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由來簡短(精選14篇)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

中秋的節日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爲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爲“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在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侗族稱爲“南瓜節”,仫佬族稱爲“後生節”等。

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文學作品。《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精選14篇)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秋節的由來簡短(精選14篇)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1

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爲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爲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2

同學們,你們知道中秋的來歷嗎?我聽爸爸說:中秋節的來歷是。

古時期。有一個叫后羿射手,它把天上的十個太陽射去了9個,後來楓調雨順,王母娘娘爲了感謝他,就賜給他兩粒仙丹法力無邊,人吃了就可以飛上不料,這件事被后羿的徒弟知道了,有一天,他的徒弟趁后羿出門打獵去了,就偷偷的飛奔到后羿的房間,強道后羿的妻子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爲了不讓仙丹落在壞人之手,就把仙丹放到嘴裏一不小心就吞下去,後來飄飄然然都來到廣寒官,后羿沒了嫦娥甚是思念,只好每在八一十五那天做了嫦娥在喜歡吃的餅在放在桌子上,好像是在跟愛妻一起吃。嫦娥也萬分思念后羿於是化作明月,所以中秋節那天月亮格外的名亮人們爲了懷戀他們就在中秋節這天吃月餅,親人團常日這今年是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3

關於中秋節的由來說法比較多,“中秋”一詞最早源於《禮記·月令》中的“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開始過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女兒節等,是流行於中國衆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4

中秋節起源於中國,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爲每年農曆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也是日本、越南、朝鮮半島等地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是大家團圓的日子,每年的中秋節大家都會趕回家和家人團聚。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和姐姐、姑姑、媽媽都在我家過中秋節。這中秋節還有一個由來呢!

從前,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爲后羿射死了玉皇大帝的九個兒子,被罰下凡間,在凡間后羿除了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逢蒙也混進來了。一天,后羿到崑崙山,巧遇到了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就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逢蒙看見了。第二天,逢蒙趁后羿出門打獵時,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沒辦法只好吞下不死藥昇天了。百姓們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料,祈求平安。

現在也有很多人會在月下襬設香料。在中秋節最重要的就是賞月了,中秋節的晚上大家都要打開窗戶,仰望天空賞月,那月亮又大又圓,可惜這次中秋節下雨,月亮沒有出來,我們全家邊吃月餅邊看中秋晚會。

我希望明年的中秋節能看到又大又圓的月亮過中秋節。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5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候是一年中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所以中秋又稱爲仲秋。

中秋節的夜晚,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似的朗朗明月,就會期盼着家人一起團聚,所以中秋又稱爲“團圓節”。相傳古代齊國有一位醜女,名叫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天子在月光下見到無鹽,覺得她美麗出衆,就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燈塔、舞龍燈等特殊風俗。中秋節習俗很多,形式也不一樣,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聽了我的介紹,你們都知道中秋的來歷了吧?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6

中秋節是一個美好團圓的日子。

相傳在遙遠的古代,那時天上有十個太陽,強烈的太陽光把土地包括植物都給照枯了。有位叫后羿的男子把九個太陽給射了下來。留下了一個造福人類。事後他娶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妻子叫嫦娥。因爲這件事,王母娘娘賜給他一顆神藥。後來他的徒弟知道他有一顆神藥,趁后羿不在去搶 。嫦娥爲了保護仙丹就吞了下去。嫦娥的身體突然變得輕盈盈的,慢慢飛上了天,飛上了月球上。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嫦娥和后羿,就把這一天定爲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八月節等。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圓月”、“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異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皎潔的月亮來寄託遊子對家鄉深深的思鄉情意。正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句詩一樣思鄉。

說到中秋節,這讓我想到了蒙古族的中秋節習俗,追月節。這不禁讓我想到了這樣畫面:潔白的月亮下,蒙古族的男女老少個個都穿着鮮豔的服裝,跨上高大的駿馬。在銀光閃閃的月光下奔馳在廣闊的草原上。皎潔如玉的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於西方。他們則朝西騎馬奔馳,緊緊追隨於月亮淡淡的足跡。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7

農曆八月十五,金風送爽,桂子飄香,居秋季孟、仲、季三月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佳節,因此時月亮最圓也最美麗,而人們把月圓引申爲團圓的象徵,所以農曆八月十五也稱做「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從民俗的關點來看,中秋節是起源於古代「祭月」的風俗。太古時代因爲人們無知,對自然界的`事物都有敬畏的心理,把日、月、山、川、雨、電都奉爲神靈加以膜拜,而月亮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僅次於太陽,自然也成爲重要的祭拜對象。早在《周禮》一書中就曾記載:周天子在每年中春的白天,在國都的東郊舉行隆重的儀式祭日;在中秋之夜於國都西郊祭月迎寒。

另有一種說法是,因爲我國以農立國,對土地的收成十分重視,所以在播種的時候,常會祭祀土地神祈求豐收,稱爲「春祈」,而在收成時也會祭祀土地神,答謝神的庇護,稱爲「秋報」。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節,這一天大家拜的也是土地公,所以「中秋節」也有可能是古代「秋報」的遺俗,再加上後人附會祭月、賞月的習俗而逐漸流傳下來。

中秋何時開始爲歲時節日,在禮記與史記中就有提及。秦漢的時候,中秋節曾舉行敬老活動,官府向老人賜予坐凳、手杖和用蒸熟米飯做的圓餅。而晉代時就有賞月的風俗。可是要到唐代《唐書.太宗紀》記載以八月十五日爲中秋節,才正式定爲重要的節日。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並且焚香拜月祈求神明的保佑。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8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比如最著名的春節、元宵節,還有令人快樂的端午節、兒童節…當然,肯定少不了與春運並齊的秋運——中秋節。

中秋節時,傳說有一個工匠,他覺得月亮很圓、很美。於是他便照月亮的形狀做了一張厚厚的大餅,並在大餅上雕出好看的花紋來。這樣一來,大餅就變得十分美麗。工匠就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月餅”。官府得知後,便把製作月餅的那天叫做中秋節。

今天我要去我的叔叔家。我們一起吃團圓飯,吃得好開心!叔叔和爸爸一邊吃飯,一邊說話。我在一旁安靜的吃飯,我們老師說過—食不言嘛,下一句是什麼來着?不管它。我吃完飯後就吃月餅,把我撐死了!撐死了哪有時間賞月亮啊!我乾脆看電視上的月亮!等我好點了,再去看看真月亮吧!

聽說9月9日南京晨報上有一張“月報”。我便把它放在暗房裏,呀!還真有大月亮呢!又圓又大,又厚又香…哎哎哎,那不成月餅了嗎?我是一隻小饞貓。我可惡的小老弟笑我是大豬,我懶得理他。可最後,我們吵起來了,還吵得“不亦樂乎”。他講我一句“大豬”,我講他一句“大狗”…

到了8點多,我不捨得的離開了叔叔家。呀!糟了!晚會沒看呀!老爸快開車,回家看晚會呀…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9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也稱爲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10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小學生四年級數學日記中秋節的由來: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11

傳統的中秋到了,爺爺上街買了好多吃的,一直忙個不停。我和哥哥一邊玩一邊聞到爺爺做的飯菜香飄來了,口水直流。

不一會兒,爺爺就叫我們吃飯了,我和哥哥興高采烈地跑着回家,一桌豐盛的晚餐。爺爺帶着我們在院子裏,邊吃月餅邊賞月亮,這時爺爺給我們講“嫦娥本月的故事”:在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莊稼枯死,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拉開神功,一氣之下射下九個太陽,百姓纔有了幸福的生活。后羿有個妻子叫嫦娥。一天嫦娥偷吃了王母得不死藥,即可成仙。后羿十分傷心,爲了思念妻子,在後花園裏,擺上很多嫦娥愛吃的食鮮果。百姓們得知嫦娥本月後紛紛擺下香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聽完爺爺的故事讓我瞭解中秋的來歷。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12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學界一般認爲是起源於上古時期先民的月亮崇拜。中華民族是一個農耕文化深厚源遠的民族,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認識到月亮的圓缺變化與農耕時令之間的關係。

中秋節源自於人們對月亮的崇拜。我國是古老的農業國家,古人經長期觀察認爲,月亮的運行同農業生產和季節變化有很大關係,因此祭月就成了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重要祭祀活動。

《周禮》記載,我國周朝時就有中秋之夜擊鼓賦詩以“迎寒”的活動,周天子每年秋天都要舉行“夕月”儀式。春秋戰國時,日月神分別稱爲東皇公、西王母。後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變而來。北魏、隋唐以來,歷代都有秋分祭月的禮儀。

人們爲了祈求月神爲農業發揮有利作用,或爲了慶祝豐收,答謝月神的保佑,便更加重視祭月、拜月禮俗,現在北京的月壇公園就是明清中央政府祭月的壇場。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在祭月拜月的同時,又出現了賞月的習俗。晉代文獻中已有中秋賞月的記載。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13

馬上就要到中秋節了,我非常高興,因爲一到中秋節我就可以和全家人一起觀賞月亮,還可以吃到香噴噴的月餅。可是我卻不知道中秋節是怎麼來的,所以我就問我的家人,可他們也不知道,我只好上網查。

查過之後我才知道原來是這樣的。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着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爲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看來以後我還要好好讀書,豐富知識。

中秋節的由來簡短14

每年的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三大節日之一,又名“團圓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關於它的來歷有不同的傳說,流傳最廣的是“嫦娥奔月”。

在遠古時期,有一個叫后羿的射手把天上的十個太陽射去了9個後,才風調雨順,王母娘娘爲了感謝他,就賜給了他兩粒仙丹,這兩粒仙丹法力無邊,人吃了可以飛上天。不料,這件事被后羿的徒弟知道了。有一天,他的徒弟趁后羿出門打獵去了,就偷偷地飛奔到后羿的房間裏,后羿的妻子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爲了不讓仙丹落入壞人之手就把仙丹放到嘴裏,一不小心就吞了下去。後來就飄飄然然來到了廣寒宮,后羿沒了嫦娥,甚是思念,只好每年都在八月十五那天,做了嫦娥最喜歡吃的餅子放在桌子上,好象是在跟愛妻一起吃。嫦娥也萬分思念后羿,於是化作明月。所以,中秋節那天,月亮格外的明亮。人們爲了懷戀他們,就在中秋節這天吃月餅,親人團坐賞月,“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月”就是的寫照。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