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說課稿範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物說課稿範文

生物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單細胞生物(CAI展示課題),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首先看一下教材分析,本節課來自於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章第三節,主要兩部分內容組成,單細胞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以及單細胞生物對環境變化的反應,本節課的重點是學生能夠了解單細胞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通過觀察草履蟲的形態和結構,只能解決單細胞動物存在的事實,而不能讓學生認同單一細胞可以構成生物。所以讓學生通過學習瞭解單細胞生物能夠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從而認同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是本節課的難點內容。

就知識而言,學生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掌握了多細胞可以構成生物體,本節課的內容是繼多細胞生物體的組成後的一節課,對於學生建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理解本節課的內容對於深化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這個觀點認識更加深刻。

再來看一下學情分析,學生通過前面章節的學習對於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有了一定的瞭解,爲本節課的理論學習打下基礎,初一學生對於新鮮事物有着濃厚的興趣和探索,但是因爲他們剛剛接觸生物不久,對於本學科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還不夠,對於實驗很感興趣但是疏於思考實驗的本質,因此需要教師的指引。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初一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我設計瞭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方面,說明單細胞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命活動特點。並且說明單細胞生物對外界刺激能產生反應,再次認同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觀點,能力目標方面,通過觀察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和運動,進一步形成相應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別是設計對照實驗的能力。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方面,通過實驗,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在教學方法方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和一定的情景相聯繫,在實際的情景下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根據此理論我設計了以合作探究爲主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做實驗觀察草履蟲的形態結構來發現單細胞生物的生活。單細胞生物對外界刺激能產生反應,認同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的觀點。

在教法指導方面,我希望培養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去獲取新知識,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自我的指導下主動的去探究,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爲自主探究式學習,變個人獨立學習爲多方合作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當然,課前的準備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根據以上四個方面的分析,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過程,俗話說的好,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同樣開好頭對於一節成功的課也是十分重要的,爲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先設疑目前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是誰?

地球上最小的生物又是誰?它生活在哪兒?怎樣生活?

問題提出後引發學生討論,然後通過展示一組圖片接着設疑,圖片上展示的生物和你們剛纔提到的哪個更小呢?爲什麼這些很小的生物我們平時沒有見到過呢?

這樣把學生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因爲這些生物僅有一個細胞構成需要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肉眼看不到,從而順利的引出了本節課。

在講授新課時,我首先讓同學們思考一下幻燈片上的問題:

(1)製作草履蟲的臨時玻片標本。

(2)使用顯微鏡觀察草履蟲的臨時玻片標本,觀察草履蟲的外形以及如何運動。

(3)草履蟲的身體只由一個細胞構成,草履蟲是如何完成生命活動的?

(4)草履蟲是植物還是動物?理由?

然後帶着這些問題去進行課本中的觀察草履蟲的實驗,讓學生明白實驗操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後展開實驗,並進行巡視,對於學生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

在實驗結束後,播放錄像,以便實驗沒有成功的同學也能觀察到實驗現象,從而達到新課標要求的面向全體學生。通過親自的動手實踐,學生對於草履蟲的形態結構有了直觀的印象。

草履蟲是屬於單細胞動物。

對於一個細胞來說,是怎樣完成“吃喝拉撒”的?

結合以上問題,我將展示草履蟲結構示意圖,帶領學生一起對於其各個部分進行分析,詳細講解每個部分的功能和作用,然後讓學生對照課本歸納草履蟲的結構和功能,認識單細胞生物的結構特點。

作爲生物,草履蟲又是如何來繁殖的?

CAI展示圖片“草履蟲通過分裂進行生殖。”

爲了引出單細胞生物對環境變化的反應。提出以下問題,學生猜測。

多細胞生物能夠對外界的各種刺激發生反應,草履蟲這種一個細胞構成的簡單生物體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嗎?

引出探究實驗“草履蟲對刺激的反應”

(1)給草履蟲怎樣的刺激?

(2)怎樣做才能既刺激它又不傷害它?

(3)如何觀察和比較草履蟲對不同刺激的反應?

(4)需要對照實驗嗎?

學生參照以上問題分組設計實驗,並且師生歸納實驗過程。

讓學生明白實驗操作過程以及注意事項後展開實驗,進行巡視,對於學生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

學生描述實驗結果。

在實驗結束後,播放“草履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flash,說明草履蟲能夠趨利弊害,適應環境。

教學活動進行到這,學生對於本節課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此時我將帶領學生一起對本節課回顧,使他們對於本節課的重難點有更加清晰的掌握。

在練習反饋方面,通過教材上的自我評價提問學生,從而到達對本節課的反饋效果。

在板書設計方面,以下是我的板書設計,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各位老師,同學們,本節課是我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識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爲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主動參與到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結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生物說課稿2

說教材:

《尋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學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屬於綜合探究活動單元,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旨在通過“食物品嚐會”這一活動的導入,引起學生對餐桌上常見到的食物的觀察與思考,從而發現問題,進行大膽猜想與假設,再通過對蒐集的資料進行閱讀、整理、篩選,來驗證猜想。最後,得出結論,並交流總結微生物的相關知識,從而對微生物及其與人類的關係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與瞭解,爲後兩節課認識微生物的益處與危害奠定基礎。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通過兩年半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經歷了一些較爲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已經具備了觀察、提問、猜想與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究。同時。本單元涉及的科學知識——微生物對於人的感官來說,多數是看不見也摸不着的,比較抽象,但微生物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這方面來說,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使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活躍起來。

說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簡單剖析和對學生的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能積極提出問題,大膽猜想與假設。在教師指導下,學會蒐集資料、驗證猜想的方法。

2.意識到重視實驗和證據是一種良好的科學態度。

3.知道什麼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

說材料:

教師準備:白蘿蔔、酸蘿蔔、白豆腐、黴豆腐、生麪糰。一次性碗。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

學生準備:麪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

蒐集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

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導入部分我充當一個學校餐廳的美食顧問,調查學生都喜歡哪些食物。科學教師被聘爲顧問,學校爲的是讓伙食更加營養豐富,科學合理,這一情境的設計隱藏着學科學就是爲了用科學,爲了更好地用科學知識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的意思。在導入中,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食物,目的是讓學生明白這些食物多數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制作的,摟着再推出一種特製食物讓學生品嚐,留有懸念,勾起學生品嚐的慾望。

2.品嚐討論,發現問題。

“食品品嚐會”雖然是本課的導入,出示的食物有的學生可能經常吃,但學生平常沒有注意思考與觀察我們吃的是不是科學,所以品嚐這一看似簡單的環節是能否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此環節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要有秩序地品嚐,要在品嚐的同時仔細認真地觀察與思考,體會食物加工前後的一些變化。學生在對比品嚐後,就會從中發現問題。

3.提出問題,猜想假設。

學生通過品嚐,發現食物加工前和加工後在味道、顏色、濃度等方面有很大的變化,紛紛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有的想了解酸奶的製作過程,有的想知道醃製泡菜時爲什麼總要用肚大口小的罈子,有的想了解爲什麼豆腐製成後會變的鹹鹹的',軟軟的,也就是“是什麼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我讓學生把各自提出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課後可以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進行研究。

五年級的同學已經能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但怎樣選擇適合各自研究的問題開展研究,仍是一個較難掌握的問題。所以。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是什麼改變了這些食物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組織學生猜想,展開探究。究竟學生猜想的是否正確並不關鍵,只要學生敢於大膽猜想,我就給予鼓勵,這是培養學生獨立見解的前提。

4.蒐集資料,驗證猜想。

關於資料的蒐集途徑在前幾冊教材中都有涉及,學生已經基本掌握,本節課的關鍵是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彙總、篩選等,找出“是什麼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的答案,從而驗證各自的猜想。我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從課前蒐集的資料中梳理出問題有關鍵,以解決問題。在學生找到具體的乳酸菌、毛黴菌等細菌後,老師適時總結,說明這些就是微生物,使學生充分感覺到微生物就在我們身邊,認識微生物並不陌生,爲下一步尋找微生物做好心理上的誰備。

5.閱讀資料,尋找微生物

對課本上的資料卡以及學生課前蒐集到的關於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進行閱讀、理解並不困難,關鍵在於學生閱讀後能把資料上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說出來,在小組內、全班分別進行表達與交流,這正是本冊教材所要培養的科學能力的二級目標。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由“學”到“會”的內化過程,學生充分閱讀、交流之後,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對人類有利也有弊,與人類關係密切,在自主探究中達成了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目標。

生物說課稿3

Ⅰ、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本單元貫徹了以人與生物圈爲主線構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導學生在生物圈這個大的背景下思考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這部分內容不僅與上冊教材有密切的聯繫,而且又是本冊的開頭,因此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問題是一個重大的科學問題,容易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又是人類史上科學與僞科學鬥爭的一個過程,因此探索這個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類是由於環境的改變,經過極其艱苦、漫長的過程,通過勞動才進化來的。因而啓發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形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同時也應意識到人既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又是自然界的強者,人類已強大到能夠影響生物圈的面貌,爲此我們應該處理好與生物圈的關係。

從以上可知,本節教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必須認真上好。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能說出人類與現代類人猿共同起源於森林古猿。

2、知道人類是由於環境的變化,在與自然環境的艱苦鬥爭過程中逐漸進化來的。

3、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等,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

2、通過對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探究,打開學生思路,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較問題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態度認識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問題,樹立人類進化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培養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熱愛勞動、愛惜我們的家園——生物圈及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3、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養學生善於與人合作的良好品質。

<四>、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法來找出事物的異同點。

2、培養學生運用證據、事實來說明觀點的科學方法。

3、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4、培養學生運用理論聯繫實際的觀點來學習生物學。

上述教學目標中,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體現了顯性教育價值,而方法目標和品格目標則體現了隱性教育價值。

三、教學重、難點:

1、人類不僅依賴於生物圈的資源和環境,而且影響和改變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愛惜我們的家園——生物圈。

2、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並且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要珍愛生命。

3、培養學生分析資料(如圖片、化石等)、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語言表達等能力。

四、關鍵點:

1、處理好本節教材承上啓下的關係。

2、注意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教育。

3、處理好基本觀點及學術界中的爭論的關係。

4、要注意強調環境的變化與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的關係。

Ⅱ、說教法:

新教材的指導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爲主動探究式學習

爲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本人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情況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節教材中的資料豐富,但提出的問題中有一些不能緊扣教學目標,且由於時間的關係也不能一一討論,所以我對此進行了適當調整。如人與類人猿的數量問題讓學生課前去查找資料並放在進化發展中去講。而與教學目標無多大關係的四種現代類人猿的分佈問題課堂就省略不講,佈置學生課外時間去完成。另外有一些與本節教材關係密切的問題,如導言,因爲關係到這冊教材如何與上冊銜接,而且還關係到我們該如何思考人類與地球關係的情感教育問題,因而花了較多時間,作爲情感教育的重點來講。同時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還注意與本單元第七章呼應,做到扣緊單元主題。

2、把握好這節教材中有關科學的基本觀點及開放性的關係。

這節教材內容豐富,資料多,但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且許多問題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對這樣懸而未解的問題,我們要在衆多的爭論中給出科學的基本觀點,即生物是進化來的(即達爾文的進化論),而非由神創造的(即神創論)。但由於歷史久遠,且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學術觀點,這是正常的。由此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及情感教育。

本節教材的知識目標不是很多,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通過多種方式,如觀察思考、技能訓練、資料分析、信息查詢、閱讀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主動地獲取

知識。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及發散性思維。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節教材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開始的導言,還是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內容中的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及教材的最後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問題,因此要注意這方面的啓迪教育。

4、應用好多媒體這個重要的現代化教學手段。

本節教材不僅資料多,且由於起源及進化的過程距離現代的生活極爲遙遠,因而難度大,所以必須藉助多媒體手段,達到高效、簡潔、直觀的效果,還可以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錄相片段來展示說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動。如將東非大裂谷這部分內容,先通過閱讀文字資料,再觀察圖片,這樣起到非常形象直觀的效果。總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Ⅲ、說學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成雙邊活動,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本人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指導。

1、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學習。

有關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的觀點雖然有多種爭論,但歸根結底人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而絕不是如神創論中所說的人是由神創造而來的;另外生物的進化是由於環境的改變而引起的,且是經過極其漫長的過程;觀點要通過證據、事實來說明……總之,課文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

2、善於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不同的問題。

本節內容涉及的問題較多,因此要根據不同的問題,要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如分析人與現代類人猿的相似之處、人類的起源及發展過程中人發生了哪些變化等問題,要用觀察比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發展的知識則要通過分析資料、地質考察、尋找證據、觀察閱讀、思考討論等方法。

3、重視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

本節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內容豐富且高度概括。本節前後有近8面的內容,不僅資料圖片多,且活動也多,初看起來很繁雜。因此在注重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及學生能力培養的同時,還要注意知識的梳理,這樣才能對整節內容有一個清晰的輪廓。而通過閱讀理解課文就是一個極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