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訓課件資料

教育培訓課件該從哪方面着手呢?爲了讓大家有所參考,下面蒐集了教育培訓課件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教育培訓課件資料

教育培訓課件【1】

一.遵循教育規律 用良心和責任做培訓

教育培訓的對象是學生,是培養人、教育人、造就人的大事,它有自身的規律。過去幾年裏,教育行業特別熱鬧,都說是個萬億市場,好像誰都可以來摻和一下掙點錢,於是大家一哄而上。幾年過去了,現實並不像想象的那樣樂觀,我們甚至看到有些教育機構直接關門走人,置學生和家長於不顧。也有個別曾經誇下海口,要一夜之間顛覆教育行業的互聯網教育公司也已奄奄一息,有的甚至已經銷聲匿跡。新東方不僅沒有被顛覆,它還在茁壯成長。

教育培訓有其自身的規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們用良心和責任去做事,它不是簡單的買賣,而是去塑造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去影響一個有個性有情感的人。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20多年前開始創業至今,始終堅持教育的本質和規律,用自己的感情、行動、和榜樣的力量去激勵年輕學生,幫助他們用行動去改變自己,去探索一個更廣闊和美好的世界。不論我,或者是我們的老師和同事,都帶着新東方的烙印,帶着這個行業應該具備的責任和良心在做事。我們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念,不尊重教育行業的規律,見錢眼開,我們就會犯錯,我們在這個行業裏就不可能做大做好。而如果堅持正確的理念,做好我們的產品和服務,理解客戶的需求,順應市場的變化,那我們就會贏得客戶,有了客戶,我們就會有事業,就會有發展和其他希望得到的一切。

二.先做強,再做大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和我一樣,我們都想把自己的事業做大,但是我建議大家在做大之前首先要去思考的是如何做強,先做強再做大的可能性會更大,或者說更加符合發展的規律。因爲做強是尋找規律、積累經驗、理解市場和贏得客戶的一個驗證過程。如果缺失這個過程,我們就做不出可持續發展、可複製的推廣,也就做不大。

93年,新東方是從一個託福培訓班的幾個同學開始的,但俞敏洪堅持專心做這一件事,一個產品,做質量,做口碑,做名聲。到2000年的時候,新東方託福班的名聲已經成燎原之勢,向全國蔓延。全國各地的學生寒暑假坐飛機和火車來報名,經常要提前半年才能報上名,幾乎成了一個神話,這就是我說的把產品做強。於是我們在2000年開始向全國進軍,從此開始了新東方在全國範圍的擴張計劃。

在當地做強和發展做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做強並不一定意味着一定能夠做大。中國有很多教育公司在當地做得很優秀,但想複製到其它地方卻相當困難,有些因爲戰線過長,投入太多,運營模式不清,人才儲備跟不上等,最終慘遭失敗。可以說,向外拓展是系統工程,光有決心和想法是不夠的,就像是打仗一樣,需要前方後方,海陸空的立體式協同作戰。當然,這中間還有責權利的明確界定。

另外,做強到做大的過程中,我們尤其不能隨意偏離方向。新東方從託福起家,後來拓展到GRE、雅思、四六級、考研培訓,之後又延伸到K12的全科教育、在線教育、留學諮詢、圖書出版等完整的產品。24年過去了,我們始終沒有偏離以教育爲中心的產業生態圈。

三.正確的目標和優秀的團隊

清晰的戰略目標和優秀的團隊是贏得一切勝利的最重要的保障。新東方如今有800多個教學中心,50多所學校,4萬名教職員工,每年培訓300多萬人次。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目標不僅沒有改變,而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清晰,我們希望我們的企業能夠“成爲中國優秀的、令人尊敬的、有文化價值的教育機構”,希望我們培養的學生都擁有“終身學習、全球視野和獨立人格”的新一代青年。要達到這個目標,不是靠一個人,而是一個志同道合的優秀團隊。

說到優秀的團隊就離不開優秀的人才,我首先要澄清的是,人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總聽到不少人抱怨說,我們不是北上廣,我們那裏是三線城市,我們那裏沒有人才。首先,我想說的是我們各位校長不需要拿自己當地的狀況與北上廣進行比較,北上廣也不需要和美國硅谷去進行比較。我們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目標,需要的人才也未必相同。事實上,到處都有成功的故事,說明人才是流動的,我們更加需要的是留引人才的機制。留引優秀人才必須具備三大條件。

第一,要讓員工在愉悅的環境中工作,讓大家感受到健康的、公正的、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第二,爲優秀人才提供行業裏具有競爭力的回報;第三,要讓大家看到詩和遠方,看到機會和發展,對未來充滿信心。做到前兩點只能夠滿足人才當下的需求,而有了第三點我們就有可能更長久地留住優秀人才。爲我們企業的發展贏得重要的保障。

四.差異化經營和創新

教育培訓行業和許多其他行業一樣,都有自身的發展路徑。最常見的有兩個路徑,第一是跟隨戰略,第二是走一條與衆不同的創新之路。這兩條路上都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是這兩條發展路徑也有各自的短板,我先從跟隨戰略說起。

跟隨戰略最大的優勢是可以追隨前人的足跡,快速地借鑑和學習前人成功的先例,甚至在前人的產品上進行改良和完善,推出更有競爭力的迭代產品。這條道路的另一個優勢是可以節省大量的市場調研和科研的費用,降低試錯的成本。但這條路徑的侷限是跟隨就很難去超越,往往做不成行業的引領者,甚至會因爲沒有創新的基因,容易做成一個平庸的企業,或被行業淘汰。如果倒過來我們走一條完全不同的創新道路,那麼有可能我們的成功概率就會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教育培訓行業不同於高科技產業,門檻相對較低。所以,一般情況下,較多的同行可能會走第三條路,那就是在跟隨的基礎上加入差異化的元素,也就是跟隨加創新的路徑。這不僅會大大提升你成功的概率,也會帶來的更大的勝出機會。別人產品的最大優勢是ABC,我們不僅要做ABC,我們還需要自己創新的123。什麼叫做創新?我自己也經常琢磨這句話,其實我們不斷尋求產品差異化的過程就是一種創新。

另外,想做引領者,我們就不要怕競爭,甚至是別人的強大。事實上,競爭從來不是一件壞事,危機促使我們去痛定思痛,讓我們有更多的憂患意識,有改變自己的力量和絕地反擊的決心。新東方的優能中學和前途出國曾經是培訓行業的先行者,但不是強者,他們最後都是在競爭者的巨大壓力下重振雄風做強做大的,今天他們已經成爲了行業的引領者。

五.實用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完美結合

我們做教育培訓,首先要去滿足學生家長的要求,去幫助學生看圖識字,幫助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掌握學習和考試的方法,幫助他們背單詞記公式,幫助他們在學習上不斷進步,不斷提升自己,這是我們教育培訓業的實用主義的一面。但一個教育機構想做強做大,做成行業的標杆,光有實用主義是不夠的,它只能滿足客戶當下的需求。我們還必須擁有理想主義的一面,它是帶領我們的學子們走向更高、更遠目標的`一個燈塔,這個燈塔能激發他們內在的動力,鼓勵他們勇往直前,去走向世界,走向一個更加偉大的夢想。我相信,這纔是我們這個行業的存在的意義,纔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教育培訓課件【2】

教培行業是一個複雜的領域

人類研究任何一個領域,都是經歷了描述現象、解釋原理、預測趨勢和控制結果四個階段,分別代表了人類在文學、哲學、科學和數學的發展與應用。

越是簡單直觀的領域,越不需要複雜深入的研究,只用文學描述和哲學解釋即可。越是複雜反直覺的領域,越需要依靠嚴謹的科學論證和精確的數學計算進行分析處理。

那麼教培行業究竟是一個簡單的領域還是一個複雜的領域呢?

首先,教培行業的運營模式比其它行業更爲複雜。

與其它的服務行業不同,教培行業是一個既重視體驗又重視結果的行業,這導致這個行業既有情感黏性又有邏輯黏性。

比如娛樂行業就是一個只有情感黏性的行業,消費者使用娛樂行業的產品並沒有情感以外的訴求,就像一個粉絲,越喜歡一個明星,越會願意更多地去購買他的正版唱片一樣。娛樂行業產品一般不會出現消費者在不情願的情況下被強制消費的情況。

比如餐飲行業和醫療行業就是一個很有邏輯黏性的行業,有明確的結果訴求,就是吃飽飯和看好病。如果指望通過加強餐廳服務員和食客的情感黏性或者加強醫院護士和病人的情感黏性來意圖增加消費頻次,這是很荒謬的行徑。

但是教培行業不同,首先學生和教師會形成天然的情感依賴。教師越關注學生越幫助學生,學生就越願意接受教師的指導與教育,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從而引起更高的消費頻次。反之,如果更換已經產生情感黏性的教師,哪怕替換上來的教師更優秀更出色更能幫助學生提高成績,仍然會造成部分學員的流失。

其次,教培行業的產品有着明確的目標,即使學生不願意接受培訓,不喜歡老師,也可能會在特定目標的指引下被強制消費。

所以作爲同時擁有情感黏性和邏輯黏性屬性的行業,很顯然教培行業的運營模式會比其它服務行業更加複雜,情感黏性與邏輯黏性任缺一個都可能導致機構失去市場份額。

其次,教培行業的收入模式也比其它行業複雜。

教培行業是天然的預收款並且慢結轉的行業。所謂天然的預收款且慢結轉屬性的行業指的是該行業的產品是剛性需求、有長期整體消費目標並且目標有明確的截止點。

舉個例子,在餐飲行業、健身行業和美容美髮行業中都存在預收款現象,現金流越好,說明這個企業越健康。這是因爲這些行業大多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或者結轉速度極快,此時現金收入等同於確認收入,可以非常精準地計算出收入成本與利潤。

但是教培行業不是,教培行業過度的預收款模式就如同弱化版的龐氏騙局,只要銷售收入還在擴張,那麼已經危如累卵的機構還能表面上活得風風光光。一旦銷售擴張不如預期,立馬會導致資金鍊斷裂,機構資不抵債,只能倒閉跑路。

這種天然的預收款並且慢結轉的屬性容易讓教培行業的從業人員產生錯覺,把應當在財務報表中計爲債務的預收款當成自己的利潤,盲目地折扣促銷、市場擴張,導致實際成本遠遠高於收入。

現實也是如此,小心謹慎對待預收款的新東方好未來成爲了行業霸主,而瘋狂做大現金流的培訓機構幾乎都折戟沙場。

第三,教培行業的市場模式也比其它行業複雜。

傳統行業的市場模式往往是先通過大量的市場營銷產生初期種子用戶,再通過用戶之間口碑營銷從而降低邊際市場費用,如果人品爆表還有可能突然形成“病毒式營銷”產生鏈式反應,爆發式擴張迅速佔領市場(例如蘋果的iphone4手機)。

口碑營銷依賴於消費者的口碑傳遞意願。所有行業中,“炫耀性消費”是消費者最有意願進行口碑傳遞的產品。很遺憾,教培行業的產品並不具備“炫耀性消費”的屬性,而且是很“排他”的。

例如一個家長使用某種教培產品使得孩子的成績提升,從一個經濟理性人的角度來看,他其實一定不希望他的孩子的其他同學都使用這個產品。這種屬性將阻礙教培行業產品口碑的傳遞,即使是優秀產品的市場成本仍然會高居不下。

最後,教培行業的產品模式也比其它行業複雜。

絕大多數行業所提供的產品都是“白箱”產品,也就是說產品的運行機制非常的清晰明瞭,很清楚地知道什麼樣的產品能達成消費者的訴求和目標,或者有明確的科學途徑和手段來改進產品(例如醫藥行業)。

然而教培行業的產品卻是“灰箱”、甚至是“黑箱”產品,我們並不能完全掌握教培產品提升學生成績的嚴格運行機制。

準確地來說,今天的科學技術發展,我們已經能準確地掌握了教師教學輸出的運行機制,我們能判斷出什麼樣的老師是優秀的“信息輸出”教師。

然而學生成績的提升並不能只依靠教師的“輸出”,還依賴於學生本身對“信息輸入”、“信息內化處理”、“信息再輸出”的能力。而這是當今的科學技術仍然沒有弄清楚的意識與認知領域,有待未來腦科學研究的突破。這種“黑箱”屬性使得產品最後的結果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

尤其是對於消費者而言,如果最終的結果達不成期望,那麼中間幾乎所有努力都變得沒有意義。

因此消費者對於教培行業需要的是一個直接通往結果的包含“黑箱”部分的“完整產品”,而不太願意只去購買提升成績過程中某部分環節的產品。

這也就是爲什麼教輔書只能賣30元,而拿着這個教輔書上課的老師卻能賣出3000元的產品。因爲教輔書無法爲最終結果負責(“非完整產品”),而老師卻可以成爲對結果負責的責任人(“完整產品”)。

教培行業結果的不確定性使得不對學生結果負責的“非完整產品”,哪怕技術再先進,也無法賣出合適的價格(例如題庫產品)。

從上面四點可以看出,教培行業真的是一個非常特別而又複雜的領域,需要用嚴謹的科學實驗與理性分析纔可能得出正確的規律與結論。而複雜領域的規律和結論往往是反直覺的,因此很多人憑着直覺和在其它行業的經驗進入教培行業,並不能取得很好的發展。

那麼什麼樣的教培機構擁有核心競爭力呢?筆者通過自己十年來對行業的觀察研究,得出了三條獨立的經驗公式定律,我將分別從培訓機構增長速度、定價能力、贏利能力這三個指標來詳述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

培訓行業三定律

教培行業的第一條定律是速度定律:教培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取決於機構的邊際廣義招生成本,機構的發展速度等於資本投入(單位時間)除以邊際廣義招生成本。

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邊際廣義招生成本直接取決於機構是否能低成本地獲取學員家長對於產品最終效果的信任。教培行業的不斷進化,就是招生模式的不斷進化,從名師導向到銷售導向再到課程導向最後到行爲導向。

事實上,這四種導向分別對應了教培產品獲取家長信任的四個方面:課堂體驗、客服諮詢、產品內容、課後落實。

當行業不斷進行到新的階段時,其實並不是全盤否定以前的做法,而是不斷調整上述四個方面對於招生影響的比例,使得這個比例正好滿足當前消費者市場訴求的最優佔比。

學而思和新東方優能在K12培訓市場的快速崛起的本質原因就是把握住了教培市場的變化,以更低的招生成本介入市場,取得更強的競爭力而成爲了增長速度最快的培訓機構。

速度定律也揭示了教培機構的興衰規律。一家三四線城市的機構或者一家在線教育公司目前看起來生機勃勃很有可能只是恰好踩中了一個不成熟市場中不成熟消費者的不成熟信任訴求。而如果這家機構本身不能及時調整運營方式並跟上消費者逐漸成熟的步伐,必然會遭到市場的拋棄。

教培行業的第二條定律是價格定律:教培產品的價格正相關於機構教師的平均教學質量,負相關於機構教師教學質量的離散程度。教學質量代表的是教培產品帶給學生的體驗和結果的總和。

關於該定律,我首先要說明的是,在同一個機構(或同一個平臺)中的同一類教培產品,即使不同教師的教學質量有差別,也不能進行普遍的因師定價,只能採用統一的價格,這和其它行業有着巨大的不同。

這是因爲教培行業提供的是“黑箱”產品,同時又是結果導向的剛需產品,這使得幾乎沒有家長願意在明知教師在機構(或平臺)中處於次要梯隊而購買這個教師的課程,哪怕價格更便宜一些也不願意。他們寧願去更次的機構尋找這個機構中最好的老師。

這樣的話就會在機構中會出現強馬太效應,即最好的老師進一步獲得更優的資源和最多的學生來源,而其他老師因爲沒有學生而逐漸被淘汰,最終這家機構一類產品只能存在一個老師。這其實就是臺灣和香港的模式,他們大多數機構的教師數量非常少,往往一個科目只有一個老師。

順帶說一句,很多同行認爲香港和臺灣的教培行業模式很先進。但在我看來,香港和臺灣的教培行業卻是高度發達的落後模式。

高度發達是因爲發展時間足夠長,整體社會水平更加成熟,但是高水平人才的不足和競爭的不夠激烈導致他們的模式已經落後大陸至少兩個時代。說到這裏不得不致謝一下新東方、學大和學而思,可以說這三家機構把大陸的教培行業往前推進了一個時代。

教培機構馬太效應的存在,使得如果機構要發展壯大,就不能因師定價,因爲不同價格就明擺着官方說明了某些老師就是更次的教學水平。

有些機構打出了不同級別教師不同定價的旗號,而最終結果往往是銷售對家長做出讓步,允許家長用C級的價格去購買A級教師的課程,所謂的因師定價只是淪爲了銷售工具。

明確了機構定價的一致性後,我們再看看定律告訴了我們哪些結論。價格正相關於平均教學質量很容易理解。價格負相關於離散程度則是因爲產品的價值中需要扣除消費者的試錯成本。

機構教師的教學水平越參差不齊,家長挑選教師、替換教師的頻次就會越高,就會產生大量的成本和負面口碑,使得價格不得不往下偏移才能吸引更多家長前來試錯挑選。這就解釋了同樣是1對1教學,培訓機構的價格遠高於家教中心。

由於家教中心缺乏對教師的篩選、培訓、管理的能力,使得家教中心平臺的教師平均質量差且水平差異極大。而培訓機構至少能起到淘汰最次教師的作用,如果再有一些培訓和管理,會大幅度提升機構教師的平均質量、大幅縮小機構教師的水平差距。因此教培機構教學部門的核心工作應該是通過篩選、培訓、管理教師來提升平均教學質量來降低參差程度,使得產品更能掌握定價權。

價格定律同樣也解釋了爲什麼幾乎所有機構的“名師”都有跳槽單幹的衝動。機構的定價比平均教學質量還低,這自然會讓教學質量最高的老師不滿,會覺得自己的價值被“新老師”拉低,所以希望通過自己獨立的方式來用最低的付出獲取最高的價值回報。

但價格定律同樣也解釋了爲什麼只有極少數的單幹教師能獲得成功。這是因爲單幹教師如果沒有自己的個人IP,跳出機構進入自由市場後,就如同進入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家教中心”,個人價值會被整個市場的教學水平和離散程度更大幅度地拉低,反而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拿到可能更低的酬勞。

當然,如果老師擁有個人IP,在市場上有個人影響力,能讓消費者把他和其他的普通老師區分來,在單幹初期可能會過得相當不錯。

但隨着時間的流逝,教師的個人IP如果沒有得當的市場運作方式,其影響力就會不斷下降,三五年後很可能就泯然於衆,只能通過“前XXX”老師的旗號來給自己增加價值。

因此我建議名師跳槽單幹要謹慎,一是判斷自己是否有獨立的市場影響力,二是要判斷自己是否有市場營銷能力以持續維持自己的影響力。

價格定律也能解釋爲什麼家教O2O平臺必然會失敗。平臺與機構最大的區別在於平臺是一個自由的空間,給予教師最大的自由並讓其自負盈虧,通過這種方式來最大程度地調動老師的積極性。

與機構相比,平臺省去了大量的管理費用和培訓費用,這樣導致平臺上教師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的程度遠遠高於機構。雖然教師可以在平臺上自由定價,但這個定價無法獲得平臺的官方背書。因爲如果官方爲其進行高價背書必然帶來馬太效應最終把平臺變成極少數老師的平臺從而失去了平臺的意義。

沒有平臺官方的支持,定價就沒有意義,最終家長一定還是會根據均衡價格來選擇產品,這就會使優秀教師的價值進一步被拉低,自然最終是“劣幣驅逐良幣”,導致優秀教師離開平臺。因此,在教培行業這種特殊產品下,O2O平臺無論是否爲名師站臺背書,都會導致平臺不可能持續經營下去。

教培行業的第三條定律是利潤定律:機構的長期利潤取決於機構對教師的培養能力。機構的長期利潤正比於所有在職教師個體價值提升的總和。

第三定律應該是最反直覺的定律,因爲通常情況下,大家都會認爲利潤來源於產品質量,按理說利潤應該正比於教師的價值總和,怎麼會變成正比於價值提升的總和呢?我們用一個極端的案例來分析就可以推翻大家通常的認知。

假設某家機構擁有全世界最頂尖教師,那麼這家機構幾乎必然是不盈利的。因爲如果你給這些最頂尖的老師分成60%,就會有其它機構願意出價80%挖走你的老師。如果你把分成提升到80%,仍然會有機構寄望於賠錢賺吆喝而給老師100%的分成。甚至你給老師100%分成了,仍然有機構可以打出補貼流量的旗號,給老師120%的分成。參考一下最近兩年一些互聯網教育公司的瘋狂行徑,大家就會明白剛纔的極端案例並非虛構。

換句話說,由於教培行業中學生對教師的黏性極大,同時行業具有情感黏性和邏輯黏性,因此教師永遠會有被“剝削”的感覺。從一個經濟理性人的角度分析,如果教師有更多分成或賺錢的機會他一定會選擇跳槽,從而使得市場競爭中的培訓機構的長期利潤趨近於零。

因此如果只從理性分析,不考慮情感層面,教師願意接受“剝削”只能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在機構能獲得持續的個人價值的提升和成長,使得他在未來離開機構的時候能擁有更高的價值變現。所以,只有能使得教師提升和成長的機構纔有可能長期獲得利潤。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得到了一個看似荒謬卻又正確無比的結論:培訓機構其實主要不是賺取培訓學生的收益,而是賺取培訓教師的收益。因爲教師的能力提升,他願意把培訓學生而產生的收益中的一部分讓渡給培訓機構。而培訓機構的師訓部門成了機構實質上最重要的利潤來源部門。

利潤定律可以解釋爲什麼線下培訓行業中,大班利潤最高,小班其次,1對1最低。大家通常會認爲班型大小影響了利潤,但如果你在更廣泛的角度去考慮,特別是互聯網大班課程,你會發現互聯網的大班課程可以有大的班型容量,但是並沒有幾家互聯網教育公司能真正盈利。

傳統新東方的大班有非常高的利潤率,而互聯網大班課程幾乎沒有利潤的,其原因就在於新東方的大班名師都是新東方自己培養的,而互聯網機構的大班名師都是從別的機構高薪挖來的。

想想羅永浩老師,來新東方之前只是毫無影響力的市井之徒,來新東方六年後卻成爲了最著名的英語老師和年輕人心中的偶像,個人價值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新東方當然可以從中賺取鉅額利潤。

大班、小班、1對1利潤率逐漸降低的原因是,大班名師的天花板更好,達到最優秀教師的過程是一個價值大幅提升的過程;小班老師的天花板則低很多,能力和價值不需要提升那麼高就可以成爲名師;1對1的天花板更低,教師需要機構幫助提升的能力和價值很限。這是不同班型利潤率不同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提升1對1培訓模式利潤率的唯一正確方式是提升1對1的教師行業標準,擡高1對1教師的天花板,讓更多教師只能通過機構的培訓才能成爲1對1名師,這樣才能讓1對1機構真正增加利潤。

互聯網教育培訓公司如果沒有持續培養教師的能力,那麼無論這家公司的技術有多先進,也不可能從培訓業務中賺取利潤。我在此預言,沒有師訓能力的培訓機構,無論線上線下無論班級還是1對1,它們的長期結果只能是倒閉跑路。

利潤定律公式中的係數λ是利潤分配係數,它取決於機構在市場招生、產品研發等方面的貢獻。一家機構在這些方面創造的價值越多,就能獲得更多的利潤分配比例。

提升分配係數λ的方式有如下四種:1、壟斷市場;2、提供工具;3、分工勞動;4、變現價值。如果讀者們想知道這些手段是如何提升分配係數的,歡迎大家關注校長運營圈小狼後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