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說課稿5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說課稿5篇

說課稿 篇1

一、課題: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藝術

二、教學分析:

學生分析:自古以來中國人對玉就有獨特的情感,並在長期使用中賦予其特殊的意義,因此,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是比較喜歡的;但由於玉器是珍貴工藝品,學生平時又不易直接接觸到,所以鑑賞時又存在難度。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興趣展開教學,並儘可能地藉助圖片或視頻資料滿足學生的視覺需求,加深其對玉器的認識。

教材分析:本課從玉的起源說起,有側重地介紹了玉器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殊地位、意義以及其特別的製作工藝、人們在長期使用和鑑賞其過程中形成的不同審美傾向等。玉器最繁榮的時期離現代很遙遠,加大了學生學習、理解其特殊意義的難度,因此,教師課前要仔細備課,認真蒐集材料,尤其是蒐集一些內容準確又生動的視頻資料,幫助學生了解相關歷史,瞭解玉石文化。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目標:瞭解人類審美意識的萌生與發展,瞭解玉器的豐富內涵和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並由此對工藝美術獲得初步的瞭解。

2.技能目標:初步掌握我國古代玉石藝術的特點,能夠對自己身邊的玉器及相關工藝品進行一定的欣賞、交流、評論。

3.情感目標:感受我國古代玉石文化,感受玉石精品所體現的中華智慧與創造才能、所承載的偉大民族精神。

四、教學重點:

瞭解古代玉器的特殊地位、特殊意義。

五、教學難點:

結合一定的課外資料,瞭解我國古代玉石文化。

教學設計思路:

引用“完璧歸趙”的故事導入本課。以時間爲線索,引導學生了解玉的起源、種類、製作工藝;不同時期的用途、地位、意義,以及在發展過程中,人們對玉的欣賞形成的不同審美傾向等。藉助相關資料,使學生在欣賞中理解我國古代的玉石文化,生髮民族精神與自豪感。

六、教學準備:

教師蒐集相關圖片資料、視頻資料。

七、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略)

(二)導入:“完璧歸趙”的故事(觀看視頻)

(三)講授新課:

1.玉的起源;對玉的審美認識;玉的種類

舊石器時代的先民們在製作石器的過程中,發現有些石材質地堅韌,具有美麗的色彩與光澤,讓人看了感到愉悅,便將其珍重地區別開來。

將玉從石頭中區分開來,是人類審美認識上的一個重要的發展。

對形體、質感、色彩、對稱、秩序感等造型規律的認識與掌握。

分類:①硬玉、軟玉、碧玉、蛇紋玉、水晶、玉髓等。②工具、裝飾品、祭器、陳設等。(藉助圖片幫助學生了解)

2.玉的特殊地位、意義;玉的特殊製作工藝;對玉的審美

①原始社會後期和夏商周時代:玉器被賦予特殊的社會意義,成爲貴族社會地位與財富的象徵,對玉的審美被比附於社會道德規範。

最早主要做神器:璧、琮、璜、虎、圭、璋

分別代表什麼?(觀看視頻)

瞭解書中作品:《玉璧》、《玉龍》、《獸面紋玉琮》

商代俏色工藝:《俏色玉鱉》

②兩漢以後,對玉的審美有了很大變化,人們看重玉作爲財富的意義,視它爲可以養生、殮葬屍體防腐之物。漢代以後,人們更看重玉的珍寶性:玉在人們心目中一直受到珍視,總是把它和最寶貴、最美的人和事物聯繫在一起。

“錦衣玉食”、“如花似玉”、“金玉良緣”……(觀看視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的一個方案)

3.玉器的製作在漫長髮展過程中,體現出兩種不同的審美追求:

①追求玲瓏剔透的華麗之美

②突出玉的天然材質,追求至大至高的樸素之美

“大圭不琢”

瀏覽書中兩件現代作品,體會其製作工藝、時代意義上的新突破。

(四)課堂小結: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玉有獨特的情感,在長期的使用、製作過程中,又賦予玉獨特的人文價值,玉的審美對中國文化、社會習俗有深遠的影響。

(五)課後作業與拓展:

日常語彙中有哪些與玉有關係,它體現了什麼樣的審美觀念?

調查社會上流行的玉石類工藝美術作品,從審美意義上分析,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敗的,原因何在?

推薦參考書目:

趙永魁、孫鳳民編著,《玉器鑑賞與評估》,地質出版社,20xx年第2版。

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用眼看一看、動手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物體有輕有重,逐步加深對輕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學生體會到物體的輕重和物體的體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3.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夠分辨什麼樣的物體輕,什麼樣的物體重。

教學難點

1.通過中介物體、等量代換比較物體的輕重。

2.運用多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星期天,動物樂園可熱鬧了,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課件出示情境圖。)

1、動物樂園來了哪些小動物?它們都在幹什麼?(噢,有馬、大象、小兔,還有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呢!)

2、你知道小熊和小猴誰輕誰重呢?你是怎麼知道的?(對了,小熊這邊往下沉,說明比較重;小猴這邊往上翹,說明比較輕。)

師: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比輕重。出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比一比

(1)在動物園裏有許多動物,你還知道誰輕誰重呢?課件出示幾種動物比輕重(同學們能夠說出很多實例,比如說:大象和小鹿比,大象重,小鹿輕;小鹿和蝴蝶比,小鹿重,蝴蝶輕。)

(2)同學們又是怎麼知道它們的輕重的呢?(當然,同學們是直接用眼睛看出來的,可見,用眼睛看一看是比較輕重的一種簡便方法。)

2、掂一掂,比一比

(1)數學書和文具盒同學們能看出它們誰輕誰重嗎?(同學們都認爲不能用眼睛看出來)那麼,你能想出什麼辦法比較它們的輕重呢?(有的同學說可以用手掂一掂)

(2)學生操作,掂一掂。(現在請同學們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較數學書和文具盒的輕重,以及其它你感興趣的物體的輕重)

(3)學生彙報。

(4)有同學說,他反覆掂了一個蘋果和一個梨,它們的輕重不是很明確,同學們想一想,該怎麼辦呢?(對了,我們可以藉助秤這種工具稱一稱,現在,我們用天平這種秤稱一稱。

3、稱一稱,比一比

(1)教師示範稱一稱,課件出示稱蘋果和梨的圖畫。問:誰輕誰重呢?你怎麼看出來的?(很多同學都看出來了,放蘋果的這邊矮,說明蘋果重,放梨的這邊高,說明梨輕。而且,有的同學還發現,天平秤的指針會偏向重的那邊呢,可見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啊!)

(2)學生操作,秤物體,比輕重。(現在同學們可以自己來稱一稱,比一比輕重。)

三、利用新知,解決問題

師:現在我們根據學習的內容,來解決問題。

1、課件出示天平的兩端分別放一個香蕉和一個桔子,請同學們判斷,誰輕誰重。(放香蕉的這邊矮,所以香蕉重,放桔子的這邊高,說明桔子輕。)

2、課件展示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放在天平的兩端,天平保持平衡。讓孩子判斷一個西瓜和一個菠蘿誰輕誰重?(同學們比出來了,兩個菠蘿和一個西瓜一樣重,所以一個菠蘿比一個西瓜輕,此題的設置目的是幫助我們體驗比較時的一一對應關係,讓我們通過簡單邏輯推理來判斷一個菠蘿比一個西瓜輕)

3、課件出示兩個天平,一個天平的兩端分別放一棵白菜和一個蘿蔔,另一個天平的兩端分別放一個蘿蔔和一個茄子,讓孩子判斷,誰輕誰重。(我們能夠看出白菜比蘿蔔重,蘿蔔比茄子重,所以我們知道白菜最重,茄子最輕。)

4、課件出示兩個天平,一個天平的兩端分別放一條魚和兩隻螃蟹,另一個天平的兩端分別放一條魚和4只蝦,兩個天平都保持平衡,讓孩子判斷,誰輕誰重。(一條魚和兩隻螃蟹一樣重,一條魚和4只蝦一樣重,那麼,兩隻螃蟹和四隻蝦一樣重,一隻螃蟹和兩隻蝦一樣重。於是我們知道了這三個量之間魚最重,蝦最輕!)

四、總結:

師:同學們回顧一下,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比較物體的輕重一般用哪些方法?在哪種情況下用哪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有很多的辦法,一眼就能看出輕重的物體,我們可以用看一看的方法;當看不出來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當掂不出又看不出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稱一稱的方法。)

本節課結束了,同學們一定學得很棒!希望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我們今天學習的方法去比較物體的輕重。

說課稿 篇3

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內容,第一段主要是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第二段主要是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的第一個例題:兩位數乘以一位數,它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整十、整百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爲後面學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乘法奠定基礎。教材爲同學們提供主題圖,運用已有知識將難點轉化,以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計算技能,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這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整十、整百乘一位數算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的知識,將爲學生進一步學習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奠定基礎。

一、說教學目標:

爲了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情緒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探索並掌握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思想方法,能正確進行口算,還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探索口算方法的獲取過程,從中培養學生的分析、遷移和推理等思維能力。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說教學重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難點:重點是體驗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多種口算方法,能正確進行口算。難點是體會口算算理,正確、靈活、合理地進行相關乘法口算。

三、說教學策略、教學方法:

1、知識遷移法:在教學活動的導入部分,首先帶領學生複習舊的知識,注意以舊引新抓準新舊知識的聯接點,運用了知識遷移規律,體現溫故知新的教學思想。

2、情景創設法:小學生注意力不夠持久、不夠穩定,因此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於學生進行直觀思考,理解算理。

3、練習鞏固法: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題及時進行鞏固,能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算法。

四、說教學過程: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並且體現出做數學的思想,以及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我利用課改的教學模式,其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將八環節整合成六環節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2、出示學習目標

3、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4、精講點撥、檢測自學

5、鞏固訓練

6、歸納小結

說課稿 篇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六年級下冊習作1《寫一件童年趣事》的作文評講。

一、說教材

六年級下冊習作1《寫一件童年趣事》對學生提出了三點要求:

一、寫一件童年時有情有趣的事;

二、注意把有趣的地方寫具體;

三、學生學會用修改符號修改作文。

針對以上要求,我覺得上好作文評講課,先要做好以下準備:一、上好作文指導課,幫助學生回憶童年,選擇素材,指導學生把有趣的地方寫具體,讓學生享受“拾貝”的快樂;二、上好作文修改課,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互相修改,自己二次修改定稿;三、批改作文,對所有作文進行題材、內容、表達等方面的分析,確定兩篇相對寫得好的作文,儘量發現學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斷,還將學生作文中出現的錯別字、病句—一找出來,歸類整理,選一篇寫作問題比較典型的作文,以供課堂上學生修改。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童年珍藏着我們多少歡笑與淚水,每個人憶及童年都會有說不完的話題,聊不盡的樂趣。而本次習作要求之一是“把有趣的地方寫具體”,因此,我把這堂作文評講課的情感目標定爲享受童年的樂趣,享受寫作的快樂。

技能目標爲

1、學習對人物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神態、外貌等進行細節描寫的寫作方法。

2、弄清修改的理由和方式,培養獨立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說教法、學法

以往作文教學中,老師們往往會精心設計作文指導課,對作文評講課,或不重視,或先念一兩篇優秀作文,再不點名地批評一下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最後提出幾點今後作文應注意的問題。學生總是處於被動地位,而且課堂氣氛是比較沉悶的。

殊不知,作文評講課其實是對學生作文的再指導,是以學生一個個真實而具體的習作案例爲出發點進行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好比教練在實際操作中現身說法,是最具人性化的教學過程,對提高學生習作質量有着重要的意義,是不容輕視的。

因此我決定對作文評講進行改革,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作文評講課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鼓勵全體學生通過朗讀佳作、優美片段,討論交流習作中的優點與缺點等方式參與作文評講,而不只是“寫作尖子”頻頻亮相;作文評講課充滿民主氣息,面對作文,師生平等對話,其至可以爭鳴;作文評講課在形式上新穎生動活潑,以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

本堂課的設計思路是:“賞析”與“修改”,具體分爲五大板塊:一、榜上有名;二、佳作亮相;三、精彩片段;四、咬文嚼字;五、七嘴八舌。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要求:

1、播放樂曲《童年趣事》,教師談話創設情境:童年,

2、回憶本次習作要求。(即評價作文的標準)

(二)、佳作亮相,體驗成功

1、學生陳銘朗

《逞強喝酒記》。師問其他學生:“你覺得他寫的事情有趣嗎?你覺得他那裏寫得最好?”教師及時地隨機地點撥、總結。

2、“想不想知道他爲什麼寫得這麼有趣?”馬上採訪陳銘,教師歸納總結“生活就是語文,語文就是生活。正如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平時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精彩,有效提煉素材。

3、學生吳晨陽朗讀《童年趣事——拔毛記》。採訪吳晨陽:“在這篇作文,你最滿意的地方是哪裏?覺得哪裏還有缺憾?”

4、教師總結:剛纔的兩篇文章,當然不能說已經完美得無懈可擊。我們之所以認爲陳銘和吳晨陽的作文是‘佳作’,那是因爲這兩篇文章都有一個共同點——內容真實、表達自然、有趣。這是這兩篇文章最突出的優點,而且兩位同學所寫的事都是生活中極普通、極細微的小事,這也很值得表揚。當然,還有不少同學的作文也有這個特點。比如說,汪貝同學寫的抓雞的經過也是情節一波三折,生動而有趣;徐樂同學寫他去抱小豬而被豬媽媽追得狼狽不堪;劉強同學寫他爲了不讓媽媽把壓歲錢收走而挖空心思藏錢;徐蕾同學寫自己偷學媽媽化妝;袁昌瑞同學寫自己被狗追;梅子瑩同學寫的抓小老鷹等等,這些同學的文章都應該受到表揚,因爲他們用一顆童心寫出了一份童趣!”

(三)、精彩片段,享受快樂

雖然佳作並不是人人都有,但每個同學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筆。下面請同學們欣賞一些同學作文中的‘精彩片斷’。

十幾位同學依次上臺朗讀自己作文中的精彩片斷。(在屏幕上打出這些片斷的內容並進行歸類)

(四)、七嘴八舌,評中導改

根據學生事情寫不具體的問題,找出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章,摘取其中的一個片段,屏幕出示。

病文:

一天,媽媽硬要我去上幼兒園。我死死地抓住牀單不放,還大吵着:“我不去,我不去!”豆大的淚珠劃過臉頰,落到了牀單上。“你爲什麼不去幼兒園呀?”媽媽用溫和的語氣問我。我一時慌了神,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突然,我靈機一動,裝出一副生病的樣子:耷拉着腦袋,眼睛都快閉上了,只張開了一條小縫,然後用有氣無力地說:“媽媽,我今天不舒服,你不要送我去上學好不好?”媽媽一聽,急了,馬上改變了主意,說:“那你就在家好好休息吧。”

學生討論,並修改片段。教師相機點撥。

(六)、名言警句,課外延伸

1、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把可有可無的字、詞、段刪去,毫不可惜。——契可夫

2、必須永遠拋棄那種認爲寫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這還不夠。——托爾斯泰。

3、作文是寫出來的,好作文是改出來的,改一百遍也不算多。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焦耳定律。我將從以下五個部分進行闡述。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設計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所以我把學情分析作爲本次說課的第一部分。

一、學情分析。

在心理方面:九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對物理實驗較感興趣。但缺乏理性思維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及觀察能力有待提高。 知識能力方面,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瞭解了歐姆定律,電能、電功率知識。同時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這些都爲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基礎。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依據,一名教師不僅要備好學生,更要備好教材。下面我將從內容定位和教學重難點來對教材進行分析。焦耳定律是能量守恆定律在電能和熱能轉換中的體現,在整個初中物理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從本章結構來看,電與熱是對電能、電功率的應用總結,也是從電熱角度認識安全用電的理論基礎。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另外,電熱利用和防止的內容,很貼近學生生活,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

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爲:電流熱效應的影響因素,焦耳定律的理解。教學難點爲如何引導學生設計實驗並分析得出電流熱效應的影響因素。

爲加深學生對電流熱效應影響因素的認識,通過探究實驗得出決定性的結論,給出焦耳定律後,再引導學生用學過的物理公式進行推導,以此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合作進行探究的方式來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根據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知道電流的熱效應,知道焦耳定律的內容,並能用焦耳定律說明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2、通過探究,知道電流的熱效應與哪些因素有關.,體會物理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通過交流和討論培養合作學習的態度和意識。

4、知道利用和防止電熱的場合和方法。

5、通過電熱的利用和防止知識的學習,認識科學是有用的。

四、教法學法

如何將教學活動進行的輕鬆,有效,教法學法的選擇是關鍵。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 我打算運用如下4種教法:

1.探究教學法

本節課探究的問題是:在電流相同時,電能轉化成熱能的功率跟電阻有什麼關係,這裏我將採取了探究教學法。創設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提出猜想或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等,教學中完全遵循科學探究的步驟,採取這種教學方法的好處首先是問題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學生很願意針對自己的問題進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說這樣能迎合學生心理,其次採用探究教學法,教學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學總體思路明析。當然在探究教學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應有所側重,提出問題和進行實驗設計是本次探究實驗應側重的兩個環節。

2.演示實驗法

演示實驗好處是形象、直觀,能快速切入主題,深受學生歡迎。同時演示實驗也可揭露事物的來龍去脈,引發學生思考等。電流的熱效應學生是有生活體驗的,教師若能把學生的生活體驗搬到課堂來,展現在學生的面前,那麼學生將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慾望將有所提高。此外,電流相同時,電流產生熱的功率跟什麼有關,這個本節課將要探究的問題如果要學生提出來,簡直太難了,怎麼辦呢?要解決這個矛盾,最好的辦法是藉助實驗演示。當然教師還要運用巧妙的語言進行啓發和引導。

3.談話教學法

談話就是坦誠地面對面的交流,本節課中,創設情境,引入新課需要談話,實驗探究需要談話,學生自我展示需要說話,課堂探究需要談話,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談話教學法,能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民主的課堂氣氛,符合新課程倡導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理念。

4、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中爲完成共同任務,從而形成一種協作互助的學習方式。本節課探究電流相等時,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的功率跟電阻有什麼關係,探究過程涉及幾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羣策羣力,因此很有必要形成合作小組進行協作學習,同時通過有效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

5、理論聯繫實際 ,在學習了焦耳定律後,啓發學生聯繫實際,舉出身邊電熱的利用和防止的例子,使學生體會到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標理念。

五、教學設計

本節課可設爲如下五大環節:1創設情境,誘導思維 2師生互動,全員探究。3分析推理,規律應用 4知識遷移,拓展延伸, 5總結提煉,當堂檢測。

一)創設情境 誘導思維

生活中的物理週六,小明的爸爸出門前囑咐他好好寫作業,不要看電視。爸爸回來時看到他在認真寫作業,電視機也沒打開,很高興。可之後就發現,小明剛看過電視。聰明的爸爸是怎樣判斷的呢?從生活走進物理,洗髮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師生互動,全員探究

教師給電爐絲通電,引導學生髮現問題:電爐絲和導線通過的電流相同,爲什麼電爐絲熱得發紅,導線卻幾乎不熱? 從而引出要研究的課題: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的多少跟什麼因素有關?這也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完成的探究任務。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說出自己的猜想。然後教師進行分組,讓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引導學生思考:要研究多個變量與一個量的關係,我們應該用哪種方法呢?另外怎樣來顯示通電導體,產生的熱量。 提醒學生控制變量法和轉化法在實驗中的運用。比如:將通電導體產生熱量的多少轉化爲燒瓶中煤油溫度升高的多少。學生集思廣益,畫出實驗電路圖。

出示實驗器材後,要學生根據設計好的電路圖,連接實物,進行實驗。實驗一 探究熱量與電阻關係,要保證電流,通電時間相同,比較不同電阻的銅絲和鎳鉻合金絲產生熱量的多少。實驗二探究熱量與電流關係時,去掉一個燒瓶,改變滑動變阻器滑片位置,以改變通過導體的電流,保證電壓。通電時間一定時,觀察現象。實驗三,探究熱量與通電時間的關係時,也要控制電壓和電流相等。

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學生不難得出電熱與電流、電阻、通電時間的定性關係。

在此環節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給學生探究活動制訂一個目標,明確探究目的,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教師引導下,學生合作完成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思維程序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三)分析推理,規律應用。

教師向學生說明:由於實驗條件有限,我們做的探究實驗只能得出Q與I、R、T的定性關係,但早在1840年英國物理學家焦耳,通過大量實驗,已總結出他們的定量關係!這就是焦耳定律、教師向學生強調各個物理量的單位。

爲了加強學生對焦耳定律的認識,引導學生進行公式推導。向學生強調;在電能全部轉化爲熱能的情況下,可以由電功率和歐姆定律公式推導得出焦耳定律。在此要強調只有在純電阻電路中才可以這樣推導,而在非純電阻電路中,電路消耗的電能要大於產生的熱量。

學生了解焦耳定律的內容後,再討論前面“爐絲和導線”的問題,以加深學生對焦耳定律的理解,也讓學生體會到探究知識的成就感。 通過典型例題的分析和講解,讓學生學會運用焦耳定律,並且規範解題步驟。

四)知識遷移,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討論:哪些用電器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爲我們服務的呢?從而將教學內容拓展到電熱的利用和防止上。向學生說明:也有很多情況下我們並不希望用電器的溫度過高,比如電視機後蓋上的散熱孔,就是爲了避免電熱過高,損壞電器設計的。放映如下視頻,熱得快也是利用電流熱效應來工作的,它的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帶來了安全隱患。用熱得快燒水時,如果使用者忘記切斷電源或者水被燒乾後,很容易引起火災。讓學生學會辯證得看待問題,加強安全用電的意識。

五) 總結提煉,當堂檢測

最後,讓學生討論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內容,教師適當的加以補充,使學生在頭腦裏建立起清晰的知識系統。 課堂最後當堂檢測。要求學生,課下自制一個 有高低兩檔的簡易電熱器, 另外還要學生上網查找用電安全常識,爲第五節安全用電的學習做好準備。

我的板書分爲兩塊主板書和副板書主板書用於板書 重要知識點,便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節知識結構。副板書部分,用於顯示實驗電路圖,及課堂上隨機出現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

以上是我說課的所有內容,不妥之處懇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