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後語和尚打傘

歇後語也叫俏皮話,可以看成是一種漢語的文字遊戲。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

歇後語和尚打傘

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

【解釋】

無法是無發的諧音,是說和尚本來沒有頭髮無天,是說和尚打了傘,摭住了頭上的天,所以無天

【關於和尚的歇後語】

拆廟散和尚——各奔東西

拆廟打泥胎/拆廟打泥胎——順手殺一刀

廟背後看神——妙(廟)透了

扒了牆的廟——慌了神

光頭跑進和尚廟——充數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

衝着和尚罵禿子——尋着惹氣

拿着和尚當禿子打——冤枉好人(比喻沒有事實根據,給人加上罪名。)

指着禿子罵和尚——借題發揮

禿子當和尚——正好;兩將就,兩湊合;將就材料;再合適不過了

濟公當和尚——不吃素

臨老當和尚——半路出家

癩子當和尚——不費手續

和尚沒當上,老婆沒娶上——兩頭誤

和尚娶老婆——豈有此理;離經叛道

和尚娶媳婦——今生休想

老和尚唸經——句句真言;千篇一律;照本宣科

老和尚搬家——吹燈拔蠟

老和尚講佛經——說的說,聽的聽

老和尚的百衲衣——東拼西湊

和尚的木魚——合不攏嘴;挨敲打的貨;不打不響;咧開了嘴

關於打傘的歇後語

戴斗笠打傘——雙保險,多此一舉

打傘披雨衣——多此一舉

船上打傘——沒天沒地

禿子打傘/光着腦殼打傘——無法(發)無天

拓展閱讀:歇後語由來

歇後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爲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爲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爲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後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爲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爲人們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