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黃山奇鬆》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上冊《黃山奇鬆》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年級上冊《黃山奇鬆》說課稿範文(精選5篇)

五年級上冊《黃山奇鬆》說課稿1

一、說教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材分析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6單元20課《黃山奇鬆》,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課文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鬆美不勝收的各種獨特姿態,十分有趣,抒發了作者對他們的讚歎之情。全文共三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以獨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鬆情有獨鍾。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鬆的動人姿態。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美。全文結構上,按“總分結合,點面結合”的方式謀篇,是一篇陶冶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語言素養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的編寫意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與能力三個維度的要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⑴認知目標:學會本課5/7個生字。理解新詞語的意思。

⑵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會用“屹立”和“鬱郁蒼蒼”造句。

⑶情感目標:

a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黃山鬆的奇美,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b積極主動的探索新知。

⑷教學重點:指導朗讀,在讀中體會黃山鬆的美和奇。

⑸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通過反覆誦讀,瞭解黃山松樹的特點,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松樹的。

二、說教法和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本課的課型特點及語言特色,在教學方法上的總體構想上,可以採用情景教學法,可採用課件,板畫,幻燈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師通過語言描繪及提問、啓發,點撥,以讀代講,以讀代問。

本課除繼續運用已學過的“有序看圖、分清主次、據圖讀文、圖文對照”等看圖學文的學習方法外,還要教給學生圖文結合、比較朗讀、想象朗讀、繪圖理解等學習方法,真正達到“教是爲了不教”這一教學的最高境界。在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方面,教師可以採用質疑問難、合作學習以及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靈活選擇運用語言等方式因材施教。在閱讀習慣方面,着重培養學生求疑閱讀、學會自學、學會積累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體現“三爲主”教學思想和以讀爲本,以講助讀,以看、聽、讀、寫、練促讀的教學思路。可安排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整個教學真正體現感知語言、理解語言、品味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五個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第一課時

⑴激趣揭題,質疑定標

教師邊播放錄象《黃山風光》視頻,邊輔之以優美、生動的導語:俗話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稱的黃山有“四絕”:奇鬆、怪石、雲海、溫泉。黃山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使人讚歎,今天,我們一起盡情飽覽一下“四絕”之首的黃山奇鬆。(板書課題)

通過教師形象生動的導語和優美的黃山風景視頻,創設出黃山獨特景色的情景,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使學生投入自覺的、全身心的、自主的學習,引導學生由特定情感轉移並沉浸在課文所設置的氛圍中,啓發學生的形象思維,提高想象力。

“疑,思之始,學之端”,可以對學生髮問:“看到題目,你首先產生那些疑問?”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

⑵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詞義的模糊性和概括性決定了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原則。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應該首先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讀後討論黃山松樹的特點。通過反覆朗讀,做到讀中知大意、理脈絡;讀中、剖形探義,掌握生字詞。

通過以上環節的學習,讓學生整體上初步感知了畫面和課文內容,培養了學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並理清了文章思路,從而使學生的思路與作者思路相吻合,爲深入瞭解課文打下基礎。

第二課時

圖文結合,以讀爲主,品詞析句,積累和運用語言。

這節課可用上節課學生還沒有解決的疑難問題和其他重點問題作爲學習的切入點,使學習活動成爲學生的需要,學生的活力才能被激發,學生的能動作用才能得到發揮,自覺的持久的內驅力才能形成。

⑴激趣引讀,初步感知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課前演示《黃山風景》的媒體課件,給學生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此時,我們徜徉在黃山中,盡情盡興地欣賞着……課件的演示激起了學生對黃山奇鬆的濃厚興趣,無需教師更細緻更深入地分析、講解,即可達到預期的效果和水平,併爲學生鋪設好了情緒場,爲後續的學習激發深層的興趣和動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產生了學習的慾望,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主動學習,自己制定學習目標,真正落實“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新課標指出:“教學的實質是學生精神的昇華,個性的解放,創造性的核裂變。”學生採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方法自學,張揚個性的閱讀,其收穫是豐富多彩。

⑵圖文對照,研讀體悟

教師如把材料嚼得太細,學生無須咀嚼,就直接把老師所講的吞嚥下去,結果是食而不知其味。學生成了裝學問的容器,而絕不是獨立思考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提供服務。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松樹的這一教學難點時,我分別出示了三大名鬆圖,學生由圖引路自讀課文,小組討論合作探究,促進學生進一步去讀書、去思考,去對照,去辨別,去認識,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重點詞句品味。

進行比較朗讀,特別是文中第2自然段寫三大名鬆動人姿態的語句。通過比較,揣摩出課文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精當,獲得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思維訓練結合起來,把理解和表達結合起來。

⑶學當導遊,訓練口語

教導兒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兒童應做的事也都變成一種遊戲似的。背誦第二自然段的教學,如果爲了背誦而單調機械重複,學生難免興味索然,如果讓學生當導遊去介紹,一則口語交際,二則背會課文,三則氣氛熱烈,何樂而不爲呢?學生在當導遊的同時把書本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學習了表達,學習了傾聽,學習了評價,促進了發展。

⑷抓住特徵,拓展深化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是爲了達到用不着教,讓學生掌握方法,有利於終身學習。知道課文松樹的寫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讀促寫。讀中學寫,讀寫結合。

五年級上冊《黃山奇鬆》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黃山奇鬆》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組的第1篇課文。課文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鬆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讚歎之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文章的表達方式很有特色,它採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語言流暢,將黃山奇鬆的秀美描寫得淋漓盡致,令讀者賞心悅目、心馳神往、浮想聯翩。是一篇加強學生語言情感訓練的美文。

(新課標中對五六年級學段的閱讀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有一定速度;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體會作者思想情感,初步領悟文章基本表達方法;敢於提出自己看法。)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語言的能力,(這爲本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學習基礎。)但受年齡限制,閱歷淺、實踐少,認知水平和能力仍有限,對黃山松樹的姿態缺乏感性認識。

結合本文特點和5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基礎,依據新課標對本學段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新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黃山名鬆的“奇美”。

3.引導學生領悟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4.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其中,教學重點是:整體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黃山名鬆的“奇美”。

難點是:引導學生領悟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採用的教法是話題設置法、指導閱讀法,媒體演示法,拓展遷移法。在使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的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發現法、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四大板塊展開。分別是:

板塊1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以“黃山四絕”的圖片引入課文,配以優雅的樂曲。

2、在出示圖片的同時,我提出導語:對於黃山,大家瞭解多少呢?“黃山四絕”是否有聽說過?黃山四絕聞名於世,而人們對“奇鬆”卻情有獨鍾,這是爲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在作者的帶領下一起來觀賞這些奇特的'松樹吧!

這樣設計將思維由黃山引到黃山四絕再到黃山奇鬆,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想象。

板塊2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圈出不認識的字詞,藉助工具書理解。掃清文本障礙,同時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檢查學生的生字詞的識記情況,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指導。

字音易錯的字,如賓、臥。賓容易讀成bing,in和ing不分,臥由於即墨方言土語的特點學生容易將圓口O發成扁口。

字形易錯的字,如陡、臥。陡容易將雙耳旁寫成雙人旁。臥左邊部分的筆順易寫錯。

讓學生用鋼筆描紅,然後在練習本上寫一寫、練一練。

指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聽,幫助糾正出錯字音,瞭解學生讀文情況。

學生默讀全文,思考:文章主要講了什麼?然後相互交流,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板塊3細讀探究,體悟情感

我分爲兩部分,分別出示主話題。

第一部分:

1、以多媒體出示主話題:“文章中具體寫了哪些松樹?它們都是什麼樣子的?”

2、學生帶着問題小聲朗讀第二自然段,交流討論。讓學生劃出描寫三種松樹的相關句子。

3、指名學生回答自己所劃句子,然後問學生“你喜歡哪種松樹?爲什麼呢?”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或者動情地朗讀課文當中的句子,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4、使用多媒體展示黃山三鬆的圖片,讓學生對號入座,指出它們的名稱、特點,儘量複述。讓學生在對號入座這樣的小遊戲中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印象。

5、讓學生再美美地整體讀一遍這三部分句子,把喜愛之情讀出來。嘗試背誦它們。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二部分:

1、以多媒體出示主話題:“黃山上只有這三種松樹嗎?你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來?”

有的學生會從第一自然段中的“處處”看出來,有的學生會從第三自然段的“千姿百態”看出黃山松樹的姿態之多,還有的學生會從標點省略號中看出來還有很多種姿態的松樹作者沒有寫。

2、讓學生用讚歎的語氣自讀第一和第三自然段。深入感受黃山松樹的奇美。

板塊4賞讀積累,拓展延伸

1、學生試擴展第三自然段省略號省略的內容,發揮學生的想象與創造性。

2、學生自讀課文,體味作者語言,說說作者是怎麼將三鬆的奇美寫出來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積累這樣的方法,課後查閱資料,瞭解另外“三絕”,試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寫寫其中一絕。字數不限。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讓學生在積累中共鳴,整合中深化。同時,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啓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五年級上冊《黃山奇鬆》說課稿3

一、說教材分析

《黃山奇鬆》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的主題是祖國各地,描寫了我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黃山奇鬆》這篇課文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鬆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黃山鬆的讚歎和喜愛,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文章的表達很有特色,採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把黃山鬆的奇和美表現的淋漓盡致,令讀者賞心悅目,心馳神往,浮想聯翩,如身臨其境。是一篇加強學生語言訓練的美文。

二、說教學目標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獨立識字的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語言評價能力,但是受年齡限制,閱歷淺,認知水平差,對黃山鬆比較陌生,對它的姿態缺乏比較直觀的感性認識。

結合本文的特點和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基礎,以及課標對本學段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屹立”和“飽經風霜”造句。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3、感受黃山鬆的奇美,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針對新課標對五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及教學難點:在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來寫黃山松樹的作爲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指導朗讀課文,在讀中體會黃山鬆的美和奇。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樣的理念,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達到教和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爲:1、創設情境法2、朗讀法3、討論交流法4、勾畫圈點法

五、教學過程

本課時主要通過創設情境,激情導入;初讀課文,檢查預習;精讀第二自然段,學法用法;精讀第三自然段,仿寫小片段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上課開始,爲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播放黃山風景區視頻。學生的思維來自對世界的好奇與驚詫,播放黃山風景錄像生動直觀,使學生入情入境,對黃山產生直觀感知以及各自的體驗,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因此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欣賞了黃山風景區的視頻,大家都有什麼感受?”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調動,很想去揭開黃山奇鬆那一層神祕的面紗,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

過渡語:黃山被譽爲“天下第一奇山”,以“奇鬆、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聞名於世。(課件出示黃山四絕)人們對四絕之中的奇鬆特別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說,“更是情有獨鍾”。只要你來到黃山上,你就會看到山頂上、陡崖邊,處處都有瀟灑、挺秀的奇鬆,今天,我們一起盡情飽覽一下“四絕”之首的黃山奇鬆。齊讀課題,讀出“奇”,學生質疑問難,問題集中在“奇”上,在旁邊板書“奇?”。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檢查難讀的詞語,句子。預習是爲培養自學能力服務的。檢查預習還可以瞭解學生學情,解決了字音,會讀課文了,課文的解讀、感悟纔可以開始。

2、快速瀏覽課文,看看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松樹?(板書:迎客鬆、陪客鬆、送客鬆)

(三)精讀第二自然段,學法用法

第二自然段是教學中的重點段,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歡的不同的符號分別標畫出描寫不同松樹的句子。找出文章中主要寫了哪幾種松樹?把描寫自己喜歡的那種松樹的句子大聲的讀出來,這樣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然後逐句指導學生朗讀,讀出理解,讀出感悟,讀出黃山鬆的奇和美,讀出作者對黃山奇鬆的喜愛和讚歎之情。指生讀寫迎客鬆的句子。(課件出示迎客鬆圖和句子)瞧!這就是黃山第一名鬆迎客鬆。讓我們細細地品讀,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迎客鬆的“奇”。迎客鬆的奇還表現在哪兒呢?(課件出示:“它有一叢青翠的枝幹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熱情的歡迎賓客的到來。)迎客鬆被稱爲什麼?(板書:好客的主人。)

引導學生學習迎客鬆,總結學習方法,再運用學到的方法,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其他兩大名鬆。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課件出示陪客鬆、送客鬆圖片,指生上前面說哪幅圖是陪客鬆,哪幅圖是送客鬆,主要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談理由,說出陪客鬆、送客鬆的“奇”。相機理解“綠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書綠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四)精讀第三自然段,仿寫小片段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探究寫作方法,把閱讀與寫作有機的聯繫起來,做到讀寫滲透,讀寫結合,才能較快的提高寫作水平。讀第三自然段,看看黃山鬆還“奇”在哪兒?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千姿百態)再次提問黃山鬆到底有哪些姿態?(引讀第二句)讓同學根據第三自然段發揮想象說話。根據第三段總分總的結構寫一寫黃山的其他鬆,也可以寫寫我們美麗的校園,更可以寫寫黃山其他三絕:怪石、雲海、溫泉。之後出示黃山怪石圖後指導仿寫“怪石”。

六、說作業設計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實踐的綜合性,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走大語文教育之路,特別是重視開放語文資源,拓展學生的語文實踐的空間,增加實際運用語文的機會”。因此,在語文家庭作業的設計上,我摒棄枯燥機械的重複式作業,滲透“以人爲本”的理念,凸顯出個性化的特徵,課內與課外交相互應,在實踐中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我的作業設計是這樣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並用“屹立”和“飽經風霜”造句。

2、當小導遊,向爸爸媽媽介紹黃山奇鬆,說出“奇”,也許明年暑假你就能來一次黃山之旅。

3、推薦文章:《黃山奇石》,徐霞客的《遊黃山日記》,袁牧的《遊黃山記》,葉聖陶的《黃山三天》,豐子愷的《上天都》等都體現了黃山的絕美秀麗的風姿,根據自己的喜好找到相關的書籍讀一讀。

五年級上冊《黃山奇鬆》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黃山奇鬆》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鬆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讚歎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鬆情有獨鍾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鬆的動人姿態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麗

2、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2)通過朗讀感悟文中新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3)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屹立”、“鬱郁蒼蒼”造句。

4)觀察圖片,任選一種松樹,仿照課文寫一段話。

這些目標的制定是以新的課程標準爲指導,力求在優化課堂結構、改革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

3、教學重點:

本課的訓練重點是利用多媒體的優勢來拓展學生的視野,進行語文整合教學,使學生體會黃山松樹的“奇”。

二、說教學策略

1、提煉主線以“黃山奇鬆”奇在哪兒爲主線展開教學活動。

2、創設情境通過視頻、音頻、文字、圖片等,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旅遊”境地,感受黃山松樹的奇美。

3、朗讀感悟讓學生反覆朗讀,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品味、聯想,感受黃山松樹的瀟灑、挺秀。

4、化語爲畫學生讀懂文本語言、浮現語言形象,用電腦繪製名鬆形象。

5、讀寫結合仿照課文寫法,自選一種松樹試着寫一寫。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請同學們說說你知道哪些聞名中外的風景區和旅遊勝地?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直接、間接的經驗,喚起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2、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被人們稱爲“天下第一山”的黃山去看一看,好嗎?(板書:黃山)打開網頁,進入“黃山旅遊”觀看錄象和圖片,說說自己的感受。

【設計意圖】[兒童的思維來自對世界的好奇與驚詫網絡的視頻播放生動直觀,使學生入情入境,對黃山產生直觀感知以及各自的體驗,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3、“黃山四絕”聞名於世,而人們對“奇鬆”則情有獨鍾,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仔細觀賞一下這些奇特的松樹吧。(補充完整題目:奇鬆)

【設計意圖】[據題提出閱讀專題一個,既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又能以此爲主線,展開自主學習系列活動]

4、據題質疑:黃山鬆奇在哪兒?

二、初讀感知

1、進入“閱讀指南”的“整體感知”,呈現: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課文,落實自主學習理念,人人蔘與讀書活動,圍繞閱讀專題,接觸文本語言,感知課文內容,初步瞭解松樹之奇,以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

(1)自讀課文,讀得正確、流利,並結合上下文初步領會生字詞的意思,不能解決的加下劃線

(2)三個自然段分別寫了什麼?

(3)簡要說說黃山鬆奇在哪兒?

2、自學課文

3、讀後檢測交流

4、簡要說說黃山鬆“奇”在哪兒?

5、小結:黃山鬆非常奇特,那就讓我們再讀課文,細細地去感受一下。

三、精讀第一節

1、進入“閱讀指南”的“整體感知”,呈現:

(1)默讀第一節,想想黃山鬆奇在哪兒?

(2)聯繫課文說說“四絕”、“情有獨鍾”的意思,有困難的可以訪問“說文解字”

【設計意圖】[訪問“說文解字”,可讓學有困難的學生得到指點幫助,是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

2、學生返回首頁自學

3、同桌討論

4、學生顯示網頁內容進行交流。

(1)學生讀第二句,抓住“瀟灑”、“挺秀”體會,並點擊第二句話,出現黃山全景圖,展示黃山鬆瀟灑挺秀的身影,體會黃山鬆的奇特

【設計意圖】[語文姓“語”,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教學同樣十分注重語意的領悟和把握]

(2)讀好第二句

(3)學生點擊第一句話,聯繫“說文解字”,展示“黃山四絕”的圖片,理解“四絕”的詞意。

(4)打開“說文解字”,理解“情有獨鍾”的意思。

(5)讀好第一句話,讀出人們的喜愛之情。

5、齊讀第一節,再次完整地感受黃山鬆的奇特。

四、精讀第二節

1、進入“閱讀指南”的“第二節導讀”,呈現:

(1)讀讀描寫三大名鬆的語句,想想從哪些重點詞語中感受到名鬆的奇特呢?加上下劃線,並說說是怎麼體會到的

(2)聯繫課文說說“飽經風霜”和“鬱郁蒼蒼”的意思,並用“鬱郁蒼蒼”造句有困難的可訪問“說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通過想象任選一種名鬆,把它的形象畫下來嗎?你可以進入“創造天地”試一試

【設計意圖】[利用網絡優勢,給學生創設創造性學習的空間學生自瀆自悟,感受三大名鬆瀟灑、挺秀的身影,語感得到培養在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用電腦繪畫這一學生極感興趣的方式,讓學生描繪“內心視像”,在相互評價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2、學生自學,同學之間可以交流討論

3、學生顯示網頁內容進行交流

(1)感受“迎客鬆“之奇

A、學生讀寫“迎客鬆”的句子,抓住“遒勁”、“飽經風霜”、“鬱郁蒼蒼”、“斜伸”等詞體會,並點擊這句話展示“迎客鬆”的圖片,進一步感受迎客鬆的奇特

B、部分學生把優秀的畫作傳送到大屏幕,圖文對照,師生點評

C、讀好這段話,讀出迎客鬆的奇特和人們的讚美之情

(2)感受“陪客鬆”之奇

A、學生讀寫“陪客鬆”的句子,抓住“如同”、“綠色巨人”體會,並展示“陪客鬆”的圖片進一步感受陪客鬆的奇特

B、部分學生把畫好的陪客鬆的畫發送到大屏幕,師生點評

C、讀好這句話

(3)感受“送客鬆”之奇特

A、學生讀寫“送客鬆”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體會奇特,並點擊這段話出示“送客鬆”的圖片進一步體會

B、學生把畫好的送客鬆的圖片傳送到大屏幕,圖文對照,師生點評,進一步感受送客鬆的奇特

【設計意圖】[展示是最好的學習爲了展示,學生會以自己最大的負責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作品在發佈自己作品的同時,學生能品嚐到成功的快樂,激發起內心的創造慾望,有利於個性的發展和創造力的養成]

C、讀好這段話

(4)齊讀寫三大名鬆的句子,整體感受他們的奇特

(5)看圖描述三大名鬆

4、部分學生把造的句子發送到大屏幕,師生點評

五、精讀第三節

1、進入“閱讀指南”之“第三節導讀”,呈現:

(1)默讀第三節,想想“千姿百態”是什麼意思?文中列舉了哪些不同的姿態?可以進入“圖片集錦”欣賞千姿百態的松樹

(2)理解“屹立”並造句,有困難的可訪問“說文解字”和“造句指南”

(3)你能選擇一種最喜歡的松樹,學習第二節的寫法,給它配上幾句話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寫一寫,併發布到網上,把作品展示給大家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實現了讀與寫的完美結合]

2、學生自學

3、學生打開網頁交流

【設計意圖】[利用網頁,展示更多的黃山鬆的形象,加深學生對黃山松樹之奇的感受]

(1)展示圖片理解“千姿百態”、“屹立”、“斜出”、“仰”、“俯”等詞,,體會松樹姿態之奇

(2)部分學生把寫好的片段發送到大屏幕,師生點評

(3)讀好這一節

六、總結全文

1、讀了《黃山奇鬆》,請你說說黃山鬆奇在哪兒?

2、讀了《黃山奇鬆》這篇課文,你是否覺得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黃山奇鬆的讚歎之情?如果是,請你瀏覽全文,舉例說說

【設計意圖】[整體感知—部分精讀迴歸整體,這一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則能使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薰陶]

五年級上冊《黃山奇鬆》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黃山奇鬆》這篇課文采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黃山奇鬆美不勝收的各種姿態,抒發了作者對它們的讚歎之情。全文共3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講人們對黃山奇鬆情有獨鍾。第二自然段具體描繪了三大名鬆的動人姿態。第三自然段寫千姿百態的松樹使黃山更加秀麗。

2、教學重點:

本課的訓練重點是利用網絡的優勢來拓展學生的視野,進行語文整合教學,使學生在體會黃山松樹奇的基礎上,對黃山四絕及黃山有進一步的瞭解。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教學重點,我要求學生達到以下幾方面的目標:

(1)、藉助網絡資源使學生了解黃山奇鬆的姿態,感受黃山鬆的奇美,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2)、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目標的制定是以新的課程標準爲指導,力求在優化課堂結構、改革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

二、說教法

網絡環境以它獨有的生動畫面、形象的聲音、充足的信息在課堂教學中施展着獨特的魅力,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針對網絡的這些優點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我採用了發現法、自主探究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主要引導學生通過瀏覽網頁,閱讀課文內容,找出自己希望探究的問題,併爲學生的主動探究提供方向,指導學生帶着問題蒐集資料、閱讀資料、思考問題。組織學生交流收集到的資料信息,並對資料進行分析整合,從而使學生解決問題。這些方法的採用,旨在教學活動中爲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將學生引向自主、研究性的學習之路。

三、說學法

在整堂課中學生主要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爲主。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通過教師提供的有關網站,利用超級鏈接對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問題,深入瞭解相關內容。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討論,相互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根本轉變與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優化學生的學習策略,使計算機網絡發揮最佳的教學效果。

四、說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學生最喜歡的要屬遊戲了。因此,我圍繞課文內容設計了智闖黃山的遊戲,讓學生通過闖關遊戲進入網站的首頁,這一設計不僅讓學生在遊戲中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而且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質疑啓思,發現問題。

進入網頁後,教師以過渡:黃山是天下第一奇山,你想了解黃山哪些方面的信息呢?請大家讀一讀課文,找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這樣,很快就把學生的興趣轉化爲可探究性的問題,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投入到研究性的學習活動中去,滿足了學生的發展需要。學生通過讀一讀課文,從中發現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接着,讓學生通過留言板交流自己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選擇有研究性的問題,如:黃山奇鬆的那些名字是怎麼來的?黃山的其它三絕有什麼特點?黃山還有哪些風景區?等問題,從而使學生明確有待研究的方向。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這一學習過程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進行的。一開始我就利用學習導航向學生提出學習要求:

1、圍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小組分工合作或彼此提供相關信息。

2、搜索有關信息資料並加以整理綜合。

3、討論彙報形式。

接着學生就可以利用網頁上的黃山概述、黃山四絕、黃山景區、黃山特產等相關銜接上網搜索,這些銜接爲學生的研究提供相關圖片,文字說明等資料。其間,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可以相互合作。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

(四)、交流彙報,共享資源。

以你上網獲得了哪些收穫呢?爲出發點來進行交流、彙報,讓學生分享各自的上網收穫。在交流彙報過程中爲學生創設以學生自主參與和師生平等對話的自然情境。交流可以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可以是個別的,也可以是小組的,有圖文解說法、導遊介紹法、討論法等,形式可以是靈活多樣,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研究能力。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起誘導作用,通過相互交流,學生可以瞭解到黃山各方面的信息,特別是對黃山奇鬆的姿態有了更深的瞭解,讓學生感受到黃山鬆的奇美。這一設計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現有資源,拓展信息空間,爲學生創設了一個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開放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在至真至美中掀起情感波瀾,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激起了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五)、暢所欲言,抒發感情。

教師評價交流彙報的成果並過渡:結束了黃山的風光之旅後,你覺得黃山怎麼樣呢?你想對它說些什麼呢?這一問題的設計讓學生談談網絡學習後的感受,再次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並讓學生在留言板上暢所欲言。爲了給不同掌握層次的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層次,調動起全體學生的共同參與熱情。教師可爲學生提供一個黃山文化、網絡塗鴉板的超級連接,讓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學生可以通過選一些詩來吟誦,也可以是畫一圖來讚美。

(六)、課後延伸,拓展訓練。

學生對於黃山的探究興趣不能侷限於課堂,而應將這種學習興趣延伸到課外。爲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拓展訓練:課後繼續上網收集有關黃山的資料,發現問題並能利用各種方式解決問題。這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利用提供的網絡,積極爲自己提供更爲廣闊的學習資源背景,從而使學生不斷地完成新知的建構過程,自覺地養成信息的獲取內化提升再獲取的習慣。

綜上所述,我在整堂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集中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網絡這一特殊的環境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潛能和自主性,讓他們在主動、互動、創造性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