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精選24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徵文吧,徵文具有主題鮮明、內容清楚的特點。你知道徵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精選2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精選24篇)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1

中國的每一個家庭應該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訓是:做人正直,節儉持家,戒驕戒躁,熱愛祖國。

小時候,爸爸媽媽就教我熱愛自己的祖國。給我講愛國的故事,讓我看新聞,解國家大事,教育我努力學習,將來要爲祖國做出貢獻。

父母教育我爲人要正直,說到就要做到。我借別人一本書,爸爸媽媽就要我記好還書的時間,要求我準時還書,兌現自己的諾言。有一次,我送給同學一個玩具,但我又後悔,我非常喜歡那個玩具,想要回來。爸爸知道後,立刻阻止我,說:“你把東西送給別人,你就要說到做到,東西就不能再要回來。”

父母的生活一直很節儉,從不浪費。吃飯的時候他們要求把飯吃完,每次做的飯菜我們都能吃光。他們還要我養成出房間隨手關燈的好習慣,不該開的燈和電源不要開。每次洗手和洗澡的時候,他們要我把水調的小一些。

父母從小就教我爲人謙虛,不要因爲一時成功而驕傲。每次我取得成功時,他們都會提醒我不要浮躁。有一次,我考試考得不錯,在學校到處炫耀,回家我奔向父母,拿成績給他們看。我本以爲他們會表揚我,誰知他們不僅沒表揚我,反而把我批評一頓。從此我再也不驕傲,養成謙虛的良好行爲。

家風家訓在點點滴滴中塑造我們的人格,從而帶動家庭幸福和社會發展。在良好良好的家風家訓影響下,每個人的道德品質會逐步提高。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2

家和萬事興,是我們家的家風。它主要的意思是“家和”,代表一個家庭和睦,家人幸福安康。“萬事興”是事業、家庭、生活等樣樣美好。可以說,“萬事興”是建立在“家和”基礎上的。

每年,我和爸爸、媽媽都要回爺爺奶奶家過年,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我和爸爸、媽媽、奶奶一起做年夜飯。吃着我們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裏甜滋滋的。首先,先來做年糕和餑餑吧!年糕代表“年年高”,是祝福我們在新的一年裏學習、工作都越來越順利。年糕的製作方法可簡單,我不一會兒就做好幾個。接下來,我們又開始做餑餑。餑餑分爲“大元寶”和大棗餑餑兩種。其實,餑餑就是饅頭,只不過奶奶家都叫餑餑而已。“大元寶”就是做的像元寶的餑餑。把面揉成圓柱體,再把兩邊都捏一下就大功告成!“大元寶”當然是祝福我們新的一年發大財嘍!還有,在元寶餑餑做完後,一定不要忘記插棗喔!插棗時,要把面摁一下再挑。我問奶奶這是爲什麼,奶奶告訴我,這樣可以生個“雙眼皮”,雙眼皮的小孩漂亮。做完“大元寶”,我和奶奶就開始做大棗餑餑。大棗餑餑上插着許多棗,一色的紅,可漂亮!或許就是祝我們來年紅紅火火吧!

做完餑餑後,就可以包餃子。爸爸擀皮,我和媽媽包。奶奶就沒活兒幹,笑眯眯地在旁邊看着我們包餃子,我們包得更賣力。一個個雪白的餃子服服帖帖地排着隊,等待着跳進鍋裏好好地洗一個熱水澡呢!

當最後一道菜上桌後,年夜飯就開始。和家人一起,吃着餃子,看着春晚。窗外,天空閃着五顏六色的光。這是多麼幸福啊!

家和萬事興,是多麼普通而又與衆不同的家風啊,因爲它飽含着我們對家人的祝福和對祖國的希望!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3

父親在我的印象中是嚴格且慈祥的。在空閒的時候,他總是一副怒目圓睜的樣子出現在我的面前,以至於我嫺靜少語。

曾記得那一次,是我有史以來受到最嚴厲的批評。我由於很疲憊,就先洗了個熱水澡,洗完澡後,我來到了樓下打開電視就躺在沙發上。在我看電視不超過半個小時後,父親去門口透透氣,就在他轉身的一瞬間,只見我的房間裏燈光閃爍,如同一顆懸掛高空的星星。父親爲此大發雷霆,他大聲地喊着我的名字,這聲音似乎傳遍了整個村子。我趕緊跑出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父親怒火沖天的對不知所然的我說:“你爲什麼洗完澡後換衣服不把房間裏的燈關掉?”我沒有迴應父親,只是低垂着頭。父親接着又說:“你知道浪費電是不文明、不低碳的行爲嗎”?這時站在旁邊的母親也發話了,她語重心長地對我說:“要知道我們那個年代都是點煤油燈看書的,而且是已經到了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步纔會點”。

聽完父母的教導後,我對節約用電又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這樣會讓我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一生受益。

父母在學習上對我的要求同樣如此,必須在做完功課和檢查作業之後才允許自由活動,否則我將受到嚴厲的責罵。

有一次我看見鄰居家的孩子都在玩手機,便心裏癢癢,在作業還沒完成的情況下,偷偷地拿着手機溜出家去玩了。沉浸於手機遊戲的世界裏,天空不知不覺地暗了下來。這時我才發現已經接近晚飯時間了,而父母肯定在焦急的等我。回到家中,只見他們都端坐在我面前,一言不發。我暗自慶幸道:“幸虧沒有發現,不然就慘了”。當我端起飯碗之際,父親突然殺了一個回馬槍:“把手機拿出來”。我極不情願地將手伸進褲兜拿起那千斤重的手機,心情沉重的放在桌上。接着我照例受到了父親的責罵,他說:“你作爲學生,在學習期間不應該玩手機,應把心思放在學業上,以學業爲重,況且你的成績屬於中等水平,再沉迷手機,學業一旦荒廢,你就只能是新一代的農民,出去打工了”。我理解父親所說的話,的確,要想成大事者,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方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父母給予我良好的家風家訓,這能讓我在以後的日子裏走得更遠。回首那過往的煙雲,父母的教導依然歷歷在目。今後的日子裏,我會不忘初心,發奮學習,成就自己美麗的夢想。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4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和屬於自己的那份家風家訓。

很多的家長會用嚴厲的態度對待孩子,這使得絕大多數的孩子都開始討厭自己的家長,只有極少數的孩子會在受到家長批評後體會到他們的良苦用心。而我呢,兩種都有可能。

我的爸爸是個不怎麼愛生氣的人,所以,大多數時候,他不會兇巴巴的對着我。上次我問他問題時,我很多題目都不會,其實那時候,我就覺得,爸爸可能會罵我一頓,因爲那些題以我的能力只要動動草稿本就可以完成的,但我這個人就是愛犯懶。我拿着作業本來到爸爸跟前,指着作業本上空白的題目,對爸爸說:“爸爸,這幾道題怎麼做?”爸爸放下手中的手機,接過我手中的作業本,看看題目,又看看我,此時的我甚至有些後悔:要是爸爸罵我怎麼辦,那我還不如自己做呢!突然,爸爸說了一句:“草稿本拿來。”我頓時心花怒放,剛纔的緊張感一下子煙消雲散,蹦着笑着進了房間,拿出了一本草稿本和一支筆,我心想,爸爸真好,無論在什麼時候,他都願意耐心的教我。但事後,我轉念一想,爸爸如此耐心的教我,不就是希望我懂的題目更多,對這些題目理解的更深嗎?

隨着我的長大,我漸漸有了自己的觀點。記得有一次,爸爸幫我檢查作業時,我認爲這題是對的,但爸爸非說這題是錯的,於是,我和爸爸就這樣吵了起來,媽媽也來勸我改正,但我偏不!這時,爸爸就說:“你就是脾氣倔,跟你說‘錯了就是錯了’,怎麼不聽呢?你再仔細看看,想想。”我不高興了,說:“憑什麼你說錯的就是錯的,萬一你這次判斷錯誤了怎麼辦,都說了這是對的,對的就是對的,你再說也沒用。”這句話氣的爸爸把本子一扔,我頓時罵了爸爸一句,撿起地上的作業本,把房門關了起來。第二天,老師講評作業的時候,我才發現是我錯了,是我沒將定義理解透,爸爸兇我不是因爲我錯了,而是錯了卻不改。

我的家風家訓就是這樣,我爸爸的教育方式也是這樣,都是希望我對每一道題都理解透了,不要錯誤的理解他們,做題要有自己的觀解,更是希望我的未來更加美好!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5

大家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都要堅持!

我六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最初的一些日子,覺得很新鮮,對這個新接觸的事物充滿了好奇與學習的渴望,每天都想觸摸它,聽一下弓毛觸動琴絃的美妙聲音,所以天天都能自覺練習。大家都知道,學習樂器必須堅持每天練習,不能間斷。可過了一段時間後,學琴的新鮮勁兒過了,覺得每天練習又累又枯燥,當媽媽督促我練琴時,我總是很不情願,有的時候還耍小脾氣,有幾次真的就要放棄了。可是每次媽媽都鼓勵我堅持下去,媽媽說基本功練習是最枯燥乏味的,但卻是最重要的,從不會到會需要一個過程,只有經歷過了這段必經之路,後面的練習才能繼續下去。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沒有哪個人一出生就是天才,都是經過努力才成功的。

就這樣,從最初的不情願一路走來,到現在已有三年了,現在看來反而覺得沒有原來想象的那麼困難。因爲堅持,使我在每週上課時展現給老師一個不一樣的我,給了我練習小提琴的自信;多虧了當初的堅持,使我能在班級的聯歡會上展示自己的才藝;多虧了當初的堅持,使我在散步的不經意間聽懂了維瓦爾迪的協奏曲;多虧了當初的堅持,使我從持琴都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到現在能連續二十多分鐘練習不停歇,這都歸功於“堅持”二字。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也需要堅持。清理家庭衛生這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如果沒有了堅持我們的家會變成了什麼樣子!我心愛的薰衣草如果不堅持澆水恐怕早就枯死了。還有我那可愛的小金魚,如果不堅持每天餵食,它們就會餓死的。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離不開堅持。

在我的小家,堅持是一個寶貝,我和爸爸媽媽時刻都感受到堅持帶給我們的信心、勇氣和喜悅。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6

家風,就像學風校風一樣是不可缺少的,家風是一個家庭的傳承,是一個家庭的棟樑,是讓後代健康成長的基礎下面我就來說說什麼是家風。

家風,每當我看見這個字眼我就想起了中央電視臺在春節期間做的節目,他們的記者在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的採訪,問街上的陌生人他們家的家風。在看這個節目時我就在心裏默默的問自己,我們家的家風是什麼,我想起了媽媽在我小時候說的話,媽媽說;‘做人要腳踏實地的做事,絕對不可以投機取巧,不管做什麼是都要一步一步的往前走,不要想一口吃成個大胖子,還有就是對人要友善,只要你友善的對待了他人,他人也會友善的對待你,這樣不管你做什麼事都會一帆風順,自己的心裏也會特別高興。’

在互聯網上是怎麼解釋的,家風,又叫門風,家風在通常的情況下家風往往是作風的某種反映。我覺得這句話說的不錯,因爲不是有一句話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樑不正道下來嗎?這不就正好說明了家風是作風的體現嗎?其實在我國古代的人們就非常的注重家風的培養,在書中就有先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的語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風敦厚尤顯重要,我們通常都會以一個人的家風來評價某一個人,不是在權威的解釋裏就說家風是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的心靈嗎?還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可以說是一種無言的教育、無字的典籍、無聲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經常的教育,它對晚輩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每個方面都會打上家風的烙印。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家風,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家風是不可缺少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爲自己家有個良好的家風而驕傲!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7

有人說家風是家庭子孫代代恪守的家庭文化,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產,是每個家庭成員自豪感的源泉;家風是融化在我們血液中的氣質,是沉澱在我們骨髓裏的品格,是我們立世做人的風範。這句話道盡了家風家風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家的家風就是“勤儉持家”。

這還要從我的爺爺奶奶說起,那時候他們還生活在農村,農村的生活是艱苦的。我們家所在的地方是丘陵地帶,自然條件很差,從事農業生產要消耗大量的體力。可是我的爺爺奶奶不但不抱怨,反而更加勤苦。他們不僅能把土地種好,生產出比別人家更多的糧食,還發展養殖業,先是養牛,後來養羊。儘管這樣,他們還不滿足,他們還揀村裏有人進城後拋荒的土地耕種。他們辛勤勞動的收入,從來沒有過大肆的揮霍,在子女生日的時候僅僅是煮兩個雞蛋。奶奶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過日子比樹葉還稠”。就這樣他們養活了十三口的家人,也把我的爸爸和其他四位叔叔培養成有文化的人。

如今,我們一家在城裏生活。爸爸在煤礦工作,工作很辛苦。他經常加班,很少回家。我們很少見到爸爸,雙休日是這樣,甚至在年節裏也是這樣。看到別的孩子在節假日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很開心的時候,我好羨慕。媽媽總是說爸爸辛苦是爲了咱們這個家,慢慢的我就理解了爸爸。爸爸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回報,不斷的加職加薪。媽媽操持家務,把我們這個家收拾的井井有條,家裏有了麻煩事,她從來不去牽絆爸爸,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解決。一次我和弟弟都生病住院,想喝梨湯,她不顧一身的疲憊回家爲我們熬梨湯。弟弟上了幼兒園,雖然媽媽每天還要接送他,週末還要照顧好我們的生活,她還是在小區超市找了一份工作。旁邊一家地產公司的經理見媽媽工作那樣勤勞利落,動員她去房產公司做保潔呢。在很多人抱怨工作難找的時候,媽媽竟然遭搶,我爲媽媽感到自豪。

爸爸媽媽的勤儉也深深影響了我。我把勤用在了學習上,早起晚睡,學習成績在學校名列前茅。我把勤用在了生活上,幫媽媽做家務:掃地、拖地、洗衣、做飯、雙休日照管弟弟,做得有模有樣,鄰居都誇獎我是個懂事的孩子。我從不奢望什麼饕餮盛宴,我覺得媽媽煮的飯是最好的;我也不奢望名牌的服裝,衣服得體就行;在過生日的時候,我甚至不需要一份蛋糕,父母的陪伴纔是最溫馨的。上幼兒園的弟弟似乎也懂得了勤儉的道理,自己能做的事情不再麻煩媽媽,不再吵着媽媽要玩具,不再鬧着吃零食。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讀的書越來越廣泛,漸漸明白了勤儉持家的道理。勤儉持家,不僅能夠讓一個家庭順利度過艱難時期,甚至能造就成功的家業;在物質豐富,經濟繁榮的今天,能夠讓我們遠離浮躁的世俗,做好自己的事情,成就美好的品格,體驗到人生幸福的真正內涵。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8

在我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我家的家風了。因爲爸爸媽媽上班的原因,我從小跟着爺爺奶奶生活,所以我的家風是從爺爺奶奶那裏學到的。

爺爺奶奶做人有三個原則,我也學會和遵守着這三個原則:

奶做人從不欺騙別人,佔別人的小便宜或拿別人的東西。

記得有一次,奶奶帶我去買東西,在一個小販那買茄子,可當我們剛要走的時候,那個小販叫住我們,說我們忘了拿茄子,可我們已經有了一包茄子了,所以我確定那包茄子不是我們的,可我心裏想着再拿一包茄子不是更賺了嗎?可奶奶卻實話實說,那包茄子不是我們的。我心裏很是不解:奶奶爲什麼不說茄子是我們的?回到家奶奶看出我的不解,就說:“我們如果佔了別人的便宜,別人吃虧了,如果這樣循環下去,總有一天我們也會吃大虧的。”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佔過別人的小便宜。

不能不守信,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星期天,奶奶看到了我的成績單後,說下個星期天我和你爺爺就帶你去買玩具。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還要從星期三晚上的談話說起。

那天晚上,我對奶奶說:“我今天考試了,如果我考了95分以上,你和爺爺就帶我去買玩具好不好?”“行,只要你考了95分以上,我和爺爺就帶你去買玩具。”

今天發成績了,我考了97分,所以奶奶才說下個星期天帶我去買玩具的。奶奶還說:只要我以後每次考試都在90分以上,到了年底就帶我去北京玩。雖然這只是一個小的答應,卻讓我懂得了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的道理。

尊敬老人,愛護小孩是我們的傳統美德。

一次,我放學回家,奶奶來接我時看見一位比奶奶年紀還大的老人在過馬路,這時奶奶立刻跑了過來扶他們過馬路。從那以後奶奶讓我見到爺爺奶奶或比自己小的小朋友有困難時都要去幫忙。

家風就是每個家庭悟出的人生道理,這些道理讓我這一生都受益匪淺。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9

記得還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的家裏,多了一本奇怪的書,裏面的句子都是三個字的,這讓我很好奇。後來我知道了它的名字叫《弟子規》。它是我姐姐在學校發的,因爲她有一門課程是學習弟子規。一次她帶回家的時候,被我看到了這本書。

直到現在,我還依稀記得裏面的內容: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我年幼時,就常被父母教導。

有一個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詳,很多父母曾經都講過:小時候,我吃飯老是把飯粒剩在桌子上,媽媽就嚇唬我說:“老是把飯吃到外面,浪費糧食的小孩子,打雷的時候,雷公會劈你的。”所以,我很害怕。那時候,我家的院子裏養了幾隻雞,我靈機一動,抱了一隻雞過去啄了幾下,立馬就乾淨了。這樣我就算沒有浪費糧食了吧,我自我安慰道。在上了憫農之後,我就明白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此我就不再浪費糧食了,而且,每次吃飯的時候,也都會很自覺地把飯粒撿乾淨,甚至飯碗裏的飯粒也都吃得乾乾淨淨。現在,看着別的小孩吃飯時髒兮兮的樣子,我真的要感激我的父母!小時候的我,對父母的話深信不疑,雖然我現在明白了,有些話都是嚇唬我的,但是我也明白了,他們所有的話,都是爲了我有一個美滿的人生!

弟子規,聖人訓,開篇就點明瞭弟子規的地位。所以我希望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中,能多多想起父母在我小時候的教誨。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在做好人的前提下,有餘力,則學文。我父母在我年少時很少教我作業,也很少叫我讀書。我放學回家自己就會寫作業,他們從來不會來催我做作業。可能他們覺得我要是不做作業老師會罵我,所以不怎麼來管我。

我父親曾經對我說過:“兒子啊,該說的,該講的,該教你的,早在你十歲之前,我就都說過了,講過了,教過了。十歲之後,我只是不斷地重複着在你十歲之前我對你說過的話!”現在想想還真的是這樣,所以有時候我纔會覺得他們煩,因爲他們老是這麼幾句話。可有誰知道,即使這樣,我有時候都會犯錯。所以希望我真的能時刻想起父母在我年幼時對我的教誨!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10

家風家訓就在父母的言行裏,它充滿正能量。記得小時候,我揹着書包去讀書,爸媽交代的就是:要聽老師的話,不要和同學打架,別人的東西不能拿。他們還告訴我在外邊碰到長輩一定要叫人,小一點的叫哥哥、姐姐;大一點叫叔叔、阿姨,老一點的叫爺爺、奶奶等。禮貌、友愛、誠實是爸媽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家風的一個體現吧。記得有一次和同學打架,老師告訴了爸媽,爸媽一個勁的賠不是,還讓老師儘量管我,不乖就打。所以如果在外面我被欺負,一般情況下我不敢跟家裏人說,因爲一說,爸媽都會馬上責備我:“一個巴掌拍不響,你肯定也惹人家了!”出了問題,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這對我的影響確實很大!

平民百姓家的家風大多充滿正能量,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好人、老實人,誠實做人,老實做事,還要尊敬長輩。教育我們做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蓮”。

好的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現實在平時的學校教育中,家風體現在孩子的言行之中,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個孩子有家教,那個孩子沒家教。家教也是一個家風的體現,它是通過孩子的言行表現出來了。大凡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孩子的行爲習慣作爲學校是不大需要操心的,因爲家長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已經幫學校教育好了。當然也有一些家庭教育,家風不怎麼的家庭,表現在孩子也是很難管理和教育的對象。有的時候甚至家長也拿他沒有辦法。家風雖然是一些道德教育、禮貌教育、規矩教育,它就是對我們的一種規範、一種風氣、一種文化,好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

家風教育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手段。

“培育好的‘家風’,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手段。”

“家風”不僅是一種規範、一種風氣、一種文化,也是主流道德價值觀大衆化最有效、最簡潔的途徑。

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能還難以真正的理解和領會,但是通過了挖掘學生‘家風’中的優良因素,將核心價值觀融入了其中,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通過耳濡目染,學習和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精髓。”

學校有責任有義務爲家風傳承做貢獻。“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學校可以把家風教育與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起來,融入中小學教育全過程、各方面,發揮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當中的重要作用。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11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平常的晚上,當我回到家,把書包扔了的時候,我想開始我的長篇大論。但我還是有話要說。爸爸寫了一本“戰爭書”:敢打嗎?如果你不打,就拍拍手等着,看我是不是殺了你!我的心好緊張:嘿!早了,晚了,但此時,原來的負擔已經沉重如山,而且還在下棋,這真是一場屋頂漏雨一夜之間發生的事,船晚了,被風打了各種各樣的無助,我不得不趕緊去戰鬥。

雖然平時我也是個棋迷,和爸爸下棋,互相下棋,但是現在我要做作業了,爸爸的心情也很好。第三,我汗流浹背地跑回家,問我怎樣才能以最佳狀態參加比賽,怎樣才能完全有把握贏得桂冠。

“仙女指的路!”“做第一槍!”我嗎?他不太忙。他來回跑了十幾圈,我不知道誰更好誰更差。突然,我爸爸用馬槍出其不意地抓住了我。我的力氣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卻被踩了回去。我固執的脾氣和爸爸的固執在早上正好是最棘手的問題。無論我的兩門大炮插在哪裏,我都覺得自己像個火鍋。就像螞蟻一樣,當我陷入困境時,我的車在戰鬥中被殺死了。這真是火上澆油,使雪更糟了!此時此刻,這是敵人,我已經回到天堂的技巧也難以支持海洋中父親的自滿,和我母親也樹下來,分散依賴我的父親,是一個真正的壁花——雙方的風,我不會被打敗,不能打敗我的字典只有被打敗了!

到了第二局,哦,吃了長智慧,處處留心,處處防備,出其不意,出其不意,“將軍,我的話處處充滿驕傲,爸爸只會誘捕動物,今天誰死了?”我當然是。

這時,我真的“春風得意馬蹄病,看所有長安花在一天。”我的那種驕傲,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不禁想起那傷感的詩句:“要同西風作戰,就得身披金甲!”爸爸放下他的嘴:“不,它比我曾經更好!”輸贏是家常便飯。此外,我們都是平等的。對我們來說,輸贏很正常!”爸爸很狡猾,“又玩了一個遊戲!”我發誓要把我父親的心放在心上。對我來說,雄心勃勃是很長的一段時間。

第三場比賽一開始,我就殺了很多人。我父親和我努力工作。比賽在白熱化的階段開始。每一個士兵,即使是在死前的最後一刻,也不會白白犧牲。我的想法是殺一個。本殺死了兩個在戰場上掙點小錢的士兵,已經破了網。此時,這個領域一片混亂。乍一看,真的是“醉在沙裏,不笑,古時候有多少人打過架?”即使一個殘疾士兵輸了,他也會戰鬥到最後一個人,用最後一顆子彈,流最後一滴血!最後,我改變!瘋狂的殺戮!每個士兵都有很多收穫。他擊敗了爸爸,向我表示祝賀。我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

家是歡樂的故事,歡樂的故事,興奮的故事,它們每天都在我家上演,讓我們的家人幸福。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12

我有一個瘦爸爸和一個胖媽媽。雖然我從不覺得我媽媽胖,但我媽媽說如果她聲稱自己胖,別人就不會認爲她胖。

媽媽說他爸爸的身材就像莫文蔚,他全身找不到一絲肥胖的痕跡。我不知道莫文蔚是誰。媽媽說那是一位女歌手。媽媽還說爸爸的身材很好,可以穿旗袍。

我父親說我母親是隻懶豬,所以她明白,當她吃東西和睡覺時,她吃的是撥浪鼓。我問這是什麼意思。我父親說,她只是走來走去。

媽媽問我是否喜歡她。我會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喜歡爸爸。實際上,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小技巧。我知道媽媽會問爲什麼,然後我會回答,因爲我爸爸經常給我買玩具。然而,我的母親從未愛上我。她知道我喜歡她就像我在心裏喜歡她一樣嗎?

我喜歡我的家。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13

央視開展的“家風”大討論,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在我看來,家風是指家長的言傳身教而養成的家庭良好作風,家風總體上是與社會大環境相關的,家風在受社會風氣影響的同時,又反作用於社會風氣。家風屬於社會文明的範疇,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家風與家訓、家規、家教一樣,是中華文明的優良傳承。

在上世紀相當一段時間裏,是非常注重家訓、家規、家教和家風的,而這四者之中,家教使用的頻率最高。比如評價某一個人的品行,多以這個人“有家教”或“沒家教”來形容,現如今被用爛的“素質”一詞,在當時根本不流行。家教之下,家風和家規也是經常使用的,比如稱讚某個人家,總是說“這個人家的家規重、家風好”等等,至於家訓,尋常人家是比較少見的,畢竟寫得《朱子家訓》之類傳世佳作的,多爲學富五車之人。

話又說回來,寫不了家訓的尋常人家,也不乏各種各樣的治家格言。象我家裏,父親是行行伍出身、母親是普通工人,但“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做事”是他們三天兩頭用來敲打我們兄妹三人的。在小時候,記得我家的家規特別多,什麼“笑不露齒、食不出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積善積德,尊老愛幼”云云,記得大妹妹一次吃飯時咀嚼出聲,臉頰上立即捱了老爸的一筷子,馬上就熱淚盈眶,我們更是抿緊了嘴咀嚼。

家規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記得那時還沒有空調,連電扇都是稀罕之物,夏天酷熱難耐之時,我們都習慣在門前空地邊乘涼邊吃晚飯,我和兩個妹妹負責搬桌椅、端飯菜,然後坐在小椅子上等大人們下樓,只有等外婆端起飯碗或老爸端起酒杯後,我們兄妹三人才端碗開吃。那時候許多鄰居也在空地上吃晚飯,孩子多的家庭有時哄搶得厲害,就無形中有了對比,時常聽到鄰居們誇獎我家小孩規矩好、有家教。每次聽到鄰居誇獎,我們發現父母親都是暗自欣喜。

走上社會後,從實踐的一些反面事例中,更感覺到家教匱乏對人生的妨害。記得八十年代中期,我們公司召開職代會,在代表上食堂就餐時,時任公司行政(後勤)科長的Z君,仗倚自己分管食堂而闖進分餐間,給自己挑選看得中的份菜,衆目睽睽之下的伸手,氣得公司總經理臉色鐵青,加上此君吃相不佳,咀嚼時青筋直露,聲音巨響,遂成同事間一段笑談;九十年代中期的一個晚上,公司黨政班子商討提任後備幹部事宜,年近升職極限的他,或許是害怕趕不上最後一班車,竟躲在會場門外學潛伏。因女書記突然開門上洗手間而躲避不及,連人帶畚箕一起跌倒,弄出巨響震驚全場,淪爲笑柄的同時,更是斷了前程,許多同事得知後搖頭,連稱“家門不幸啊”!

中國禮儀之邦的美譽,是以無數家庭的優良家風爲基礎的,在注重素質的當代,家訓、家規、家教、家風又重新被喚醒,這是件好事情。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14

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家中有慈祥的爺爺奶奶,可親可敬的爸爸媽媽。他們總是特別地疼愛我,關心我。小時候的我很調皮,經常惹事,家人總是不厭其煩地教育我,但我每次都是左耳進右耳出,根本沒當一回事。唯獨那一次,我記憶猶新—— 那天放學我一回到家就直衝廚房,拿起碗就開吃,絲毫也不記得爺爺平時的教育:要等長輩先動筷,後輩才能動筷。爺爺冷不防的來了句:“你忘記我平時跟你說的話了嗎?碗給我放下!”我的身體一僵,連忙把碗筷放下,怯怯地站了起來,低着頭,小聲地說:“爺爺,對不起我沒等你和奶奶先吃……”到最後我的聲音幾乎沒了。“道歉是你這樣的態度嗎?聲音大點!”爺爺大聲地說。我被爺爺這一聲嚇到了,身體一顫,嗓音提高了:“爺爺對不起!我不應該沒等你和奶奶動碗筷之前就吃了。”“只錯了這一點嗎?”奶奶從陽臺過來對我說。我心虛的點了點頭,又立馬搖了搖頭。“那你說你錯了哪兒?”奶奶似乎看穿了我,又問。爺爺對我的反應很不滿意,說:“看樣子你是不知道了!出去給我站着想通了再回來!”我低着頭走了出去,瞄了一眼地下,呀,竟猜到了自己剛剛掉下的飯粒,頓時恍然大悟。爺爺和奶奶都是農村人,從小吃的本來就不好,有時連三天都吃不到飯,所以非常珍惜糧食,也經常教育我要珍惜糧食,吃飯時要吃乾淨,不允許有剩下的,而我卻吃了一地,想着,想着我非常羞愧,我竟然犯了這一大忌!

從此以後我再也不剩菜剩飯了,能吃多少盛多少,吃的時候也非常仔細,一粒糧食也不浪費。同時,我也把爺爺的教訓當成了我家的家風家訓,把它們謹記心裏,傳承下去。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15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每個幸福的家庭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家風,家訓對每個人都有着潛移默化中的影響。我的家風和家訓和加水可概括爲“孝、儉、勤”三個字。雖然簡單普通但是讓我受益匪淺。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爲先。”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父母就是我的榜樣,每次雙休日,父母都會帶着我去看望祖父母,每天再忙也會抽出空餘時間來跟他們通話,瞭解父母的身體情況,時不時都要帶他們去逛街、購物、放鬆身心,這一點也影響到了我。每當我孝順父母,是他們那燦爛的笑容,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這也許就是孝順的力量吧!

其次是節儉。小時候,爺爺常說:“節儉興家,浪費可恥。”這句話也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上,默默地影響着我的一言一行。每次看到水龍頭沒擰緊,在不停地滴水,都會停下腳步,關掉水龍頭。每次出去吃飯,也一直遵循着“少吃多拿”這句標語。因爲我知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點糧食都來之不易。所以我從不浪費一粒米,給我的零花錢也不亂花,節儉真的很重要。

“勤”就是勤奮。“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在我印象中,父母都很勤奮。媽媽不愛看電視、玩手機。她很愛看書,經常看科技類的時候,說是給自己充充電,與時代俱進。爸爸就愛鑽研電腦,每當爸爸同事的電腦出現故障時,不知道怎麼上傳文件時 都會來像爸爸虛心請教。這一點也影響到了,我也讓我變得愛看書,好讀書,勤奮上進,成績一直保持優異,養成了好的習慣。

家風家訓是點亮成功之路的明燈,是一個溫馨的港灣,是使中國變得更加繁榮、昌盛、強大的一把鑰匙!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16

習慣決定命運,而習慣的養成與家風有很大關聯。因爲家風就是一種家庭薰陶,這種薰陶是潛移默化的,是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影響的。家風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傳承、更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在我們人生歷程中必不可少,對我們的成長起着巨大的作用。而自信,就是我家的家訓。自信是劍,幫我擊穿自卑懦弱;自信是盾,幫我抵擋流言蜚語;自信是光,幫我驅除黑暗陰冷;自信是火,幫我點燃絢爛人生!

力量是成功之本,自信是力量的源泉。自信在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有着巨大的推動力。它就像一個漢堡包被自負和自卑夾在中間,上面是自傲,下面是自卑。它們之間有着明確的界限,如果往上邁一步,就會成爲目中無人,夜郎自大的驕傲之人。如果往下跨一步,則會成爲畏手畏腳,自慚形穢的懦弱之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不留神就會陷入自負與自卑之中,只有時時刻刻警醒自己,掌握好自信的度。這樣纔會奪回自信,不然就會陷入自負自卑的魔掌中。

記得美國作家愛默生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祕訣”,是啊,無論做什麼事,你只要充滿信心,就等於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對自身力量的一種確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才能實現所追求的目標。自信是成功的一種必要條件,是成功的源泉,自信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肯定與相信。

自信的人,懂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依靠着必勝的信心,在艱苦的搏擊中,駛向成功的彼岸。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在猶猶豫豫的時候,我都會想起父親的教導。自信像一座燈塔,照亮我前行的路;自信像一顆明星,指引我前進的方向;自信像一眼甘泉,澆灌我自卑的心靈;自信像一支畫筆,畫出我精彩的人生!

自信,就是我家的家訓。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17

無論小家、大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家風和家訓。有句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規矩,說的就是家風和家訓,正是有了它,才讓我們的家更加溫馨。我們家最重要的家訓是百善孝爲先。

百善孝爲先,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古代也頻頻出現孝子,“臥冰求鯉”的王祥和“扇枕溫席”的黃香就是典型的孝子。古人云:“父母者,人之本也。”從呱呱落地的嬰兒,到天真爛漫的少年,我們一天天長大,是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給予了我們無私而偉大的愛,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孝順自己的父母呢?

古往今來,不一樣的時代,都演繹着一個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

我的父母爲我做出了榜樣,我經常看到爸爸媽媽打電話問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體可好,逢年過節總要給他們塞些零用錢,有時把他們接到家裏,給他們買好吃的,和他們聊天看電視,或者帶着他們到附近的公園散步等,而我的奶奶也逢人便誇兒子是個孝子。

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我從小也懂得了孝敬長輩。父母累了,我會搬把椅子給他們坐;父母渴了,我會端一杯清茶給他們解渴;父母心情不好時,我會自覺做好自己的功課,儘量不去打擾他們。其實孝敬父母就這麼簡單。做到這些就一定能讓我們的爸爸媽媽欣慰和快樂。我們何樂而不爲呢?

同學們,孝是心靈裏盛開的鮮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爲永恆、持久地散發着清香。生活在文明社會的我們,應該人人樹立孝敬父母的觀念。“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爲父母盡一份孝,讓我們快快行動吧!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18

俗話說:校有校風,學有學風,家也有家風。我們家的家風,就像細雨滋潤小草那樣;就像燈光,是家庭走向光明的引路燈;就像水一樣,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每個家庭的家風都有一句最重要的詞,我們家的家風是:分享。聽起來很普通,但未必每個人都能夠做到。接下來,我就用一個故事來講解吧!

從小就和全家人生活在一起的我,見證了自己成長的過程,也見證了奶奶一步步地走向年老的步伐。她那眼睛已經深陷,想深深的潭水在飽經風霜的臉上,顯得格外炯炯有神,但卻深深的'刻着一道道皺紋。雖然沒有佈滿銀髮,但那少許的銀髮很顯而易見。

記得有一次,在全家人吃飯的時候,“那個,是你最愛的辣椒炒土豆,多吃點,你正在長身體呢!”奶奶邊用輕柔地語氣對我說,邊大把大把的夾土豆。而我卻時刻關心奶奶吃的飯量。我發現:奶奶在我的記憶中,他時刻關注家人的情況,卻一點也不關心自己,偶然就喝了幾口湯。所以我突然拿了一塊又大又好的肉放到了奶奶的碗中,但奶奶的舉動、讓我感到很驚訝:奶奶站了起來,帶着責怪的語氣說:“我不喜歡吃肉,給你吃吧!”在我絕望的時候,突然,我想到了一個妙招,“這是誰炒的,太鹹了!”我做出了難吃的表情。“這是我炒的,不會鹹吧?”奶奶一臉疑慮,“不行您嚐嚐。”奶奶夾起了一整個雞蛋,大口地吃了一口。“奶奶你也要多吃點,你的健康就是我們全家人的幸福!”奶奶對我笑了笑,我從中感受到了很多。

分享是幸福的,分享是快樂的,分享是關心。家風是一個家庭中的快樂,只要去遵守了,就能夠明白其中的快樂。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19

在中國最典型的家庭就是三代同堂,我家就是這樣的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家5口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我家兩位老人都是犟脾氣的人,雖然爲了某件事能爭得面紅耳赤,但他們對晚輩還是很體貼的。每天大早爲大家準備好飯菜,而且他們分工的很默契。甚至有時爲了給我們換口味,大清早上街去買我們喜歡吃的早點,使我們每天能精力充沛地工作、學習。他們也時常變換着晚飯的花樣,給我們全方位的膳食營養補充。

老人心好脾氣急,作爲小輩自然要多多謙讓,這樣才能家庭和睦溫馨。好在兒子是家裏的紐帶,雖然他給大家制造了許多麻煩,但更多的是給大家帶來了快樂。記得有次兒子凌晨咳嗽得了支氣管炎,天還沒亮我們就急着起牀抱着孩子上醫院看病。我們怕驚醒老人休息,儘量小聲說話、整理衣物,兒子似乎理解了我們的意思,也儘量不咳出聲,我們三人在沒有驚動到老人後,匆匆出了門。在我們給兒子看好急診,配好藥,等護士來掛吊瓶時,天快亮了。兒子這時提醒我說:“媽媽,現在給爺爺、奶奶打個電話吧,他們起牀沒看見我會擔心的。你告訴他們我在看病,讓他們不要着急,我打完吊針就好了。”兒子的提醒讓我和他爸爸感到孩子長大了。我趕忙拿起手機向家裏報個信。爺爺聽到後急脾氣馬上就上來了,一邊在電話裏詢問孩子病情,一邊在電話裏責備我們怎麼孩子又生病了。我知道老人也是擔心孩子,就忙着勸慰,也沒把老人責備的話放心上。兒子聽見電話裏聲音挺響的,就奪過電話說:“爺爺,我們現在在跟病菌作戰鬥,很辛苦的。你要保存實力給我們做營養的早餐的哦,我們回來要補充營養的,這樣我就好得快了。”說着,電話兩頭都樂呵呵得笑了。

這就是我的家雖然普通,但很溫暖。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20

家是沃土,我是在這沃土中拼命生長的樹苗。我身體的歪正,身爲沃土的家說了算。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是我在家常聽到的一句話,也是父母親經常教育我的一句話,而我聽了幾乎幾年,終於知道了它真正的含義和父母對我的要求和期盼:在說話的時候要三思而後說不要口無遮攔,信口雌黃;而在做事的時候要積極敏捷,不要拖泥帶水。正如父母親的意思,就是讓我做一個爽快果斷,不優柔寡斷的“訥於言而敏於行”的君子。

《哈佛家訓》中就有許多感人的家庭故事,不傷害他人的自尊心,不嘲笑他人的缺點,不破壞別人的幸福,不打斷別人夢想的翅膀。在那緊密的字裏行間,透漏着該怎樣爲人處事的奧祕。在我的小臥室裏,有這麼一個書架,書架上有這麼幾本爸爸媽媽送給我的書:《哈佛女孩劉亦婷》、《告訴世界我真棒》、《絕望鍛鍊了我》、《有一種心態叫承受》。慢慢地,我明白了這幾本書的的含義,雖然這書中有些道理我不懂,但是我依然明白着父母對我的期望——做一個勇敢快樂的人。

以前,我跟爸爸媽媽到酒席吃飯時,客人總是問我一些無聊的問題,而我也總是傻傻的回答客人一大堆沒用的話;吃東西時總是不顧別人的想法。可就在往後的日子裏,爸爸媽媽並沒有去直接批評我,而是跟我講一些我似懂非懂的故事,漸漸地,我懂事了,也知道父母爲什麼要講給我那些不懂的故事,我也明白了爸爸那良苦的用心。

爸爸媽媽是這片沃土勤勞的園丁,澆灌着我這棵幼嫩的小苗,那一點點肥料和一滴滴汗水成就了我這棵小苗的健康成長。

“相信自己,改變自己,超越自己,超越世界,超越現實”。它是我的座右銘,它是由我的家風給予我的信念,使我閃耀成長。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21

中國是禮儀之邦,有着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因而有無數優良傳統傳承至今。大到國家,小到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種風氣。家風正了,一個家庭的思想品德也就正了,一個國家才能繁榮昌盛。家訓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對個人修身、齊家起着重要作用。

小時候,一提到家風家訓,在我的腦海裏只是一個模糊的影子,後來經過和爺爺奶奶的一番討論,我漸漸明白了家風家訓是什麼,也知道了我家的家風家訓是什麼。

聽爺爺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是我們家的家訓”。聽着爺爺的話,讓我想到了爺爺平時吃飯剩下的飯菜永遠都不會倒掉,而是放到冰箱裏隔天熱熱再吃。我就納悶地問:“就這點東西還不倒掉,留着誰吃呀?”。爺爺語重心長地說:“你們小孩子沒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不知道捱餓的滋味。如果每天每個中國人省下這一點糧食,那麼一年下來就可以攢下一億人一年的口糧”。這下,我終於明白了“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意思——珍惜糧食。

奶奶常說,樂於助人是我們家的家風,常樂於助人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快樂。

記得有一次,我鄰居家的阿姨出門走得急,不小心把家裏的鑰匙反瑣到屋裏了,很是着急,爸爸知道後不顧身材胖,愣是從窗戶裏爬進去取出了鑰匙,給鄰居家的阿姨解了燃眉之急,從此鄰居家又是送水果又是送餃子。

在學校,我以爸爸爲榜樣儘自己所能去幫助有困難的同學,我的朋友越來越多,相處得很和睦。

家風家訓是一個家庭的道德標準,是一個家庭的精神食糧,是不可缺少的。我的家風家訓使我受用終生,讓我們一代一代把家風家訓發揚光大!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22

一個星期六的晚上,我高高興興地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吃晚飯。光頭強的電視快要開始,我把還剩半碗的飯放一邊,說剩下的飯我不吃。爺爺很不高興,說不能浪費糧食,這些飯我是可以吃完的,不能因爲要看電視就剩飯。

爸爸這時候和我講起他小時候的故事。爸爸小時候在隊長大,爺爺上班要按時出門。爸爸就把碗裏剩下的米飯倒到水溝。後來被爺爺發現,爸爸被爺爺狠狠地懲罰。

原來,爺爺小時候,國家比較窮,糧食經常不夠吃,常常吃不飽飯,卻要做很多事情。那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吃飽飯,所以爺爺特別珍惜糧食。爺爺說,米飯來之不易,那天看到爸爸浪費糧食就特別生氣。爸爸挨罰後,就記住不能浪費糧食。

爸爸說,現在國家富強,家裏不再擔心吃飽飯的問題,但是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的傳統不能丟。養成良好的習慣,將來對我會很有幫助。

這時候,奶奶說起以前的事,買東西要憑票,買米用糧票,買肉用肉票……逢年過節,更要起個大早,天不亮就要趕到鎮上去排隊,起碼要等四五個小時才能買到定量的菜。特別時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很不愛惜糧食,結果糧食被浪費完後,沒有吃的,大家只能餓肚子,去山上挖樹葉吃。現在想來,真是艱苦啊!

聽着聽着,我感到很不好意思。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平時吃飯還總是挑三揀四。現在想想,爺爺奶奶的童年生活真是令我匪夷所思啊!想到這兒,我看着桌上的飯菜,慚愧地笑笑,然後慢慢地吃起來,恍然間發現原本不愛吃的食物原來也是那麼的可口。

在特別的日子裏憶苦思甜,雖然那個時代的灰暗早已遠去,但我們的光明生活確是要需要我們的“成長”才能一直到永遠!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23

自古到今,名望貴族都有家風家訓遺留後人以傳承其精神。縱觀名門望族之家風遺訓,因爲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基本上從《論語》中都可以找到其出處!作爲我們普通老百姓的家庭,雖然沒有專門的著書立說以傳後人,但是我們更多的是身體力行,身教言傳而傳揚家風家訓。所以我們更多的是從父母所做的點點滴滴中學到很多!

比如中華民族幾千年精神的核心,就是孝道!我們每一個家庭都是第一要遵守的家風,也是立家之本!我們家也不例外,父母對於老人的敬重孝順,爲老人做的點點滴滴,雖然沒有多麼偉大,但是點滴中的平凡、持之以恆,我也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爲人父母當爲表率,孝敬父母不在有多大的舉動,而是平時的點滴小事以身作則,我也會把它傳承下去!

聽爸爸說,小時候在農村長大,條件不是很好。但是爺爺經常告誡小時候的爸爸一定要有不服輸和頑強拼搏的精神。這也是後來爸爸和媽媽來到濰坊,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靠自己的努力,靠那種不服輸頑強拼搏的那股勁,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今的爸爸又開始他人生第二次創業,從他身上我也學到了很多!

媽媽是爸爸堅強的後盾,是我們家的後勤部長!沒有媽媽的支持,爸爸也不可能這麼順利的事業,也不可能再次走上創業的道路。媽媽身上也有很多優點,勤儉持家,相夫教子,是非常優秀傳統的女人!爸爸經常說,有媽媽,心理很踏實!她身上的這些優良傳統也遺傳自姥爺姥姥家。

每個家庭的組建,就是一次家風家訓大融合,也是我們中華文明五千年傳承的載體。我也希望我的身上既有爸爸家族的優良家風家訓,也希望我身上學到媽媽家族的家風家訓,我也會將它們繼續發揚光大!

小學生我的家風家訓故事徵文 篇24

中國自古就是禮議之邦,五千多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在每個人的家裏都有對應的家訓,家風,還有家史。俗話說的好:沒有規則不成方圓。從春秋的孟母三遷到宋代的岳母刺字,都表現出好的家訓、家風不僅成在了長輩對後輩的希望與鞭策,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之風。

我們閆氏的姓氏是由古代的繁體閻字轉變而來的,據《新唐書》記載:閻氏家族乃黃帝的後裔,黃帝至周武王的子孫原屬姬姓,武王伐紂滅商創建西周,封泰伯的曾孫仲奕閻鄉爲爵。從仲奕始以地爲姓,此乃閻姓的開始。武王封仲奕是爲祭祀泰伯,所以閻姓的第一世應是泰伯,即閻姓始祖。

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家訓和家風,我家只有老家纔會有家訓。這些家訓都是爺爺奶奶定的,我家的家訓是尊敬老師、長輩、同學和任何有殘疾的人,勤勞節信懂持家,遠親不如近鄰,好好對待鄰居,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家訓自古以來都是存在在每個人心中的,但對現在而言做到的卻是少之又少。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我的父母,我的父母一直告訴我百善孝爲先。家風是一條該永遠銘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纔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爬的更高,銘記自己的家風,讓自己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家風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風氣,家風好國家纔會好,家風壞,那個國家再強大也不會很好,家風好,國家強大,纔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我們需要時刻銘記我們的家史、家訓和家風,讓它們一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