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

一、說教材:

幼兒園《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

這篇童話故事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配有圖文形式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以及最後變成青蛙的有趣過程。從教材編排看,童話中動物角色較多,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幼兒進行表演的典型教材。從教材結構看童話中對話較多、重複式結構較多,幼兒很感興趣,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最佳範例,同時活動目標也明確指出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畫面內容,並鼓勵幼兒創造性地表演故事。

二、說教學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3、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畫面內容,並鼓勵幼兒創造性地表演故事。幼兒初步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三、說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活動重點:嘗試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地表述畫面內容,並鼓勵幼兒創造性地表演故事。活動難點:幼兒初步瞭解小蝌蚪變青蛙的成長過程。

四、幼兒現狀分析

大班幼兒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活動的東西所吸引。在教學這一活動時,幼兒已經能說一句較完整的話,並能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感受,達到情感的共鳴,同時也較多地積累了不少與本次活動有關的生活素材。這也正是學習本次活動的有利因素。

五、說教法學法、

本次活動教學,以幼兒指導綱要爲指導,根據故事內容的特點,創建了"多向互動、合作探究"的主體教學模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針對教材內容和分析我主要運用了遊戲表演法、視聽結合法和分段觀察的三種教學方法。

六、學法指導

引導幼兒注意傾聽,大膽表述。幼兒學習語言主要是通過傾聽這一途徑。教幼兒注意傾聽,才能正確的感知語音、語彙和語法規則。第二方面的學法指導是在啓發幼兒通過對故事的理解行分角色表演。

七、說活動過程

1、猜謎激趣,導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時,我用謎語引出蝌蚪,引發幼兒的興趣,並通過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提問:爲什麼小蝌蚪和自己的媽媽長得不一樣?幼兒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爲幼兒創設情景,設置懸念,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幼兒的思維,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另外還給幼兒提供了一次自由表達的機會。整整發揮了幼兒的主體地位。

2、完整欣賞故事,幼兒感知故事內容

整體感知是掌握故事內容的重要前提。我讓幼兒看課件欣賞故事,幼兒通過色彩鮮明的畫面和優美動聽的故事,身臨其境後,就能輕而易舉地初步感知了故事的整體內容。教師通過

提問:

1)蝌蚪的媽媽長得是什麼樣的?

2)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

3)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們碰到了誰?互相說了什麼?

4)它們把誰當成了媽媽?通過一系列的啓發性提問讓幼兒深入瞭解故事中的運用,感受詩歌中的重複式結構的語句特點,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

3、看圖片讓幼兒講述故事。

(1)、小蝌蚪爲什麼去找媽媽?

(2)、看課件第二段。遇到魚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麼?(根據幼兒的回答放映相應的幻燈圖片)小蝌蚪遇到龜媽媽時又會說些什麼?一起來說一說。分段欣賞法更有助於加深幼兒對故事的記憶能力,使幼兒頭腦中更爲清晰,爲下面的角色表演奠定基礎。

4、在對幼兒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還有對幼兒進行思維訓練。活動中,我通過質疑: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像嗎?對其進行思維訓練。在此基礎上,讓幼兒回顧故事,自己來解決問題,變幼兒被動求知爲主動求知,培養了幼兒的綜合判斷能力。在次看課件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並讓幼兒通過肢體來表示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長過程。本節課的難點就輕易解決了。

5、分角色表演故事

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進行表演,在表演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表現出蝌蚪在水裏游來游去活潑可愛的樣子;對鯉魚媽媽有禮貌的問話;叫媽媽時高興激動的心情;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說話時慈愛的語氣。這樣,充分體現個性化表演,讓有兒童在表演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6、小結:教育幼兒要保護小青蛙。

活動結束注重對幼兒的情感教育,教育幼兒要愛護小青蛙,知道保護小青蛙的措施。也達到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情感目標。

八、活動延伸,拓展創新

課堂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課堂延伸到無限的課外去,樹立大語文觀,構建課內外聯繫,加強語言教學與其它領域的整合。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張揚學生個性,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繪畫方式,製作連環畫來表現故事的內容。

九、活動反思:

由於課件出現的問題導致課堂出現了停歇,整節課時間安排的不夠合理,最後也沒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