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教學反思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教學反思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教學反思

“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倍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依據“份”和“幾個幾”擴展而來,是通過兩個事物的比較,讓學生明確,誰和誰比,以誰爲一份,誰有誰這樣的幾份,就是幾個幾,誰就是誰的幾倍。由此引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這個新知。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1、改變傳授式的教學,把教師與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放下教師的架子,成爲學生活動和學習的夥伴,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角色轉變了,呈現出新的課堂教學理念。

2、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在感興趣的事物面前,學生無不表現爲興奮、投入、思維敏捷……讓學生愛學、樂學,變興趣爲動力,讓課堂活起來。運用“自主探究”教學模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參與學習,學生積極性很高。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認知規律和思維發展以及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闖關這一環節,包括(我會說、我當小老師、我會算、聰明橋)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喜愛數學的情感。

在教學中,設計了學生動手實踐這一環節,我將學生分爲4人一個小組,進行合作探究,討論交流,讓他們通過動手擺一擺,畫一畫,算一算等多種形式,建立起倍的表象,從而明確應該用乘法計算的道理,使學生自覺主動地獲取新知。

在學生的操作活動中展示知識發生的過程。

因爲兒童的思維形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而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還有動作思維的成分。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有意識地創設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動手操作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生動具體的形象思維,使學生產生深刻的體驗,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從而獲得學習的快樂。

讓學生的實際操作中伴隨着觀察、思考等活動,展示知識的過程。在這個環節中,我十分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表述她們解題的思路,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係,最終明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幾個幾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計算。

3、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教學過程中關注中等生、學困生與尖子生的的培養。能有針對性地把問題、練習投向不同的學生,讓其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變成“要我學——我要學——我愛學”。

在最後的練習中,出現了許多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問題,是爲了讓學生知道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同時也增強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加深對“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理解,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把“幾倍”轉化爲“幾個幾”去想。

4、存在問題:

(1)練習中拓展題應再深入一些,就用大船和小船的那幅圖,再加上一個問題,現在大船還能上多少人?或求一共有多少人?前一問是本課的知識點,後一問是拓展思維。這樣教學效果會更好。

(2)在小組合作時,幾個學生同時說自己的想法,沒有傾聽的,小孩的特點搶着說,老師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提醒學生以後要注意傾聽,再表述自己的想法。

(3)在讓學生到黑板上板眼演列式計算這一環節時,應該讓全體學生都動手寫一寫,這樣全體學生都能得到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