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物體分類的數學教學反思

關於物體分類的數學教學反思

關於物體分類的數學教學反思

《物體分類》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它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經過嘗試,這一領域的教學採用“收集猜想,有效激趣---動手操作,構建新知---發現歸納,內化理解---聯繫生活,實踐運用”的“四段式”教學模式效果較好。本節課的內容編排,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發展規律,對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認識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都有較大的作用。經過試教,聽取領導和同組老師的意見,反覆修改,我終於在“四段式”教學模式的引領下比較成功地完成了《物體分類》一課的展示。反思這節課,感想頗多。

1、猜一猜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我們要讓學生時刻處於“我想學,我要學”的狀態。課一開始,先讓學生猜一猜即將出場的好朋友,再亮出一個由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組成的機器人,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學生,抓住了他們的心,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經歷活動操作,有效構建新知。

新課標重視學生學習新知識,更重視發展的過程,而學生最深刻的體驗莫過於親自動手實踐。《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做中學”。它不僅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而且能啓迪大腦思維,對所學知識理解更深刻。在這節課中,首先讓孩子們在學具中分別找出長得像機器人的頭、身子、胳膊、腳的物品,思考並解決機器人的疑問---給這些學具進行分類。

在分類過程中,各小組的學生都把自己帶來的物體先集中再分類,他們獨立定標準,合作分類,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他們按大小、形狀、顏色等方面的不同標準給物體分類,體現了分類的多樣性,爲後面的.學習作好了鋪墊,與本節課的數學知識“物體分類”建立起了必然聯繫。其次,我和學生一起合作,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玩一玩、滾一滾一系列的操作,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感受它們的特點,發現它們的不同,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這樣,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由生活中具體的物體,到抽象的幾何圖形,再回到生活中的立體圖形,自然過渡,水到渠成。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想,將“做”中感受到的體驗“數學化”,使教師“教”的內容變成了學生學的活動,“教數學”也變成了學生“創造性”地“學數學”,學生自己構建的數學,體現知識形態的過程性。最後安排小小設計師的活動,目的在於讓學生有空間的感覺,同時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他們建立自信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3、利用教學手段,進行發現歸納。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完善,理解能力有限。一些比較抽象的問題僅靠語言描述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因此,在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不同點這一環節,我運用直觀形象的演示,通過觀察,比較得出了它們的不同之處,也就是正方體的一大特點:六個面大小完全相同。有效突破難點,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的方法。

4、在實踐應用中學以致用。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須的數學。”這個理念貫穿與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也充分體現在我們每一堂課的練習設計中。如:在課最後,我重視數學學習的應用性操作,讓每個學生都爭當設計師,結合生活經驗,發揮自己的想象,運用這些幾何體搭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回到實踐中去,不僅暢通了學數學、用數學的聯繫,而且做到了聯繫生活、學以致用。

當然,課堂教學的魅力就在於它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需要改進:

1、在探究幾何體滾的這一特徵時,可以讓學生自由的在地上滾,不僅知道它會滾,而且還明確滾的軌跡是不同的。

2、在驗證正方體六個面大小相等時,可以讓學生用正方體自己在練習本上畫一個面,然後讓其他面與畫的面比較來證明,這樣不僅理解了正方體的一大特點,而且爲下一學期認識平面圖形埋下伏筆。

總之,反思是我們青年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我們只有不斷的反思課堂,反思自己,才能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