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年度工作總結範文

產業扶貧年度工作總結

【導語】產業扶貧是指以市場爲導向,以經濟效益爲中心,以產業發展爲槓桿的扶貧開發過程,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是扶貧開發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

產業扶貧年度工作總結範文

爲深入貫徹落實省和市產業扶貧工作會議、全省扶貧開發工作“重精準、補短板、促攻堅”專項整改動員佈置會議精神,充分認識到脫貧攻堅重在產業,成在產業,把產業扶貧作爲脫貧增收的重要抓手。我縣緊緊牽住綠色產業這個“牛鼻子”,立足霍山特色資源,創新多種模式、採取多種渠道引導、鼓勵有條件的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業,擴大特色產業扶貧覆蓋面,爲全縣貧困戶脫貧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特別是在市農委8月中旬和9月下旬二次特色種養業扶貧工作專項督查後,我委針對督查中發現的問題,認真制定了整改措施,逐條落實到位。現將我縣20xx年度產業扶貧工作彙報如下: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組織領導開展情況:一是成立專門機構,確定專人負責。縣扶貧開發領導組下設一個產業扶貧工作組,組長由農委一名副主任兼任,農委抽6人、林業局4人、中藥材發展局2人、茶蠶辦4人組成工作組成員,並設有專門辦公室,有4名同志常駐辦公。同時又成立了縣特色種養業扶貧工作領導組,組長由農委主任兼任,在農委內下設一個專門扶貧辦公室,抽二名同志專職負責日常工作。二是抓好謀劃,立足產業這個脫貧之基,統籌謀劃特色產業發展、政策設計、工作佈署,爲縣委政府當好參謀。出臺了《霍山縣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實施方案》與《實施細則》,編制了霍山縣特色種養業20xx年度扶貧工作重點與分月工作計劃,協助43個貧困村制定產業脫貧計劃,逐戶量身定製脫貧措施,穩定和深化產業扶貧政策。三是抓好調度,通過召開調度會、定期通報、信息交流等措施,推動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四是抓好協調,對於產業扶貧推進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能主動擔當,積極作爲,爭取各相關部合支持與配合,形成產業扶貧的強大合力。20xx年上半年全縣召開了二次產業扶貧現場觀摩會,5月份還專門開展了產業扶貧工作專項檢查。8月下旬和10月下旬,針對市農委二次督查反饋情況進行了二次專項整改。

(二)貧困戶產業發展情況:20xx年,全縣完成三批貧困戶到戶產業項目驗收共有7952戶,實施特色種養業項目貧困戶是10712戶(20xx年、20xx年已脫貧戶發展產業項目只統計沒有驗收給予獎補)佔全縣20xx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7029戶中的62.9%(特色種養業到戶項目覆蓋率)。其中從事種植業發展6804戶、21091人;從事養殖業4499戶、13947人;從事加工、休閒農業的56戶206人。20xx年脫貧戶發展產業1967戶6808人;20xx年擬脫貧戶發展產業2256戶7832人。全縣貧困戶(不含20xx、20xx年已脫貧戶)共發展低產茶園改造17538畝、毛竹撫育和筍用林改造11758畝,油茶撫育191畝、種植天麻、茯苓等中藥材2165畝、種植蔬菜1203.1畝、食用菌312000棒、養蠶570種盒、養蜜蜂1024籠、養種豬134頭、黑毛豬5561頭、牛336頭、山羊3840只、土雞92962只、鴨鵝18009只、魚蝦等特色水產養殖4135.6畝、種植水果314畝。戶辦茶廠9個、竹加工廠2個、手工作坊1個、農家樂13家。全縣20xx年發放補助資金1740.6178萬元,比上年增加407萬多元,戶均受益2173.6元,比上年增加237.6元。全縣20xx年已發放小額貸款8439.1萬元,受益貧困戶2615戶(其中郵儲發放460萬,受益貧困戶96戶);其中包含分貸統還模式農商行發放貸款1569萬元,由11家農業龍頭企業主體實施,帶動422戶貧困戶受益;郵儲銀行發放貸款435萬元,由4家農業龍頭企業主體實施,帶動88戶貧困戶受益。

(三)、貧困戶、貧困村和“一村一品”專業村特色種養業達標情況:(1)發展特色種養業達標並已驗收的貧困戶有6993戶,完成任務101.0%(任務是6924戶),自種養比例達到40.66%。(2)全縣43個貧困村,發展特色種養業專業村達標的貧困村有43個,其中茶葉32個,毛竹4個、中藥材4個、水產1個,以黑毛豬產業帶動全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的1個,完成任務100%。(3)發展特色種養業貧困村達到“一村一品”的5個,分別是太陽鄉金竹坪村、大化坪鎮青風嶺村、大化坪村、佛子嶺鎮長嶺四個村(茶葉);諸佛庵鎮桃源河村(毛竹),任務完成達100%。

(四)、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情況:全縣有481家新型經營主體(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通過股份聯結、訂單聯結、服務聯結、務工聯結、租賃聯結等方式帶動貧困戶5902戶、18296人脫貧增收,其中20xx年擬脫貧戶是500戶1600人。戶均預計增收4000元以上。

(五)、特色種養業扶貧項目到村實施情況::20xx年度縣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安排到貧困村共建54個特色種產業發展項目,涉及43個貧困村,財政扶貧資金總投入1827萬元,貧困村項目覆蓋率達100%。其中20xx年度貧困村發展資產收益扶貧特色產業項目24個,涉及17個貧困村,投入扶貧資金706萬元。“三變”改革試點項目涉及14個村,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80萬元。特色產業項目主要茶葉和竹製品加工、高山蔬菜生產、中藥材生產、生態養魚、飼養黑毛豬等。

(六)、特色種養業扶貧資金投入情況:打卡到戶發放貧困戶產業發展獎補資金是1740萬元,特色種養業項目到村扶持資金是1852萬元。特色種養業扶貧資金投入強度達到2094元戶。

(七)、領導班子和農技人員結對幫扶情況:縣農委、茶蠶辦、農機局領導班子成員共聯繫經營主體19個,吸納254戶貧困戶、812個貧困人口。全縣農業技術人員共有173名,結對幫扶523戶貧困戶、1874個貧困人口。

(八)、特色種養業培訓情況:20xx年採取縣級集中和到村培訓二種方式,舉辦各類培訓班110多次,培訓經營主體629個,培訓幫扶幹部756人,培訓貧困戶6685戶。

二、主要做法:

(一)因戶施策發展到戶特色種養業。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進一步推出了畜禽集中代養、以羊換羊、資產租賃、委託加工、訂單收購、聯戶經營、組建家庭農場、龍頭帶動、入股集體經濟、後備箱工程等脫貧攻堅“三十六計”,拓寬了貧困戶產業發展思路,從而使不同家庭條件的貧困戶都能根據自身條件和能力,從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產業發展的路子。全縣各鄉鎮都涌現出一大批典型案例,充分帶動了貧困戶的產業發展。例如下符橋鎮採取分散代養模式,組織協調科氏叢林公司統一提供黑毛豬種,讓貧困戶按照公司統一要求,分戶飼養黑毛豬,然後統一回收;東西溪鄉餘家畈村組織養殖大戶爲14戶貧困戶集中代養28頭豬,仔豬由貧困戶提供,然後扣除仔豬成本後,利潤與貧困戶增均分;諸佛庵鎮小堰口竹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吸收貧困戶18戶49人入社,社員以毛竹資源入股,按毛竹園面積、遠近、蓄積量計算股份,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年底依收入進行分紅;磨子潭鎮充分利用大別山旅遊快速通道,沿線發展農家樂,並組織貧困戶將當地特色農產品上櫃展示銷售,讓遊客“後備箱”滿載而歸。

(二)因地制宜推動旅遊和電商扶貧產業。以龍頭企業爲主體,以貧困戶的資源爲生產基地,將田園變景區、茶園變公園、發展休閒觀光體驗旅遊爲一體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全產業鏈,由企業統一進行生產、管理,產品加工和銷售,實現貧困戶收益化。設立綠色減貧專項資金600萬元,以“旅遊+”多種複合業態爲抓手,扶持鎮村成立旅遊服務公司、鄉村旅遊扶貧協會,拓寬增收渠道。在43個貧困村設立村級電商服務站,充分依託鄉村電商能人,幫助貧困戶開設網店或開展代賣,將有條件的貧困戶培育成爲農村電商的帶頭戶,解決貧困戶農副產品“賣難”問題。如:磨子潭鎮大力發展農家樂、驢友之家、體驗農場、茶谷小院等項目,通過資金幫貸、就業幫介、產品幫賣、發展幫帶等模式,實施“1+3+10”扶貧項目,帶動75戶274人擺脫貧困;上土市鎮陡沙河溫泉小鎮項目,雖然目前僅完成一期開發,直接在溫泉景區務工的貧困戶有120人,人均務工年收入約2萬元,在景區周邊服務的貧困戶有27戶,戶均年增收近3萬元;抱兒鍾秀公司實施“黃茶---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項目,打造茶旅融合新樣板,將帶動7個貧困村、640戶貧困戶脫貧增收;漫水河鎮陳家畈村通過村淘平臺銷售山芋粉絲項目,按種植戶200元/畝補助和80%設備補貼,對成品粉絲進行包裝設計,貧困戶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三)創新推進資產收益型扶貧模式。總結推廣《精準扶貧三十六計》,拓寬脫貧思路,探索創新脫貧新模式,增強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出臺了《霍山縣資產收益扶貧實施方案》和《霍山縣資產收益扶貧項目操作規程》,結合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和“三變”改革,大力實施資產收益扶貧。一是探索“政府+企業+貧困村/貧困戶”合作模式,鼓勵貧困村以集體土地、林地、水域等資源要素和資金參股開發加油站、水電站、小水庫水面經營等收益較好的優質項目,獲得分紅用於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補助貧困戶。如:太陽鄉參股觀音巖水電站,每年將獲得8%的固定分紅收益,爲兩村30戶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每年每戶提供3000元固定收益;單龍寺鎮東風橋、下符橋鎮廟崗集村20xx年首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計劃實施加油站、大棚蔬菜基地等項目,將帶動90戶貧困戶獲得固定分紅;太平畈鄉洪峯村投入40萬元建成高山蔬菜保鮮冷庫,上土市鎮陡沙河村投入80萬元建設特色農產品銷售中心,爲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順產順銷,穩定增加了收入。二是結合農村“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盤活貧困家庭資源、資產和資金,讓貧困戶有更多的穩定增收渠道。如太平畈鄉王家店村淮源農莊,利用霍山石斛品牌,大力發展特色民宿,與周邊貧困戶簽訂合作協議,貧困戶以自家房屋入股,淮源農莊免費改造貧困戶房屋並負責統一管理服務,交由貧困戶自主經營,經營收入按照5:5分紅。三是深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積極引導貧困戶將承包土地、林地、水面經營權等以折價入股、租賃方式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貧困戶獲得長期穩定的財產性收益。如:太陽鄉通過政府搭建產業平臺、提供保障服務,該村將7000畝山場流轉給安徽茂源農業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農戶除每年收取林地租金,還可以就近參與採集加工,目前已有12戶貧困戶受益;黑石渡柳樹店村將貧困戶的土地流轉給安綠園公司,由公司統一新建蔬菜大棚,統一提供種苗和技術服務,公司高於市場價蔬菜收購,既降低了公司成本,又增加了貧困戶收入,已有8戶貧困戶受益。

(四)積極創辦扶貧產業互助組織。積極探索以貧困戶爲主體,通過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組織多戶貧困戶成立互助組織,形成“多戶聯動、抱團取暖、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走上致富道路。單龍寺鎮有15戶貧困戶組成互助社,利用各自條件優勢,簽訂互助協議,取長補短,發展水庫養魚;諸佛庵鎮桃源河村實施“互助合作、貸羊還羊”產業扶貧項目,通過組建村民互助組,以貸羊還羊滾動發展的運行機制,互幫互助、共同發展,以“輸血”增強“造血”功能,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該項目第一期投入35萬元,新建標準化羊舍360㎡、管護用房70㎡,購買種羊200只,第一批帶動7戶羣衆發展高山養羊。計劃通過三年的滾動發展,帶動20戶羣衆發展高山養羊、脫貧致富,預計總養殖規模達到2000頭,年總純收入超過100萬元。

(五)加強建立幫扶利益聯結機制。爲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中的生力軍作用,拓寬貧困羣衆穩定增收渠道,縣農委在全縣深入開展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活動,並專門下發了通知,分批召開了四期培訓會,培訓人次達600多人次。目前全縣有481家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股份聯結、訂單聯結、服務聯結、務工聯結、租賃聯結等方式帶動貧困戶5902戶、18296人脫貧增收,20xx年擬脫貧戶500戶1600人。

(六)深入開展農業技術人員結對幫扶。在20xx年農技人員結對幫扶貧困戶的基礎上,縣農委又對全縣農業技術人員結對幫扶貧困戶人員進行調整充實,繼續開展“五個一”行動,即幫助貧困戶理清一個發展思路、選準一個脫貧產業、聯繫一條銷售渠道、傳授一門實用技能、找到一條就業門路,變輸血式扶貧爲造血式扶貧,增強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同時結合新型農民培訓、農技推廣補助等項目,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試驗示範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農林簡單實用技術及產業經營知識培訓。20xx年通過各種形式共培訓貧困戶6685戶,發放培訓資料1萬餘份。同時充分發揮“菜單式”產業扶貧手冊的指導作用,幫助貧困戶按照《扶貧產業菜單》選擇產業項目,按《扶貧技術指南》指導生產,提高生產技術管理水平。

三、存在問題:

1、特色產業發展風險大,貧困羣衆參與度不高。我們山區種植糧油缺乏比較優勢,經濟效益低下,必須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才能脫貧致富。但發展農業產業週期長、見效慢、風險大,還受自然災害、市場行情、疫病防控、技術指導等方面因素的制約。我們在對產業扶貧工作認識還沒有完全到位,宣傳、引導貧困戶發展力度不夠,幫助貧困戶解決抵禦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辦法不多,技術指導服務跟不上,導致貧困羣衆發展特色產業有畏難情緒,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性不強,參與程度不高。

2、特色產業發展規模偏小,管理水平與效益偏低。與傳統農業相比,發展特色產業投入較大、管理水平要求較高、見效需要時間較長、市場相對較遠而且風險相對較大,只有持之以恆努力、形成一定的規模纔有效益。但在貧困山區,政府與農民的投入能力與抗風險能力都非常有限,導致產業發展速度偏慢、規模偏小、管理不精、效益不高,對山區農民的扶貧作用遠未得到充分發揮。我們縣農委沒有很好地完全落實省農委制定的貧困村“特色種養業專業村”和“一村一品”的標準與要求,根據全縣43個貧困村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分類指導,明確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形成區域發展、規模發展,致使我縣到目前爲止仍然有不少貧困村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主要還是依靠貧困羣衆自身的單打獨鬥,特色產業規模不大,效益不高。

3、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偏低,發展產業後勁不足。農民是發展產業的主體,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直接決定着產業發展的水平與效益。但目前的情況是,我們山區絕大部分有文化、有體力、有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出門在外出打工,返鄉創業的青年農民只是極少數,留守農民特別是貧困戶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甚至體力都明顯偏弱,導致多數貧困戶沒能力或根本沒有指望靠在家發展特色產業脫貧致富,致使產業發展缺乏後勁,進而給產業扶貧工作帶來很大難度。近二年我縣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佔比看上起來達到70%以上,但有不少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產業自身效益不高,若不是有產業補助資金就會虧本,根本不圖產業長遠發展。比如我縣20xx年貧困戶發展天麻,扣除投入成本和產業補助外,就種植天麻本身來說,多數是虧本的。作爲農委對貧困戶生產技能培訓工作開展得不夠,沒有專項培訓經費,農委雖有職業農民培訓項目,但該項目針對的是職業農民,貧困戶基本上達不到職業農民要求,不在政策培訓範圍內。農委從其它項目上整合了一部分資金,舉辦了幾期貧困戶生產技能專項培訓,但覆蓋面很低,滿足不了貧困戶的需求。

4、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不強。發展產業與種植糧油作物不同,種植糧油作物在山區目前不存在市場風險,但發展特色產業,產品必須進入市場,以合理的價格銷售,才能獲取效益並維持“再生產”。耕地差異大、分佈散,農民人均耕地面積小,生產規模有限,這是我縣山區的實情。分散的“小生產”很難與遙遠的“大市場”對接,使我縣發展產業的市場風險進一步加大。近年來雖然通過推進土地流轉、培植種植大戶、發展合作經營、壯大農業企業,使農民的經營規模有所擴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小規模生產、分散經營目前在山區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很多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並沒有真正與農民實現“合作共贏”。一些農業企業與農*系不緊,帶動產業發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農民並沒有從加工、銷售等延伸的產業鏈中獲取“額外收益”。近二年,我們縣對一些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沒有獎補政策給予支持,影響了他們自身發展壯大,更影響了他們帶動貧困戶共同發展的能力和積極性。

5、產業建設人才匱乏,服務難以跟上。產業建設需要人才支撐,才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提高經濟效益。但目前我縣發展特色產業,一是建設主體缺乏人才,二是服務部門缺乏人才。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爲產業建設主體,多數只懂糧油種植、傳統技術,對新型產業、現代農業知之甚少,山區企業引進人才難,留住人才更難,山區鄉鎮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相對較少、較弱。而農業服務部門近年來又存在人員年齡結構偏大,知識老化、技能退化,專業人員配備不齊,服務力不從心。尤其是多數農技人員過多地承擔鄉鎮其它中心工作,用於專業技術指導與服務的精力有限。

四、20xx年工作安排:

1、凝聚扶貧共識,形成攻堅合力。縣農委作爲全縣脫貧攻堅工作中產業扶貧工作組的組織單位和特色產業扶貧的牽頭單位,對產業扶貧工作要在定位上更準,站位上更高,認識上更深,抓產業扶貧,是我們農委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爲此,一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堅定不移地走特色化發展道路;二是抓好謀劃,立足產業這個脫貧之基,統籌謀劃產業發展、政策設計、工作佈署,爲縣委政府當好參謀;三是抓好調度,通過召開調度會、定期通報、信息交流等措施,推動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四是抓好協調,對於產業扶貧推進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要主動擔當,積極作爲,爭取各相關部合支持與配合,形成產業扶貧的強大合力。

2、加大資金投入、做強特色產業。山區貧困農民投入有限,但發展產業不能搞“無米之炊”,因此必須加大對產業建設的'投入力度,將扶貧工作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將項目資金向發展產業傾斜,同時,要積極想法設法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加工銷售企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與貸款便利,充分發揮和調動新型經營主體在產業扶貧中的帶動作用,着力破解產業發展中面臨的種種困難與問題。支持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較深度貧困地區(深山區)以打造西山藥庫爲重點,中部地區以發展茶谷、竹業爲重點,外畈區以打造江淮果嶺爲重點。一是解決農民發展產業的啓動資金問題,支持羣衆廣泛參與,擴大產業的輻射面,進一步壯大產業;二是支持土地有序流轉與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產業由分散化、兼業化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提高產業的管理水平與效益;三是支持農民開展多種形式的加工轉化增值,延伸產業鏈條、延長銷售時間、拓寬市場空間、提高產業效益;四是支持新一代農民利用“互聯網+”等農業發展新理念、新模式,進一步拓寬山區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只有將特色產業“擴面”、“提質”、“增效”,才能帶動更多了山區農民脫貧致富。

3、創新發展方式,擴大產業覆蓋面。一是總結推廣《精準扶貧三十六計》,拓寬產業發展思路,探索創新脫貧新模式,增強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二是結合農村“三變”(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盤活貧困家庭資源、資產和資金,讓貧困戶有更多的穩定增收渠道。三是深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積極引導貧困戶將承包土地、林地、水面經營權等以折價入股、租賃方式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貧困戶獲得長期穩定的財產性收益。

4、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素質。山區種養大戶、科技示範戶、返鄉創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等,是山區未來農業的主體,也是山區農業的希望。他們雖然不屬“貧困戶”範疇,不是扶貧攻堅的對象,但他們身處基層,紮根羣衆,對其它農民脫貧致富起着極強的示範與帶動作用。今後農民培訓的重點,要放在這部分人身上,要充分發揮他們實戰經驗豐富、接受能力較強等優勢,對其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系統培訓,使其逐步成爲有文化、懂科技、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成爲農業理念創新的“先鋒”、科技成果轉化的“平臺”與“橋樑”,成爲促進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生力軍”與“帶頭人”。

5、建好合作組織,促進“抱團”發展。抓好農民合作組織建設,是提高新時期農民合作化程度,解決發展特色產業距離市場遠、產品銷售難的有效途徑。目前成立的很多農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其作用雖然沒有得到很好發揮,但很多農民已逐步意識到,發展特色產業只有“合作”才能“共贏”。今後工作的重點,一是對現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進行規範和管理,將支持重點放在與廣大農*繫緊密、運作良好,尤其是能夠真正帶動當地農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合作社、家庭農場上,將有名無實的“空頭”合作社、家庭農場逐步取締;二是支持、鼓勵條件成熟的地方創辦新的農民專業、家庭農場等合作組織,使農民在發展產業時能夠通過“抱團合作”方式減少投入、規範管理、降低風險、提高效益。三是支持農業企業壯大發展,發揮農業企業在產業脫貧中的帶動作用,通過企業引領產業發展。

6、建設人才隊伍,搞好產業服務。要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和扶貧工作實際,建設梯級人才隊伍。一是聘請知名專家教授,爲山區農業產業發展把脈問診,明確產業發展方向,解決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二是針對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破解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與“障礙”,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三是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培養留得住的本地人才、鄉土專家,提升科技人員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四是千方百計調動基層農業科技人員從事產業扶貧、服務產業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繼續做好農業技術人員結對幫扶工作,加強督查和考覈。五是結合新型農民培訓、農技推廣補助等項目,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試驗示範等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農林簡單實用技術及產業經營知識培訓。充分發揮“菜單式”產業扶貧手冊的指導作用,幫助貧困戶按照菜單選擇產業項目,提高生產技術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