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人教版九義教材小學數學第七冊P92-93“面積和麪積單位”及相應練習。

2、教材及一般學情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在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從整個小學數學教材體系,幾何知識部分的編排上看,由長度單位過渡到面積單位是學生學習幾何初步知識的一次飛躍,所以這節課也是小學數學四年級中比較重要的一課。這節課的學習也是後面學習長、正方形的面積、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打下基礎。

對於小學四年級學生來說,由於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他們的形象思維仍佔主要地位,他們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對於這種抽象的面積知識相對困難。然而,中高年級學生又對“有用”的數學開始感興趣,此時,如果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注重了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他們便願意並想學數學。

所以,我認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難點是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正確表象。關鍵在於能否爲學生營造好恰當的生活情境與探究氛圍,使學生活起來,動起來。

3、教學目標

據此,我爲本課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正確表象。

(2)學能目標:①使學生在用面積單位測量指定物體或圖形的面積中,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②通過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想象、估計、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德育與情感目標:讓學生感知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實際生活。通過合作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創新意識。

我確立以上目標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考慮:

1、《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本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力創設多種情境,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2、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爲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學習者能否主動建構並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取決於原有的認知結構裏是否具有清晰,所以本課教師不僅應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識結構,而且從縱向考慮了新舊知識及方法的溝通聯繫。

二、說教法學法

爲了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當中,高效地實現以上目標,我選擇了以下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讓學生動心

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巧設懸念,以現實生活爲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2、實踐操作,讓學生動手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讓學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

3、交流辨論,讓學生動口。

數學課堂應是一個多向互動的環境,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創設情境和組織學生合作與討論,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體中進行知識和經驗碰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思維更活躍、更發散。

4、運用媒體,讓課堂高效。

多媒體以它省時、高效、直觀、生動等特有的優勢而被課堂教學廣泛運用。本課還精心設計符合兒童情趣的精美圖片和畫面,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程序

在具體的實施教學過程中,我將本課分爲以下幾個模塊: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現代教育理論認爲,數學素材來源於學生的生活現實,教師先將學生引進生活,在具體情境中體驗,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爲後面迴歸生活,體驗數學化的生活作好準備

(課件播放情境短片:星期天,小明與小華打電話。明:小華,聽說你們要搬新家了,是嗎?華:是的,我們的新家在“天香麗景”,裝修好,到這兒來玩吧。明:可我不知道怎麼來呀?華:你可以坐1路車到“天香麗景”站下車,然後向南面順着一條長100釐米的過道,來到一個大約100平方米的大型廣場,請注意,那兒有一個高約10分米的建築雕塑,我在那兒等你好嗎?明:好的,呆會兒見!)

師:你們說,按照小華的描述,小明能順利地找到小華家嗎?爲什麼?(生:不容易,因爲小華的描述中有些錯誤。)師:你能幫出找出來嗎? 由此說明單位的重要性,並引入新課 二、實踐感知,學習新課

1、學習面積的含義

先通過摸、比、畫等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瞭解物體和平面圖形的面積的含義然後請學生看書P92"面積的含義",並提問:書上的概念與我們所得出的概念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師生辨論"圍成"的含義,並說明"和"與"或"的區別。形成正確的概念。

教師不僅要奉送真理,更要教人發現真理,學生的理解往往不是非常完美的,適時恰當地使用課本,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有力手段。這一環節中,有意避開人們常用的課件展示的方法,新穎別緻,利用書本和文字,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面積的意義,能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認識水平、及看書自學習慣。

2、 學習面積單位

這一環節容易雷同重複,爲不讓學生產生疲勞,我做了以下設計:

(1)引入

用課件創設情境:出示小華家的兩個鋪着同樣大小地磚的房間,師問:你能知道哪一間大,哪一間小些嗎?說說你的理由。

小華的鄰居也有一個房間,我們來比比,看誰的大?(房間大小相同,但用的地磚不一樣大>)師:這兩個房間的面積相等嗎?爲什麼?

師:看來,要度量大小,必須先統一標準。這個標準國際上已經有了,叫做"面積單位"。(板書:面積單位)你知道哪些用來表示面積大小的單位?你是從哪裏知道的?

這一教學過程,深入淺出,銜接自然,最後引出"面積單位"這種統一的標準。這樣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而且滲透着許多數學方法,充分體現出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能力,也開發了智力。

(2)學習平方米 看、估、量、說、圍、找、用(先估後測)

出示平方米的模型,目的在於加強直觀,便於演示,然後通過觀察、測量、比較,使學生進一步感知其大小。用平方米去測量圖形面積中,教師要求學生先估算,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數感,形成自覺、主動甚至自動化地運用數的態度和意識。使學生在腦中形成更爲準確鮮明的平方米的表象。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活化教材,先學平方米,]

(3) 學習"平方分米"

引 創、量、說、測、用:

這裏有效地製造矛盾,激發思考,鼓勵創造,使學習高效進行。

(3) 學習"平方釐米"及其它的面積單位

師:你認爲還有其它的面積位嗎?誰來說一個?

(創 說 量 比 找)

這兩個面積單位的教學,可謂是一個大膽實踐。通過平方米的教學,教師誘導學生從平方米的名稱中創造出,甚至平方千米、平方毫米等面積單位,並類推出它們的意義。這種運用相關舊知去促進新知的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從理性到理性的積極遷移的學習能力。

(五) 比較小結

將三個面積單位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感知。

把三個面積單位放在一起作比較,讓學生從直觀形象上看到它們的大小相差很大,爲下一節課教學面積單位的進率作心態上的準備。

四、 分層練習,深化提高

1、 數一數

2、 填一填

3、拼一拼

4、畫一畫

設計意圖: "數一數"爲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教學作下了伏筆;"填一填"鞏固了所學知識,特別是第1小題作了很好的發散,使學生對面積單位上冠以"平方"兩字有了更深的領悟;"拼一拼"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畫一畫"則爲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造想象的空間。四組題目相映成趣,使課堂教學得到了美的昇華。

五、 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

2、課外活動:隨音樂下課,(面積在哪裏呀,面積在哪裏,面積在同學們的眼睛裏……)

設計意圖:總結全課,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達到了系統化。在音樂聲中下課,使學生感受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又受到美的薰陶。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麪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爲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三、說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米尺、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四、說教法和學法

學法有: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爲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着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五、說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學生尺。比一比,有什麼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 (長度)大小又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3. 小結: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物體表面)

(二)充分感知,引導建構。

1. 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幕布、書本、課桌等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說?

2. 通過封閉圖形認識面積: (1)認一認:有哪些封閉圖形?(2)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3)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數學方法就是數學的行爲。比較中,我會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割補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 歸納面積的概念: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封閉圖形的大小也是它們的面積。誰能把這兩方面概括起來,簡單說說什麼是面積?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建構主義認爲: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麼?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

4. 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個同學?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 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2. 第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麼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 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面積和麪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採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加以延伸。

六、說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面積的概念和常見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第7冊134頁—136頁《面積和麪積單位》,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又相對較難,教材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認識面積的意義後,接着學習面積的單位,使平面圖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標準,這樣就減少了認識上、理解上的難度。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課標的要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通過觀察、觸摸等實際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

b、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2、能力目標:a、充分憑藉直觀,發展空間觀念。

b、通過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推理和操作能力。

c、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應用意識和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a、使學生在揭示矛盾———分析矛盾的往復不斷過程中,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b、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知道面積的含義,初步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難點:會選擇合適的單位 ,量一些物體表面的面積或平面圖形的'面積。

二、說教法學法

(一)強化感知,主動參與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再說“面積”這一概念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學生的思維從一維向二維過度,必須藉助直觀、形象的物體來理解。因此,採用學生熟悉的物體(桌面、黑板面等)和課件演示圖形,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在“摸一摸”中初步體會“面是一大片”;在“看一看”課件演示中感受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幾條線段圍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

(二)矛盾激趣,引導探究

本課注重揭示和呈現矛盾,巧設懸念,以激趣爲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在揭示面積的概念之後,學生已初步通過觀察法感知物體、平面圖形的面積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導學生得出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重疊——————數方格,逐步揭示矛盾,並個個擊破,最終引出“面積單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徵,也使學生理解了要比較物體表面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面積單位。有利於學生把握概念的產生和發展的來龍去脈,從而使學生參與獲得概念的過程。另外在學生學習了平方釐米的形狀和大小,並能用它來度量較小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後,我有意讓學生用一平方釐米去量課桌表面的面積,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真切體驗到平方釐米這個單位太小,從而產生“有沒有大一點的面積單位”的疑問,然後出現平方分米的面積單位,使學生在“已有的知識不能順利地解決眼前問題”的矛盾中水到娶成地引出平方分米的學習,使學生在這過程中倍享成功的樂趣。整堂課在解決了一個個矛盾之後,我又不斷在學生面前揭示新的矛盾,引着學生不斷地向一個個新知躍進。同時,設疑和引導滲透了教師對學生創新思維的鼓勵與培養,使學生在實踐與思考中不斷地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

(三)突出重點,促進遷移

在常用的面積單位中,認識平方釐米是教學的重點。讓學生通過看媒體演示,量邊長、比一比、記一記、量一量等活動去理解1平方釐米。在認識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時,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遷移和推導的形成來認識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如:"這個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遷移和推理能力。

(四)運用媒體,突破難點

多媒體以它省時、高效、直觀、生動等特有的優勢而被課堂教學廣泛運用。在教學周長與面積的區別時,媒體動態演示"圍"的過程,讓學生輕鬆理解它們的區別;通過媒體演示用同樣大的小方格量兩個不同長方形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劃分方格能比較出面積的大小。本課還精心設計符合兒童情趣的精美圖片和畫面,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新課。從課前交流“拍手”的掌面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二)探索麪積的概念 。認識面積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物體表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課件出示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三)認識面積單位。這一環節分兩步驟教學:

第一、面積單位產生的必要性。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教師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教師根據學生的兩次信息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通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故設矛盾的方法來比較同樣兩個圖形,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着教師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第二、認識常用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的教學以“教”爲主;“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爲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爲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第三步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 。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

(四)鞏固練習 。主要設有判斷題和選擇題,讓學生明白(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2)通過阿凡提的故事滲透長度和麪積的區別,爲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爲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總之,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從實際生活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發展。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4

【教學內容】:20xx年新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書第60—63面。

【教材分析】:面積和麪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學習了長度、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的計算的基礎上編排的。是本單元知識展開的基礎。是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突變和飛躍。教材的編寫,一方面是讓學生充分感知面積的含義,主動探索建立面積的表象,熟練應用面積單位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是爲本單元后面的而積計算作充分的知識鋪墊。

【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己經建立了長度、長度單位的概念。但是由“長度”概念到“面積”概念。由“長度單位”到“面積單位”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抽象性也比較強。根據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小學中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往要藉助於形象的事物或親自參與活動作爲認識的基礎)。本節課設計了直觀演示、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從學生己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讓學生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自身體驗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充分感知認識的基礎上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突出重點(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面積單位大小的表象),突破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並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觀念)。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理解面積的含義,在主動探究應用中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觀念。學習選用觀察、重疊、數面積單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理解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經歷在熟悉的事物中由初步感知到抽象概括出面積的意義。體驗知識建立形成的過程。

2. 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及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概念。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選擇學生身邊的可視可觸摸的物體,使學生的感性認識生動形象。體現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2.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表述參與數學活動。體驗自主、合作學習知識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重點:面積含義的理解和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概念的形成。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重要性。

【教具準備】:數學書;練習本;要比較面積大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紙(綠色22.5c*9c,紅色13.5c*13.5c),拼擺測量用的正方形卡紙(白色4.5c*4.5c)、圓形卡紙(藍色直徑4.5c)、三角形卡紙(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教學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用的:紫色1c*1c,紫色10c*10c;學生2人小組合作用的練習紙(上面有與上吻合的長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圓形圖樣);1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布一塊。

【學具準備】:數學書;練習本;水彩筆;尺子;4人用的大學俱袋裝有:要比較面積大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卡紙(綠色22.5c*9c,紅色13.5c*13.5c),拼擺測量用的正方形卡紙(白色4.5c*4.5c)、圓形卡紙(藍色直徑4.5c)、三角形卡紙(白色:底4.5c*高4.5c)若干;每人用的小學俱袋裝有;紫色1c*1c,紫色10c*10c;2人小組合作用的練習紙(上面有與上吻合的長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圓形圖樣)。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同學們,今天鄔老師第一次來給大家上課,作爲三年級的小主人,應該用熱烈的掌聲表示一下對我的歡迎吧!謝謝,大家的掌聲很響亮,你們個個都是好客的小主人。

二、合作探究,講授新課。

1. 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積的大小。

今天的學習就從大家鼓掌的小手開始。我們拍手的時候,兩隻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同學們,這是鄔老師的手掌面,請你像老師這樣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誰願意舉起你的手掌面和鄔老師的比一比?這麼多同學都願意呀!同學們看仔細,請問鄔老師的手掌面和剛纔幾位同學的手掌面相比,哪個手掌面大,哪個手掌面小?(師至少點2名同學回答)同學們,你們都是這樣認爲嗎?

現在請同學們拿出數學書,像老師這樣有序地摸一摸數學書封面,感受一下數學書封面的大小。請再像老師一樣摸一摸數學書的側面,感受一下數學書側面的大小。摸好了嗎?請再快速地摸一摸你練習本的封面,請問同學們,我們摸的3個面中,哪個面比哪個面大,哪個面比哪個面小?(師邊演示邊讓同學們摸,至少點2名同學回答)

現在請同學們用你亮晶晶的小眼睛觀察一下這塊黑板的表面,再看一看教室的地面,請問哪個面大,哪個面小?(師點名回答)

那課桌面與大屏幕面相比呢?(師點名回答)

2.揭示物體的面積概念。

師:剛纔我們通過摸和看,比較了許多物體的表面,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就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師指着黑板表面)像這裏,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積,手掌面的大小是手掌面的面積,那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叫什麼?(點名說)你還能像這樣說說其它物體表面的面積嗎?(點名學生說)

師:老師帶來了一個臍橙,它的表面面積在哪呢?哪位同學願意上來摸給大家看?(點名學生上臺摸)

師追問:什麼叫臍橙的表面面積?(點名說)

3.揭示封閉圖形的面積,區分面積和周長。

師: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是他們的面積,還有什麼有面積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點名說)同學們知道的圖形真多!

老師這收集了幾個平面圖形,你能看出這裏的長方形和心形相比,誰大誰小嗎?(學生回答)同不同意?

那三角形和圓相比,誰大誰小呢?(學生回答)

通過比較,原來這些周圍封閉的圖形也是有大小的。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這裏可以說,長方形的面積比心形的面積小,心形面積比長方形面積大。那三角形的面積比圓的面積呢?

前面我們知道物體表面的大小是它們的面積,我們又知道了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認識的面積。(師板書:面積)

那這些圖形的面積具體指哪裏呢?你能塗色表示他們的面積嗎?下面兩人小組合作,請拿出練習紙,兩人同時快速地塗色表示圖形的面積,看哪組同學塗得又對又快!

師巡視並收集每種圖形的塗色作品,全班講評。

師首先展示長方形和心形面積的塗色表示圖:我們來看看這組同學塗色表示的圖形面積,這組同學把這整個長方形和心形都塗上了顏色表示他們的面積,跟他們一樣塗色的請舉手!看看這組同學的,三角形和圓整個圖形也都塗上了顏色表示他們的面積?跟他們一樣塗色的請舉手!老師也同意這兩組同學的塗法。請看大屏幕,(然後師在上展示。)老師給這些圖形塗上了綠色表示他們的面積,再請同學們仔細看到這些圖形,老師用紅色線條表示的是這些圖形的什麼?(點名回答)對,是周長,它是圖形一週的長度。看來同學們能夠區分圖形的面積和周長了!

4.用觀察法、重疊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師:請同學們再次觀察這些圖形,(師手指大屏幕),他們中誰的面積最大?(三角形的面積最大,師多點2到3名同學說)?你們其它同學呢?哦,大家都一致認爲三角形面積最大。看來面積相差比較大時可以直接觀察出面積的大小。

那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兩張圖形(出示紅色和黃色兩個面積相差不大的長方形),你覺得哪個面積大?點名學生回答。大家意見不一致,看來,光用眼睛觀察是確定不出來的。到底哪個面積大,誰想到了好辦法?(點名回答,演示重疊法。)師引出:這位同學很勤於動腦,想到了用這樣的重疊方法來比較面積相差不大的圖形,是不是所有圖形面積的大小都可以直接觀察或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出來呢?

師:(師舉起綠色卡紙和紅色卡紙)這兩個圖形誰能一眼能看出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那鄔老師用重疊的方法試一試(師演示重疊法),能比出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嗎?

5.小組合作,用測量法(數面積單位)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用這些方法都不能很確定地比較出他們面積的大小,(有的同學還想到了重疊後切割多餘的部分,再重疊比較的方法,在這確實可行,你很會開動動腦,有沒有不破壞原有圖形,更形象、更直觀的方法呢?)老師這有一些學具(師提袋出示):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藍色圓形紙片,如果利用這些圖形學具來擺一擺,拼一拼,能否檢驗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哪位同學想到怎樣擺嗎?(師點名說)這位同學說選用一種正方形學具,這張上擺正方形,這張上也擺正方形,再數出擺的個數多的面積就大,有不同意見嗎?(點名說)你認爲選兩種學具,這張上擺三角形,另一張上擺正方形,再數出擺的個數多的面積就大!到底哪種能比較出正確結果呢,選一種還是選兩種呢,下面進行4人小組討論併合作,看哪組能很快討論合作出正確結果,彆着急,討論合作之前請看清合作要求(師出示合作要求,點一名同學讀要求)

小組合作要求:

1.從學具袋中拿出要比較面積的紅色和綠色長方形卡紙,再拿出三種學具: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藍色圓形紙片。

2.小組4人商量選定用哪種學具擺,把不用的學具放回學具袋中。

3.分工:每2人擺一個圖形,以最快速度擺好。

4.思考討論出結果:我們這組選用了( )形學具,綠色卡紙上擺了( )個,紅色卡紙上擺了( )個,所以( )色卡紙面積大。

同學們,看清要求了嗎?好,開始吧!

看哪組擺得又好又快,能很快得出正確結果!

師巡視小組探究情況,並做指導!

師問:哪組同學願意根據大屏幕上第四條要求說一說自己組是怎樣擺的,結果是誰的面積大?

師根據彙報結果貼出擺的圖形。

(用正方形測量的:綠色卡紙擺了10個正方形,紅色卡紙上擺了9個正方形,所以綠色卡紙面積大。用圓形測量的:綠色卡紙大約擺了10個圓形,紅色卡紙上大約擺了9個圓形,所以大致比較出綠色卡紙面積大。用三方形測量的:綠色卡紙可以擺20個正方形,紅色卡紙可以擺18個正方形,所以綠色卡紙面積大。)

師問:有哪組同學選用兩種學具擺的?像這樣,紅色卡紙上可以擺18個三角形,綠色卡紙上擺10個正方形,得出結果是可以擺18個三角形的紅色卡紙面積大,你們同意嗎?請你說說爲什麼?

生回答原因後師追問:在選用學具測量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我們要注意什麼?

生得出:要選用一樣的學具來擺,這樣才能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

師再請同學們看到大屏幕(出示圖):大家想一想,是拼擺了6個正方形的圖形面積大嗎?(師點名回答)得出正確結果:不能,因爲選用拼擺的正方形學具大小不同。

師再次追問:像這樣都用大小不一樣的正方形拼擺的,不能得出正確結果,那在選用學具比較測量兩個圖形面積大小時,我們要注意什麼?

(點名回答得出):必須要用大小一樣的學具,也就是面積要一樣的學具進行測量拼擺。

師:我們知道了測量時必須要用大小一樣的學具,也就是指要用統一的標準。這裏統一的標準就是指統一的面積單位,像剛剛用到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都表示一個面積單位。同學們在測量這張卡紙面積的時候擺了10個正方形,說明這張卡紙的面積就是10個這樣的面積單位,測量這張卡紙可以擺18個三角形,說明這張卡紙的面積就是18個這樣的面積單位。這裏擺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所表示的面積單位是鄔老師給定的,當然還可以定大一些的或小一些,或其它形狀,那請問通過剛纔的拼擺,如果要準確地測量圖形面積的大小,你們認爲哪種形狀最適合做面積單位?爲什麼?(點名學生回答。)

討論得出:圓形沒鋪滿,有空缺部分;三角形擺時受方向限制,很不方面,也有空缺;而正方形不管橫着擺還是豎着擺都不受限制,最適合做面積單位。

現在請同學們以最快的速度把剛剛擺的學具和兩個比較面積的卡紙放回學具袋中。

6.學習3個常用面積單位

通過剛纔的討論我們知道正方形最適合做面積單位,國際上就是規定用正方形作面積的單位的,爲了方便測量和比較,規定了3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同時出示,師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同學們,這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請同學們從你的學具裏找出最小的紫色小紙片,舉起來,讓老師看一看,對,就是這一個,(師舉起紙片)這就是1平方釐米,抓緊時間用尺子量一下它的四條邊的長度各是多少?量完後請舉手!

生:邊長是1釐米。

師:每條邊長都是1釐米嗎?(是)

師:說明這是什麼形狀的?(正方形)

師:也就是說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師板書並貼上學具)

現在用你這個1平方釐米量一下,你的哪個指甲蓋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釐米。抓緊時間量一量,有的同學已經量出來了。(至少點2名學生說)。每個同學指甲蓋面積大小有差異,其實同學們每個指甲蓋面積都很接近1平方釐米。

誰來說一說,生活裏面你見過哪些物體的表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的?(師講解並出示圖:小獎貼,電腦按鍵,田字格等)

剛纔我們認識了1平方釐米有多大,下面我們再來認識一下1平方分米,請同學們拿出這張紫色學具:對!這就是1平方分米,誰知道它的邊長是多少?

點名學生說:10釐米,也就是1分米。

師:那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師板書貼上學具)

請同學們用你的手掌面和這個1平方分米的學具比一比,手掌面大約多少平方分米?

現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老師手裏數學練習本的封面,估計一下大約有幾個平方分米。看出來的請舉手。點名學生說!

到底是多少平方分米?請用你的1平方分米的學具量一量。誰來邊演示邊說你是怎樣測量的!3平方分米,和你們測量的結果一樣嗎?(一樣)

我們知道了邊長是1釐米、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分別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那怎樣的面積是1平方米呢?誰來說說看。點名說。

師引導:邊長是多少,什麼形狀的面積是1平方米?生得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師板書)

請同學們張開手臂,請問你兩個手臂張開的長度大約是幾米?(師請4位同學伸直手臂並圍成近似的正方形)那這四個同學張開手臂圍成的圖形面積大約就是1平方米。再請同學們們看到老師手裏的這塊布,它就是邊長爲1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米,大不大?先估計一下:如果老師請同學站到1平方米麪積的布上,大約能站下幾個?點名說。到底能站下幾名同學呢?咱們就按同學們說的站一下。師點一小組(8個)同學上去站,不夠就再點。

我們來數一數站下了幾名同學。(大約12個同學)

師對估計的情況作評價。

7.新課小結:

師小結:通過剛剛地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面積,而且還了解了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面積和麪積單位。(師完善板書)

三、拓展應用。

同學們,你能用所學的三個常用面積單位解決大屏幕上的問題嗎?誰來回答第一個:

出示檢測練習:

一.填上合適的面積單位名稱。

1.一塊橡皮的面積大約是4( )。

2.一張課桌面的面積是24( )。

3.一個教室地面的面積大約是50( )。

4.昌北二小足球場的面積大約是7000( )。

四、歸納提升。

師: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同學們都填對了,下面再來個難點的,願意接受挑戰嗎?(願意)那請問: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分別用於測量怎樣不同的物體表面面積呢?請同學們看到大屏幕(師出示讓同學填空),點名學生說。

三個面積單位分別用於測量不同的物體面積:

1.測量較小物體的面積,如測量郵票、橡皮檫的面積等,用( )做單位。

2.測量較大物體的面積,如測量黑板、教室、操場的面積等,用( )做單位。

3.測量一般大小物體的面積,如測量手帕、課桌面的面積等,用( )做單位。

五、全課小結。

接連幾個問題都沒有難道大家,看來同學們學已經和這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成爲好朋友了!那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收穫的是什麼,學到了什麼呢?(點名學生說)

同學們這節課學得還真不少,今天學習的內容就在數學書第60至63面,課後請同學們溫習並完成書上相應的練習,希望今後的學習同學們能積極動腦,深入思考探究,我相信你們將收穫更多的知識。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板書】

面積和麪積單位

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

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第八冊第120——122頁《面積和麪積單位》,本課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在空間形式認識上是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同時也是學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是整個小學階段幾何知識的基礎內容。教材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認識面積的意義後,接着學習面積的單位,使平面圖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標準,這樣就減少了認識上、理解上的難度。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索物體表面大小的實際問題的過程,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觀察、比較、拼擺、測量的過程中建立常用面積單位的表象,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自主探究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二、說學生

(1)學生在這之前已經掌握了長度的概念,已經學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這爲他們學習面積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2)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促過有關面積的知識。不過,這些知識都是比較零碎的,他們也沒有辦法用語言表述出來。

(3)聾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爲主,學生在建立正確的表象時,還是要依賴於實物。因此,在教學時讓學生去充分感知。

三、說過程

結合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力圖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儘可能給學生操作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操作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獲得學習的樂趣。更主要的是完成自己對知識的構建。

1、通過比賽給兩個大小不同的平面圖形塗色,讓學生直觀感知面有大、小之分,爲“面積”概念的建立創設了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2、探求新知。通過各種實踐操作活動感受面積的概念,正確建立面積的表象。感受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常用面積單位的掌握。

(1)調動多種感官感知面的存在,建立面積概念。爲了使學生建立“面積”的正確的概念,在教學中讓他樣觀察,摸一摸課本的面、桌子的面、文具盒的面使學生感受到面的存在。在觸摸的過程中比較出面的大小,從而得出物體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建立面積概念。

(2)在學生知道了面積的概念以及面積是有大有小的之後,有意安排讓學生用不同的單位去測量同一物體,由於測量結果不同,造成學生認知上矛盾衝突,從而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3)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單位時讓學生先認識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閉上眼睛想一想,再找找實際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的大小與1平方釐米差不多大。再通過操作,擺一擺測一測知道一個圖形中由幾個1平方釐米組成,面積就是幾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學與平方釐米的教學相似。

3、鞏固練習。鞏固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及面積單位的應用,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總之,本課採用創設問題情境,引發認知衝突,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從而建立正確的面積和麪積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說課完畢,下面開始授課,歡迎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

《面積》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能爲學習面積的計算打好基礎,更是爲小學階段幾何教學做好鋪墊。

教學目標:

(1)通過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形成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二、說教法、學法

活動教學法: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爲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

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循着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教學中,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自學輔導法: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學中我會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四、說教學程序

(一)遊戲引入,初步感知

《課程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第一個環節,先設計一個填色比賽:將全班分成兩組,第一組塗這張大紙,第二組塗這張小紙,在規定時間裏,哪組最先完成,就能取得勝利。遊戲結束後,第一組的同學一定會懷疑這個遊戲的公平性。

師問:爲什麼?

學生說明原因:因爲兩組比賽用的紙張大小不一樣,誰要塗的紙面越小,誰在遊戲中就越容易取得勝利。

這一環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學生相關“物體表面”的經驗也呼之欲出,自然體驗由具體到抽象,引出對“物體表面”的研究。學生在觀察比較中,也初步感知了面的大小,爲下面學習面積的概念做好了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古人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需躬行。』第二個環節,學生只有親自動手感知,才能加深對“面積”這一概念的理解,並能在以後的學習中靈活運用。

(1)指一指: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書本、課桌等等,讓學生指出它們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讓學生說說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時,都有些什麼感覺?

(3)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通過以上幾個環節讓學生感受到了表面,並得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運用“面積”一詞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課桌的表面大,現在還可以怎麼說?

2.通過封閉圖形進一步認識面積。

數學方法就是數學的行爲。在教學封閉圖形認識面積時,課件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或小組討論找到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然後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等數學方法,最後通過課件的演示,使學生認識到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爲了加深學生的理解,課件出示了一個不封閉的圖形。師問:如果要給它塗色,會出現什麼情況?這個圖形的大小我們能確定嗎?學生

通過仔細觀察課件,便能發現,不封閉圖形的大小是不能確定的,進而明確“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3.小結:引導學生將面積的兩個方面概括起來,得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4.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讓學生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學生在比較中產生了分歧,有些同學認爲第一個圖形面積大,有些學生認爲第二個圖形面積大,還有些同學想到把這兩個圖形疊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但是結果發現都無法很準確地比較出來。師問:那用什麼方法可以準確比較出兩者的大小?爲什麼?

引導學生藉助幾種測量工具(出示學具袋)。學生動手操作。操作過程中,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

學生會發現: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因此,歸納得出: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用正方形測量面積最合適。

5.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對於學生“聽過了會忘記,看過了能記住,做過了就理解。”面積單位的制定不需要學生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

(1)說一說: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展示彙報結果。

(2)拿一拿:讓學生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並檢查學生拿出的是否正確。

(3)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4)試一試:這張1平方米的紙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充分得感知到了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三)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爲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掌握情況,課件出示課本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後,出示小資料:有關各國首都人均綠地面積表。

師問:有什麼感想?由此想到了什麼?

練習的設計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對面積和麪積單位的認識,並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全課小結時我採用總結式,並將總結的任務拋給學生,讓學生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能在他們的理解上加以延伸。

五、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封閉圖形

常用的面積單位:

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板書與講解同步進行,層次分明。通過板書能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動性,加速概念的形成。面積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板書力求簡潔明瞭,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本課是在義務教教科書小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60——65頁。本課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學好本課,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而且還爲以後學習其它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從教材內容的整體安排看,先認識面積,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我從知識、技能、情感三方面確定如下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的實例和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2.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化,豐富自己的經驗。3.使學生通過“ 摸一摸”、“比一比”、“擺一擺”等多種操作活動理解面積的含義,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我確定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的表象。教學難點是,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使學生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思想,主要選擇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在導入環節採用情景教學法,也就是結合學生活動體驗,創設比賽塗色數學情景,從而提出數學問題,爲什麼小的圖案塗色較快,建立正確的表象。

在新知識探究環節採用教師直觀演示、學生動手操作法。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知的起點。我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相結合,讓學生感受眼、耳、手、腦多重感官刺激,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

在學習常用的面積單位時採用自學輔導法。教師適時指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本知識,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瞭解面積單位的含義,建立正確的表象,對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說流程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來培養學生的三維目標。

1.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根據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易從情景中引發學習興趣,因此我首先在白紙上給三個不同的圖形塗色比賽引入,當學生完成後,我提出問題:誰塗得最快?原因是什麼?這一環節設計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在遊戲的參與中體驗,感知,平面圖形的大小有所不同,爲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是通過對比發現不封閉圖形沒有面積大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這一環節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概括面積的含義。

通過讓學生用手摸一摸課本封面和課桌面,看一看顯示屏和黑板面,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誰大誰小?讓學生通過實物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由學生概括說出面積的含義: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這一環節設計,通過學生親身經歷,進行實踐感知。

第二步:認識面積單位,認識同一比較標準的必要性。

出示2個長寬各異長方形,體會用觀察、重疊方法難以比較大小。提供學具,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己選擇測量標準進行比較,最後彙報展示。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髮現:要得到一致的測量結果,作爲測量圖形,形狀、大小必須相同,從而得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正方形是最合適的”。在這個環節中,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激發認知衝突後,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第三步: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讓學生自學課本並出用導學單進行自學提示。讓學生在彙報的過程中形成面積單位大小的表象,並且借用實物如: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紙片,1平方米的桌布等,設計一系列感知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的大小,發展其空間觀念。

3.運用知識形成技能。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練習。第一題目的是強化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第二題使學生學會區分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爲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爲學生提供創造思維的空間;第三題進一步在學生腦海中加深面積單位的表象。

4.全課總結。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來談談收穫,不僅是對全課知識的回顧而且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後讓學生分別對自己和學習同伴進行評價,加強學生學習的反思能力。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8

一、 說指導思想

小學數學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我切實貫徹新課程理念,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與技能,在教學中既重探究的過程又重學得的結果,湛透基本的數學思想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薰陶。

二、 說教材

1、教學內容:面積和麪積單位這一教學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第六冊第六單元70-76頁內容。

2、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引入面積單位——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分開來看:(1)面積概念,包括物體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2)面積單位,包括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爲什麼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3)1釐米與1平方釐米、1分米與1平方

分米、1米與1平方米的比較。儘管這一課時內容較抽象,爲貫徹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應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爲有意義學習。不僅能讓學生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瞭解與相關數學概念的實質性聯繫。即一是讓學生初步感知爲什麼選用正方形作爲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定的;三是瞭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繫。

3、教學目標:

(1) 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結合實例讓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表象,會應用常見的面積單位。

(3) 通過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4、教學重點:認識面積和麪積單位。

5、教學難點: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6、教具:教學課件和1平方米的紙,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邊長8釐米的正方形。

學具:每人兩張卡片(長方形長:10釐米,寬6釐米的長方形;正方形邊長8釐米),每組一袋學具,內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學具若干;每個學生面積爲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若干)

三、 說教法

根據本堂課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於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學具,以多媒體課件,注意發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勢,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於表象的形成。

2、比較法。爲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重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

四、 說學法

空間觀念是一個人對周圍環境和實物直接感知的基礎上形成的關於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的表象。對小學生來說,受到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及生理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讓學生經歷感知再到表象最後到形成概念應用的過程。因此有以下幾種學習方法

1、動手操作學習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官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2、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的合作、同桌的合作,讓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五、說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 直接導入,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師:我們的祖國有多大?(學生自由回答)

師:千米是什麼單位?平方千米表示什麼單位?學生回答。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和麪積單位。(板書課題)

(二) 情境創設,探索新知

1、 面積的定義

(1)課件出示動畫片藍貓和淘氣在打掃衛生,藍貓在抹一塊大的圖畫,淘氣在擦電腦,由學生表達情景後,教師指出,什麼是物體的表面?

學生通過自己找、摸,感受什麼是物體的表面。(體現新課標下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比較誰先擦完呢?引出面積的概念。教師指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並作板書)

(2)剛纔大家摸的都是什麼圖形呢?(學生髮言:有正方形、長方形等)

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圖形呢?

課件出示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圖形共有的特點:首尾相連,它們都是封閉圖形,再讓學生比較圖中長方形和圓形的大小,質疑:這些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這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3)先由學生自己小結面積的定義,教師再作補充,師生共同得出面積的定義,指出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2、 面積單位

(1)提問:如何比較黑板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的大小?(用眼睛看,即觀察法)

(2)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和練習本封面的面積誰大誰小?你是怎麼知道的?(用重疊法)

(3)比較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拼擺的方法)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展示是怎樣進行拼擺的,指出要用統一的圖形爲標準來拼擺)

(4)畫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指出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釐米。

(5)再引導學生舉例,生活中哪些有物體表面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學生舉例)

其實我們身體的中指指頭表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釐米。

(6) 應用:先估計一張正方形的紙有多大,再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測量到底它的面積有多大?

(7)

請大家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來量桌子的大小,學生認爲不合適,教師順勢指出我們要用比1平方釐米大的面積單位來量,引出平方分米。並感受1平方分米的大小。

(8)如果用1平方分米來測量整個會場的大小,合適嗎?引出平方米,用實物展示1平方米的大小,由學生先估計黑板表面的面積,教師進行測量。

三、鞏固新知

1、比較路面的大小,出示圖形(因爲圖形是用小正方形拼成的,所以只要用數數的方法就能比較出來)

2、單位應用題:乒乓球檯4( );電話按鍵的面積約1( ) 課桌的表面約30 ( )

四、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嗎?

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在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1課時。“面積和麪積單位”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提供了思維基礎。

爲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然後歸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來展開的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米、形成正確的表象,並會應用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

2、情感目標:

通過自主學習獲得成功體驗,感受數學的價值。

3、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估測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並建立正確表象。

2、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說教法、學法。

1、活動教學法:

即以直觀體驗活動爲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生活情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掌握數學方法,解決問題。它遵行着從生活到數學、從具體到抽象的教學原則。

2、直觀演示動手操作法:

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是認識的起點。教學中要注重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直觀操作、合作探究中學習,在真實的感受中獲得直觀經驗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兩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麼不同?從而提煉出比的結果:長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們所比的長短指尺子的什麼?(長度)大小指的什麼?(尺子的面)

3、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有關物體表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來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自然體驗由“線”到“面”的空間飛躍。

(二)探索麪積的含義。

1、認識物體的面積。

(1)觀察身邊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紅旗、桌椅、書本等,讓學生指出他們的表面在哪?

(2)讓學生比較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指出:物體便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板書)

2、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1)課件出示各種規則及不規則封閉圖形,讓學生說出什麼是封閉圖形。

(2)比較封閉圖形的大小。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比的過程,歸納出觀察、重疊等數學方法,使學生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他們的面積。

3、歸納面積的概念:

通過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和封閉圖形大小的認識,讓學生自己歸納出面積的概念。

(三)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體驗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爲什麼?學生經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激發認識衝突,怎麼辦?

(2)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二人各選一個長方形,然後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②遇到困難,可在小組內尋求幫助。

(4)學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種圖片均不夠擺滿整個圖形,操作中比然出現矛盾:圖片不夠怎麼辦?在這裏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①小組內合作使用圖片,把長方形擺滿。

②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

(5)彙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圓片有縫隙,不準確;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最合適。

(6)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激發認知衝突後,我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

(1)要求自學第73、74頁的內容並思考下面問題: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②邊長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語句用筆勾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①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板書: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從學具中分別拿出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積單位教具)

③畫一畫:在草稿本上畫一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畫出1平方米嗎?

④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試一試: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個同學?

設計意圖:面積單位的指定不需要學生的探究。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畫、找、試等活動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四)結合實踐,綜合運用。

1、第74頁“做一做”第1題。

2、第76頁第2題。說一說測量郵票、課桌面、黑板和操場的面積,分別選用什麼面積單位比較合適?

3、估計:教室的面積大約有多少平方米?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練習的設計我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在估、測、說中進一步鞏固面積和麪積單位的認識,並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愛國和環保教育,從而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

(五)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關於面積和麪積單位你還想知道什麼?

設計意圖:面積和麪積單位是概念課教學。全課小結時,我採用總結式,在回顧所學知識的同時,也使學生對這節課有完整的認識,並加以延伸。

六、說板書設計。

面積和麪積單位

物體表面

封閉圖形

常見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積的概念和常見的面積單位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這樣板書不僅突出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概念。

面積和麪積單位說課稿10

【教材分析】

《面積和麪積單位》是《九年義務教育》第7冊134頁—136頁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學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爲以後學習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教材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的含義,在認識面積的意義後,接着學習面積的單位,使平面圖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標準,這樣就減少了認識上、理解上的難度。

【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大綱的要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面積的含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並知道他們實際的大小。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用面積單位測量圖形的面積。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面積概念及常用的面積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新課。

讓學生說說多功能教室有哪些物體,和你家的房子比較一下誰大一些?並問學生想不想知道多功能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家房子大多少?從而順其自然的導入新課。教師板書:“面積”。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體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課的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認知之間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

(二)探索麪積的概念。

這一環節分兩步來完成:第一步認識面積首先讓學生通過用手摸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課桌的桌面,看電腦中的兩個鏡框的畫面,來感受物體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讓學生畫平面圖形,讓學生知道平面圖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議、說,給他們的大小起個名字,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面積定義,教師板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入手,通過眼看、手摸、口述、用腦思考等多種感觀參與到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教師及時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引導學生抽象出面積的概念。第二步,比較面積的大小,引出面積的單位首先讓學生知道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教師先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學生用觀察法比較,會有三種答案,用疊起來的方法比較 (試一試),還是不能確定大小,教師根據學生的兩次信息反饋,鼓勵同學們大膽創新,有意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教師再演示,在兩個圖形上分別畫上同樣大的小方格,通過數小方格的數量,學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積就大。在學生已經知道用數格法來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前提下,運用遊戲的方法來比較同樣一個圖形,可以是6 格也可以是12格,從而產生了矛盾,達到了學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經過師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確地比較兩個面積的大小,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接着教師巧妙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什麼單位?告訴學生今天先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指出面積單位還有別的,如“平方千米”也是一個面積單位。以上環節的教學,學生的思維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產生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一直處在積極探索之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揮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三)認識面積單位。

這個環節分三步來完成:第一步讓學生自學課本並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示。第二步是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1平方釐米”的教學以“教”爲主;具體環節如下:找,從自己備的學具中找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想:看着1平方釐米並把它印到腦子裏。比, 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大約是1平方釐米。畫, 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量, 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爲主;“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爲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了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第三步用單位面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爲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去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四)鞏固練習。

主要設有填空題判斷題和操作題。目的讓學生明白(1)正確運用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滲透長度和麪積的區別,爲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爲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課堂小結後我安排了這樣一個思考題,讓學生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我們的操場,這個方法可行嗎?爲後續學習埋下伏筆。總之,本課採用的教學方法從實際生活引入,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