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其自然無爲而治感悟

順其自然無爲而治感悟

順其自然無爲而治感悟

無爲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爲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在此,小編爲大家準備好了順其自然無爲而治感悟,一起來學習吧!

篇【1】:順其自然無爲而治感悟

“無爲而治”語出孔子,而最早提出這一思想的還是老子的《道德經》:“爲無爲,則無不治。”意思是以順其自然的態度做事,沒有什麼管理不好的。

“無爲而治”是“沒有管理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爲現代管理界所推崇。

“無爲”不是主張“不爲”,恰恰相反,它反對的只是違反自然規律的“妄爲”。既以“無爲”代替“有爲”,不過度進行人爲的干預。

“不管有沒有人管,都可以做好自己該做的”,或是“最好的領導者是幫助人,又讓人感到不需要他。”,這就是“無爲而治”的境界。簡單通俗地理解“無爲而治”,就是“有人管無人管一個樣”。

無爲而治的管理方式不僅適用於工作,同樣也適用於家庭。

在家庭中,我一直很信奉“無爲而治”。

無爲管理要達到的境界應該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輕鬆愉悅,生機勃勃。

作爲一個女人,我認爲男人不必管。我傾向於做一個“不管”男人的女人。

只是我要聲明的是,我所說的“不管”,不是真的不管,不是不關心,不是冷漠,不是疏遠,而只是不約束,不限制,不控制。

具體地說,“不管”的前提首先是“管”,也就是,如果你是男人,先做好一個丈夫應盡的本分,而我作爲一個女人,要先做好一個妻子應盡的本分。首先管好老公的胃,讓他覺得家裏的飯菜可口又養人,回家吃飯是件愉悅的事兒;其次管好自己的嘴和心態,不亂嘮叨常指責,讓他覺得家不是牢獄不是戰場,是個可以放鬆身體和精神的所在,下班後願意早些回家;

“不管”,則是不把老公當成生活中的唯一內容。在老公不在家的時候,做自己該做的工作,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自己喜歡看的書...,絕不時刻關注老公的行蹤以煩惱自己,不查看老公的手機以隨時發現可疑情況,不管束老公的花銷而讓他囊中羞澀。

欲達到“不管”的境界,其前提是把好選擇的關,其關鍵是管理好自己,做個有情趣的可愛女人,做好一個妻子的本分。如果從源頭就有問題了,也就是當初就選錯了人,再如何費心勞神地管,不僅徒勞無功,而且會讓自己越來越神傷。

在單位裏,在我的實驗室,我同樣信奉“無爲而治”的管理哲學。

在實驗室裏面對學生們,我也奉行“不管”的管理方式。我所說的“不管”,並不是完全放任,而只是通過一種順乎自然的管理,希望達到學生們愉快,我也輕鬆的境界,我想,這應該也算是一種“無爲而治”。

在我們院,每個老師的實驗室都有它自己的制度和管理方式。有的老師的實驗室象公司上班一樣嚴格,早晨八點到,中午十二點吃午飯,下午一點半到五點半,晚上六點半到九點半,而且學生有事也基本是不能請假的。這樣的管理制度很嚴格,學生們看似沒有偷懶的機會,但我聽自己的學生說,這些實驗室的學生往往逆反心理很嚴重,如果老師出差,學生們就象出籠的鳥兒一般。而且這些實驗室還有學生們互相監督制度,往往造成學生之間的隔閡和矛盾,而這是我極其反感的。

在我自己的實驗室,當然同樣也有一個基本制度,上午和下午應該幾點到實驗室,也有明確規定。但是我們沒有打卡制度,也沒有讓同學們之間互相監督,因爲我覺得這種互相監督容易摧毀學生之間的真誠和信任。同時,我也不過分強制學生,而且我告訴學生們,如果家中真的有一些大事急事(比如父母生病,至親去世或結婚等),可以准假,前提是提前向我請假。我告訴學生們,我不會去調查你請假理由的真僞,因爲我信任你們,如果你們說了假話,辜負的不僅是我的信任,還會損害你們自己的誠信。

我希望我的學生們在我身邊的幾年首先是一個快樂的、正常的人,因爲學會做人和活得快樂比什麼都重要,而且我相信一個人在愉悅輕鬆的情緒下的工作效率一定遠遠超過在鬱悶的情緒下的。

在規定了基本制度之後,我主要是給每個學生制定每階段的任務。

對於今年新入學的新生,我要交待的話比較多。

前兩天,我和兩個新入學的學生談了一個多小時,向他們申明瞭實驗室的各種制度,並對他們提出一些要求。我告訴他們:希望你們不要辜負這幾年沒有家庭牽累的無憂無慮的學習時光,你們這些學生,天資相差並不太多,能夠在將來讓你們和別人拉開差距的是勤奮。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能夠很好地管理自己的人,這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自己的身體等。你們這一學期的主要任務是跟着師兄師姐學習,儘快掌握各種實驗操作和擴展知識面,學會科學思維。你們除了上課和學習實驗技術,每週必須閱讀一篇英文文獻,閱讀之後要整理成閱讀筆記發給我,閱讀筆記要包括文獻的創新性、所採用的研究手段、自己讀文獻受到的啓發,每週五下午六點前必須發給我。

對於其他年級的學生,針對每個學生的課題,我會盡量每週不定時和學生們交流,要求他們,這一個月,你的實驗應該差不多進展到哪一步。

對於面臨畢業的學生,除了要求他們在一定時間內取得一些進展,我會督促學生完善前面的工作,在特定的時間內(比如一週內或是放假前)寫出要投稿的英文論文初稿,發電郵給我。

不去在時間安排上對學生要求過細,只是定期檢查學生們的工作成果,讓他們自己有比較大的寬鬆度去安排做實驗和看論文的時間,這就是我在實驗室的“無爲而治”。

篇【2】:順其自然無爲而治感悟

事物是相對的,新與舊、美與醜、真與假、宏大與微小……這種差別上的互相對立、不平等,毋庸多言,都被認爲一種常識。

但有時又常常會被社會生活中一些相對的客觀事實,百思不解,似乎又超出了常識範圍。

譬如:才識淺薄者卻能高官厚祿,品格鄙俗者卻是地位煊赫;知識淵博者卻懷才不遇,德行美好者卻地位低微……尤其是在眼花繚亂的商品經濟社會裏,民主與法制還不怎麼健全的體制下,榮辱則以錢財多寡、權位高低爲標準,促使自己的心境在焦慮、浮躁、抑鬱不平的飄搖中不能穩定。於是,便有了“憤世嫉俗”的心態,“生不逢時”的牢騷,便有了思想上的動搖、失落和憤慨。

追其原因,大多隻看到了事物自身對立的那一面,而沒有看到事物自身對立的這一面。其實,正是這種相對主義不完全的反映,也就有了對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表示鬱悶和憤懣的心理。如果從事物相對立的這一面看,就會有所認識和了解了。

環顧自家的居室擺飾,上千元的全自動電腦洗衣機,可謂勞苦功高,爲何只能默默地在衛生間工作;幾千元的電冰箱,清廉剛正,爲何只能屈居廚房……這些高檔的電器似乎永遠也不會被安排在亮爽溫馨、勻稱舒適的客廳之中。相反,一隻描繪花草的抱枕、一朵華而不實的絹花,卻能堂而皇之身居典型環境,唯我獨尊地進入大庭廣衆的視線中。面對這種“生不逢時”、“地位不平”的相互對立,何以不“憤世嫉俗”地把洗衣機搬到客廳?把電視機挪到廚房?把電冰箱放到衛生間?

倘若辯釋:居室擺飾並不是以電器或絹花的自身價值來佈置的,而是依照它們內在的規律運行,在居室中它們相互並存、相互依賴,如果沒有任何條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佈置,居室豈不亂了套,這日子還怎麼過?所以它們是不分“是”與“非”的。

如此,便要爲你拍案叫好!因爲起碼從家庭的擺設,懂得了事物的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有它的是與非,事物的這一面同樣有它的是與非。“是”的變化是沒有窮盡的,“非”的變化也是沒有窮盡的。所以通達的人是不會走劃分“是”與“非”這條道路的,而是以明靜的心境去觀察、比照事物的本然。

自然萬物、人類社會、人生命運,不變只是相對的,變纔是絕對的。

在絕對的總的發展過程中,各個具體過程的發展儘管都是相對的,實則各個依然平等。沒有什麼東西不是,沒有什麼東西不可。善與惡、憂與喜、榮與辱、強與弱……它們依靠一定條件而存在,隨着一定條件而變化。無論變化大、變化小,表象清楚、表象模糊;所以在變就是因爲它存在矛盾,從道家的思想觀點看,它們都是可以相通爲一的。瞭解這個“通而爲一”的道理,就能獲取內心的平靜,不會再有“憤世嫉俗”的成見,不會拿“榮辱以錢財多寡、權位高低”來衡量人生,這就是因任自然的道理。

順着自然,認識變化,承認變化,就會自覺地養成全面、長期地觀察事物,尊重客觀,順應變化,適應生存的能力。所謂順應變化,適應生存,並不是讓人消極、被動。首先要了解自己、以無用寄託於有用之中,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裏。

如此,就不會爲社會的不平不公或大驚小怪、或慷慨憤詞;就不會有思想上的動搖,失落和傷感。這就叫做:物與我各得其所,自行發展,順應事物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