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說課稿模板彙總8篇

說課稿 篇1

教學設計

《長城贊》是一幅長聯,敘述了長城悠久的歷史,描繪了長城綿亙萬里,雄偉壯麗的風光,讚美了 “黎庶百工”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這幅對聯語言精練,意蘊深刻,句式整齊,意境開闊,內容博大。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長城資料,提升對長城的感性認識,然後引導學生就對聯的特點對課文進行分析,接着再把上聯、下聯逐句進行分析,邊分析的同時邊練習有感情的朗讀,進而對長城的現狀加以介紹,喚起學生保護長城的意識,並進行了背誦的練習,最後又讓學生蒐集古蹟上的對聯,以激發其誦讀、積累對聯的興趣。

說教學過程:

課堂上我們就對聯的特點對本文加以分析,我出示對聯的要求,同學們把對聯和本文逐一對照,彙報時,開始只四、五人舉手。我叫起了一名同學。

生1:字數相等,你看上聯第一句:“起春秋,歷秦漢,及遼金,至元明,上下兩千年。”下聯:“跨峻嶺,穿荒原,橫瀚海,經絕壁,縱橫十萬裏。”這兩句中,3個字對3個字,4個字對4個字,5個字對5個字,其它幾句也是字數相等。

師:你觀察得不但仔細,而且十分準確。

(生受到受到鼓勵和啓發,許多學生舉手,找出字節數的對應問題。)

生2:“跨”對“起”,全是動詞,“峻嶺”對“春秋”全是名詞。這符合第三條“詞性相對”的特點。

(受到啓發,許多學生舉手,找出詞性對應問題。)

生3:“望不斷”對“數不清”,“數不清”指建長城的人多,“望不斷”說明封垛、關口多。都是形容數量多,但用詞不同,使對聯讀起來更和諧。(又有生提出其他類似問題)

生4:上下聯內容不重複,但都是在寫長城。

師:對上聯從哪方面寫長城,下聯又從哪方面寫長城?(師相機引生進入下面的學習)

說教後反思

從這個課例我得到幾點體會:本文不長,但由於是對聯,與詩詞不同,與其他體裁也不同,學生學習理解起來,看似簡單,但實則很難。

1、從對聯的特點分析本文的體裁特點,突破難點,恰到好處。本文很短,可以只簡單告訴同學這是對聯,然後單從字面理解入手,再深入探究內涵。可是,本文以對聯的形式描寫讚美長城正是作者的獨具匠心的所在。如果這樣簡單處理,對激發學生積累對聯的興趣就不會起太大的作用。而拿出一部分時間對本文進行對聯形式及特點的處理,效果會更好。實際上也是,課後同學們不但對蒐集對聯、積累對聯的興趣濃了,甚至有人愛做一些簡單對聯了。這也是語文教學彈性所致。

2、教無定法,教學設計關注預設,還要關注生成。我原本準備幾個背景資料,準備在各個時機出示,但是教學時,在第一環節交流自己蒐集到的長城資料時,有的同學提到了長城建設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也在其中,這時,我就決定調整出示順序,相機把我準備的影音資料出示了,學生很感興趣,後面的學習便沒有出示這個資料。

3、交流蒐集資料的時間把握不十分妥當,主要表現爲耗時過長(10分鐘),以至於下面的學習的時裝間顯得緊迫了。這表明,我在課前應引導學生把資料進行篩選,多餘部分可在課下交流,這樣課堂的時間就更自如一些啦!

改進設想:

課前、課後應進行對對聯的練習。課前練習對對聯,既會激發學生積累對聯的興趣,又會使學生對對聯形式特點有所把握,更深切體會對聯言簡意賅的語言風格,進而使學生課上對《長城贊》從形式到內容的理解便捷很多,會節省很多時間,體會會更深刻,同時,只一課時便會完成主體內容。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三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圍繞“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選編。《燕子》是第一組課文的第一篇文章,也是三年級下冊開篇之文,這篇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的優美的散文文筆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以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以及文靜優美的休息場面這四個方面構成文中的四個自然段。全文動靜結合、有聲有色地描繪了充滿生機的如詩如畫般的春天景色,讚美了活潑可愛的燕子,字裏行間都流露着作者對春天及“春天的使者”燕子的喜愛之情。

本課擬定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掃清閱讀障礙;抓住描寫燕子外形和描寫春天的語句,感悟燕子的活潑機靈和春天的生氣勃勃;積累好詞佳句。第二課時從燕子的飛行和停歇兩個方面來進一步感受燕子爲春光增添的生機。學習作者細緻的觀察和一些表達方法。我本次說課的內容是第一課時。

2、學情分析:

只有瞭解讀者的閱讀現狀,才能充分發揮文本的魅力。經過了兩年多的學習,學生已積累了一些識字的經驗,初步具有獨立的識字能力。學習重點逐漸向閱讀過渡。一些閱讀方法掌握,如:朗讀、默讀;藉助圖畫、生活實際、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學生已有一定基礎。

隨着年齡的提升,學生對事物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能夠通過事物的變化感知春天的勃勃生機。但由於孩子們生活在城市裏,對於燕子這種候鳥的瞭解大多來源於書本、電視等媒介,體會燕子的外形特點和活潑可愛,卻是一個難題。基於對學情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發展需要,結合課文內容,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抓住重點詞語,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的生氣勃勃。

3)積累好詞佳句。

4、教學重難點:

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抓住重點詞語,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的生氣勃勃。

二、說教法學法: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通過反覆讀,關注長句的斷句和停頓,讀通難讀的句子,掃清閱讀障礙。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可見品詞析句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新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提出:要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重點採取了“抓關鍵詞句,體悟詞句意蘊形象”的方法,帶着學生沉入詞語的“四度空間”,採用想象畫面、聯繫實際、聯繫上下文等多種方式學習詞語,從而在頭腦中建立形象,感悟文本,內化情感。

三、說設計特色:

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語),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王堯語),運用多種方法,走進詞語的“四度空間”:觸摸詞語的溫度,點染詞語的亮度,開掘詞語的深度,提升詞語的效度,讓詞語成爲學生言語表現的鮮活元素。

本課的設計特色爲:緊扣語文教學特質,抓住語言,立足詞彙,注重詞語的意蘊形象教學,讓一個個詞語連同它們的畫面感、溫度、情感深入到學生的精神生活裏,從而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領略到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光的美好。

四、說教學過程:

語文教材中的文字是凝固的,但其凝固的東西是鮮活的。語文教學就應該引領學走進其中,去品味、去領悟、去薰陶。本着這樣的理念,下面我就來重點說說第一個課時的教學流程,我是分四個環節進行設計的: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學生交流描寫春的詞語,初步感知春天的生機勃勃。

2、揭題、板題:燕子,在出示課題的時候指導學生書寫“燕”這個字。書寫“燕”,邊寫邊說燕的上面是燕子的頭部,不要忘了下面的一短橫,中間部分的口是燕子的身體,分別放到口字的兩旁部件就像是燕子的翅膀,底下的四點就是燕子的尾巴。

3、讀題。讀準字音,讀出燕子的活潑,可愛,讀出對它的喜愛之情,爲進入文本奠定情感基礎。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請大家自由讀一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次,把課文讀通、讀順。(這樣通過學生自主讀書達到讀通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夯實基礎的目的。)

2、立足生情,讓學生提出難讀的`詞和句子。

3、相機指導兩個不容易讀通順的長句子。

句子1:微風吹拂着才展開帶黃色的嫩葉的柳絲。

句子2:有的橫掠過湖面,尾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紋一圈圈地盪漾開去。

讀這兩個句子時,我從三個方面關注提升孩子們的讀書效果。

(1)讀準字音。關注翹舌音、第三聲的準確。

(2)關注字形、字義。理解“吹拂”的“拂”時,通過偏旁感受感受春風的輕柔。理解“盪漾”時,想象畫面感受水波的起伏。

(3)讀長句時,除了反覆讀,提醒注意停頓,達到通順的目標。

(三)精讀文本,感悟特點

在深度解讀文本時,我圍繞詞語展開,層層遞進;在品詞析句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的生氣勃勃。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學習第一自然段,我選擇了四個關鍵詞:烏黑光亮俊俏輕快剪刀似的活潑機靈,從以下幾個層次進行解讀。

1、讀準字音;

2、通過讓學生思考這些詞是寫什麼的,歸納出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3、透過詞語想象小燕子的樣子,感悟小燕子的外形美和活潑機靈的特點。

4、感悟基礎上讀句子,讀出對燕子活潑、輕巧,讀出對它的喜愛之情。

5、背誦積累語言。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學習第二自然段,我選擇了濛濛細雨微風吹拂趕集似的聚攏光彩奪目這四個詞。

1、讀準字音;

2、通過讓學生思考這些詞是寫什麼的,引入對春光的想象。

3、出示含有“趕集似的聚攏”的句子。通過理解本意,遷移生活,結合文本,想象畫面等方法,感悟春天的有聲有色,光彩奪目。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句子。5、引導學生關注除了寫了春天,這一自然段還寫了什麼,進一步瞭解這段話的內容。

6、最後教會學生將兩個內容相加便歸納出這一自然段的段意。

(三)小結盤點,引出後文學習

這節課,讀通了課文,學會了讀通課文、歸納段意的方法,還通過想象畫面、聯繫實際、聯繫上下文等多種方式學習詞語,讀懂了課文,感受到春光的美好,及小燕子外形的活潑機靈。下節課我們將繼續走近燕子,瞭解它的其他特點。

五、板書設計

1、燕子

外形——燕子在春天趕來

好的板書是一篇課文的袖珍版,是直觀教學的體現,更是課堂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我今天的板書採用學生感悟、教師歸納的方法來設計,根據作者的思路,展示教學的思路,體現我的課堂重難點,既簡潔又明瞭。

六、說預期效果

在教學中,學生學會藉助拼音等方式讀準生字;通過反覆讀,學會斷句停頓,讀通難讀的句子,把課文讀通、讀流利。

抓住語言,立足詞彙,採用想象畫面、聯繫實際、聯繫上下文等多種方式學習關鍵詞語,讓一個個詞語連同它們的畫面感、溫度、情感深入到學生的精神生活裏,從而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領略到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光的美好。

課堂是生成的,也是靈動的。總之,在這堂課中,我始終以語文課程標準爲依據,充分體現“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重在凸現語文課的“文”味,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習得語文,在愉悅的環境中體會學習語文的樂趣。

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在文化生活中選擇》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四單元《發展先進文化》第八課《走進文化生活》的第二個框題。

1、第四單元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本單元是必修3的最後一個單元,是整個文化生活的邏輯終點和最後落腳點,是對當代中國的文化生活進行客觀描述,揭示了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先進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和具體途徑。

2、本課在第四單元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課《走進文化生活》,主要解決爲什麼要加強先進文化建設。本課共有兩框,第一框是《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第二框是《在文化生活中選擇》。第一框是描述當前我們所面對的文化生活的現狀,知道大衆傳媒和文化市場對文化生活的雙重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在文化生活中採取辯證的態度,正確辨識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由此導入第二框,即在文化生活中要學會選擇,提高辨別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努力選擇積極的、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唱響主旋律。學好這個框題爲學好以後的內容打下鋪墊,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本框題包含的一些基本觀點和理論是文化生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會考、高考的必考內容。因此,本框題在整個教材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二、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內容,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1)落後文化與腐朽文化的含義及其表現、危害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特點。

理解:(1)當前文化背景的複雜性

(2)在當前背景下存在落後文化與腐朽文化的原因

(3)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內容。

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感受體驗觀察的能力、蒐集處理社會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學習、溝通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

(2) 培養學生辯證分析能力,分析我國文化市場中存在的落後文化現象

(3) 培養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使學生對當前靠現代手段傳播的落後文化與腐朽文化有辨析和批判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全面瞭解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認識到腐朽文化和落後文化的危害,並做到自覺抵制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地選擇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難點:落後文化、腐朽文化的表現及其存在的原因。

由於只有正確的認識這一問題,才能對當前我國文化生活現狀作出客觀判斷,才能知道在文化生活中進行選擇的必要性,而正確區分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對於高二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所以將這一知識點作爲重難點處理。

四、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經參與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於其正處在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文化生活的參與還比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通過本框的學習,培養學生辯證分析的能力,學生會更加理性的參與文化生活,從而健康茁壯的發展、成長 。

另外, 我校高二學生整體上信息技術水平較高,但發展不平衡,在學習方法上還存在一些問題:習慣於被動接受,探究精神較差,合作精神不強,注重書本,實踐能力較弱。針對這些問題,在教學中,我力求進一步發揮學生優勢,修正劣勢,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爲本,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針對“信息技術整體水平較高、樂於實踐”,但“合作精神不強、實踐能力較弱”等特點,設計了活動式、合作式學習。)

五、教法分析

考慮到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取活動——發現——發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參與活動,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將課本知識內化爲學生的自主意識;並且產生踐行的願望——將所學到的知識外化爲學生的自覺行爲。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要注重教師的引導,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1、 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練習爲主線。

2、 課前活動探究指導法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並根據自己小組對課文知識的理解收集社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文化現象。結合學生的信息技術條件和特長,指導學生將收集的材料整理以便課堂上展示,通過學生自主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

3、多媒體演示法: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平臺展示學生探究成果,演示知識內容和相關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4、分組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四人組成一個討論小組,要求小組內分工,一人做好討論記錄,一人代表小組發言(分工要求輪流)。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文字記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學法分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作爲一名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

自主學習法:由學生自主預習,自主歸納課文的知識結構。

活動探究法: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活動,由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收集資料。

合作學習法:由學生分小組篩選收集到的資料,並通過合作利用信息技術將收集到的材料整理成幻燈片、或自編自演成小品、課本劇等形式在課堂上展示。

討論探究法:對於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討論,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