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說課稿4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說課稿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師說課稿4篇

教師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這次我的活動題目是《美麗的毛線畫》。毛線畫是指用各種顏色粗細長短的毛線通過彎曲、摺疊、拼接等方法在紙上擺出各種造型,是集合了美術與手工的雙重藝術形式。毛線畫的工具比較簡單,利用不同顏色粗細長短的毛線以及固體膠、剪刀、白紙等材料,既可以對具體事物進行細緻刻畫和處理,也可以鍛鍊幼兒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同樣可作爲幼兒表達感情的一種表達方式。

二、說學情

中班幼兒在美術方面處於圖式階段,視覺感受性有了明顯提高,手眼協調能力也進一步發展,在色彩認識上越來越精細,但對色彩的協調方面不是特別注重,所做的形象基本反映主題。在手工方面,幼兒的表現欲非常強,喜歡使用剪刀等工具並進行撕剪等方式。

毛線畫不進能促進幼兒手眼協調能力,還能提高幼兒專心做事能力,更能激發幼兒對美術想象的興趣。幼兒在欣賞、發現、感受線條美的同時,大膽進行創作,不僅能將幼兒零碎的經驗加以提煉,而且與《綱要》中提倡的“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理念相吻合,同時在我班開展毛線畫,能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想象-發現-表現-創造”系列活動,有意識地鍛鍊和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促進個性的發展。由此我設計了此次活動。

三、說目標

1、認知:學會較準確把握事物形狀的基本結構,瞭解各種顏色的搭配。

2、情感:喜歡用自己獨特的審美表達自己的想法,大膽嘗試,勇於探索。

3、能力:學會線條組合的方法來表現事物基本形狀,知道如何搭配顏色。

4、創造:根據自己的意願,自由的進行美術創造,並學會在欣賞和評價他人作品時講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根據活動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於學會線條組合方式表現事物基本形狀和如何搭配顏色,難點定於喜歡用自己獨特審美表達想法,大膽自由嘗試與創造。

四、說準備

活動前準備,可以讓家長在家讓孩子接觸一下各種顏色長短粗細的毛線,對毛線有個大概瞭解。

活動中準備:1、粗細長短不同的彩色毛線若干條 2、固體膠,剪刀,白紙,小盒子 3、PPT課件,老師事先自制的毛線畫

五、說教法,說學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本次活動中,我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

採用的教法有:

1、示範講解法,通過老師的示範指導講解,將毛線畫的製作技巧方法教給幼兒,讓幼兒掌握內容和基本動作技能。

2、多媒體教學法:藉助多媒體手段進行觀察欣賞演示,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本次活動設計中,我通過幻燈片的展示,讓幼兒感受到毛線畫的圖案美。

3、欣賞評價法:將幼兒不同特點的作品進行對比評價,肯定各自的特點並且讓幼兒自己對喜歡的作品進行評價。

採用的學法是操作體驗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讓幼兒通過自己去製作毛線畫體驗製作的過程,掌握製作方法,提高手眼協調能力,激發創造性,表達自己情感。

六、說流程

我的活動分爲7個環節,採用了環環相扣組織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

1、導入活動:猜一猜,激發幼兒興趣 教師語:小朋友們,你們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小盒子,我請一個小朋友來摸一摸,猜猜裏面是什麼。然後逐一請幼兒摸一下並猜,直到猜對。接着老師問毛線的用途,幼兒作答。

2、學習活動:玩一玩,引導幼兒學習毛線畫 教師語:今天老師帶着毛線寶寶要爲小朋友們表演一個魔術大家想不想看呀?然後老師在黑板上貼上白紙,用不同顏色毛線塗上固體膠粘貼形狀,同時老師口中也要解釋製作過程與方法。

3、欣賞活動:看一看,學會觀察 老師再在黑板上展示一些事先製作號的毛線畫引導幼兒用完整的語言來表達。之後用PPT課件展示更加美麗精緻的毛線畫。

4、實踐活動:做一做,鼓勵幼兒大膽創造 由幼兒自由大膽創作,老師在旁邊適時指導,並且播放舒緩的音樂,鼓勵幼兒大膽想象看誰的和別人的與衆不同,幫助能力稍弱的幼兒進行製作。

5、評價活動:評一評,學會欣賞與評價 幼兒先在小組內與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之後老師請個別幼兒上臺展示並介紹。最後老師將所有幼兒的作品貼在牆上供大家欣賞,並讓幼兒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請個別有二人以完整的話語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以及對作品進行評價。

6、教師總結 教師語:今天小朋友都用毛線寶寶變出了各種美麗的毛線畫,小朋友喜歡的話也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試一試,做出更美麗的毛線畫!

7、活動延伸 讓孩子回家與父母共同製作更加複雜美麗的毛線畫;將幼兒的毛線畫作品中較精美有特色的佈置成區域環境中的一部分

七、特色與亮點

通過家園合作,讓幼兒能預先了解毛線,以幼兒的興趣爲出發點,在活動設計中,我既給予幼兒技法上的幫助,又給予幼兒充分的創造空間。活動中我始終作爲幼兒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充分尊重每位幼兒的創造,肯定、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觀和表達方式,讓幼兒在特別寬鬆、開放、愉悅的環境中感受美、表現美。

教師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聯繫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橋樑,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13課的內容,主要講述了中世紀晚期,歐洲土地關係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經濟的發展與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對學情有所把握。

本課所授課的對象爲九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學習能力和方法,但是對於世界史來說,依舊較爲陌生。且本課對於學生來說距離較遠,學生不易理解。因此,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採取多種教學方法加以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和整理本課所學。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背景,理解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發展的特徵,認識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史料展示,探究租地農場的特徵,培養史料實證的史學素養;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市民階層出現的概況,提高團隊協作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近代歐洲文明是從中世紀歐洲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基於以上的分析,我確立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

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出現的特徵。

【難點】

西歐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社會結構所產生的影響。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基於此,我將採用問答法、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會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的部分。

環節一:導入新課

衆所周知,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使他們心懷期待地投入到新的學習內容中去。爲此我採取了複習式導入法導入新課。

在課堂開始,我會引導: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正處於一個轉型時期,原來的封君封臣制度和莊園制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之後提問:這些變化表現在哪些方面?對西歐經濟和社會來說有怎樣的影響呢?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這樣導入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期待,也爲新課的講授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

環節二:新課教學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部分。

(一)租地農場

1.背景

首先我會引領學生簡單回顧西歐莊園的發展情況即:9世紀開始流行,大約到11世紀遍佈歐洲各地。但是西歐莊園是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之後提問:隨着經濟的發展,11世紀以後,歐洲農村發生了哪些新的變化?學生結合教材得出:土地面積逐漸擴大;增加了自由勞動力;土地集中成爲一種趨勢。

2.特徵

爲了加深學生對租地農場的認識,我將展示租地農場主的相關史事,並提問:14世紀中葉以後,領主和富裕農民對土地經營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富裕農民通過轉租等方式將土地集中起來,建立租地農場,租地農場的特徵有哪些?引導學生同桌之間交流回答,之後我會總結得出:他們採用新的生產方式進行經營,僱傭少地或無地的農民耕種,並將產品推向市場。

【設計意圖】通過設疑,引導學生認識租地農場出現的背景,提高自主探究能力。通過展示史料,培養史料實證及歷史解釋的史學素養。

(二)手工工場

1.背景

爲了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我會講述:農產品的富餘,城市的需求,促進了市場的發展。並提問:這一時期手工業也不斷髮展,手工業有哪些新的變化?引導學生結合教材,自主得出:手工業者逐漸脫離農業;他們更多是爲了適應市場而生產。接着我會追問:中世紀晚期的手工業方面出現了新的生產經營方式,那就是手工工場,手工工場在發展過程中的變化有哪些?學生結合教材得出:分工細化;爲了繳納封建賦稅,由分散走向集中。

2.特徵

在這裏我將展示歐洲印刷工廠及學習紡線技術的圖片,請同學們思考:歐洲手工工場的特徵有哪些?學生代表思考得出:商人不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還提供統一的生產工具,工人成爲完全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勞動者,與僱主形成徹底的僱傭關係;僱工分工合作,進一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三)影響

此時學生對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爲此,我會展示富裕農民的相關史事,並提問:土地關係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開始改變中世紀歐洲社會的整體面貌,結合材料說說,歐洲農村的階級狀況發生了哪些變化?與此同時,城市居民又有了哪些變化?請同學們前後四人爲一組展開討論。5分鐘後,派小組代表彙報成果得出:13、14世紀,歐洲貴族沒落,富裕農民、騎士等成爲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城市中,手工業者、商人成爲城市居民,且政治權利也不斷擴大,成爲強化王權的政治力量。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可以發散思維,同時增強團隊協作和探究的意識。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爲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我會通過問答的形式進行總結。

2.作業:學生課下蒐集相關資料,想一想新的生產、經營方式的出現和新的階級的產生之間有着怎樣的聯繫?這又會給西歐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下節課分享。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後學習的積極性。

七、說板書設計

教師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及本節的地位與作用。

《電功和電功率》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點章之一,在這一章裏,講述了兩個重要的電學概念(電功和電功率),一個重要的電學定律(焦耳定律),這些知識不僅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的基礎,而且在生產和生活實際中也有廣泛的應用。

本章有兩大特點,一是綜合性強,不僅要綜合運用前面的歐姆定律、串並聯知識,還涉及到了一些力學問題(如本節中的功);另外一個特點是與生活實際聯繫比較緊密,幾乎每節課都是從實際問題引入新課,講了知識後又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本節所講的電功,除了具有以上兩個特點之外它還是對初二功的知識的延續,而且也是後面繼續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識的基礎,同時也爲學生將來學習更廣義的功做好了必要的準備。所以無論從大綱的要求上看,還是從物理學知識的擴展上看,本章和本節都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對本節的具體要求,同時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使學生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知道電流可以做功和常見的電流做功形式。

(2)掌握電功的公式W=UIt

(3)知道電功的單位。

(4)知道電能表的用途和讀數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簡單的電功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 結合“一度電的作用”的教學,向學生滲透節能意識。

3、重點與難點。

作爲一節概念課,從概念的建立到運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綱對電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層次,所以把電功的概念和公式作爲本節的重點。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難獨立地研究出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必須通過教師適當地點撥才能完成,所以把實驗探索過程作爲本節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程序設計

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爲物理概念課的一般授課流程都分以下三個階段:

在本節課中,我利用了一個實物(電能表)和一個實驗(電動機提升重物)引出電功這個概念,這樣引課會使學生感到電功這個概念並不陌生,而且與學過的知識(機械功)也有聯繫,同時也爲最後揭示電能表的應用打下了伏筆。

接下來是概念的形成階段,這是本節的核心,在分析電功的實質時,我強調電流做功要引起各種變化:或牽引物體運動;或發熱、發光;或發生化學反應等等。通過實驗、微機模擬等手段,讓學生知道電流做功有多種表現形式,這樣學生雖然沒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內涵,卻掌握了電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時,由於書中的實驗可見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電流通過電燈做功來代替通過電動機做功,利用電燈發光來增加感性認識,利用投影電流表和電壓表來增加可見度,並採用先猜想 再實驗 最後總結的探索式教學模式。另外,在實驗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滲透,即物理學中常用的控制變量法,還通過微機動態顯示研究電路的過程,再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討論、設計實驗方案,而不是由教師一個人包辦,目的是爲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電能表的教學中,由於實物太小,一兩句話很難講清楚,所以我用電腦設計了一個小動畫,使電能表的數字跳動和旋盤轉動一目瞭然,直觀而有效。最後介紹一度電的作用,目的是爲了滲透節能意識。

爲了鞏固電功的概念,我設計了一組程序題,通過這組由淺入深的形成性練習,使學生對電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第五題的'訓練(練習題另附),目的是提醒學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個因素,更不能顧此失彼。

小結中我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思想三個方面總結,這樣,既強化了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用精練的物理語言進行歸納和概括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是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實驗爲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概念的認識爲主線,運用實驗、微機等多種教學手段,把傳授知識、培養興趣和能力、滲透方法有機地結合到一起,目的在於全方位地培養學生。

 三、教學體會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作爲一門科學的物理,電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爲教學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則顯得更爲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猜想,實驗、討論等方法,儘可能再現知識的發展過程,在先物理思維,使學生受到科學的嚴謹性的教育。

2、這節課的內容,表面上看較簡單,學生學習也不會有什麼困難,但在備課時我發現了兩個疑點:一個是從力學的功過渡到電功;另一個是在定性實驗後直接給出電功公式,這兩點都不能用擴展知識的辦法來解決,所以我便着重從現象的分析中加深學生的印象,擴展知識的外延,至於其更本質的屬性,學生將來到了高中和大學將會繼續學習,這裏不必講得過細、過深。

教師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我是鄧楊莉,來自榕山中心校。很榮幸今天能在這裏給大家介紹我設計的《成長的足跡》這節課。我準備從四個方面展開說明,一說教材分析,二說學情分析,三說教法學法,四說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成長的足跡》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品德與社會》人教版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再見,我的小學生活》第一課的內容。本單元的教學是圍繞學生畢業前的生活展開的要讓學生通過回顧小學六年的成長曆程,瞭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增強自信心,爲將來升入中學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本課教學中,要讓同學們通過收集和整理資料,感受從外表的變化到自己取得的進步,以及積累的成長經驗,爲自己的成長感到驕傲,爲第二課組織學生寫臨別感言,以恰當的方式對幫助自己成長的同學和老師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作好鋪墊。可見,本課在本單元乃至整冊課本的教學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綜合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能爲自己的成長進步感到驕傲,增強對學校的親近感,感受同學之間的友愛之情和老師的教育之恩。

(2)能力目標:能收集和整理反映自己成長進步的有關資料,並按一定的順序進行分類整理,製作自己的成長記錄袋,培養收集資料、分類和整理的能力。

(3)知識目標:通過具體的材料,認識自己在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中身體的變化、學習的進步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知道自己的成長進步離不開學校生活,離不開老師的教導和同學們的幫助。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在於製作成長記錄袋。對於即將畢業的孩子們來說,六年的小學生活是他們人生的開始,是他們人生的重要經歷,製作成長記錄袋不僅可以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也可以使他們體會成長的煩惱和艱辛,從而樹立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去迎接嶄新的學習生活。

由於學生個體的差異,同學們在收集和整理個人成長資料時可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所以,我把本課的難點定爲:“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收集和整理成長資料”,使每個學生都能較好地完成成長記錄袋的設計和製作,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二、說學情分析。

從年齡特點來看,六年級的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應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學習的快樂。生理上,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有許多奇特的想法和創造力,愛發表自己的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些特點,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

(一)教學工具:多媒體設備、實物展示臺、成長記錄袋範例。

(二)教學手段: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特點,爲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啓發式教學法”、“討論法”和“問答法”進行教學。

(三) 理論依據: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突出趣味性、綜合性和可操作性,強調讓學生在體驗、探究和研討的活動過程中,自主地學習。在教學中,積極地創設教學情境,有利於在教材和學生生活之間建立起聯繫,使他們積極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堅持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啓發式教學原則,以學生活動爲主,在活動中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繫他們的生活實際來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用“討論法”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可以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同學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使平時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能培養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學法:

爲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是這樣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

1、課前,佈置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收集反映自己成長進步的照片、獎狀、證書、作業本、成績冊、評語等。

2、通過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讓學生直接參與到活動中來,引導學生採用“體驗式”的學習方法,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激發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

3、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強調:“教的最優化必須落實到學的最優化”。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認爲,教學中要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是要有機滲透於教學過程中。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通過“問題——探究”教學途徑,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分析、比較、思考、討論、釋疑中達到“問題由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疑難由學生解決”的目的,把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幫助學生在積極體驗中學會學習,善於學習。

4、在組織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時,我設計活動,讓同學們以小組的形式開展活動,引導學生採用“合作式”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在活動中的合作意識,感受同學間的真誠幫助。

四、說教學過程。

課前,讓學生收集反映自己成長進步的照片、獎狀、證書、作業本、成績冊、評語等,並將它們按時間進行分類整理。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約7分鐘)

1、活動設計:多媒體展示課前收集的班上兩位同學從小時候到現在的照片請學生猜一猜,他們是誰。然後提問,你們從中發現什麼變化了嗎?學生自由回答。回答之後教師小結:我們都在成長。

教師用語言引出成長過程這個詞,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一些趣事,講述的趣事件數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

學生活動:通過照片和同學談論的趣事感受同學的成長變化,由此想到自己的成長變化。

*設計意圖:由照片實物和身邊的事導入,激發孩子活動的興趣。

2、活動設計:教師談話引入課題,多媒體出示課題,成長的足跡。

*設計意圖:明確活動主題。

(二)回顧成長,活動載情。(約20分鐘)

1、活動設計:將學生分爲8人一個小組,請學生將課前收集的能反映自己成長進步的資料,在小組內交流,相互欣賞,並進行評比。

*學生活動:直觀感受,交流,討論。(約3分鐘)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回憶,能看到自己成長的變化。8人一個小組,利於學生開放式討論,交流的資料也比較全面。這一環節的設計重視有效的小組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完善在綜合性學習中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策略。

2、活動設計:學生運用實物展示臺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約15分鐘)

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表現給予鼓勵、表揚,注意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分類進行評價。

如展示評語的,師可以這樣評價: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老師用他們的心血爲我們寫了多少的評語呀!我們在對評語做進一步整理和回憶的過程中,再一次深深地感到了成長的道路上老師的關心、鼓勵,或表揚,或批評,這都是老師們心血的澆灌呀!

展示作文的,師可以評價如下:這些作文寫得很好,同學們能從各自的成長過程中,選取獨到的事例,再現老師的鼓勵、教育和關愛,表達了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是啊,老師就是這樣用睿智的話語,給予我們關心和愛,激起我們心靈的震撼,激勵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進步。

展示照片的,師可以評價如下:和老師一起度過了六年的時光,如今即將分別,我們的照片記住了和老師同學在一起的美好瞬間,讓我們一起進行一次回憶之旅吧!這些實物成爲我們成長的歲月裏永遠也抹不去的記憶!

*學生活動:直觀感受,展示、交流。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討論、交流、彙報、展示中,從不同角度回顧追憶,感受老師的辛勤付出,感受濃濃師情。這一環節的設計注重以學生爲本,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展開學習和探究活動,充分展示學生個性,彰顯品德與社會課堂的綜合性、開放性、個體性。

3、活動設計:請班主任老師,給全班同學送上寄語。(約2分鐘)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肯定,使學生爲自己成長的變化而感到自豪。

4、活動設計:教師將平時收集的班級中從一到六年級的值得紀念的照片,展示給學生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六年的小學生活,爲下一環節打下基礎。

(三)感謝師恩,樹立初步的人生觀。(約7分鐘)

1、活動設計:談話,讓學生懂得今天能取得這麼多的成績,是與家長的辛勤哺育,老師的傳授知識,社會的教育環境分不開的。教導學生懂得感恩。

2、活動設計:請幾位同學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恩。(學生課前準備節目,如詩歌朗誦,歌伴舞《感恩的心》等。)(約5分鐘)

3、活動設計:(音樂聲中)教師談話,激起學生感恩之情,帶領學生全體起立,敬禮,一起說:“謝謝您,親愛的老師!”(約2分鐘)

4、活動設計:教師小結,展望未來,激起學生追求新的學習生活的希望。

設計意圖:總結本課的主題,昇華情感,激勵學生,展望未來,懂得感恩,爲確保下階段活動奠定基礎。

總之,本節課努力貫徹“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師作爲學生的引導者”這一新課程教學理念,努力讓課堂“煥發生機和活力”。希望各位評委多提寶貴意見,讓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能夠做得更好。

以上就是我本次說課的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