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信息技術《認識計算機》說課稿範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信息技術《認識計算機》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信息技術《認識計算機》說課稿範文

小學信息技術《認識計算機》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剖析

本教材設計了三個主題:網絡技術應用、因特網應用、網站設計與評價,從網絡技術的應用出發,以組網、建網到用網爲邏輯線索,從技術到應用依次遞進展開,同時凝練了網絡協議、IP地址、網絡通信、信息檢索、網頁設計等核心概念。對於本節內容來說,就象一個橋樑,起到連接的作用,網絡建好了,目的在於相互通信,與此同時這樣就爲後面暢遊因特網作下了很好的鋪墊。在本單元裏,爲第二節走進域名知識的拓展起到了很好的過渡作用。

2、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圍繞IP地址這一核心概念進行展開,在第一單元中已經對兩臺計算機對等連接作了介紹,其間提到了IP地址的設置和查看問題,但只是作爲一個數值填寫到了TCP/IP協議屬性中,同時爲這節內容作下鋪墊,IP地址這一新概念比較抽象,怎樣使學生形成一個新的且抽象的概念是關鍵,根據教材的編寫思路和結構特點,充分考慮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由此確定:

(1)教學重點:IP地址概念、格式、分類

(2)教學難點:IP地址抽象概念的理解與意義建構

(3)教學關鍵點:使學生建構起IP地址的概念

二、說目標

因特網是信息交流的主要平臺,滲透各個領域,也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因此,瞭解網絡的實質,讓學生知道網絡中的計算機是如何實現相互訪問,相互通訊的,感受IP地址的有限性和分配的不平衡性。

1、知識技能目標

(1)理解IP地址的概念。

(2)瞭解並掌握IP地址的書寫方法,熟悉IP地址的分類方式。

(3)知道在因特網中對IP地址的管理辦法和相應的重要機構。

(4)討論合理利用IP地址。

2、能力目標

(1)能夠利用網絡和書籍獲得自己關心的知識,擴展和更新知識面。

(2)提高學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

(3)培養學生的積極實踐和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

(1)建立起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夠同其他人一起完成複雜問題的討論研究。

(2)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3)樹立節約資源、合理使用資源的意識。

三、說教法

從學生原認知結構結構出發,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更快的建構起新概念,在實施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以下做法:

1、巧設情境,體現兩“主”

我通過設疑,營造探究新知識的氛圍,在引導學生聯想用數字表示網絡中的計算機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計劃,有目的的啓迪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當作教學活動的主體,成爲學習活動的主人,使學生在比較、討論、觀察、研究中參與教學全過程,從而實現對新概念的建構與有意義學習。

2、設置實驗,操作發現

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驗,觀察網絡的通與否,讓學生動手操作,直觀的感知和理解新知識,消除學生在學習技術動手操作這一環節的畏懼心理,很快的接受新知識,從而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找出所發生現象的原因,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

3、任務驅動,拓展新知

提出問題,引出任務,引導啓發學生進行探究,討論解決的方法,歸納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方案。可以使學生有目的的進行網絡學習,避免學生在網絡中迷航,同時開闊了視野,拓展了知識面。

四、說學法

在教學中,我將會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作爲一個導演者,引導者出現在課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學,主動學,所以要把教法融於學法中,在學法中體現教法。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1、學會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把生活中的事例轉化成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靈活運用的能力。

2、比較推理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

3、利用網絡和書籍等工具獲得自己關心的知識。

五、說教學過程

1、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教室一間,確保多媒體控制軟件是開通的,並利用雙絞線把1號和2號計算機相連。

2、設計思路

第1學時: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知識講解→佈置任務 →總結分析操作→小結→作業佈置(爲下1學時做鋪墊)

第2學時:作業選評→提出問題 →引導解決問題→學生操作→總結

3、教學流程

(一)故事激趣,隱射教學目標

1、展示案例,展示與“IP地址”這個名詞相關的一個案例素材,激發學生對IP地址知識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自行設疑,爲什麼公安機關可以根據IP地址這一線索找到犯罪嫌疑人的具體位置呢?IP地址是什麼?引出課題,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2、 展示學習目標,學生認讀目標

教師通過展示目標,學生認讀目標,這時學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學習的主要任務和要求,使學生帶着目標,有目的、有準備地學習下一步的新知識,學生就真正能成爲學習的主人,同時也能激發起全體學生的參與達標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充分地顯示出來了。

(二)溫故知新,實施目標

1、設疑

複習舊概念,並提出問題,複習計算機網絡的概念,網絡中的計算機可以相互通信,這個通信是如何進行的呢?

2、用類比法講解IP地址的概念、格式、分類和特徵

類比一:通過描述寫信和打電話來引出IP地址的概念

並讓同學們根據上次課所講的內容,來看自己和周圍同學的IP地址

類比二:通過同學們的學號和座號確定一個學生,街道和門牌號,類似於IP地址的網絡標示和主機標示,闡述IP地址的格式和兩種表示方式。

類比三:同學們分了年級,分了班級,那麼IP地址那麼多,又是如何分類的呢?

這部分教學設計意圖: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完成從類比和對比中,新舊概念的遷移,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有助於學生理解,這種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於突破難點,化解難點。

3、佈置任務(查看網絡通與否)

通過設置分佈在同一網段和不同網段的網絡地址,展現網絡通與否的現象,學生還可以動手操作,再次熟悉設置IP地址,並進行觀察,教師演示講解十進制與二進制的相互轉換,包括機算和手算,並計算網絡地址。

利用任務驅動法提高同學們的積極性。在掌握了IP概念之後,安排實驗進行嘗試練習,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同時把所學知識轉化爲相應的技能。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體現了“做中學,學中做”的實踐環節。

4、小結所涉及的知識點

根據遺忘規律,教師應進行及時的總結,鞏固和加深對新概念的認識,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

5、作業

引導學生完成作業,計算五類IP地址容納計算機的數量,爲下節課做鋪墊

通過練習,鞏固新知識,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把所學知識進一步轉化爲能力,在練習中發展智力,培養優良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

(三)鞏固練習,檢驗目標(第二學時)

1、講解作業

讓同學們體會到每個網絡容納的計算機數量是有限制的,網絡IP地址也是限的,這樣有助於兩節課的銜接,教師同時講解IP地址有關知識點,在作業中鞏固了知識點。溫習了新概念。

2。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探究

根據前面實驗我們設定了自己所建網絡的IP地址,那麼連接互聯網的計算機的IP地址誰來設定和分配呢?引導學生查找因特網的分配和管理機構,瞭解其分配的不合理性,解決不合理化未來所採取的措施,瞭解IPv6的設計思想。

3。佈置任務,進行操作

以“合理利用IP地址”或“認識IP地址之我見”的討論結果以定稿形式存入電子學習檔案袋裏。

這樣可以檢驗目標,拓展了知識面,突破了課堂上的面面俱到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有效的利用網絡瞭解自己想知道的知識,使學生知道了網絡的更新發展,樹立起合理利用有限的資源,節約資源的意識。

(四)總結全節內容,深化目標

結合幻燈片,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這節的主要內容,這樣設計:這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IP地址的概念是通過什麼方法引出的,同學們要善於利用這種類比的方法,把抽象的問題實際化。

評委點評: 這是一次較爲優秀的說課。說課者對所說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把握、目標的設置、重點、難點、教法與學法的安排等方面理解比較深刻,教師的教育理念比較新。在說課過程中,始終溶入了"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任務驅動法","合作學習"以及"探究學習"等新課改的思想,這是令人欣慰的。顯示出了我省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方面正在不斷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說課的目的在於交流,相互促進。在說課的過程中尚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設疑激趣,引入課題這部分,是否能真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任務驅動過程中如何確保學生掌握了新知識,那麼該怎麼對他評價?這都有待於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和實踐,我們的教師對新課改理念的實際應用,如何靈活運用才能得心應手?如何進行課程藝術的處理?這將是我們今後努力的方向。

小學信息技術《認識計算機》說課稿 篇2

一、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任務驅動,激趣導入

(二)初步嘗試,探究新知

(三)教師引導,鞏固新知

(四)強化練習,形成技能

(五)課外實踐,拓展延伸

二、具體闡述如下:

(一)激趣導入 講授新知

首先,教師開門見山直接問學生你喜歡電腦嗎?會用電腦幹什麼?同學們會這麼多呀!現在我可要考考你們了:看,知道這是什麼嗎?(課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加以簡單的總結:它是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名爲埃尼阿克,它於1946年生於美國,它的主要元件是電子管。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創設美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學生的愛心,樂於助人的精神有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景中主動、積極地接受任務,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爲全課奠定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同時複習已經掌握的操作技巧,爲後面的教學打下鋪墊。

(二)教師引導,探究新知:

同學們,隨着第一臺計算機的產生,計算機就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你們能通過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嗎?

任務一:電腦發展史

如:計算機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

時期 組成器件 時間

第一代 電子管計算機 (1945年~1955年)

第二代 晶體管計算機 (1955年~1965年)

第三代 集成電路計算機 (1965年~1980年)

第四代 大規模集成電路 (1980年~至今)

這一環節我把學生分成4人1小組,分工協作1位組長,2位搜索資料(不僅僅只有網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負責彙報。這個環節我放手讓學生看教材、或上網找資料自己完成任務。孩子們都有很強探索欲和表現欲,教師正是抓住了孩子們這一心理特點,讓學生親自體驗,在探究中學習到蘊含在其中的技能。在這種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學生充分發揮潛能。可能有人會擔心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務會挫傷他的積極性,我認爲孩子都有很強的好勝心,這一環節他沒有完成任務反而會促使他帶着問題更好的學習。

講解完後教師出示幾幅現代微型機的圖片。讓學生認一認,說一說,再出示任務二。

任務二:計算機的分類(看書、老師課件)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

任務三:想像未來的電腦會是什麼樣的?

當學生完成任務後教師讓學生想像未來的電腦會是什麼樣的?你的未來電腦都有些什麼?學生會說有鍵盤、鼠標等。這時教師引出計算機中能看的見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標、鍵盤、顯示器等。

教師舉例:音樂、畫圖我們能摸得着嗎?那麼這些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我們就把它叫做“軟件”。(板書)

計算機中也是一樣的,你能舉例說明嗎?(畫圖、Word、電子報刊等)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這些都是軟件。可是我有個問題了,我想聽音樂,可是連計算機都打不開了,我還能聽嗎?那麼,這些能管理計算機的軟件就是系統軟件。因此,我們又將軟件分爲: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板書)

這一環節,學生在教師的講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爲例子來說明計算機系統的組成,使學生很容易就區分出了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很好的突破了本課的重難點。

(三)強化練習,形成技能:

測試1:繼續收集你們小組探究的問題。

測試2:你能想像出未來計算機會發展成什麼樣嗎?能把它畫出來或描寫出來嗎?

測試3:小組間互相出題測試,看看誰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愛的內容進行鞏固練習,使原來枯燥乏味的機械練習充滿了生機,學生在亢奮的思維狀態下進一步鞏固新知,也促使學生樂學、善學。

因此,本課中我採用師評、生評、互評、自評等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如教師在學生作業中找出有特點作品,讓學生自己進行評價或讓同學對作品進行評價,這樣在評價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同時,也加強了小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

(四)課外實踐,拓展延伸:

讓學生把本節課收集到的內容回家後製作成電子報刊或小動畫,然後當小老師講解給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聽。

給學生一個開放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課外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慾望,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饋機會。

三、總體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給學生自主探索的空間,爲學生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讓他們學得更主動、更輕鬆;力求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達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