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諺語歇後語對聯

七月十五鬼節

中秋節的諺語歇後語對聯

八月十五人節

(張家口)

八月十五月正南

瓜果石榴列滿盤

(邢臺)

男不拜月

女不祭竈

(石家莊)

吃亂了月餅死公公

(冀縣,冀縣風俗:新媳婦第一年在婆家過中秋,就要連續幾年,在孃家也是如此。否則就算吃亂了月餅)

五月回港扒龍舟

六月割禾有錢收

七月燒紙盂蘭節

八月賺錢買餅嘗中秋

(茂名)

冬唔飽,夏唔飽,

八月十五食餐飽。

(廣州,中秋節令,供果豐富)

八月十五停活的

冬至節,教學的

(山西,中秋做工人停活,冬至宴請教師)

到中秋,賽摸秋

(鄂西?土家)

八月摸個秋,

摘柚抱瓜不算偷

摸秋:習俗,月夜偷摘他人田園掛失果實不視爲偷。俗信,這天送子娘娘要下凡,所以未生育的已婚婦女摸秋若不被發現,可早得子。

關於中秋節的歇後語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餅——節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辦喜事——人月共團圓

八月十五生孩子——趕上節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圓

八月十五吃年糕——還早

八月十五看燈籠——遲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過年——差了節氣

關於中秋節的對聯

自古以來,有關中秋節的對聯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中天一輪滿,秋野萬里香。

這是“鶴頂格”對聯,即藏頭聯,雖不現“月”字,但“一輪滿”已點出月滿時的景觀。大家熟悉的對聯還有:

人逢喜事尤其樂,月到中秋分外明。

幾處笙歌留朗月,萬家簫管樂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圓。

這三副對子皆寫得清新可讀。“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這是明末清初文學家金聖嘆作的對聯。相傳,金聖嘆到金山寺閒遊,寺宇長老出對子難他:半夜二更半,金聖嘆一時對不上,不歡而去。後來,他因哭廟案被殺,臨刑時,正是中秋佳節,他猛然想起長老的出句,對出了下聯。歷史上稱爲“生題死對”。與此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一羣書生,在中秋節歡聚一堂,飲酒賞月,其中一個秀才出上句,讓大家對下聯。結果無人對上。到了除夕夜,這羣書生又相聚飲酒守歲,還是那位秀才對出了下聯。“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對”,被稱作“中秋出句年尾對”。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過去,一夜分爲五更,兩小時一更;古稱秋季三個月爲“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這一聯是明代大學士楊廷和父子的傑作。相傳楊廷和八歲那年,有一次,他父親與客人對飲到深夜,出上句讓客人對,可是無人對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隨即應對,語驚四座。

冬至鼕鼕至,每冬先寒節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圓時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時候,老師出上句,他對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時也用來指“中秋”與“冬至”相對。

中秋賞月,天月圓,地月缺。遊子思鄉,他鄉苦,本鄉甜。“地月缺”指人不團圓。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每逢佳節倍思親。

唐代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爲是絕對,後來曼卿對“月如無恨月常圓”,可謂天衣無縫。

廈門虎溪巖是賞月勝地,“虎溪夜月”是廈門名景,對曰:

虎踞迎風爽,溪流印月清。此聯也屬“鶴頂格”。東林寺也有一對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星。

意境甚爲遼闊高遠。另一賞月佳處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處有一對聯:

靜觀萬物,欲平天下有如湖。佳景四時,最好秋光何況月。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月到中秋分外明:指中秋節的月亮特別圓又亮。

月白風清:月光皎潔,清風輕輕吹來。

搖曳生姿:因飄湯而產生優美的姿態。

銀光閃閃:指月光照耀而產生的反射。

皎月當空:一輪明月高高掛在天空。

天倫之樂:全家團聚一堂的快樂。

萬籟俱寂:形容夜深人靜,寂然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