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面積的計算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梯形面積的計算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梯形面積的計算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

梯形面積的計算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九冊第三單元第3小節《梯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梯形面積。

能力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經歷梯形面積公式的探索過程,進一步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並能正確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2)難點:運用不同的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二、說教法與學法。

1、根據幾何圖形教學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幾點教法:

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遷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法:

①讓學生學會以舊引新,掌握並運用知識遷移進行學習的方法;

②讓學生學會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所以本課在教學思路上淡化教師教的痕跡,突出學生學的過程。從而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本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複習舊知引出新課。

1、回憶已經認識的平面圖形。說說平形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回想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2、談話引出課題。

關於梯形你們想知道什麼?(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通過複習提問,從而喚起學生的回憶,爲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奠定基礎。也就是爲梯形面積的推導做好鋪墊,並在學習新課之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懷着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動進入認知活動方面的探索。)

(二)講授新課。

1、直接切入主題:

對於梯形的面積你們打算怎樣找到它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轉化爲我們學過的圖形。)

(這一環節的設置意在激活學生思維,爲學生提供創新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培養他們從小樹立探尋知識的意識的良好學習習慣,變“要我學”爲“我要學”,也爲新課的展開起好前奏。)

2、動手操作前讓學生先對梯形進行分類。(可分爲: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研究建議:

①選擇喜歡的梯形,按照“轉化”的思路來研究。

②小組分工合作,考慮不同的轉化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學生小組討論,動手操作。〈教師可有意識地參加到小組中去合作、輔導〉

5、分小組展示彙報,教師深化點拔。

指名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邊說邊演示其過程)

〈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沿着高切割、拼擺〉〈沿着一條腰的中線切割、拼擺〉…。

(上底+下底)×高÷2(上底+下底)÷2×高(上底+下底)×高÷2……

剛纔同學們採用不同的割補、拼擺等方法,將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三角形,發現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推導出了不同的面積公式,運用這些公式,我們都可以計算出梯形的面積。只不過,這些公式從形式上看略有不同,我們可以把它們整理成: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7、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8、應用公式,嘗試計算梯形面積(出示一個基本圖形讓學生計算)

〈這一環節意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親自去體驗,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大膽提出假想,共同探討,互相驗證,更強烈地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這種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活動中體驗、活動中發散、活動中發展的過程,真真正正地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爲本的教育理念。〉

(三)深化鞏固。

1、學習例1

(1)藉助教具演示,理解“橫截面”的含義。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麼?

(3)學生嘗試計算橫截面積。

〈鞏固新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過程,這一環節是爲了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運用公式計算梯形面積,從中培養了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反思體驗。

回想這節課所學,說說自己有哪些收穫?

〈這個環節主要是再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回憶過程中更清楚地認識到這節課到底學了什麼,通過談感想,談收穫,學生間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五)課外作業。

練習十八第1——3題。

〈本課的作業體現了“課已終,趣猶存”這一特點。通過作業練習教師能從中得到反饋信息,能瞭解自己的教學效果,以促進教法的改進。〉

梯形面積的計算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梯形面積的計算》。

2、教材簡析: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好這部分內容,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更爲今後學習幾何知識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理解推導過程。

(2)能力訓練: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素質培養:滲透旋轉和平移的思想,讓學生在拼剪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美,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4、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通過圖形的轉化推導面積公式。

6、教學關鍵:藉助圖形之間的轉化,溝通知識間的聯繫,合理使用多媒體,促進學生獨立推導出面積公式。

7、教具準備:電教多媒體、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各種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膠水。

二、說教學策略及教法

這節課主要本着“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活動爲主線,以創新爲主導”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導法、直觀演示法和討論法等。在教學策略上,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化爲學生“拼、剪、畫、說“的活動,通過小組活動、操作實踐等手段藉助多媒體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給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變“講堂”爲“學堂”,從而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建構一種新型的現代教育模式。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授以科學的思維方法,這節課學生主要採用以下兩種學法進行探究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便於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精神。例如,讓學生尋求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看誰想出的辦法多,學生在組內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啓發,共同理清思路。

2、遷移嘗試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模仿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模仿、遷移、推導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屬於幾何知識中公式推導教學。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教學程序可分爲五大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

聯繫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一個能激起學生認知衝突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計算一個上底3釐米、下底5釐米,高4釐米的梯形彩紙的面積。這時大多數學生會束手無策,就在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時導入課題:同學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梯形面積的計算”。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目標與方向。

第二環節:搭建腳手架,激活思維

這一環節主要是針對學生求梯形面積時遇到的困難而設計的。這樣一來就爲學生解決新問題做了認知上的鋪墊。這一環節共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操作鋪墊;第二步再現舊知。操作鋪勢是先讓學生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任意擺成各種各樣的圖形,然後再要求學生擺成一個學過的圖形:如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圖形的拼擺操作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操作驗證,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積累了豐富的表象,使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礎;第二步再現舊知,先讓學生說一說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是什麼?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又是怎樣?再用多媒體演示,揭示圖形的轉化方法,爲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提供內在的類比推理。接着問學生:回顧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你受到了什麼啓發?這時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感悟到用轉化的方法可以解決新問題,從而對學生的學法做了有力地指導,使學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學習的活動。

第三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構主義學說認爲:學習是學習者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要充分相信學生,併爲之提供主動建構的過程,從而使“有意義學習”的實現成爲可能。這一環節也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各種梯形,鼓勵學生操作,尋找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拼拼剪剪中實現轉換,比一比哪一組同學想出的辦法多。由於剛纔提出的問題比較大,答案不唯一,這樣整個課堂就完全放開了,讓學生自己去找。這時學生就開始動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師在這個時候,會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之中,並引導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第二步,交流驗證是學生在小組間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這些方法外,可能還有其它的方法,那麼學生彙報時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推理與計算。學生在交流與展示中相互得到啓發,這樣學生就經歷了一個學習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頂”的效果。

第四環節:點撥歸納、解決問題

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積公式,但不一定講得清道理,有的學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礙,基本處於“悱”、“憤”狀態。這時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簡便的解題方法,接着就重點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原梯形和所拼圖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師生共同推導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出來,這時候計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讓學生看書質疑,理解公式。最後進行課堂小結: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想出什麼問題,這樣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五環節:綜合練習、拓展延伸

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1、自命題練習:學生自己出題自己解答,並進行自評互評。這樣擺脫了由老師出題,學生依次解答,一貫做法。老師只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這樣設計,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這個出題與解題的過程,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2、鞏固練習:先讓學生以搶答形式練習,直接用公式求面積,再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完成一道實踐與計算相結合的綜合性題目。

3、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設計一道思考題,供他們解答。這些練習緊扣教學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好知識的自信心。

五、板書設計

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