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範文彙編10篇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範文彙編10篇

說課稿 篇1

對於本課《磁鐵有磁性》的教學設計,我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深挖教學內容,調整探究順序”。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探究活動1——磁鐵能吸引什麼?

讓學生先猜測,然後在一大堆物體中用磁鐵找出能被吸引的物體名稱,說說他們的製作材料。我改變書本上原有的對比式實驗記錄單而設計成現在的強調主題的樣式,主要是要把學生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的製作材料上來,而減弱其他材料的負面影響。

在實驗後讓多位學生來回答探究的第一個問題——磁鐵能吸引什麼,從而來強化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磁鐵能吸引鐵的性質叫磁性。

接着用磁鐵吸引裏面裝有回形針的信封,設置疑問:“老師的磁鐵怎麼能吸引紙做的信封呢?”從而進入本課教學的第二部分

探究活動2——磁鐵隔着物體還能吸鐵嗎?

讓學生上講臺演示磁鐵隔着木片、塑料片、玻璃和鐵片能否吸鐵,發現磁鐵隔着鐵片卻不能吸鐵,得出“磁鐵隔着一些物體也能吸鐵”的科學概念,並強調“一些”的含義。

我要深挖的教學內容,就是磁鐵隔物吸鐵的現象。其實學生對於磁鐵有磁性和磁鐵能隔物吸鐵的現象早就有所瞭解,停留在這個粗淺層面上的探究,對於學生和我們科學教學的發展都沒有太大的意義。

所以我深挖磁鐵的吸引能力與隔開物體的多少之間的關係,並採取倒敘的方法,用實驗記錄單和照片來引導學生對於本實驗的設計和假想。

通過這張實驗記錄單,第一要讓學生明確需要選擇實驗的器材——磁鐵,回形針和40張紙片,並讓學生解決紙片的問題——利用科學書本。

其次要讓學生明白實驗的操作順序

——依次是隔開10張、20、30、40張紙片進行實驗,並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針數量記錄下來。

通過這張實驗照片,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實驗的注意事項,紙要拉平拉緊,要注意頁數與張數的區別,回形針要掛直不搖晃,要逐步減少,以減小實驗誤差等。還要讓學生比對照片,在小組內分好工作,2人拉紙,1人掛針,1人記錄。

這樣,經過選擇實驗器材、掌握探究順序、注意操作要點、有效分工合作4個步驟,就形成了一個完整、有效,並具有很強操作性和指導性的實驗計劃了。

學生運用自己的實驗設計,得到實驗數據,並綜合各組的數據,共同得出“隔開紙片的張數越多,磁鐵能吸引回形針的個數越少”的實驗結果。

當然本環節最主要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得到實驗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直觀、簡潔和有效的引導下,形成實驗的思路和設計方案,增強學生合理選擇實驗器材,藉助身邊事物進行探究,能抓住實驗要點並團結合作、合理分工的素養,提高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我要調整的教學內容,可以認爲是本課的第三部分——就是用磁鐵識別鐵製品的環節。

教材原來把此環節安排在學生驗證磁鐵能吸引鐵的實驗之後,但是教材提供的材料——硬幣,其成分顯然要比鐵這單一成分複雜的多。我們知道,製造1元硬幣的材料主要是鐵和鎳,而鐵和鎳都能被磁鐵吸引,所以用磁鐵吸引1元硬幣並不能說明1元硬幣就是用鐵做成的;5角硬幣有兩種,均爲黃色,學生直覺爲銅。雖然老版的5角硬幣材料的確爲銅,但新版的材料爲鐵心渡銅。所以看似一樣的兩個5角硬幣,被磁鐵測試卻有不同的結果——一個能被吸一個卻不能。磁鐵怎麼能吸銅?所以容易對學生剛樹立的概念產生衝擊,而且磁鐵能吸引鐵心渡銅的5角硬幣,不僅需要磁鐵能吸鐵這一概念的支撐,還需要磁鐵能隔物吸鐵的理論爲基礎,所以我調換了此環節的教學順序,在得出了兩個概念之後,並利用學生課外去查閱資料,才能讓學生理解本環節的教育內涵,才能理順學生的思維,沿着他們認識周圍世界的認知規律而逐步前進。

前備後拓、深挖細磨,我力求呈獻給大家的,將是一節平實而不是浮誇的,平時而不是刻意的,平視而不是俯視,不是凸顯教師的科學課。

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空氣的熱脹冷縮》,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首先我來說說教材,《空氣的熱脹冷縮》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研究了液體的熱脹冷縮之後,讓學生開始關注並研究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教科書將該課知識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第二部分是怎樣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二、說教學目標

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探究“空氣的熱脹冷縮”性質是比較具有挑戰性的活動,學生們的好奇心以及動手的慾望會讓他們對本課的學習內容很有探究的熱情。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科學概念: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熱脹冷縮現象與物體內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2、過程與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準確描述和交流實驗現象,嘗試用“模型”解釋現象。

3、情感、態度、價值觀:對熱現象產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

教學難點: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象

三、說教法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周圍的世界有着積極的探究欲,課堂應該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本着這樣的宗旨,我主要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觀察比較法、啓發引導法。

爲了更好地引導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學生的參與性,我本節課主要採用了小組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實驗和模擬活動,去發現、去體會、去揭示性質。

四、說教學準備

每組準備:錐形瓶、氣球、燒杯3個、熱水、常溫水、冰塊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設施一套、空氣與水熱脹冷縮對比設施一組、滴管、紅水、冰塊、熱水瓶、課件等。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理解能力我將本節課設計爲四大板塊 。

(一)複習舊知,引出主題

我先出示一個裝有紅墨水和玻璃細管的裝置,詢問學生這個裝置老師在研究什麼問題時用過?這樣能夠喚起學生上節課所學的“熱脹冷縮”知識,既是對舊知識進行復習,也爲探究“空氣的熱脹冷縮”性質埋下伏筆。接着我把瓶子裏的水倒掉,並擦乾,詢問學生:瓶子裏還剩什麼?在學生回答還有空氣之後再問,你覺得空氣也像水之類的液體一樣也具有熱脹冷縮的現象嗎?學生進行猜測後,進入新課的學習:到底空氣有沒有熱脹冷縮的現象呢,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證實我們的猜測呢?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如何才能讓學生通過探索,得出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呢?”因爲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難點,我主要採用了實驗演示和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突破的,讓學生在教師的啓發引導下,設計實驗方案並動手驗證的方式來進行。

1、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

首先,爲了把學生引入探究中,我有目的的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空氣是流動的,又是看不見的,我們該如何設計實驗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氣受熱、受冷後體積的變化情況呢?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我們要解決三個問題,課件出示:

(1)準備藉助哪些材料幫助我們“觀察”空氣的體積有沒有發生變化;

(2)準備用什麼方法讓空氣受熱、受冷;

(3)猜測可能產生的現象。

然後我讓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學生通過討論,初步提出了自己的設想,並集體彙報“要把空氣裝到瓶子裏,讓瓶內的空氣受冷(或受熱),然後觀察空氣的體積變化情況,再根據現象推斷空氣是否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通過小組討論和閱讀課本提示,學生還想到了,要看到原本看不見的空氣體積的變化是需要藉助其他的物體的,想到了在瓶口上套一個氣球,皮膠等多種方法來試一試。這時我放手讓學生大膽去嘗試,來進行實驗操作。我從旁指導,並強調學生一定要注意安全。很快學生就有了結論,並填寫好了實驗記錄:空氣受熱時,氣球會 鼓起來 ,說明空氣體積 膨脹了 ;空氣受冷時,氣球會 凹進去 ,說明空氣體積 收縮了 。

2、比較水和空氣的熱脹冷縮

在觀察了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後,還希望學生能對空氣和水的熱脹冷縮現象作一比較。因此教材內容中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要學生思考:“與水相比,空氣的熱脹冷縮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所以我設計了一個對比實驗:

在兩支相同型號的試管內分別裝進紅水和空氣,再在試管口都塞上一個帶玻璃導管的橡膠塞,並在裝空氣的試管上端的玻璃導管內注入一段紅水,調整紅水的位置,使其與另一支試管中紅水的液麪頂端相平。

請一位學生分別用兩隻手握住兩支試管一會兒,用手心熱量給試管內的水和空氣加熱,觀察比較兩支試管液麪上升的速度有什麼不同?

當實驗演示完畢後,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空氣受熱後膨脹,將水擠了出來,而且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比水更明顯。通過以上的幾個環節,學生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很好的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和與人合作的能力。

(三)模擬遊戲,解釋現象

當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活動建構起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後,會產生“爲什麼空氣受熱會膨脹,受冷會收縮”的問題。而“解釋空氣熱脹冷縮的原因”是本課學生認知上的一個難點,怎樣才能讓學生建立這樣抽象的概念呢?閱讀教材P35,瞭解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遊戲,嘗試在班級內完成。討論交流:

(1)同學們都緊挨着站在教室中間不動的時候,和每個人都起勁兒地跳躍時,哪種情況下佔據的空間大?

(2)從遊戲中,你們明白了什麼?你能解釋水和空氣的熱脹冷縮現象嗎? (3)物體的熱脹冷縮是怎樣引起的?我們能建立自己的假說嗎?

這時我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模擬活動,把一種抽象的運動用直觀的“模型”表達出來。在遊戲中,我注重讓學生體會“微粒”的運動、“微粒”的距離、和圈的大小、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在遊戲中體會、感悟、理解其中的含義,從而加強直觀感受和對空氣熱脹冷縮的本質的理解,建立起學生自己關於“熱運動”的認識。最後用課件展示:原來,常見的物體都是微粒,而微粒總在那裏不斷地運動着。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當物體吸熱升溫以後,微粒加快了運動,微粒之問的距離增大,物體就膨脹了;當物體受冷後,微粒的運動減慢,微粒之間的距離縮小,物體就收縮了。

這樣的一個教學過程,從讓學生動一動,由體驗而感悟,由感悟再遷移,完成了學生思維的提升。

(四)鞏固落實,拓展延伸

科學課取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指導學生把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如何在生活中運用,也是科學課的重要任務之一。爲了體現所學知識的實用價值,我設計了這樣的幾個問題。 課件出示:

1、乒乓球被踩癟了,你能幫助老師讓它恢復原狀嗎?

2、夏天給自行車輪胎打氣時,氣不會打得太足,爲什麼?

這樣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得到了落實,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通過以上幾個教學環節,我培養了學生觀察、思考、想象的能力,整節課自始至終不脫離學生的嘗試與體驗,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並領悟到了空氣的熱脹冷縮的應用價值。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既有我的一些小小體驗,同時也存在很多不足,懇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鴨子和白兔請客》是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課文講了鴨子和白兔互相請客的事。首先寫白兔請鴨子到家做客,用鮮嫩的草芽和菜葉來招待鴨子,但鴨子很不高興,認爲白兔太小氣;再寫鴨子請白兔到家吃飯,用田螺、泥鰍招待兔子,但兔子不愛吃這些東西;最後鴨子明白自己錯怪了白兔,因爲自己喜歡的東西別人不一定喜歡。課文采用擬人的手法,寫得生動而富有童趣,滲透了友愛`善於理解他人的教育思想。教學重點除了識字和練習分角色朗讀之外,就是讓同學從讀中感受到要善於理解他人,明白“自己喜歡的東西別人不一定就喜歡”這個道理。全文共五個自然段,語言淺顯易懂,因此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隨文識字,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及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的:

1. 認識10個會認的生字及會寫7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育學生善於理解他人,明白自己喜歡的東西別人不一定就喜歡這句話的含義;

4、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能力;

這篇課文分爲二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自學生字詞,並指導書寫五個生字。這裏我就單說第二課時:完成教學目標的2、3、4條及指導書寫2個生字。

二、說教法

根據教學目的,從教材實際,學生學情出發,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在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過程中,主要突出兩中教學方法:

1、討論教學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做引導者,能根據情境,讓學生自由討論,在不斷討論中,產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交流各自看法。形成統一認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相機展開討論:1、看圖說說鴨子和白兔互相請對方吃了什麼?他們喜歡嗎?2、聯繫實際說說“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別人不一定也喜歡”的意思。3、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說“過些日子鴨子請白兔吃飯會吃些什麼?”等幾個問題。

2情感朗讀教學法:

《大綱》指出:“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課採用的是擬人的修辭手法,語句淺顯易懂。所以,我沒作較多的講解,而是採用多種朗讀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內容,掌握規範的書面語言,從而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如:同桌合作朗讀,互相指導,取長補短;分角色朗讀及重點段的朗讀等個性朗讀訓練。這樣,學生如果感情把握好,自然而然也就感受到要善於理解他人,明白了道理。

三、說學法

根據以上的教學方法,學生可採用“議一議、說一說,讀一讀”的方法完成本課學習任務。“議一議” 讓學生結合插圖展開討論,“說一說” 說說圖上都畫了些什麼?他們在幹什麼?“讀一讀 ”找出課文中對應的自然段,進行不同方式的朗讀。這樣,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真正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

四、說教學程序

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學程序安排得科學合理,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及訓練重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用以下幾點教學思路:

(—)複習生字,激趣導入:

1、出示生字卡片,讓學生說說哪些字認識了,哪些字不認識。不認識的再加以鞏固,然後給予組詞。

2、說說這節課你想做些什麼?或想知道些什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結合插圖,、展開討論:

1、 鴨子到白兔家做客,白兔請鴨子吃了些什麼?鴨子喜歡嗎?看插圖1討論並說一說。

2、 白兔到鴨子家做客,鴨子請白兔吃了些什麼?白兔喜歡嗎?結合圖2討論並說一說。

(四)仔細體會課文內容,朗讀感悟

找出跟插圖對應的自然段,重點指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朗讀,有個別朗讀,小組朗讀,分角色朗讀,全篇讀,重點段讀,重點句讀,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課文結束後,我還給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朗讀的任務:1、你找出一句最難讀的句子,說說爲什麼最難讀?2、找出一句課文中你讀得最好的句子,說說好在哪裏?3、找出一句課文中你不理解的句子,說說你不明白在哪裏?這樣學生對課文理解就更深入了。

(五)歸納全文,進行課外延伸。

說一說鴨子和白兔互相請客後明白了什麼?並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喜歡的東西別人不一定也喜歡”這句話的意思,從而使學生學會善於理解他人的道理。

(六)指導書寫

讓學生說說書寫“這”和“家”兩個字時應注意哪些地方。你要怎樣寫才更漂亮。並讓學生在田字格中書寫兩個。

五 說板書

鴨子(簡筆畫代替):草芽、菜葉

不喜歡

白兔(簡筆畫代替):田螺、泥鰍

(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別人不一定也喜歡)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二年級第18課,這是一篇老課文,在新課程改革之後保留下來不多的課文之一。本文用字簡煉而且準確,語言優美而生動,是一篇很富表現力的文章。爲我們描繪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自然景象。

1、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1)會認本課時的4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後的景象。

(3)聯繫生活,培養學生有觀察天氣變化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認讀4個生字,重點指導書寫 “垂”“。

2、聯繫生活感知,感情朗讀雷雨的描寫。

二、說學生

二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徵,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住,並能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中體驗,感受。同事也比較多積累了不少下雷雨的情景,因爲我們是在南方,雷雨時很常見的自然現象,這也是學習本科的有利因素。

三、說教法;

1.“創設情境,自主識字”

(1)藉助拼音齊讀,

(2)小老師領讀,

(3)同桌互讀,

(4)仔細分析,組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經驗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見過雷雨嗎?雷雨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雷陣雨,誰能說說雷雨是什麼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雷雨。(板書課題)(二)、看圖,瞭解課文內容

(二)初讀課文,讀正確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課文。要把字音讀準確,不會的字多讀幾遍;再把句子讀通順。

2.用生字詞卡片檢查學生的識字情況。

(可指名讀、齊讀、分行、分組比賽讀)

3.檢查學生讀課文情況,指名讀指定的段落,糾正丟字、添字和讀破詞、破句的現象。

(三)再讀課文,讀流利

1.練習把課文讀流利。先自己讀兩遍,讀得準確,做到不丟字、不添字、不重複、不唱讀。

2.標出自然段,在小組內讀,每人讀一段,看誰該得正確,讀得流利。

3、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你喜歡課文的哪一段,請把它流利地朗讀一遍。

4、賽讀課文。男女生賽讀、小組賽讀。

(設計意圖: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充分地讀書,把課文讀流利,爲下節課做好準備。)

(四)默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默讀,思考:每個自然段寫什麼?哪幾個自然段寫雷雨前的景象?哪幾個自然段寫雨中的景象?哪幾個自然段寫雷雨後的景象?兩幅圖分別寫的是什麼時候的景象?

2.小組討論、交流。(第1- 3自然段寫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寫雷雨中;第7-8自然段寫雷雨後。第一幅圖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圖是雷雨過後的景象。)

3.課堂拓展:讓學生說說,他自己在雷雨是觀察到了什麼讓學生說一說。然後再把說的寫下來。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課標要求:

能熟練的口算表內乘法。能運用數與數的運算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實際意義做出解釋。

教材分析: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乘法、會歸納乘法口訣、並熟練地掌握了2~6的乘法口訣、會用乘法口訣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7的乘法口訣通過拼七巧板的活動,得出連加的結果,並用列表的方式呈現。8的乘法口訣讓學生觀察熟悉的軍樂隊列隊圖,得出連加的結果後呈現在數軸上。在理解並熟記了2~8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本單元第一個用乘法解決的實際問題,同時滲透了單價、數量、總價的數量關係。在學習9的乘法口訣時,教材通過觀察、分析龍舟賽,並在此基礎上以袋鼠連跳的方式在數軸上呈現連加的結果,同時滲透了點與數一一對應的關係。爲了進一步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教材呈現了“去科技館租客車是否坐得下”的用乘法解決的實際問題。本單元爲後面學習表內除法和多位數乘、除法奠定了基礎。本節課的整理和複習,不僅是對本單元知識的鞏固,更是對後續學習的鋪墊,對解決問題能力,尤其是解決問題的經驗和策略能力的提升。

學情分析:學生對口訣表有一定的理解,難度不是很大。有一部分孩子能夠自己找出乘法口訣表中的規律,但找不全。可利用數形結合與遊戲的方式幫助記憶。

複習目標

1.通過整理乘法口訣表,促進對乘法口訣的正確記憶與熟練應用。

2.知道利用表格整理知識比較清楚,並利用規律整體記憶全部乘法口訣,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會運用乘法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

複習重難點

重點:整理乘法口訣表。

難點:正確、熟練地進行口算,運用乘法口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和學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2~9的乘法口訣。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準備採用以下的方法:

情境激趣法:《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我想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在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把學生自然的帶入課堂。

優化探索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通過觀察,小組煥中討論交流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不同的解決方法,體現方法多樣化,從而選擇最優算法,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靈活操練法:設計生動活潑的練習形式,讓學生獲得一些解決簡單問題的方法,同時體驗成功的快樂。

多媒體協助法:將區多媒體融入到課堂當中,讓學生感覺到課堂的直觀有趣和充實。

三、說學習過程

(一)課前設計

複習任務

1.第六單元的學習已經結束了,你都學會了什麼?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思維導圖、表格等)把這個單元所學知識進行整理,並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個單元你學習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2)你認爲最重要的是什麼?最困難的是什麼?

(3)你能把學過的乘法口訣編制在一個表格裏嗎?

2.背誦九九乘法表,請家長檢測掌握的是否熟練。

(二)課堂設計

1.導入

第六單元的結束意味着所有的乘法口訣我們已經學完了,應該熟練地掌握並且會運用,如何使所學知識更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呢?這節課我們就對這個單元的知識進行整理和複習。

2.交流成長檔案

①課前同學們已經將本單元的知識進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整理,下面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爲單位交流課前複習任務一,並完善自己的整理,然後推選一位同學的作品進行展示。

展示小組作品,交流預習任務一的三個問題。

a.7的乘法口訣:編制7的乘法口訣,熟記7的乘法口訣。

8的乘法口訣:編制8的乘法口訣,熟記8的乘法口訣。

9的乘法口訣:編制9的乘法口訣,熟記9的乘法口訣。

解決問題:單價×數量=總價;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解決問題。

b.在小組內展示自己編制的乘法口訣表。

②所有的乘法口訣我們已經學習完了,下面是亮亮整理的乘法口訣表,仔細觀察並回答問題。

a.說一說亮亮是怎樣整理的,再把餘下的口訣補充完整。(橫着看,豎着看)

b.任意指一句乘法口訣,說出用它可以計算什麼乘法算式。

3.結合梳理,完成思維導圖

根據剛纔同學們的交流,我們已經把這個單元的知識進行了很好地梳理,看(出示思維導圖),是不是看起來就更明瞭、更清晰了?這樣的梳理可以幫助我們回顧反思,更好地掌握知識。希望同學們在今後每個單元學習之後都能養成這樣梳理的好習慣。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與基本處理。

《各種各樣的花》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四下“新的生命”這一單元中的第二課。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油菜花開了》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花的知識。課文分“花的專題觀察”、“花的觀察”報告會、“這是一朵完全花嗎”三部分。爲了促成科學課堂的自主生成,在設計教學時,我把“這是一朵完全花嗎”和“花的觀察報告會”這兩部分內容互相融合,引導學生在報告會中學習“這是一朵完全花嗎”這一部分。

2、教學目標的確定。

現代教學論告訴我們:教學目標的確定可以從知識本身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知識的能力價值,教育功能四個方面加以考慮。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及本節課的地位,依據科學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能自己設計有關的專題研究,完成專題研究活動,並能將研究結果以表格、圖示、文字等方式呈現出來。能以報告會的形式大膽表述自己的研究結果。

(2)、在進行花的專題觀察活動中能形成自覺愛護生命,保護環境的情感體驗,在課後有繼續探究的濃厚興趣。

(3)、知道什麼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單性花和兩性花。

3、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的確定。

《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能自己設計有關的專題研究,完成專題研究活動,並能將研究結果以表格、圖示、文字等方式呈現出來。能以報告會的形式大膽表述自己的研究結果。當然,由於四年級的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學生還不能設計出很好的研究方案,因此,我確定的教學難點是在活動中讓學生想出觀察、調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爲了體現科學教學的這一理念,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努力讓學生自己確定探究專題,自己制定研究計劃,自己動手研究,通過這種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來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三、說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課件播放《花的欣賞》的錄像,學生欣賞。

2、教師問:從錄像中你知道了什麼?

3、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隨機板書課題:各種各樣的花。

之所以在課的開始用影視來引入課題,是因爲四年級的小學生對影視具有比較特殊的興趣。通過觀看《花的欣賞》的錄像,不僅能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從課外的活動轉到課內的課堂上,還能讓學生從錄像的解說中增加一些有關花的知識,這也爲這一節課研究花作了一些鋪墊。

(二)、確定專題,動手研究。

1、教室裏擺放了這麼多的花,你想研究花的哪些問題呢?

2、學生彙報,教師板書專題。

3、師生共同分析各個專題,確定能在課堂上研究的專題。

4、小組討論,確定一個研究專題,制定研究方案,並填表。

專題研究記錄卡

研究的專題

研究的主要方法

成果展示的形式

5、各小組交流彙報研究方案(邊交流邊完善方案)。

6、你們認爲在專題研究時還要注意什麼?(引導學生說出:不採摘、不損傷花朵)

7、小組合作,動手研究。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經歷了“提出專題——分析專題——確定專題——制定方案——動手研究”等一系列科學研究的過程,這樣設計的意圖,在於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科學的能力。

(三)、彙報交流,獲取新知。

分組彙報交流,在交流中注意以下兩點:

1、研究相同專題的組可以互相補充。

2、在學生彙報時,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彙報藉機引導學生學習“這是一朵完全花嗎”這一部分內容。

這一環節包含了教材中的兩部分內容:一是“花的觀察”報告會,二是“這是一朵完全花嗎”。在教材中,這兩部分內容的呈現是有先後順序的。那麼,我在設計教學中爲什麼把“這是一朵完全花嗎”融合到“花的觀察”報告會中呢?《課程標準》告訴我們: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作爲本課學習的對象——四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學習了近兩年的科學,具備了最基本的科學探究能力。在教學中,只要教師給學生提供南瓜雄花和南瓜雌花,學生在第一部分的專題研究中是不難區分出它們的異同的。這樣的設計,有利於促成課堂的自主生成,能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四)、交流小結,課後拓展。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2、對於花,你還有什麼問題?讓我們在課外時帶着這些問題走進大自然美麗的花叢中吧!

《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教師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引領學生到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去學科學用科學。這樣的結尾,有利於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向課外,能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習慣的養成。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主要介紹我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唐朝,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可以借鑑唐太宗的治國措施。同時,幫助學生掌握客觀、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科舉制度的發展演變,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終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講授唐太宗和“貞觀之治”,聯繫隋朝的歷史,說明傑出人物對歷史的發展所起到的推動作用;唐太宗的節用戒奢,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比較突出,對新事物的興趣相對比較濃厚。但是,他們理解抽象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弱,特別是辯證思維能力基本上還未形成。因此,教師在教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的教學素材,分析問題也應該做好具體事例的鋪墊,否則,學生將難以理解。

三、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主要採用講授法,同時也結合比較法、啓發式等。

2、說學法:閱讀法、課堂討論、歸納分析。

3、分析學生:由於初一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有限,不能準確的分析歷史事件和客觀的評價歷史人物,容易扭曲歷史的真實性。因此,必須同時結合知識要點加以分析,幫助學生對歷史有正確的認識。

四、說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簡述隋亡的原因,由開國皇帝李淵引入唐朝的歷史內容。

(二)講授過程

A部分:唐太宗李世民

1、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先向學生介紹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蹟,幫助學生對李世民的生平有更多的瞭解,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2、檢查預習任務即(唐太宗統治時期的社會景象)學生對貞觀政績進行表述交流,教師播放視頻。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貞觀之治”爲中國歷史上不可多見的強盛時期。並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由問題唐太宗憑藉什麼使唐朝進入如此繁盛的時期進入課本第二個內容的學習。

B部分:唐太宗奠定“貞觀之治”的政策措施

1學生閱讀教材,先獨自思考,後分組討論。由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加以引導,最後得出結論即節用戒奢,招賢用能,虛心納諫三方面。

2教師釋疑,對於此三個問題的講解方法基本一致,都是由唐太宗的話引入,然後提問,學生閱讀相關文字,思考並作以回答

3、我就詳細說一下招賢用能,先以唐太宗說過的一句話“爲政之要,惟在得人”引入。然後設置問題:你知道唐太宗在位時期任用哪些有才能的人?讓學生憑藉課外得到的有關知識(例如電視劇《隋唐英雄傳》),舉出唐太宗重用的人才,如魏徵、房玄齡,秦瓊等。然後結合小字部分,讓學生閱讀討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唐太宗的知人善任。爲了培養和選拔更多的人才,唐太宗沿用了隋朝的哪種選官制度?是第二個問題,學生閱讀文本,思考分析概括,相關的科舉制度的概念,演變,作用這些知識都得到解決。

C部分:總結評價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調整了統治政策。他節用戒奢,招賢用能,虛心納諫的政治措施是導致貞觀之治出現的重用因素,當然,也包括他在經濟,民族,對外政策的一系列舉措。

D課堂練習,圍繞學習重點設置,分選擇,簡答兩種。

五、說教學效果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唐太宗的治國思想及主要政績,領會“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同時,也正確評價唐太宗,提高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板書設計:

節用戒奢

唐太宗 招賢用能 貞觀之治與貞觀之治 虛心納諫

課堂練習;略

教學自我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內容豐富的多媒體課件作爲輔助,通過播放視頻和展示圖片,爲學生的課堂學習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歷史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採用問題教學法、討論法、等形式的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由於剛剛接手歷史,對於教材還有把握不準的地方,難免出現一些錯誤,望各位同事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說“屏”》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五篇課文。這個單元所選的課文,主要介紹了中國在其悠久歷史,豐富文化中獨具特色的幾個精華,包括園林建築,名勝古蹟。共安排了五篇課文,其題材豐富多樣,主題集中,《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範的說明文,《橋之美》《說“屏”》則是帶有一定說明性的小品文。

《說“屏”》 是一篇比較輕鬆.隨意的小品式說明文。對於屏風,作者不是從專業者的角度,而是從欣賞者的角度,介紹了屏風的實用功能和藝術裝飾功能,作者的看眼點在於對屏風的使用和設置方面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藉此喚起建築師.傢俱師乃至使用者的注意,期望屏風在今天得到更好的使用。這篇課文特點鮮明,不能只把它當說明文來教,教學中應強調訓練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體會小品文語言優美的特點。教學擬用一課時完成。

二、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屏的相關知識。

2.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說明對象及特點,提高說明文的閱讀能力。

3. 以屏風爲媒介,激發審美情趣,體會作者的感情。

4. 學習引用說明法,感受語言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過程和方法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把握說明對象及特點,豐富學生的科學知識,提高他們的說明文的閱讀能力和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文章內容,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以屏風爲媒介,激發審美情趣,體會作者情感,培養學生熱愛和保護祖國文化的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說明對象及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對屏的感情,揣摩語言,感受濃濃的詩意和韻味。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學習說明已有一段時間,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說明文的知識,掌握了簡單的學習說明文的方法。《說“屏”》是一篇語言優美,比較輕鬆.隨意的小品式說明文。但很多學生對屏這一具體事物缺少直觀性的瞭解,因此,教學開始,教師可通過用多媒體展示屏風的圖片,增進學生直觀性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對於屏的學習和探究興趣。文中幾處關於屏的古詩詞,學生不易理解,可在課前佈置學生查工具書理解詩詞大意。

五、教法和學法:

教法:“點撥引導法”和“讀——賞——移”三步教學法。

學法: 自讀法、自主探究法和討論交流的方法。

六、教學準備:

爲了拓寬課堂,實現生活、語文、課堂的對接,體現大語文觀,實現綜合學習,在上課之前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流程:

我的教學過程由情境導入、學習新課、拓展延伸、佈置作業,四個板塊組成。

第一板塊: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新課標》要求我們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

興趣就顯得尤爲重要。鑑於此,我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口技》中的句子引出屏的作用。要求學生說說屏的作用,初步感知屏。使學生主動自覺地進入下一板塊——新課學習。

第二板塊:學習新課,瞭解“屏”

這一板塊主要由我是記錄員,我是解說員,我是評論員,我是收藏家四部分個環節組成。

環節一:我是記錄員

在這一環節中我通過多媒體展示,讓學生了解課文作者,解決文中的疑難字詞。

1.介紹作者

陳從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築園林專家,並擅長文、史,兼工詩詞、繪畫。著有《說園》等。

2.解決字詞

字詞注音,根據意思寫詞語。(多媒體展示)

環節二:我是解說員

這是本課的重點,旨在突破重難點,從而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

在此環節,要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學習訓練。

1. 感知文意

學生自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2. 成果展示

學生以解說員的身份,向大家講解課文介紹了哪些有關“屏”的知識?

學生獨立思考後回答,但由於理解能力的限制,回答還不夠全面,其餘學生交流、補充,然後明確。教師歸納,展示板書內容。

環節三:我是評論員

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主要解決兩個問題:

1.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對屏風的感情?

採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討論、交流的學習方法,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鼓勵他們在交流、啓發、展示自我中主動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環節四:我是收藏家

學生展示蒐集的有關屏的詩句,教師補充。

第三板塊:拓展延伸、學習民族文化

我是推銷員

如果你是一名推銷員,要想推銷自己的商品,你認爲需要抓住哪些特點,運用什麼方法,怎樣說才能快速地售出你的商品?(扇子或燈籠)

在這一板塊,我先讓學生思考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沒有和“屏“類似的物品,併爲這件物品做最簡單的介紹。這樣的教學設計,其目的是讓學生養成積累的習慣,並能將所學的內容加以拓展,體會其中聯繫,從而實現知識遷移。

第四板塊:佈置作業

1.結合文章內容,爲“屏”設計一段解說詞。

2.從多媒體顯示的圖片中任選一種,寫一篇小的說明文。(要求把握物品的特徵,用途及歷史文化意義)

八、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突出了這節課的重、難點,起到了歸納、小結的作用。

說“屏”

說明內容:屏的作用,屏的分類,屏的設置

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方法:分類別、引用、舉例子

表達情感:嚮往、喜愛、讚美

說課稿 篇9

珠海北大附屬實驗學校 彭卓贇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回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熱愛科學”。本文是一篇充滿童趣又生動形象的科學童話。文章以兒童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解釋了回聲這一物理現象。本課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聲引來了另一隻“小青蛙”,還調皮地學他說話。在青蛙媽媽投石擊水,用水波和聲波相比的巧妙指點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聲的原理。本文是激發孩子們從小熱愛科學,探索大自然奧祕的極好教材,也是對學生進行詞句訓練、朗讀訓練的重要憑藉。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

本次說課第二課時目標爲第2、3點。

3、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不同語氣。

難點:瞭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二、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教育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新課程理念和二年級學生的生活實際,本次教學通過動畫實驗展示創設一定的情境,以做促讀,以讀促思,讀悟結合,來組織教學,多方位組織、點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觀察、想象、小組學習等活動,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交流、合作,提高閱讀能力。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字詞,談話導入:

1、拍手讀兒歌,裏邊藏着所有要求會認的字。(小青蛙“呱呱”叫,聽到回聲好奇怪。媽媽帶它跳上岸,扔下石子做實驗。波紋圈圈去擴散,碰到岸邊又返回。小青蛙,開心哩,蛙聲回聲連成片。)

2、提出問題,回聲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引起學生好奇心。

(二)、指導朗讀,突破重難點:

1、情境感悟,激發興趣

出示課文插圖“半圓的橋洞和水裏的倒影連起來,好像一個大月亮”讓學生體會情境之美,體會比喻句的美,發揮想象力,練習用“好像”說話。

2、抓住標點,體會心情

小青蛙跟着媽媽游到橋洞底下了,他看到這美麗的景色可高興了,小青蛙說了什麼?它又聽到到了什麼樣的回聲?出示:

“呱呱呱,多好看啊!

“你是誰?你在哪兒?”

指一名學生讀小青蛙的話,再指一名學生讀回聲。比比誰讀得好,師生評價,生生評價。啓發學生讀出小青蛙歡快和奇怪的語氣。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一部分學習材料十分適合朗讀,因此我採用以讀代講法。讓學生多層次多形式地朗讀。如自由讀、指名讀、評價讀,男女生比賽表演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感悟。讀出小青蛙的興奮與好奇。在讀時我積極引導學生自評他評,每一句評價語不同,相同的是鼓勵、表揚。評價成了朗讀提高的推動力。這樣教師很好的發揮了引領作用。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盡情的朗讀,親近文本,揣摩小青蛙的心情,激發了學生對小青蛙心理的多元理解。

(三)創設情境, 抓住動詞,突破難點

1、動畫實驗演示“青蛙媽媽投石擊水”。回聲較爲抽象,學生能聽得見,但看不到,摸不着。要理解它產生的原因是本課的重難點。學生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如何理解這些抽象的文字呢?此時我用電腦的動畫,讓靜變動,化難爲易。

2、小組內自讀課文,並完成動詞填空練習,表演朗讀,合作理解相關動詞。 青蛙媽媽()着小青蛙()到河崖上。她()起一顆石子,()進河裏,河水被()起一圈圈波紋。波紋()到河崖,又一圈圈地()回來。

這樣既讓學生鞏固理解了文中的動詞,通過動畫演示又讓學生也理解波紋是如何產生的,又是怎樣返回的。

(四)抓住因果關係,突破難點

1、指導學生聽青蛙媽媽的講解。明白聲波和水波的相同點。

2、課件演示回聲的形成。用“因爲??所以??”的句式來說說小青蛙爲什麼能聽見回聲?

根據青蛙媽媽的講述,找出了聲波與水波的共同點,很好的理解了什麼是聲波。課件展示在橋洞裏小青蛙的聲波碰到石壁也返回,認識回聲輕而易舉。在此課件的出示直觀形象,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融化了知識的難點,引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輕鬆掌握了知識。

學生明白回聲後齊讀最後一段,體會小青蛙高興的心情。通過精讀感悟課文,使學生在能力情感態度上都有了一個很大的提升,達到預設的目標。

四、課外拓展

播放科普資料視頻《回聲的形成》瞭解回聲這一科學現象。讓學生不僅從文本中瞭解回聲,同時從科學的角度瞭解到回聲現象。

五、作業

你們在哪裏也聽過回聲呢?引導學生自編故事《山洞迴響》。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先說後寫,這樣的環節巧妙自然將讀和寫結合起來,提高孩子們的綜合能力。 板書設計:這樣板書設計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又在板書中鞏固了識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1 回聲

水波 ))))((((河岸

聲波))))((((石壁

說課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評委: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美版小學美術第七冊第五課《自行車局部寫生》,下面我着重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根據《美術新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確定本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即通過對自行車局部的寫生引導學生學會精確的觀察,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二、學生分析: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四年級小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並且四年級的大部分同學會騎自行車,自行車給他們帶來了方便和樂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三、教學目標:本着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線造型能力,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技能與技巧目標:瞭解自行車的基本結構,學習造型的表現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線造型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探索中相互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3、情感與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以及認真細緻的觀察習慣。

四、教法學法: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課程設計注重人文關懷,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遵循“教爲主導,學爲先導”的教學思想,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體驗學習的過程,讓學生體驗創作的快樂,進一步提高創造力。

五、教學過程:1、導入階段:我首先提出問題:“你會騎自行車嗎?你喜歡自行車嗎?自行車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本課課題:《自行車局部寫生》

2、新課教學階段:⑴我讓學生用自主探究的方式來了解自行車的基本結構和用線表現的方法。我提出問題(出示課件):自行車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的線條有什麼不同?教師通過啓發讓學生說出自行車是由車身、車把、車輪、車座等組成。線條也有很多變化,比如:車條是直線、車筐是交叉線等。⑵教師演示自行車局部寫生的方法,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線的變化和線的銜接等。⑶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上的學生作品,讓學生說一說教材上的學生作業哪部分畫得好?對你有什麼啓發?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知道教材上的作品觀察仔細、表現具體、線條豐富。

3、實踐階段:提出作畫要求後,組織學生到學校的自行車場地進行寫生,教師現場指導作畫。

4、讓學生把畫好的作品放到寫生的自行車旁進行展示,同學之間相互介紹自己的作品,同時對其他同學的作品進行簡單評價,教師相機進行補充。

5、教師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收穫很大,以後在生活中要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用你的畫筆去描繪美好的生活。

6、最後有秩序的將學生帶回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