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課稿彙總6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彙總6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學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爲中心和書本爲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在這堂課中,我把朗讀作爲重點,注意啓發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的意思,滲透理解語言的方法,以此突破語句中的難點,延伸課文內容。

二、說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自主讀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爲學生創設了良好的閱讀情境,激發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

(1)初讀課文

(2)重點指導

(3)評讀

2、合作學習,理解課文

合作學習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提供自主、寬敞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有機會交流,在實踐合作中得到收穫。這篇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一棵棵小樹多像我們,我們多像一棵棵小樹。”比較難理解,於是,我就採取了合作學習的方法,把學生分成幾個組,讓他們共同學習、理解。有的說:“小樹和我們一樣都要成長。”有的說:“小樹成長需要陽光和水。”還有的說:“小樹的成長需要有人照顧。”這時,我適時地引導:“小樹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有人澆水,修枝剪葉,那麼你們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什麼呢?”聽完我的話,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我們需要爸爸和媽媽的照顧。”“我們需要吃飯、喝水。”“我們生病了需要治病。”等等,學生自然而然地就能體會這句話的含義。因此,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理解比教師直接生硬的解釋要體會得更深一些。

3、探究學習,聯繫生活

爲了進一步讓學生們瞭解植樹的好處,我帶着他們在校園的周圍親手種上了自己的“成長樹”,每天都要細心地照顧它,我發現就連平時很調皮的學生都很負責地給它澆水、施肥,好像照顧自己一樣,每個星期我們都要比一比誰的“成長樹”長得最好?讓學生從中體驗植樹的快樂,感受小樹和我們一起成長。

三、說教學體會

1、運用多媒體VCD的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於突破教學的難點。傳統的教學方法,把書本知識枯燥、單調地塞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被動而又乏味,但多媒體VCD能激活教學資源,展示生動的畫面,優美的錄音,將無聲的文字變爲有聲的語言,再現語文情境,以直觀的形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帶動學生的情緒,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爲了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播放了多媒體VCD中的“朗讀指導”,視頻中標準、富有感情的課文朗讀,加上鮮明的升降調和停頓等提示符號,讓學生邊體驗邊模仿,多媒體VCD作爲一種現代化教育技術走進課堂,給新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2、學生已逐步成爲學習的主體,課堂就是他們展現自我的舞臺。課堂上比安靜更重要的是個性的飛揚、思維的活躍、深刻的思考、指揮的啓迪,我們不應以紀律爲名去抑制學生,而應該給他們營造一個平等、自由的環境,讓學生愉快地學習。

3、教師作爲新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將合理創造性的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挖掘新教材的潛在知識,在教學中反思,不斷地積累教學經驗,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留給學生一片自由暢想的天空。

說課稿 篇2

新教材小學語文第三冊11課〈〈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詩。本課曾在人教版中三年級教材中出現過,此次放到新教材中稍做了修改。課題設置了一個假設的情景,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它饒有興趣地向人們介紹了在中午、黑夜、陰雨天怎樣根據自然現象來辨別方向。

這篇常識性的文章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在方向南北的理解上還是有一點困難的。尤其第2---4自然段寫了在不同的時間、氣候條件下,辨別方向的3種方法。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

因此,我在設計本課的第二課時的教案時,就打算在本堂課中解決這課的重點。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

1、複習13個新字及寸字旁,朗讀第一段。

2、學習2—4段,理解“忠實、嚮導、指點、北極星、永遠、陰雨天”等詞語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

3、初步懂得怎樣利用自然現象辨別方向。

其中第3點是本課重難點。

考慮到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我在設計教案時,就把學生的主體性的發揮放在首位。這點思想貫穿了整節課。如課剛開始就讓學生念念並記住還沒記住的詞,課中讓學生自學、交流,討論。在朗讀時讓學生說說怎樣朗讀好等等,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2、充分想到利用形象、鮮明的教具刺激學生的興趣。根據低段學生思維的形象性,我設計了一些教具,讓學生說說,動動,如在教學“北極星”這段時,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星,學生讀完這一段後,請他們自己表演“北極星”掛在何方,又如在教學“太陽”這段,讓學生自學後上黑板貼太陽,我覺得設計得較滿意的是最後的“幫迷路的小紅帽找家”這則表演既可以發揮學生的表演才能,同時進行幫助他人的思想教育。更能檢驗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事實看出,上來的學生對方向的認識已初步搞清了,教學難點也克服了。3、朗讀的突破。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課文讀熟、讀透了,慢慢地,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加深了,因此,我在這堂課中,非常重視讓學生多讀。課中安排了自由讀,默讀,比賽讀等近十種形式。另外,我覺得比較好的是我贊同朗讀有不同的節律、韻調。每個學生都可以有不同的讀法,只要讀正確,讀好聽就行,所以,學生的讀法就很不一樣,發揮了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

當然,本堂課有很多細節上考慮得還不是很成熟,有待我更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同時,希望各位老師能多幫助我,提醒我改正不足。謝謝!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教材是教師執教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因此,我首先談一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課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第二單元第六課第二框的內容,本單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而面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單元最終是由“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來實現的。學生通過上一框的學習,已經掌握了實踐的基本概念,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區分和判斷真理與謬誤的能力,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二、說學情

教學之路從認識學生開始,下面我來談一談學情。

高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探究學習能力,對學習哲學的相關知識也有初步的方式方法。但由於哲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存在爲難心理,需要教師通過舉例、講解等方式進行點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掌握真理的含義和特徵。

【能力目標】

通過事例分析,理解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能以積極的心態對待錯誤。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及教學目標,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

真理的特徵。

【難點】

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五、說教學方法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主要採用了小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學方法,我再來具體談談這節課的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我將在大屏幕上展示王安石改詩的故事,提問學生: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

學生不難回答出:不同的時期,人的認知水平不同,對事物的認知也會不一樣。然後我會順勢提問:那我們應該如何才能獲得這種正確的認識呢?從而導入今天的新課《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這樣的導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課堂,並順利地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環節二:新課講授

1.真理的含義

我會在多媒體展示關於宇宙的中心的爭議,提問學生:結合材料,在人們對事物的各種認識中,說一說認爲什麼樣的認識才能被稱爲真理?

我會結合學生回答講解真理的含義。

通過這樣的一個例子,能夠化抽象爲具象,更加直觀形象,幫助學生理解真理的含義。

2.真理是客觀的

接着我會提問:如何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學生回答後,我會總結和解釋真理的客觀性。

通過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話語,能夠清晰地表達出每個人的認知水平和能力雖然有所不同,導致對事情的看法也會不一致,但真理只有一個,有利於學生明確真理的客觀性特點。

3.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我會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47關於三角形內角和的理論,思考:羅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發現,是否表明歐幾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麼原因使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

學生回答後,我會總結:真理都是有條件的同時也是具體的。

接着,我會在多媒體展示毛澤東同志關於犯錯誤的一句話,讓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認識。

我會結合學生的回答和課本知識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通過分析材料,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能加深對真理具體性和條件性這兩個特點的理解。而且通過材料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逐步實現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4.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閱讀教材P48關於航天技術發展的過程,同桌交流:當我們在實踐中遭遇失敗時,應該怎樣看待已經獲得的認識?

學生回答之後,我會引導得出認識具有反覆性這一特點,同時引導學生在挫折中繼續實踐和探索。

然後我會播放視頻《人類與大自然》的視頻片段,並小組討論:過去人們認爲要“征服自然”,如今提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說明了什麼?

我會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得出認識具有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同時進一步引導得出,認識運動的反覆性和無限性表明,認識運動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通過展示案例以及利用視頻,可以直觀地讓學生了解到認識的三個特點,並理解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同時通過小組討論,可以進一步地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鞏固提高環節,我會讓學生結合本課所學的知識,談談當你的學習和生活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學生回答後我會進行引導和教育,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爲能夠鞏固本課所學習的內容,同時也能拉近哲學和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提高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同時也能實現本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環節四:小結作業

根據本框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學習的特點,我會結合板書內容,採用歸納式小結。通過小結環節,使同學們對本節課形成更清晰的認識。

內容講授完畢,我會給學生布置作業:蒐集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的其它事例,結合本課所學知識進行分析,下節課我們來探討。通過佈置這樣的作業,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並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數學實驗教課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節內容乘法的初步認識,也就是課本47頁到48頁的內容。

本節是乘法教學的第一節課,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個熱鬧歡快的遊樂園的主題圖,暗示出生活中有許多一組一組出現的數量,並且每一組的數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繫。

二、教學目標

我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個方面制訂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較簡便。

2、認識乘號,會讀、寫乘法算式。

3、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1、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

2、把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認知規律特點,採用靈活多樣、新穎有趣的方法進行教學。結合學生年齡及新課改要求,我採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式的方法。同時注重運用引導法、觀察法等進行教學。

四、學法選用:

結合本節教材和二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準備讓學生採用“觀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程序:

在教學過程中我遵循兒童認知規律,體現新課標精神,按照直觀感知—表象認識—概念形成—拓展運用的規律組織教學。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二)交流探索,解決問題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所以在第一環節用3分鐘,直接出示遊樂園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情境圖,爲學習新知做好準備。我打算用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探究乘法產生的過程。學生理解了乘法含義後,安排形式多樣,靈活有趣的練習那麼第三環節估計要用15分鐘。剩下大約5分鐘時間讓學生自己總結對乘法的認識。下面我詳細說一下每一個教學環節。

低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一上課我將創設這樣情景:出示課本情境圖,讓學生看看遊樂園都有哪些項目?然後用觀察 —— 提問題——列算式的方法解決小飛機裏一共有多少人,小火車裏一共有多少人,過山車裏一共有多少人。通過數一數活動和列加法算式解決問題,從中積累相同數相加的感性認識,爲學習乘法作知識遷移。然後讓學生觀察、比較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整個過程中,學生親身感受到的,並不是老師在傳授知識,而是我們自己的需要。當學生對幾個幾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時,下面讓學生用算式把幾個幾相加表示出來,剛開始可以說一些短的如:5個3相加、4個6和7個2相加讓學生輕鬆完成,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計算,也可以用另一種運算表示。這樣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書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加法,才呈現出來的。教學不是在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乘法和我們的加法算式一樣,也有一個運算符號叫乘號。告訴學生×叫乘 號,後讓學生觀察乘號像什麼,可能學生會說像錯號,像漢語拼音裏的x。想力豐富的孩子會說把加號變斜就是乘法。這樣讓學生把抽象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加深理解。學生在上面知道求幾個幾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師講解7個2相加,相同加數是2,在乘號的前面寫2,相同加數的個數是7,在乘號的後面寫7,7個2想加得14,然後老師教學乘法算式的讀寫法。7個2相加等於14,所以2×7=14,也可以寫成乘法算7×2=14。讓學生試着讀出乘法算式。葉聖陶先生曾說:“當老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手”。學生對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認識後,可以讓學生嘗試把3+3+3+3+3=15和6+6+6+6=24讓學改寫成乘法算式,最後進行反饋矯正。接下來出示旋轉木馬圖,解決“旋轉木馬上一共有多少人?”學生觀察並列算式:3+3+3+2=11,教師提問:這個算式你們爲什麼不寫成乘法呢?那什麼樣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呢?(引導學生說出: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算式才能)

到此第二環節結束,下面進入第三環節的教學:鞏固練習,開智培能。

爲了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我安排了四個層次的練習。第一關看誰讀得最響亮,採用個別讀、集體讀練習,儘可能給每個學生展示的機會,使學生熟練掌握乘法算式的讀法。後面三關讓學生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

爲了加深學生對乘法理解,我將設計了第四環節的教學:及時總結,深化新知。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教師不要急於把自己的觀點灌輸給學生,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他對乘法的認識,也許語言不是那麼準確,表達不是太確切,只要孩子能正確說出他對乘法的理解,教師都要給予肯定。我的教學過程已全步結束,下面說一下板書設計。

六、板書設計

簡潔而又提綱領的板書不僅是本節教學內容的精縮,而且也會使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一目瞭然,因此,在板書設計上我頗費了一番心思。我把課題寫在主板書的最上面,它告訴了孩子們本節課的中心內容,下面是連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對照,不僅美觀,而且有層次的呈現了知識產生的過程。這樣的板書簡潔、清楚、明瞭。

七、“誘思探究教學論”在本節中的具體體現:

本節課,我運用“誘思探究教學論”和新課程理念設計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爲主體去組織教學。課一開始,我創設森林運動會開幕式的情景,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乘法產生的過程中,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並讓學生觀察遊樂園的圖片,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同時雙基得到落實,能力得到發展。通過學習學生不僅獲得成功的愉悅、探索的快樂,又感受到數學的妙趣、知識的價值。

說課稿 篇5

一、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內容是現代小學數學“圓柱的認識”的教學。它與人教版的教學內容基本一致。但有所區別,人教版是側重於新舊知識的銜接。體現的是立體圖形體系的構建。從圓柱認識到計算表面積新授安排三課時。而“現小”教材側重於空間觀念的培養、體現的是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新授課安排二課時,但是教學的重難點是完全一致的。無論是什麼版本的教材,教師都要聯繫學生實際、自己實際、學校實際,在教學中體現新課程教學理念。

二、 聯繫生活實際,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

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新課程理念。設計教學本着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讓學生感知數學的價值,感覺數學有用。同時儘可能避免形式主義,形式一定要爲目標服務。注意了聯繫生活的深入、慎重、到位。

三、 注重創設開放的氛圍,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從興趣入手,注重觀察、操作與想象,讓學生多交流、多體驗、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四、 運用教學資源,優化課堂教學

我校是東北師範大學理想信息技術研究院信息化教學示範校。現有教學資源豐富,可充分滿足於教學,如何有效地整合這些資源,是我們數學研究的課題。本節課相關動畫、文字、圖片資源30多條,恰當選擇與應用非常關鍵。

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1. 核心價值與功能

(1)學科價值:整合有機反應,建立物質轉化觀;體會轉化過程中逆推的思想和原則。

(2)社會價值:體會科學家經過理性的思考和大量的實驗可以合成出人們需要的物質。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鞏固官能團的性質及轉化的一些方法

②瞭解有機合成的基本過程和基本原則

③掌握逆向合成法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小組討論,歸納整理知識,培養學生對物質性質和官能團轉化方法的歸納能力 ②通過設計情景問題,培養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通過有機合成的學習,體會化學的魅力

②通過有機合成題的成功突破,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到有機化學的樂趣

3.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機合成過程分析中的應用

(2)難點:逆合成分析法思維能力的培養

(3)障礙點:官能團的性質

二.說教法

1.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首先是新課程的理念,落實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其次是建構主義理論。

第三在教學方法上,問題驅動式教學。以問題解決爲驅動,在促進學生學科認知發展方面具有過程性的教育價值。

2. 教學策略

(1)學生障礙點解決策略:課前熱身,從官能團的性質、官能團的引入、反應類型、常見試劑與反應條件四個方面進行復習

(2)學生的難點解決策略:提供大量素材,利用媒體演示,採取問題解決式教學方式,同時將任務按步驟分解

3. 教學設計

(1)有機反應的學習方法

①明確研究有機反應的一般思路

②熟練從不同視角看有機反應

(2)有機合成的學習方法

①瞭解有機合成的過程和原則

②學習有機合成的方法

③有機合成的綜合練習

4. 學情分析

(1)已知:①基本掌握常見官能團的性質

②知道一些官能團引入的方法

③知道一些碳鏈增減的方法

(2)未知:①有機合成的分析方法

②有機合成的過程和原則

三.說過程

1. 教學線索

一條明線:引入合成——初識合成——學習合成——體驗合成——感悟合成。

兩條暗線,一條是情景線:圍繞阿司匹林的問世、合成與發展展開,一條學法線:圍繞如何關注目標化合物的結構以及如何實現目標化合物結構的構建展開。

2. 教學流程

(1)引入合成:首先給學生講一個小故事,阿司匹林的問世以及所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瞭解有機合成的意義,體會有機合成給人類帶來的便捷,同時吸引學生的興趣,引入正課。

(2)初識合成階段,給學生簡單介紹了有機合成的流程,同時提出問題,如何關注目標化合物的結構?這樣設計一是想讓學生對有機合成的過程有個整體的感性認識,二是給出了本節課的暗線。

(3)學習合成:共設計了2個任務。任務一,由乙烯制乙酸乙酯,學生順利的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緊接着提出問題——如何評價各個方案?合理優化合成路線?給出乙酸乙酯的工業製法作參考,學生在對比中一是瞭解了正向合成分析法,二是體會了有機合成的原則——減少合成步驟,提高原料利用率,提高原子經濟性,並用卡託普利片的產率數據佐證上述結論。 然後給出海葵毒素的分子結構片段,同學非常震驚,同時也感覺到正向合成分析法的威力不足,然後教師給出第二個任務,如何合成草酸二乙酯?學生質疑沒有原料怎樣合成,教師說明後學生討論怎樣根據產物的結構逆推到基礎原料庫中的原料。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在分析合成路線是怎樣逆推?怎樣合理斷鍵“還原”?

通過乙酸乙酯和草酸二乙酯合成的例子,一方面使學生熟悉烯烴、鹵代烴、醇、醛、羧酸、酯的轉化關係,熟悉官能團種類和數量的變化方法,一方面學習兩種合成方法,學會觀察目標化合物的結構,根據其結構特點進行合理斷鍵“還原”,瞭解有機合成的原則,注意落實本節課的暗線——關注官能團的轉化

(4)體驗合成:佈置任務三,緩釋長效阿司匹林的合成,在學生感到困惑的時候將任務分

解,分爲三個子任務。子任務一:如何獲得該高分子化合物?即如何實現碳鏈的增長。子任務二:如何引入目標化合物中的官能團?即關注官能團。子任務三如何由甲苯制水楊酸?即如何使用逆合成分析法。這三個子任務設計的出發點正式落實本節課的暗線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通過緩釋長效阿司匹林的合成,進一步使學生熟悉官能團種類和數量的轉化,鞏固碳鏈的增長方法,讓學生學會全面合理關注目標化合物的結構,根據目標化合物的結構特點綜合使用正逆合成分析法,學會閱讀、分析、使用信息,貫穿本節課的情景線和方法線。

(5)總結合成:教師給出阿司匹林生產工藝的發展的資料,並提問“結合本節課前面所學知識,歸納有機合成的原則?”學生分別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講學生的答案彙總,以投影的形式展現。 結束語教師引用了伍德沃德的名言“在上帝創造的自然界旁邊,化學家又創造了另一個世界。”化學家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出許多原本並不存在,但是人們很需要的物質,如 “超級炸藥”。此外還介紹了在有機合成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獲諾貝爾獎的情況,以及在有機合成的過程中發明的許多以人名命名的有機反應。最後送給同學們一句話“神奇出自平凡,創新源自思考和需求,這就是有機合成的魅力!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總結的能力,瞭解有機合成的綠色理念,感悟有機合成的魅力,貫穿本節課的情景線索。

四.說反思

不足之處是本堂課任務的設問還值得推敲,由於任務三難度偏大,筆者爲了分散難度,將其設計成三個子問題,但是設計得還不夠。教師在設計這些任務時,儘可能不用習題性問題,而用認識性問題。同時在每個任務完成之前要有引導,在任務之後要有知識和方法的總結。還有一個問題是本節課學生的活動形式略顯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