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通用45篇)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

反思方法

  反思日記

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要求教師寫下自己的經驗,並與其指導教師共同分析。

  詳細描述

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描述他們所看到的情景,對此進行討論分析。

  實際討論

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課堂上發生的問題,然後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最後得到的方案爲所有教師及其他學校所共享。

  行動研究

爲弄明白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的實質,探索用以改進教學的行動方案,教師以及研究者合作進行調查和實驗研究。它不同於研究者由於外部進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則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於教學實踐的改進。

  學生反饋

課後深入到學生當中去,通過特定的問題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找出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把握學生的學習程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制定出相應的教學預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通用45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通用45篇),歡迎大家分享。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式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面積計算基礎上進行的,它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教材首先提出:公園準備在一塊平行四邊形空地上鋪草坪,如何計算這塊空地的面積?這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後,提出的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

教材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面對一個新的問題,思考如何去解決教材提供了兩種提示性的方法:一種是通過數格子的方法,數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種是通過剪與拼的活動,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爲長方形,然後計算出面積。通過本節課的使學生通過剪切、平移的方法理解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過程,並能夠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課教學中,用長方形面積公式導入,由學生猜測、驗證、再猜測、再驗證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此次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小組合作,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最後通過習題鞏固,使學生靈活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資料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以及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並會畫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習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基礎。現將本節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1、重視操作體驗,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教師要引導學生經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

教學中,我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放手,先讓學生大膽猜想,進取地爲自我的猜想尋找驗證的方法,這樣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之後我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讓學生動手實踐,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想到了數方格和剪拼的方法,自主探究出平行四邊形沿着高剪下來能轉化爲長方形的方法。小組交流、團體彙報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係,高與寬的關係,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再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我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表達本事。這樣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本事都有重要作用。

2、注重思想方法滲透,引導探究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學生雖然想到了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但並不明白這就是轉化,我對學生的這一方法進行了提升。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努力讓學生經過猜想驗證結論的過程,幫忙學生掌握探索問題的一般方法,爲後面探究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供給方法遷移。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對幾種剪拼的方法進行總結,爲學生架起由具體到抽象的橋樑,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轉化過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

3、注重優化練習,拓展思維

練習設計的優化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練結合,既有坡度又注重變式。

第一題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規範格式,檢驗學生是否到達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題4道確定題,包含了學生的一些常見錯誤。第一道是強調面積單位,第二道強調計算時單位名稱的統一,第三道強調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乘高而不是底乘鄰邊,第4道強調底和高必須對應,強化學生的認知。

第三題比較平行四邊表的面積,認識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本課練習能促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值得反思的的是:

1、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課本上給出了兩種方法,一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左上角的頂點剪開,另一種是沿着任意一條高剪開。其實並不是只沿着高剪開能拼成長方形,我能想到的還有將兩個角剪下來平移到相對的部分。在教學過程中並沒有展示這種方法,一是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學生沒出現這種方法(也許放的不夠的原因);二是研究到學生的實際水平,不敢講得太深。

2、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來平移到相對的部分,必須會拼成長方形嗎?這也是需要驗證的。也是研究到實際情景,把這一部省去了,不明白是否會給學生造成錯誤的思維方式,是不是扼殺了學生數學的天賦。

3、預設不充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不夠。展示數方格這種方法的時候,學生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來,移到另一邊去拼成長方形,把半格的拼成整格來數,這是一種多麼好的方法,但教師不但沒有預設到,並且沒有及時領會到學生的意圖,急於走預設,把正確答案給出,導致這一環節不完整,教師思路不那麼清晰了,這是我今後最應當注意並改正的。

4、透過這一節課的教學能夠看到,很多學生不敢動手,有想法不會表達,所以我們一線教師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加強常態課研究的必要性,在日積月累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做爲教師,往往在執教後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思考了,改善了,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

這節課我們所學習的的內容主要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以前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認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掌握,對學習後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這節課的教學我們不但要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知識,而且能獲得數學思想和方法;不僅能夠正確地應用公式,而且能更好地理解這一公式的來源。

一、課程開始,我先讓學生回憶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求呢?猜想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是否存在聯繫。引導學生用“轉化”的方法思考。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探究的過程中,我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發現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關係。在這個基礎上利用學習提綱進行提示: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圖形之間的關係,根據它們之間的關係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且讓學生得出結論: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最後利用多媒體課件形象、直觀的演示。通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讓學生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爲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不足之處

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在進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時,讓學生利用學習提綱理解長方形的長、寬分別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是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公式的關鍵。其中有兩個學生到演示臺上展示剪拼的方法的時候,說發現他們的面積相等。而我只強調了拼後的面積相等這個概念,爲什麼面積相等?這裏應該將學生的圖形粘在在黑板上,讓學生交流出自己的原因。沒有往更深的地方挖掘,所以學生的思維只停留只要沿着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而沒有在操作的過程深層次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爲主體,教師主導,但後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着不敢放手現象。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也體現不夠完善等等。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4

一、精心創設情境。

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習材料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學生對學習最感興趣,會覺得資料親切,易於理解和理解。創設情境,將靜態的生活資源加工成動態的數學學習資源,讓學生感受到熟悉的活動情境蘊含着許多奇妙的數學知識。數學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數學課堂,使數學資料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本節課,精心創設情境,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數學的聯繫,使生活和數學融爲一體,既讓學生對數學倍感親切,又利於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設定恰當的生活情境和利用真實的生活原型展開數學活動,充分體現了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繫,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學習富於真情實感的,能動的,由活力的知識,使學生的情感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提升。

二、努力營造學習氛圍。

爲學生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源於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在教學中,我關注、激發、保護、幫忙、鼓勵學生,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真實地表現自我,讓學生的潛能和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創設良好的氛圍,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都敢於發表自我的見解,培養學生善於傾聽,善於欣賞他人的良好品質。

三、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本事。再教學伊始,就讓學生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怎樣計算?由於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影響,有學生說是底乘高;也有學生受知識的負遷移,說是鄰邊相乘。兩種猜想思路,兩種猜想結果,使學生產生懸念,激發了他們躍躍欲試的情緒。鼓勵孩子們大膽猜測,有利於孩子們在今後的學習中願意把自我的原始思維狀態表現出來,這是一筆有價值的學習資源。

四、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手是意識的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創造着。操作實踐能夠讓每個孩子既動腦、動眼又動手,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積累感性認識,深化理性認識。既能夠培養學生的操作本事,發展學生的智力,又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實的科學態度。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思考,討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能夠怎樣計算?當學生認爲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時,讓學生按照自我的設想動手操作使學生的知識,經驗智慧充分發揮作用,經過剪拼,然後讓學生交流各自的剪拼方法,結果學生想出了三種剪拼的方法,然後引導學生比較轉化前後的圖形探究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每個學生經過操作活動,經歷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獲得數學知識,學得主動,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學習數學的方法,獲得探索數學知識的體驗,獲得多種本事的提高、

五、充分發揮交流的作用。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交流能夠幫忙學生在非正式的直覺的觀念與抽象的數學語言、符號之間建立起聯繫,交流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教學中,我選擇適當的時機組織交流,供給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去表達、傾聽,在與他人交流中展示自我的原始策略,瞭解同伴的學習策略,發展自我的學習策略;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開闊眼界,豐富自我的知識,完善自我的想法或認識。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5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教師要引導學生經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我經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構成過程。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爲以下幾點:

一、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

我們在教學中一貫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數學教學中,就是要注重數學專業思想方法的滲透。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本事。在這節課中,先讓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繫,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引出能夠用數方格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把這兩個圖形按每個格1平方米的方法來數,數的過程中提示學生:能夠把不滿一個格的按半個來數。學生數好以後,說一說數的結果。再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數的?你發現了什麼?有利於有本事的學生向轉化的方法靠攏。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地經過學生數學知識學習,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啓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齊來。課堂教學中充分有效地進行思維訓練,是數學教學的核心。在這節課中,設計了數一數、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х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х高。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也爲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供給了思維模式。這個推導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本事的發展。

三、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礎、驗本事、拓思維的原則,設計了基礎練習(算出下頭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提升練習(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長度,並分別算出它們的面積。);

發散練習(下圖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爲什麼?在這條平行線之間,還能夠畫出幾種形狀不一樣而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題量雖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應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四、需要改善的地方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在進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時,書上雖只給出了兩種方法,可是實際上有很多不一樣的剪法,而我也只強調了兩種,對於一個學生出現的比較特殊的剪法粗略帶過。並且這個環節過後,忘記強調一下,要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才能平移拼成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說的部分還是顯得很倉促,自我急於把正確答案給出,這是迫切需要改正的。

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做爲教師,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善,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6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是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第一小節的資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知識特點,並結合我班學生的具體情景,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瞭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含義,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能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2、經過操作、觀察、討論、比較活動,讓學生初步利用圖形轉化來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構成觀察、分析、概括、推導本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經過活動,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學生先前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可是小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還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必須的困難。所以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構成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本節課中,我採取多種手段引導學生進取參與學習過程。本節課教法上最大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操作,把靜態知識轉化爲動態,把抽象數學知識變爲具體可操作的規律性知識,指導學生理論聯繫實際,開展討論,

使他們自主、歡樂地解決問題。另外,我還力圖體現學生學法的轉變:從被動理解學習變爲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構成過程,促使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本事,使學生的觀察本事、操作本事、抽象概括本事逐步提高,教會學生學習。

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爲以下幾點:

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景

在課的開始就以我校要建設兩塊綠地,一個是長方形,一個是平行四邊形,此刻要將種植任務平均分給五年級的四個班,如果讓你來分配任務,你打算先解決什麼問題?這一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問題。讓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開展新知的探究。這樣的設計有助於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有助於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審視我們的生活,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理解數學並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本事。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在學生體會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的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形象、直觀,使學生易於得出結論。

三、注重優化練習,拓展思維

練習設計的優化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練結合,習題的設計既有梯度又注重變式,同時利用教具和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幫忙學生理解和掌握。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在公式的推導環節的教學中應當再強調一下轉化後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先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之的關係,從而便於那些學習本事稍差的學生更好地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教師的語言應當再精煉一些,避免重複自我的問話或是重複學生的回答,從而能夠節省一部分時間。

3、在練習中應再多給學生留一些思考的時間,儘量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正確解題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以上問題,不斷改善,使我的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7

教學片斷中,學生興趣盎然,始終以進取的態度、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我認爲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學生是經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小學數學資料來源於生活實際,它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讓學生進取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迴歸生活,讓課堂與生活緊密相聯,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徵。因爲我們明白,僅有植根於生活世界併爲生活世界服務的課堂,纔是具有強盛生命力的課堂。所以新課程強調突破學科本位,砍掉學科資料的繁、難、偏、舊,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學生活中的數學,獲得合作的樂趣,生活融入甚至成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本身就是生活,經歷、體驗、探究、感悟,構成了教學目標最爲重要的行爲動詞。

上述教學片斷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看到了平行四邊形來源於生活實際,也體會到了計算它的面積的用處,這就使學生對學習的資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新知識的探究之中。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異常強烈。上述這個教學片斷中,對傳統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方法作了大膽改善,教學中我有意設計了曹衝稱象這個同學們都熟悉的故事引入,其用意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孕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爲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這一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課後調查發現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學想到了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這一方法。之後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已的思維方式大膽地提出猜想,由於受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干擾,有的同學認爲:平行四邊形面積等於兩條相鄰邊的乘積。對於學生的猜想,教師均給予鼓勵。因爲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卻是合理。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8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目標是經過操作活動,經理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能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計算相關圖形的面積並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教材是直接出示一塊平行四邊形的空地,要求計算面積,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應對一個新的問題,思考如何解決新問題。教材這樣的安排對學生來講,供給了很好培養學生獨自思考本事的素材,但對學生的要求較高,鑑於本班的學生情景,可能有一部分中下層生沒能參與其中,於是我靈活地進行了基於本班實際情景的教學設計,我是這樣設計的:

1、先出示兩個不規則圖形,要求學生說出面積。這兩個不規則圖形學生在前面的課裏已經學習過,能夠經過數格子的方法去計算面積,也能夠轉化爲規則圖形去計算的,課堂上不少學生就是用轉化的方法去解決的,這就爲新課埋下伏筆。

2、上一環節不規則圖形轉化後爲正方形和長方形,那裏就複習下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公式。

3、比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面積誰大?經過圖形出示。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能夠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這樣就能夠用底X高得出面積。

4、補充其他轉化策略,明確平行四邊形面積=底X高。

5、練習鞏固。

先出示不規則圖形讓學生想到轉化爲熟悉的規則圖形進行計算面積,就是課堂裏要求掌握的轉化思想,有了課始的鋪墊,後面的探索活動是順理成章的,其中的道理學生也是清楚的,包括中下層生也能掌握,改變了以往直接出示公式,讓學生套公式進行計算來得科學貼合學習規律。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9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自我感觸頗多,有成功中的喜悅,也有不足中的遺憾,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體會。反思這節課,具體概括爲以下幾點:

第一、創設問題情景,引起矛盾衝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重視操作探究,發揮主體作用。爲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準備了一個可活動的長方形框架,如果把它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周長和麪積有變化嗎怎樣變化如果任意拉這個平行四邊形,你會發現什麼什麼情景下它的面積最大設計意圖:經過這個拓展題目使學生體會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變化,從而理解的更透徹,運用的更靈活。使學生在練習中思維得到發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事。

第三、滲透轉化的思想。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學生的探究活動爲主要形式,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步步深入,緊扣主題。同時滲透轉化的思想,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利用舊知識解決新的問題,構成進取主動的探究氛圍。

第四、聯繫實際設計習題,學習資料始終充滿生活氣息。

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惑:

1、應變課堂本事的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需要多鍛鍊。如新知猜想時耗時過多。

2、學生數學知識的底蘊要加強。學生拿着平行四邊形,不明白如何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這也與我前面的鋪墊、啓發不到位有關,當學生不能獨立作出來時,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和啓發,能夠這樣啓發:同學們看一看,平行四邊形的高與底邊是什麼位置關係?如果能利用這一點來轉化呢?沿着什麼剪?

就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而言,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麼,不是什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爲什麼是底×高,爲什麼不是底×鄰邊?經過把平行四邊形不斷拉扁,引導學生逐步瞭解高與面積之間的內在聯繫,理解高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影響,在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悄然無聲地滲透了函數思想。

其實,澄清錯誤與建立正確認識同樣重要。不急於引導學生對正確情景的理解,而更多地讓學生自我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矛盾衝突,並引導學生參與對問題和錯誤的剖析。平行四邊形面積爲何是底×高,爲何不是底乘鄰邊?疑問的解答,需要的是觀察、比較、分析等充滿挑戰性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一步步澄清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什麼,不是什麼,明白這樣纔是正確的,那樣爲什麼是錯誤的,就會獲得真正的數學理解,推理本事也能得到發展。推拉轉化後,面積發生變化的表象得到強化,進一步澄清學生潛意識中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邊×鄰邊的錯誤認識。在不斷地比較、交流過程中,錯誤經驗得以糾正,模糊認識得以澄清,數學思維得以發展,創新意識和學習本事得以提升。可是在澄清與比較分析中,時間運用的也較多,對於精講多練的目的沒能到達。這種剖析,在日常教學中都是分多個課時進行,完全揉入一節課,甚至微型課,需要我思考如何從別處挪出時間出來,精心雕琢方有提高。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0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式教學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面積計算基礎上進行的,它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教材首先提出:公園準備在一塊平行四邊形空地上鋪草坪,如何計算這塊空地的面積?這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後,提出的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

教材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應對一個新的問題,思考如何去解決教材供給了兩種提示性的方法:一種是經過數格子的方法,數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種是經過剪與拼的活動,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爲長方形,然後計算出面積。經過本節課的使學生經過剪切、平移的方法理解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過程,並能夠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課教學中,用長方形面積公式導入,由學生猜測、驗證、再猜測、再驗證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在此次過程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經過小組合作,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最終經過習題鞏固,使學生靈活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1

爲了能更好地使用使用信息技術,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本課時充分利用學生計算長方形面積的經驗,引導學生經歷了類推(負遷移)→試誤→驗證→尋求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推廣應用→拓展等過程。具體如下:

一、複習引入

複習長方形的周長和麪積,目的是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爲後續的學習奏響了前奏。

二、探究新知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和生本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複習長方形的面積後,讓學生試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由此產生了正遷移和負遷移的兩種解法,教師先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驗證,得出了鄰邊乘鄰邊是錯誤的,正確的方法是底乘高。然後利用多媒體課件根據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點,把平行四邊形拉成了長方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鄰邊乘鄰邊計算的是長方形的面積而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驗證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都可以用底×高來計算,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同桌討論,確實不懂的請教書本,再驗證。

最後學生展示不同形狀的平行四邊形面積都可以用底×高來計算,最後,教師利用課件演示操作過程,並進行總結: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過的長方形後,面積不變,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高。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高。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反思、和諧共進。生與生之間,思想相互碰撞、觀點相互交鋒,提高了交流、溝通的能力。同時,也使知識在對話中生成。學生與課本對話,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與課本之間互相交流、雙向互動,“靜態”的教材在學生創造性地延伸拓展中,煥發出更加鮮活的生命力。整個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的對話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譜寫了一首旋律優美的主題曲。

三、拓展應用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多,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第一題,通過學生的分析,同學們懂得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必須是相對應的底乘以高。而第二題,由一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畫圖、觀察、師生對話,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不一定等底等高。

四、師生總結

由一句“把你最高興的說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師生互動,概括出本節課滲透的思想方法:在數學學習中,轉化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如:

1、沒有好好利用學生生成的資源。

2、老師的評價語言過於簡單化等。懇請各位領導和同仁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2

1、深刻理解教材是有效課堂的基礎

教師如果沒有深入地解讀教材、領會編者的意圖,而爲了追求新意而過度改編教材內容,替換學習材料,往往會把數學知識固有的內涵丟掉,無法有效完成教學任務。這節課作爲傳統的教學內容,有那麼多種講法,教材爲什麼要這樣編排和設計呢?

教學之前,我覺得數方格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探究幫助不大,所以總想把它刪去,節約出更多的時間來探究,但經過對教材的反覆研讀,我終於明白數方格在計算面積中的價值。

這是一種直觀的計量面積的方法,同時也是本節課學生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學生在數方格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麪積與長方形有着聯繫,爲進一步的探究提供了思路。所以,深挖教材是有效進行教學設計的第一步。

2、課堂環節的合理設計是有效課堂的保證

教師除了對教材的準確把握,還要對學情進行深入的分析,只有對學生的認知起點和認識發展過程進行分析和研究,才能設計出有效促進學生髮展的數學活動。

教師首先要用簡約的情境帶學生迅速進入課堂,並引發一系列的數學思維活動。

然後,教師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形式,讓課堂活動變繁爲簡,變雜爲精在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教師放得多了,探究的效率必然低下,扶得多了,學生探究的空間會大大縮水,束縛學生的發展。

因此,對於教師應該給予什麼樣的指導,需要教師根據學情來合理預設。

3、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是有效課堂的精髓

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是一小學新課程改革的新視角之一。數學思想方法的孕育猶如胎兒的發育,有一個從模糊到清晰,從未成形到成形再到成熟的過程,至於轉化的思想,在本冊中多次用到。

如第一、二單元中,小數乘法和小數除法的計算,無不是把小數轉化成學過的整數進行的。平行四邊形在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內容中是一個承上啓下的圖形,教師應該看到學生學習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方法的價值更大,通過學習割補轉化的方法,爲後面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圓的面積埋下了伏筆。學生以獲取知識爲明線,以探究數學思想方法爲暗線,明暗結合與總結時的畫龍點睛。讓數學思想方法該露臉時就露臉,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雖然我在課前對教學的各個環節作了精心的預設,但面對生成的時候,自己的處理依然有些草率。在讓學生展示自己剪拼的作品時,當讓學生展示完平行四邊形沿頂點向對邊作高和作任意高兩種方法剪拼一個長方形後,有一個學生興致勃勃地展示他沿平行四邊形對角線剪開,通過平移得到一個新的平行四邊形的方法,由於沒有達到我們拼成學過圖形的目標,當即我就簡單地否定了,那個學生也尷尬地坐下了。

課後,這個學生坐下時的表情還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這個學生有着大膽動手,敢於交流分享的學習態度。他讓同學們更深刻地認識到爲什麼一定要沿高來剪開,這是多麼值得表揚啊!細節成就完美,關注課堂細節,敏銳地發現教育契機,還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努力,不斷總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3

小學數學關於幾何知識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的。本冊教材承擔着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初步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爲長方形,並分析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關係,再從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通過實例驗證,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公式。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知道推導方法,爲三角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做準備。

本課關鍵是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問題的理解,通過“剪、移、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及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等積轉化成長方形。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知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所以,我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得出結論,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的教學原則。

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操作之後進行彙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彙報的時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種,在這時,我及時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要沿高剪開?”引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然後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並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聯繫?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後轉化爲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接着我讓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整個操作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與內化。我本着“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四個層次的練習題:

第一層:基本練習:書本P82第1題

有利於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第二層:綜合練習:

1、你能想辦法求出下面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要求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必須先幹什麼?

讓學生自己動手作高,並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再計算面積,這個過程也體現了“重實踐”這一理念。

2、你會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通過不同的高引起學生的混淆,在計算中讓學生明確在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時底要找出與它相對應的高,這樣才能準確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且根據已求的面積和另一條高,求出與這條高相對應的底。

第三層:擴展練習:

1、下面這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爲什麼?你還能在這裏畫出與這兩個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嗎?可以畫幾個?(圖在課件中)

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與底和高有關,等底同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題目呈現方式的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面對挑戰充滿信心,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思考、發展了思維。同時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是一門永遠有遺憾的藝術,雖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這節課,但在教學中存在着很多問題,以下是我今後需要改進的地方:

數學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回顧數學更應該帶給孩子數學思想方法,本節課有兩個重要的思想,第一、平移的數學思想。在本節課中沒有體現出來。第二、本節課最重要的思想方法,“轉化”突出的還不夠,也就是說學生沒有真正體會到這種思想的重要性。

前面的環節太耽誤時間,今後要想辦法優化,不僅是本節課,所有課都應該這樣做,課堂上每一個環節的設置都要圍繞核心目標,對核心目標重要性不大的都要舍掉,以保證核心目標在課堂上的黃金時間解決。

通過教學發現,練習設置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不宜拔高,本課應以基本練習鞏固爲主。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4

本節課內容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等知識的基礎。

成功之處:

1、創設問題情境,引發矛盾衝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通過創設“這兩個花壇哪一個大呢?”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比較這兩個花壇的大小,就是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而長方形的面積學生已學過,非常簡單就可以得出,但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沒有學過,如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通過這樣的疑問,引領學生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2、滲透“轉化”思想。轉化思想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利用轉化思想學生可以把新知識轉化爲已學過的舊知識,利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本課教學中,學生首先通過數方格的方法初步發現了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是相等的,也發現長方形的面積是底乘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乘高,但是如何驗證這個計算公式呢?學生通過手中的平行四邊形會聯想到把它轉化爲長方形,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自己動手研究推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步體會轉化思想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不足之處:

學生雖然能夠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但是仍有個別學生在表述上還存在一些困難。

再教設計:

加強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做到規範、嚴謹。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5

在教學設計時,我創設一個把長方形變成平行四邊形,猜測面積是否變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自然會想到用數方格的方法求面積,但我沒想到學生在數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時,有些難度,此時我進行了適當的指導,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爲“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難點設立爲“理解平等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先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然後讓學生交流,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係,我又利用課件演示,並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交流評議,最後學生分組邊剪拼邊說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這樣讓學生親身經歷操作過程,在交流演示中理解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法,在語言描述過程中鍛鍊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個環節裏我注重的是讓學生動手實踐和自主探索發現規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發展。這樣不僅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滲透了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概括和能力。

我認爲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1)在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時,沒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展示不同的割補方法,侷限了學生的思維。應讓學生充分展示,從而明確不同的割補方法,其結果是一樣的。三種剪法。

(2)在學生彙報時,當學生的語言羅嗦時,我有點過急,常把學生的話打斷,應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或讓學生自己修改語言。

(3)對知識的鞏固運用做的不夠。本打算在基本練習之後,讓學生探究把長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邊形後什麼變了,什麼沒變,以此拓展學生的能力。但由於在用數格子的方法求面積時,教師應變能力不強,耽誤了時間,此題沒來得及做,教師本人的能力還需多鍛鍊。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6

20XX年10月24日,我參加了經開區數學基本功比賽,執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節課,實施教學後一些問題讓我陷入思考。下面從我備課及執教的經歷談起。

首先,對於內容的分析,我在教學設計中已經闡明,因此不再贅述。對於學情,我以本校五年級學生爲參照,調研了本校學生對此知識的想法,根據學生問卷的回答情況發現了這樣的問題:

1、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基本都能寫對,但出現與算周長混淆的情況,並且已經想不起來長方形的面積是由數方格推導出來的。

2、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出現這樣幾類情況。

(1)用算周長的方法計算,佔15%;

(2)用鄰邊相乘的方法計算,佔35%;

(3)知道轉化成長方形,但不能正確計算,佔23%;

(4)其他(包括不知道怎麼算),佔27%。

雖然我深知讀懂教材、讀懂學生的重要性,但理解有限,在設計與執教過程中,反映出以下三個問題。

一、學情分析能力不足

我雖然進行了學情分析,但由於自己的理解有限,我沒有分析到其實學生對於找原來的平行四邊形與轉化後的長方形之間的等量關係其實是不理解的,是一個難點,導致我以如何向學生滲透轉化思想爲重心了。

二、課堂調控能力有限

在實施教學的時候由於學生的學情不同,執教班級學生基本已經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加之我的現場調控能力有限,因此並不能順着學生的思維進行教學,跟我設計的初衷產生了水土不服的現象,但後來我仔細回想了執教過程中的一些學生表現,優等生知道公式,並不代表所有學生都知道,應該具備一些調控能力讓所有學生經歷驗證的過程,但錯過了,這一點也說明我的課堂調控能力是需要加強的。

另外一個問題是找等量關係時,我由於時間的限制,代替了學生的觀察發現,帶領學生直接演示了原來的平行四邊形與轉化後的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推導出了公式,這點挺遺憾的。

三、數學語言不嚴謹

在此次教學中,我的數學語言不夠嚴謹,比如數學上專業的術語“平移”等說得不規範。

針對以上問題我想教師的調控能力這些非一日之功,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盡量注意記錄自己的問題與語言,不斷反思,從而慢慢提高,增強自己上現場課的經驗。

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設計,我沒實現的是,找等量關係過程對學生是一個難點,我對突破這個難點的想法如下。

預設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把我們的長方形還原爲平行四邊形,你能標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嗎?請同學們動手標一標吧。

師:同學們,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你能找出原來的平行四邊形和轉化後的長方形有哪些相等的關係嗎?小組討論並相互說說你的發現。

當然,這是我的初步想法還沒有進行實際教學,因此不知道這些能不能突破難點。

通過本次講課,讓我真正樂趣無窮的是對課不斷地思考,發現課的奧妙,有遺憾,有困惑、有思考……我想這些都是成長,教學時間那麼長,我想讀懂教材,讀懂學生,這不容易的事總會慢慢理清,然後,不斷成長!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7

這堂課能圍繞教學目標層層展開,先從身邊的情景引入,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接着讓學生猜想平行四邊的面積可能怎樣求?再通過活動單一的內容用數格子的方法驗證。學生都能數出它們的面積,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做的很好。

接下來又用轉化方法進行再次驗證,仍然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讓學生到前面演示整個操作過程。在這過程中,我能用嚴密、準確地、有邏輯性的語言,富有層次性的問題層層深入的引導學生來探究、發現規律,得出結論,效果良好。接着我又向學生介紹了不一樣的幾種方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方法很多,也可以讓他們有再試一試的想法,可以可以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而且,形象的多媒體課件爲公式的推導起了一個很好地作用。

課件還很好的演示了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看起來很直觀。但是本節可課也有不足之處,在書寫板書時最後的那個平行四邊形畫的不好看,線沒有畫直;還有最後望了否定學生的另一種猜想邊×邊的方法不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注意書寫板書,注意課堂的完整性。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8

今天我教了平行四邊形的認識,課前讓同學們進行了以下預習:

(1)說說生活中那些地方看到過平行四邊形?

(2)自己做一個平行四邊形。

(3)根據自己做的平行四邊形探究一下平行四邊形有什麼特點?

(4)有興趣的可以做做後面的練習題。

一上課我就交流了預習作業,同學們興致很濃,做的平行四邊形材料不一,有的用吸管做的正好爲研究後面的第6題作準備,有的用釘子板圍的,有的在紙上畫了個平行四邊形……做的好的得到了老師的表揚,看他們的表情好神氣喲!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時,有的學生竟然說到了對角是相等的。看來四年級的學生不可小看他們。

尤其是在討論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時,楊家豪大膽的說出當把長方形變成平行四邊形時面積變小了,周長沒有發生變化。當時我呆了,問他爲什麼呀?他還爲同學們演示了一番。這節課我上得好開心,可能由於預習的緣故,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時生成的知識也是我始料未及的。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19

“平行”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領域知識的重要基礎之一。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第一道例題通過對具體生活場景的觀察,讓學生認識到平面上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可以分爲“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而其中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的。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描述平行線的概念。接着讓學生再找出一些互相平行的例子,以進一步豐富感性認識。第二道例題要求想辦法畫出一組平行線,進一步認識平行線。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出一組平行線。在此之後安排了“試一試”,進一步學會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想想做做”有層次地安排了練習題。通過這些“找”和“畫”平行線的練習,進一步鞏固對平行線的認識,培養一定的操作技能,發展空間觀念。

本課教材通過對具體生活場景的觀察,引導學生認識到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們置關係可以分爲“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的,進而向學生描述平行線的概念。教材又安排學生找出一些相互平行的例子,進一步豐富感性認識,並要求學生用合適的方法作出一組平行線,進一步認識平行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出一組平行線。“試一試”讓學生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初步掌握畫平行線的方法。“想想做做”讓學生在現實生活和學過的圖形中找平行線和練習畫平行線。

本課的教學重點:感知平面上的兩條直線的平行和相交關係,認識平行線,會畫平行線。教學難點:理解“同一平面”和藉助直尺三角尺畫平行線。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實的情景和學過的平面圖形,讓學生觀察、操作、體會,充分感知平行線;要留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鼓勵學生富有個性化的解決問題;要組織必要的操作練習,在學生獨立的嘗試中,進一步總結經驗,更好地把握操作的要領。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0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教材設計的思路是:先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數出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再通過對數據的觀察,提出大膽的猜想。通過操作驗證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利用所學的公式解決問題。我認爲讓學生簡單記憶公式並不難,難的是讓學生理解公式,因此,必須讓每個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獨立思索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剪一剪、拼一拼,並帶着自己的操作經歷進行小組內的討論和交流。

課堂是充滿未知的,儘管課前我精心設計了教學中的每個環節,但課堂上所呈現出的效果,還是與自己的設想大相徑庭。

(1)數方格中的得與失。

教材中所設計的數方格的過程是緊跟上圖中的花壇來的。把兩個花壇按比例縮小後畫在了方格紙上,讓學生把方格紙上的1格看作1平方米來數。這與學生以前的數法有了細微的差別。再加上平行四邊形中有不滿1格的情況,怎樣才能把面積準確的數出來是學生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所以,我認爲,沒必要讓已經遇到新問題的學生再添上不必要的負擔,哪怕是微小的負擔。所以,我打亂了圖形與花壇原有的聯繫,沒有讓學生按課本上的方法去數,而是讓學生按照以前的方法,單純把這兩個圖形按每個格1平方釐米的方法來數,數的過程中提示學生:“可以把不滿一個格的按半個來數,如果你有更方便的方法就更好了。”有利於有能力的同學向轉化的方法靠攏。

學生數好以後,說一說數的結果。再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數的?可惜的是由於緊張,這個環節給漏了。這成爲本節課的一大敗筆。事後我自己安慰自己:其實,只要數出來了,怎樣數不重要,重要的是觀察數據找規律。但客觀上講,這讓我失去了一個滲透割補法的機會。在數方格的過程中,聰明的學生肯定能想到把左側沿着方格線剪開移到另一側,把所有的方格變完整再去數。這時,我就可以隨即告訴學生,這種割下來補到圖形另一側的方法叫割補法。這樣教學可以爲學生以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面積計算的圖形做好方法上的準備。

(2)面積推導中的意外收穫。

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通過動手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會計算面積的圖形,課前,我並沒有對學生抱太大的希望。學生能說出兩種方法就很不錯了。爲此,我還專門準備了一個演示的課件,以備不時之需。但學生的表現出乎了我的預料。

“老師,我是這樣拼的。我從平行四邊形左上角開始,把多出來的一塊向裏折,就出現了一條線,然後沿着這條線剪下來,把它拼到平行四邊形的另一邊,就出現了一個長方形。”王昱璇說。

“老師,我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樣。我是直接把平行四邊形對摺,然後沿着折線剪開,也能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長方形。”熊耀方法很獨特。

“我是把平行四形兩邊都剪下來,然後得到了一個長方形。”付玉提出了自己的做法。

“你覺得合適嗎?”我把判斷的權利交給了學生。

“不行,雖然也能變成長方形,但是,這個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相比少了兩塊。”劉子謙認真分析道。

“我們的目的是把平行四邊形變個樣,所以不能讓它缺損。”我肯定了劉子謙的說法。

“誰能幫忙改一下?”

“只要把剪下來的兩小塊加上就可以了。”易凡把剩下的兩塊小心翼翼地加在了一側,又把它拼成了一個新的長方形。

“我把平行四邊形沿着對角線剪開,也拼成了一個長方形”劉子謙補充說。他的方法立刻引起了爭議。

“老師,我不同意他的說法。我剛纔就是沿着對角線剪開的,根本不能拼成一個長方形,我又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易凡拿着自己失敗的作品站上來說。

“爲什麼都是沿着對角線剪開的,這兩位同學拼得結果卻不同呢?”我把兩位同學的作品同時放在展臺上,讓大家觀察。

“兩個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不同。”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能拼成長方形的這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對角線有什麼特點?”我繼續引導。

“這條對角線,恰好是平行四邊形的高。”

“看來,只有沿着高剪開才能把平行四邊形拼成長方形。”我適時總結。

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明白只要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都能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形狀變了,但是面積沒有發生變化。爲後面研究平行四邊形與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做好了知識儲備。

這是我比較得意的環節。但功勞不在我,而在我的學生。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1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節課講完後,感覺有幾處優點,同時也感覺有很多的不足之處。

優點:

1、新課引入採用“曹衝稱象”的故事,既能初步給學生注入“轉化”思想,爲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打下基礎,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學思路清晰,過程條理,環環相扣,步驟完整。

3、對教學難點——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轉化爲長方形的面積處理較好。讓學生動手畫、剪、拼、議,有利於學生理解難點。

不足:

1、新課導入的時間有點長,不夠簡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效果也不太好。

2、個別教學語言表達不暢。如有時先把平行四邊形說成長方形,把長方形說成平行四邊形,然後又糾正。

3、時間分配有點前鬆後緊,對公式運用練習的不太充分。

4、對激勵性語言運用的不好。如果能多表揚、多激勵,效果會更好。

出現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備課還不夠充分,對教材和學生情況把握的還不太好。以後我會精心備課,揚長避短,爭取讓自己的課堂更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2

按昨天學習的體會我在自己班裏實踐了一下,課堂上收穫了驚喜與平淡,現記錄如下。

1、準備學習材料,有點小困難。

課前準備,我都會考慮材料儘可能簡單,但效益要達到最大化。本節課就給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行,供學生探究用。

在word上畫平行四邊形時,遇到了困難。底與高都要取釐米數的平行四邊形我不知道怎麼設置,急中生智,用了一條參考線段就完成了。但鄰邊就沒辦法了,結果做出來的鄰邊長2.3釐米。不過這樣的學習材料並不影響學生的研究。

2、嘗試也出現三種思路。

課始,我開門見山就讓孩子們量出平行四邊形的相關數據,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邊指周長與面積的環節都省了,這個環節有必要嗎?)大部分學生能按自己的理解進行測量並計算,十來名學生三分鐘的探究不知道如何下手。這是我始料未及的,課前的準備還是不太充分。下次是不是給那些沒辦法研究的小朋友準備個研究提示?提示該怎麼提示纔有效?提示會不會影響那些本來有自己研究思路的學生的思路?或者會不會呈現的材料不夠豐富?……有太多的疑問了。

我的課堂上也出現了三種解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思路。

方法一:求周長。

方法二:底乘鄰邊;

方法三,底乘高。

講評時,我先展示求周長的思路,學生一看就知道這是不對的。再出示底乘鄰邊的方法,安琦說:“因爲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面積是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也是長乘寬”。居然與案例呈現的孩子回答的一模一樣,難道這是孩子們應然出現的思路嗎?當我出示教具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時,絕大多數的孩子都贊同了這種方法。“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面積沒變化嗎?”我急着拋出研究的關鍵點。連續問了三遍,等了一分鐘,終於有人舉手了。俠宋上臺把原來的平行四邊形進行害蟲補成長方形,跟拉成的長方形一比較,孩子們這才發現,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面積變大了。第三種方法的得出極其自然。真佩服名師,這個環節的設計,割補法應然而出,不過既是爲了驗證“拉”的方法的不正確,又爲正確方法埋了伏筆,高!

3、基本練習。

我採用了兩道題,一道只呈現對應底和高的平行四邊形,一道有多餘鄰邊的平行四邊形,結果還是有人掉進陷阱。是不是太早出現干擾因素了?如果第二課時再出現這個,會不會好一點兒?

4、變式練習。

畫面積是12平方釐米的平行四邊形,孩子們覺得有些簡單。怎樣把這個環節設計精彩,成爲本堂課的第二個高潮點?有待下次繼續思考。

5、課尾。

我也採用了朱老師的那三道題,“一個底是8米,高是6分米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多少?”“把它分成兩個大小一樣的三角形,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把它分成兩個大小一樣的梯形,一個梯形的面積是多少?”就讓學生答吧,處理有些簡單,繼續深入,會不會扯得太多?學生一開始力挺的底乘鄰邊的方法,是不是在這時給個回就比較好?

遺憾與驚喜並存,上課,真有意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3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本節課是學生掌握並運用“轉化”思想的關鍵,更是學生進一步探究其它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基礎。課前,我帶着如何有效實踐“圖形與幾何”領域的新課標理念,如何更好地讓學生獲得基本活動經驗,形成基本數學思想等問題,反覆研讀課標,揣摩教材,力求讓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能夠獲得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知識,而且能夠體會和運用數學思想和方法,不僅能夠正確地應用公式,而且能更好地理解這一公式的來源,力爭在教學中,展示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真實思維過程,凸顯“重知識更重方法,重結果更重過程”的價值追求。以下是我在設計與執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中獲得的一些啓示,可能還不夠成熟,可能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真誠地希望您能夠提出寶貴意見。

一、注重“轉化”思想的滲透。

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幾何圖形面積計算第一次運用“轉化”的思想方法推導得出的,這無疑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本節課的教學,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生長點,是認知前提,所以新課伊始,我首先複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通過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引導學生初步體會運用剪、移、拼的方法把不熟悉的未知圖形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已知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滲透“等積變形”,實現用“舊知”引“新知”,把“舊知”遷移到“新知”的教學預設,讓學生對“轉化”有所熟悉,不再陌生。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明確轉化是一種很好的數學學習的方法,爲學生進一步理解轉化思想奠定基礎。

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教學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通過數方格的方法分別求出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面積,然後觀察表格中的數據,感知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內在聯繫,當發現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實際生活中圖形的面積不太適宜時,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運用“轉化”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從而驗證猜測,推導出公式,也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轉化的本質。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求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運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進行圖形轉化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形象、直觀的教學輔助作用,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交流研討中得出結論。同時引導學生髮現底與高的一一對應關係。在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在親自嘗試,親身體驗中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求證方法,也爲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能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不善於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生是不可能具有創新精神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在教學中,爲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我設計了這樣一系列問題:“請你猜測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爲了驗證猜測,你想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哪個已知圖形?怎樣轉化呢?”這些問題的指向不在於公式本身,而在於探究公式的來源,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於是學生就開始思索、猜想,並進行實踐。當學生運用割補平移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成功地轉化成長方形後,我又及時出示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原平行四邊形與轉化後的長方形之間的關係,從而達到公式推導的目的。學生在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增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四、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我爲學生創設了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邊操作邊觀察邊思考,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課堂上,學生們樂想、善思、敢說,他們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推理、驗證……

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作爲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但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4

開學初,就被告知新老師要上彙報課,作爲一個教書“小白”,頓時覺得有一絲緊張。估摸着應該在期中考試前,於是選了第四單元的內容。後來時間調整,重新選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和平行四邊形特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由數格子的方法切入,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現針對教學設計思路和實際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自我反思。

1、數學內容來源於生活實際,同樣也應當應用於生活。上課伊始,我通過解決兩塊土地的面積哪塊大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己想到運用原有的“數格子”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學生也體會到了計算它的面積的用處,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2、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由學生獨立數格子,填表格,觀察發現,開始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填寫表格,觀察表格數據後引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猜想。接着是讀操作要求,小組合作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來進行公式的驗證。給予了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的時間,因此,在彙報時學生能夠有條理的說出自己的方法,進行交流,並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

3、拓展方法,滲透數學思想。在教學時,以學生的驗證推導爲主,學生在之前大膽猜測的基礎上,加上適時引導,學生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轉化的思想,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啓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爲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通過剪一剪,拼一拼,學生探究出了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並通過操作加以演示推導。

4、練習設計的優化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練習題中,第一題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規範格式,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第二題出示含有多餘條件的圖形題,讓學生判斷計算是否正確,從而強調底和高必須對應,學習上更上一個層次。

結合實際效果,自我總結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

(1)轉化思想滲透不夠,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學生動手操作轉化爲長方形從而推導出來的,這一過程當中,應將“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滲透。而在實際教學中,轉化思想沒有突出,滲透不夠。

(2)在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時,沒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展示不同的割補方法。後兩種方法只是教師講解、演示給學生看。

(3)在學生彙報時,當學生的語言羅嗦時,我有點過急,常把學生的話打斷,應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或讓學生自己修改語言。

(4)時間把握得不好,對知識的鞏固運用做的不夠,本打算在基本練習之後,讓學生探究把長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邊形後什麼變了,什麼沒變,以此拓展學生的能力,由於對時間把握不夠,在課件中刪除了這道題。

經驗+反思=成長,是學者波斯納提出的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它清楚地揭示了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重要意義。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多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5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這些圖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以未知向已知轉化爲基本方法開展學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能準確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通過數、剪、拼等動手操作活動,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於是,我嘗試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通過工作室專家們的鼓勵與指導,通過反思,我將堅定朝着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最好的教學是最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瞭解學生、研究學生、分析學生、激勵學生,是教師永遠的工作,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互動是一種師生之間雙向溝通的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學活動看作是師生之間進行的一種真誠,和諧的交往溝通。通過優化“師生互動”的方式,即可以調節師生關係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更能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強化人與社會的相互影響;還可以產生教學共振,讓教學效果達到潛移默化的提高。

二、注重語言的變化,學會放手。

在課堂中,教師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一個手勢可以改變很多,可以控制或調節課堂氣氛節奏,增強教學效果,還可以促進師生間、生生間的情感交流。在本節課中我沒有完全放開,語言、動作、課堂,今後也要加強自身的學習增強數學素養。在課堂當中也要學會放手,我們工作室古主任一直強調“三讓”讓出講臺、讓出話筒、讓出黑板,就是要讓學生多說,讓出課堂,多讓孩子發言,自主發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練習要有梯度性,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三、關注學生個體,注重融錯教學。

培養學生的數感,注重學生應用題的解決能力。落實三維目標,關注全體學生,用好課本,認認真真鑽研教師用書等教參。當堂鞏固,收集學生的信息。學生完成的怎麼樣?要有所瞭解,教師心裏要有數。特別是對於學生做錯了的題多去反思,思考,鼓勵學生積極地去探索,深化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的反思力,培育學生直面錯誤、糾正錯誤的勇氣與習慣,讓課堂因融錯而精彩!

四、體現先學後教,感受數學之美。

教育就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今後課堂教學中,抓住主線。注重預習“先學後教”培養好學生的學習習慣,並持之以恆的抓下去。沉下心認真思考,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樂中學,讓孩子們在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感受數學的美,學生愛上了數學這門學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探索的路上,不忘初心,詮釋潛心育人內涵。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6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屬於公式推導課。教學重點是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正確運用。教學難點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通過找關係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課前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新課程的理念去教這一內容呢?於是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整個推導過程較爲抽象,學生掌握起來有相當的難度,所以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教師的引導下,讓每一個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概括、討論的方法,自己去發現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係,然後一步步地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現針對實際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自我反思。

一、注重學法的指導,將轉化的思想進行了有效的滲透,讓學生學會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現有的問題。

新授課中,找準知識的生長點是很重要的。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生長點,是認知前提。因此,開始伊始,先複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爲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作鋪墊。在比較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兩個圖形的大小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用了數方格的方法去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學生上臺彙報時充分利用電腦演示,突出怎樣去數方格(先數滿格,不滿一格的按半格計算,兩個半格算一格)爲以後學習不規則圖形面積埋下伏筆。然後放手讓學生將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轉化成長方形,這樣將操作、理解、表述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有了非常直觀的“轉化”感受。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生學過的長方形來計算它們的面積,這時教師可以進行適時的小結:探索圖形的面積公式,我們可以把沒學過的圖形轉化爲已經會算面積的圖形來研究。我們可以將數學方法傳遞給學生,而數學眼光卻無法傳遞,故應着重把握好對數學思想的教學,這樣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二、讓孩子親身體驗,增長自身的經驗,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先讓學生大膽猜測,再通過同桌合作剪一剪,拼一拼,互相交流總結,驗證猜想。學生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學生的主體性得以體現。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完成了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教學。

三、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和學習水平的深化

通過有梯度的練習設計,提高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掌握水平。以開放練習的形式:

①課件出示平行四邊形,使學生關注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分別是多少,再讓學生指一指底和對應的高分別在什麼位置,問問學生用底和不對應的高相乘可不可以,這樣就強調了用底和對應的高相乘,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認識也會更深。本課的教學中平行四邊形底和高對應關係的尋找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就爲日後學習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奠定了基礎。

②討論:下列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小相等嗎?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白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③討論:將一個長方形框架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爲什麼?通過這些練習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認識,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增強自身的應變能力

有效的把握學生課堂生成,靈活應對課堂突發的情況,是我今後教學中應注重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應變能力十分重要,它對提高教學效果和完成教學任務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教師具有較好的應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就能從容不迫,隨機應變組織教學,即使課堂上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也能臨危不亂,坦然處之,妥善地加於解決。如果缺乏一定的應變能力,一旦課堂上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就會亂了方寸,必然影響教學效果,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因此,作爲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上課的時候就能靈活變通,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就一定會很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7

本節課是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爲依據的小組合作學習,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真正讓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課堂上做到了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剪、拼、觀察,思考,最後得出結論,盡力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較好地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體驗整個公式的推導過程,並會應用,課堂上做到手、眼、口、腦全到,努力使課堂達到“輕負、優質、高效”。

主要教學環節

1、活動單引領。整節課的學習,討論、交流、展示都以活動單爲引領,設計問題明確,有層次,有梯度。從一開始的“溫故知新”設計不同圖形的數格子是爲本節課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做鋪墊,給學生滲透轉化的思想。交流合作時,給學生提出明確的合作要求:兩人合作,先剪拼再觀察思考,填寫活動單,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小組展示,這樣的程序讓學生在討論交流時有依託而不是盲目地討論,防止討論交流熱鬧而合作流於形式。

當堂檢測也是有一定的層次。先是根據公式計算,再次是告訴兩個底一個高,讓學生判斷用哪一個底,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底和高必須是對應的,然後是實際應用,這樣有梯度的設計練習,分散了難點。讓學生學習有了坡度,從而獲得成就感,最後還爲學有餘力的學生設計了拓展延伸,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穫。

2、學習結果當堂展示。尤其是合作交流和鞏固練習部分。這樣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思維,鍛鍊思維和語言的條理性,而且有利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學生間的團隊合作意識。比如在合作交流展示時,要兩人合作,語言表達能力較好條理清晰的學生負責彙報,擅長動手操作的學生展示剪拼成長方形的過程,這樣有利於發揮學生的特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有更大的提高。的在小組合議爲什麼沿高剪開時,學生不一定能回答準確,但通過小組合議以及和其它組的質疑對抗中,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學生也會有一種通過討論後,自己得出結論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興趣。

3、彙報模式有約定俗成的語言,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傾聽,注意力集中,眼手腦全到,才能使課堂更有效,彙報時學生必須要有呼應,一是對知識的理解,二是對彙報學生的尊重。

當然高效課堂這種模式還夠熟練,還要進一步完善,尤其是小組建設方面,很多的細節還要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細化和加強。

這節課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1、對學生彙報沒有及時跟進評價。

2、對學困生關注不夠。

3、時間把握不夠準確,還需進一步努力改進。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8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掌握,對學習後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有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整個教學過程由複習準備導入新課,進行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幾個環節組成,在複習中,教師先讓學生回答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以喚起學生對平行四邊形認識的回憶,在通過把一個可拉動長方形鐵框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使學生看到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繫,爲後面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新課突出了三個環節,一是引導學生初步探究,通過提出一個客觀的實際問題,如果有一塊很大很大的平行四邊形草地,還能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它的面積嗎?小組討論。用問題激起學生再次探究,可以把要探究的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什麼圖形呢?二通過學生實際操作,用不同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並通過操作,觀察,找出平行四邊形與所拼的長方形的內在聯繫,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三是引導學生會用公式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解決實際問題,在練習中,一定要做到一練一小結,提醒學生要注意的問題。

在拓展練習中,爲了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讓學生主動去尋找計算面積所必需的條件,並根據條件正確地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效果還不錯,整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這節課也有幾個地方聯繫不夠緊密,新課轉折不夠嚴密,練習強化不夠具體,操作時間不夠充分。

如果今後再上這節課,要注意練習的多樣性,要注意語言表達嚴謹性,還要加強動手操作的訓練,如讓學生計算一些沒有直接告訴底和高或近似平行四邊形要求它的面積,讓學生去量出需要的條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29

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這節課我設立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和比較的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爲以下幾點:

一、可取之處:

1、注重數學學習方法的滲透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我在這節課中,先讓學生回憶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引出你能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做到用“舊知”引“新知”,把“舊知”遷移到“新知,有利於有能力的同學向轉化的方法靠攏。重視轉化思想的滲透,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把不熟悉的圖形轉化成我們熟悉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這在數學學習中是一種好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轉化思想的好處。爲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我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多種方法剪拼,想突破平行四邊形高有無數條,拼法也有無數種,可是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在充分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採用小組合作的方法比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2﹑充分給足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能正確運用公式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教學難點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已學過的基本圖形,通過找關係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所以我在本課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剪,移,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接着小組合作完成推到過程: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實現新舊圖形的轉化,有利於學生主動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使知識的掌握更長久、牢固。同時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邊操作邊思考,邊觀察邊尋思,從中有所悟。

二、還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進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時,讓學生理解長方形的長、寬分別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相等是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公式的關鍵,其中有兩個學生到演示臺上展示剪拼的方法的時候,說發現他們的面積相等,而我只強調了拼後的面積相等這個概念,爲什麼面積相等?這個關鍵的問題我卻沒有追問,由於擔心時間不夠也省了,忽視了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即將探究出的知識薄而未發,這樣就使得學生的操作只停留到了表面,而沒有在操作的過程深層次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正因爲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疏忽,導致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茫然的情況。

2、學生在剪拼時,只注重結果,沒有適時歸納過程。讓學生理解只要沿着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剪下,都可以拼成一長方形。這一環節處理層次不夠清晰,導致時間過長。雖然本節課能以學生爲主體,教師主導,但後半部分的教學還存在着不敢放手現象。例如,平行四邊形不但可已轉化成長方形,如果是一個菱形(也就是四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平移是可以轉化成正方形的,因爲擔心自己不能很好的把握課堂節奏,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這節課我只處理了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一種情況,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沒有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機會。所以我在講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積時便吸取了這次的經驗教訓。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機會,讓他們從衆多的方法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我相信做爲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0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是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三課的內容。在這節課中,我主要講授的第一課時的內容。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動手做一做,感受“轉化”的思想,進而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成功的經驗以及不足之處,具體概括爲以下幾點:

優點

一、注重學生的課前預習工作,讓學生做好了學習新知的準備

在教學前,我先讓學生預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通過預習,學生知道了這節課的學習重點(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在學習時,每位學生都準備好了學具(平行四邊形卡紙、剪刀)。

二、注重課堂上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爲學習新知的主人

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時,我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再來求面積?”然後組織學生獨立操作(剪、拼),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拼好後的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有什麼關係?”在這些活動中,學生都認認真真地動手剪拼,並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想法。每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鍛鍊。再組織在全班交流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由此,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的由來也就理解的相當透徹。教學效果很好。

三、注重多媒體輔助教學設施的應用,讓學生在各種新奇的環境下主動學習。

在課前,我編輯了切合學生心理特徵的教學課件。在課堂上,極大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紛紛主動地在課件中尋找問題,解決問題。

不足與相應措施

學生之間的評價太少,以至於學生看不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優化教學環節,在教學中,適當的組織學生進行生生之間的評價。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1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它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的面積》的基礎。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計算方法,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精心創設情境

本節課,精心創設情境,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書上數學的聯繫,使生活和數學融爲一體,既讓學生對數學倍感親切,又利於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設定恰當的生活情境和利用真實的生活原型展開數學活動,充分體現了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繫,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學習富於真情實感的,能動的,由活力的知識,使學生的情感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提升。

二、努力營造學習氛圍

爲學生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源於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在教學中,我關注、激發、保護、幫助、鼓勵學生,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真實地表現自己,讓學生的潛能和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創設良好的氛圍,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都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善於傾聽,善於欣賞他人的良好品質。

三、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再教學伊始,就讓學生大膽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怎樣計算?由於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影響,有學生說是底乘高;也有學生受知識的負遷移,說是鄰邊相乘。兩種猜想思路,兩種猜想結果,使學生產生懸念,激發了他們躍躍欲試的情緒。鼓勵孩子們大膽猜測,有利於孩子們在今後的學習中願意把自己的“原始”思維狀態表現出來,這是一筆有價值的學習資源。

四、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思考,討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怎樣計算?當學生認爲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時,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設想動手操作使學生的知識,經驗智慧充分發揮作用,通過剪拼,然後讓學生交流各自的剪拼方法,結果學生想出了三種剪拼的方法,然後引導學生比較轉化前後的圖形探究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每個學生通過操作活動,經歷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獲得數學知識,學得主動,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學習數學的方法,獲得探索數學知識的體驗,獲得多種能力的提高。在這一個環節中感覺還不到位。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2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已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會畫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併爲下面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打下基礎。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找準起點,提出猜想——小組合作,探討方法,(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分層練習,鞏固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能力)。反思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聯繫生活情境,激發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一語道出了興趣的重要性,引出課題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能力是情緒高漲時的1/2.這足以說明興趣是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本節課伊始我創設了生活情境,通過一組車位圖體現生活的變化,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並讓孩子在生活中發現數學信息,找到數學問題,通過提出“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車位哪個面積大”問題的比較,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們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大家在學習過程中猜想,發現,驗證,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得到了快樂。同時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二、重視小組合作,探討方法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這樣的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在教學活動中,首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大膽猜測,接着小組合作,親自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最後演示過程,強化結果,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自然地發現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最後歸納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在這裏我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去動手,讓學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給每個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展現。而我則是一個引路人,是一個參與者,合作者,真正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三、滲透數學方法,發展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最本質的東西,關注數學思想和方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在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方法。等單數,移數,剪移拼算方法都出現時,我就讓學生比較優化,從而得出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爲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所研究的圖形與轉化後的圖形之間有什麼聯繫,從而找到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以數學思想方法爲主線,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理解“轉化”思想,加強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繫,有助於知識的系統化。在此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數學學習的過程,不但發展了數學思維,而且提高了數學能力。

四、注重優化練習,拓展思維

在練習設計中,我主要通過“針對練習——變式練習——拓展練習”三種類型展開,由淺到難,層層深入。有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有讓學生計算自己剪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一步規範格式,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有強調底和高應該相對應,同時使學生知道只要知道公式中的任意兩個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量,考察學生靈活運用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最後是認識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先不要學生計算,引導學生撕開它們的面積相等嗎?並說明理由,讓學生明確四個平行四邊形同底,根據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它們的高也相等。所以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激起了興趣,迸出了不同的思維火花,體現出了不同層次的思維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了不同層次的提高。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有很多不足,如: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及時和豐富;在學生的想法和自己預設不相符合時,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作出及時的調整……總之,要上好課,我們教師用學生的眼光理解教材,用科學的理念處理教材,用靈活的方法調控每個環節。教學中給孩子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找答案,給孩子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創新。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3

一、在整個教學過程本着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得出結論活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同時也樹立了自信心。

二、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形象、直觀,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乘高。在此,我特別注意強調底與高應該是相對應的,通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讓學生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求證方法,也爲今後求證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求證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主張以學生爲主體,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在這節課中,我能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通過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

由於課前的預設過高估計學生,導致習題配備難度有些大,個別學生完成不理想,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4

自己比較喜歡的數學課是幾何學方面的,喜歡一些空間想象的,今天終於是學到了。今天和孩子們一起研究和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對於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主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親自經歷的基礎上進行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一個探究。本節課的教學有如下的感受:

本節課的在開始的時候先讓學生回憶了長方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之後給出了平行四邊形和學生一起復習了平行四邊形的一些特徵,然後給出了課本上的情境圖,一個長方形花壇、一個平行四邊形花壇爲你能知道這兩個花壇的面積嗎?讓學生觀察圖形,把學生的幾何視野拓展到人類生活的空間,學生思維活躍,把能看到的圖形到表達出來了,更有學生髮現校門前的兩個花壇,一個是平行四邊形一個是長方形,我順次讓他們猜測兩個花壇的大小,這時候學生說:“長方形的我們可以知道,只要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就可以求面積了,可是對於平行四邊形的就不會了”,爲本節課的重點做了鋪墊。這時候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用數方格的的方法把兩個圖形做了比較、填表,暗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之間的聯繫,把兩部分內容設計在同一張表格裏引導學生從數量角度體會轉化前後在長度和麪積上的對應聯繫,爲學生進一步探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做準備。在這一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語言表述不是很準確。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當學生感到數方格的方法有侷限性的時候,由此便會產生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的方向和思路。從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接下來,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求?”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這時讓學生想一想,在大家的七嘴八舌的彙報中,這時候絕大多數的學生都知道了做法,然後讓學生小組共同探討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開始的時候,發現學生的思路很簡單,只是把平行四邊形沿一條高剪開,然後拼成一個長方形,從而找到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聯繫。再就沒有了其他的方法,然後我藉助課件的演示,給學生做了一個提醒,然後孩子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還可以這樣做的啊,然後讓學生仿照老師的做法自己來做一遍,讓學生一邊操作,一邊和同桌互相說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利用課件給孩子們做一次加深,讓沒有想到的學生能夠看看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在練習的設計中,層次感比較強,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聯繫中,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應用和理解。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

1、學生自己動手做的時候,給與學生的時候比較短,教師包辦的多,而且教師下學生做的時候總是時不時的插話,打斷學生的思路。

2、在得出公式的時候,教師包辦了,應用讓學生自己通過自己的拼剪來觀察原平行四邊形和拼剪後的長方形作比較,從中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繫。最終讓學生自己得出計算公式就更好了。

3、練習中沒有設計公式的變化練習,應該加入一些有些變形的練習就更好了。

在再教的時候,我會把以上的一些不足之處都一一改正,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公式有更好的認識和理解。

總之,我感覺這節課是成功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合作探究找到了對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解決方法。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5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是多邊形面積的起始課,是後續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的基礎。本課是在學生學習過長方形面積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學生有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基礎,只要學生能找到利用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這節課的重點就突破了。本節課我利用讓學生比較兩張紙片的大小,引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讓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會出現“底×鄰邊”的錯誤做法,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把這種情況進行了預設,但是在課堂上全班學生沒有一個學生這麼回答。由於擔心學生在以後的練習中會出現類似錯誤,同時爲了讓學生明白不能用“底×鄰邊”的錯誤做法,在課堂上我主動提問學生爲什麼要用“底×高”而不能用“底×鄰邊”的方法呢?通過利用平行四邊形框架進行演示,讓學生明白,在平行四邊形框架拉伸的過程中,底和鄰邊的長度沒有變,但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逐漸縮小。說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底、鄰邊的長度沒有關係。

爲了讓學生明白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底和高的對應關係,我設計了三個動手操作的環節。首先給學生出示一個底是5釐米、高是3釐米高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思考,看到這個平行四邊形你想到了什麼圖形?學生很容易就想到了長是5釐米,寬是3釐米的長方形。第二次給學生出示一個底爲7.5釐米,高爲4釐米,另一條鄰邊的高是6釐米,再讓學生思考並動手操作這個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成什麼樣長方形,大部分學生直接說出是長是7.5釐米,寬是4釐米的長方形。有幾個同學說可以沿着6釐米的高剪下來,也可以拼成長方形,只能說出長是6釐米,但不知道寬是多少。讓學生明白不可能剪出長是7.5釐米,寬是6釐米的長方形。第三次給學生出示一個底是30釐米,高是15釐米,另一組邊是18釐米,高是25釐米的平行四邊形。學生分別想出了剪成長30釐米,寬是15釐米和長是25釐米,寬是18釐米的長方形。通過這三個環節,讓學生明白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必需是底和高是對應關係,不能隨便計算。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在課堂上自己說的太多,讓學生思考回答的少,學生回答時還總是怕學生說不好,幫助學生說,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放手,學會耐心等待,學生的能力得到鍛鍊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的。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6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教師相當熟悉的一堂課,我曾多次聽這課,發現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存在三種狀態:第一種狀態,教師認爲學生學習數學就是要掌握知識,所以教學注重對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知識鋪墊,僅僅關注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識記與演練,掌握;只要結果,不要過程。第二種狀態,教師開始重視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但重視過程是爲了更快地接受知識、更好地理解知識,卻忽視了過程本身的價值。第三種狀態,希望學生不僅獲得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知識,而且能獲得數學思想和方法;不僅能夠正確地應用公式,而且能更好地理解這一公式的來源。在學習中,展示探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的真實思維過程,凸顯“重知識更重方法,重結果更重過程”的價值追求。我一直在苦苦追求着第三種狀態,因此在課前、課中我一直思考以下四個問題:

1、數學學習,除了關注知識的傳承,還應關注什麼?

2、怎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教學?

3、怎樣讓數學課堂變得厚重?除了顯性課程外,學生還能獲得哪些方面的發展(隱性課程)?

一節厚重的數學課,總是能夠讓人看到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一節厚重的數學課,總是能夠讓人看到學生數學地思考問題。學生有潛力,並非這個孩子考試的分數高,而是這個孩子的後勁足。這些後勁足的孩子思維活躍,往往能在複雜的信息中抓住關鍵點,能透過複雜的現象抓住數學的本質。也就是,這些孩子會數學地思考問題。

4、如何優化課堂結構?

基於以上四個問題的思考,我把“有益的思考方法和應有的思維習慣”放在本節課教學的首位。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以數學知識爲載體,培養學生有益的思考方式和思想方法。我在設計與執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中獲得一些啓示。

一、以數學知識教學爲載體,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轉化”法是開展數學研究、解決數學問題常用的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階段的幾何形體面積、體積計算公式都是運用“轉化”法推導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幾何圖形面積計算第一次運用“轉化”思想方法推導得出的。因此,本節課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明白什麼是“轉化”,深刻理解“轉化”的本質,就顯得尤爲重要。對於“轉化”思想,本節課不在是滲透的朦朦朧朧,而是把這種學習方法明朗化,讓“轉化”本領成爲學生思維的“主角”,並當作學習的一個重點讓學生掌握。

教師首先出示三個圖形讓學生通過比較,在直觀的基礎上,利用圖形的轉化,直接說出了它們的面積,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這樣,學生面對“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這一新問題,就很自然地得到了兩種猜想:用平行四邊形相鄰兩邊相乘(以前學習的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等知識的負遷移)和用平行四邊形的底乘以高(轉化思想方法的運用)。進而,教師提出問題:同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會有兩個答案呢?

激發學生進一步去探究。迫使學生動腦筋想辦法,用割補方法進行問題轉化,驗證了用“底乘高”的猜測是正確的,通過觀察圖形的動態變化,從比較中發現用“相鄰兩邊相乘”是錯誤的。學生在這一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割補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在練習階段的“你會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嗎?”,不僅是鞏固新知,而是將“轉化”本領內化成解題技巧。在課堂小結時,我不滿足於學生的認識僅僅在對具體知識的獲得上,而是啓發學生提煉出數學的思想方法。教師最後的評價,既給學生以鼓勵,更給學生以導向,導向在數學的思想方法上。因爲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學生擁有了它,其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將會得到提高,創造力的發展就有了基礎。

二、以探索解決問題爲主線,運用“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的數學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

現代科學的探索活動,常常是人們在已有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想象、直覺等多種思維方法,提出猜想性假說,建立起新的概念和理論框架,推出具體結論,最後通過實驗予以驗證。這種“猜想—驗證”的方法已成爲科學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這節課,採用先讓學生“大膽猜測”,再進行“小心求證”的教學思路,教師有意識地把經歷“猜想與驗證”蘊涵在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數學活動中。當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獲得兩個合理的猜想後,教師不做否定,而是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檢驗,學生通過思維頓悟、教師的直觀演示,自己發現錯誤的原因,這不但讓學生對知識理解更透徹,影響更深刻,而且給學生學生探究發現知識的方法指導。

這樣的過程,既不同於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繹過程,也有別於由具體到一般的歸納過程。它是一種發現並填補認知的空隙,即定向探索解決問題的研究過程,這符合數學知識發現的一般規律,因而具有比較一般的方法論意義。這樣的數學思維方法的運用,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綜合運用思維方法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也受到了科學思想方法的啓蒙。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7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我設立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和比較的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初步理解轉化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反思這節課,我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概括爲以下幾點:

一、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教學設計方面,我先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出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讓學生通過數方格,動手操作等、驗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最後通過練習,鞏固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學中,通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全面揭示數學思維過程,啓迪和發展學生思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統一起來。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逐步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有什麼關係?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形象、直觀,使學生得出結論: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在此,我特別注意強調底與高應該是相對應的,通過觀察、交流、討論、練習等形式,讓學生在理解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方法,也爲今後推導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和其他類似的問題提供了思維模式。這個推導過程也促進了學生猜測、驗證、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主張以學生爲主體,注重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師生應該互有問答,學生與學生之間要互有問答。在這節課中,我能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通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

四、我的遺憾

1、課堂氛圍不夠濃厚,可能是學生太緊張,我在課前也沒有讓學生放鬆心情,課前可以給學生講笑話或者故事,讓學生放鬆心情,課堂氛圍會好一點。

2、有些引導語不是很貼近學生,有時候學生不會很快回答出來,需要思考的時間,或者後時候不知道怎麼回答,這是因爲老師的引導語或者提問的表達方式不夠恰當。

3、最後一個小故事與本節所講的內容聯繫不是很大,沒有用到本節所講的知識,運用的是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最後一題的設計不是很合理。

4、板書字體不夠工整,漂亮,還需要多練習,多改進。

5、課前預設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做的高剪開,通過平移,拼出長方形。第二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中間任意一高剪開,第三種是沿平行四邊形兩端的兩個頂點做的高剪開,把剪下來的兩個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再和剪後得出的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節課學生大部分都拼出第一種和第二種,後一種學生沒拼出來,如果在下一次試教中,我想嘗試着通過我的引導讓學生動手實踐,剪出第三種剪法。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做爲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8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已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會畫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我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

一、滲透“轉化”思想,引導探究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能夠爲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提供方法遷移。“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採用了“轉化”的思想,先通過數方格求面積發現數方格對於大面積的平行四邊形來說太麻煩,然後根據觀察表格中的數據,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誰有關,該怎樣計算,接着引出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麼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啓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爲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接着,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爲學生架起由具體到抽象的橋樑,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轉化過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

二、重視操作試驗,發展能力

本節課教學我充分讓學生參與學習,讓學習數方格,讓學生剪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我引導學生運用實驗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係,高與寬的關係,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這樣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面積計算公式,可以有多種途徑和方法,我沒有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種固定或簡單的方法上,我尊重學生的想法,結果學生採用幾種剪拼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面積。

三、注重優化練習,拓展思維

練習設計的優化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練結合,既有坡度又注重變式。

第一題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規範格式,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第二題出示含有多餘條件的圖形題,強調底和高必須對應,學習上更上一個層次。第三題考察學生靈活運用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第四題認識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現不要學生計算,引導學生撕開它們的面積相等嗎?並說明理由,讓學生明確兩個平行四邊形共底,根據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它們的高也相等。本課練習能促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39

學生的自主探究是小學數學教學研究的一個熱點,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例如,什麼是數學教學中真正的探究活動?如何提高探究過程的有效性?帶着這些問題,我設計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力求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一些新的數學理念,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大膽猜測、合作探究、概括延伸的能力,提高探究活動的效率。

明確目的性,是科學的探究活動的一個基本特徵。因此,把學習引向重、難點,或學生疑惑的地方,讓學生有效地參與,是培養他們課堂自主探究的前提。在新課伊始,我設計了“玩一玩”的活動,通過“玩”激發學生興趣,將新舊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從而自然引入到面積的探究中。經過長期訓練,學生就逐步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消除了對學習的畏難、厭煩情緒,使他們帶着良好的心態投入學習活動,學生在課堂中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華。

本節課中,我特別重視學生直覺思維的培養。因爲猜想是直覺思維的一部分,教學中我在兩個環節中均注意設置猜一猜:一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大小跟哪些條件有關;二是猜一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跟底和高有什麼關係。鼓勵學生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他們思維更活躍、更發散。進而爲學生進一步學習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猜想、操作、驗證、發現等環節。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瞭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來龍去脈,真正體現了主體教育的原則。

本節課我力求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求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只是一個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學生利用手中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利用手中的工具,採用喜歡的方式去探究,驗證自己的猜想。並通過生生、師生的交流互動,逐步歸納、總結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要提高數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就要做到:

1.讓學生的探究有明確的目的性;

2.爲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3.教師的有效指導;

4.生生、師生的互動生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40

1.先讓學生回憶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想一想長方形的面積是怎樣求的,做到用“舊知”引“新知”,把“舊知”遷移到“新知”中,滲透了轉化的思想方法。

2.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設計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3.注重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節課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通過教學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關係,產生教與學之間的共鳴。師生之間應該互有問答,學生與學生之間也要互有問答。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41

本節課的重點是推導和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幾何圖形面積計算第一次運用“轉化”思想方法推導得出的。對學生學習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以及今後學習具有重要意義。小學階段的幾何形體面積、體積計算公式都是運用“轉化”法推導的。因此,本節課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明白什麼是“轉化”,深刻理解“轉化”的本質,就顯得尤爲重要。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以複習長方形面積公式引入新課。(“轉化”的起點)

2、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活動,思考例1,引導學生形成兩個方面的體驗:一是有些不熟悉、較複雜的圖形,可以轉化成熟悉的、較簡單的圖形;二是轉化後要便於比較相關圖形的面積,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轉化意識。在設計過程中,我將例2做了變化,用問題情境形式展示出來,並和例1聯繫,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面積進行比較,明確轉化的方向。

3、動手實踐,完成轉化。讓學生通過剪、移、拼等操作活動,完成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此時,要讓學生明確“沿高剪開”的必要性。(轉化的關鍵)

4、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後,再現公式的推導過程,並進行小結,同時啓發學生去感悟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進一步落實數學思考目標)

這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想辦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操作之後進行彙報,交流自己的驗證過程。彙報的時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種,在這時,我及時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要沿高剪開?”引發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思考。然後我又引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圖形並比較,進而討論:拼出的長方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什麼變了,什麼沒變?拼成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聯繫?通過上面問題的思考,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公式的推導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得出推導過程:將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後轉化爲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拼成的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長方形的面積,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5、保證課堂練習的質量和時間,以使學生牢記和熟用公式。學生通過親歷這個過程,不僅能夠牢固掌握並熟練運用S=ah這個公式,而且對平移和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有了初步體驗,在數學思維和學習方法上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積累,感受了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42

本教學設計是在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及仔細分析學生前測作業的基礎上設計的,通過前測發現學生對“面積的轉化”是沒有基礎的,在驗證平行四邊形面積過程中進行了兩次驗證。第一次,讓學生自己驗證,長方形的面積我們學過,這是舊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新知,把新知轉化成舊知的方法叫做“轉化“。轉化是我們在數學學習中經常會用到的方法。得出轉化的思想。第二次用轉化的方法直接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讓學生學會轉化,便於對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的教學。

這樣的一個思路的設計充分顧及了學生的知識基礎與思維特徵,讓學生參與了整個知識的主動建構過程,“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爲這樣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這節課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動手操作,都是學生的智慧,然後讓學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給每個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真正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考,爲後繼學習培養了能力與思維。

但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真正要落實到課堂、收到意想中的效果,還需要教師有老練而嫺熟的課堂操控能力,本人滿懷信心地走進課堂,卻是帶着許多的遺憾結束課堂教學,那是因爲學生的學習並沒有做到紮實、有效,學生思維碰撞是那麼的單一,反思原因,主要是許多的細節都沒有按教學設計思路處理好。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43

本節課的教學模式大部分是在新授時採用先複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接着出示一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求其面積,學生很茫然而導致不知其面積,老師就教會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讓學生數出面積,緊接再比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它們的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長方形長、寬和平行四邊形的底、高有什麼關係,既而猜測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最後進行驗證。

結合我班的實際情況,我改變了這種教學模式,先出示一已經畫過方格的不規則圖形,採用數方格的方法知道其面積,緊接我把這一圖形反過來,問:“如果沒有這些方格,你有辦法知道它的面積嗎?略停了一會,其中一生說把凸出的部分剪下來補到凹的地方,這樣割補的前後圖形的面積沒有發生變化,同時也把一個不規則的圖形轉化成已學的圖形,學生頓時恍然大悟,明白了“割補”把問題轉化的簡單一些,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轉化”思想在數學學習中的價值,並且輕鬆快樂地學着。

第二步:我出示一個長方形框架,告訴長和寬,讓學生求面積,學生很快完成,我拉動兩角,它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面積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學生興致很濃地說出它的變化,爲什麼會變小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什麼有關呢?帶着這些問題,學習今天的內容。

第三步: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讓他們測量出需要的數據,求其面積,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腦、手、口,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

第四步:想辦法驗證自己求的面積是否正確?有的學生剪、拼,有的學生看書幫忙,有的小組商議,學習氣氛熱烈,很快驗證完畢,並總結出計算公式。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爲老師應給學生“做數學”的機會,並提供“做數學”的活動,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的學習纔是有效的,也是學生自己需要的。再一方面,在這種總結公式類型的課,我們不妨多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多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建構數學模型,這樣,學生經歷了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充分發揮出來,同時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學習效率也自然高起來。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44

本節課中,學生興趣盎然,始終以積極的態度、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我認爲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學生是通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卡通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卡通人物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所以我選用咖啡貓來創設情境。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新知識的探究之中。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祕、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了實際。”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這些有價值的問題置於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實際生活情境中,使數學知識成爲學生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的現實,讓數學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就會真正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與價值,從而喜歡數學。而本節課的情境創設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支撐下,把問題賦予兒童化的色彩,使學生覺得好象不是在學習新的知識,而就是爲了幫咖啡貓解決問題而尋找方法,所以學生都很樂意也很願意主動去探究。

二、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爲這樣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主動建構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學習數學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主動參與的去做才能產生效果。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這節課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動手操作,都是學生的智慧,然後讓學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發現、去總結,給每個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真正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在動手中思維,學習主人翁的地位充分展現。

三、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科學探究的方法是創新能力的必要基礎,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縱觀整個教學過程,初步體現了“提出問題——大膽猜測——反覆驗證——總結規律——靈活運用”這一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對科學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體驗到知識的產生都經歷了曲折艱苦的創新過程。因此,我在把握教材內涵的基礎上,把教材的知識結論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問題、發現規律的創新過程,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不僅使學生的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本課教學中也有待於修正的地方,在學生動手操作,想想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以前學過的圖形時,學生的思路非常活躍,但有些同學沒有明確轉化的目的是爲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的說能轉化爲兩個三角形,有的說能轉化成兩個梯形……沒有想轉化後的圖形面積會不會計算,所以教師在這時,應重點強調: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原來學過的長方形,這樣目的明確了,當學生轉化爲長方形後,就易於發現兩個圖形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該充分備學生,多想想學生的理解、學生的思維、想法,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緊湊,讓學生充分利用上課時間,學習最多的知識。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45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學習平面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尤其是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蘊含着轉化的數學思想。對學生以後學習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體會:

一、遵循"猜想——驗證——推導——應用"教學過程

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一道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應用題,學生脫口而出,列出算式,我問他們根據是什麼?學生回答:"是猜的"。數學結論必須通過驗證纔有它運用的價值,才能讓人心服口服。接着,我讓學生動手量、剪、拼、擺去研究,發現它的普遍規律。學生先用面積測量器量,然後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再拼成長方形,由此研究發現拼成後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充分體現轉化的數學思想,歸納、驗證得出公式。

整個過程由學生參與,驗證猜想公式的正確性。使學生得到一種直觀上的證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學生在運用公式時既知其當然,又知其所以然,對知識的應用達到了認識過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異求新

本節課教師儘量爲學生說、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合作交流,增長才幹,提高能力。學生在剪、拼的過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個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個直角梯形,拼成長方形,方法之多樣,令老師驚訝。

在小組討論中,學生能說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體現了集體的智慧。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

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有的學生只限於平行四邊形一個位置擺放,如果換角度剪、拼結果又會怎樣?這一點教師引導不夠到位。有的同學把平行四邊形捲成一個圓筒,正好把平行四邊形的兩個斜邊重合在一起,然後她又把平行四邊形的兩個斜邊處沿高把三角形折起來,由此把平行四邊形分成一個長方形和兩個直角三角形拼成的長方形,再把這兩個長方形拼在一起,發現規律。

由於學生語言表達的不是太完整,我就沒有深入領會她的意圖。這說明教師的應變能力較差,有待於深入鑽研教材,對課堂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正確的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