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通用20篇)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通用20篇)

數學家是對世界數學的發展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士,專注於研究數論算法、數學建模、理論物理、幾何算法、代數變換技巧等。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通用20篇),供大家閱讀參考。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1

公元1902年9月23日,那是一個普通的日子,可對祖輩從福建同安逃荒到浙江平陽帶溪村的蘇祖善家來說,那是一件難得的大喜、大吉的日子。真是老天有眼,天官賜福。蘇祖善家添了一丁,夫妻倆笑得合不攏嘴,終於有了世代務農的“接班人”。可蘇祖善夫妻倆從未上過學,嘗夠沒有文化的苦,望子成龍心切,於是給兒子選取“步青”爲名,算命先生還說上一番好話,以“步青”爲名,將來定可“平步青雲,光宗耀祖”。

名字畢竟不是“功名利祿”的天梯。正當同齡人紛紛背起書包上學的時候,蘇祖善交給兒子的卻是一條牛鞭。從此,蘇步青頭戴一頂父親編的大竹笠,身穿一套母親手縫的粗布衣,赤腳騎上牛背,鞭子一揮,來到臥牛山下,帶溪溪邊。蘇步青家養的是頭大水牛,膘壯力大,從不把又矮又小的牧牛娃放在眼裏。有一次,水牛脾氣一上來,又奔又跳,把蘇步青摔在剛剛砍過竹的竹園裏。真是老天庇佑,他跌在幾根竹根中間,未有皮肉之苦,逃過一劫。

放牛回家,蘇步青走過村私塾門口,常被琅琅的書聲所吸引。有一次,老師正大聲念:“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他聽後,就跟着唸了幾遍。此後,他竟記住了順口溜,放牛時當山歌唱。

蘇祖善常聽兒子背《三字經》、《百家姓》,心存疑惑。有一次,正好看見兒子在私塾門口“偷聽”,爲父的心終於動了,夫妻一合計,決定勒緊褲帶,把蘇步青送進了私塾。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2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河北省淶源縣人。他從小就閱讀了許多天文。數學方面的書籍。勤奮好學。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爲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週三"做爲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週三有餘"。不過究竟餘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覆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爲約率 。取爲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爲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祖沖之博覽當時的名家經典。堅持實事求是。他從親自測量計算的大量資料中對比分析。發現過去曆法的嚴重誤差。並勇於改進。在他三十三歲時編製成功了<大明曆>。開闢了曆法史的新紀元。

祖沖之還與他的兒子祖𣈶(也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採用的一條原理是:"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意即。位於兩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任一平行於這兩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恆相等。則這兩個立體的體積相等。這一原理。在西文被稱爲卡瓦列利原理。但這是在祖氏以後一千多年才由卡氏發現的了紀念祖氏父子發現這一原理的重大貢獻。大家也稱這原理爲"祖𣈶原理"。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3

溫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學的一堂數學課,把蘇步青引向通往數學王國的路。從日本留學回溫州的楊老師在上數學課時,帶着憂國憂民的真情:“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仰仗船堅炮利,對我國豆剖瓜分,鯨吞蠶食。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爲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爲了發展科學,必須學習好數學。”楊老師的話,打動了蘇步青的心。從此,他的興趣從文學向數學轉移。有一次,蘇步青用20種不同的方法證明了一條几何定理。校長洪泯初得知後,把蘇步青叫到辦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說:“好好學習,將來送你留學。”到蘇步青中學畢業時,洪校長已調到北京教育部任職,但他仍關心蘇步青的學習,寄來了200元資助蘇步青留學。

1919年,17歲的蘇步青買了一張去日本的船票,餘170元錢要維持3個月的生活,實在很艱難。他每天只能吃兩餐飯,無錢請日語老師,只好拜房東大娘爲師。最後他用流利的日語回答了主考官的提問,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名牌學校——東京高等工業學校電機系。1924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師從著名幾何學家窪田忠彥教授。1927年,大學畢業後,他又在課餘賣報、送牛奶、當雜誌校對和家庭老師,用所掙得的錢做學費,免試升入該校研究生院做研究生。並以堅強的意志,刻苦攻讀,接連發表了41篇仿射微分幾何和射影微分幾何方面的研究論文,開闢了微分幾何研究的新領域,被數學界稱作“東方國度上升起的燦爛的數學明星”。1931年3月,他以優異的成績榮獲該校理學博士學位,成了繼陳建功之後獲得本學位的第二個外國人。此後,國內外的聘書像雪片似的飛來,蘇步青一一謝絕。因爲兩年前陳建功獲理學博士位時,曾約蘇步青到條件較差的浙大去。蘇步青說:“你先去,我畢業後再來。讓我們花上20年時間,把浙大數學系辦成世界第一流的數學系……”這興許就是蘇步青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不願離開浙大的情緣。

走上工作崗位後,蘇步青在科研和教學上取得了令世人歎服的光輝業績,除做研究生時發現的四次(三階)代數錐面,被學術界譽稱爲“蘇錐面”外,後在“射影曲線論”、“射影曲面論”、“高維射影空間共軛網理論”、“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等方面都取得世界同行公認的成就,特別在著名的戈德序列中的第二個伴隨二次曲面被國內外同行稱爲“蘇的二次曲面”。他還證明了閉拉普拉斯序列和構造(T4),被世界學術界譽稱爲“蘇(步青)鏈”。因此,德國著名數學家布拉須凱稱蘇步青是“東方第一個幾何學家”,歐美、日本的數學家稱他和同事們爲“浙大學派”。的確,自1931年到1952年間,蘇步青培養了近100名學生,在國內10多所著名高校中任正副系主任的就有25位,有5人被選爲中國科學院院士,連解放後培養的3名院士,共有8名院士學生。在復旦數學研究所,蘇步青更有谷超豪、胡和生和李大潛高足,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罕見可喜現象。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4

“七七”事變後,浙江大學被迫西遷。在這國難當頭,舉校西遷時,蘇步青接到一封加急電報: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蘇步青夫婦去日本仙台見最後一面。蘇步青把電報交給妻子說:“……你去吧,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蘇步青妻子蘇松本說:“我跟着你走。”但因妻子剛分娩不久,不能隨行內遷,蘇步青把妻子送平陽鄉下避難,直到1940年暑假,由竺可楨校長特批一筆路費,纔將妻子和女兒接到湄潭。

在湄潭的日子裏,師生的生活極其艱苦,大學教授靠工資也難以餬口。蘇步青買了一把鋤頭,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開荒種菜,有一次,湄潭菜館蔬菜館供應不上,就從蘇步青菜地裏要去幾筐花菜。還有一天傍晚,竺校長來到他住的破廟前,看見蘇步青正挑水種菜,蘇松本揹着兒子燒飯。細心的竺校長見鍋裏全是蘿蔔、地瓜幹,就問蘇步青。蘇步青解釋說:“我家孩子多,薪水全拿來買米也不夠吃。地瓜幹蘸鹽巴,我們已吃了幾個月了。”竺可楨驚愕了。於是,他特許蘇步青兩個讀中學的兒子,破例吃在中學、住在家裏(因爲蘇家拿不出被褥)的特殊待遇。

生活上的困難每況愈下,蘇步青的一個小兒子因營養不良,出世不久就死去了。蘇步青把他埋在湄潭的山上,在小石碑上刻着“蘇嬰之冢”幾個字。然而,生活上的困難嚇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學和科研依然有條不紊地進行。蘇步青也是帶着困難走上講臺的。當他回身在黑板上畫幾何圖形時,學生們就會議論蘇老師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的補丁,還有屁股上的“螺旋形曲線”!晚上,蘇步青把桐油燈放在破廟的香案上寫教材,終於用自己堅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射影曲線概論》一書。1994年夏,筆者有幸在青巖看到蘇步青遷徙途中住過的小廟,一種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令人難以忘懷。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5

劉徽(生於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佔有傑出的地位。他的傑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我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九章算術》約成書於東漢之初,共有246個問題的解法。在許多方面:如解聯立方程,分數四則運算,正負數運算,幾何圖形的體積面積計算等,都屬於世界先進之列,但因解法比較原始,缺乏必要的證明,而劉徽則對此均作了補充證明。在這些證明中,顯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創造性的貢獻.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進小數概念的人,並用十進小數來表示無理數的立方根.在代數方面,他正確地提出了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的法則;改進了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在幾何方面,提出了"割圓術",即將圓周用內接或外切正多邊形窮竭的一種求圓面積和圓周長的方法。他利用割圓術科學地求出了圓周率π=3.14的結果。劉徽在割圓術中提出的"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這可視爲中國古代極限觀念的佳作。

《海島算經》一書中, 劉徽精心選編了九個測量問題,這些題目的創造性、複雜性和富有代表性,都在當時爲西方所矚目。

劉徽思想敏捷,方法靈活,既提倡推理又主張直觀.他是我國最早明確主張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論證數學命題的人。

劉徽的一生是爲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他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6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裏。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爲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爲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讀書。不僅爲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衆,讀書。不僅是爲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爲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着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裏他如飢似渴地學習着。爲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爲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7

溫室裏難開出鮮豔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兒。人只有經過苦難磨練纔有望獲得成功!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爺爺的成功就得益於他的坎坷經歷。少年時代的華羅庚家境貧寒,疾病纏身。18歲那年,華羅庚初中時代的王老師從外國學成歸來,出任金壇中學校長。華羅庚是他得意的門生。他一心要接濟華羅庚。不久,經王校長介紹,華羅庚到金壇中學做了個勤雜工,負責收發信件、報紙做雜務。華羅庚做勤雜工時,手腳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幹完事就捧起數學課本學習。王校長看在眼裏,喜在心裏。他爲這位勤奮肯學的年輕人而感到驕傲。

真是天有不測風雨。華羅庚被一場傷寒病拖垮,醫生作出 無法醫救的診斷。全家人悲痛萬分,王校長更是覺得十分惋惜。但是死神終究沒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蹟般地活了過來,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終身殘疾。

華羅庚一瘸一跛地又去上工了,做的還是老本勤雜工。一天的勞累,雙腿已疼痛難忍,但是他咬咬牙,仍然沉浸在數學王國的遨遊中,把疼痛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對華羅庚來說,枯燥無味的阿拉伯數字就象一組奇妙無比的音符,草稿紙的運算符號好比音樂演奏一樣,給他帶來了無窮的樂趣。他堅信,只要頑強地堅持下去,自學也能摘取數學王冠。由於他信心百倍地不懈努力,終於有一天,他的一篇數學論文發表了。機遇垂青這位下苦工夫的熱心人。清華大學的數學教授熊慶來得知華羅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後,邀請華羅庚到清華大學工作,這就是爲他成爲數學家提供了廣闊舞臺。這就是至今成爲人們美談的熊慶來睿智識英才的故事。

1985年,75歲的華羅庚爺爺帶着一絲微笑和欣慰離開了他追求了一生的數學事業。他曾叮囑人們不要忘記他曾是一位勤雜工。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8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餘》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爲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爲算子,是一種棒狀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一批同樣長短粗細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不用時放在特製算袋或算子筒裏,使用時在特製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爲“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記述,現在所見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爲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爲“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爲“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瞭。王貞儀介紹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讀者認爲容易瞭解,但與當時我國乘除法籌算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算法。今天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爲老古董,採用是由外國傳入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纔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曆史只有100年。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9

高揚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

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1930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爲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所以,高揚芝數學教學一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長期從事數學分析(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複變函數等課程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定義、定理、法則統治着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着數學美。它像一座迷宮,只要你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正確道路。一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愉悅會使你興奮不已,你會向新、更復雜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時間裏,自身潛在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少數女性前輩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行成立大會,共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一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爲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1951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一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爲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10

徐瑞雲,1915年6月15日生於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興趣更加濃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學生很少,前一屆兩個班學生共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同學中有人認爲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一堂課後就不住地讚歎說:“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麼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鬨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教導下,勤奮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1936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歲徐瑞雲與28歲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數學大師卡拉凱屋獨利接受,由他擔任她數學博士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紮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關門弟子。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熱傳導問題傅里葉分析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熱門之一,在中國還是一個空白。

徐瑞雲爲將來能在分析、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廢寢忘食,廣擷博採,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裏。1940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她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傅里葉展開”,1941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1941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爲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大後方培養人才講臺。在艱苦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共創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一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1944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讚道:“你們這裏是東方劍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勤奮工作。她這時教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1946年,31歲徐瑞雲提升爲正教授。

1952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爲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創建數學系工作中。在她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們系也成爲全國同行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鬆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11

印象中曾聽過一個故事: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爲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爲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纔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閒閒地坐在那裏,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麼算的。

高斯長大後,成爲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高斯小的時候能將難題變成簡易,當然資質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觀察,尋求規則,化難爲簡,卻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12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週三"做爲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週三有餘",不過究竟餘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覆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爲約率 ,取爲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

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爲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13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鐵路橋樑專家,他曾主持建造了杭州的錢塘江大橋、南京大橋等。茅以升從小就很,上學的時候他就對數學有着特殊的偏好,據說他能一口氣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多位的數字。

要說他立志當橋樑專家的事,那是在茅以升上中學的時候,在他的發生了一起"文德橋倒塌"的事故。當時在橋上行走的人都掉進了河裏,死了很多無辜的。茅以升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痛心,他暗下決心長大後一定要建一座堅固的橋。後來,茅以升終於學有所成,爲了掌握更多的知識,他還遠渡重洋去了國外留學。回國後他被請去作錢塘江大橋的設計師。就這樣在茅以升和他的同事們的下,終於建成了錢塘江大橋,他的設計圖紙被美國橋樑設計專家華德爾博士看了後讚不絕口。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14

張丘建,北魏時清河(今河北臨清市一帶)人,生平不詳,我國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數學家,有《張丘建算經》傳世。

《張丘建算經》約成書於公元466—485年間,共三卷93題,包括測量、紡織、交換、納稅、冶煉、土木工程、利息等各方面的計算問題。其體例爲問答式,條理精密,文詞古雅,是中國古代數學史上的傑作,也是世界數學資料庫中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後世學者北周甄鸞、唐李淳風相繼爲該書做了註釋。特別是唐代,經太史令李淳風註釋整理,收入《算經十書》,成爲當時算學館先生的必讀書目。《算經十書》是《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五曹算經》、《夏候陽算經》、《張丘建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經》、《數術記貴》等十種。《算經十書》至清代多已佚失。乾隆初年(1736)以後,戴震致力整理古代算書,復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使後人得見古代數學面目。

張丘建一生從事數學研究,造詣很深。最小公倍數的應用、等差數列各元素互求以及“百雞術”等是其主要成就。“百雞術”是世界著名的不定方程問題。13世紀意大利斐波那契《算經》、15世紀阿拉伯阿爾卡西《算術之鑰》等著作中均出現有相同的問題。張丘建在《算經》中較早提出了“百雞問題”:“雞翁一,值錢五;雞母一,值錢三;雞雛三,值錢一。百錢買百雞,問雞翁、母、雛各幾何?”這道題的意思是:“每隻公雞價值5元,母雞價值3元,3只小雞價值1元,用100元錢買100只雞,問,公雞、母雞、小雞各可以買多少隻?”“百雞問題長期以來被作爲講解不定方程的入門例子。

據傳、張丘建小時候才思敏捷,聰慧過人,尤其是計算能力超羣,被人譽爲“神童“。當時的數學家夏侯陽得知這個消息後,有意收張丘建爲徒,但不知他是否真象傳說中那樣極具數學天賦,於是便找到了張丘建,當面出了道題來考他。題目是這樣的:有甲乙兩個和尚爲寺廟分頭去化緣,半個月後他倆化到些銀兩回到寺廟。此時若乙給甲10兩銀子,甲比乙所多的是乙餘下的5倍;若甲給乙10兩銀子,那麼二人的銀兩相等,問甲乙各化到多少銀兩?

小丘建略加思考便有了主意,他說:“根據若甲給乙10兩銀子,那麼二人的銀兩相等,可知,原來甲比乙多10+10=20兩銀子。再根據若乙給甲10銀子,可以判定此時甲比乙多了20兩,加上原來多的20兩共計多出40兩,而這多出40兩正是乙餘下的5倍,所以乙餘下的銀子是40÷5=8兩,而這餘下的8兩是乙給了甲10兩後所剩下的銀子,所以可以得知乙化到的10+8=18兩銀子,則甲化到18+20=38兩銀子。”聽了小丘建的回答,夏侯陽十分滿意,馬上收小丘建爲徒。這道題目在《張丘建算經》中有記載,故事不足爲信,但可以從中加深對該書的瞭解。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15

三國時期東吳的數學家。曾注《周髀算經》,他所作的《周髀算經注》中有一篇《勾股圓方圖注》全文五百餘字,並附有數幅插圖(已失傳),這篇註文簡練地總結了東漢時期勾股算術的重要成果,最早給出並證明了有關勾股弦三邊及其和、差關係的二十多個命題,他的證明主要是依據幾何圖形面積的換算關係。

趙爽還在《勾股圓方圖注》中推導出二次方程x2+ax=A(其中a>0,A>0)的求根公式。

在《日高圖注》中利用幾何圖形面積關係,給出了'重差術'的證明。(漢代天文學家測量太陽高、遠的方法稱爲重差術)。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16

(429-500),中國南北朝時代南朝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祖沖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裏,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讚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曆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裏,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曆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曆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爲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曆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週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佈新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爲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爲。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曆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曆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佈新曆。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曆纔得到推行。

儘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註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爲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着南方;他又造過“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裏。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穀子,叫做“水碓磨”。

祖沖之晚年的時候,掌握宋朝禁衛軍的蕭道成滅了宋朝。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17

(1910.9.10一1970.12.18)是中國數學家,生卒於北京.他出身於名門世家,從小就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父親聘請教師講授'四書五經',到14歲才入北京匯文中學念高一。1928年考入燕京大學化學系,因對數學有強烈的愛好,次年轉學入清華大學數學系,從一年級讀起。1933年在清華大學以理學士畢業,考上了留英的名額,因體重太輕不合格未能成行。休養一年後在北京大學任助教。1936年再次考取留英名額,派往倫敦大學Galton實驗室和統計系攻讀學位。1938年得英國哲學博士,1940年得英國科學博士。畢業後返回祖國在西南聯大任教授。1945年赴美,先後在哥倫比亞、伯克萊和北卡羅萊納大學任訪問教授。1947年北京解放前夕,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授,直到1970年去世。解放後,他是第一批當選的學部委員。

許寶騄是中國概率統計領域內享有國際聲譽的第一位數學家。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數理統計和概率論兩個方面。

數理統計方面,在1938年到1945年這一期間,他對Ney-man-Pearson理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得到了一些重要的非中心分佈,論證了F檢驗在上述理論中的優良性,這些都是奠基性的工作;同時他對多元統計分析中的精確分佈和極限分佈得到了重要的結果,導出正態分佈樣本協方差矩陣特徵根的聯合分佈和極限分佈,這些結果是多元分析中的基石。以上這兩方面的工作確立了他在數理統計中的國際上的地位。晚年,他致力於組合設計的構造,也有重要的工作。

概率論方面,在1945-47年間,他潛心於獨立和的極限分佈的研究,由於消息閉塞,所得結果大部分與Kolmogorov的工作相重,但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50年代他對馬氏過程發生了興趣,在這一方向寫了幾篇重要的論文。

以上提到的工作,除獨立和這一部分外,都收集在Springer出版社1983年出的《許寶騄全集》(英文版)中。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18

丘成桐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老家在梅州蕉嶺,在香港長大。父親曾在香港香讓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學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無憂無慮,成績優異。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儘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

他的父親在他14歲時去世,家境貧寒。他中學的時候逃學一年,曾經成績很差,差一點落榜。19歲的時候來到美國伯克利,“21歲畢業時就註定要改變數學的面貌”。這不是我的話,這是幾年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請過來的時候,系裏討論時一個年紀很大的幾何學家引用陳省身先生說的一句話。他10年之後成爲數學界的一代天驕。從他入學伯克利到在世界數學家大會做一小時報告還不到10年。當年他只有28歲,也是在那一年,陳景潤先生被邀請做45分鐘的報告。這期間他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幾何分析。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加利福尼亞州最優秀的科學家的稱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名譽博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博士……

大學期間,他以三年時間修完全部必修課程,還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的突出成績和鑽研精神爲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薩拉伕力薦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雲集了許多優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裏,丘成桐得到IBM獎學金,並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

命運是公平的,獎章、榮譽,授予了那個在教室中堅持到最後的人。這,並沒有讓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繼續進行着大量繁雜的研究工作,並不斷取得成就。

堅韌、堅持、鍥而不捨,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當然,也不是每個有着這樣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樣的成就的。數學需要勤奮,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數學家尼倫伯格所說,丘成桐“不僅具備幾何學家的直觀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數學家鄭紹遠先生回憶說,對於許多艱深的數學問題,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雖然仍未解決,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思考。

丘成桐對中國的數學事業一直非常關心。從1984年起,他先後招收了十幾名來自中國的博士研究生,要爲中國培養微分幾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領會數學的精闢之處。他的學生田剛,也於1996年獲得了維布倫獎,被公認爲世界最傑出的微分幾何學家之一。

數學是奇妙的,只有鍥而不捨才能探求其中真諦。對於丘成桐這樣的數學家來說,這種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義,也是人生的樂趣。

丘先生絕對不是一個完人,但絕對是一個偉大的數學家。你可以不喜歡這個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歡他的數學,他證明了許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學數學,讀到研究生的話你就會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無疑問是數學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論中應用之廣不可思議,我想當年丘教授自己都沒有想到。

他個性堅強,永不服輸,永不言棄,著述等身,得獎無數。這些也帶給他許許多多的誤解。因爲少年得志,20幾歲就功成名就,有人說他目中無人、傲慢至極。當然,有這樣的成就也讓他有傲慢的資本。我把他跟陳省身一比。陳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處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們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他們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當,數學和爲人是他衡量你的標準,他看你的話,你數學不好,他不願意跟你多談,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願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語,什麼人他都可以很平和地相處,但是這微笑中就蘊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覺出來。他們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偉大的數學家,他們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數學家。我想這是他們真正可貴的地方。

30年來,丘先生不僅時刻把握着數學與物理跳動的脈搏,引導着世界數學發展的潮流,還一直懷着一顆赤子之心,關心和幫助着中國數學的進步。他培養了衆多的華人數學家。他的學生和博士後在國外各個重要的大學裏都有。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19

祖沖之祖籍河北,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在南朝做官,因而他出生於南方。 晉朝末年,由於北方連年混戰,中原地區的人口大量遷移到南方,促使長江流域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各方面都有迅速的發展,祖沖之正是誕生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裏。祖家歷代對天文曆法都很有研究。在家庭的影響下,祖沖之從小便對天文學和數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青年時代,他便對劉歆、張衡、王蕃、劉徽等人的工作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駁正了他們的錯誤。以後他繼續鑽研,在科學技術方面作出極有價值的貢獻。精確到小數點後第六位數的圓周率,便是他其中最傑出的成就之一。在天文曆法方面,他曾將自古代到他生活年代爲止所有可以蒐羅到的文獻資料,全部整理了一遍,並且通過親自觀測和推算,做了深切的驗證。他指出當時所流行的何承天(公元370—447年)編定的歷法有許多嚴重的錯誤。因此他便開始編制另一種新的歷法。

宋大明6年(公元462年),33歲的祖沖之編好了新的歷法“大明曆”。這是一部最好的歷法,但是卻遭到了當時朝廷中最得勢人物戴法興的反對。許多官員懼怕戴法興的勢力,不敢對祖沖之新曆作公正的評定。祖沖之爲了堅持真理,勇敢地與戴法興展開了辯論,他寫了一篇有名的《駁議》,逐條駁斥了戴法興的無理責難。這場辯論,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科學發展過程中科學和反科學、進步和保守之間的尖銳鬥爭。戴法興等人認爲:歷代流傳下來的東西,都是古制,是不可革的,是“萬世不易”的,他們認爲天文曆法不是“凡人”可以修改的,他們說:“非衝之淺慮妄可穿鑿”,甚至進一步責罵祖沖之是“誣天背經”。祖沖之對他們提出了尖銳的反駁。他認爲日月五星的運行“非出神怪”,“是有形可檢,有數可推”,只要進行細心的觀測和推算。孟子早先所說“千年之日至(夏至、冬至)可生而致”的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祖沖之在《駁議》中寫了兩句非常有名的話“願聞顯據,以覆理實”,“浮詞虛貶,竊非所懼”。他希望雙方都拿出真實的證據,辨明真正的是非,至於造謠和中傷,那是他絲毫不怕的。由於種種阻礙,大明曆一直到他死後十年,在樑朝才得以頒行(公元510年)。

祖沖之除天文曆法和數學之外,對機械方面也有研究,他製造過“指南車”和“千里船”,此外,他對音律也很精通,對古代的許多書籍進行過註釋,他還寫過十卷小說,他真稱得上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科學家。關於他在數學方面的著作,最著名的要算是《綴術》,此外還有《九章算術譯註》、《重差注》等等,但這些也都失傳了。

祖沖之的兒子祖𣈶也是一位傑出的數學家,他繼承了祖沖之在數學和天文曆法方面的工作,並進一步發揚光大了他父親的成就。祖沖之的“大明曆”就是經過祖𣈶三次建議之後才被樑朝採用的。關於球體體積的計算也是作爲祖𣈶的工作流傳下來的。祖𣈶終生好學不倦。傳說他小的時候,專心讀書,連打雷也不覺得,走路時思考問題,曾經撞到別人身上。

祖沖之父子的名字,不僅在國內已是受到稱道,在世界上也受到了應有的重視。

中國數學家的小故事20

熊慶來(1893.09.11~1969.02.03),字迪之,出生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息宰村。熊慶來熱愛教育事業,爲培養中國的科學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熊慶來自幼養成勤奮好學的好習慣,非凡的記憶力與天才的語言接受能力,常令教育過他的中外教師驚歎不已。他潛心於學術研究與著述,編寫的《高等數學分析》等10多種大學教材是當時第一次用中文寫成的數學教科書,創辦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近代數學研究機構——清華大學算學研究部和國立東南大學、清華大學等3所大學的數學系,以及中國數學報。他一直治學嚴謹,數學論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以上。在任教授期間,他總是非常認真地批改學生的作業。作業中的錯誤他用紅毛筆仔細地逐本圈閱,改正。好的作業,則用大筆書寫一個“善”字,表示滿意。他經常廢寢忘食,不顧病痛地工作。據熊慶來的夫人回憶,在東南大學第一年,過度疲勞使他吐血,而且又犯痔瘡,熊慶來竟頑強地伏在牀上堅持編寫教義。熊慶來在“函數理論”領域造詣很深。1932年他代表中國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蘇黎世國際數學家大會。1934年,他的論文《關於無窮級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發表,並以此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成爲第一個獲此學位的中國人。在這篇論文中,熊慶來所定義的“無窮級函數”,國際上稱爲“熊氏無窮數”,被載入了世界數學史冊,奠定了他在國際數學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