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歷史說課 文字演變說課

一、說教材

華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歷史說課 文字演變說課

(一)教材分析及地位

本節課出自華東師範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第五單元《古代科技與文化》的第一課,主要內容爲文字的起源傳說,文字的萌芽;甲骨文及漢字的演變歷程。本課將漢字演變的內容以專題的形式集中系統的呈現出來,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層次分明,時間跨度大。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漢字不僅是記錄漢語的符號,還是中華文化命脈的載體,同時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方塊漢字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書法藝術,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漢字既是一種傳情達意的工具,又是維繫和鏈接中華民族的根,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本課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佔有重要地位,是既是中華文明的開端,又展現着中華文明的面貌,同時又蘊含着中華民族的精神。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課標要求,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分解爲以下三個方面:

知識與能力:瞭解文字起源的傳說;知道甲骨文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的地位;能識別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字體。

過程與方法:能夠根據形體特徵分辨出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字體,並能簡單說出各種字體的特點;從漢字演變過程中歸納出演變的規律,培養學生探索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理解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種構字方法,並能舉一反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漢字演變,體會漢字厚重的凝聚力和漢字中包含的豐厚的中華文化底蘊,感知漢字是中華文化得以傳承的載體;通過對漢字各種字體名帖的欣賞,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甲骨文在漢字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中起了奠基作用並初步形成了今天的造字法的雛形,因此對甲骨文的認識和了解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教學難點:

1、理解甲骨文的歷史價值。初一學生的年齡階段限制了他們理解“漢字是當時文化生活的載體”這一概念,因此不易正確分析出甲骨文的歷史價值。

2、歸納漢字演變的規律。這是一個思維由感性到理性,由表象到實質的跨越過程,學生不易掌握,定爲本課難點之一。

二、說學情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初中學生年齡小,認識和思維還處在感性和形象階段,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須採用圖片、視頻等直觀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應注意有意識的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說教學方法

1、自主學習法

學生根據導學案自主學習部分,自己閱讀本課內容,瞭解本課的基本知識點。讓學生動起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達成本課的知識目標。

2、合作探究法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針對重點和難點設計思考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3、直觀演示法

教師在講述中,插入有關文字的大量圖片,通過直觀演示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4、情境體驗法

教師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體驗漢字傳承着中華文明和民族精神,達成本課的情感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設計一個小活動——猜字遊戲,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活動設計:猜字遊戲。

教師展示日、月、山、川等簡單甲骨文圖片,讓學生猜猜這是什麼字?

學生通過猜測和老師解答。讓學生理解漢字由圖畫演變爲文字的簡單過程。同時也激起學生對文字的好奇,研究文字從何而來?爲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新課學習分爲五部分內容——文字起源、文字雛形、文字產生、文字:分別爲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情感體驗和鞏固練習,四個主題既有聯繫又能單獨運行,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本課內容層次非常鮮明,我按照事件發生的順序,把本課內容分爲五部分:分別爲文字的起源、文字的雛形、文字的產生、文字的演變和文字的意義,每部分按照不同的內容,採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學、合作、探究。

(一)文字起源

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自學課本瞭解文字的起源傳說,教師強調結繩只是一種記事的方法,能記大事小事,不能代表具體的含義。讓學生討論這種方式有什麼弊端。通過學生討論和教師交流,得出文字產生的必要性。此外對於倉頡造字,也應向學生講明這是一種傳說,傳說不同於歷史事實,讓學生明確它們的不同與聯繫。

(二)文字的雛形

這部分內容較少,不需要學生深入研究,也不是本課的重點,教師在學生自學瞭解課本內容的基礎上,向學生展示一些古代陶器上的刻畫符號,讓學生觀察這些符號的特點,再出示咱們現在常見的一些符號如地理符號、交通符號等。讓學生知道符號的意義,明確符號與漢字的的不同,從而理解刻畫符號是原始文字的雛形。

(三)文字的產生

甲骨文是本課的學習重點,我將甲骨文的學習內容分成四個部分——甲骨大觀、甲骨淵源、甲骨猜字和甲骨造字。首先學生根據導學案上設計的問題進行自學。然後教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分步講解。

1、“甲骨大觀”讓學生初步認識甲骨文的形態特徵,設置由淺入深的問題:問題一:“分辨龜甲、獸骨”,準確定義甲骨文是刻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這一概念。問題二:思考“人們爲什麼把文字刻畫在龜甲和獸骨上”,引導學生理解甲骨文的歷史背景是和當時商朝貴族迷信占卜有關。

2、“甲骨淵源”介紹甲骨文發現的經過。“甲骨影片”讓學生觀看和甲骨文卜辭有關的影片,從影片的內容思考甲骨文的歷史價值,即反映記錄了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情況。

3、“甲骨猜字”遊戲的設置使學生認識甲骨文大多是象形文字,也有一些簡單會意、形聲字,初步具備了今天“六書”造字法的雛形,因此說它是一種較爲成熟和完備的文字。

4、“甲骨造字”

對於六種造字法的講解,教師主要是先通過具體甲骨文爲例講解,然後出示幾個典型的字體,讓學生嘗試着分析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文字的演變

本部分內容要學習的字體時間跨度大,涉及的朝代多。爲了讓學生有一個直觀清晰的思維線索,我採用了表格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自學。表格上列出各個朝代和它們相對應的字體。然後教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分步講解。

1、金文

教師點播講解金文時,首先要學生了解金文名稱的來由。從複習司母戊鼎導入,教師設計問題“該鼎爲什麼叫司母戊鼎”,學生思考後說明是因爲鼎上鑄有“司母戊”三字。進而指出這種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就叫金文。然後以西周青銅盤上的銘文爲例讓學生對比甲骨文分析金文的歷史價值,和甲骨文一樣,記錄了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情況。

2、小篆、隸書

講解小篆和隸書時,採用目標學習法。將學習內容分成四部分:“秦代小篆”複習秦始皇統一文字,將小篆作爲秦朝使用的標準字體;“隸書由來”介紹隸書來源的傳說,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擴充學生知識面。“篆隸之別”要求學生能夠通過觀摩小篆和隸書的碑文,分辨這兩種字體的形態,用口頭語言表述它們各自的特徵及兩者的區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隸書取代小篆的原因。

3、草書、楷書、行書

講解草書、楷書、行書時,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徵和認識水平,還不需要他們掌握這三種字體是如何形成的。但應該讓他們知道這三種字體的形態特徵並能夠加以區別。這個內容主要是教師通過展示各種名帖圖片和相關資料,引導學生賞鑑,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字體名帖進行臨摹,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

4、探求演變規律

教師先按照時間順序的排列字體,簡略提示原始刻畫符號與文字的關係,然後再通過幻燈片展示字體的演變歷程。配一字體“馬”字的變化,讓學生觀察“馬”的`變化,總結字體演變有什麼規律。這是本課的難點之一,結合初中生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從具體實例引申到演變規律。學生根據同一個字不同時期的字體變化,進行討論,教師在討論後可給出參考答案:是朝着簡便易寫的方向發展的。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從圖畫形的象形文字逐漸變成不象形的書寫符號;第二,筆形從類似繪畫式的線條,逐步變成橫、豎、撇、點、折的筆畫,書寫更方便了;第三,許多字的結構和筆畫逐步簡化。這一版塊設置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探索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

(五)文字的意義

教師通過展示世界最古老的三種文字——甲古文、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的圖片及演變,通過對比讓學生感受中國文字古老、悠久、獨特,增強民族自豪感。然後聯繫當今文字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如在國外看到中國字的親切感、歸屬感;國內不同民族間使用共同的文字交流等現象來體會文字不僅是一種表情達意的工具,更是鏈接和維繫中華民族的根。最後播放《愛你愛你中國字》背景音樂,並配着名帖欣賞,提供了各種字體的著名碑帖。像《蘭亭序》、《玄祕塔碑》《顏氏家廟碑》等,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的欣賞,感受漢字的魅力和精神,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課堂小結

教師用列表的形式把本課的內容梳理在一起,讓學生對本課的知識一目瞭然,學生也逐漸學習這種歸納知識點的方法,同時讓學生複習鞏固本課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鞏固練習

教師準備兩級試題檢測不同學生的掌握程度。

A級題(必做題)

內容爲基礎知識點和重點知識。最早的文字是什麼文?漢字的演變歷程爲什麼?漢字有什麼作用等。

B級題(選做題)

內容考查學生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展示“馬”的演變圖片,讓學生歸納漢字的發展規律。

●課外拓展

根據漢字的四種造字方法,你能分析英文、日本等文字的造字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