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教學反思

盧溝橋事變教學反思

盧溝橋事變教學反思

在執行班級管理“新政”的同時,我又吸收着魏書生老師教學方面的精髓。在教學方面,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優點,不要“邯鄲學步”,最後什麼也不能做到;像做班主任一樣,也要學會放手,要努力讓學生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纔是最重要的。

魏書生老師的課堂教學可以說是“簡單教學+自主教學”。魏式的教學步驟比較固定,一般分爲:定學、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評價。其實,這樣的教學跟“先學後教,當堂測試”的洋思模式較爲相似,只是更爲靈活,更爲自主。

教學《盧溝橋烽火》第一課時,我就努力採用這樣的方式:

首先,確定教學的目標:1、瞭解盧溝橋事變的背景。2、讀通課文。3、寫好生字。4、解決生詞。5、弄清主要內容。

其次,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把“自學”與“討論”兩個環節合而爲一。盧溝橋事蹟的背景,學生藉助資料完全能夠介紹。對於生字,學生先寫,然後確定易寫錯的字;對於生詞,通過查詞典,學生能夠順利解決。

再次,我指導學生尤其是後進生讀通各段課文。然後根據畫出的表示時間的詞語,讓學生弄清課文的脈絡,概括出主要內容。

學完之後,利用《補充習題》進行測試,及時檢查學習效果。

最後,我對本節課同學們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評價。

回顧這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爲:要採取這樣的自主教學,每一節課,必須確定好自學的內容,讓學生積極地自學、討論。這樣堅持下去,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樣檢查下去,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會變得有效起來。

《盧溝橋烽火》反映的是中國現代史上一起具有深遠意義的歷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釁、野蠻侵佔我國領土的強盜行徑,歌頌了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的頑強精神,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我在教學這課前,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同學們對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對我國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英勇行爲的崇敬之情,課前佈置學生蒐集相關資料,上課時通過資料的交流,然後藉助於中國地圖向學生介紹東三省、“九一八”事變,介紹當時的形勢,幫助學生理解盧溝橋的重要性,理解“咽喉要道”。

在設計過程中,考慮這篇課文要求複述,我在學生講述之前,先讓他們記住幾個重要的時間提示:“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當天晚上”,再想想每一段時間所發生的事情,這樣“盧溝橋事變”的經過在孩子們腦海中就有了一個概貌。教學時主要引導學生畫出描述敵人和我國守軍舉動的關鍵詞句,誦讀感悟,體會字裏行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本課詞彙量豐富且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表達了作者愛憎分明的感情,在請同學們講故事的時候,我以“爲什麼你將這個詞講在故事中?”爲話題,讓學生自己體會關鍵詞在文中的表達效果及含義。在此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準確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感受本文對比鮮明,描寫生動的寫作特色,如:“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軍隊的險惡用心及卑鄙的行經,帶有鄙視唾棄的感情色彩;“悄悄地”、“進發”表現了我國守軍的足智多謀、英勇善戰,含有表揚、讚許之意,感受中國守軍不畏犧牲、英勇頑強的精神,讓學生在有感情的品讀中去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並充分發揮課文插圖的作用,讓這可感的形象,歷歷在目。

整個盧溝橋事變的經過(2-5自然段),採取以“述”促“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語言材料,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先讓學生按時間和事情的發展順序講述“盧溝橋事變”的經過,抓住關鍵詞語複述,課文的知識要點很容易掌握。

當然,在課堂上,我還是存在許多不足:

(1)對關鍵詞的把握不夠,學生在講述故事的時候,過分注重裏面的精彩詞語,強調了片面,卻忽視了每個時間段日軍與我軍的交戰過程,即過程性的詞語強調不夠,這樣容易導致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也只關注用華麗的詞語,卻忽視文章的整體性。

(2)對學生的評價不夠準確到位。在今天的課堂上,學生的表現是不錯的,對於詞語的理解及表達很好,但我在表揚的時候,沒有反映出個性化來,這對孩子的個性發展作用不大。

(3)讀書進行思想教育也是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盧溝橋事件”是日本帝國主義陰謀侵佔我國領土,而蓄意挑戰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國的信號。但中國人民不是好欺負的,自盧溝橋事變後,全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同仇敵愾,英勇抗戰,終於取得了八年抗戰的勝利。它在中國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教學中讓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本課的教學中,這方面我雖有提到,卻不夠深入。

《盧溝橋烽火》一課主要敘述了發生在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的經過,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蠻侵佔我國領土的滔天罪行,謳歌了我們軍民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頑強精神,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一.介紹時代背景,爲學生走進課文奠定感情基礎。

結合《盧溝橋烽火》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我和學生一起交流了“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八年抗戰”。這些沉重的歷史同學講得義憤填膺,聽得津津有味,一下子把他們拉到了那個特殊的年代,初步感知了日本侵略者的猙獰面目,激發學生對日寇的憎恨,對抗擊日寇的英勇行爲的崇敬之情,由此奠定了本課的教學基調。

二.以“時間”爲抓手,理清“盧溝橋事變”的經過。

在上第一課時時,我就讓學生圈畫出描寫時間的詞語,爾後利用這些詞語,引導學生給課文分段,理清“盧溝橋事變”的.經過。在精讀課文時,我以“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當天晚上”三個描寫時間的詞語爲抓手,把“盧溝橋事變”化成三個激烈的戰爭畫面,爲學生複述課文做準備。

三.由詞入手,感悟敵我雙方的不同表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課堂上,我儘可能讓學生處在積極主動的思維狀態和情感活動中。在教學2、3自然段時,這個問題頗具意義:“從哪看出這是蓄謀已久的挑釁行爲?從這一段中你還感受到了什麼?”問題一出,學生思維活躍,積極從文中找尋理論依據,然後用自己精彩的語言呈現給大家。“深夜”“星光暗淡”“全副武裝”寫出了這一行徑是日本侵略者蓄謀已久的。“偷偷地”、“摸”揭示了日本軍隊的險惡用心及卑鄙的行徑,帶有鄙視唾棄的感情色彩;“氣勢洶洶”“首先開火”體現了日寇的兇殘蠻橫的猙獰面目。在教學4、5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把描寫中國守軍的句子劃出來,關注重點詞,體會感情。如通過“同仇敵愾”“奮起還擊”“舉起”“冒着”“衝出”“砍去”等體會中國守軍勢不可擋的氣勢,感受中國守軍不畏犧牲、英勇頑強的精神。“悄悄地”“進發”表現了我國守軍的足智多謀、英勇善戰,含有表揚讚許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實現學生與文本的真正對話,讓學生完全處於閱讀的主體地位。

此外,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我還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結合學生已有的舊知(電影、故事)引導學生憑藉課文材料展開合理的想象,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