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數學分式基本性質說課稿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初二數學分式基本性質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二數學分式基本性質說課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分兩課時完成。我設計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分式概念、掌握分式有意義,值爲0的條件。因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整式及因式分解的基礎上,又一代數學習的基本內容,是小學所學分數的延伸和擴展,而學好本節課,爲今後繼續學習分式、函數、方程等知識作好鋪墊,特別是對“分式有無意義的討論”爲以後學習反比例函數作了鋪墊。因此它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準確與否,直接關係到這節課的整體設計,關係到學生髮展的水平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預設教學目標時,我力求準確。依據新課程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3個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經歷用分式表示現實情境中數量關係的過程,從而瞭解分式概念,學會判別分式何時有意義,進一步培養學生代數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構過程及用分式描述數量關係的過程,學會與人合作,並獲得代數學習的一些常用方法:類比轉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豐富的數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經驗,體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和創造,體會分式的模型思想,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難點及關鍵:

分式概念是《分式》這一章學習的起點和基礎,因此我把理解分式的概念確定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由於初中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存在着這樣的障礙:不善於概括數學材料、缺乏對字母及其他數學符號用於運算的能力,所以判定分式有意義、分式的值爲0時的條件,自然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而部分學生容易忽視分式的分母值不能爲0這個條件,因此我認爲突破這個難點的關鍵是通過類比分數的意義,加強對分式分母值不能爲0的理解。

一、教法學法分析

1、學情分析

由於我校八年級學生,基礎比較紮實,學習能力較強。通過小學分數的學習,學生頭腦中已經形成了分數的相關知識。學生可能會用學習分數的思維去認識、理解分式。但是分式的分母不再是具體的數,而是抽象的含字母的整式,會隨着字母的取值的變化而變化。爲了幫助學生確實掌握所學內容,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設置了鞏固性練習,對於教材中的例題和習題將作適當的延伸和拓展及變式處理。

2、教學方法:

針對本班學生情況,爲了適合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和認知規律,更好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引導——發現式教學法”,引導學生運用類比的思維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注意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全面地掌握分式的'意義,體會到數學不是一門枯燥的學科,對學習數學充滿信心。爲了提高課堂效果,適當的輔以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3、學法指導

觀察、概括、總結、歸納、類比、聯想是學法指導的重點。

在課堂教學中,不是老師單純的傳授知識,而是在老師指引下讓學生自己學。要把教法融於學法中,在學法中體現教法。在活動過程中,我將引導學生體會用類比的方法,擴展知識的過程,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討論歸納,在與老師的交流中學習知識,從而達到“學會”和“會學”的目的。

二、教學過程(多媒體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考慮到如何更多地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堅持以知識爲載體,思維爲主線,能力爲目標的設計原則,所以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爲以下六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爲了引導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掌握和運用數學,在現實情境中進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在這一環節裏我設計一道有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捐款的事例,並設置了6個問題。從學生熟悉的整式及其運算入手,引導學生從舊知中去發現分式,找到新知的“生長點”和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從而更好地進行分式概念的建構活動。落實教學目標。

針對學生的發現,在第二個環節“類比聯想形成概念”

我將採用“議一議”的方式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新式子的特徵,類比分數,合理聯想。從而使學生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分式的概念及一般表示形式。

第三環節“指導運用鞏固概念”

通過小組內互舉例子,互說判定過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強化分式概念,並及時糾正學生可能因分數負遷移所造成的認知障礙,注意辨析與的本質區別和不是分式的問題,指出判斷一個代數式是不是分式,不是決定於這個式子裏是否含分數線,關鍵要看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最後指出“整式和分式統稱爲有理式”。同時還讓學生明白:分數線具有(1)表示括號;(2)表示除號雙重意義。

到此學生對分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但並不完整。接下來如何識別分式有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也是探究學習的好素材。課本中分式有意義的條件是直接給出的,而我在以往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往往忽視這個條件或是對分母整體不爲零認識模糊,爲了更好地突破難點,我在第四環節“循序漸進再探新知”創設了以下活動供學生自主探究分式有意義的條件:

首先是組織學生獨立填寫表格:

表格的設計,是爲了讓學生通過對分式中的字母賦值,將“代數化”了的分式還原爲他們熟悉的分數。通過填表,不同層次學生的發現將會有差異,此時正是傾聽與交流的好時機,通過互相說服和推廣,他們最終會達成共識:分式的值與字母取值有關,分式並不都有意義。繼而引導學生通過再次類比分數,將陌生問題向熟悉問題轉化,自主得出“分式有意義”的條件,建立完整的分式概念,同時滲透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

我抓住這一契機,給出:

(2)、概括分式在什麼條件下有意義(對一般表達式裏的分母B作出取值限定:B不能等於零)爲了能讓學生對剛獲得的新知識進行最基本的應用,在這一環節我安排了例題1是一個有關分式求值及判別分式何時有意義的問題,比較簡單,可以由學生在自主完成的基礎上同桌交流,然後師生評述,使全體學生特別是學有困難的學生都能達到基本的學習目標,獲得成功感。

我又順水推舟,再給出以下分式,讓學生討論,(實踐練習1):當x取什麼值時,下列分式有意義?你知道嗎?(採用組內合作然後組間搶答的形式。)(1)、(2)、(3)、接下來,我又乘勝追擊,問學生:(變式練習):那麼以上各分式,當取什麼值時,分式無意義?

幾個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消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