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說課稿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物《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說課稿

高中生物《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

1、學習主題的位置分析:

本課的內容來自人教版《生物》第3冊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3節“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爲2課時。(包括實驗的組織和準備0.5課時)

教材第5章是以生態系統爲框架,主要講述了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及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宏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5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穩定性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併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實現提供了一個平臺,埋下了一個伏筆。

該節內容與必修1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細胞的能量利用和供應有聯繫。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生態系統結構和能量流動的知識,對這部分的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對於生態系統功能的認識容易停留在簡單識記水平,難以建立起結構功能間的聯繫,通過本節學習,可以深入理解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關係,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觀點。通過做實驗,引起學生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從有機物到無機物的過程。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認知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以碳循環爲例,分析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基本規律。

2、說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係。

能力目標:

1、進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嘗試探究。

2、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佔據並完成相應的功能。當系統運行發生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使自己的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標:

1、通過帶領學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實驗,學生能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通過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實驗,加深對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探究問題的樂趣。

2、通過學習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可知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生物與環境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從而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3、關注碳循環平衡失調與溫室效應的關係。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教學難點:

說明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關係。

三、教學設想:

本節課從“問題探討”導入,既與上一節內容相聯繫,又從生態系統中的物質運行規律與能量流動規律的差異入手,便於激發學生興趣。隨後再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關注碳的來源和去向。然後以碳循環爲例闡述物質循環。在該部分引導學生畫出碳循環過程圖, 明確碳循環的主要環節及主要形式。“溫室效應”這部分內容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來解決。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通過對探究實驗的準備分析理解物質循環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質循環的形式;同時對實驗設計的等量對照原則再次鞏固。

關於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關係的內容,通過討論和列表比較,引導學生將這兩部分主要功能綜合起來理解。

四、理論依據:

依據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想象,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驅使,對探究未知的結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並掌握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才能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從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論聯繫實際,把本章的前後知識串成線、聯成網,爲進一步的學習和解題打下基礎。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

不少學生會認爲與消耗能量一樣,生物也在不斷地消耗着物質,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問題探討――生態系統依靠太陽不斷地提供能量,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卻都是由地球提供的。爲什麼維持生態系統所需的大量物質,如氧、水、氮、碳和許多其它物質,億萬年來卻沒有被生命活動所耗盡?”,引起學生認知衝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興趣。在討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出“石油等資源難道不能被耗盡嗎?”等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1)煤、石油等是人類從事工業活動的物質資源,而非生態系統中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資源;

(2)煤、石油等資源是有限的,這些資源的形成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消耗它們所需的時間卻要短得多。

2、新課

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聯繫自己的身體,關注體內碳氧這兩種元素的來源和去向以及碳氧的來去形式。關於碳循環的過程,指導學生識圖,讓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識進行討論,進而深入理解參與碳循環的生物類羣和各生物類羣的具體功能。啓發學生歸納出碳循環的形式和範圍及特點。概述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不同之處:在物質循環中,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羣落反覆利用;能量流動則不同,能量在流經生態系統各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方向的流動,而不是循環流動。引導學生畫出碳循環過程簡圖,搞清楚兩個問題:

(1)碳在生物羣落和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形式:

(2)碳在生物羣落內部的循環形式

關於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概念,主要講清楚以下要點:這裏所說的“生態系統”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也就是要讓學生明確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範圍;這是所說的“物質”主要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化學元素,而不是指由這些元素組成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等生物體內所特有的物質;這裏所說的“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化學元素在生物羣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往返運動,其中伴隨着複雜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並不是物質的單純移動;生態系統物質循環離不開能量的驅動。

聯繫生態環境的實際,如濫伐森林、化石燃料的燃燒等對碳循環的影響,引出溫室效應這個話題。 “溫室效應”是近年來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的詞彙,學生並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溫室效應的存在。對這部分內容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來解決(包括溫室效應的成因、危害、對策)。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

通過對探究實驗的準備分析理解物質循環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質循環的形式;尤其是物質循環中從有機物到無機物的過程。另一方面,在此探究中可以複習前面的物質鑑定知識,進一步深入理解實驗設計的控制單一變量原則、等量對照原則等。

關於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關係的內容,通過討論和列表比較,引導學生將這兩部分主要功能綜合起來理解。

六.板書設計:

第3節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一.碳循環

1.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概念

2.碳循環的形式

3.碳循環的範圍和特點

4.碳循環的過程

5.溫室效應的成因、危害及對策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三、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係

1.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

2.兩者的區別和聯繫

高中生物《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主要講述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這節課是在學習了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基礎上引入的,學好本節課知識,可爲後面的學習生態平衡的知識做好鋪墊。針對本節課知識的.特點,教學中可聯繫前面學習的內容,已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本節課知識比較抽象,在引導學生分析時,首先提示學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生物圈中的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系統。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教材以碳循環爲例,結合所積累的生物知識較好的理解碳在生物之間循環,從生物體返回無機環境的過程。將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過程對比學習,加強了知識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生態學的基本觀點來認識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對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和名詞概念以及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特點。

3、使學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過程,以及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意義。

4、通過設計“草場放牧方案”,爲學生(特別是X科)的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電腦課件和課本的圖(圖解)的觀察,培養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能力。

2、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學生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啓發相結合,將知識化難爲易,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3、通過實例和結合課本上例子的分析總結,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等思維能力,從而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4、以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與人類生存的關係爲題撰寫小論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生態系統功能的學習,使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熱愛祖國的美好山河,培養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三、教材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過程及特點

能量是一切生態系統的動力,也是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圈中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系統,這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其重點知識是:能量流動的起點、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能量流動的途徑和特點。這部分知識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它與第三章新陳代謝(同化作用、異化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有一定的聯繫,它又直接關係到物質循環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學習。

研究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一方面可鞏固前面學習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知識,另一方面也爲研究生態系統的目的——服務於人類自身(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打好基礎。

指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和特點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能力的過程,同時,還滲透着物質運動和物質普遍聯繫的辨證觀點,是滲透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的極好素材。

碳循環過程

碳循環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具體實例。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功能的另一個重要體現,學生可以運用學過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物學知識來分析碳循環的具體過程;通過對碳循環過程的分析,可以理解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基本特徵,也可爲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區別與聯繫奠定基礎。

在碳循環過程中,會涉及到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引導學生利用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原理,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碳循環過程包含了生態系統各個組成成分之間的物質聯繫,滲透着物質普遍聯繫的辨證觀點,也是進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的極好素材。

2、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性和逐級遞減的原因

能量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能量流動也是抽象的,而且各營養級中能量的來源和去路比較複雜,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對於能量的認識不是很充分,對於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更是生疏,因而成爲認知上的難點。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時,應首先提示學生“能量是一切生態系統的動力”,“生態系統的存在和發展”也需能量,再引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的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過程。對於能量流動特點的分析,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能量流動過程分析出抽象的能量流動的特點。組織學生分析必須有很好的切入點,採用設計合理的問題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引導學生分析能量流動的特點,是教師組織教學的難點。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係

物質的變化必然伴隨能量的變化,物質和能量在各個營養級傳遞過程中均有遞減的現象。不同的是,能量多數以熱能的形式耗散在環境中,難以被生物體再度利用;而物質不論以有機物或是無機物的形式進入環境後,都可以重新回到生物羣落中,被生物體再度利用,因此,“能量是流動的、物質是循環的”。

學習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係,可滲透普遍聯繫的辨證觀點、物質運動觀點和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的觀點的教育。

四、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有兩個知識點: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在引導學生分析時,首先提示學生“能量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生物圈中的每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都是一個能量輸入、傳遞和輸出的系統。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一個重要體現,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深入思考,分析能量流動的特點,認識到能量的傳遞途徑是食物鏈。“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通過提供多媒體課件嗎,直觀顯示碳循環的過程,然後組織各種學生對資料進行討論。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請大家欣賞一段動畫!並討論後面的問題。(大屏幕出示這樣的情境動畫)

魯賓遜流落到一個荒島上,那裏除了有能飲用的水以外,幾乎沒有任何食物,隨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隻母雞、15kg玉米。然後出示問題:你認爲以下哪種生存策略能讓你維持更長的時間來等待救援?試說明理由。下面有兩項選擇:

1、先吃雞,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時用一部分玉米餵雞,吃雞產下的蛋,最後吃雞。

學生討論。

師:大家都很聰明,都選擇第二個答案,理由也比較充分,因爲第二種吃法可以給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維持更長的時間來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動都伴隨着能量的變化,沒有能量的供給也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能量的流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就是能量流動,在能量流動的過程中伴隨着物質循環。那麼,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是怎樣流動的?物質是怎樣循環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設計思想從學生喜歡的動畫入手,給學生以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思考,再加上教師語言的小結,直接切入本課主題,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注意,將枯燥的問題形象化、生動化和趣味化。

(二)新課教學

活動一: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生態系統能量的源頭是什麼?怎樣流入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渠道是什麼?能量是怎樣流動的?

2、播放課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示意圖。

3、學生回答: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太陽能。

4、引導啓發:不是所有的太陽能都參與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只有被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才能流動。

5、師生談話:生產者是如何固定太陽能的呢?是生產者(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固定在有機物中的。那麼能量又是怎樣流動的呢?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流動的。我們把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個營養層次稱爲營養級。那麼能量是怎樣逐級流動的呢?第一級是綠色植物,第二級是以植物爲食的動物,第三級是以植食性動物爲食的肉食動物。以此類推。

6、分組討論:能量在流動過程中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呢?你能發現什麼規律麼?

7、播放課件:生態系統能量流向示意圖。

(推薦一個同學歸納其中心內容,其他同學補充,老師點撥指導。)

8、師生交流:在能量流動的過程中,綠色植物固定的太陽能有三個去處: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動消耗了,即通過細胞呼吸釋放和生命活動利用了;儲存在體內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營養級;沒被利用的枯枝落葉和下一營養級攝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糞便中的這一部分被分解者釋放出來。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遞減的。

設計思想本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本部分的教學策略是先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帶着問題閱讀教材,然後播放教師自己製作的直觀性較強的“能量流動圖解”使學生對“能量流動”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通過學生小組討論與教師引導啓發相結合、師生談話等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能量流動的過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體現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理念,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辨證思維和發散思維,對生態系統是中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理解更加深刻,讓學生感受到生物之間是緊密聯繫的,有利於培養學生辯證的生物學觀點。

活動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1、教師語言導入:在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中還伴隨着物質循環,其中碳循環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質循環。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氣體是空氣中的主要氣體,也是碳參與物質循環的形式之一。下面我們就來討論,碳循環是怎樣進行的?

2、複習鞏固:寫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說明二氧化碳在此過程中的作用。

3、學生分組討論,並完成教材P92的填圖,結合書中的課文,練習描述碳循環。

4、師生共同小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生態系統中,主要依賴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變成有機物,再通過食物鏈進入動物和其他生物體中,因此從碳循環可見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爲有機物。另外,生物體內的有機物,通過呼吸作用可將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氣中;還有一部分生物遺體沒有被分解者分解,轉變成爲地下的石油和煤,暫時脫離循環,但一經開採燃燒,便可產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環。

5、教師引導探索:近年來,由於人類大量地採伐森林,再加上燃燒化石燃料以及環境污染,因而使大氣中CO2的濃度明顯增加,導致溫室效應。那麼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請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

6、小組討論並回答。

設計思想本部分是本節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我採用的教學策略是:從回顧舊知入手,通過知識遷移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再通過分析、討論、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對“碳的循環”知識的理解;通過“課堂延伸”引導學生利用新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致用;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問題的理念,並展開科學、技術、社會的關係(STS)教育,並通過“溫室效應”問題的討論,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活動三: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師: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都是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實現的,物質是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着食物鏈(網)流動,而能量又作爲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態系統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復,兩者密不可分。

師:請大家閱讀書後的課外探究,瞭解什麼是水體富營養化,並且回去做模擬實驗,或製作一個小的生態球。

設計思想通過簡單的語言對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之間的關係進行概括,使學生知道生態系統中的生物之間是彼此聯繫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於學生樹立普遍聯繫的辯證的生物學觀點。再加上課外探究的設計,使學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實際意義,將課堂內容引申至實際生活,有利於激發學生實踐探索的x望,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