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教學設計(精選6篇)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爲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爲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爲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高中數學教學設計(精選6篇)

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數學教學設計(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1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下,要充分揭示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因此本節課我以建構主義的“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數學問題——嘗試解決問題——驗證解決方法”爲主,主要採用觀察、啓發、類比、引導、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手段上,則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抽象問題形象化,使教學目標體現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A版)數學必修四,第一章第三節的內容,其主要內容是三角函數誘導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節是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爲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過學生在已經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數的定義和誘導公式(一)的基礎上,利用對稱思想發現任意角與、終邊的對稱關係,發現他們與單位圓的交點座標之間關係,進而發現他們的三角函數值的關係,即發現、掌握、應用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時教材滲透了轉化與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了要求。爲此本節內容在三角函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體同學,本班學生水平處於中等偏下,但本班學生具有善於動手的良好學習習慣,所以採用發現的教學方法應該能輕鬆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四、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誘導公式的發現過程,掌握正弦、餘弦、正切的誘導公式;

(2)能力訓練目標:能正確運用誘導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餘弦、正切值,以及進行簡單的三角函數求值與化簡;

(3)創新素質目標:通過對公式的推導和運用,提高三角恆等變形的能力和滲透化歸、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個性品質目標:通過誘導公式的學習和應用,感受事物之間的普通聯繫規律,運用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誘導公式。

2、教學難點

正確運用誘導公式,求三角函數值,化簡三角函數式。

六、教法學法以及預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魚”,作爲一名老師,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方法,如何實現這一目的,要求我們每一位教者苦心鑽研、認真探究。下面我從教法、學法、預期效果等三個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而不僅僅是數學活動的結果,數學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爲了獲得數學知識,更主要作用是爲了訓練人的思維技能,提高人的思維品質。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以學生爲主題,以發現爲主線,盡力滲透類比、化歸、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採用提出問題、啓發引導、共同探究、綜合應用等教學模式,還給學生“時間”、“空間”,由易到難,由特殊到一般,盡力營造輕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體味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2、學法

“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很多課堂教學常常以高起點、大容量、快推進的做法,以便教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點,卻忽略了學生接受知識需要時間消化,進而泯滅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如何能讓學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識,提高學習熱情是教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人引導學生的學法爲思考問題、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簡單應用、重現探索過程、練習鞏固。讓學生參與探索的全部過程,讓學生在獲取新知識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後,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動學習轉化爲主動的自主學習。

3、預期效果

本節課預期讓學生能正確理解誘導公式的發現、證明過程,掌握誘導公式,並能熟練應用誘導公式瞭解一些簡單的化簡問題。

七、教學流程設計

(一)創設情景

1、複習銳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數值;

2、複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

3、問題: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嗎?引如新課。

設計意圖

高中數學優秀教案高中數學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自信的鼓勵是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簡單易做的題加強了每個學生學習的熱情,具體數據問題的出現,讓學生既有好像會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發掘潛力期待尋找機會證明我能行,從而思考解決的辦法。

(二)新知探究

1、讓學生髮現300角的終邊與2100角的終邊之間有什麼關係;

2、讓學生髮現300角的終邊和2100角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的座標有什麼關係;

3、Sin2100與sin300之間有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

由特殊問題的引入,使學生容易瞭解,實現教學過程的平淡過度,爲同學們探究發現任意角與的三角函數值的關係做好鋪墊。

(三)問題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發現任意角的終邊與的終邊關於原點對稱;

2、探究發現任意角的終邊和角的終邊與單位圓的交點座標關於原點對稱;

3、探究發現任意角與的三角函數值的關係。

設計意圖

首先應用單位圓,並以對稱爲載體,用聯繫的觀點,把單位圓的性質與三角函數聯繫起來,數形結合,問題的設計提問從特殊到一般,從線對稱到點對稱到三角函數值之間的關係,逐步上升,一氣呵成誘導公式二。同時也爲學生將要自主發現、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範作用,下面練習設計爲了熟悉公式一,讓學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悅,進而敢於挑戰,敢於前進

(四)練習

利用誘導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數值。

喜悅之後讓我們重新啓航,接受新的挑戰,引入新的問題。

(五)問題變形

由sin3000=—sin600出發,用三角的定義引導學生求出sin(—3000),Sin1500值,讓學生聯想若已知sin3000=—sin600,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0)的值。學生自主探究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2

一、單元教學內容

(1)算法的基本概念

(2)算法的基本結構:順序、條件、循環結構

(3)算法的基本語句:輸入、輸出、賦值、條件、循環語句

二、單元教學內容分析

算法是數學及其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計算科學的重要基礎。隨着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算法在科學技術、社會發展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並日益融入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經成爲現代人應具備的一種數學素養。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古代數學中蘊涵了豐富的算法思想。在本模塊中,學生將在中學教育階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對具體數學實例的分析,體驗程序框圖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通過模仿、操作、探索,學習設計程序框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發展有條理的思考與表達的能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三、單元教學課時安排:

1、算法的基本概念3課時

2、程序框圖與算法的基本結構5課時

3、算法的基本語句2課時

四、單元教學目標分析

1、通過對解決具體問題過程與步驟的分析體會算法的思想,瞭解算法的含義

2、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經歷通過設計程序框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理解程序框圖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順序、條件、循環結構。

3、經歷將具體問題的程序框圖轉化爲程序語句的過程,理解幾種基本算法語句:輸入、輸出、斌值、條件、循環語句,進一步體會算法的基本思想。

4、通過閱讀中國古代數學中的算法案例,體會中國古代數學對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

五、單元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1、重點

(1)理解算法的含義

(2)掌握算法的基本結構

(3)會用算法語句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難點

(1)程序框圖

(2)變量與賦值

(3)循環結構

(4)算法設計

六、單元總體教學方法

本章教學採用啓發式教學,輔以觀察法、發現法、練習法、講解法。採用這些方法的原因是學生的邏輯能力不是很強,只能通過對實例的認真領會及一定的練習才能掌握本節知識。

七、單元展開方式與特點

1、展開方式

自然語言→程序框圖→算法語句

2、特點

(1)螺旋上升分層遞進

(2)整合滲透前呼後應

(3)三線合一橫向貫通

(4)彈性處理多樣選擇

八、單元教學過程分析

1.、算法基本概念教學過程分析

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對解決具體問題過程與步驟的分析(喝茶,如二元一次方程組求解問題),體會算法的思想,瞭解算法的含義,能用自然語言描述算法。

2、算法的流程圖教學過程分析

對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模仿、操作、探索,經歷通過設計流程圖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瞭解算法和程序語言的區別;在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理解流程圖的三種基本邏輯結構:順序、條件分支、循環,會用流程圖表示算法。

3.、基本算法語句教學過程分析

經歷將具體生活中問題的流程圖轉化爲程序語言的過程,理解表示的幾種基本算法語句:賦值語句、輸入語句、輸出語句、條件語句、循環語句,進一步體會算法的基本思想。能用自然語言、流程圖和基本算法語句表達算法,

4.、通過閱讀中國古代數學中的算法案例,體會中國古代數學對世界數學發展的貢獻。

九、單元評價設想

1、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

關注學生在數學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是否對用集合語言描述數學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充滿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能否體會集合語言準確、簡潔的特徵;是否能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2、正確評價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關注學生在本章(節)及今後學習中,讓學生集中學習算法的初步知識,主要包括算法的基本結構、基本語句、基本思想等。算法思想將貫穿高中數學課程的相關部分,在其他相關部分還將進一步學習算法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3

一、課題: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數學第一冊(上)《2.7對數》

二、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講清一些基本內容的實際背景和應用價值,開展“數學建模”的學習活動,把數學的應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學中。任何一個數學概念的引入,總有它的現實或數學理論發展的需要。都應強調它的現實背景、數學理論發展背景或數學發展歷史上的背景,這樣才能使教學內容顯得自然和親切,讓學生感到知識的發展水到渠成而不是強加於人,從而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內容的實際背景和應用的價值。在教學設計時,既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情感態度和科學價值觀方面的發展,也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能力。在課程實施中,應結合教學內容介紹一些對數學發展起重大作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用以反映數學在人類社會進步、人類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同時反映社會發展對數學發展的促進作用。

三、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學習對數的概念及其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它屬於函數領域的知識。而對數的概念是對數函數部分教學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而函數的思想方法貫穿在高中數學教學的`始終。通過對數的學習,可以解決數學中知道底數和冪值求指數的問題,以及對數函數的相關問題。

四、學情分析:

在ab=N(a>0,a≠1)中,知道底數和指數可以求冪值,那麼知道底數和冪值如何求求指數,從學生認知的角度自然就產生了這樣的需要。因此,在前面學習指數的基礎上學習對數的概念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對數的概念。

2.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

(二)能力目標:

1.理解對數的概念。

2.能夠進行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

(三)德育滲透目標:

1.認識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與相互轉化,

2.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

六、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對數定義,難點是對數概念的理解。

七、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法八、教學流程:

問題情景(複習引入)——實例分析、形成概念(導入新課)——深刻認識概念(對數式與指數式的互化)——變式分析、深化認識(對數的性質、對數恆等式,介紹自然對數及常用對數)——練習小結、形成反思(例題,小結)

八、教學反思:

對本節內容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本人反覆閱讀了課程標準和教材,教材內容的處理收到了一定的預期效果,尤其是練習的處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提高了學生主體的合作意識,達到了設計中所預想的目標。然而還有一些缺憾:對本節內容,難度不高,本人認爲,教師的干預(講解)還是太多。在以後的教學中,對於一些較簡單的內容,應放手讓學生多一些探究與合作。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教學因素,都在不斷更新,作爲數學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從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設計課堂教學,關注學生個性和潛能的發展,使教學過程更加切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對於本教學設計,時間倉促,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期待與各位同仁交流。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在初中學過原命題、逆命題知識的基礎上,初步理解四種命題。

2、給一個比較簡單的命題(原命題),可以寫出它的逆命題、否命題和逆否命題。

3、通過對四種命題之間關係的學習,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4、初步培養學生反證法的數學思維。

二、教學分析

重點:四種命題;難點:四種命題的關係

1、本小節首先從初中數學的命題知識,給出四種命題的概念,接着,講述四種命題的關係,最後,在初中的基礎上,結合四種命題的知識,進一步講解反證法。

2、教學時,要注意控制教學要求。本小節的內容,只涉及比較簡單的命題,不研究含有邏輯聯結詞“或”、“且”、“非”的命題的逆命題、否命題和逆否命題,

3、“若p則q”形式的命題,也是一種複合命題,並且,其中的p與q,可以是命題也可以是開語句,例如,命題“若,則x,y全爲0”,其中的p與q,就是開語句。對學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題“若p則q”中的條件與結論就可以了,不必考慮p與q是命題,還是開語句。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學法和循序漸進導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題

2、多媒體演示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一個生活中有趣的與命題有關的笑話:某人要請甲乙丙丁吃飯,時間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時赴約。丁卻打電話說“有事不能參加”主人聽了隨口說了句“該來的沒來”甲聽了臉色一沉,一聲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說了一句“哎,不該走的走了”乙聽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這時還沒意識到又順口說了一句:“俺說的又不是你”。這時丙怒火中燒不辭而別。四個客人沒來的沒來,來的又走了。主人請客不成還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覺得這個人不會說話,但是你想過這裏面所蘊涵的數學思想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能揭開它的廬山真面,學生的興奮點被緊緊抓住,躍躍欲試!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複習提問:

1.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與結論各是什麼?

2.把“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看作原命題,它的逆命題是什麼?

3.原命題真,逆命題一定真嗎?

“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這個原命題真,逆命題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的原命題真,逆命題就不真,所以原命題真,逆命題不一定真.

學生活動: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則兩直線平行;

(2)若一個四邊形是正方形,則它的四條邊相等.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舊知識,打下學習否命題、逆否命題的基礎.

(三)新課講解:

1.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是“同位角相等”,結論是“兩直線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看作原命題,它的逆命題就是“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說,把原命題的結論作爲條件,條件作爲結論,得到的命題就叫做原命題的逆命題。

2.把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與結論同時否定,就得到新命題“同位角不相等,兩直線不平行”,這個新命題就叫做原命題的否命題。

3.把命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條件與結論互相交換並同時否定,就得到新命題“兩直線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這個新命題就叫做原命題的逆否命題。

(四)組織討論:

讓學生歸納什麼是否命題,什麼是逆否命題。

(五)課堂探究:“兩條直線不平行,則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個四邊形的四條邊不相等,則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題真,逆否命題是否也真?

(六)課堂小結:

1、一般地,用p和q分別表示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用¬p和¬q分別表示p和q否定時,四種命題的形式就是:

原命題若p則q;

逆命題若q則p;(交換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否命題,若¬p則¬q;(同時否定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逆否命題若¬q則¬p。(交換原命題的條件和結論,並且同時否定)

2、四種命題的關係

(1).原命題爲真,它的逆命題不一定爲真。

(2).原命題爲真,它的否命題不一定爲真。

(3).原命題爲真,它的逆否命題一定爲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話,先討論,後總結: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主人說的四句話:

第一句:“該來的沒來”其逆否命題是“不該來的來了”,甲認爲自己是不該來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該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題爲“該走的沒走”,乙認爲自己該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說的不是你(指乙)”其值爲真其非命題:“俺說的是你”爲假,則說的是他(指丙)爲真。所以,丙認爲說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五、作業

1.設原命題是“若斷它們的真假.,則”,寫出它的逆命題、否命題與逆否命題,並分別判。

2.設原命題是“當時,若,則”,寫出它的逆命題、否定命與逆否命題,並分別判斷它們的真假。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5

一、教材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從知識體系上看,它既是點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延續與提高,又是學習切線的判定定理、圓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基礎。從數學思想方法層面上看它運用運動變化的觀點揭示了知識的發生過程以及相關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滲透了數形結合、分類討論、類比、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二、學情

學生初中已經接觸過直線與圓相交、相切、相離的定義和判定;且在上節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點的座標、直線的方程、圓的方程以及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掌握利用方程組的方法來求直線的交點;具有用座標法研究點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基礎;具有一定的數形結合解題思想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能夠準確用圖形表示出直線與圓的三種位置關係;可以利用聯立方程的方法和求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方法簡單判斷出直線與圓的關係。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操作、觀察、探索、總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判斷方法,從而鍛鍊觀察、比較、概括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求知慾和學習興趣,鍛鍊積極探索、發現新知識、總結規律的能力,解題時養成歸納總結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用解析法研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二)難點

體會用解析法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

五、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內容的特點,爲了更直觀、形象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藉助信息技術工具,以幾何畫板爲平臺,通過圖形的動態演示,變抽象爲直觀,爲學生的數學探究與數學思維提供支持.在教學中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這樣可以爲不同認知基礎的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同時有利於發揮各層次學生的作用,教師始終堅持啓發式教學原則,設計一系列問題串,以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藉助多媒體創設泰坦尼克號的情景,並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已知冰山的分佈是一個半徑爲r的圓形區域,圓心位於輪船正西的l處,問,輪船如何航行能夠避免撞到冰山呢?如何行駛便又會撞到冰山呢?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已經學習的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將所想到的航行路線轉化成數學簡圖,即相交、相切、相離。

設計意圖: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有利於保持學生知識結構的連續性,同時開闊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新課教學——探究新知

教師提問如何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學生先獨立思考幾分鐘,然後同桌兩人爲一組交流,並整理出本組同學所想到的思路。在整個交流討論中,教師既要有對正確認識的讚賞,又要有對錯誤見解的分析及對該學生的鼓勵。

判斷方法:

(1)定義法:看直線與圓公共點個數

即研究方程組解的個數,具體做法是聯立兩個方程,消去x(或y)後所得一元二次方程,判斷△和0的大小關係。

(2)比較法: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與圓的半徑r做比較,

(三)合作探究——深化新知

教師進一步拋出疑問,對比兩種方法,由學生觀察實踐發現,兩種方法本質相同,但比較法只適合於直線與圓,而定義法適用範圍更廣。教師展示較爲基礎的題目,學生解答,總結思路。

已知直線3x+4y-5=0與圓x2+y2=1,判斷它們的位置關係?

讓學生自主探索,討論交流,並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

當已知了直線與圓的方程之後,圓心座標和半徑r易得到,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得到圓心到直線的距離d,他的本質是點到直線的距離,便可以直接利用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d。類比前面所學利用直線方程求兩直線交點的方法,聯立直線與圓的方程,組成方程組,通過方程組解得個數確定直線與圓的交點個數,進一步確定他們的位置關係。最後明確解題步驟。

(四)歸納總結——鞏固新知

爲了將結論由特殊推廣到一般引導學生思考:

可由方程組的解的不同情況來判斷:

當方程組有兩組實數解時,直線l與圓C相交;

當方程組有一組實數解時,直線l與圓C相切;

當方程組沒有實數解時,直線l與圓C相離。

活動:我將抽取兩位同學在黑板上扮演,並在巡視過程中對部分學生加以指導。最後對黑板上的兩名學生的解題過程加以分析完善。通過對基礎題的練習,鞏固兩種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判斷方法,並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後續學習的信心。

(五)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我會以口頭提問的方式:

(1)這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在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運用了哪些數學思想?

設計意圖:啓發式的課堂小結方式能讓學生主動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也促使學生對知識網絡進行主動建構。

作業:在學生回顧本堂學習內容明確兩種解題思路後,教師讓學生對比兩種解法,那種更簡捷,明確本節課主要用比較d與r的關係來解決這類問題,對用方程組解的個數的判斷方法,要求學生課外做進一步的探究,下一節課彙報。

七、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着簡介、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中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集合的含義,理解並掌握元素與集合的“屬於”關係、集合中元素的三個特性,識記數學中一些常用的的數集及其記法,能選擇自然語言、列舉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過程與方法:從圓、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定義引出“集合”一詞,通過探討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舉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個特性,探討元素與集合的關係,比較用自然語言、列舉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積極探討的精神,發展用嚴密謹慎的集合語言描述問題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瞭解集合的含義與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難點:區別集合與元素的概念及其相應的符號,理解集合與元素的關係,表示具體的集合時,如何從列舉法與描述法中做出選擇。

教學過程:

【問題1】在初中我們已經學習了圓、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大家回憶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對它們進行定義的?

[設計意圖]引出“集合”一詞。

【問題2】同學們知道什麼是集合嗎?請大家思考討論課本第2頁的思考題。

[設計意圖]探討並形成集合的含義。

【問題3】請同學們舉出認爲是集合的例子。

[設計意圖]點評學生舉出的例子,剖析並強調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確定性、互異性、無序性。

【問題4】同學們知道用什麼來表示一個集合,一個元素嗎?集合與元素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設計意圖]區別表示集合與元素的的符號,介紹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數集及其記法。理解集合與元素的關係。

【問題5】“地球上的四大洋”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1)(x+2)=0的所有實數根”組成的集

[設計意圖]引出並介紹列舉法。

【問題6】例1的講解。同學們能用列舉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嗎?

【問題7】例2的講解。請同學們思考課本第6頁的思考題。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在表示具體的集合時,如何從列舉法與描述法中做出選擇。

【問題8】請同學們總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那些內容?有什麼學習體會?

[設計意圖]學習小結。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回顧。佈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