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說課稿範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霧凇》說課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霧凇》說課稿範文

《霧凇》是蘇教版第七冊的第22課。這是一篇描繪吉林霧凇美景的文章。課文寫了霧凇形成具備的兩個條件以及霧凇形成的過程,在描繪中展現了霧凇的美麗動人。

我認真鑽研教材,確定了本課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①能有感情地讀出霧凇的美。

②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理解重點詞語“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進而去體會霧凇的形成是一個逐漸的過程,並學會運用詞語。

③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霧凇的千姿百態。

霧凇這美麗的奇觀,對於南方人來說很陌生,所以霧凇是怎樣形成的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所在,而要感受到霧凇的美,就要通過觀賞圖片與有感情地朗讀相結合去體會,因此,我把“邊賞邊讀邊感受”作爲本節的第二個教學重點;我們學語文,最終的目的不是學而是運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知識,把知識轉化爲能力是我設定的第三個教學重點。

下面是我設計的三個教學環節:

一、 緊扣心理,吸引學生,調動師生情感。

《霧凇》我分兩個課時去教學。第一課時主要是整體感知,學習課文生字詞,引導學生了解霧凇的美和多。到第二課時,我複習引入:吉林霧凇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讓我們美美地背誦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這時學生學了一節課,剛剛觀賞到霧凇的奇特和美麗,心裏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們這一心理與學生交流:看着這樣的霧凇奇觀,你不由產生怎樣的問題呢?我的目的.就是要創造一個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把師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學生很自然地說出: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呢?吉林爲什麼能形成這麼美的霧凇呢?整節課中我就圍繞着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

二、合作探究,品詞品句,情感體驗,突破重難點。

接着,我就順着學生意願:好,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學習課文第二段,快速默讀第二段,思考:哪句話概括寫出了霧凇的形成?導入本節的教學。學生找出寫霧凇形成的句子,引導說出霧凇形成必須的兩個條件:過於飽和的水氣、遇冷凝結。我又趁熱打鐵:那麼吉林的霧凇又是怎樣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備這兩個條件呢?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後交流。“從江面上瀰漫着霧氣”可以看出有飽和的水氣。那過於飽和的水氣,你又是從哪看出來的呢?我利用視頻和朗讀讓學生理解,夜幕降臨時,松花江上的霧氣真是又大又濃,確實有過於飽和的水氣。然後學生繼續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攝氏度”滿足了霧凇形成的又一個條件。

我進一步追問:滿足了這兩個條件,那在夜晚霧凇又是怎樣凝結而成的呢?我又引導學生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以及“最初、逐漸、最後”讓學生反覆誦讀感受,霧凇形成的過程緩慢的,也是美麗而奇特的。

整個過程引導學生去反覆地品讀。以讀爲本,以讀生情,以情促讀,體會詞語含義。這樣霧凇的形成過程就烙印在了學生的腦中。在處理最後一句的朗讀中,我又採用了多元解讀的方法,考慮到作者看了這麼久,終於看到了銀鬆雪柳的世界,心情是多樣的,是喜悅,是驚喜,是讚美,我就讓學生大膽地通過朗讀把自己此時的心情讀出來。

在這裏,我不停留在僅關心教學的結果,更關注教學的過程,不僅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更讓學生探索學習方法,我又通過板書讓學生知道作者是用先概括再具體的方法來寫霧凇的形成的。

三、 情感昇華,延伸深化。

學生學到這裏,肯定有點感覺“累”了,我又及時調控,再次把他們思想的火花點燃:你們想觀賞一下這美麗的霧凇嗎?(學生肯定歡呼雀躍)好,我們再次走進吉林,此時此刻,學生靜靜地享受着:多動聽的音樂,多美的景啊!簡直令人陶醉。

觀賞完後,我又說:“這麼多的銀鬆雪柳,你最喜歡哪一幅呢?能用上幾句話美美地在自己的小組裏介紹一下嗎?”教師適時指導,全班交流,讓學生再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這,我的設計再次體現了“循序漸進”“我手寫我心”的教學理念。

此時,學生的情感已達到高潮,我點撥:看到這麼美的景色,松花江邊的人們又會怎樣讚歎呢?這樣自然引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四、總結:

“夜看霧,晨看霧,待到近午賞落花。”吉林霧凇以這一獨具魅力的風姿與長江三峽、雲南石林、桂林山水一起享有中國四大自然奇觀的美名,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萬的遊客,19xx年總書記觀賞了吉林霧凇便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出示,齊讀):寒江雪柳,玉樹瓊花。吉林樹掛,名不虛傳。讓我們把對霧凇的讚美和喜愛之情融入到最後一段的朗讀中去吧。”讓學生的認識與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