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併購市場的報告

關於併購市場的報告

關於併購市場的報告

篇一:20**年中國併購市場報告

概述|CVSource投中數據終端顯示,20**年中國併購市場宣佈交易案例數量5233起,披露金額案例數量4496起,披露交易規模3328.51億美元,與去年同比分別增長17.15%、21.35%、5.72%,併購數量和併購規模均爲近7年來最高。從具體完成交易來看,製造業、能源及礦業、金融行業和食品飲料業居前。從併購類型來看,20**年借殼上市宣佈案例達24起,總披露金額達177.79億美元,與去年同比分別增長71.43%、508.20%。與此同時,在國內IPO退出渠道收緊的背景下,PE機構逐漸更加青睞併購退出。

20**年中國併購市場宣佈規模增長明顯

20**年在國內IPO窗口關閉的背景下以及併購重組審覈分道制等併購鼓勵政策頻出的刺激下,促使20**年達到近7年中國併購市場宣佈交易規模最大值,中國併購市場繁榮程度可見一斑。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終端顯示,20**年中國併購市場宣佈交易案例數量5233起,披露金額案例數量4496起,披露交易規模3328.51億美元,與去年同比分別增長17.15%、21.35%、5.72%,併購數量和併購規模均爲近7年來最高。2007年至今中國併購市場宣佈交易規模呈現平穩上升趨勢,其中20**年增勢較爲明顯,交易規模由2007年1050.7億美元增至20**年的3328.51億美元,累計增幅達216.79%;

年度重大進行中交易案例中,能源及礦業頻現鉅額交易,其中中石油的幾起出境宣佈交易規模巨大,格外引人注目。1月21日,中石油擬500億美元收購埃森克美孚在伊拉克油田項目;3月15日,中石油母公司中石油集團宣佈擬42.1億美元收購埃尼集團(Eni SpA)全資子公司埃尼東非28.57%的股權,從而間接獲得其在莫桑比克4區塊項目20%的權益;6月29日,中石油計劃50億美元從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收購Kashagan油田8.33%的股份,此外8月15日,中鋁礦業國際即將聘請高盛集團和摩根士丹利爲收購礦業和商品交易巨頭嘉能可斯特拉塔在祕魯的一座銅礦的交易提供顧問服務,這筆交易的價值可能在50億美元左右。這幾筆交易若能夠成功,將成爲中海油成功購得尼克森後我國能源行業又一重大出境收購案例,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能源礦業的巨大需求,以及國資背景企業其充足的資金支持及政策扶持,是促使能源及礦業頻現鉅額海外收購的主要原因。

此外,20**年手遊併購相當活躍,其中7月17日,掌趣科技發佈停盤公告,擬收購手機遊戲開發商北京玩蟹科技有限公司,收購價爲17.39億元;7月19日,華誼兄弟發佈公告,擬通過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國內最早專注於提供移動增值服務和移動網絡遊戲開發與運營服務的企業銀漢科技50.88%的股權,交易金額達6.72億元;8月23日天舟文化,將採用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方式,斥資12.54億元收購北京神奇時代網絡有限公司100%股權(見表1)。

20**年完成交易規模繼20**年之後再次出現下滑,但從整體來看2007年至今,中國併購市場交易完成規模及案例數量基本呈現增長態勢,交易規模從2007年781.5億美元增至20**年1338.8億美元,其中20**年達到近7年交易規模最高值1538.9億美元,案例數量在2010年達到近7年最高值4365起。20**年交易完成規模降至1338.8億美元,同比下降7.2%,交易案例數量爲2071起,同比下降32.01%,平均交易規模爲7783.72萬美元,同比升39.57%。相比較活躍的宣佈交易,完成交易規模整體略低,主要源於大型併購交易從宣佈到完成所需時間較長具有滯後性,以及部分交易的失敗(見圖2)。

本年度中國併購市場重大完成交易中最爲引人關注的便是中海油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全球性能源公司尼克森全部股權的交易,該筆交易也成爲中國企業海外現金收購中最大的一筆。中海油表示,這一交易將使公司增加約30%的淨探明儲量和約20%的淨產量,還將帶來在油砂、頁岩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方面的經驗,並將進一步拓展海外業務及資源儲備,加強在加拿大、墨西哥灣和尼日利亞的業務,並進入資源豐富的英國北海地區,成爲資源配置均衡、在世界主要油氣產區均佔據重要地位的全球性油氣勘探和生產公司。

5月29日,雙匯國際宣佈以總價71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的豬肉生產和加工商美國Smithfield,本次交易全部以現金支付,其中47億美元支付收購價款,並承擔後者24億美元的債務,收購完成後Smithfield將實現私有化,9月27日,交易完成。本次交易無疑是20**年海外併購的焦點,這也是目前中國企業對美國企業金額最大的一次併購。雙匯董事長萬隆在宣佈這宗交易時說,雙方在併購後能夠通過從美國進口高質量的肉產品來滿足中國市場對豬肉不斷攀升的需求,還能夠繼續服務於美國和全球市場。顯然,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是一次強強聯合,對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將產生重大影影響。

6月18日,蒙牛乳業與雅士利聯合宣佈,蒙牛乳業向雅士利所有股東發出要約收購,並獲得雅士利控股股東張氏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和第二大股東凱雷亞洲基金全資子公司CA Dairy Holdings接受要約的不可撤銷承諾,承諾出售合計約75.3%的股權,其中張氏國際和凱雷分別持股51.3%和24%。8月15日,蒙牛出資111.89億港元成功獲得雅士利89.82%股份,交易順利完成,創下國內乳業規模第一併購案。

7月16日,百度宣佈與網龍網絡簽署諒解備忘錄,擬19億美元收購網龍網絡旗下91無線網絡100%股權,8月14日,百度與91無線正式簽署收購協議,10月1日,該筆交易順利完成,91無線將成爲百度的全資附屬公司,並保留原有的管理團隊獨立運營。該筆交易涉及規模巨大,也因此成爲中國互聯網行業交易規模最大的併購案例(見表2)。

從併購事件類型來看,20**年由於A股IPO長時間停滯,對一些急於上市的公司來說,借殼就成爲較好的選擇。此外,監管層對於借殼重組等併購重組大力支持,借殼上市的審批相對較快,因此使得一些擬上市企業,以及這些企業背後的VC/PE機構都希望能夠通過借殼上市來解決融資問題。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終端顯示,20**年宣佈借殼上市事件24起,同比增長71.43%;交易規模達177.79億元,同比增長508.20 %。

篇二:20xx年併購報告

從購買增長到創造價值:20xx年併購報告(上)

導讀20**年併購年景大好。總成交額飆升超過20%,接近2萬億美元。然而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和其他專家就收購是否創造價值爭論不休。我們的研究發現:進行收購的公司短期收入增長率高於不收購的公司,通常5年期內高出8.3%。公司收購越多,收入增長率越高。

20**年的一些好兆頭,去年應驗了:20**年併購年景大好。總成交額飆升超過20%,接近2萬億美元,多個行業、多家企業都呈現復甦趨勢,各季度的交易量呈現快速增長勢頭,持續到2015年。2015年僅前半年總交易額便達到了20**年全年總交易額的65%,在能源、媒體、醫療保健、消費品和金融服務等行業皆有影響巨大的大宗交易。

交易增長涉及多個行業,但其背後主要的驅動力是三大全球趨勢:如日中天的高科技市場、企業設法適應自己所在行業的“新常態”、對創新的探求和整合。

趨勢一:如日中天的高科技市場。炙手可熱的高科技領域在交易額上增長最大,交易溢價最高。技術公司物色投資組合擴展,以期提升公司能力並擴大客戶基礎;而一些非技術公司也擴大業務範圍,以期在高科技增長中分一杯羹。例如,谷歌在20**年完成了30宗交易,涉及多種技術——包括鳥巢實驗室(Nest Labs,該公司製造家用HVAC中央空調控制器)和天空盒子影像(Skybox Imaging,衛星影像公司)。戴姆勒(Daimler)爲提升技術能力而收購了Intelligent Apps(mytaxi母公司)和在迅速增長、有時又飽受爭議的拼車行業與Uber競爭的RideScout。除了原本就不低的股價評估以外,高達31%的收購溢價說明高科技領域是20**年最紅火的併購市場,增長是其共同主題。

趨勢二:適應新常態。在能源和金融服務領域,公司通過併購來適應變化的環境。世界原油供給提升,以及波斯灣原油產出方和北美新興的頁岩油、水力壓裂燃氣開採公司之間的競爭,使得油價突然暴跌,能源行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能

源公司須在每桶油單價40至70美元的新市場重新定位,現在已經不是每桶油100到120美元的時代了。20**年11月Halliburton公司和Baker Hughes公司的交易就是油氣服務業的一個例子。Repsol收購Talisman Energy以及Encana收購Athlon Energy都是上游油氣公司擴張生產基地的例子。

與此同時,自福島事件之後,許多能源公司仍在繼續艱難地尋找能夠代替其高利潤核能業務的其他業務。亞洲的兩宗收購交易額均超過10億美元,表明了可再生能源日益增長的重要性。印度的JSW Energy斥資16億美元收購了兩個水力發電項目。而在中國,武漢凱迪電力斥資11億美元,收購了87個生物發電站、5個風力發電項目和3組水力發電設施。

私營公司一直對能源領域頗有熱情,這次油價下跌,他們在能源方面的投資結果喜憂參半,卻似乎沒有退縮,反而越發活躍。我們期待交易活動保持強勢,溢價保持弱勢,與20**年水平相似即可。併購近似於能在當今世界倖存的企業用以擴張的工具。

金融服務業也隨着環境變化而發生轉變,原因是2008年經濟危機後低利率還持續了一段時間。銀行及其他金融服務機構通過併購向發現機遇的地方伸展觸角。瑞典銀行(Swedbank)收購了Sparbankenresund,組建了瑞典最大的儲蓄銀行。美國的幾個收購方在20**年裏將區域銀行搶購一空。與此同時,通用電器等大公司決定放棄金融服務業務。雖然這些交易使得20**年併購量飆升,比20**年高出31%,但平均收購溢價下降了19%。

趨勢三:對創新的探求和整合。在醫療保健、消費品、媒體、娛樂和電信業,許多公司通過併購尋求創新,而其他公司則追求規模的擴大和鞏固市場地位。在製藥業,併購已經成爲一種具體的研發形式——公司在一些小企業研發有潛力的新產品或新療法的早期階段將其收購。與此同時,希望產生銷售協同效應的大型企業正在收購完成度更高的、適於推向市場的創新。例如,20**年8月羅氏同意斥資83億美元收購生物技術公司InterMune,後者研發針對肺部和纖維化疾病的藥物。AbbVie斥資210億美元收購Pharmacyclics,輝瑞花170億美元收購Hospira,Valeant花110億美元收購Salix,這幾宗交易將這股潮流帶進了2015年,並還將繼續持續下去。

這樣的交易往往規模大、價格高而且非常複雜。但大企業需要產品來支持全球銷售網絡,而大企業的銷售網絡又能更好地將小公司研發的藥品推向市場。所以價格和溢價高昂暫且不論,收購自有其顯著的益處。

在成熟且競爭激烈的消費者零售領域,收購方如三得利(收購了Beam)、Tyson Foods(收購了Hillshire Brands)、百威英博(收購了Oriental Brewery)和Dollar Tree(收購了Family Dollar Stores)顯然都認爲購入現成的品牌不僅花費較少,而且比經營新興品牌更爲穩妥,在國內和國際市場皆是如此。同樣,媒體和電信公司如Charter Communications和Numericable也分別藉着部分收購

時代華納有線電視(Time Warner Cable)和Bouygues Telecom而尋求擴大規模、增加市場份額。

原本可能更強勁

20**年的交易量原本可能會更強勁。這一年未遂的收購數量達到了自1999年以來的最高點。公開宣佈的交易額中最終未能完成的佔到了近四分之一,根本原因是大宗交易失敗,如21世紀福克斯競標時代華納,輝瑞出價收購阿斯利康。事實上,有3宗總價值接近3000億美元(20**年總交易額的15%)的交易最終未能完成。

交易失敗率高的原因也許是,大宗交易原本就比規模較小的交易更爲複雜、更難完成。大企業規模之大,往往能重塑行業格局,因此可能招致目標公司管理層的強烈反對和監管部門更嚴格的審查。時代華納和阿斯利康的管理層和董事會都拒絕接受收購。時代華納有線電視的管理層面對Charter提出的收購要求,提出了反壟斷問題。而公衆和政治界的強烈反對在兩宗製藥業收購(輝瑞收購阿斯利康,AbbVie收購Shire)的失敗原因裏分量不輕。而許多規模較小的收購則可順利完成,沒有遭到拒絕和反對的呼聲。

諷刺的是,至少在20**年裏,投資者可能也錯失了在這些交易中雙贏的機會。20**年收購方超額收益率均值爲0.6%,被收購方公開的回報率是19%,這種併購中雙方股東都獲得了淨增益的情況並不多見。長期的歷史平均水平數據顯示,併購多半對於被收購方股東有益,而收購方股東往往要虧錢。去年,BCG20**年投資者調查的受訪者中有60%表示他們喜歡更激進的併購方式,而後來投資者們對併購交易的態度也證明了他們的熱情。

公司該花錢換增長嗎?

增長是股東價值的關鍵驅動因素。對於高績效企業,比如標普500排名前四分之一的價值創造者而言,增長創造的價值兩倍於利潤或現金流增長。而多數公司並未搭上特定行業(如科技)迅猛發展的順風車,就必須自行努力以求增長,面對成熟化和商品化(削弱優勢)或顛覆性和客戶行爲改變(消減優勢)的問題。有一個問題:公司可否用錢購買增長方式?換句話說,熱衷收購的企業是否比那些避免收購的企業增長更快?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和其他專家就收購是否創造價值而爭論不休。有一個數據頻頻被引用,差不多已經成了商界的拇指定律:在超過三分之二的情況下,收購毀滅價值,至少就短期而言是如此。參與我們2015年公司領導者併購調查的公司領導者們表示,就他們自己公司的情況而言確實如此。然而,收購對於增長影響的深度調查則更難於實施。我們的專有數據庫中擁有自1990年以來4萬多宗交易的材料,就這些材料研究其影響,我們提出了3個問題:

就長期而言,熱衷收購的企業是否比不收購的企業增長更快?花錢換來短期收入

增長很簡單,但在25年後看來,用於收購的資金產生的價值是否高於有機資本開支?

收購究竟能在何種程度上實現可盈利的底線增長?花錢購買頂線增長這個任務

本身簡單明瞭。但整合成本,實現能產生底線增長的協同效應,就要複雜得多了。 收購增長能否爲股東創造價值?

我們得出的結論可以幫助所有考慮將收購作爲增長戰略一部分的企業拓寬眼界,並具有指導意義。對於工業品、金融服務和媒體及電信等成熟行業的公司而言,本項研究尤其切身相關。這些行業近年來有機增長較低或完全沒有,身處這些行業的公司更多地依賴收購增長,更有可能成爲併購交易中的買方。醫療保健和技術等增長幅度較大的行業中的公司則往往是賣方。

購買長期增長

可以想見,進行收購的公司短期收入增長率高於不收購的公司,通常5年期內高出8.3%。公司收購越多,收入增長率越高,5年裏完成1到2宗收購的公司每年增長17%,完成5宗以上收購的公司增長率則爲23%。爲了較爲全面地評估收購的相對長期影響,我們分析了10,395家公司自1990年至20**年這25年間每5年的綜合平均收入增長率,得出約20.8萬個數據點,其中37%是併購活動,63%是非併購活動。

較不明顯的一個結論是,熱衷收購的公司在長期(25年以上)而言也增長較快。自1990年至20**年,開展收購的公司每年增長率比那些投資於資本支出等非收購性增長的公司高出一個百分點,前者爲每年6%,後者爲每年5%。我們研究樣本中,熱衷收購的公司在25年後年收入平均多出9億美元(在每年32.7億美元的銷售基礎上)。

當然,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具體公司及其環境和決策。公司做出的投資決策有好有壞,收購也是可能成功,可能失敗。但如果以收入增長爲目標,收購可能是比有機資本支出更有效的實現途徑——對那些有過成功併購經驗的公司而言尤其如此。

利潤增長

但已收購的增長產生的價值如何?讓我們來看看盈利性。收購方購買了一組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流及其收益。但隨着時間而增長的EBITDA是一項更爲複雜的任務。買賣雙方各自的利潤以及併購後整合(PMI)等較大的問題接踵而至。

我們的分析顯示,不進行收購的公司EBITDA增長率與銷售增長率相當,平均爲9%。收購方EBITDA增長較快,平均爲15%,而且所收購的公司越多,絕對收益越高(5年內收購5家以上公司的收購方收益增長率可高達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