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說課稿3篇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說課稿3篇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說課稿1

尊敬各位專家、評委、在線的同仁大家好:

我是黑河市第五小學科學教師吳傑.我說課的內容選自教科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沉和浮》的第三課時《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這一課做一個簡略的說明。

一、教材分析:

l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是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之後,在會用觀察物體沉浮的方法,知道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大小、輕重有關係的基礎上,從物體所浸液體探究影響物體沉浮因素的一課。

教材主要安排三部分內容:一:觀察馬鈴薯的沉浮並推測原因。二、觀察比較兩個水槽裏的液體的不同,驗證馬鈴薯在鹽水中能浮起來。三、比較同體積的鹽水和清水的重量,觀察不同物體在不同的液體中沉浮的現象,加深學生對物體沉浮原因的理解。

本課通過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十分典型的 “觀察——發現——推測——證實” 的科學探究過程,這對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有很大的幫助,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設計理念:

1、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爲核心.教學流程的設計,要圍繞學生探究爲核心,使學生在實驗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

2、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實驗觀察時間、有充分的思考提問時間,有充分的交流共享時間,讓學生真正做到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不斷解決問題,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爲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

三、學生分析:

我們黑河市第五小學是一所市內的窗口學校,大多數的學生是城市的孩子,見識比較廣,知識豐富,對科學學習有積極的熱情。他們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們經歷了三年級上冊一系列有系統的觀察活動,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形成小組合作學習氛圍,敢於提出問題,樂於合作交流。通過一次次的親歷活動,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得到鍛鍊和提高。又經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於物體的沉浮有了一定的基礎,本課中實驗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比較簡單,但在“比較鹽水和清水的輕重”的實驗裏,學生對“體積”概念的不清楚及同時使用量筒和天平兩種精密儀器對學生來說是難以把握的,由教師與學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較液體的輕重過程,尋找馬鈴薯在鹽水中上浮的原因對學生來說是有點難度的。

四、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在實驗探究中感知物體的沉浮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馬鈴薯的沉浮實驗中,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小組學習和探究活動中,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體會合作的愉快。進一步培養探究科學的興趣,主動在課外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學習目標:

1、我在實驗探究中感知物體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2、我要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

教學重點:影響馬鈴薯沉與浮的因素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教學難點:用科學實驗的方法驗證物體沉與浮的因素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

學習方法:觀察、發現、比較、推測、驗證等方法。

五、說教法與策略------目標導學法

目標導學法包括五個部分:

一、課前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確定學生的學習目標

二、課上教師出示學習目標

三、教學流程,實施學習目標

四、當堂檢測學習目標

五、拓展延伸,應用學習目標

本課的教學流程採用目標導學法教學。

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結合教材實際內容,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採用了直觀、引導、網絡輔助教學和突出以學生實驗探究爲主教學策略。

對於本課第三部分教學內容我做了一些處理。學生學習了第二部分自制一杯鹽水使沉在水底的馬鈴薯浮起來後,鹽水爲什麼能使馬鈴薯浮起來呢?很少學生知道要比較兩杯液體的輕重,即使老師將這個實驗端出來,要進行同體積的比較,首先要用量筒量取體積相同的鹽水和清水,再用天平比較輕重,看似簡單的一個實驗,對三年級學生來說難度太大,特別是對兩種精密儀器的使用,學生還難以把握,要做好這實驗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因而我把“比較鹽水和清水的輕重”這一教學內容由師生合作完成。把不同物體放在不同液體的沉浮情況讓學生自己課內閱讀探究,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輔助答疑。

六、教學流程.

本節課根據學生認知特點,使學生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運用我校推行的“目標導學法”進行有效教學。

一)、質疑導入,出示學習目標

質疑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着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教師出示學習目標,學生一起讀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二)、實驗探究,實施學習目標

實驗探究是教學流程的核心部分,也是實施學習目標的過程,這一環節突出學法的指導,通過觀察、發現、體驗、推測、驗證實現學習目標。

1、探究馬鈴薯沉與浮的原因

我認爲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在導入中學生就帶着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學生要尋找答案的心情是迫切的。於是,我就演示實驗:把一大一小的馬鈴薯當作是薯爸薯仔放入兩個不同的水槽(1號槽和2號槽裏),讓學生觀察現象發現 。小的沉、大的浮,從這現象讓學生從前面的猜想小的浮,大的沉等和自己看到的現象相反,這就激發他們要尋找原因的慾望。接着我對學生說:“你們也來試一試,可以採用不同方法放馬鈴薯,結果會怎樣,從實驗中你們能發現些什麼?” 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高漲,開始分組實驗。有的小組學生把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在同一個水槽中時發現1號水槽裏馬鈴薯全沉,2號水槽裏馬鈴薯全浮的現象,這時學生馬上提出:爲什麼馬鈴薯在水中有時沉有時浮呢?這個環節我爲學生創設產生問題的情景,使學生了解把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在同一個水槽中,馬鈴薯的浮和沉與馬鈴薯本身的大小、輕重都沒有直接關係,而讓學生們從馬鈴薯的沉浮現象中產生了新的關於物體的沉浮和什麼有關的問題。對於學生們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發現問題的過程,同時又讓他們再一次經歷了通過控制變量來分析原因的活動過程,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通過實驗、觀察、發現的方法,成功的完成了第一個學習目標:知道物體的沉浮與所浸的液體有關。

2、觀察比較的液體。

學生觀察和實驗後想探究出原因的願望更強烈了。這時,我讓他們推測:爲什麼馬鈴薯在1號水槽中全都下沉,在2號水槽中全都上浮,你認爲這種現象與什麼有關?學生可能會用排除法推測:與水有關 。我又提出,你能想什麼辦法證實這兩個水槽中的液體是不一樣的?學生小組討論、彙報,我就要幫助學生分析他們提出的想法,在本課的實用性,與學生達成共識。實驗活動前,(課件)溫馨提示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這對學生成功實驗是很重要的。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明確任何探究活動必須要有計劃,包括制定步驟,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從而逐漸形成在着手解決問題前先思考行動計劃的習慣,並且還要學會尊重組中的每一個人,做到最終方案的產生是在小組中取得一致意見。

學生討論交流後,分組實驗:比較兩個水槽的水有什麼不同。通過實驗,從其中的一塊鐵片上會留下比較明顯的白色顆粒物,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較多學生會猜出這是鹽,能讓馬鈴薯上浮的是鹽水.。(實驗結果不確定一定就是鹽)。於是,學生很自然想通過進一步實驗來驗證猜想,從而增強他們探究科學的興趣。

接着我用小組比賽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調製鹽水,也可以使用小組水槽,做在水裏加鹽把馬鈴薯浮起的實驗。讓他們彙報實驗結果及交流對實驗現象的看法(學生分組實驗:用一杯水、鹽、藥勺、筷子,作爲實驗材料,往水中加鹽,使馬鈴薯浮起來。)我在巡視小組實驗活動時,可能發現很多組並不是第一次把馬鈴薯放進鹽水裏就能把馬鈴薯浮起來, 他們經歷多次的放馬鈴薯,再拿出,再加鹽,再放馬鈴薯這樣反覆的過程。有的組動作較慢的還不能把馬鈴薯浮起來,在這個實驗中學生髮現馬鈴薯在水中的沉和浮與水中的鹽溶解了多少有關係。實驗證明了是鹽溶解使馬鈴薯在水中浮了起來,我又給學生講死海故事,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展示圖片)以理論爲依據進行說明馬鈴薯在水中浮了起來的事實。

3、推測與驗證

在“比較鹽水和清水的輕重”的實驗裏,要比較物體的輕重需要在體積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測量它們的體積,就需要測量體積的工具——量筒,但是兩杯體積相同的鹽水、清水,它們的重量差異很小,憑手掂的感覺是不能準確地比較出來的,這就需要天平。使用量筒和天平兩種精密儀器對學生來說是難以把握的,由教師與學生合作,共同完成比較液體的輕重過程,教師一邊指導學生操作,一邊講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實驗結果證明鹽水比清水重。(板書:輕重)

我們知道了物體的沉浮與所浸液體有關係,物體在其他液體中的沉浮會怎樣呢?學生自己閱讀課文54頁 ,彙報交流,教師輔助答疑,完成此項內容。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經歷一個“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實現了第二個學習目標。體現教學目標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

三)、提出問題,檢測學習目標

目標檢測是目標導學法中驗證學習效果的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檢測這節課學生是否達到應完成的學習目標,備課時精心設計問題,這節課我是通過填空、提出問題的方式,檢測學習目標。經過目標檢測,瞭解學生對本課知識掌握程度。

四)、拓展延伸,應用學習目標:

本節課我力求體現“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探究中發展,創新中提高”教學特色,運用目標導學法不斷的引導學生達到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實驗活動中不斷的獲取知識,並體會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道理。使學生從課堂到課堂以外都帶着問題,在實踐中尋找答案。在拓展延伸中,應用學習目標,即動手實踐,又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也增強學生對科學的自主探究精神。

七、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文字精練,重難點突出,學生明瞭。知識體現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加深了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書寫過程見課件)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說課稿2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一、教材分析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是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中教學內容。它是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之後從另一個角度探究影響物體沉浮因素的一課。本課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十分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馬鈴薯的沉浮。通過創設情境,引起學生對沉浮條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觀察比較兩個水槽的液體。通過實驗驗證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第三部分,推測與驗證。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讓學生理解物體沉浮與液體密切相關。

教學重點:讓學生髮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知道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教學難點:推測及驗證清水、鹽水的過程;引導學生自行設計驗證實驗。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對實驗很感興趣,而且對物體沉浮的因素已經有了一些知識基礎,他們還有一些生活經驗,對於物體的沉浮有一定的聯想。在以往的實驗中,他們還積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維方法。

三、教學方法

有人將科學比喻爲引導學生過河,但學生不能自己盲目地過河,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爲學生提供“過河”的踏腳石。根據《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要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1、教法:本課主要採用“探究-研討”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對水槽裏的馬鈴薯進行觀察、研討、推測、驗證,以及進一步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爲了能使本課的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綜合運用發現法、實驗法、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2、學法:本課主要採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物體的沉浮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知識,培養技能。

四、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發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知道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2、經歷“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3、在活動中,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五、教學準備

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豐富的教學具可以讓學生更好的觀察到實驗現象,因次我爲本課準備瞭如下教學具:馬鈴薯若干,燒杯7個,食鹽若干,白糖若干,酒精燈一盞,火柴一盒,試管架一個,玻片2片,玻棒7根,藥匙7個,滴管一支,鑷子7個,量杯1個

六、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爲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就是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1、準備兩個水槽,教師拿起一大、一小的兩個馬鈴薯,問:“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2、學生討論、猜測,教師動手演示實驗。

在學生預測的基礎上,老師把兩隻馬鈴薯分別放入兩種液體中,馬鈴薯在鹽水中浮而在清水中沉;把兩隻馬鈴薯同時放在清水中,結果兩隻馬鈴薯都沉在水裏;把馬鈴薯同時放在鹽水中,結果兩隻馬鈴薯都浮起來。根據實驗現象,學生會發現馬鈴薯的沉浮與水槽裏的液體有關。

設計意圖: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實驗的現象與學生的預測結果出現了矛盾,形成了認知衝突,產生了新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

(二)自主探究,獲取結論。

水槽裏的液體到底是什麼?學生會有各種各樣的猜測,教師要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正確與否。

1、觀察比較兩個水槽的液體。

(1)學生討論: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它們是不同的液體。

(2)引導學生用火烤的方法來檢驗。

(3)預測:在水中加鹽是否可以使沉在水裏的馬鈴薯浮起來。

(4)實驗驗證:在清水中慢慢加鹽。

通過實驗得出結論:馬鈴薯可以上浮是因爲在水中溶入了一些能溶解於水的物質。

設計意圖:此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兩個水槽裏的液體有哪些不同?怎樣比較兩種液體的不同?學生可能會想到用嘗、聞等方法來鑑別。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對於陌生的物質,不能用嘗和聞的方法來觀察。那麼,怎樣才能知道水裏是不是溶解有一些其他的物質呢?教師引導學生研討,如果水中溶解有一些其他物質,可以用加熱的方法,使水蒸發,然後看有沒有一些物質出現。通過加熱,學生髮現了一些白色的顆粒,有的學生說是鹽。到底是不是鹽呢?學生說可以嘗一下,能不能嘗?答案是否定的。水中確實溶解有一些物質,至於到底是什麼,並不重要,反過來,如果水中加鹽,能不能使馬鈴薯浮起來呢?科學講求實證,但是僅憑加熱後出現的白色顆粒就認定是溶解有鹽,顯然是不夠的。

2、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

鹽水的確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爲什麼呢?鹽水和清水有什麼區別?引出第二個問題: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

(1)研討:鹽水和清水有什麼區別?怎樣知道?

(2)實驗:用量筒分別從兩個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體,放在天平上比較,結果發現同體積的鹽水比清水重。認識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

(3)推斷:如果有比同體積鹽水更重的液體,放入馬鈴薯會怎麼樣?如果比同體積的鹽水更輕的呢?如果是一個鐵塊,怎樣能使它浮起來?

設計意圖:《科學》是一門強調“做”的學科,實踐出真知。在這一探究活動中,我讓學生通過“做”去獲得要掌握的知識,從中體會到,科學並不神祕,動手“做”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三)擴展活動。

1、演示:分層漂浮實驗、銅法碼在水銀中漂浮的實驗。

2、師生共同研討死海的有關奇特現象。

3、利用“加鹽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

設計意圖:師生一起做有趣的實驗,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探究活動。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死海的奇特現象展現在學生眼前,從而使學生看到這一奇觀之後,萌發“用科學”的熱情。接着讓學生課後思考,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實踐,由課堂走向社會。

六、板書設計

爲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以下的板書,簡潔明瞭地概況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一目瞭然,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相同體積時:鹽水重浮力大

清水輕浮力小

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浮力越大,越輕浮力越小。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這節課的教材選自教科版的小學五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中的第七課。它是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之後從另一個角度探究影響物體沉浮因素的一課。本課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十分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編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馬鈴薯的沉浮。通過創設情境,引起學生對沉浮條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觀察比較兩個水槽的液體。通過實驗驗證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第三部分:推測與驗證。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讓學生理解物體沉浮與液體密切相關。最後是對本課的擴展。

2、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①通過實驗探究發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知道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②讓學生體驗“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目標:

在活動中,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髮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知道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難點:推測及驗證清水、鹽水的過程;引導學生自行設計驗證實驗。

二、說教學對象

五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對實驗很感興趣,而且對物體沉浮的因素已經有了一些知識基礎,他們還有一些生活經驗,對於物體的沉浮有一定的聯想。在以往的實驗中,他們還積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維方法。

三、說教學法

有人將科學比喻爲引導學生過河,但學生不能自己盲目地過河,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爲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探究-研討”的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對水槽裏的馬鈴薯進行觀察、研討、推測、驗證,以及進一步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爲了能使本課的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發現法、實驗法、演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物體的沉浮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技能技巧。

四、說教學程序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爲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的說明。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1、準備兩個的水槽, 教師拿起一大、一小的兩個馬鈴薯,問:“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

2、學生討論、猜測,教師動手演示實驗。

3、學生交流發現:水槽中的液體也是也是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

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碰撞,這一錘就敲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組織探究活動,得出探究結論。

(1)觀察比較兩個水槽的液體。

1、 鼓勵學生討論研究: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它們是不同的液體。

2、 引導學生用火烤的方法來檢驗水。

3、 驗證實驗:在清水中慢慢加鹽。

4、 通過實驗得出結論:馬鈴薯可以上浮是因爲在水中溶入了鹽。

(2)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

1、 學生產生疑問:爲什麼在水中溶入了鹽就可以使馬鈴薯上浮呢?

2、 用量筒分別從兩個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體,放在天平上比較,結果發現同體積的鹽水比清水重,因而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

3、 通過不斷的探究實驗,推理出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此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學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來檢驗水,因此,我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猜一猜,動一動手。在這一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都能獲得一個發現的“經歷”,他們的科學素養在這個過程中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科學》是一門強調“做”的學科,在這一探究活動中,我讓學生通過“做”去獲得要掌握的知識,從中體會到,科學並不神祕,動手“做”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同時,我還對教材進行了挖深研究,引導學生推理出另一個重要的結論。從而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涵,深化了他們的探究活動,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三)擴展探究活動,培養學科學、用科學熱情。

1、師生一起做有趣的實驗:分層漂浮實驗、銅砝碼在水銀中漂浮的實驗。

2、師生共同介紹死海的有關奇特現象。

3、利用“加鹽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 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

師生一起做有趣的實驗,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探究活動。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死海的奇特現象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看到這一奇觀之後,萌發用科學的熱情。接着讓學生課後思考,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實踐,由課堂走向社會。

板書設計: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相同體積時:鹽水重 浮力大

清水輕 浮力小

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浮力越大,越輕浮力越小。

爲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以下的板書,簡潔明瞭地概況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一目瞭然,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說教學評價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所以評價時,我不是過於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劣,而是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本節課的評價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這個環節中我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 “組織探究活動,得出探究結論”這個環節中我採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所作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學會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回放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中時,給科學教學活動帶來無限生機,更可以感受到小組合作在解決問題中的巨大作用。也許,這就是新科學課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