人和一頭老到不能再老的牛。

富貴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也就是他的一生:他本是一個紈絝子弟,年輕時好賭,散盡家財,爹在上廁所的時候摔死了,娘也生了病。

在爲他娘抓藥的路上被國民黨抓去當了兵,在被解放軍俘虜回到家鄉之後得知娘已經死了,媳婦家珍帶大了一雙兒女,但不幸的是女兒因發燒成爲了聾啞人。

本以爲能過上清貧但卻充實的日子後,家珍患上了軟骨病無法乾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爲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死;

女兒鳳霞在介紹之下和萬二喜喜結良緣,在產子的時候因大出血死在了手術臺上;女兒鳳霞死後家珍也在軟骨病的折磨下離開了;萬二喜則是因爲吊車出了意外而被水泥板活活壓死;

最後外孫苦根與福貴搬到鄉下過起了艱苦的日子,福貴給苦根煮豆子吃,不料苦根因爲吃豆子活活撐死……直到最後只剩一頭老到不能再老的牛陪着福貴過完最後的日子。

我記得那本書很薄,百十來頁,我一晚上讀完了。當時還在被窩裏偷偷的抹眼淚,我實在沒有想象到這本書能寫的這麼慘,這是我最初對於這本書的印象——十分單純地在寫慘。但是什麼時候改觀的呢?大概是太奶的離去吧。

打我有印象起,我的太奶是一個身體極其硬朗的人,每次吃飯都能吃上滿滿一大碗米飯,儘管她的牙也不多了。

太奶一直住在我爺爺家,大概住了兩年。當時我還小,不知道爺爺那輩人和太奶有什麼恩怨,知道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因爲一套房子才把太奶像皮球一樣推到其他人那裏。

在太奶離開之後,我和她幾乎沒什麼聯繫,只是聽媽媽的話得知,太奶身體不如從前了,我聽着還十分不得勁。

噩耗是從某天晚上傳來的,我從媽媽焦急的對話中得知太奶走了。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只是覺得很悲傷,只是很悲傷。我們第二天急忙奔赴齊齊哈爾去備她的後事,在這期間我並不知道我看到一具親人的屍體之後的感受,我也不敢去想象。

直到出殯那一天,我看到那具冰冷的屍體的時候,我腦袋完全空白,緊接着就是無止境的哭泣。在儀式結束的幾天裏,我都不敢再去想當天的感受,可能是我無法接受那個事實吧。

太奶死後,家族裏的很多老人都離開了,雖然我沒去送他們最後一程,但那種真正離別的感受我依舊能感受到。

想到福貴,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離他遠去,或許他已經麻木了,或許他也想過一死百了,但他沒有。他是爲了什麼活着嗎?可能是爲他的外孫子吧。但外孫死後他又是爲了什麼活着呢?

人是爲了什麼而活着?我猜是“活着”。

餘華也在書裏寫到:“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在這裏我們拋開英雄們的豪言壯志和帝王們的功業宏圖,“活着”是一種最原始也最讓人肅然起敬的力量。

或許這也是我們國家能成爲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存在的國家,而其他三個國家都成爲遺蹟的原因吧。

現在我看到親人的離去也會悲傷也會哭的稀里嘩啦,但哀其離去的同時,我可能會更珍惜活着的機會。

像民間流傳的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着”,有時候活着就是那麼回事,簡單而純粹。所以不如珍惜當下,好好活着纔是對生命最大的慰藉。

最後,不要學福貴一樣去賭博。有那錢孝敬孝敬父母不好嗎?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41

何爲生、何爲死,這是我們成長路上不得不去面對的一個難題。

所謂成長可能就是最終學會勇敢面對生,坦然面對死吧,但知曉一點並能最終做到,需要我們讀過很多書,經歷很多事。

就像小翟所說的那樣,餘華寫《活着》,絕不是簡簡單單寫慘,絕不是將人世間一切痛苦絕望失敗悲劇擺給我們去單純地悲哀,他是希望將人間現實痛苦給淋漓盡致揭露,從而讓我們從中能得出活下去的真正意義。

《活着》滿篇都在講死,但究其本意,是想表達“活着”這個唯一的主題。

也正如小翟所說的那樣,我們大多數人活着不是因爲其他別的高大上的因素,我們就是因爲活着本身而去活着。

永遠不要小看“選擇活下去”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以及所需要的彌足的勇氣。

誰都曾遭遇過挫折與坎坷的打擊,痛苦不已;誰都曾徘徊於懷疑與迷茫的路口,止步不前。

那些不是因爲抑鬱等生理病變,而簡簡單單僅因爲絕望、痛苦,就覺得挺不過去了,選擇輕生的人,選擇跳樓、上吊的人,看似他們具有超乎於常人的勇氣,敢於邁出最後那一步,但實則無論怎樣去講,他們都只是被生活打敗了的人罷了,都只是被苦難支配了的人罷了。

我們同情他們,但永遠不要去實施這種行爲。

今天又看見新聞報道一位xx的研究生在人生路上沒有選擇繼續走下去了,看完他的遺書,說實話,我能從中讀到滿滿的無奈與絕望。

他沒有碰見惡毒的導師,不是遭遇了重大的打擊,就只是無數的小事疊在一起,最終喪失了對生的希望。

他的那種痛苦比起真正遭到什麼突然打擊的人來說,可能更讓人產生對活着的意義的絕望。

我永遠做不到對他所有的經歷感同身受,也不太好評判他的個人決定,倘若在這裏去講他應該樂觀點、看開點,既然人已經去了,也沒有任何意義所在了,反而還會平添一點兒不近人情的冷漠的說教感。

對他的行爲不做價值評判,但最後我想將之前所說的一句話送給看到這裏的所有朋友:無論怎樣,活下去,纔有無限可能。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42

翻開書之後,才知道電視劇《福貴》是根據這本書來的,才恍然大悟。本來想着,看了電視劇,就不用再來了,可是當讀了一會兒,我便放不下了,用一天的時間連着讀完了。

首先,確實有很多和電視劇不一樣的地方,電視劇多了一些情節和改動,不過大致還是一致的。然後,讀書和看電視劇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看電視劇就讓自己定格在人物當中,電視劇怎麼演就怎麼看,而看書的過程,讓自己多了想象,多了理解。最後,通過整體的故事,不緊了解了福貴的個人生活,而且瞭解了中國當時的情況,受益匪淺。

從福貴這一生的經歷中,有喜有悲,到最後,看到了他對人生的太多,經歷之後有傷心,最後卻坦然放下了一切。在如此大悲大喜面前都能如此,對於我們來說,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有什麼可以接受,就有什麼可以放下。喜怒哀樂在事情出現之後表現出來很正常,但事後不放下,就是對自己的欺騙。

最後,想感嘆一聲,活着就好。勇敢的面對自己,不要欺騙自己。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43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是我在閱讀完小說《活着》後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作者餘華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沉重壓抑的故事,講述了一段心血與淚水並存的往事,在感慨遺憾之餘,又像一記警鐘,敲醒了我們,讓我們更深刻的理解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故事發生在20世紀,那時的新中國動盪不安。小說中的主人公富貴,作爲底層人民的代表,生動形象地向我們展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的剝削。曾經的是地主少爺的他,因爲賭博輸掉了全部家業。窮困潦倒的他面臨着人生中的一樁樁悲劇,母親病死,女兒聾啞,兒子意外身亡,然而這只是命運的開始。當富貴看着自己的親人一個一個地死去,親手埋葬他們的屍體,他的內心是崩潰的,但他並沒有放棄,依舊堅強的活着。這是一種多麼強大的信念,他熱愛自己的生命也珍惜自己的生命。書中富貴娘說過這麼一句話“只要活的高興,窮也不怕”,是啊,還有什麼比活着更有意義的事呢。

這雖是一部小說,但給了我強大的震撼,人是爲了活着而活着,人活着就是爲了享受這個過程,不管這輩子是貧困是富有,是被痛苦折磨還是享受着榮華,時過境遷的時候,我們所經歷的種.種也都不過是一個過程。人活着就是要嚐遍世間的酸甜苦辣,感受着喜怒哀樂,這樣生活纔會有滋有味,餘生回憶起來纔會覺得不枉此行。我們需要學習《活着》中主人公的精神,熱愛生活,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強的活下去,也許我們考試會失利,也許我們事業會下降,但活着是一件最基本的事。

剛剛步入高中的我,同樣也面臨着各種各樣的困難,每天都有繁重的作業,課程的加重充斥着我的生活,不禁讓人有些疲憊。半夜十二點,臥室微弱的燈光依舊亮着,筆尖在紙上飛舞着,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朋友,新奇的同時也夾雜着少許的不適應,曾經的我也想過在困難面前投降,這樣就不會再有困難,也不會有堆積成山的作業。通過《活着》,我體會到了生存的不易和活着的重要性。困難、挫折其實並不算什麼,他們就像是一個個音符,正是因爲有他們,纔會譜出美妙的人生之歌。是的,只要你熱愛生命,積極向上,不停想出解決困難的方法就會在生活中尋找到快樂,快樂無處不在。讓我們用這種積極地心態去感染身邊的朋友、親人,這樣世間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積極向上、自強不息。

世界上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也沒有一個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活着就是對自己生命最好的負責。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44

活着,是一個充滿了力量,充滿了希望的詞語,但是其中也包含了諸多的無奈與辛酸。正如餘華的《活着》講述了一個老人福貴波折、坎坷的一生,爲了生存的鬥爭。而當時中國動盪的歷史背景也給這個故事平添了一抹哀怨與悽苦。

一個底層人民在風口浪尖是希望的,僅僅是活着,簡單甚至貧窮卑微的活着。

這本書以悲傷爲主基調,鬥爭的烙印,恐懼的圖景,生活的騷亂從頭至尾貫穿整部作品,展示了老人福貴的一生坎坷,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中國社會的轉型,發展帶給底層人民的動盪與混亂。

讀《活着》是一個十分殘忍的過程,讀到老人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的離去時,彷彿能感覺到他由最初的傷心痛苦,再到彷徨無奈直至最後麻木的轉變,這位看似堅強的老人的心其實早已被傷得千瘡百孔。

終於,只剩他一個人在這世上苟延殘喘,所有親人都已離去,獨留他一個人在這世態炎涼的世界苦苦掙扎,只有老牛陪伴着他,在歲月的荒流裏,時光的隧道中,默默前行。

爲什麼老牛會被福貴選中?而福貴又爲什麼會買下這頭老到甚至馬上要死去的牛?或許是因爲同情,或許是想救老牛一命,但是我更傾向於老人福貴在看到老牛的時候在老牛身上看到了曾經的自己,與老牛產生了一種惺惺相惜的共鳴。

對於福貴來說,他大概是最痛苦的人,親眼看着所有親人一一離去,親人與這世界訣別,自己卻無能爲力,最絕望的不是自己離開,而是看着別人離開卻只能表示無奈。但是,他又是最幸運的,親人都已離世,皆由自己親手埋葬,自己孤身一人,在世上無牽無掛,沒有牽絆,就算哪天就去世了,也算是沒有遺憾了。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在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活着》以環境描寫作結,給人深刻的思考,歌頌了活着的力量。這是一部悲劇,它的結局同樣也是沉痛的。

讀這本《活着》,讓許多人潸然淚下,書的風格讓我們與福貴同甘共苦。好運垂顧他時,我們欣然微笑,當他被厄運打擊,被生活壓力壓得擡不起來頭時,我們黯然垂淚。

福貴其實早已看穿這世界、這命運,所以,在一個明媚的下午,他選擇雲淡風輕的說出這段坎坷而並不算幸福的經歷。

活着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許並沒有答案,因爲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有人認爲只要活着就好,不必要求太多,有人認爲活着,就要活得精彩,平庸的活着不如痛快的死去,有人認爲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前進的動力,我的答案是什麼,我自己也不得而知。

作家只爲自己而寫作,只爲內心而寫作,讀這本書,能夠在書中與另一個自己相遇,遇見那個未曾謀面的自己,遇見那個最本真的自己。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答案,品味自己的人生,思考着自己的“活着”。

悲劇總在不經意間到來,接踵而至,猝不及防讓人無法喘息,但只要充滿希望,不放棄,一定能守得雲開見明月,當你看見面前的陰影時,你要明白,那是因爲你的背後有陽光。

複雜的世界裏簡單就好,《活着》的世界,活着就好。不必爭搶太多,簡簡單單,活着。

八年級活着讀後感45

“我會好好地活着。”從福貴的嘴裏說出來,堅定而又悲涼,在讀完《活着》後,我的心情沉重且壓抑,尤其讀到有慶被活生生地抽乾了血而死去。我是一個代入感極爲強烈的人,很難想象,自己的兒子處在最好的年紀以這種方式死去,而福貴,接受了身邊人一個個的離別。

他在晚年講述往事時,沒有逃避,沒有失聲痛哭,沒有一蹶不振,他用輕快平靜的語氣講述他所經歷的一個悲痛的故事,我時常想,他不難過嗎?是怎麼做到熱情講述自己的傷痛的。直到後來,我有了另一層感悟。

他怎麼會不難過呢?最愛的人都離開,晚年只剩他和一頭老牛相依,他的笑容,是坦然,是無奈,是心酸後的沉默,也是放過了自己,讓自己不再糾結,何嘗不是種解脫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例子,只是不同程度不同經歷罷了,許多自然災害帶走了他們的家園和親人,那麼他們的餘生就以淚洗臉悲痛度日嗎?書中福貴說:“我會好好的活着。”在我認爲是對逝去親人們的寄託,是完成他們未完成的心願,是回憶,是安慰。但這份勇氣卻很難得,經歷了許多挫折和滄桑後,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淡然微笑呢?

我的外公在我六年級時因病離開了人世,他在世時最疼愛我,外公生前是個很善良的人,他樂於助人,和鄰居們的關係很好,所以他逝去時,鄰里鄉親都泣不成聲。外婆更是悲痛,偌大的房子裏,只剩她一人和無盡的思念在盤旋,外公去世後,她時常對着門口發呆,後來她種了許多花,擺在客廳、廚房、房間,反常的是,她愈發熱愛生活,爲什麼呢?明明前幾天還那麼傷心,爲什麼那麼大的變故幾天時間就緩過來了?外婆不愛外公嗎?

直到後來,外婆告訴我,她很愛很愛外公,外公在世時喜歡花,可是知道外婆怕蟲子沒有種,外公去世了,外婆便開始種花她告訴我,她的愛寄託在那一束束花裏,“所以,纔要更堅定地好好活下去。”她發着呆,口中喃喃道。

再一聯想,我們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呢?即便沒有什麼重大變故,但我們也會經歷人生一次次挫折的打壓。就像學習,可能分數在一次次打擊我們,但我們能抗住嗎?能戰勝嗎?飽經滄桑,淡然微笑。顯然,我們還沒有福貴的“飽經滄桑”,但作者也是希望我們能夠在逆境中頑強生長,微笑面對生活。

“我會好好的活着。”後面的話是,“代替有慶、家珍還有那些逝去的親人。”我佩服他,我又想起了一句話:只有在飽經滄桑後,還能淡然微笑面對生活的,纔是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