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說課稿彙編九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說課稿彙編九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太陽能熱水器是一種光熱轉換器,具有節能、環保、安全的優點

2、太陽能熱水器的效能和所採用的材料、結構、運用的原理有關

3、產品的設計,不僅要考慮構造,還要考慮材料的選擇、依據的科學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實用

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研究任務和要求進行有目的的設計

2、按一定的格式寫出本小組的設計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紹方案的設計思路、原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樂於合作、交流、反思和改進

2、體會到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3、體會到任何一種科技產品的開發和設計,融合了多種知識和技術

4、認識到科技的發展能促使人們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和自然規律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有關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竈的構造及工作原理的課件及圖片

分組實驗:製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紙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裝水的塑料袋或飲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蓋、黑色紙、鏡子或錫箔紙等)

三、教學重、難點

設計太陽能熱水器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太陽能熱水器怎樣工作

1)太陽能熱水器是利用多種科學原理設計出來的一種節能裝置,它的構造怎樣?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學生彙報收集到的資料

3)教師介紹(最好有課件、圖片)

太陽能熱水器的構造:集熱器、保溫箱、控制系統

工作過程

設計的細節

2、設計製作太陽能熱水器

1)學生閱讀書上的提示與要求

思考:爲了使熱水器儘快地升溫,需要考慮哪些問題?採取哪些措施?

主要應該包括哪兩部分?

選用什麼材料做?

2)閱讀書上的設計方案後,學生分組自行設計

3)小組之間交流各自的設計金點子

3、完善我們的設計方案

六、作業設計

製作太陽能熱水器,準備下節課展示

七、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上午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螺紋的種類和應用

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教學反思6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螺旋傳動的應用形式》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材辦公室主編,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第五版《機械基礎》中第二章螺旋傳動第一節的內容。

《機械基礎》主要講解機械機器的原理,本章對於螺旋傳動的學習,能使學生認識和分析相關的螺旋傳動機構,而學生在車工和數車等技能課上會學習車制螺紋,所以可以爲學生在車工等技能課上的學習提供專業基礎知識平臺,同時螺旋傳動的學習也爲後續齒輪和蝸桿傳動的學習奠下基礎。

考慮到螺紋的種類和應用是本章的基礎內容,爲後續知識的學習奠下基礎,我將其安排爲2課時。

二、說學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機電專業二年級的學生,女生較少所佔比例爲2.9%,34名學生中只有一名女生,男生居多所佔比例爲97.1%,男生居多,則他們的動手能力較強,對機器很感興趣,由於車牀等機器上應用了螺旋傳動,可以理論聯繫實際,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但是學生

掌握知識的能力參差不齊,而且男生不喜歡識記純理論的知識,對於螺紋的識記知識學生掌握起來有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學情分析,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掌握螺紋的分類

2.理解螺紋的應用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綜合歸納知識的能力

4.通過聯繫生產實際,使學生明確學習《機械基礎》的意義,並進行專業教育,樹立爲生產服務的宗旨

教學的重點爲:螺紋的形成及其螺紋的分類

難點爲:螺紋的應用場合及分析生活實踐中螺紋的應用

四、說教學設計

爲達成以上目標,我將使用以下教法學法:提問學生問題,讓學生討論思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激情,教師講解的過程中引入實例演示,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螺紋,通過演示學生觀察思考,總結歸納從中學到的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靈活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師在教學中發揮引而不發、適時點撥的作用,指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層層深入。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凸現出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五、說資源整合

爲了使我的教學能夠正常有序的進行,資源準備是必不可少的。爲此,我準備的資源除了必要的教材,學生習題練習冊以外,還添加了一些輔助資源,如自制了教學課件,通過網絡查詢螺傳動的動畫演示。

六、說教學實施

下面,向各位簡要地介紹我的教學實施情況。具體時間分配及教學流程安排如下:

在課前準備階段,我要求學生反覆閱讀課文,爲進入課堂學習做好準備。課堂中首先檢查一下學生的預習情況,這樣有助於教師課堂教學的展開。接着導入新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展開對螺紋的種類和應用的學習,學習完之後要進行課堂檢測,最後要佈置作業。

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環節一:預習檢測

學生回檢測練習題,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

環節二:導入新課

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導入新課:想一想我們的身邊有沒有螺紋,試舉例說明?學生互相討論思考,之後讓學生舉例說明,有位同學直接以自己用的筆爲例,當擰開筆套時,它就是螺紋鏈接的,還有學生在課前預習準備的時候,在車間裏發現了螺紋工件帶到了課堂上展示,學生很熱烈的舉出了很多的例子,這樣的導入聯繫生活實際,引起了學生的熱烈討論,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環節三:螺紋的種類和應用

1.螺紋的種類

教師通過不斷的展示螺紋的種類的圖片,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通過圖片觀察,讓學生獨立思考回答螺紋的分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讓學生總結螺紋的種類總共有幾種,讓學生總結歸納,可以讓學生把書本的知識轉化爲自己的知識。教師根據學生的總結情況,再次系統的歸納種類的分類並用多媒體展示歸納的分類表格,表格的展示,可以幫助學生強化加深所學知識。

2、螺紋的應用

連接螺紋的應用要分析舉例講解生活中螺紋應用的實例,通過教師理論聯繫實際,舉例分析講解示範,實現知識的傳遞,使每個學生都能掌握螺紋的應用, 使學生體驗和感受機構應用的魅力,增強專業興趣。

傳動螺紋的講解時展示臺虎鉗和螺旋千斤頂的動畫,這兩個機構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實例,臺虎鉗學生在車工上經常使用,動畫展示直觀易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最後讓學生回顧本課時所學內容,教師做補充歸納知識點。鍛鍊學生的總結歸納的能力,鞏固本課時所學內容

環節四:課堂檢測

以不同的練習題形式,讓學生回答,充分調動起學生動腦思考,鞏固所學知識。

最後要求學生完成課堂自我評價表,讓學生客觀的評價一下自己

的課堂學習效果,同時教師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改進教學方法。

環節五:佈置作業

機械基礎習題冊第9頁

好的板書設計能極大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以下是本課的板書,概括性、條理性相結合,紅筆突出重點,體現教學意圖。

七、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能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課堂氛圍,切實讓學生融入到了課堂教學中。

創新之處:能夠把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搬到課堂中

不足之處:時間分配上還需合理些

改進方法:應該給些時間讓學生自由討論

體會:在教學實踐中,我真切的感受到,真正的備課是在平時知識的累積,經驗的提升,觀念的不斷更新,視野的不斷開闊,能力的不斷提升!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歡迎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二單元“家鄉的故事”的其中一個子課題——《學校的變化真大呀》。下面我會從說教材、設計理念、設計思路、教學目標、教法學法、設計過程、板書設計七個方面來談一談這節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課分爲回顧舊時代學校情況、新舊的對比、感受學校的變化三大板板塊。而感受學校的變化部分又分爲“學校變化的縮影”和“年表的製作”兩個部分,年表的製作有助於學生形象地歸納學習的內容。

(二)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親自調查訪問學校的過去,感受學校的變化與進步。

活動難點:

本課的難點是從學校的變化中激發學生熱愛自己學校,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設計理念

品德學科是以學生生活爲基礎,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一門綜合課程。新課標指出: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育的內容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

對於本課的設計,我根據《課標》要求“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和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我努力使教學走進生活,貼近學生,創設開放、互動、活潑的教學情景,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給學生充分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的情感得以激發,把教學的需求轉化爲學生的需求。

三、設計思路

(一)開展課前準備活動,初步激發學生情感。

學校是學生最熟悉、接觸最多的地方。但現在的學生在優越的學校條件下學習,漸漸有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表現,他們並不瞭解學校過去的環境和條件是怎樣的。課前,我先讓學生收集一些學校新、舊面貌的圖片或照片,並向自己的長輩調查、瞭解他們小時候學校的情況。調查之後,再對其進行分析、梳理,從而捕捉學生情感體驗中的火花,對學生而言,從課前就開始了情感的體驗過程。

(二)創設情境,煥發學生情感。

作爲一種心理現象,人的情感波動、不同體驗歸根到底是客觀事物作用的結果,因此,在新授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播放我們中心小學最新的校況介紹的錄像,把學校嶄新、欣欣向榮的面貌展現於學生眼前。接着讓學生看看過去學校的景象,從視覺上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新舊學校的對比,使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之中,從而感受到學校的變化。而在課堂拓展中,我選取了如今一些貧困山區學校環境的情境圖片或錄像輔助教學,目的是激發學生要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努力學習。

(三)積極參與實踐體驗,知行結合。

明白事理並不等於掌握,俗話說:“臨岸羨魚,不如歸而織網。”學生從以上的情境中所得到的感受只是初步的,他們不懂得把自己的感悟外化爲行爲。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安排了“千言萬語道往事”、“學校知多少娛樂活動”和“製作年表”三個活動。學生從活動中真正感受長輩們過去學習的困難,感受到自己現在的幸福。如此一來,學生既可以在課堂上有互動交流的機會,也可以在激烈的知識碰撞中有所收穫,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自主探究歸納學習的內容。

四、教學目標

根據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特點以及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是這樣設計活動目標的:

1、情感與態度

通過調查和收集資料等活動,煥發學生熱愛自己學校,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情感。

2、行爲與習慣

通過自主探究,互動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多看、多問、多思考的好習慣。

3、過程與方法

通過調查活動、播放錄像、互動交流和製作年表等活動,引導學生感受學校的變化與進步。

五、說教學和學法

(一)教法

1、情趣教學法

我運用看圖片、看錄像、搶答等方式進行教學,充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把學校的歷史資料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互動交流法

教學中我請一位學生的爺爺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既能形象直接地解決學生的疑問,又有說服力。

3、自主探究法

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

4、互助達標法

教學中讓學生合作交流,把個人思考和小組討論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羣體參與、小組互助的積極作用。

(二)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採用“看、聽、說、做”的學習方法,自我探究,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六、設計過程

(一) 走近學校,體驗幸福

1、導入,播放我校記錄片《創造的印記》片段。

師:還記得我們剛剛學過的《題西林壁》這首詩嗎?最後兩句會背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現在身處學校中,也不知道學校的真面目,你們想看嗎?請看我們南村中心小學的記錄片《創造的印記》。(用學校錄像片段導入,學生會覺得很親切,很熟悉,更能從視覺上激發學生學習這節課的興趣。)

2、談觀後感。(同學們,看到我們美麗、欣欣向榮的校園,你有什麼話想說的嗎?)

3、引出課題。板書:學校的變化真大呀

(二)回顧學校舊貌,感受變化。

(首先我會深情地問:同學們,當你沉醉在美麗的校園的時候,想知道學校以前是什麼樣子的嗎?好,請跟我來,讓學生先看看學校過去的景象,再談談自己的感受,並提出疑問。最後,我讓學生交流討論現在的學校與過去的學校有什麼不同,學生可以暢所欲言。)

1、(舊校風貌)欣賞學校過去的景象。

師:看到這些畫面,林老師想知道你們此時此刻在想什麼?你們有什麼疑問呢?

2、請大家交流討論一下,我們現在的學校與過去的學校有什麼不同呢?(讓同學們自由地說。)

(三)、千言萬語道往事。

這一活動我主要採用了互動交流的形式開展。首先對學生課前調查長輩小時候學校的情況作一個檢查:

1、課前老師請同學們回家向自己的長輩調查、瞭解他們小時候學校的情況,都做了嗎?(先小組交流,再彙報。)

(接着請一位學生的爺爺現場講述小時候學校情況,學生有疑問可以直接問老爺爺,老爺爺現場給學生解答。這樣,學生對過去的學校就有更深的瞭解了。)

2、聽了同學們的調查,林老師也想聽聽長輩們是怎麼說的,今天很高興我們請來了***同學的爺爺來給我們說說他小時候學校的情況。

3、學生向老爺爺提出問題,進行互動交流。

(四)學校知多少娛樂活動。

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學校歷史和現狀的瞭解,開展一場激烈的搶答比賽。使學生對學生對學校過去與現在有一個更深刻的印象。

《學校的變化真大呀》說課稿

(五)製作活動

活動步驟:

1、 瞭解並記錄爸爸、媽媽上小學時的學校條件。

2、 設計一個有特色的年表。

3、 將原始記錄進行整理,填寫在年表中。

4、 同學間互相交流、評價。

接着通過學生親自動手製作學校變化年表,形象具體地歸納自己對學校變化的認識,加深對學校變化的理解。

(六)震撼心靈的對比

(品德與社會課要求我們不能侷限於教材,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拓展學生的思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一環節我主要讓學生觀看貧困山區同齡孩子們學習情況的錄像片段或圖片,目的是讓學生進入情境中,感同身受。首先,我與學生深情地對話:

1、師:現在同學們可以在這麼好的環境下讀書,是多麼幸福的事呀。但是有許多跟大家同年紀的小朋友卻沒有你們那麼幸福了,下面我們一起來關注一下這些小朋友的上課情況。接着就給同學們看錄像,再談感受。)

2、同學們,此時此刻,你們有什麼想法呢?

我設計這一活動,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在他們擁有幸福生活的今天,竟然還有很多的小朋友過着貧困的生活,甚至沒錢讀書。這一震撼心靈的對比,正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學校環境的優越,激發學生熱愛自己學校,並學會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幸福。

(七)談收穫,深化情感。

我們國家的教育發展如此的迅速,這都有賴於國家和社會對教育、對孩子們的重視,同學們在充滿現代化的校園環境中學習,你們想說些什麼嗎?

學校各方面的條件都在不斷地改善,所以我們要熱愛自己的學校,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

(七)作業超市

1、調查並記錄家長或其他成人過去的學習用品有哪些?

2、向家長或其他成人瞭解過去的兒童遊戲。

(我讓學生任選一題來做,尊重學生的選擇。而這兩道作業既是這節課的一個課外延伸,也是爲了後面的學習內容作一個充分的準備,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既要簡單,又要讓學生看得明白,我這板書主要體現學校的變化與進步,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幸福,從而學會珍惜自己今天的學習條件,努力學習。

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8課《月亮的心願》第二課時。這篇文章以月亮的內心變化爲線索,藉助小女孩珍珍爲了照顧生病的媽媽,放棄郊遊的事,讚揚了關心父母、體貼父母的美好品質。教學這節課時,我先是提出問題,引起懸念,再是以讀爲本,層層深入。不僅給學生創設了探究的平臺,還爲學生創設了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

通過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是:會認讀學過的生字及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懂得從小就要關心別人,爲別人着想。

而這節課的重點: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難點:理解月亮心願的含義和小女孩美好的心靈。

教具:白板、多媒體課件、心意卡。

〖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圍繞“心願”這一線索設計了三個環節,首先是是情境導入、質疑“心願”;接着是細讀品味、探究“心願”;最後是拓展應用、表達“心願”。

在情境導入、質疑“心願”中,我設計了一幅夜深的情境圖作爲背景,接着出示了月亮的兩個心願,讓學生在感受夜深的情景同時,也產生了質疑:在夜深時,月亮姐姐爲什麼一會兒想讓明天有個好天氣,一會兒想讓明天下雨呢?通過情境的導入與問題的設計,激發了孩子探究的願望。

自然進入細讀品味、探究“心願”

“月亮姐姐爲什麼這麼奇怪,變來變去的?” 我讓孩子們帶着問題觀察插圖一,想想:月亮在笑什麼呢?通過朗讀,有的學生說:“她看到小女孩的揹包裝滿了食物,知道她明天去郊遊,所以笑了。”有的說:“月亮看見小女孩在睡夢中都露出了甜甜的笑容,所以笑了。”我接着問:“如果明天你們就要去郊遊,你們的心情又是怎麼樣?”這時,孩子們就會從有限的畫面想到無限的畫外,暢談自己在郊遊前的激動心情。“這時候呀,月亮姐姐就想到要跟太陽商量,讓明天有個好天氣,這是爲什麼?”同桌互相探究一下。通過討論,孩子們知道了:因爲月亮看到小女孩爲郊遊準備得那麼充分,想讓孩子們高興地去郊遊。所以想讓明天有個好天氣。通過探究,孩子們對月亮的心願有了切身的體會,所以在讀第二自然段時,學生就很容易讀出感情。

月亮姐姐在找太陽公公的途中,又經過另一家的窗前,她看到了什麼?接着請學生觀察插圖二:

月亮姐姐的表情與第一幅圖中有什麼不一樣?孩子們搶着說:月亮姐姐皺起了眉頭。“發生什麼事了?”讓學生結合插圖說說你知道了什麼?有的孩子說出珍珍的媽媽病了,躺在牀上,珍珍正端着一盆水走過來時,我趁機問:“你們猜猜,珍珍要幹什麼?”有的說要給媽媽洗臉,有的說幫媽媽擦汗等等,我打鐵趁熱,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除了這些,她還會爲媽媽做些什麼事呢?”孩子們紛紛說:喂媽媽吃藥、做飯給媽媽吃等等。孩子們又一次通過有限的畫面想到無限的畫外,想象自己應該怎麼照顧生病的媽媽。這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朗讀時會更加投入真情實感。我接着問:“郊遊是一件多麼開心的事呀,珍珍想不想去?爲什麼?”讓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的4—7自然段珍珍和媽媽的對話,通過角色朗讀,孩子們總結到:珍珍不想去。因爲她不能丟下生病的媽媽自己去玩。於是我讓學生再探究珍珍有什麼心願?經過討論,學生知道了:珍珍的心願是讓媽媽的病早日康復。 “你覺得珍珍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引導學生說出:珍珍是一個懂事、有孝心、愛媽媽的好孩子。(板書:懂事、有孝心、愛媽媽)學到這裏,我就讓學生帶着自己的理解再讀4——7段。“聽了珍珍和媽媽的悄悄話呀,月亮姐姐什麼話也沒說,悄悄地走了,她的心裏在想什麼呀?”學生很快就找出答案,大聲說:月亮姐姐想讓明天下雨!這又返回到課前的質疑:月亮姐姐爲什麼一會兒想讓明天有個好天氣,一會兒想讓明天下雨呢?於是讓學生再一次回顧圖文,聯繫最後一自然段進行思考,更深一層探究月亮的心願。經過討論,很多學生都能大聲地說出來了:月亮的心願是讓孩子們一個都不少地愉快地去郊遊。“月亮的心願實現了沒有?”學生大聲說:實現了。這時,顯示出豔陽天,孩子們開心地去郊遊的畫面,讓孩子感受,想象自己就置身其中,讓學生帶着自己感覺讀讀最後一個自然段。引導孩子讀好“一個也不少”“開開心心”等詞。

[這一環節讓學生從有限的畫面想到無限的畫外,再回到文本進行探究,層層深入。這樣使學生在情境中感受語言,發展語言,並且能夠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對於讀好課文理解課文蘊涵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進入拓展應用、表達“心願”了,以課文《月亮的心願》拓展到另一個故事《烏鴉愛媽媽》,通過聽故事,念童謠,讓學生學習孝順父母的美好品質。接着讓 學生寫心願卡給父母,這一環節通過以讀引讀,以讀引寫,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讓學生進一步懂得要關心他人,孝順父母,並有用行動去報答父母的意願。

說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湘教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上冊第六課學唱歌曲《庫爾班大叔喜洋洋》。

二、教材及學生分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民族音樂。對於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同學來說由於受到本地區音樂文化的薰陶、本土最具代表的彝族歌舞是他們比較熟悉和善於表現的。本課從拓寬學生文化視野出發,以“新疆好”爲情境主題,通過學唱《庫爾班大叔喜洋洋》這首具有濃郁新疆風格特點的少兒歌曲,幫助學生了解新疆民族風情,感受新疆風格的音樂和舞蹈。

三、教學目標:

1、學會演唱歌曲《庫爾班大叔喜洋洋》。通過創設情境瞭解歌詞大意,豐富演唱內涵。

2、在活動中感受新疆風格的音樂和舞蹈,得到學習的快樂。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用活潑風趣的情緒演唱歌曲,積極參與表演和創編活動。

教學難點:

1、唱準《庫爾班大叔喜洋洋》歌譜中後十六分節奏。

2、表現兩個樂段的不同節奏和情緒。

五、教法與學法

在教學中應用情景創設、對比體驗、合作探究等教法,把音樂和動作、語言緊密結合,通過聆聽、學唱、律動、演奏、即興表演讓學生在參與中親身體驗,自主學習。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 打擊樂器 錄音磁帶

七、教學環節:

(一)欣賞導入,激發情感

教學開始,讓學生觀賞歌曲《新疆是個好地方》MTV,聽覺與視覺相結合,通過聆聽讚美新疆熱情洋溢的演唱,觀賞新疆美麗風光,物產資源,演奏表演,歡快歌舞的圖景,引入“新疆好”情境主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體驗感受,鋪墊學習

1、奏中感受

“手鼓是新疆歌舞最具代表的演奏樂器,老師也準備了鈴鼓,讓我們來奏一奏吧。”伴着《庫爾班大叔喜洋洋》歌曲第一樂段伴奏樂學習演奏,感受四二拍強弱節奏。爲下一步掌握歌曲節奏進行伴奏表演奠定基礎。

2、唱中體驗

“同學們奏得很好,我們來唱一唱具有新疆韻味的旋律吧”。自然進入發聲練習的教學環節。我有意選擇《庫爾班大叔喜洋洋》歌曲第二樂段中的結尾襯詞部分讓學生練唱:

6 7 6 5 6 5 4 5 4 3 2 3 2 7 1 6 6

來 來來 來 來來 來 來來 來 來 來來 來 來 來 來

變換字母音練唱,唱準後十六分節奏,練習歡快、跳躍的聲音演唱技巧,爲歌曲學唱打下基礎。

3、演中表現

在唱好旋律之後,加上律動來感受和體驗新疆風格的音樂旋律,同時也爲歌曲舞蹈創編做準備。

(三)新歌教學體會意境

1、聆聽範唱

《庫爾班大叔喜洋洋》這首歌曲的演唱情緒是怎樣的?學生帶着這個問題聆聽老師歌曲範唱表演,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初步感受歌曲旋律。接着由學生回答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2、朗讀歌詞

教會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朗讀歌詞,第一樂段按節奏念,第二樂段有感情朗讀,表現出第一樂段歡快活潑第二樂段熱情洋溢的情緒對比。把音樂知識概念貫穿在歌詞節奏中,解決“後十六分節奏”這個教學難點。

3、學唱歌譜時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唱過程中學生自己選擇學習方式,識譜能力強的學生可用視唱法,覺得有困難的可用模唱法跟唱。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練唱找到難點提出來,同學和老師幫助解決,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4、學唱全曲

應用接龍表演的遊戲方法,解決歌唱難點,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會唱歌曲。通過挖掘歌詞內涵,啓發學生用風趣活潑的情緒演唱歌曲。學會演唱歌曲後,進入第四個教學環節。

(四)合作創編即興表演

運用參與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來表演,把握學生參與的量和度,按照學生的意願分爲演唱組、舞蹈組、打擊樂器演奏組等。先進行小組討論,合作創編,教師巡迴指導。在展示彙報的過程中進行評價互動。

5. 最後在歡樂的歌曲聲中,載歌載舞結束本課教學。

以上教學設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以感受--體驗--表現爲主線展開教學, 注重學生參與學習,在教學中逐一解決教學難點,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學習的快樂。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蘇教三年級(上冊)p61~62《認識周長》。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這是一節概念、測量與計算相結合研究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基礎上,聯繫一些常見物體和圖形進行教學的。教材沒有直接給出周長的定義,而是通過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在獲得直接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周長的含義。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經驗爲基礎,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圖形去量一量、算一算,進一步理解周長,知道可以怎樣測量並計算出周長。本課的教學將爲下節課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做準備。

3、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能測量、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2)數學思考: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爲直”的數學思想。

(3)解決問題: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後獲得的成功,樹立駕馭數學知識的自信。

4、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和計算周長。

難點:對周長含義的理解。

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創設情境:爲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問題情境、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易於學生掌握數學與客觀規律的聯繫。

2、合作學習:根據學習內容將學生分爲2或4人一組,在合作中認知,有助於學生積極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獲得成功體驗。

3、注重實踐: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測量,認識周長的含義,能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經歷知識的形成和運用過程。

三、教學材料:

老師準備城市廣告牌上燈光閃耀的圖片資料、三角形小旗、頭飾紙帶等用具,學生準備軟尺、線、樹葉、相片、直尺等用具。

四、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問題情境,初步感知周長

1、引出周長

(1)情境導入(多媒體出示城市夜晚燈光閃耀的圖片),談話:同學們瞧,這一片燈的世界,光的海洋你熟悉嗎?在哪裏?對,就是我們生活的這個美麗城市——太倉。

(2)仔細觀察並思考:這些燈在安裝時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它們被安裝在廣告牌面的邊線上)(廣告牌面上的邊線閃爍)

(3)提問;那你能分別指出數學書封面、課桌面和三角尺的邊線嗎?(請學生同桌互指再指名指一指)

(4)小結:(師邊演示邊總結)象這樣數學書封面邊線的長就是數學書封面的周長,你能悄悄告訴同桌課桌面和三角尺的周長嗎?再指名說說。

2、尋找周長

請學生很快找出教室裏物體面上的周長並指名學生指一指、說一說。

3、進一步感知周長

(1)出示兒童游泳池的圖片,讓學生說說池口的周長在哪裏?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圖形2~3個,能用一筆描出它的周長嗎?看誰描得又快又好!有機選擇幾名學生展示,反思描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知,將數學知識放在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去學習,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讓學生經歷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把生活原型轉化爲數學模型的過程,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二)創設操作情境,探索測量方法

1、探索求平面圖形周長的方法

(1)提問:如果讓你在廣告牌上每隔20釐米安裝一盞燈,需要多少盞燈呢?你該怎麼辦?(要知道廣告牌的周長)用什麼方法呢?(測量)

(2)出示“試一試”,學生獨立完成後,在4人小組中說說自己是怎樣知道的。再指名交流。

(3)反思類推:如果要求一個五邊形的周長你怎麼辦?

(4)小結:所以平面圖形的周長就是圍成一個圖形所有邊長的總和。

(5)出示“想想做做”第4題。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各圖形的周長。指名回答說說不同方法的理由。

2、探索實物周長的測量方法

(1)測量樹葉

談話:秋天到了,樹葉凋零了,今天樹葉成了我們學習的好幫手。能用你手中的工具來測量出你準備的樹葉的周長嗎?同桌合作完成。

交流測量心得:說說你們是怎樣做的?怎樣知道樹葉的周長?周長大約是多少?談談合作時的體會。

(2)測量腰圍(胸圍、臀圍)

如果要測量一棵大樹的樹幹有多寬,你想怎麼辦?能用盡可能多的方法嗎?先在4人小組裏討論一下。(1、繩子圍2、軟尺量3、一柞量4、同學手拉手圍圈等)

分別請同桌的一位同學做大樹,另一位同學來測量這棵大樹樹幹的周長。完成任務後再交換。

想想你們實際測量的是什麼?測量時要注意什麼?

(設計意圖:探索測量方法分兩個層面展開,由易到難,貼近學生知識發展的最近區域,體會“化曲爲直”的數學思想。測量中假設將一名學生當作大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還使一題兩用,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三)全課小結

剛纔,我們已經認識了周長,學會了測量物體周長和計算周長的方法,你想用這些知識來做一番創作嗎?

(四)創設生活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出示圍金邊的小彩旗、鑲紙框的像片、美麗的花朵頭飾,象這樣給彩旗圍上金邊、給像片鑲上紙框,給同桌做一個美麗的頭飾,需要多長的金邊、紙框和紙帶呢?

同桌選擇一種合作完成,比比哪組同學的手最巧?

做完後思考:這過程中用到了什麼數學知識?

(設計意圖:動手操作,合作完成,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和生活的情趣,並對全課知識做一定反思。)

(五)全課小結:今天你有哪些收穫?

(六)課外作業

說課稿 篇7

有一張紙,按滿了村民的手印,這一個個手印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這就是我今天要說課的內容——《按滿手印的契約》。

一, 說教材:

北師大版《品德與社會》小學六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名爲《騰飛的中國》,這個單元分爲兩個主題——《春天的故事》和《國家的主人》。本課題是《春天的故事》中的課題2《按滿手印的契約》。它主要呈現了1978年12月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史實。以按滿手印的契約爲切入點,通過小崗村實行包產到戶前後巨大變化的對比,使學生了解我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及原因。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自豪感教育。通過對本課題的學習,使學生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奮發圖強的志向。

二,說學情:

1978年發生的事情距離現在已經很遠了,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很少。所以課前我佈置作業讓學生通過查資料和詢問長輩瞭解這段歷史。我班約大多數的學生家住農村,家裏裝了電腦並聯網的不到5人,能熟練上網的學生也很少。所以我想提前把我班學生分爲四組,每組都會安排1-3名上網比較熟練的學生,並組織他們到學校機房去查閱資料。

三,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課特點及本班學生實際情況,我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如下:

知識目標:知道我國的改革開放開始於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改革;瞭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含義。

能力目標:知道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小崗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並能夠用簡單的話說明原因。

情感目標: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在這三個目標中,知識目標學生很容易掌握;能力目標對學生來說要稍微難一點,在必要時老師要給學生講解;情感目標是建立在對能力目標理解的基礎上,是內容的昇華。

知道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給小崗村帶來了哪些巨大的變化,並能夠用簡單的話說明原因爲本課的教學重點。萌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爲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弘揚學生的主體意識,是思品課在實施新課程改革中最需要解決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在學法上,學生主要運用探究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探究學習主要通過探索性活動,使學生獲得探求知識的學習方式。對於學生來說,探討和把握獲得科學結果的方法和途徑,往往比學習和記憶知識,結論更有價值。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或者不懂的問題進行查閱資料和詢問長輩,在課堂上分小組提出問題,再分小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解決問題;

在教法上,老師在學生課前蒐集資料時予以指導。在導入時採用談話法。因爲談話法能充分調動學生是積極性、主動性,還能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起到組織和引導的作用,組織學生圍繞着關鍵問題展開討論,對問題進行補充昇華。體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

五,說教學過程:

爲了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 導入。

巧妙的新課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良好開端。導入時我採用談話法導入。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常能聽到大人們說起改革開放,而究竟改革開放始於哪一年,始於什麼地方,改革開放是什麼,學生未必答得上來。但這些知識又是學好本課的基礎。所以上課前,我就佈置作業,通過查閱資料和詢問長輩寫一寫對改革開放的認識。有了這個基礎,上課時老師就提出問題,“你知道改革開放是怎麼回事嗎?”通過學生的回答,他們的心裏對改革開放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並明確改革開放開始於1978年安徽省鳳陽的小崗村。

(二) 激發學生對“按滿手印的契約”的興趣,提出疑問。

在改革開放以前的小崗村是什麼樣的呢?書上有一句話形象、具體地概括了——“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貨款。”正是這樣一個有名的“三靠村”卻因爲一張按滿手印的契約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示這張按滿手印的契約)。這樣激發起學生對這張契約的興趣與重視。自然而然地讓學生提出對於這張契約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

(三) 彙報交流。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提出要“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我充分關注學生個性差異,注重學生在開放式的課堂活動中的感受、體驗、領悟,讓其獲得多元發展的機會。全班有四個小組,每個小組蒐集到的信息可能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如何讓每個小組把自己蒐集到的信息與別人交流,分享呢?於是我讓每個小組派代表提出他們這組想要解決的問題或者還不明白的問題。老師把重點的問題寫在黑板上,然後分小組交流並回答問題。這樣,就能把學生蒐集的信息進行彙總。

我估計學生會提出以下這些問題:“這張協議書的內容是什麼?”,“它的意義、作用?” ,“協議書是由誰制定的?”,“在簽了協議書後,小崗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等等。可對於書上有一個概念“包產到戶”也許忽略掉。老師可以用相機補充對“包產到戶”這個概念的理解。

在這些問題中,“協議書的內容是什麼?”,“協議書是由誰制定的?”,學生很容易理解並回答。當學生回答到協議書是在嚴宏昌的帶領下村民制定的時候,老師引導學生講述“小崗村實施包產到戶的故事”,瞭解嚴宏昌這個人物形象,爲學生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打下基礎。

對於“實施了‘包產到戶給小崗村帶了怎樣的巨大變化”這個問題,是本課的重點。書上59頁有一段話很概括地進行了介紹。可是光有這段文字是很不具體、形象的,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也是模糊、膚淺的。所以當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老師作出引導,用出示一組1979年小崗村家業情況的數據來體會小崗村的巨大變化。再結合以前的小山岡村和現在的小崗村的圖片進行對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這種巨大的變化。

可對於“爲什麼‘包產到戶’能給小崗村帶來巨大的變化”這個問題,學生能從書上找到一句話來作爲答案。這句話是“土地承包明確了每一家、每一戶的責任,生產的好壞和個人的利益緊緊聯繫在一起,極大地調動了村裏人的積極性。”這句話並不錯,它能簡單地概括小崗村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可這個問題是本課的重點,所以老師應在此基礎上作比較具體的講解,並給學生舉個比較貼近生活的例子來幫助理解。例如現在有些行業工作人員的工資由底薪加提成組成,如賣化妝品,賣保險等。他們的賣的產品越多,提成就越高。

(四) 瞭解今日的小崗村。

通過各小組的彙報與交流以及老師的引導,解決了本課的重點問題。但是既然這是一節《品德與社會》課,除了要了解1978年小崗村實行改革開放的史實,還要和社會相聯繫。於是在學生彙報交流完以後,學習書上59頁的最後一段話,知道小崗村大實施“包產到戶”給我國其他地方帶來的影響。並用出示今日小的圖片,這些圖片呈現出小崗村欣欣向榮、繁榮富強、農民安居樂業的一種景象。通過學生談感受,萌發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 總結。

我認爲總結是對一課內容的概括與提升。所以,我先對本課的學習內容進行總結,然後用總結性的語言對小崗村的改革及其對全國農村改革的重大意義進行概括,再問學生從小崗村實施“包產到戶”這個故事中,你有什麼想說的?學生可能會感慨“包產到戶”的作用,老師還要引導學生從嚴宏昌身上看到,爲了改變全村人的命運,他敢想敢做,任勞任怨,爲了村民的利益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精神。談自己可以爲家鄉,爲社會做什麼。要想使家鄉,使中國變得強大,自己現在應該怎樣做。讓學生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進一步完成本課的教學難點。

六,說板書:

本節課的板書簡潔扼要地概括了課文的重點、難點,使它能成爲認知情感目標和行爲目標的達成構建視覺框架。我的板書如下:

內容

按滿手印的契約 由誰制定的 自豪自信

(包產到戶) 巨大的變化? 奮發圖強

變化的原因?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水果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它富有營養,又貼近幼兒的生活,可以給幼兒帶來豐富的感官之旅。秋天是水果豐收的季節,且水果的品種豐富。常見的有蘋果、香蕉、葡萄、橘子、梨子、柚子等,它們大小、顏色、形狀各不相同。幼兒雖然知道一些水果,但對水果的用途和營養價值等還不瞭解。家長有反應幼兒在家不喜歡吃水果,喜歡吃膨化食品。因此,有必要讓幼兒形成對水果的正確認識,對水果有進一步的瞭解,激發幼兒想吃水果、愛吃水果的慾望。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此活動的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有利於幼兒(幼兒食品)的身體健康(健康食品)。而且任何的季節都有着各種不同的水果,取材方便。水果的種類品種繁多,用途之廣,它的形狀、顏色、味道及生長的地方都有所不同。然而,幼兒雖然在生活中隨便都可以看到水果,但對水果的用途、種類、生長的地方、都還不瞭解,因此,我們有必要讓幼兒對水果的內部構造、生長的地方和它的水裏的變化有所瞭解,加深對水果認識和了解。我們認爲選折此教材有一定的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的,既要符合幼兒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生活。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貫穿於一個教育活動的始終,對活動起着主導作用。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認知及情感兩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表達交流,又有相互合作的部分,目標爲:1)通過了解水果的名稱;2)嘗試運用句型I have___表達自己的所有物。3)鼓勵幼兒參與到遊戲中,按照遊戲規則進行遊戲。

根據目標,我們把重點定位於:感知水果的外形,瞭解水果的名稱。通過談話—水果分類—嘗水果—水果拼盤—運水果,五個環節有機聯繫,相互滲透,引導幼兒主動活動,擴展幼兒的知識經驗和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活動的難點是:幼兒要回憶生活經驗,將水果按顏色、形狀、吃法等進行分類和製作水果拼盤,主要通過小組商量和討論,自主操作,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我們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注重綜合性、活動性、趣味性、寓教育於遊戲之中。爲此,我們作了如下準備:1)經驗準備:活動前參觀過果園。2)物質準備:蘋果、梨子、香蕉、葡萄、柚子、香蕉等水果若干個;塑料盤子,塑料刀子、毛巾一組每人一套。削水果的工具、牙籤、運水果的小筐。錄音機,音樂磁帶、投影儀。布條、小禮品若干。情境創設:水果王國,背景是各種各樣的水果。

二、說教法:

新《綱要》提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因此,本次活動教師將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讓幼兒通過分組交流探索的結果,分組合作製作水果拼盤,分享共同合作的過程與結果,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1.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知識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

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請幼兒爲水果分類,主要是探索水果的外形和特徵,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活動是製作水果拼盤,讓幼兒在感知和認識各種水果的基礎上,提升經驗,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製作一個有特色的拼盤。

2

3.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了“水果王國”的世界,以水果皇后的形象出現,引起幼兒的注意。並結合秋收,引發幼兒融入到說水果名稱、分水果、嘗水果、運水果的情境中,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積極思考,動腦,以達到個性與素質的共同發展。

1、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本活動引導幼兒扮演各種水果娃娃,我扮演水果媽媽(媽媽食品)共同創編水果娃娃的動作,並組織玩《找水果》的遊戲,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活動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導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比一比從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是讓幼兒通過切、掰、撥等方法來發現水果裏果核的祕密。第三次是讓幼兒把水果放到水池裏發現水果沉浮的祕密並進行記錄。

3、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談話講解把實物或教具演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是通過觀看vcd讓幼兒更加直觀的理解各種水果生長的地方。

4、互動法:讓每一個幼兒都動起來,有師幼互動、幼兒之間的互動、幼兒與教材的互動。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除此,我們還適時的採用了交流討論法、賞識激勵法、審美薰陶法對話使幼兒從中獲得對水果祕密挖掘的認識和體驗。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更昇華了情感。

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渠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比一比、分一分、嘗一嘗、學一學、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潛移默化的讓幼兒對水果產生濃厚的興趣。

2.體驗法: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我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讓幼兒參與水果王國的水果宴會,並通過回答問題,分水果,嘗水果,做水果拼盤,運水果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沉浸在遊戲的樂趣中,體驗水果王國裏的快樂。

3.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第二次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分水果,引導幼兒按水果的特徵、外形進行分類。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協商、合作、嘗試不同的分法。第四次的活動中,幼兒能動手嘗試製作水果拼盤,有助於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和想象力。通過對作品,進行介紹和評價,拓展了知識面,提升了口語表達能力。體現了“以幼兒發展爲本”的理念。

1、多通道參與法:活動中,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比一比、嘗一嘗、學一學、說一說、等種感官的參與,活動中幼兒能在快樂在遊戲探索中獲得了知識。

2、操作法:在活動中讓幼兒通過切、掰、撥、挖等方法來發現水果肚子裏面的祕密。

3、觀察法:在活動中讓幼兒各種水果都放到水裏,通過觀察發現水果在水裏的祕密。

四、說教學程序:

一、激發興趣:(情境:水果皇后的邀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打扮成水果皇后的樣子,把幼兒帶到了神祕、新奇的水果王國,引發幼兒觀察水果的興趣。並通過回答水果皇后的問題:“你知道秋天有哪些水果?他們叫什麼?有什麼營養?”過度到下一環節。目標1能自然落實。

二、根據水果的特徵分類(爲水果王國的水果分家)

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我們爲每組幼兒提供了充足的水果,供幼兒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通過讓幼兒介紹,和集體小結的方式,鞏固對水果外形特徵和用途方面的認識。

三、品嚐分辨水果的味道(品嚐水果王國的水果)

感知完水果的分類,幼兒就會對水果的味道產生興趣了,因此及時的提問:你們想嚐嚐這些水果嗎?幼兒通過蒙眼睛品嚐水果,這樣大大增加了幼兒品嚐的興趣,這一環節充分滿足了,幼兒愛吃,喜歡吃的天性。同時滲透,水果營養多,富含多種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對人體有幫助,讓幼兒意識到多吃水果的好處。此環節主要落實目標3

四、製作水果拼盤

幼兒已經不滿足品嚐水果了,他們蠢蠢欲動,想自己親手製作一盤可口的水果拼盤。我們在每組提供了各種水果、塑料切刀、叉子、盤子等工具,讓幼兒動手操作,製作一盤有特色的水果拼盤。製作結束後,讓幼兒進行交流分享,將製作好的拼盤放在投影儀上展示,並向大家做介紹。此環節落實目標2

五、運水果

活動結束前,通過遊戲運水果,讓幼兒把水果王國的水果運回家,來延長幼兒對此活動的興趣。幼兒在吃了水果,動手製作水果拼盤後,需要運動。一個好的教學過程,是需要動靜交替的,因此,我們在最後一環節,讓幼兒動起來,用小筐將剩下的水果運回家,並以小組比賽的方式進行。請幼兒將剩餘的水果帶走,既是爲水果皇后幫忙的表現,又達到了運動的效果。相信幼兒對水果會產生持續的興趣,從中生成出更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活動。

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蘇教版第十冊的一篇介紹火星知識的文章,說明火星與地球有若干相同之處。文章在總述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之後,重點介紹關於火星上水的 來源的兩個推測,至於火星上是否有存在生命,仍然是個“謎”。本文八個自然段,可分兩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點明火星被稱爲地球的“孿生兄弟”的緣由,推測火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這一段圍繞着“孿生兄弟”展開來寫的。

第二段(第二至八自然段):圍繞水和生命具體介紹火星的情況。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可分兩部分。一部分圍繞“水”來寫:寫了火星曾經有水,續寫火星上水的來源,再寫火星上水不能留住的原因。另一部分圍繞“生命”來寫:先寫從火星表面找到生命已屬渺茫,繼寫火星地表下可能有有水,相應地可以孕育出生命來。最後,對火星可能有生命正是科學家進行探索的火星之謎。

(二)教學目標:

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效率的前提和關鍵。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我制定以下3點教學目標:

1、技能目標:能有感情的讀課文,學生能自學掌握本課生字新詞,培養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

2、知識目標:理解火星的基礎知識,初步認識設問和比擬的修辭手法。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祕的興趣,培養我們熱愛科學的志向。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有關火星的基礎知識。2、領會本文用詞準確嚴密的特點。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說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巧設作業,檢查學生掌握生字詞情況,培養學生自學生字的能力。

2、初讀課文,理清層次。

3、學習第1至5自然段,懂得“火星與地球的相似之處,及其水的來源。

教學重、難點:懂得火星和地球的相似之處及其水的來源。

二、說教法、學法。

教學過程要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注意學生的參與,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力達到目標。

(一)、教法。

1、自讀自悟法:先從從題目入手,讓學生讀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然後自讀課文,理清文章層次,理解課文說明順序。

2、品詞析句法:通過句式的推敲,透過相關詞語,理解本文用詞準確嚴密的特點,認識設問和比擬的修辭手法,領悟文章的內容。

3、以讀代講法:通過反覆的朗讀,熟讀成誦,從讀中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人們爲什麼八地球和火星稱爲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弄明白兩者之間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

(二)、學法

運用讀、疑、思、劃、議、說等方法,以及同學互學、互議等形式,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變“教堂”爲“學堂”。

三、說教學流程

(一)、揭題解題,激疑導入。

1、板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讀課題)

理解“孿生兄弟”的意思(同一胎出生的兄弟)。

2、齊讀課題,提問:

(1)同學們你們讀了這個題目,想知道些什麼問題?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培養求異思維能力,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2)破折號有什麼作用?

(二)、初讀課文,理清層次

1、爲什麼說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哪個自然段回答了這一問題?請同學們帶着問題認真默讀課文,然後用筆劃出有關的句子。(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2、其它自然段跟我們介紹了哪些問題?再讀課文,同桌討論。(學生只有熟讀課文,才能與教師、文本進行對話,才能做到自主閱讀。)

①火星上的水哪裏來的?

②火星上原本有水,後來怎麼就沒了?

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還是一個謎。

(三)、精讀課文,深入探究。

學習第一自然段

1、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交流:(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A、這一段中作者是怎樣介紹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它們有哪些同樣的地方?結合講解破折號的作用。

B、科學家還根據這些同樣的地方推測了什麼?結合講解“推測”。(根據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2、反饋交流(教師與學生對話)

學習第二自然段

1、同桌討論以下問題:

這些推測有沒有科學根據?從課文哪些語句可以知道是有科學根據的?

2、個別同學讀第二自然段,全班同學讀。

學習第3—5自然段

1、過渡話:從以上語句可見,火星有水的推斷是具有科學根據的。那麼,火星上的水哪裏來的?接下來我們讀一讀第3—5自然段,然後用筆劃出關鍵的語句。

2、讀句子比較。

(1)也許是持續了數億年的彗星和隕石風暴,給兄弟倆送去最初的水。

(2)與地球一樣,火星上的水可能還有另外一種來源。在兄弟倆誕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經潛藏在一些礦物種了。

①去掉“也許”、“可能”兩個詞讀句子,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嚴密性。

②簡介“彗星”、“隕石”。

3、最初,火星和地球有沒有水呢?當時的火星跟地球是怎樣的?讀語句回答(沒有水、荒涼寂寞、常遭襲擊)結合句子講解“家常便飯”。

(四)、小結留疑

火星與地球,同是行星,環境相似,水的來源相似,爲什麼地球的水不但能留下來,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呢?原本可能比地球上的水還多,爲什麼沒有留住呢?回去讀課文,下節課我們完成這個問題。

(五)作業設計:

1、把本課中你自認爲難寫的字、難理解的詞寫在作業本上。(培養學生自學生字詞的能力)

2、把課文讀3遍,然後完成自學手冊第三題。(鞏固本課的學習內容)

四、說板書設計: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