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優秀說課稿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優秀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數學優秀說課稿

三年級數學優秀說課稿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一、說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節的內容,本單元共有兩個內容,包括《小數的認識》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這個內容是在以前學習的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安排的,爲以後學習較複雜的計算做準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本課知識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會正確計算一位小數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探索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探究小數加減法的算理並理解算理,

教學用具:課件

二、說學情

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認識了小數,瞭解了整數及小數中各個數位的含義,並且學習了整數的加減法,很清楚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所以對於這個知識的學習並不會感到困難。只要引領孩子們認真思考、認真動手操作一定能順利獲得新知識和成就感。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我區的教學實際設計如下內容

1、教學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學方法:因爲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有內在的聯繫所以採用遷移類比法引入,並根據這個教學內容的特點,採用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總結方法。

3、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因爲這個內容簡單清晰,所以通過學生的自學,同桌互查,小組內交流展示完全可以學的會。在教師巧妙的設疑、質疑引領之下學生一定能學的輕鬆愉快!

四、說教學程序

一段:學什麼(共有兩個環節)

首先是複習導入,我用遷移法以整數加減法爲鋪墊,出示兩道整數加減法計算題(83+5983-59),讓學生用豎式計算並讓學生邊計算邊思考:你是怎樣計算的?

然後教師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小數加減法》師板書

出示學習目標:

(1)通過計算探索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列豎式計算。

學習目標就是本節課學生的學習任務,這樣的設計既簡練又易懂。不但包括學習內容,又包括學習方法,還有學習要求。

處理方法:自己讀後指名讀,這樣目標就清楚了。

二段:我來學:(共有四個環節)

1、用情境導入法出示課件——購物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

2、課件出示:文具超市裏的三種文具學生說出名稱和價格:

卷筆刀:0.8元,橡皮鉛筆:1.2元,綠鉛筆:0.6元。

3、出示自學提示:

(1)根據已有信息提出一個加法問題和一個減法問題。(口頭提出問題)

(2)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先獨立計算,再同座互查。

(3)小組討論:列豎式時要注意什麼?試着總結出計算方法。

(4)時間爲10分鐘左右。

設計理由是:首先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能力,然後在通過獨立學習,同伴互助、小組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

4、學習後一個或兩個小組板前展示,同時學生可以隨時評價和質疑,老師針對共性問題進行點撥和強調。在學生彙報的同時教師或學生板書計算方法。(小數點對齊,從末位算起。)

三段:我來用

因爲本課內容需在計算的基礎上總結計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練習、典型的錯例分析練習、解決問題練習等系列練習活動。

1、填空:列豎式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將()對齊,也就是(),再從()位算起,得數裏的小數點要和橫線上的小數點()。(先自讀再自己填完整,然後齊讀。)

2、下面的計算正確嗎?把錯誤的改正過來。

5+2.4=2.97.5+1.5=8.03.2-1.6=2.6(給出豎式,判斷)然後列出正確的豎式。(先獨做再小組檢查)指名說說每道題錯哪了,應該怎麼做。

3、列豎式計算

98頁3題選4道題(同桌互查後說出結果,錯的改過來)

4、解決問題:《動腦筋》6.8元《童話故事選》3.4元。

(1)《動腦筋》和《童話故事選》一共多少元?

(2)《動腦筋》比《童話故事選》便宜多少元?

先獨立完成再小組內互查。投影展示講評,各組長檢查一下有錯的嗎?如果有改正過來。

5、根據自己的實際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

一件上衣:27.9元一條裙子:54.6元一條褲子:38.7元

四段:我來思

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和自己的學習情況談談本節課的收穫,其中包括知識方面、學習方法方面、合作學習方面以及情感方面等收穫,老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和鼓勵。

板書: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小數點對齊,從末位算起。

學生板演學生板演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三年級數學優秀說課稿2

 一、教材

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本單元在此基礎上學習萬以內數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本節課是第一課時,學習萬以內的連加法,爲後面的學習構建基本的學習思路,同時也能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把連加法的學習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提供了富有意義的情境圖,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獲得新知,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樣,使學生既能體驗到發現問題的成功,又能切實感受到學習計算的必要性。

二、理念

本節課屬於計算教學,傳統的計算教學往往只注重算理、單一的算法和技能訓練,比較枯燥。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認知規律,結合本課知識特點及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結合具體情境,探索連加的計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樣化,並能正確計算,利用連加等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結合具體情境,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標:利用情景、協商、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探究算法,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計算方法。

三、教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爲注重知識獲得的過程的教育理念,以學生髮展爲立足點,以自主探究爲主線,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分別採用直觀演示、實踐探索、觀察比較、演繹概括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學法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情境中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和初步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交流活動,通過比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靈活、有趣的練習,鞏固計算方法,提高計算技能。

4、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數學的應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程序可以分爲四個步驟:(一)課件導入,創設情境(二)自主探索,發現新知(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四)社會調查,應用生活(五)課堂總結、激勵評價

環節一:課件導入,創設情境

1、談話:今天老師想帶大家到

創設情境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也是創設“建構主義”學習環節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據低年級的學生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我用課件導入西部貧困地區的幾個圖片,“同學們,你剛纔都看到了什麼?並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就順勢說道:“書是我們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同學們都有好多工具書和課外讀物,可是你們知道嗎,還有很多和我們同齡的小朋友卻沒錢買書,他們也多麼希望有幾本課外讀物啊!大家有好辦法滿足他們的心願嗎?”學生們會各抒己見,可能會說給他們捐書,這時我繼續說:“正好我們學校也捐書了,大家看”用電腦出示統計表。這樣的設計可以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要有愛心,要樂於幫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環節二:探索新知、構建方法

1、電腦出示統計表,引導觀察,問學生:“從老師提供的信息中你發現了什麼?”讓學生獨立觀察,發展學生從表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2、根據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數學問題?並在小組中交流討論自己的問題。這一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方式,展開自主學習。

3、同學們提出了這些問題,我們先選擇一個問題解決,三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

先讓學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數的大致範圍,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

然後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數。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

最後讓學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時,不僅讓學生積極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思考過程,還要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不斷比較、分析、完善、

優化自己的思維過程,掌握自己認爲好的計算方法,自覺地構建計算的基本思路。

4、完成試一試。在學生獲得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後讓學生獨立解決,既能使計算方法遷移,得以靈活運用和鞏固,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注重了學生價值觀的培養。

環節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基本練習。75頁1題,用豎式計算,讓學生獨立進行計算,進行新知的鞏固。

2、應用練習。75頁2題,學生在獨立計算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培養學生用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整個練習設計遵循“多樣性、靈活性、開放性”的原則,激發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新知的內化,給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臺,開放題的設計給學生提供了新的挑戰,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環節四:課堂總結,激勵評價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讓學生對自己在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方面的情況作全面的總結,教師給予激勵性的評價,鼓勵學生髮揚優點、彌補不足、不斷進步。

三年級數學優秀說課稿3

一、說教材

《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教材從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知道秒的意義,探索分與秒的進率關係,體驗1分、1秒的長短,初步建立1秒、1分的時間觀念。

根據本課的設計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發揮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難點: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教具準備:

課件、鐘面、口算卡片、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目標,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引導觀察、學具操作、組織討論探索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發展過程,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說學法

“教法爲學法導航,學法是教法的縮影”,在學法的指導上,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議一議、做一做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感知秒,體驗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中共同發展,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這節課我分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回想春節聯歡晚會倒計時情景,從學生熟悉的春晚創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倒計時的活動,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出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秒,揭示課題:秒的認識。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1、認識1秒

讓學生仔細觀察自己的鐘面,想想你還知道哪些有關秒的知識呢?四人一小組交流自己的認識。

這一小節,我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時間,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反饋等學習活動,探索出:秒針是鐘面上最細最長的一根針、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一秒。(板書: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

2、認識幾秒

出示課件,提問:秒針從數字幾走到數字幾經過了多少秒?爲什麼?這樣反覆多次地練習,讓學生說出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學生是一小格一小格地數,有的是一大格一大格地數,體現方法的多樣化的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方法進行優化。

3、探究分與秒的關係

讓學生認真觀察鐘面,想一想:秒針在鐘面上走一圈是多少秒?秒針走了一圈後分針有什麼變化?從分針與秒針的走動,你發現了什麼?

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後全班彙報。得出結論:1分=60秒。(板書:1分=60秒)

分與秒的關係是本課的重點,所以在這一小節我採用個體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彙報總結的方式來解決。因爲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給予學生充分信任。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有利於培養他們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4、實驗活動,體驗時間

①體驗1秒

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聽“嘀嗒”聲感受一秒的時間,再讓學生用一個動作來表示一秒的時間。可能有的1秒鐘會拍一下手,有的會翻一下手腕,有的會眨一下眼睛,就讓學生用自己想的動作跟着“嘀嗒”聲做一做,充分地體驗時間單位“秒”。

②體驗1分鐘

讓學生拿出口算卡片在1分鐘裏進行口算練習,體驗1分鐘的長短。在這個環節的設計我是這樣考慮的:口算是我們數學課堂一項基本的訓練,把它作爲1分鐘的體驗內容,可以讓我們活動的數學成分更濃,讓學生對1分鐘有更充分的體驗和感受。

5、知道1秒的價值,懂得珍惜時間

播放課件,通過介紹我國體育健將劉翔110米欄奪冠的成績和一些現代化工具在1秒鐘裏創造價值的一些數據,讓學生感受到1秒雖短,但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價值。藉此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和愛國主義教育。

6、時間名言欣賞

通過欣賞時間名言,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對學生進行了一些情感的薰陶。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填寫合適的時間單位。

每天大約睡( )小時大約需要20( )大約需要25( )

2、練一練。

(1)1時=( )分1分=( )秒

(2)秒針走一圈是( )秒,走半圈是( )秒。

(3)鐘面上有( )大格,有( )小格,又細又長的針叫( )針。

通過層次性練習,鞏固所學知識,並靈活運用,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自我評價,享受收穫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呢?

讓學生自己歸納所學內容,既能使學生回顧整個學習過程,又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享受成功的喜悅,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知識網絡,培養概括能力。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我用精煉的語言對教學內容進行概括,突出了教學的重、難點,簡潔明瞭。

板書:

秒的認識

秒針走1小格的時間就是1秒

1分=60秒

在這整一節課,我儘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實踐體驗,鼓勵他們去討論、去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數學的世界裏快樂地翱翔!

三年級數學優秀說課稿4

[說教材]

一、說課內容:三年級上冊第25——27頁。

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認識幾千幾百幾十幾是在學生認識了整千數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通過操作、合作探究、討論等形式,學會了對一般四位數的認識,掌握它們的讀法和寫法,並理解這些數的具體含義,爲今後五位數、六位數------的學習作了知識的準備和學習方法的鋪墊。同時,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增強學生對數的含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並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能力。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幾千幾百幾十幾的數,理解這些數的含義,掌握其讀法、寫法。

2、使學生學會用數描述身邊的事物,並與他人交流,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態度。

3、培養學生大膽思維、積極實踐的精神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重點和難點:

教材從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注意知識結構的優化組合,以加強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例題先借助計數器,讓學生按照數的組成認、讀、寫各數位上非零的四位數;接着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藉助計數器,自主認識中間有一個零或連續兩個零的四位數,結合數的組成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學會相應的讀和寫。然後讓學生根據計數器上算珠表示的數,試着讀寫末尾有兩個零或中間、末尾都有一個零的四位數,並通過交流、比較,確認讀寫方法,加深對數的理解。最後,通過“想想做做”第1——3題的練習,讓學生由直觀到抽象,進一步鞏固一般四位數的認、讀和寫;接着,教材通過“想想做做”第4、5題,讓學生聯繫現實世界的實際問題讀、寫數,感受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同時,提高學生讀數、寫數的能力。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正確認、讀、寫幾千幾百幾十幾的數。教學難點是中間有零、末尾有零的數的讀法。

[說教法和學法]

一、以舊引新,促使知識遷移。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認識千以內數和整千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認數經驗爲基礎,以舊引新,幫助學生做好知識的遷移,並激活學生思維。

二、適度開放,促進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課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利用知識的遷移,並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手、口、腦並用,自覺去探索,去認識“幾千幾百幾十幾”的含義及讀寫,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新理念。

三、聯繫生活,感受數學價值。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中,以教材爲藍本,注重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從課前的蒐集資料,到新課的展開,再到課內的交流信息,每一環節的設計處處將數學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體會數在現實世界的應用,同時也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說教學程序]

一、情境引新

1、談話:小紅家今年要搬新家啦!他們全家打算爲新家添上一些新的家用電器。瞧!他們一家來到了商店。

2、播放錄象:琳琅滿目的家用電器。

對話:

小紅:媽媽,快來看呀!這兒的微波爐好便宜啊,只要365元,我們買一臺吧。

媽媽:好哇。

錄象暫停,師板書:365,讓學生讀一讀並在計數器上撥一撥,然後說說它的含義。

3、繼續播放錄象:小紅一家來到了洗衣機旁。

對話:

小紅:媽媽,你看,這臺洗衣機多漂亮呀,不如我們也買一臺吧,這樣你就不用自己洗了。

媽媽:真是個乖女兒。

錄象定格畫面:一臺洗衣機及2365元的標價。

4、師設疑:你知道這臺洗衣機多少錢嗎?小組內試着讀一讀。(板書:2365)

●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再現學生生活中購物情境入手,使學生親身感受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

二、新課展開

1、教學中間沒零的一般四位數

(1)組內活動:試着讀出“2365”這個數。

(2)全班交流:

讀一讀:指名幾個學生讀。

比一比:365與2365這兩個數的異同。

撥一撥:在計數器上撥出2365,體會:只要在365的基礎上,再在千位上撥2顆珠子就是2365了。

說一說:這個數的組成。

寫一寫:先指名說寫法,師範寫,學生練習。

(3)小結:2個千、3個百、6個十和5個一合起來是二千三百六十五。

●由於學生已有了千以內數的讀寫這一基礎,這一環節的設計,教師注重的是知識和學習方法的遷移,讓學生在獨立嘗試中學習新知,體會四位數與三位數的區別和聯繫。

2、教學中間有零的四位數

(1) 繼續播放錄象並定格在空調及“3052”的標價上。

(2) 師設疑:你有沒有發現這個數有什麼不一樣嗎?

那麼,這樣的數你會讀嗎?還能在計數器上撥一撥嗎?

(3) 學生活動:讀、撥、寫。

(4) 交流:你是怎樣讀的,怎樣撥的?

(5) 指導寫數,強調:哪一位上沒有就用0表示。

師:現在正值冬季,商場正在打折,原價3052元的空調現價只要——(畫面出示打折以後的空調價格“3002元”)。問:你知道是多少錢嗎?

學生自由讀後交流,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生1:三千零零二

生2:三千零二

歸納小結:中間連續有兩個0的,只讀出一個零。

●這一環節設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探索知識,感受新知識的產生、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3、教學“試一試”

(1) 學生獨立完成。

(2) 同桌互說自己的想法。

(3) 討論比較:7400和7040這兩個數有什麼不同?讀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4) 小結:一個數中間的零要讀出來,末尾的零都不要讀。

●這一環節教師由扶到放,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深化知識,在嘗試中品嚐成功的喜悅。

三、鞏固新知

1、讀數

師:小紅一家逛到現在,收穫還真不少,因爲商店裏價廉物美的商品實在太多了。讓我們跟着小紅一家再一起去逛一逛吧。

播放錄象:出示各式各樣的商品及標價,如:29寸彩電3500元、抽油煙機572元、冰箱2408元、電腦6080元、家庭影院5008元等。

組長組織組員在小組內讀一讀。

2、寫數

(1)給數拍照—“想想做做”第1、2題:師在計數器上逐一撥出“5237”、“4803”、“6005”等數,學生在本子上寫出來,並說出各數的組成。

(2)“想想做做”第3題:師讀出商品價格,生寫數。

3、比一比:(結合“想想做做”第4題)

(1)同桌兩人互撥互讀,並寫下來,看在規定時間內誰讀得多、寫得多。

(2)勝出的小朋友可以得到老師送給的精美圖片留作紀念。

●練習在數學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這一環節,通過形式多樣的練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手腦並用,多種感官協同參與學習,既獲得了知識,又得到了能力的培養,同時又深深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課內活動

1、談話:生活中的數無時無刻不在,它能使我們獲取信息,增長知識,瞭解社會。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收集了生活中的數,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進行一個新聞發佈會,將你收集到的數和信息與班上的同學一起來分享。

2、學生交流信息,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經歷蒐集—交流—體會的過程,感受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五、全課總結

小朋友,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板書:幾千幾百幾十幾

●這一環節的設計,通過學生談收穫及體會,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三年級數學優秀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軸對稱圖形》這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材在編排上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實踐到理論,指導學生感知圖形的軸對稱現象,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對稱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包括軸對稱、中心對稱、平移對稱、旋轉對稱和鏡面對稱等多種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學生對於對稱現象並不陌生。例如,許多藝術作品、建築設計中都體現了對稱的風格。對稱的物體給人一種勻稱、均衡的美感。

教材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對稱現象,進而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爲學生今後進一步探索簡單圖形的軸對稱特性,把握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係,以及利用軸對稱方法對圖形進行變換或設計圖案打好基礎。教材是按照知識引入——概念教學——知識應用的順序逐步展開的,體現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材先通過天安門、飛機、獎盃的實物圖讓學生觀察、分析他們的共同特點,引出“對稱”的概念。接下來教材將這幾樣物品抽象爲平面圖形,引導學生通過對摺發現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並初步描述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教材還在圖中出現了“對稱軸”這一名詞,但沒有給“對稱軸”下定義或作出描述,只是讓學生有所認識。

第二道例題則讓學生利用剛掌握的軸對稱圖形的初步知識,“做”出軸對稱圖形。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感性認識,豐富對軸對稱圖形的體驗,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

“想想做做”中,通過一系列的習題,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其中第3題在方格紙上提供一個軸對稱圖形的一半,要求畫出它的另一半,使學生有機會再一次在操作中體會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在“想想做做”後面,還安排了“你知道嗎”,介紹自然界中一些對稱現象以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對稱的建築,以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幫助學生體會“對稱”的科學與美學價值。

學情分析

軸對稱現象是學生新接觸的一個知識點,這種現象廣泛蘊涵在大自然中,學習這部分的知識,要求學生具備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感知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軸對稱現象。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自主探求軸對稱圖形的特徵,理解對稱軸的含義,感受數學的美。

2.能力目標: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回到具體的思維方法。培養觀察、操作、表達、思維能力與探索意識,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審美觀點,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實際操作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鼓勵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感悟數學知識的魅力,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慾望。

教學重點: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掌握辨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二.說教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爲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爲中心的教科書。”在數學教學中,從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物體出發,強有力的吸引住了學生,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爲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同時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兒童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這節課準備採用觀察發現,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發現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成爲真正的主人,就必須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也就是在創造數學中學習數學。本課從具體的學生感興趣的物體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通過有層次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我先從孩子們感興趣的玩導入,在教師與學生共同玩的過程中拉近我和學生的距離,達到了寓教於樂的目的。

這節課的一開始,我先通過剪出一個“愛心”圖,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且也能比較自然地揭示這節課的課題。

接下來,出示例題中的圖片,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並且自己動手摺一折,來發現這些物體是對稱的,揭示出“完全重合”這樣一個概念,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平面圖形的對稱性,隨後,讓學生繼續動手摺紙,進一步揭示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以及讓學生初步瞭解對稱軸。

然後給出一些學生知道的幾何圖形和其他圖形,即課本中的“試一試”,同樣採用小組合作,共同探討的學習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一定難度的圖形判斷,讓學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實,激發學生愛動腦筋,勇於探索。

學生學習完了“試一試”,此時學生對軸對稱圖形已經有了不少的認識,這時,就需要一些習題和遊戲來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我安排了“找一找”、“做一做”、“猜一猜”三個環節,“找一找”就是課本中的“想想做做”第一題、第五題和第六題,主要是讓學生來判斷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這兩道題主要是爲了讓學生進一步的鞏固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能準確地判斷出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做一做”就是課本中的例題2,讓學生自己動手來製作出軸對稱圖形,給了學生自我表現、自我創造的空間,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學數學的親切感,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猜一猜”

是在給出軸對稱圖形的一半的基礎上,讓學生猜出這個圖形的形狀。在這一題上是由簡到難,層層遞進。這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以及對稱軸的認識。

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欣賞圖片,情感體驗”的環節,用課件展示出一系列美麗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充分地享受這些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帶來的視覺上的衝擊,感受美、欣賞美。在這節課的最後,我用一個軸對稱的漢字——“美”來進行總結,並將課題補充完整,美麗的軸對稱圖形。

全課設計,力求做到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始終處於好奇、好學的學習情緒中,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年級數學優秀說課稿6

一、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簡單的平面圖形,初步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後進一步學習其它空間與圖形的基礎。所以要落實好這部分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在快樂、自主的學習中得到一定層次的提高。

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園場景圖,圖上有許多關於“空間與圖形”的信息。目的是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他們對圖形特別是對四邊形的感性認識,並從整體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幾何圖形。

接下來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藉助塗顏色活動,讓學生從衆多的圖形中區分四邊形,並感悟到四邊形有四條直的邊和四個角的特點。例2讓學生對各種四邊形進行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徵有所瞭解,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知道: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教材通過找一找、塗一塗、分一分等一系列活動,加深學生對四邊形的瞭解。我覺得教材這樣的安排遵循了兒童學習數學的規律,選擇活動化的方式呈現是符合中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的。

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確定本節課所要達到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A 讓學生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掌握四邊形的特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B 通過找一找、塗一塗、分一分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創設情景,導入新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活動,理解和掌握四邊形的特點,並對不同的`四邊形進行分類;通過課堂練習,鞏固四邊形的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主題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增強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四邊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通過對四邊形的分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二 、說教法

根據中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形式的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特點,本節課的教學我將運用直觀的教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將情景教學法、實驗操作法、直觀演示法等有機地貫穿於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

三 、說學法

達爾文曾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論的知識。”這充分說明了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學習爲主,通過師生交流、合作探究、生生交流等活動,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機會,指導學生運用:動手操作的方法、小組合作的方法、觀察比較的方法來學習知識,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合,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探究新知識的過程。

四 、說教學程序

一 情景導入、揭示課題

1、 同學們,你們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嗎?你喜歡哪項運動?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營造了積極向上的學習氣氛,並對學生進行熱愛運動,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思想教育。】

2、出示主題圖,這是什麼地方?你看到了什麼?

3、仔細觀察,看看操場上有你認識的圖形嗎?(學生自由暢言)

4、同學們,這些圖形有很多不同之處,我們可不可以給它們分類呢(學生通過觀察,很快就得出圓是沒有角的圖形,三角形是三個角、三條邊的圖形,而其它的是有四個角、四條邊的圖形。)那我們可不可以給第三類圖形取一個統一的名字呢?(生回答:四邊形)。於是分類的結果是:

第一類:圓

第二類:三角形

第三類:四邊形

5、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二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學例1:認識四邊形

1、找一找,塗一塗:讓學生在課文35頁中找出四邊形並塗上顏色。 學生塗完後,說說理由。

2、小組討論:你發現四邊形有什麼特點?

學生彙報,教師根據回答板書:

四條直的邊

四邊形

四個角

3、鞏固運用:在教室裏找四邊形。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不僅是爲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更是爲了通過聯繫實際,進一步感知四邊形的特徵。】

(二)教學例2:給四邊形分類

1、動手實踐:讓學生拿出學具盒,給四邊形分類。

2、小組合作:給找出的四邊形進行分類。(在分類過程中,如果學生感到困難,可溫馨提示:用三角板量角,用尺子量邊。)

預計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有:

第一種:按有沒有四個直角的標準,把長方形、正方形分爲一類,把其它分爲一類。

第二種:按對邊相等的標準,把長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分爲一類,把其它分爲一類。

第三種:按四條邊有沒有相等的標準,把正方形、菱形分爲一類,把其它分爲一類。

提問:你們還有不同的分法嗎?你能說出你的理由嗎?對於學生的不同分法,只要合理,就給予肯定並表揚。

(三)小結:概括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提問:通過剛纔的分類,你覺得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學生通過分類,很容易觀察到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個直角;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同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化抽象爲具體。教學中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培養了合作學習的意識,爲學生親身經歷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四)反饋練習、鞏固提高

1、基本練習:課文第36頁“做一做”的第1、2題。

2、開放提高:剪一刀,使長方形變成兩個完全一樣的四邊形。(這題我會讓學生上臺操作,預計可能出現:兩個長方形、兩個正方形、兩個梯形。)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把學到的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 、總結收穫,反思提升

讓學生自由說: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不懂的地方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由發表所感,從中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本節課的得失。】

六、 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練習九的第1題。

2、思考:將一個四邊形剪去一角,會變成什麼圖形?

【設計意圖:通過質疑引導學生知識延伸,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 板書設計

四邊形

第一類:圓

第二類:三角形 四條直的邊

第三類:四邊形 四個角

三年級數學優秀說課稿7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這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時分秒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習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可以加深對時間單位實際大小的認識,培養時間觀念。教材先通過例1及“做一做”第1題,教學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由於學生還未學習兩位數的乘除法計算,所以只出現數目較小的,能夠用加法計算的把較大單位變換成較小單位的換算。例1中求2時等於多少分,由1時=60分,就可以推導出2時等於多少分了。例2編排的是學生早晨上學的情境,圖上提供下列信息:7:30離家,7:45到校,要求算出:從家到學校用了多少時間。在具體的計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種思路,有從鐘面數格的,也有列算式的,體現了算法多樣化的思想。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1)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2)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3)培養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創新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認知規律,今後學習和生活中,會經常遇到時間單位的換算和求經過時間的應用,內容較爲重要,所以我確定了本節教學的重點,能正確進行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和計算兩個時刻之間經過的時間。由於這幾個相鄰時間單位的進率是60,與以前學習的十進不同,以前的學習經驗對本課有負遷移作用,同時學生沒有學習兩位數的乘除法,也給本課教學加深了難度,因此教學難點也是時分秒間的換算和計算經過時間。

二、說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用嘗試法、直觀演示法、觀察法、圖示法等教學方面有機結合。本節課可以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導他們進行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嘗試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要求學生進行嘗試計算經過的時間,把學生推到主動的地位。圖示法直觀而形象,學生學習起來既感興趣,又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本課在學生疑難處,可採用圖示法。如求經過時間,對於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親自動手撥一撥鐘錶。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能力。本課教學的學法培養方面主要做到二點,1.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意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主體具有主動探索的意願時,才能更有效地進行活動。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的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學會獨立探索知識的方法,掌握能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解決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和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發現新知識、新經驗,充分發揮作用,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2.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人們在進行口頭表達的時候必須同時進行緊張的思維活動,因此,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對培養思維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本課放手讓學生能夠學會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歸納、總結學習方法,並在自己獲取中的成果中享受成果、消化成果、滲透成果,學會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交流彙報中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課件出示聰聰學習時的情景)

師:學習了時分秒的知識後,聰聰比以前更加珍惜時間了。

1、學習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師:這是聰聰數學日記中的一段話:“學習了時間的知識,我發現時間真的很寶貴,我決心改掉做作業磨蹭的壞習慣。原來週末完成家庭作業需要2小時,現在完成同樣多的作業,用了110分。”聰聰有進步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預設:根據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不難發現聰聰有進步,學生都是看她完成同樣多的家庭作業所需的時間是否少了。怎樣判斷他所需的時間了呢?此時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並板書。

可以先把2小時與110分化成相同的單位,也就是先進行時間單位間的換算。板書:時間單位間的換算,再進行比較。①1時=60分,2時=60分+60分=120分>110分;②1時=60分,110分等於1小時多50分,還不到2小時。從中都可以看出聰聰現在做家庭作業的速度快了。

【創設“學習了時分秒的知識,聰聰比以前更加珍惜時間”這一情境,目的在於讓學生珍惜時間。同時以“聰聰有進步嗎”這一問題將學生的關注引向比較兩個時間量上來,進而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並提倡算法多樣化。】

師:剛纔同學們應用時分之間的進率進行了時間單位間的換算,請同學們快速獨立完成下面的練習。

(1)62頁做一做第1題。3時=()分4分=()秒

(2)63頁第2題。

在學生獨立完成後,組織學生交流,請他們說說是怎樣想的。

2、學習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師:爲了科學、合理的安排一天的學習、生活,聰聰還特意制訂了自己的作息時間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課件出示聰聰的作息時間表)

上午

6:30——6:45起牀、洗漱

6:45——7:00晨讀

7:00——7:20吃早飯

7:20——7:35去學校

上午7:40——下午3:45在校學習、吃午飯、午休

下午

3:45——4:00回家

4:00——4:30自由活動

4:30——5:30做家庭作業

5:30——6:00吃晚飯

6:00——8:00課外活動

8:00——8:10洗漱、睡覺

師:聰聰每天早上起牀、洗漱要用多少時間?你是怎樣知道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以聰聰的作息時間表爲素材,放手讓學生嘗試計算聰聰每天早上起牀和洗漱需要多少時間,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計算經過時間是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預設:在具體計算時,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算法,學生可能會藉助鐘錶推算,也可能直接計算。無論學生想到了哪一種方法,都讓學生說一說思考過程,再鼓勵大家想一想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對於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還可以讓他們親自動手撥一撥鐘錶.

如第一題是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也可以直接計算:45-30=15分

師:看看聰聰的作息時間表,你能解決下面的問題嗎?

(1)從聰聰的作息時間表中任選一件事,算一算他完成這件事需要多長時間?

(2)你是在何時做這件事的?你用了多少時間?比較一下,你有什麼想法?

【本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聰聰每天做的事是三年級學生所熟悉的,他們有自己的親身經歷,所以在學生獨立思考後積極組織學生交流,在關注學生是否能夠準確計算經過時間的同時,瞭解他們各自的時間安排,並適時引導學生合理安排時間。】

二、鞏固內化,應用新知

師:在聰聰的生活中常常需要進行時間的計算(板書;時間的計算),例如;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等,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如此,讓我們一同看看。

1、第62頁做一做第2題。

(1)請學生說說:圖中講了一件什麼事?從圖中可以獲得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2)學生獨立解決提出的數學問題。若學生沒提出書上所說的問題,老師提出來,請學生幫忙解答。

(3)組織學生交流。

2、64頁第5題

請學生獨立從圖中獲取信息並解決所提出的數學問題。

組織學生交流。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可以讓他們藉助鐘面模型加以直觀演示。

3、66頁第9題

請每個學生填寫自己每天的作息時間。

在小組裏進行交流,比一比誰的時間安排得比較合理。

【從模擬的情景迴歸現實生活,使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三、總結全課,課外延伸

1、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是從8:20開始,現在時8:56,這節課我們已經上了多長時間?

這這三十多分鐘時間裏,你學會了些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設計“這節課我們已經上了多長時間”這樣一個問題,緊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同時鼓勵學生思考、反思自己還存在的疑問,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提出的疑問可採取同伴交流當堂解決,也可課後查找資料。】

三年級數學優秀說課稿8

一、說課標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時《新課標》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我通過去早餐店買食物的情境創設,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二、說教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十一單元第三課時的內容。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加減法以及對小數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知識在今後的生活及進一步學習中都廣泛的應用,所以掌握這部分內容爲學生以後學習及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根據本節課的地位及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經歷小數加、減法的探索過程,掌握一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並能用來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2、提高合作意識,培養主動探究精神,體會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掌握簡單的計算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法、學法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他們的知識現狀我採用了多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進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生髮與形成過程,並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後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於心又說於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討論--歸納”這樣的思路,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髮現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並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四、說教學程序

在教學安排上,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掌握程度,我設計了四個教學層次:

(一)激趣導入

新穎的導課,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更好地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好地爲學習新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爲了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我詢問了學生早上吃早餐的情況,學生們一般都有自己購物付錢的經歷,這對於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都有比較直接的幫助。從而激起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想學,爲學生的繼續學習搭起了現實生活與抽象數學的橋樑。

(二)學習新知

數學知識的形成有着固有的規律,邏輯性很強,不能有半點的跨越與漏洞,結合數學知識的形成特點。圍繞教學重點我採用了以下步驟:

(1)創設買早餐的購物情景,讓學生爲自己選兩樣,當成自己的早餐。然後讓學生探討“怎樣列式?”“爲什麼這樣列式?”中得出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和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從而突破重點。再將題目歸納成加法和減法兩類,進一步系統的學習。

(2)在探究加法算法上讓學生討論,得出兩種方法:一種是把0.5元和0.7元化成以“角”爲單位的整數來計算。提問:擺豎式時爲什麼角與角,元與元對齊?得出相同數位對齊的道理,爲“小數點對齊”的道理埋下了伏筆。另一種是直接用小數計算。豎式的擺法肯定也對,通過這兩個數爲什麼這樣擺?得出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一樣,都是把相同數位對齊再加,而在小數加法中只要把小數點對齊就可以做到相同數位對齊。進一步突破難點,明確計算原理後,讓學生解決自己提出的加法問題,在此基礎上啓發學生比較小數加法和整數加法的異同,小數加法的關鍵是什麼?以便學生領會小數加法的計算方法。

(3)在教學小數的減法時我把探究知識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已發現問題,總結規律、解決問題,達到讓學生學會學習,能學習,愛學習的目的。

(三)練習鞏固

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運用這些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從中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獲得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知道遇到問題試着運用數學方法去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以逐步形成獨立探索的習慣和大膽探索的精神。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活動以便學生掌握知識並能熟練應用。

1、 基礎知識練習:完成課本P105頁1題。2、解決實際問題:完成課本P105頁3、4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讓學生談學習收穫,促使學生歸納總結了本節課的知識的知識要點。

(五)佈置作業

三年級數學優秀說課稿9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教科書(實驗本)《數學》第五冊第146—147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教學目的:

1.知道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3.會應用公式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三、教學過程:

師:我們已經學過面積和麪積單位。現在複習,什麼叫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師:什麼是1平方釐米?

生: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

師: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

生: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

師:[掛出小黑板,上面畫有一個長方形。教師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生:6平方分米。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出來的。

師:假如有一個很大的正方形的操場,要想知道它的面積,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地量麻煩嗎?

生:麻煩。

師:假如有一個長方形的養魚池,要想知道它的佔地面積,能把面積單位擺到水面上去量嗎?[邊說邊用抽拉幻燈片演示水面波動的養魚池]

生:不能。

師:這說明用面積單位直接量的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不僅麻煩,而且在很多情況下,無法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學一種計算面積的好方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好方法,愛學嗎?

生:愛學!

[出示課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師:我們首先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長方形紙板,這是一個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紙板。請你們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擺一擺,看看它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師:[學生操作完畢]爲了讓同學們看得清楚,我把這個長方形放大了[貼在黑板上]。

師:這個長方形長5釐米,沿着長邊一排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生:沿着長邊一排可以擺5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學生說,教師擺]

師:寬3釐米,沿着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幾排?

生:沿着寬邊可以擺這樣的3排。

[學生回答,教師演示](見圖14)

師:很好!想一想,一排擺5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擺了這樣的3排,一共有多少平方釐米呢?

生:一共有15平方釐米。

師:你是怎樣算的?

生:5×3=15(平方釐米)

師:對,它的面積是15平方釐米。

[教師又出示一個長方形](見圖15)

師:[看圖]誰知道沿着長邊一排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生:沿着長邊一排可以擺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師:你沒有擺,怎麼知道能擺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呢?

生:因爲這個長方形的長是6釐米。

師:對!

師:沿着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幾排?

生:沿着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兩排。

師:你沒有擺,怎麼知道能擺兩排呢?

生:因爲寬是2釐米。

師: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怎樣列式?

生:面積是12平方釐米。6×2=12(平方釐米)

三年級數學優秀說課稿10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探究口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理解口算算理。

3、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數學興趣。

重點:理解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正確掌握口算方法。

難點:探索多位數乘一位數口算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預伏鋪墊

1、口算練習,要求直接說出得數,並說一說你用的是哪句口訣。

6×4= 9×3= 5×3= 9×7=

2、口答練習

1)6個十是多少?10個十是多少?150是幾個十?

2)8個百是多少?10個百是多少?1200是幾個百?

二、創設情境,複習表現乘法

1、課件出示教材第56頁主題圖。

師:3個小朋友來到了遊樂園,你瞧,這麼多的遊玩項目!有過山車,碰碰車……不過這幅圖中還蘊藏着許多數學信息,你發現了嗎?

(引導學生找出價格信息:旋轉木馬5元,激流勇進10元,過山車12元,登月火箭15元,碰碰車20元。人數信息:3人)

2、課件出示問題:玩旋轉木馬每人5元,3人要多少元?

3、指名列式計算。(口答)

師:在計算5×3時只要用我們二年級學的乘法口訣就能順利解決,你也能像老師這樣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嗎?

根據學生反饋,貼圖呈現問題:

問題一:玩激流勇進每人10元,3人要多少錢?

問題二:玩過山車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錢?

問題三:玩登月火箭每人15元,3人要多少錢?

問題四:玩碰碰車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錢?

三、探究口算方法

1、探究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1)解讀題意,列出算式。

師:我們先一起來研究第四個問題:坐碰碰車每人20元,3人要多少錢?誰來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師:爲什麼要用乘法計算?

(引導學生說出:求3人坐碰碰車一共要多少錢,就是求3個20是幾)

3)探究20×3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師:這個乘法可不能直接用我們學過的乘法口訣來解決了,你會計算嗎?看誰的方法介紹得清楚,讓人家一看就懂!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

反饋:

方法一:20+20+20=60

方法二:2×3=6 20×3=60

投影出示學生作品,請學生自己介紹想法。

教師小結方法一:這位同學將20×3利用乘法的含義轉化成20+20+20來計算,將不會的知識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知識,真是一個好辦法!

教師引導交流方法二:和這位同學計算方法一樣的學生舉舉手,你們是怎麼想的?這裏2×3中,2表示什麼?3表示什麼?6又表示什麼?

方法三:(若學生沒有呈現這種方法則教師呈現)

結合小棒圖與算式,師生交流理解:2表示2捆小棒即2個十,3表示有3個20,6表示有6捆小棒,即6個十。

④指生說計算含義。

(引導學生:20×3,20表示有2個十,2個十乘3就是6個十,6個十就是60)

教師小結:通過將20×3看作是2個十乘3得到6個十,從而找到正確的得數,這個方法真不錯,接下來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來試一試。

3)溝通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解決問題一:玩激流勇進生人10元,3人要多少錢?

師:誰能用我們剛學過的方法來說說怎麼計算10×3?你是怎麼想的?

(引導學生說出10×3就是3個十,3個十就是30)

課件依次出示:

20×7= 200×7= 20xx×7=

師:直接說出得數,並說怎麼想的?

歸納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

師:老師發現有幾個學生算得特別快,看來他已經找到計算這類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的訣竅了,誰願意把好方法跟大家分享呢?

(交流討論得出:計算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時可以將一位數與整十、整百、整千數中的第一個數相乘,再看看乘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相應個數的0)

2、探究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1)解讀題意,列出算式。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研究第二個問題:玩過山車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錢?誰來列式?

2)指名口答列式。

3)探究12×3的計算方法。

師:你是怎麼來計算12×3的?把你的想法用算式或圖形來告訴我們,看誰的方法介紹得清楚,讓人家一看就懂!

學生獨立嘗試計算。

反饋:

方法一:12+12+12=36

方法二:10×3=30 2×3=6 30+6=36

方法三:12×3=36

?投影出示學生作品,請學生自己介紹想法。

教師小結三種方法

④結合小棒圖理解算理

⑤指名說計算含義。

師:在計算12×3時,我們可以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先算10×3=30,再算2×3=6,合起來就是36)

4)嘗試計算,歸納算法。

課件依次出示算式,學生搶答,歸納算法。

12×4= 21×4= 23×2=

(交流討論:計算兩位數乘一位數時,一位數分別與兩位數中的個位和十位相乘,把乘得積寫在相應的數位上。)

三年級數學優秀說課稿11

一、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高度的系統性、籠統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針對這一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和同學實際,本課時的目標分別爲:

1、通過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使同學理解“周長”的概念、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培養同學動腦、動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和應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創設情境,培養同學刻苦鑽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貫穿全局、帶動全局的核心內容,它是由各局部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決定的。周長的概念以和周長的計算是同學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的掌握與否直接影響到今後學習的各種圖形的周長計算。我給這個課時的教學重點定爲兩個——理解周長的概念與周長的計算方法。這兩個教學重點我是這樣來突出的:

1、理解周長的概念

這個重點我是分三步來進行:

第一步: 導入

上堂課我們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節課我們要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誰能說說“周”是什麼意思?“長”是什麼意思?

第二步:理解認識周長這個概念

出示一些圖形讓同學說出哪局部是這些圖形的周長?

然後再出示長方形、正方形的實物讓同學說說周長。如書本的平面、黑板的平面、籃球場的平面等。

第三步:總結歸納

小同學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爲主逐步向籠統思維過渡的階段,思維過程對具體形象存在着依賴性。通過這樣的教學中,同學在感性上認識了周長,這時要將感性上升爲理性認識,通過討論、總結、概括什麼叫周長?最後得出圍在每個圖形邊長的和,叫做這些圖形的周長。這個教學過程是同學全面、自然的、主動的學習的一個過程,而不是老師把知識強加給同學的過程,教師只起到了點拔的作用。

2、周長的計算這個重點分兩步進行

(1)創設情境,探索求知

出示例題,誰能計算這個長方形的周長?請你想幾種方法來計算周長?討論估計有三種情況:①用繩子量②用長方形滾動③各條邊相加。這是一次訓練同學創新思維的練習。在沒有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之前,在目前同學的思維狀態下,通過同學自身考慮得出的方法,無疑都是一種好方法。我們可以發現各種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繩子量不方便,存在誤差;用長方形滾動小實物可以,大實物、畫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圖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量各條邊的長度,把各條邊相加。但是量幾條邊呢?通過討論,同學認爲只要量長和寬就行。聯繫以前的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同學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在教學中也使舊知識得到了很好的遷移。然後要求同學列出求這個長方形周長的算式,並要求說出你這樣做的依據。

通過同學的主動參與,大至會有以下幾種做法:

①4+3+4+3也就是“長+寬+長+寬”其實這就是用繩子量和長方形滾動得出的方法。

②4×2+3×2 也就是“長×2+寬×2”這是利用長方形對邊相等的性質來做的。

③(4+3)×2也就是“(長+寬)×2”長和寬折起來,長方形周長就是長邊與寬邊和的2倍。

2、討論總結、歸納方法

再次討論,說說哪一種方法好?爲什麼?通過師生的一起討論,得出長方形周長計算的方法是“(長+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