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的說課稿設計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小學語文四年級第十單元《路》中的《絲綢之路》一課。本單元以“路”爲主題組合單元,從道路、商路、求學路、人生路等幾個角度選編課文,並通過“語文天地”中的“暢所欲言”把對路的認識擴展到更廣闊的領域。

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易爲主的古代商路。這條道路以我國當時的首都長安爲起點,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東海岸,輾轉到達羅馬各地。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纔開闢了絲綢之路。“它”成爲促進歐亞和人類文明的紐帶。在今天我們要教育學生深切體會張騫的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愛國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的編寫意圖、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特做以下設計:

(1)利用網絡教學使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瞭解絲綢之路的來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2)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複述課文。

(3)通過反覆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並學習運用這一方法。

3、教學重點

藉助“絲綢之路”專題網站,抓住關鍵詞句複述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經過。

體會過渡段的作用,並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4、教學難點:

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二、說學情

四年級學生已經養成了主動識字的習慣,會使用字典、詞典,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藉助學法提示,基本能獨立進行。能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對周圍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並且具備了相應的電腦知識,會利用網絡蒐集有用的信息。

三、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在時間和空間上跨度都非常大,我在教學中採用啓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法,讓學生上網蒐集信息,獨立鑽研、探究,通過小組合作整理資料,討論切磋,推選代表,全班交流的方法,弄清楚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體會張騫深深的愛國情懷。

四、說教學手段。

本節課利用網絡資源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絲綢之路》涉及的地理和自然科學知識複雜,非常適宜網絡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確定學習目標,走進網絡學習。

第一課時讓學生在理解字詞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了課文內容。並給予一定的時間瀏覽“絲綢之路”的專題網站,提出自己的學習問題。

第二課時,教師在事先整理學生的學習問題的基礎上,出示有價值的研究內容。如:

1、爲什麼說張騫是古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

2、課文的哪個自然段是過渡段?他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讓學生深入閱讀課文並依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及興趣所在,對學習問題進行選擇,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誇美紐斯認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創造一種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接下來的時間就放手由學生去漫遊網絡世界,藉助“絲綢之路”的專題網站來幫助自己的學習,引導學生進入“人機交互,自主學習”的環節。

(二)研讀課文,網絡學習。

學生可通過操作,瞭解到絲綢之路的來歷、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漢代的中國文化與歐洲各國文化的交流,以及本課的學法指導。教師給予學生合作學習的明確要求:

(1)四人爲一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一項內容的調查研究。

(2)圍繞所研究的內容,共同上網站查找有關資料,相互交流,集體討論,形成共識。

(3)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與組合,合作完成學習成果的書面資料。結合書面資料小組內進行學習成果的交流,並每組推舉一個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其他小組成員補充。

如此,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導者,既可以通過人機交互學習課文,也可以與周圍同學互相討論,協作學習或向老師請求幫助。在教學網絡中教師通過這套系統可以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發現問題並對學生個別指導。

(三)彙報交流,暢所欲言。

通過學生自學前兩個問題,已經弄清楚了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和過渡段的`作用,在此處彙報交流。對於學生來說“交流”是一個十分必要的環節,他們需要在討論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收穫與夥伴共享,需要在爭辯的過程中,不斷地補充自己的不足。針對同學們共同存在的問題,老師引導學生們提出問題,相互討論,這種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可以幫助發現問題的同學認清問題,找出原因,又提醒了其他暫時未發現問題的同學,如果碰到同樣的問題該怎樣解決,加深了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學生在複述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經過的彙報中,利用網站提供的複述方法,在討論重點句子及關鍵詞語的交流中,深切體會了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四)課內自檢,語言積累。

1、首先,學生共同完成“添加過渡段的練習”。

2、其次,教師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預設了A、B兩套自檢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取作答。此環節可幫助中、差學生查缺補漏,落實語文基礎知識,豐富語言的積累。

(五)總結學習,課外延伸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今天同學們利用網絡學習了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使我們又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我們怎能不被張騫那無私無畏、百折不撓的精神打動呢?

智慧的靈感讓學生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因此,在對課文已經完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反而產生更多值得研究的問題。從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又帶着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走向更廣闊的學習天地。這就是真正得學習的內涵。教師抓住這個學生的興奮點,鼓勵學生說說自己還想了解些什麼,建議學生對專題網站進行內容上的補充,這既是一種學習成果的展示,又爲以後學習的同學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形成學習的一種持續性,開拓學生學習的思路,更是打破“學習一定在課堂”的傳統觀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課外更豐富的世界,走進神 奇的網絡空間去充實自己,去體味學習的快樂……

六、教學反思

爲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體會張騫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理解過渡段承上啓下的作用,並學會找過渡段和添加過渡段。我把學生分爲幾個小組合作學習。每個人先到“絲綢之路”的專題網站搜索自己有用的信息。再讀課文,第五至第七自然段,畫出重點句子,再在組內交流關鍵詞語。每人先練習自己說,然後在小組內說,最後小組內推選代表在全班複述。這樣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使學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

本節課也存在着不足,學生上網速度獲取知識的能力還有待提高,語文教學與網絡的整合還有許多內容值得我們去實踐、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