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論文開題報告(精選7篇)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

一、報告的定義

報告使用範圍很廣。按照上級部署或工作計劃,每完成一項任務,一般都要向上級寫報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況、工作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後工作設想等,以取得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

報告,在已發佈的黨、人大、政府、司法、軍隊機關的公文處理規範中,都規定了這個文種。

二、德育論文開題報告(精選7篇)

轉眼間充實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大家都陸陸續續開始寫畢業設計了,而我們做畢業設計前要先寫開題報告,寫開題報告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德育論文開題報告(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1

一、選題緣由

1、課題界定

中職生消極情緒問題是指中職生心理上存在着某些障礙和疾患及由此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和行爲。

中職生消極情緒問題研究就是根據中職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通過心理諮詢、心理輔導、心理訓練、心理常識課等方法,達到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目的。反映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指標主要包括情緒狀態、人際關係、學習評價、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動機等幾個維度,每個維度包括幾項內容,比如:情緒狀態這個維度包括焦慮、抑鬱、孤獨、敵對、恐懼、敏感性、生理反應等;人際關係包括異性關係、同性關係、親子關係、師生關係、與陌生人的關係和應變能力等。

2、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目前中職學校的生源大多是中考“雙差生”。他們入校後,心理壓力大,自卑感較重,消極情緒相當突出,具體表現在:一是有自卑心理,覺得比其他普通中學出來的學生低一等,覺得受家長、老師、同學、親屬、社會上人的歧視。二是由心理負擔,他們擔心出路,年紀尚小就要面臨人生抉擇,他們擔心中專畢業後找工作難或對口上大學繼續深造難。三是學習壓力重,中職專業課學習要求學生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要強,因而學生入職校後由於學習基礎較差,感覺學習難度大,認爲自己很笨,怎麼學也學不會,從而缺乏自信心,相繼表現出諸多的情緒低落狀況,如緊張、煩悶、焦躁、恐懼、失眠、及心理障礙等狀態,影響了學習生活質量。四是中職生比較普高生還有一個容易產生消極情緒的因素,他們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其中許多父母外出打工,他們感受家庭溫暖和教育甚少,與父母交流甚少,在心靈得不到傾訴的時候,如果缺少教師的教育引導,這些學生要麼就自我封閉,要麼就以消極的情緒進行發泄,進而出現個性偏差、網癮、早戀、休學、退學現象。

中職生正處於情緒變化最爲豐富的時期,同時也處於最容易受情緒困擾的時期。本課題的研究是針對當前中職生消極情緒及行爲的突出表現,探索化解中職生不良情緒及行爲的方法、途徑、模式,給予中職生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幫助他們學會一些心理調節以減輕痛苦、不適的體驗,防止心理疾患的產生,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與學習效率,從而建立起長效機制,以形成、維護、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從而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理論依據:

①情緒的ABC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經過多年的心理諮詢實踐,創造了ABC理論,其基本觀點就是: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爲的結果(Consequence)。通常人們會認爲,人的情緒的行爲反應是直接由誘發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論則指出,誘發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爲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纔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爲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說由於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樣的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的兩個人身上會導致截然不同兩種情緒反應。通過ABC理論,探討農職中學生不同個體消極情緒產生的原因,農職中學生與普通中學生消極情緒產生的異同,從而探討有針對性地解決途徑和方法。

②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爲人有七個層次的需要,即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認知、美、自我實現,每一個層次的需要都要以上一層次的需要爲基礎,缺失和錯位都會導致心理不健全、心態的變態以及情緒的波動,農職中學生由於文化成績較差,就業壓力大,其安全感、歸屬感極其缺失,從而導致自信心和自尊心的缺失,容易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

③精神分析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弗洛尹德認爲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衝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緒。可見加強青年學生特別是農職中學生不良情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心態和心理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研究現狀述評:

隨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起,有關學生消極情緒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如雨後春筍,得到了蓬勃發展,但農村中職學校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爲的研究尚爲缺乏。湘北職業中專學校作爲一所農村重點職業中專,在課題研究上一直走在全縣甚至全市同類學校的前列,在農村中職生情緒及行爲問題的研究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總結當前我校對學生情緒問題的研究,仍存在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索,主要表現在:

①從教師的教育觀念看,許多教師認爲提高教學效果,要使學生成績提高的關鍵在於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教學管理,沒有意識到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緒的影響,化解學生的不良情緒,使學生積極、主動、開心地學習,這也是一種素質教育。

②從教育方法來看。過去那種粗放型、棍棒式、家長式的教育方式仍沒有徹底改變,面對學生的消極情緒,不是去分析、探究其產生的原因,找出化解不良情緒的方法和途徑,而是強迫性地予以壓制,從而導致學生不良情緒的進一步惡化,甚至造成悲劇性事件的發生。

③從教育對象來看。作爲一所農村職校,就讀學生許多是“三差”學生,即學習成績差、學習習慣差、家庭條件差的學生。這些學生由於各方面條件差,加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使他們從小就有一種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心理承受能力極差,別人一個不經意的動作或者眼神,都會引起其情緒的波動,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如何使他們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擺脫消極情緒的影響,研究者們只提出了一些理論性的方法,還沒有深入探討,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二、可行性分析

1、研究基礎

我校是湖南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授予的國家攻關課題《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爲問題干預模式的研究》、《青少年不良情緒及行爲調適方法研究與實踐》實驗研究基地,又是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體制性障礙及對策研究實驗學校》,教研能力居全縣甚至全市同類學校前列。

20xx年至20xx年,我校年年被湖南省教育學會、湖南省學校心理健康委員會評爲先進單位。自2003年以來我校教師不斷在農職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上研究與實踐,先後有30餘位老師撰寫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在國家、省、市獲獎,學校編寫了適合農職學生心理教育的講義和大量的心理諮詢第一手材料,爲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

2、研究力量

課題主持人:易求武,男,45歲,碩士研究生結業,現任湘北職專校長、黨總支書記,中學高級教師,常德市“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選,系湖南省中職數學研究會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會員、常德市物理學會副理事長。教研能力突出,效果顯著,主持的課題《現代媒體輔助物理實驗教學資源庫建設》獲省級一等獎,先後有《關於職高教學實施升學、技能班雙重教學模式的思考》等20多篇論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或獲獎。他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嚴格按照國家的課節標準開課設節,學校年年被授予省級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

課題主要研究人員:張家明,44歲,現任湘北職專常務副校長、黨總支副書記,系中國化學會會員,常德市化學學會理事、石門縣化學學會副理事長,湖南省特級教師,常德市“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石門縣首屆高中化學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學生理化報》特約編輯。治學嚴謹,教學有方,教學成績顯著,教研成果豐碩。先後主編和參編出版了《有機化學規律及其應用》等9本化學著作,有20多篇論文在省級以上報刊上發表或獲獎。特別是《高中化學教學與環保法制教育》、《“3+X”高三化學總複習“練議結探”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高三化學試卷講評課的調查與實踐》等三篇論文先後在中學化學教學刊物,中國化學會會刊《化學教育》2000年第9期、2002年第4期、2004年第4期上發表。

課題主要研究人員:黃海涯,男,1959年6月生,湖南石門縣人,黨員,中學高級教師,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現任湖南省湘北職業中專學校教務幹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近30年,爲高校和各級業餘體校輸送體育尖子人才近100名,多年榮獲市、縣教學比武優勝獎,1983年被評爲縣級優秀體育教師,撰寫的《初探體育教學中的寓法於教》、《淺談農村高中貧困生積極心理特徵的現狀、成因及開發利用》、《淺談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促進職校生個性發展》等20餘篇論文獲國家、省、市一、二等獎或發表,參與學校“寓法於教的實踐與思考”課題研究,榮獲湖南省第二屆職業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現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委員會德育教學研究會委員,多年主持學校德育、綜合治理工作,成效顯著。

課題主要研究人員:劉國良,31歲,中學一級教師,湘北職專辦公室文祕專幹,石門縣組織部特約調研員。教研能力,先後在國家、省、市、縣級報刊、雜誌上發表各類文章達200多篇,撰寫的論文《運用多元智能理論

促進職校生個性發展》獲二等獎,《留守學生德育工作探析》獲省級一等獎,另有多篇論文在省級刊物上發表或獲獎,所編輯的《石門教育》受到全縣教育界的好評。多次評爲縣優秀共產黨員、優崗、嘉獎。

3、研究條件

1、專家的精心指導。我們準備邀請有關專家爲這個課題的研究進行專門的培訓、指導,全程關注指導整個實驗過程的實施。

2、我校是一所重點職業中專學校,是湖南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授於的國家攻關課題《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爲問題干預模式的研究》、《青少年不良情緒及行爲調適方法研究與實踐》實驗研究基地,又是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體制性障礙及對策研究實驗學校》,教研能力居全縣甚至全市同類學校前列。

3、豐富的圖書、網絡資源。我校擁有圖書、閱覽室,有較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等方面的書籍、報刊;興建了校園網,全部接入寬帶,形成了有效的教育網絡系統,研究者能從中吸收先進的教育觀念、思想和方法,充分借鑑別人的研究成果、深化本課題的研究內容。

4、經費保障。學校領導班子對本課題十分重視,已決定撥出10000元專項資金作爲研究經費,用於課題研究所需的報刊雜誌訂閱、家校聯繫、教師培訓和平時開展各項活動,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5、有較強研究隊伍。研究人員有分管教學教研工作副校長及分管德育和後勤工作副校長,有教科室主任、學生處主任、團委書記,以及年級組長、班主任、各學科教師等,他們都是長期從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和研究者。

三、研究思路

1、研究目標:

通過對農職中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爲問題的研究,探索與解決農職中學生消極情緒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途徑、模式,建立起長效機制,以形成、維護、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農職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使其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從而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研究內容:

1.研究農村中職生與普通中學生消極情緒產生的途徑、方式、內容的差異,從而形成解決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爲問題的基本模式。

2.研究農村中職學校中不同類型學生,如單親家庭、特困家庭、留守學生及不同年級學生消極情緒及行爲產生的原因,使農村中職學校形成一套有針對性的化解學生消極情緒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3.充分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心理教育內容,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學科教學之中,優化師生關係,確定學生主體地位,把微笑與耐心帶進課堂,把民主與公平帶進課堂,把鼓勵與表揚帶進課堂,使課堂成爲學生知識的殿堂、歡樂的天堂,從而達到化解學生消極情緒的目的。

3、研究方法:

①實驗法:分別在農職中學一、二、三年級用科學方法,抽取部分班級作爲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研究。

②對比法:分別在農職中學與普通中學中選取部分班級作爲實驗班和對照班,開展研究。

③個案研究法:整理典型個案實錄,作出分析評點,研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④調查法:問卷、座談、採訪、瞭解心理健康狀況及研究效果。

⑤資料文獻法:查閱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加強理論探討,爲實踐指明方向。

⑥觀察法:在教學實踐中,觀察研究對象的心理有關方面的發展。

⑦課堂滲透法:在學科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技術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中認知、情感與行爲技能。

4、研究步驟

一.週期:

2008年4月-2011年4月

二.主要步驟和階段目標

⑴、2008年1月制訂方案,組織宣傳,前期準備。2008年3月申請立項。

⑵、2008年4月-2009年4月

確定第一批參研學校開始研究,主要工作:

①理論學習,師資培訓;

②建立心理諮詢室、心理信箱,做好宣傳,落實分工;

③選取一些班級爲實驗班,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保存好資料;

④結合本校實際,確定適合各級的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子課題,並制定方案完成好子課題研究。

(3)2009年5月-2010年4月

第一批參研學校深化研究,總結經驗,召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活動,交流經驗,出論文、個案、讀本。同時,擴大實驗範圍,吸收第二批參研學校進行研究,借鑑第一批學校的成果。

(4)2010年5月-2011年4月

完善資料,形成成果,申請結題,同時吸收第三批參研學校繼續研究。

四、保障措施

1、重視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

近些年來,對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受到相關學校和有關專家的重視,關注並參與研究的人員越來越多,再加上國內外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所以其理論基礎還是比較深厚的。我們課題組要全面學習“十五”期間國內研究的成果,爲深入開展研究奠定理論基礎。組織課題組成員閱讀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書刊,悉心關注國內知名專家對中職生心理問題尤其是情緒問題的研究方向,瞭解最新的研究信息,掌握最新的研究動態。

2、拓展研究途徑:

充分利用心理諮詢室、心理信箱、網上心理答疑等形式,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技術幫助和引導學生提高認知、情感與行爲技能。同時不斷拓展家庭、社會的教育途徑和作用,落實“親子”教育,創設團隊心理疏導情景,加強個別心理輔導,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合力,共同研究和化解中職生消極情緒及行爲問題。

3、加強課題組織管理:

成立以校長爲組長的課題領導小組,負責課題研究的領導、組織、實施、協調、彙報和總結工作,課題領導小組每月召開一次碰頭會,每兩月舉行一次課題組全體成員參加的主題研討會,每期召開一次課題總結匯報會,每學年召開一次科研骨幹教師參加的課題研究成果彙報會。會議主要是及時探討課題研究中出現的問題,交流研究經驗。每個研究成員以書面形式(調查報告、研究論文等)參加會議交流或發言。

4、加強研討、注重合作:

目前,我校的課題組確立了15人的核心成員,這些成員來自學校領導層、處室管理層和不同的學科(專業),在實質性研究過程中,我們設想將其分爲三個研究小組,核心成員之間經常性地開展教學研討,交流研究心得,遇到教育研討、比賽觀摩之類的任務時,相互之間互相幫助,出謀劃策。除此之外,我們還將利用縣職教中心牽頭學校的優勢,將縣內其他中職學校吸收爲課題研究成員單位,共同開展農村中職生消極情緒問題的研究,大家會聚在一起,介紹各單位的研究動態,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不斷擴大該課題的作用與影響。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2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世紀終身學習已呈現全球化發展的趨勢,終身學習將成爲每個社會成員共有的一種生活方式,將成爲每一個社會成員生存發展最基本權利,社會將盡其所能爲其全體成員提供學習機會和條件。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次性的學校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不斷更新知識的需求。我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終身學習的教育制度。最近,他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高峯會上明確提出: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 ,爲新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指明瞭方向。

二、社區教育正在成爲我國成人教育新的增長點

社區是學習型社會的基礎。社區教育的提出和實施,迴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建立學習型社會,滿足人們終身學習需求的必然結果。XX年,教育部確定了北京等八個大中城市的城區作爲社區教育實驗區,啓動了社區教育的改革實驗。改革實驗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社區教育以成人教育爲重點,成人教育深入社區,正在從補償性教育轉變爲發展性教育,溝通教育與社區的聯繫,以滿足社區成員多樣化學習需求。 九五 期間,社區教育理論研究已經起步,出版了一批有學術質量的成果。厲以賢的《社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葉忠海的《社區教育學基礎》、黃雲龍的《社區教育的管理與評價》、馬叔平等的《論社區教育發展模式》都從基本理論、戰略規劃、宏觀管理等方面,概括了當前我國社區教育的新經驗、新觀點,並使之條理化、系統化。

九五 課題《面向21世紀中國社區中的終身學習的調查與研究》,運用社區發展和終身學習的理論,從未來社會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從未來社會人的生活基本單位 社區建設出發,以問卷調查爲基礎,分析社區經濟發展、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變動對終身學習的影響,探索實現終身學習目標的途徑。

相比之下,社區教育在中、微觀教學領域的研究略顯滯後,與社區成員與日俱增的學習需求和積極性形成明顯反差。如何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如何整合社區成人學習過程中內外各種因素,如何組織教學,設計課程,開發教材,都面臨諸多挑戰和困惑。因此,尤爲迫切地需要深入實際,在社區教育情境中進行問題研究,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回答社區成人終身學習的 應然 與 實然 。

三、成人學習心理研究是我國成人教育研究的薄弱之處

國際上心理學在人類動機研究領域頗爲活躍,如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模型、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韋納的成就歸因理論等,無疑爲學習動機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國外對成人學習開展系統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相繼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論觀點。我國臺灣地區重視成人學習心理的實證研究並有豐厚的積累。國內則是進入80年代後才逐漸加以認識的,近年成人學習力求深入教育心理層面,但對許多問題的探索偏重於理論思辨,比如葉忠海主編的《職工教育心理學教程》,探討職工學習心理基礎和準備,以及職工教育中學與教的心理學問題。高志敏在《成人教育心理學》中,按照人的成年期發展,闡釋成人學習的心理特點和一般規律。還有《青年學習心理學》、《成人學習理論》等都主要從基本理論和知識概念方面進行闡述和論證,這些有代表性的文獻中不乏古今中外成人學習的理論精華,對於學科建設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成果。但由於成人學習者的複雜性和研究方法上的侷限性,目前鮮有量化分析的研究。近年來多元統計方法的發展及計算機技術介入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學性,但涉及成人學習者,針對羣體學習心理的實證分析爲數不多,幾乎是空白。零星的研究成果,或主要針對成人學校的學員(比如電大、成職校),或以年齡、職業進行羣體劃分,且樣本量一般比較小,在科學解釋和理論推導上,略顯分量不足。

有關研究表明,成人學習者具有獨特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習特性,有豐富且個性化的學習經驗。他們對參與社區教育的看法是什麼,成人爲什麼學習,他們想不想,願不願,能不能,會不會學習,這些問題都有待於多維度進行綜合實證研究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因此,從研究成

人學習者獨特的經歷和體驗入手,瞭解、掌握他們學習的意識、學習的觀念、學習的態度、學習的準備、學習的基礎以及學習的行爲,對成人學習心理進行科學研究,有助於深化認識,克服社區教育工作的盲目性,隨意性。

社區教育實驗本身是新生事物,儘管我們要學習國外的經驗和理論,但中國社區教育的問題和規律,只有立足於本土去實踐,去探索,才能獲得真知灼見,纔能有效掌握和解決。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3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

1. 德育改革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依法治國的同時“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更加重視德育工作”,而且,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獨特價值。所以加強德育工作的探究,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講求實效,意義深遠。

2. 中小學德育現狀急待改革。

目前,德育實效性低靡,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離,德育目標被無限提升,脫離主體品德心理髮展規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價值觀認識上過於強化其滿足社會政治、經濟等需要的工具理性價值,而忽視它的滿足主體自我完善的價值;在德育過程中無視道德學習主體性,重說教,重外爍,消泯生活世界的主觀生動性。這種忽視學習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脫離現實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後果表現爲:學生知行脫節,道德認識不能轉化爲行爲;學生在遭遇複雜道德生活時難以適應,無能爲力;學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現爲“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3. 我校現代德育教育發展與深入的需要。

多年來我校以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理論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爲基礎,吸收、融合現代哲學理論和現代教育思想,對教育的德育教育開展了理論與實踐研究,意在繼承、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德育教育理論,並以此爲指導構建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小學素質教育模式及德育的管理模式。在研究中,力求在找準當前德育弊病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學習、研究、嘗試,爲改變德育現狀,增強其實效性出一份綿薄之力。同時,通過專家、研究教師、德育管理者、學生的互動融通,實現學校德育環境和成效的優化改善,並形成“體驗德育”的理論模式和管理範式。

(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 轉變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教育觀念。

德育不能僅被看作是對學生施加外部影響的過程,學生有了相應的道德認識並不意味着必然產生相應的道德行爲和達到社會需要的道德效果;德育不是一個被認知的受動過程,而是一個被道德主體實踐着、經驗着的主動過程;德育是主體自己對自己的教育,教師的作用在於引導而非強制灌輸;德育不是外在於學生生活、外在於學生生命的東西,而是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實踐、活動等融爲一體的東西。由此,德育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德育的途徑應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德育的方式也應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爲學生所喜聞樂見,易於接受。

2、 解決教育者進行道德教育的操作問題。

傳統德育過程背離人性特有的規律,無視道德學習的主體性、情境性、情感性,重說教,重外鑠,這種用刻板的灌輸、管理、訓練等方法,強制學生去服從各種道德規範的“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急需改變,相應地,我們要使德育過程與生活過程、活動過程緊密結合,構建起重情感、重情境、重實踐、重體驗的德育模式。

3、形成多層面全方位的體驗德育的理論模式和學校的德育管理模式環境。

羅傑斯的人本主義教育認爲:“促進學生髮展的最有效的方法研究之一,是讓學生直接體驗到面臨的實際問題”。本課題研究以“重點高中”爲研究對象,以德育“課堂活動”爲策略,以“校本課程”開發爲目標展開。

(1).“重點高中”是範圍。

作爲學校特徵之一,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重點高中是開展課題研究的基點之一,它有別於普通高中的德育內容,課題在德育的形式與內容,如課程設置與課例方法方面,必將就“重點高中”爲本研究作一個限定。

(2).“德育課堂”是策略。

將學生看成“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讓學生在體驗自身成功(或認識自身不足)的同時,完成教育意義上的德育傳輸,是德育科研的目標。也是新課改與新課標的關鍵。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課堂不再只是傳授文化知識的載體,更是體現教師與學生在共同探究新知、新領域、新方法時獲得的新“體驗”過程。由教師和學生形成的交互作用下的課堂也可以成爲德育的教育陣地。本課題旨在通過尋求“德育”與“課堂”的整合,實現德育課程開發的目的。“德育課堂”指的是以課堂活動的教學模式進行的德育主題內容的教育方式,旨在實現教師與學生在“授”與“受”的“探究”式的“體驗”。

(3). “校本課程”是手段。

後現代主義課程觀關注的是“人作爲自我的人”的一面,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也必然是個性化的。對其的開發必然服務於學校德育的實效性與可操作性的目標。“校本課程開發”(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實質上是一個以學校爲基地,以教師和學生爲參與主體,有課程專家、家長、社區人士等共同參與,對課程進行選擇、改編的過程,目標是促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優勢的充分發揮,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地發展。具體來看,校本課程開發概念應從“一個最終目標,三個立足點”方面來理解:

①. 最終目標:

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潛能優勢,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和諧地發展,讓學生在對話、探究式活動中“體驗”德育 。

②. 立足點之一:

學校的特色。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歷史背景、外部條件和內在條件,這些條件的綜合就形成了該校具有自己特色的辦學傳統和校風。中外大量的特色學校創建的成功經驗已證明,特色課程的構建是實現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

③. 立足點之二:

教師的個性品質必然影響着其對課程的選擇與組織。同時,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學識方面,而且更重要的在人格方面。因此,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必須立足於教師的個性,要讓教師真正成爲校本課程開發的直接參與者,在校本課程開發和重建過程中更要充分突現教師的個性。

④. 立足點之三:

學生的個性教育效果的好壞往往取決於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內化爲學生內在的建構活動。而要促成這一內在建構活動的發生與完成,關鍵的是要找到“他作爲人發展機源的‘體驗點’”。作爲個性化教育的校本課程,學生本身就是其中的一個開發主體。爲了發展學生的個性,首先要基於學生個體的經歷和體驗,把握好學生個性潛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和生長點,把這些因素都納入到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之中去。本課題旨在通過課程開發,以課程案例(以下簡稱課例)爲開發目標,在實踐德育目標序列上爲學校德育研究提供程式。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從宏觀上考察,國際教育組織和當今世界各國及地區都十分重視學校德育,無不表現出對德育改革的緊迫感,並且開展了頗具聲勢的討論。在第40屆國際教育大會上,許多國家及地區的社會人士都強調要對學生加強道德、倫理、紀律和價值觀教育。1986年國際大會明確要求,要“通過提供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等條件,來“教育青年,促進個人全面和協調地發展”。亞太地區的國家從對外開放的實踐中體會到,在重視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決不可忽視本國的文化傳統和思想品德教育。國外及地區學校的德育多以“公民課”或“價值觀”等文字表述,但其實質屬於“德育”範疇。綜觀國外及地區學校的德育工作,似有兩種趨勢:

第一,一些在世界上有重大影響的國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到相當的高度,由國家最高領導機構或政府首腦親自提出要求或意見,組織專門機構對學校德育問題展開調查研究,然後又由最高領導機構或政府首腦做出重大決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

第二,在經濟和教育發達的國家及地區要求學校德育具有廣泛的羣衆性,並致力於把這方面的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比如1990年2月在華盛頓召開了一次有總統參加的拿美州長會議,美國前總統喬治·布什在會上發表了《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的報告。報告中明確要求全美“所有學生都要參與提高和顯示良好公民意識、社區服務與責任心的活動”,“美國的每所學校都要實現無毒、無暴力,並提供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有紀律的井然環境。”美國現任總統克林頓認爲,新政權的核心政策是教育政策,“要恢復美國的國際競爭力,必須從培養人開始”。

近些年來日本社會強烈呼籲對學生加強道德教育,要求把加強道德教育作爲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務。日本在其規劃的《21世紀的教育目標》中明確指出:“只有重視思想素質的培養,才能保證人才的健康成長。”文部省在1988年度教育白皮書中強調:“道德教育在培養心靈豐富的人的過程中,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從考察日本教育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對學生道德品行培養的高度重視,具有悠久的歷史。日本十分重視“養成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建立了國家主義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戰後,日本教育的培養目標一直是按照“智、德、體”的次序來實踐協調發展的。近些年來,日本鑑於青少年道德水平下降、犯罪率日增的事實,下決心轉爲“德、智、體”的培養目標。針對青少年道德意識差的情況,文部省實行的學習指導綱要中加強了有關公民道德的科目和內容,

日本大學的教育系或教育學院的學生必須學習經專門改進的課程,即德育和專門活動以及全部規定的學科,而且必須獲得德育的基本學分。日本政府還專門撥款用於改善和加強德育工作,呼籲學校德育應與其它學科具有同等的地位。學校開設道德必修課,發給道德教科書,培養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日本政府建議把道德教育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判斷能力、思考能力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上,並希望家庭、社會和學校一起進行綜合道德教育。日本人之所以越來越重視德育價值,注重德育投資,因爲他們認爲德育投資會給社會管理、生產管理帶來不可估量的巨大的經濟效益。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從一個新的角度解釋了來自日本的德育效益:日本之所以具有競爭優勢,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勞動力具有良好的素質,尤其突出的是,普通工作人員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智能水平。

除了國際方面的探究外,我國也有一些地區正在進行相關的研究。

1.已知省內同類課題研究尚屬起步階段。遼寧省東北育才學校在2000年開始逐步探索“知識性德育、養成性德育、情感性德育”相統一的“自主體驗式”的德育模式,以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爲載體,使學生在“自主體驗”中學會做人、學會生活。時至今日,該校在德育管理上取得了一定實效,但在模式研究上,還沒有系統的理論成果。

2.在全國範圍內,有部分地區在此領域走在前列,開始了已些卓有成效的研究,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主要有:

① “十五”期間,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校教育研究部、德育研究中心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生態體驗:培養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和“體驗式道德學習的研究”開始運行。該課題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校教育研究部主任、中國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劉驚鐸教授主持。課題堅持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以原創性理論視野關注中國德育的基礎性問題和熱點問題,聚焦本土化校本(園本)教育問題研究,深度合作並引領課題實驗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探索。至此,已取得部分豐碩成果。

②湖南省長沙市田家炳實驗中學承擔了中央教科所的國家級研究課題“‘教化——體驗’型德育研究”在2005年剛剛啓動, 計劃在“十一五”期間完成。實驗目的是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爲核心,形成與弘揚先進文化,構建和諧校園要求相適應,以“教化——體驗”道德教育爲基本範式的學校道德教育新模式。

由此可見,無論中小學教育,還是大學教育,國外及地區的學校都把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且越來越重視,這就不能不說是一種國際性的發展趨勢。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實踐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有利於改變目前德育的單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實效,促進學生道德成長和個性化發展。同時,研究與實施的過程有利於提高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認識與實踐水平。而且本課題研究的體驗德育模式和管理模式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理論價值:

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將努力建構起體驗德育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操作模式,能充實和發展當前中小學道德教育的理論和操作模式。本課題實施將爲道德教育理論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四、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手段、途徑

(一)、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學習已有的文獻資料,進行借鑑,並適當加以深化。

2、行動研究法:通過個案的實施並逐漸推廣,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3、問卷調查研究法:通過對家長及學生的問卷調查研究,來確定本課題的作用和實際效果。

4、經驗總結法:通過定期總結、及時反饋等方式,把家庭教育在學校教育中負效應與對策的研究逐一總結。

(二)、研究途徑

1、研究準備階段(2005.10---2006.2):建立方案,準備材料,製作課件和網頁,學習相關理論,提高理論修養,明確人員分工,完成課題研究的各項物質準備。

2、研究實驗階段(2006.4---2007.3):進一步進行理論學習,組織實施方案,制訂實驗細則。

3、研究實施階段(2007.5---2008.5):中期經驗總結、報告,提出評估考覈標準。

4、總結評估階段(2008.6---2009.3):總結經驗,形成成果,撰寫總結報告,邀請專家對本課題的研究進行鑑定,申請結題。

(三)、研究手段

1、活動所需條件:

(1)圖書資料(網上搜集、圖書彙總、問卷徵集等)

(2)輔導學習(參加各種研討會、請專家講座、外出學習等)

2、預期成果的形式:

論文,資料總結,班會、優質課,微機軟件,實驗報告等。

(四)課題完成的條件

課題負責人是鞍山一中校長,首席教師,從事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以多年,組織能力強,並有高度的責任感。時間上有充分的保障。

參加研究的都是一線的班主任教師,研究水平較高,有近三分之二的教師爲研究生畢業,受過系統的專業訓練,同時所有的班主任教師有非常便利的條件瞭解家庭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影響和作用,能利用有效的時機和家長、學生了解家庭教育的現狀,提供教育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另外我校的班主任是屬於全天跟班式,這爲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時間保證。此外,我校的`班主任教師經常參與各級各類的工作培訓,學校也有專業的科研機構負責班主任的培養工作,爲這一課題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4

音樂教育作爲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培養和發展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方面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音樂教育寓教化於情感、趣味和娛樂之中,潛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響、心靈受到啓迪。音樂教育中德育滲透的教育途徑很多,作爲中等職業專科學校的鋼琴教師,我僅就鋼琴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略敘己見。

一、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和良好的習慣

就我校學生而言,首要問題是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和良好學習習慣。而在培養自制力、耐力、毅力、自信力、專注力、適度感等許多非智力因素方面,鋼琴教育有着它獨特的功能。這是因爲音樂特有的非語言性的組織結構是和人類的情感、意志直接對應的。一個鋼琴演奏水平很高的人,能準確地辨析音樂的極微小的差別,這是感受性極高的表現。這樣的人在工作和學習中也往往具有一絲不苟、細緻認真的精神。因此我在鋼琴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演奏技巧的提高,更要充分發揮鋼琴教育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獨特功能,重視對學生優秀品質、頑強毅力和良好習慣的培養。

1.在我上的每一堂課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培養,哪怕對一種彈奏法,一個樂句或對指法、踏板的運用,都要嚴格要求,不能馬馬虎虎,得過且過。

2.培養學生老老實實做人,從小事做起的品格。關心班級、熱愛集體、上好每一節課,學會寫課後筆記,保證每天的練琴時間,提高完成作業的質量。

3.鋼琴演奏和其他表演藝術一樣,是時間的藝術。鋼琴演奏的特點是演奏者平時練習的成果要在演奏的一剎那間完美地、創造性地表現出來, “臺下十年功,臺上一分鐘”。但在現實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學生在會琴、考試和演出中怯場,由於心裏緊張,失去了正常的演奏狀態使音樂思維停頓,不能完整地表現音樂。針對這一問題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每位學生的演奏能力進行有計劃、有意識的訓練和培養。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演奏慾望,表演的勇氣和自信心。在我校學習音樂專業的學生進校前沒有學過鋼琴對鋼琴學習很陌生,一直都沒有演奏慾望,表演勇氣和自信心。因此我經常組織全班學生進行鋼琴展示會,每學期其中期末考試前各一次,給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同時注意訓練思維高度集中的能力。其次,要求學生科學準確地背譜,強調背譜是培養學生具有清晰頭腦和理智的演奏習慣。第三,幫助學生在演奏中克服技巧難關,使演奏技巧盡善盡美。我在上每堂課時都會對學生的技術課題嚴格要求,讓學生懂得憑僥倖心理,靠一時的演奏熱情,是學不好鋼琴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二、激發學生熱愛所學專業、培養持之以恆精神

任何一項工作都要付出艱辛的勞動,鋼琴藝術也不例外。無論在智力或體力上,它都要求人們付出極大的勞動量,要有高度集中的思維能力。學生要想學好鋼琴就必須有持之以恆的信念,只有這樣才能克服重重困難,提高鋼琴的演奏技巧。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堅忍不拔、忘我勞動的精神和習慣。第一節鋼琴課,首先要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可以採取討論式的方法進行,讓學生懂得,學習鋼琴不只是爲了滿足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而是要熱愛自己所學的音樂專業用心感受音樂,以考上理想大學爲目標。明確了目的,學生們纔有可能長期地、不間斷地付出艱辛的勞動,從而掌握鋼琴這門藝術。

三、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從作品中體會人格魅力淨化靈魂

在正在發展中的職業中專而言,我校的音樂專業的學生和幼師專業的學生都屬於初級鋼琴的水平,只有極少數能達到中高級鋼琴演奏水平。而學生對作品思想內容理解的如何,直接關係到學生演奏的效果。無論曲目大小其演奏的效果都要讓聽衆感到悅耳好聽,這纔是最終目的。一首鋼琴作品,如果對它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不瞭解,就很難使人在情感上被打動、在思想上發生共鳴。因此在鋼琴教學中,我會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通過對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的講解,使學生了解整個作品的思想情感,從而激發強烈的表現慾望。這時彈奏作品,就會按照作者的思想情緒、感情脈絡去表現,而成功的演奏又反過來使學生更進一步深化對作品的認識,從而受到感染和薰陶。在這個過程中,德育的滲透是潛移默化的。

作爲鋼琴教師不僅要挖掘鋼琴作品中美的各種因素,而且還要善於啓發誘導學生以美導行,使他們在學校美育教育活動的實踐當中認識美、體驗美、掌握美、表現美、創造美。充分利用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恰當處理好教育與教學的關係,結合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育形式,讓學生在受到美的薰陶的同時,宏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優良品格,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5

一、昨天

伴隨着6月8日的結束,12年的中小學生活結束了。而令我們嚮往的大學生活開始了。在高中,我們對大學的生活充滿了憧憬。我們憧憬大學——這個自由的校園;我們憧憬大學——這個開放的校園;我們憧憬大學——這個活躍的校園。

從小學,就被老師、家長等各類人士灌輸着各種關於大學如何美好的思想,以激勵我們努力學習,從而考上理想的大學。因此,考上大學這個夢想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隨着年齡的增長,懂的事情多了,我自己便會思考,爲什麼要考大學,我要考上一個怎麼樣的大學,我要學習什麼專業,也許我心中有一個答案,但是這個答案是模糊不清的。這使我就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之中,因此我不知道我應該向哪個方向行進。但是儘管這大海如此迷茫,可我心中有着考大學這個夢想,它成爲了引領我走出迷茫的燈塔。有了這個燈塔,無論我遇到了多少個黑夜,我的終點都是明亮的。無論我遇到了多少波濤,我都會堅持走下去,因爲夢想在爲我加油。

因此,每個人心中都要有一個夢想,夢想不僅是我們海航的燈塔,更是我們航行的動力。當我們不知何去何從時,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夢想就會伴我們左右。夢想就在我們心中。

二、今天

在三個月的等待中,8月31日終於來臨了,盼望了12年的大學終於來臨了。我提前了兩天就來到了學習,帶着好奇,帶着興奮,帶着希望。開始了自己的大學生活。

軍訓,加入學生會,正式上課,考試,同學、舍友聚會··開學到現在已經有了兩個多月了,似乎我還沒有從高中完全走出去,但是卻又和高中有很大的差別。像高中一樣上課,學習。但是卻不像高中一樣每天的固定教室,不像高中每天要上早晚自習等等。相比高中要自由,更需要的是自主。就在對大學生活慢慢的變得適應時,我發現當初考大學的這個夢想也早已經不知飄到何處了。而心中夢想的位置也空了下來。這時候的我彷彿只知道像高中一樣三點一線的生活、學習。到了上課時間就去上課,下課回來就要複習,到了考試的時間,就要爲了考試努力,學院有活動,就去觀看。從前總是自己決定這個時候需要做什麼,而現在卻變成了這會有什麼事情需要我去做,一切變得機動起來。這時的我就像漂泊在大海中的紙船,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動力。

大學的時代,是一個談夢想的時代。然而這時我的夢想卻不知道在哪裏飄蕩着。從前我會向着一個終點揚帆起航,奮力前進。而現在,沒有了夢想,我只能收起船帆,任風吹,任水打,在大海中自由漂泊。這樣的生活是一種浪費,這樣的生活是一種消耗,這樣的生活是頹廢的。

因此,夢想是我們的靈魂。沒有了夢想,我們就沒有了方向;沒有了夢想,我們就沒有動力;沒有了夢想,我們就沒有了自主。

三、明天

有時候閒下來時我便會想起小時候的大學夢,就會想起小時候對考大學的疑惑。我爲什麼要考大學,我要考什麼樣的大學,我要學什麼專業。這個問題,從前我無法回答,我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而現在大學考上了,大學夢實現了,同時這個問題也需要我來回答了,並且我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爲什麼要考大學。到了大學,我發現許多同學都是在爲了考試而去學習,只有到了考試時候纔會去學習。他們不知道自己畢業後要做什麼工作,要向什麼方面發展,他們更不知道自己畢業後可以做什麼。這是因爲他們心中夢想這個位置需要填充,心中有了夢想,他們纔會主動學習,心中有了夢想,他們的生活纔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而他們現在的理想便是“爲什麼要考大學”的答案。

而我,目前雖然我會主動學習,但這不是自己心中有夢想,這只是高中時期留下的習慣,隨着時間的流逝,這個習慣會慢慢地改變,那時的我,會變得頹廢,大學生活,對我也將失去意義。因此,我現在最需要的便是一個新的夢想,一旦有了新的夢想,我便可以再次揚起風帆,向着新的終點航行。夜深人靜時,我便會思考,我爲什麼考大學。想起以前模糊的答案,我努力的將它捋順清楚,結合自己的特長,自己的愛好,自己的經歷和現在的情況。我得到了一個清晰地答案。我考大學,便是爲了我新的夢想。我要創造自己的事業——一個經營零售業的公司。這是我想要做的事,也是我要做的事。

這便是我新的夢想,大學四年,很快就會過去。相信心裏有了這個新的夢想,我的大學將更加有意義。我的航程將變得更加順利,我的航向將變得更加清晰,我航行的動力也將變得愈加充足。

四、總結

大學生活已經開始,我們要帶上自己新的夢想,向新的高度行進。在新夢想的帶領下,我們的行動將不再機動,我們的學習將不再被動,我們的未來將會充滿希望。夢在心中,大學生活正式啓動。

德育答辯開題報告——大學,人生從這裏起航

時光,用它的姿態流逝着,像從指間流過的細沙,在不經意間滑落;像從針尖滴下的水滴,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愛,註定成爲記憶中最溫暖的風景;激情,奮鬥,笑靨,註定在記憶深處歷久彌新。來到北理工已經半年多了,半年的時間,半年的記憶,半年的回想,就讓我在此留下成長的足跡。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6

音樂教育作爲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培養和發展學生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方面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音樂教育寓教化於情感、趣味和娛樂之中,潛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響、心靈受到啓迪。音樂教育中德育滲透的教育途徑很多,作爲中等職業專科學校的鋼琴教師,我僅就鋼琴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略敘己見。

一、培養學生們優秀的品質和良好的習慣

就我校學生們而言,首要問題是培養學生們的優秀品質和良好學習習慣。而在培養自制力、耐力、毅力、自信力、專注力、適度感等許多非智力因素方面,鋼琴教育有着它獨特的功能。這是因爲音樂特有的非語言性的組織結構是和人類的情感、意志直接對應的。一個鋼琴演奏水平很高的人,能準確地辨析音樂的極微小的差別,這是感受性極高的表現。這樣的人在工作和學習中也往往具有一絲不苟、細緻認真的精神。因此我在鋼琴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演奏技巧的提高,更要充分發揮鋼琴教育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獨特功能,重視對學生們優秀品質、頑強毅力和良好習慣的培養。

1.在我上的每一堂課中,有意識地對學生們進行培養,哪怕對一種彈奏法,一個樂句或對指法、踏板的運用,都要嚴格要求,不能馬馬虎虎,得過且過。

2.培養學生們老老實實做人,從小事做起的品格。關心班級、熱愛集體、上好每一節課,學會寫課後筆記,保證每天的練琴時間,提高完成作業的質量。

3.鋼琴演奏和其他表演藝術一樣,是時間的藝術。鋼琴演奏的特點是演奏者平時練習的成果要在演奏的一剎那間完美地、創造性地表現出來, “臺下十年功,臺上一分鐘”。但在現實中,常常會遇到一些學生們在會琴、考試和演出中怯場,由於心裏緊張,失去了正常的演奏狀態使音樂思維停頓,不能完整地表現音樂。針對這一問題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每位學生們的演奏能力進行有計劃、有意識的訓練和培養。

首先,要培養學生們的演奏慾望,表演的勇氣和自信心。在我校學習音樂專業的學生們進校前沒有學過鋼琴對鋼琴學習很陌生,一直都沒有演奏慾望,表演勇氣和自信心。因此我經常組織全班學生們進行鋼琴展示會,每學期其中期末考試前各一次,給學生們提供鍛鍊的機會,同時注意訓練思維高度集中的能力。其次,要求學生們科學準確地背譜,強調背譜是培養學生們具有清晰頭腦和理智的演奏習慣。第三,幫助學生們在演奏中克服技巧難關,使演奏技巧盡善盡美。我在上每堂課時都會對學生們的技術課題嚴格要求,讓學生們懂得憑僥倖心理,靠一時的演奏熱情,是學不好鋼琴的,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二、激發學生們熱愛所學專業、培養持之以恆精神

任何一項工作都要付出艱辛的勞動,鋼琴藝術也不例外。無論在智力或體力上,它都要求人們付出極大的勞動量,要有高度集中的思維能力。學生們要想學好鋼琴就必須有持之以恆的信念,只有這樣才能克服重重困難,提高鋼琴的演奏技巧。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們堅忍不拔、忘我勞動的精神和習慣。第一節鋼琴課,首先要對學生們進行理想教育,可以採取討論式的方法進行,讓學生們懂得,學習鋼琴不只是爲了滿足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而是要熱愛自己所學的音樂專業用心感受音樂,以考上理想大學爲目標。明確了目的,學生們纔有可能長期地、不間斷地付出艱辛的勞動,從而掌握鋼琴這門藝術。

三、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從作品中體會人格魅力淨化靈魂

在正在發展中的職業中專而言,我校的音樂專業的學生們和幼師專業的學生們都屬於初級鋼琴的水平,只有極少數能達到中高級鋼琴演奏水平。而學生們對作品思想內容理解的如何,直接關係到學生們演奏的效果。無論曲目大小其演奏的效果都要讓聽衆感到悅耳好聽,這纔是最終目的。一首鋼琴作品,如果對它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不瞭解,就很難使人在情感上被打動、在思想上發生共鳴。因此在鋼琴教學中,我會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通過對作品背景、作者生平的講解,使學生們瞭解整個作品的思想情感,從而激發強烈的表現慾望。這時彈奏作品,就會按照作者的思想情緒、感情脈絡去表現,而成功的演奏又反過來使學生們更進一步深化對作品的認識,從而受到感染和薰陶。在這個過程中,德育的滲透是潛移默化的。

作爲鋼琴教師不僅要挖掘鋼琴作品中美的各種因素,而且還要善於啓發誘導學生們以美導行,使他們在學校美育教育活動的實踐當中認識美、體驗美、掌握美、表現美、創造美。充分利用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恰當處理好教育與教學的關係,結合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育形式,讓學生們在受到美的薰陶的同時,宏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陶冶學生們的情操,培養學生們的優良品格,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德育論文開題報告7

一.學業、理想與未來

高中的時候總以爲大學盡是自由的生活,上一些輕鬆的課,四年的生活很容易就混過去了。現在看來這想法簡直天真到近乎愚蠢。

或許是因爲那些爲了高考拼搏的日子太過忙碌,我們甚至沒有機會去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爲什麼要上大學?大學教育的目標何在?

有人說是爲了一紙文憑,爲了將來就業順利。這種看法反映了大學教育在功利視角下的偏差,一些學生上大學只是爲了混畢業證,只要混夠了學分就心滿意足,也就只願意付出取得到這個分數的時間學習。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知識爆炸的時代,另有說法是知本時代,一個人僅僅初級、中等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文化知識和技能的.欠缺會讓人很難在未來的社會立足。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大學教育對自己的知識增長與境界提升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大學教育中獲取的核心價值,依然是學習專業知識、學習道理、鍛鍊技能,爲將來踏上職業道路做準備。

曾經看到過一句評價大學的話,‘University’不是‘由你玩四年’!的確,大學的時光是寶貴的,你所厭惡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到不了的明天;你所浪費的現在,是未來的自己再也回不去的曾經。四年的光陰也許轉瞬即逝,究竟是庸庸碌碌無所作爲,還是把握短暫的青春,爲了理想而奮鬥?其中的選擇不言自明。

二.能力與創新

大一開學不久,各個社團和學生組織就都進行了招新工作,許多同學都抱着鍛鍊能力、積累工作經驗的想法加入了這些組織。我個人認爲自己當初的想法太簡單了,並不是說定期開個會寫個策劃就叫能力強了。僅就社團來說,從交流會中大家的反饋來看我們的社團還存在活動參與度不高、沒有明確定位和長遠規劃等問題,那麼作爲社團的管理人員,我們的能力是不是就應該體現在妥當地解決這些問題上?管理學講道、經、技三種境界,如果在工作中只是負責跑個腿做個會議記錄這些事情,顯然還只停留在技的層面,而作爲一個成功的社團負責人,必須要讓自己在道的境界上更上一層樓,運籌帷幄,把握大局,認清社團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不是爲了辦活動而辦活動,而是在活動中宣傳社團文化,提升影響力。這些方方面面無不體現也無不要求着一個人的能力。

在創新方面,我對如果不能做得更好,就不要做別人做過的活動這一看法有很大的認同感。不論是策劃活動、培訓還是拉贊助,多一個新想法,不管是否可行,都是一種進步。我想我們不是想得到,做不來,而是還停留在想不到的階段。在今後的實踐和交流中,我們還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三.集體生活與人際交往

與高中相比,大學生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生活環境的變化。離開父母獨自生活,衣食住行都要自己安排;同學們來自五湖四海,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存在種種差異,互相理解和關心成爲一種需要。

儘管有各種困難,我們還是要學會適應新的環境,學會過這種集體生活,也要學會獨立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朋友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家人,宿舍裏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四個人,不管是上課還是休息都在一起,真的就像家人一樣,互相關心愛護。

對於大學中的人際關係,有人說大學是社會的縮影,我想既是因爲大學競爭的激烈,也是因爲大學的人際關係更趨向社會化,變得更加複雜。但我始終認爲人與人的交往最重要的就是多溝通,多換位思考,不卑不亢,以誠相待。雖不能推心置腹,至少要交以真心。

四.大學經緯 細細規劃

大學與高中的不同之處,其中之一就是高中的學習有高考這一明確的目標,而大學裏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同一個起點可以延伸出不同的方向。但不管目標爲何,總要細細規劃一番,讓夢想的實現顯得有跡可循。

五.行動措施

大學一年級:準備期。階段目標:注重基礎知識 提高學習成績。很多同學認爲自己終於從高考的千軍萬馬中殺了出來,來到大學應該輕鬆度過,因而產生了懈怠和浮躁的心理。殊不知大學是新的起點,在此期間我們學習的技能都是四年後在社會中生存的基礎。因此從大一開始就要樹立正確的學業觀,端正態度,珍惜時間,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積極思考,主動與身邊的同學交流。

大學二年級:定向期。階段目標:確定主攻方向 培養綜合素質。大二是承前啓後的一年,既要抓穩基礎,又要做好由基礎課向專業課過渡的準備;同時虛心請教師長和校友,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意願選擇主攻方向,有條件、有必要的情況下輔修其他課程和專業。關於提高個人綜合素質,一方面要進行英語和計算機課程的學習,並參加等級考試;另一方面要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培養自己的交流溝通能力、組織領導能力。

大學三年級:提升期。階段目標:提升職業技能,積累職業經驗。大三是快要把自己跑向社會的時候。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既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考取經濟類的相關資格證書,又要增加兼職和實習的次數,擴大校內外交際圈,積累對求職有利的信息和經驗。同時學習一些求職技巧,學習製作簡歷和求職信。

大學四年級:衝刺期。階段目標:充分掌握資訊,實現畢業目標。留意學校就業中心通知及其他重要的招聘渠道,收集招聘信息,主動出擊。在爲工作忙碌的同時也要準備好畢業論文,給大學四年畫上圓滿的句號。

六.總結

一期一會,說的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緣分。正如大學之於我們,是一段無法重來的寶貴時光。人生及其每個瞬間都不能重複,我們要珍惜每個瞬間的機緣,併爲人生中可能僅有的一次相會,付出全部的心力;若因漫不經心輕忽了眼前所有,那會是比擦身而過更爲深刻的遺憾。大學,青春,一期一相會,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