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八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中八年級數學人教版教材第十八章第一節《勾股定理》(第一課時),下面我分五部分來彙報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這就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是幾何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邊的數量關係,將幾何圖形與數字聯繫起來。它在數學的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生產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而且它在其它自然學科中也常常用到。因此,這節課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瞭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經歷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掌握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數量關係, 並能簡單應用。

2、過程與方法方面

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瞭解利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能感受到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發展數學的說理和簡單的推理的意識,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並體會數形結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通過了解勾股定理的歷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勵學生髮奮學習。

(2) 通過研究一系列富有探 究性的問題,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品質。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勾股定理,並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勾股定理的證明。

二、學情分析

我們班日常經常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經過一年多的幾何學習,學生對幾何圖形的觀察,幾何圖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部分學生解題思維能力比較高,能夠正確 歸納所學知識,通過學習小組討論交流,能夠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 現在的學生已經厭倦教師單獨的說教方式,希望教師設計便於他們進行觀察的幾何環境,給他們自己探索、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更希望教師滿足他 們的創造願望。

三、教法選擇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我校的“當堂達標”教學模式,我在教法上採用引導發現法爲主,並以分析法、討論法相結合。設計" 觀察——討論—歸納"的教學方法,意在幫助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和直觀情景觀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並通過討論來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本節課採用了多媒體輔 助教學,能夠直觀、生動的反應圖形,增加課堂的容量,同時有利於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增強教學形象性,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

四、學法指導:

爲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積累豐富的數學學習經驗,這節課主要採用觀察分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 法,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展開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觀察、類比、分析、從特殊到一般等數學思 想。藉此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標》中"要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的教學要求,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個設計合理的情境引入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學生能否帶着興趣積極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爲了體現數學源於生活,數學是從人的需要中產生的,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爲了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我設計了以下題目:

星期日老師帶領全班同學去某山風景區遊玩,同學們看到山勢險峻,查看景區示意圖得知:這座山主峯高約爲900米,如圖:爲了方便遊人,此景區從主峯A處向地面B處架了一條纜車線路,已知山底端C處與地面B處相距1200米,

∠ACB=90° ,你能用所學知識算出纜車路線AB長應爲多少?

答案是不能的。然後教師指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問題將迎刃而解。

設計意圖:以趣味性題目引入。從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引導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這其中滲透了一種數學思想,對於學生也是一種挑戰,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自然引出下面的環節。

緊接着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瞭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體驗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內容,並會簡單應用。

(二)勾股定理的探索

1、猜想結論

(1)探究一: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關係。

由課本64頁畢達哥拉斯的故事,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關係。結合課件中格點圖形的面積,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計算、討論、總結,得出結論: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的平方等於兩直角邊的平方和。

在此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觀察、比較、交流,最後通過活動讓學生用語言概括總結。

提問:等腰直角三角形有這樣的性質,其他的直角三角形也有這樣的性質嗎?

(2、)探究二: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邊關係。

在課件中的格點圖形中,利用面積,再次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係。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計算、討論、總結,得出結論:在直角三角形中,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設 計意圖: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從三邊的平方有何大小關係入手進行觀察。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上直觀地演示。通過學生自己探索、討論,由學 生自己得出結論。這樣,讓學生參與定理的再發現過程,他們通過自己觀察、計算所得出的定理,在心理產生自豪感,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2、證明猜想

目前世界上證明該勾股定理的方法有很多種,而我國古代數學家利用拼接、割補圖形,計算面積的思路提供了很多種證明方法,下面我們通過古人趙爽的方法進行證 明。學生分組活動,根據圖形的面積進行計算,推導出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a + b = c。即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設計意圖:通過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更直觀、形象的向學生介紹用拼接、割補圖形,計算面積的證明方法,使學生認識到證明的必要性、結論的確定性,感受到前人的偉大和智慧。

3、簡要介紹勾股定理命名的由來

我國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數學家商高就提出,將一根直尺折成一個直角,如果勾等於三,股等於四,那麼弦就等於五,即 “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記載於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我國稱這個結論爲"勾股定理",西方畢達哥拉斯於公元前五世紀發現了勾股定理, 但他比商高晚出生五百多年。

設計意圖:對比以上事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勵他們奮發向上。

(三)勾股定理的應用

1、利用勾股定理,解決引入中的問題。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教學例1:課本66頁探究1

師生討論、分析: 木板的寬2、2米大於1米,所以橫着不能從門框內通過.

木板的寬2、2米大於2米,所以豎着不能從門框內通過.

因爲對角線AC的長度最大,所以只能試試斜着 能否通過.

從而將實際問題轉化爲數學問題.

提示:

(1)在圖中構造出一個直角三角形。(連接AC)

(2)知道直角△ABC的那條邊?

(3)知道直角三角形兩條邊長求第三邊用什麼方法呢?

設計意圖:此題是將實際爲題轉化爲數學問題,從中抽象出Rt△ABC,並求出斜邊A C的長。本例意在滲透實際問題和勾股定理的知識聯繫。通過系列問題的設置和解決,旨在降低難度,分散難點,使難點予以突破,讓學生掌握勾股定理在具體問題中的應用,使學生獲得新知,體驗成功,從而增加學習興趣。

(四)、課堂練習 習題18、1 1、5。 學生板演,師生點評。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勾股定理的理解,讓學生比較練習題和例題中條件的異同,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勾股定理的運用。

(五)課堂小結

對學生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什麼收穫?"

學生同桌間暢談自己的學習感受和體會,並請個別學生髮言。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小結,活躍了氣氛,做到全員參與,理清了知識脈絡,強化了重點,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六)達標訓練與反饋

設計意圖:必做題較爲簡單,要求全體學生完成;選作題有一點的難度,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完成,體現分層教學。

以上內容,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說明這堂課"教什麼"和"怎麼教",也闡述了"爲什麼這樣 教",讓學生人人蔘與,注重對學生活動的評價, 探索過程中,會爲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鬆的情境。希望得到各位專家領導的指導與指正,謝謝!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是課標教材人教版必修4第三章《三角恆等變換》第一節第一課時的內容。學生已經學習了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和誘導公式以及平面向量,在此基礎上,本章將學習任意兩個角和、差的三角函數式的變換。作爲本章的第一節課,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探索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爲後續簡單的恆等變換的學習打好基礎。由於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推導方法有很多,書本上出現兩種證明方法——三角函數線法和向量法。課本中豐富的生活實例爲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章已經學習了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和誘導公式以及平面向量,但只對有特殊關係的兩個角的三角函數關係通過誘導公式變換有一定的瞭解。對任意兩角和、差的三角函數知之甚少。本課時面對的學生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學生對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動意識,對新知識充滿探求的渴望,但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處在初期,需進一步提高。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說教法

基於新課標的理念中“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的原則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取如下教學方法:

1、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爲公式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突破教材,引導學生利用較爲簡潔的兩種方法——兩點間距離公式和向量法,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公式推導的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採用投影儀、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簡易性和直觀性。

4、通過有梯度的練習、變式訓練、分層作業,學生對知識掌握逐步提高。

(二)、說學法

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出發,經過觀察分析、自主探究、推導證明、歸納總結等環節,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有梯度的練習、變式訓練、分層作業,學生逐步提高對知識掌握。

四、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節知識的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推導過程,並會利用兩角差的餘弦公式解決簡單問題。

(二)、能力目標

通過利用同角三角函數變換及向量推導兩角差的餘弦公式,學生體會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現、探索和證明的過程,體驗成功探索新知的樂趣,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以及努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激情。

五、教學重難點

(由於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公式的推導,所以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推導過程及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推導。

六、教學流程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問題1: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是如何定義的?

舊知,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是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推導的基礎)

(從實際問題出發,引導學生思考,從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考慮能否求出,,從而引入本節課的課題----兩角差的餘弦公式)

問題2:我們在初中時就知道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那麼大家驗證一下,=嗎?,下面我們就一起探究兩角差的餘弦公式。

(引導學生利用特殊角檢驗,產生認知衝突,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興趣。)

(二)探索公式,建構新知

(由於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推導方法有很多,本節課突破教材,引導學生利用較爲簡潔的兩種方法——兩點間距離公式和向量法,書本上出現三角函數線法留給學生參照書本課下探究。公式得出後,生成點的動畫,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兩角差的餘弦公式對任意角均成立,並啓發學生觀察公式的特徵。)

方法一(兩點間距離公式):如圖,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則:

所以:。

方法二(向量法):在平面直角座標系xOy內作單位圓O,,它們的終邊與單位圓O的交點分別爲A,B,則由向量數量積的座標表示,有:向量的夾角就是,由數量積的定義,有於是

由於我們前面的推導均是在,且的條件下進行的,因此(1)式還不具備一般性。

若(1)式是否依然成立呢?

當時,設與的夾角爲,則

另一方面於是所以

也有

方法三(學生自主探究三角函數線法)

(三)例題講解,知識遷移

例1化簡求值:

(通過例1中有梯度的練習,學生能夠實現對公式的正向和逆向的簡單應用.求同時求出引例中橋的長度,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變式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使用兩種方法:

方法一:從公式本身思考

方法二:引導學生髮現

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四)開放小結,歸納提升

小結:本節課你學到了那些知識,有什麼樣的心得體會?

口訣:余余正正異相連

(引導學生從公式內容和推導方法兩個方面進行小結,不僅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且對所用到的數學方法和涉及的數學思想也得以領會,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完成知識建構,又可以培養其能力。開放式小結,啓發靈活,以問促思,能夠較全面的幫助學生歸納知識,形成技能。)

(五)分層作業,鞏固提高(必做題)P127,練習1,3,4

(選做題同學可以思考:能否用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數關係證明兩角差的餘弦公式?課後作業設置有必做題和選做題,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能力的提升,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規律)

八、 板書設計

九、教後反思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本課在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的加減》這節課是代數運算的基礎,分兩課時完成,我所設計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同 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及簡單的異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加減法運算,同時也學習過分式的基本性質, 這爲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基礎,而掌握好本節課的知識,將爲《分式的加減》第二課時以及《分式方程》的學習做好 必備的知識儲備。

2。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會進行簡單的分式加減運算,具有一定的代數化歸能力,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②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探索分式加減運算法則的過程,理解其算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探究的學習態度,發展學生有條理思考及代數表達能力,體會其價值。

(3)重點、難點

①重點:掌握分式的加減運算

②難點:異分母的分式加減運算及簡單的分式混合運算

二、說教法

本課我主要以“創設情景——引導探究——類比歸納——拓展延伸”爲主線,啓發和引導貫穿教學始終, 通過師生共同研究探討,體現以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練爲主線的教學過程。

三、說學法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猜想歸納和鞏固提高”四個層次的學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第一環節:提出問題

問題 1: 甲工程隊完成一項工程需 n 天,乙工程隊要比甲隊多用 3 天才能完成這項工程,兩隊共同工作一天完 成這項工程的幾分之幾?

問題 2:20xx 年,20xx 年,20xx 年某地的森林面積(單位:公頃)分別是 S1,S2,S3,20xx 年與 20xx 年相比, 森林面積增長率提高了多少?

老師活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再共同研究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探究、發言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這兩個問題情境,引入分式的加減運算,既體現了分式加減運算的意義,又讓學生經 歷從實際問題建立分式模型的過程,並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環節:同分母分式相加減

想一想:(1)同分母的分數如何加減?如:2/3+5/3=(2+5)/3,:2/3—5/3=(2—5)/3; (2)思考:類比分數的加減法則,你能歸納出分式的加減法則嗎? 老師活動:鼓勵學生通過類比、探究並大膽猜想分式的加減運算法則 學生活動:分組進行討論、交流,並多舉類似例子進行類比,而後,小組發表意見,說明自己的推測。 在學生通過交流得到猜想的基礎上出示做一做: 做一做:(1)1/a+2/a=_____________ 2 (2)x /(x—2) – 4/(x—2)=___________ (3)(x+2)/(x+1) –(x—1)/(x+1)+(x—3)/(x+1)=___________ 教師通過讓學生練習“做一做”的題目,加以驗證和領悟,法則的形成打下基礎,並導出分式加減運算法 則:同分母的分式相加減,分母不變,把分子相加減 老師活動:引入習題“做一做”,適當糾正學生的語言,並板書法則 學生活動:通過個體練習,領悟規律,再小組交流,形成法則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類比分數運算方法,大膽猜想分式的加減法則

(二)主動探究,拓展延伸

第三環節:異分母的分式相加減 想一想:(1)異分母的分數如何相加減?如:1/2+2/3=?:1/2—2/3=?。 (2)你認爲異分母的分式應該如何加減?如:1/a+2/b=? 老師活動:提出問題,引導、啓發學生通過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方法類比得到異分母分式相加減的方法 學生活動:參與交流、討論、歸納異分母分式加減的方法 設計意圖:進一步鍛鍊學生的類比思想;同時通過討論解決分式的通分,使學生掌握異分母分式轉化爲同 分母分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爲下節課做好準備

(三)例題教學

第四環節:解決問題

(1)回到開始提出的兩個問題: s3 ? s 2 s 2 ? s1 1 1 ? 問題一: ( ? ) s2 s1 n n ?3 問題二:

(2)例題 1:計算(課本 P81 頁) 老師活動:出示習題,巡視、引導、糾正 學生活動:自主完成

設計意圖: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異分母分式的加減運算能力

(四)隨堂練習

第五環節:鞏固深化

老師活動:巡視、引導 學生活動:個體練習、板演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是否掌握分式的加減運算方法 (五)課堂小結 第六環節:提高認識 老師活動:本節課我們學了哪些知識?在運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活動

歸納總結

(1)同分母分式加減法則

(2)簡單異分母分式的加減 設計意圖:鍛鍊學生及時總結的良好習慣和歸納能力 (六)作業佈置 第七環節:反思提煉 課本 P27 第 1、2 題 五、板書設計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分式的基本性質”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一節“分式”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後面分式變形、通分、約分及四則運算的理論基礎,掌握本節內容對於學好本章及以後學習方程、函數等問題具有關鍵作用。

2、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分式化簡、變形

3教材的處理

學習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是由內向外的生長,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知識與經驗。本節課中,學生原有的知識是分數的基本性質,因此我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分數的基本性質,這就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然後引導學生通過分數的基本性質用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質。讓學生自我構建新知識。通過例題的講解,讓學生初步理解“性質”的運用,再通過不同類型的練習,使其掌握“性質”的運用. 最後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小結,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合理、更完善。

二、目標分析: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的目的就是應從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爲此,我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四個方面確定了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1)瞭解分式的基本性質

2)能靈活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分式變形

2、數學思考:通過類比分數的基本性質,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質,初步掌握類比的思想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4、情感態度:通過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與探索精神。

三、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在新課程理念下,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比獲得知識更爲重要。基於本節課的特點,課堂教學採用了“問題—觀察—思考—提高”的步驟,使學生初步體驗到數學是一個充滿着觀察、思考、歸納、類比和猜測的探索過程。

2、學法指導

現代新教育理念認爲,學習數學不應只是單調刻板,簡單模仿,機械背誦與操練,而應該採用設置現實問題情境,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來引發學習者的興趣。,本節課採用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觀察發現,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會主動探究,主動總結,主動提高,突出學生是學習主體,他們在感知識知識的過程中無疑提高了探索、發現、實踐、總結的能力。

3、教學手段

我所採用的教學手段是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程序分析

活動1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教師提出問題,下列分數是否相等?可以進行變形的依據是什麼?需要注意的是什麼?類比分數的基本性質,你能猜想出分工有什麼性質嗎?學生思考、交流,回答問題。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1)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是否掌握得較好;(2)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是否有深厚的興趣。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例子,引導學生回憶分數的基本性質,再用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質。這樣安排,首先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爲學習分式的基本性質做好鋪墊。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上自我生成的過程。

活動2 類比聯想,探究交流

教師提出問題:如何用語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質?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用語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質,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上自我生成的過程。這樣安排,學生的知識不是從老師那裏直接複製或灌輸到頭腦中來的,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類比發現、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感受、結論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新知的目的。

活動3 例題分析 運用新知

教師提出問題進行分式變形。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然後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並指導學生的數學活動,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實踐,靈活運用分式基本性質進行分式的恆等變形。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1)學生能否緊扣“性質”進行分析思考;(2)學生能否逐步領會分式的恆等變形依據。(3)學生是否能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

活動4 練習鞏固 拓展訓練

教師出示問題訓練單。學生先獨立思考完成,並安排三名同學板演。教師巡視,注意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1)大部分學生能否準確、熟練完成任務;(2)學生能否用數學語言表述發現的規律;(3)學生在運算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是否積極。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地參與到對數學問題的討論中來,勇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善於理解他人的見解,在交流中獲益。第二個問題指明瞭分式的變號法則。

活動5 小結評價 佈置作業

學生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整理知識、理順思維。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1)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是否理解;(2)學生能否從獲取新知的過程中領悟到其中的數學方法。

設計意圖:學生對學習情況進行反思,主要包括: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對學習活動涉及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對解題思路、過程和語言表述進行反思;等等。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失敗的感受,積累學習經驗。對所學內容進一步系統化,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合理,更完善。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二章12.3.1等腰三角形性質第一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過程、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彙報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軸對稱的知識,具有初步的推理證明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使學生學會分析、學會證明,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反映在一個三角形中“等邊對等角”的邊角關係,並且是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的直觀反映(三線合一)。它所倡導的“觀察---發現---猜想---論證”的數學思想方法是今後研究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也是論證兩個角相等、兩條線段相等、兩條直線垂直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進行證明和計算。

過程方法:通過實踐、觀察、證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發展學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解決問題:通過觀察等腰三角形的對稱性,及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有關的問題,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歸納、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情感態度:通過引導學生對圖形的觀察、發現,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在運用數學知識解答問題的活動中獲取成功的體驗,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根據教材內容的地位與作用及教學目標,因此我將把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爲: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探究和應用。由於對文字語言敘述的幾何命題的證明要求嚴格且步驟繁瑣,此時八年級學生還沒有深刻的理解和熟練的掌握,因此我將把本節課的難點定爲: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推理證明。)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探索和應用。

難點: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推理證明。

二、教法設計:

教法設想:我採用探索發現法和啓發式教學法完成本節的教學,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景,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現象,提出猜想,推理論證等。有效地啓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三、學法設計: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將從兩個方面指導學生學習,一方面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另一方面,在對等腰三角形性質的證明過程中,老師要巧妙引導,分散難點。這樣做既有利於活躍學生的思維,又能幫助他們探本求源,這樣也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原則。

四、教學過程:

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圍繞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從以下七個方面設計我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

首先向同學們出示精美的建築物圖片,並提出問題串:(1)什麼是軸對稱圖形?這些圖片中有軸對稱圖形嗎? (2)裏面有等腰三角形嗎?然後向學生介紹等腰三角形的定義以及邊角等相關的概念,由於學生小學就已經接觸過,所以學生很容易理解。再提出第三個問題:(3)a.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b.等腰三角形具備哪些性質呢?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我們這節課來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板書課題。

2、動手操作,大膽猜想:

①拿出課下製作的等腰三角形的紙片,它是軸對稱圖形嗎?對稱軸是誰?用你手中的紙片說明你的看法?②等腰三角形沿對稱軸摺疊後,你能得到哪些結論?(看誰得到的結論多)

③分組討論。(看哪一組氣氛最活躍,結論又對又多.)

然後小組代表發言,交流討論結果。

④歸納:你能猜想得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麼性質?你能用文字語言歸納一下嗎?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得出性質1,2)

性質1: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性質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的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簡稱“三線合一”)

(設計意圖:由學生自己動手摺紙活動,根據等腰三角形軸對稱性,大膽猜測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總結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幾何直觀。教師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完善、歸納出性質1和性質2。培養了學生進行合情推理的能力。)

3、證明猜想,形成定理:

你能證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嗎?

對於這種幾何命題的證明需要三大步驟:分析題設結論,畫出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最後進行推理證明。這對於八年級學段的學生難度較大,爲了突破難點,我決定設計以下三個階梯問題:

(1)找出“性質1”的題設和結論,畫出的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

(2)證明角和角相等有哪些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平行線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的性質)

(3)通過摺疊等腰三角形紙片,你認爲本題用什麼方法證明∠B=∠C,寫出證明過程。

問題1的設計使得學生順利地將文字語言轉化爲符號語言,幫助學生順利地寫出已知和求證;

問題2提供給學生了解題思路,引導學生用舊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體現了數學的轉化思想。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就是三角形的全等。

問題3的設計目的:因爲輔助線的添加是本題中的又一難點,因此讓學生對摺等腰三角形紙片,使兩腰重合,使學生在形成感性認識的同時,意識到要證明∠B=∠C,關鍵是將∠B和∠C放在兩三角形中去,構造全等三角形,老師再及時設問:你認爲可以通過什麼方法可以將∠B和∠C放在兩個三角形中去呢?再次讓學生思考,由於對知識的發生,發展有了充分的瞭解,學生探討以後可能會得出以下三種方法:

(1)作頂角∠BAC的平分線,

(2)作底邊BC的中線,

(3)作底邊BC的高。以作頂角平分線爲例,讓一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完整的證明過程。以達到規範學生的解題步驟的目的。其他兩種證法,讓學生課下證明。這樣,學生就證明了性質1,同時由於△BAD≌△CAD,也很容易得出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平分底邊,並垂直於底邊。用類似的方法還可以證明等腰三角形底邊的中線平分頂角且垂直於底邊,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平分頂角且平分底邊,這也就證明了性質2。

(設計意圖: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通過動手,觀察,猜想,歸納,猜測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發展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明確,結論的正確性需要通過演繹推理加以證明。這樣把對性質的證明作爲探索活動的自然延續和必要發展,使學生感受到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是相輔相成的兩種形式,同時感受到探索證明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思路和方法,發展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4)你能用符號語言表示性質1和性質2嗎?

(設計意圖:把文字語言轉換爲符號語言,讓學生建立符號意識,這有助於學生理解符號的使用是數學表達和進行數學思考的重要形式。——

4、性質的應用:

例一:在等腰△ABC中,AB=AC,∠A=50°,則∠B=_____,∠C=______

變式練習:

1、在等腰中,∠A=50°,則 ∠B=___,∠C=___

2、在等腰中,∠A=100°,則∠B=___,∠C=___

設計意圖:此例題的重點是運用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這一性質和三角形的內角和,突出頂角和底角的關係,如

例一,學生就比較容易得出正確結果,對變式練習(1)、(2)學生得出正確的結果就有困難,容易漏解,讓學生把變式題與例一進行比較兩題的條件,讓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在沒有明確頂角和底角時,應分類討論:變式1(如圖)①當∠A=50°爲頂角時,則∠B=65°,∠C=65°。②當∠A=50°爲底角時,則∠B=50°,∠C=80°;或∠B=80°,∠C=50°。變式2①當∠A=100°爲頂角時,則∠B=40°,∠C=40°。②當∠A=100°爲底角時,則△ABC不存在。由此得出,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個角可以求出另兩個角(頂角和底角的取值範圍:0°<頂角<180°,0°<底角<90°)。

例二:在等腰△ABC中,AB=5,AC=6,則△ABC的周長=_______

變式練習:在等腰△ABC中,AB=5,AC=12,則 △ABC的周長=______

(設計意圖:此例題的重點是運用等腰三角形的定義,以及等腰三角形腰和底邊的關係,並強調在沒有明確腰和底邊時,應該分兩種情況討論。如例二,①當AB=5爲腰時,則三邊爲5,5,6;②當AB=5爲底時,則三邊爲6,6,5。變式練習①:當AB=5爲腰時,三邊爲5,5,12;②當AB=5爲底時,三邊爲12,12,5。此時同學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得出三角形的周長,這時老師就可以提出質疑,讓同學們之間討論(學生容易忽視三角形三邊關係,看能否構成一個三角形)。

例三、如圖,在△ABC中,AB=AC,點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數。

(例3是課本例題,有一定難度,讓學生展開討論,老師參與討論,認真聽取學生分析,引導學生找出角之間的關係,利用方程的思想解決問題,並書寫出解答過程。本題運用了等腰三角形性質1,並體現了利用方程解決幾何問題的思想。)

例四:

在△ABC中,點D在BC上,給出4個條件:①AB=AC②∠BAD=∠DAC③AD⊥BC④BD=CD,以其中2個條件作題設,另外2個條件作結論,你能寫出一個正確的命題嗎?看誰寫得多。(分組討論搶答)

5、鞏固提高

(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與另一腰的夾角爲30°,則這個等腰三角形頂角爲度。

(2)如圖,在△ABC中,AB=AC,D是BC邊上的中點,∠B=30。求∠1和∠ADC的度數。

(3)課本本章數學活動三“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線段”

設計意圖:

(1)題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1及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的畫法,由於題目沒有圖,要用到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學生能正確畫出銳角和鈍角三角形兩種圖形就容易得出結果,也滲透了一題多解。

(2)題同時運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1,性質2,還有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三個知識點,培養學生對於知識的靈活運用,“討論”是本章的數學活動3“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線段”。與等腰性質的證明思路類似,先通過等腰三角形的對稱性猜想距離是相等的,然後通過做輔助線構造全等三角形來進行嚴密的推理。更加說明了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是相輔相成的。

6、課堂小結:不僅僅說你收穫了什麼,而是讓學生從知識上,思想方法上,以及輔助線的做法上等方面具體總結一下。然後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完善本節知識結構。學生對於自己的疑惑提出小組內交流,還沒解決則全班交流。

7、佈置作業:

P55練習1、2、3題

P56習題1、4、6,(選做7,8題)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下午好!(自我介紹略)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三章第二節分式的乘除法。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等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1、 教材內容:我認爲可以理解爲探索法則——理解法則——應用法則,進一步體現了新課標中“情境引入——數學建模——解釋、拓展與應用的模式”。分式的乘除法與分數的乘除法類似,所以可通過類比,探索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的過程,會進行簡單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分式運算的結果要化成最簡分式和整式,也就是分式的約分,要求學生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2、 教材地位:分式是分數的“代數化”,與分數的約分、分數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聯繫,也爲後面學習分式的混合運算作準備,爲分式方程作鋪墊。

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

(2)、會進行簡單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

能力目標:(1)、類比分數的乘除運算法則,探索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

(2)、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1)、通過師生觀察、歸納、猜想、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

(3)、讓學生感悟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爲現實生活服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4、教學重點:分式乘除法的法則及應用.

5、教學難點: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我們實現教學目標的催化劑,好的教學方法常常使我們事半功倍。新課程改革中,老師應成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1、啓發式教學。啓發性原則是永恆的,在教師的啓發下,讓學生成爲課堂上行爲的主體。

2、合作式教學,在師生平等的交流中評價學習。

三、說學法

學生在小學就已經會很熟練的進行分數的乘除法運算,上一章又學習的因式分解,本章學習的分式的意義,分式的基本性質等,都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知識上的鋪墊。

1、類比學習的方法。通過與分數的乘除法運算類比。

2、合作學習。

四、說教學程序

1、類比學習,探索法則。(約3分鐘)

讓學生認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4個分數的乘除法的例子(2個乘法,2個除法)

複習:分數的乘除法法則(抽一學生口答)

猜一猜: ; (a、b、c、d表示整數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於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於零)

類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則(a、b、c、d表示整式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於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於零,a、c中含有字母)

活動目的:

讓學生觀察、計算、小組討論交流,並與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類比,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則。

教學效果:

通過類比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學生明白字母代表數、代表式,這樣很順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則。

2、理解法則:(約2分鐘)(1)文字敘述:兩個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積作爲積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積作爲積的分母;

兩個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顛倒位置後再與被除式相乘.

(2)符號表述

× = ;

÷ = × = .

活動目的:

兩種形式鞏固對法則的理解。

教學效果:

理解法則,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3、應用:(約20分鐘)

(1)牛刀小試

教材74頁到76頁的例1、做一做、例2.我準備把例1和例2先學習了。再學習做一做。

例1 計算

(1) ;

(2)

活動目的:

抓住學生剛學習了法則,躍躍欲試的學習激情,抽2名同學上黑板演算,其他學生在課堂作業本上演算。老師巡查,予以輔導,反覆提醒學生像分數乘法一樣來學習分式乘法(即類比)。

教學效果:

有的學生可能沒有注意把結果化爲最簡分式,要提醒注意,有的學生可能一邊計算一邊就分解因式進行約分(化簡)了的,說明已經很好地與分數的乘法進行類比學習了(分數是分解因數),應該予以表揚,讓全班學生認真學習、領會。講評時還應該讓學生理解一步的算理。

例2.計算:

(1)3xy2÷ ;

(2) ÷

活動目的: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類比的學習方法,分式的除法先轉化爲乘法。

教學效果:

因式分解在分式約分中起到重要作用,對於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時,一般先分解因式,並在運算過程中約分,可以使運算簡化。

(2)“西瓜問題”

活動目的:

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能有條理的進行表達。

教學效果:

通過以上例題幫助學生總結出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步驟(當分式的分子與分母都是單項式時和當分式的分子、分母中有多項式兩種情況)

4、隨堂練習。(約5分鐘)

76頁第一題,共3個小題。

教學效果:

在總結出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步驟後,大部分學生能很好的掌握,但是還有些學生忘記運算結果要化成最簡形式,老師要及時提醒學生。 分解因式的知識沒掌握好,將會影響到分式的運算,所以有的學生有必要複習和鞏固一下分解因式的知識。

5、數學理解(約5分鐘)

教材77頁的數學理解,學生很容易出現像小明那樣的錯誤。但是也很容易找出錯誤的原因。

補充例3 計算(xy-x2)÷

教學效果:鞏固分式乘除法法則,掌握分式乘除法混合運算的方法。提醒學生,負號要提到分式前面去。

6、課堂小結(約3分鐘)

先學生分組小結,在全班交流,最後老師總結。

7、作業佈置,凝固新知。(約2分鐘)

教材77頁到78頁,習題3.1,1、2、4.並補充一題(分式乘除法混合運算的)

五.說板書設計

主板書採用綱要式,一目瞭然。

一、 分式的基本性質

1、 文字敘述

2、 符號表述

二、應用

最後,談談我的體會。課堂上平等對話,讓學生自主掌握數學,發現問題,及時改正。教學是讓學生豐富認識。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利用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進行二次根式的化簡與運算.

2.會進行簡單的二次根式的乘法運算.

3.使學生能聯繫幾何課中學習的勾股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會利用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化簡二次根式.

2.難點:二次根式的乘法與積的算術平方根的關係及應用.

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利用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進行二次根式的計算和化簡.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是本節的中心內容,化簡和運算都是圍繞其進行的,而運用此性質計算化簡又是二次根式的化簡和混合運算的基礎.二次根式的計算和化簡通常與如勾股定理等幾何方面的知識綜合在一起.

本節難點是二次根式的乘法與積的算術平方根的關係及應用.積的算術平方根在應用時既要強調這部分題目中的字母爲正數,但又要注意防止學生產生字母只表示正數的片面認識.要讓學生認識到積的算術平方根性質與根式的乘法公式是互爲逆運算的關係。綜合應用性質或乘法公式時要注意題目中的條件一定要滿足.

三、教學方法

從特殊到一般總結歸納的方法,類比的方法,講授與練習結合法.

1. 由於性質、法則和關係式較集中,在二次根式的計算、化簡和應用中又相互交錯,綜合運用,因此要使學生在認識過程中脈絡清楚,條理分明,在教學時就一定要逐步有序的展開.在講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時可以結合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讓學生把握兩者的關係。

2. 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和 ( )及比較大小等內容都可以通過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讓學生通過計算一組具體的式子,引導他們做出一般的結論。由於歸納是通過對一些個別的、特殊的例子的研究,從表象到本質,進而猜想出一般的結論,這種思維過程對於初中學生認識、研究和發現事物的規律有着重要

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對於培養的思維品質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學手段

利用投影儀.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觀察例子得到結果

類似地可以得到:

由上一節知道一般地,有=(a,b)

通過上面的例子,大家會發現 =(a,b) 也成立

(二)新課

積的算術平方根.

由前面所舉特殊的例子,引導學生總結出:一般地,有 (a≥0,b≥0). 積的算術平方根,等於積中各因式的算術平方根的積.

要注意a≥0、b≥0的條件,因爲只有a、b都是非負數公式才能成立,這裏要啓發學生爲什麼必須a≥0、b≥0.在本章中,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所有字母都表示正數,下面啓發學生從運算順序看,等號左邊是將非負數a、b先做乘法求積,再開方求積的算術平方根,等號右邊是先分別求a、b的兩因數的算術平方根,然後再求兩個算術平方根的積.根據這個性質可以對二次根式進行恆等變形。 化簡,使被開方數不含完全平方的因數(或因式):

1、 2、 3、

說明:1、當所得二次根式的被開方數的因數(式)中,有一些冪的指數不小於2,即含有完全平方的因式(數),我們就可利用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並用=a(a)來化簡二次根式。

2、 (a≥0,b≥0)可以推廣爲 (a≥0,b≥0,c≥0)

化簡二次根式的步驟

1、將被開方數儘可能分解出平方數;

2、應用=(a,b)

3、將平方項利用=化簡

小結:1、積的算術平方根與二次根式的乘法的互逆性;

2、靈活應用他們進行二次根式的乘法運算及化簡二次根式

作業;由於本節課後習題較少,可適當補充緊貼教材的課外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