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地理說課稿合集八篇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地理說課稿8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地理說課稿合集八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關於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長這個結論,學生已經瞭解,但是如何準確、科學的表述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口的增長速度的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人口分佈的不平衡,分析爲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異?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還遠遠不夠。本章從人地關係的角度,闡述了有關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識,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陸地和海洋》以及《天氣和氣候》兩章的內容,這爲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後面章節《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以及《人類的居住地》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爲今後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和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人口增長、分佈的特點、世界人口問題及其對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狀況。通過地圖,能分析影響各地區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了解世界人口問題,讓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人口觀,意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緊迫性,並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人口增長和分佈的特點;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教學難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人口問題及對策。

二、說學情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基本地理知識已有了一定積累,但是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人文方面的知識,有可能激發學習興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門。人口問題是現在社會上出現頻率較高的話題,各國、社會各界對人口問題的關注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儘量多采用直觀方法。

三、說教法

1。讀圖分析法:教學中採取讀圖分析的方法,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對於地理原理和教學重難點,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2。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爲會學;

以"讀圖+練習"的教學方式爲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創設情境、啓發,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另外本節內容主要運用FLASH課件來講述,集錄像、圖表於一身,。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學法如下:

1。圖導圖練法。引導學生識圖、析圖、說圖、填圖,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鞏固地理知識,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2。收集資料法。指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雜誌、因特網等蒐集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材料。

3。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引導學生讀、思、議,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讀: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習慣和能力;思:通過教師提問啓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議:學生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討論,進一步理解知識。

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使學生能夠從量到質地認識和理解世界人口狀況。

五、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部分

用(視頻)《復活節島》的故事引入,故事大致內容爲:戰爭使人們忘記了自己的文明,忘記了自己的傳統,在征服與被征服、吃人與被吃的不斷循環中,這些創造過輝煌文明的島人完全退化,終於又自食惡果地退回到極度原始的狀態中。通過視頻導入的方式從感觀上吸引學生,激發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理。

看完視頻後,啓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問題如下:這只是世界的一個角落的故事,那麼,整個世界的人口狀況如何呢?

(二)新授

1、世界人口增長特點及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

(1)播放嬰兒的啼哭聲,引導學生說一說這聲音意味着什麼?通過直觀展示聲音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感知人口的增長

(2)請兩名同學以播音員的語氣播報以下兩則新聞。

資料一 1987年7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本報薩格勒布7月11日電7月11日上午8時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瓦醫院的產房裏傳出了今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億個人誕生在地球上。

資料二 1999年10月13日《人民日報》記載:據新華社薩格勒布10月12日電波黑時間12日凌晨零時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嬰在波黑首都薩拉熱窩的一家醫院誕生,成爲地球上的第六十億位居民。

引導學生思考:世界人口從50億增加到60億用了多少年?同時以動畫形式呈現世界人口增長曲線,變抽象爲形象,讓學生從感觀上感受到人口的增加,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

通過讀圖,引導學生得出世界人口增長特點是先慢後快。引導學生思考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應如何表示?從而引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概念,並得出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計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死亡率。

(3)指導學生完成課本p65練習題,使學生認識到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加深學生對人口增長的瞭解,在完成習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地理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的課題是《美國》,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中的第九章第一節,適用於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說教材

作爲區域地理的內容,第九章開門見山地說明西半球的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在經濟、科技、軍事等許多領域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美國具有極強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知道美國是移民國家,並明確它的範圍和地理位置。

2、過程與方法 學會運用圖片、文字資料說明美國的民族、種族構成。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了解有色人種在美國社會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認識種族歧視與貧富懸殊是資本主義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學生感受到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

根據新課標對學生認識水平的要求確定:美國的位置和種族構成情況爲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七年級學生的認識觀和世界觀還沒形成,如何讓他們正確對待種族歧視問題,形成正確的觀念成爲了本課難點。

對教材我是這樣處理的,教材精選了極具代表性的四部分內容:移民國家,農業地區專業化,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資源消耗大國。第一課時主要安排移民國家內容的學習。日常生活中,這部分知識學生有所涉獵,但不深,面也不廣。怎樣才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引導他們關注生活,關注時事呢?在教學中,採用課前小組合作準備,課堂上角色扮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活動的學習。

說教法學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傳統觀念,創造性地用教材,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

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爲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開展教學活動,給學生展示的舞臺,突破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將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教學過程

運用多媒體課件 感知西半球國家

讓學生欣賞西半球的自然風光,初步瞭解西半球的經濟和人們生活。課件停留在美國的畫面上,引入新課:讓我們隨着攝像機的鏡頭進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進世界超級大國--------美國。

一、認識美國的位置

多媒體出示問題:

1、 查美國在世界中的位置圖找出它的組成範圍。(教師點評後補充資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國臨近哪些海洋和國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劃分,美國屬於哪個大洲?(補充拉丁美洲的劃分方法)

4、按照半球來看,又屬於什麼半球?

學生自學,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講臺指圖回答,教師鼓勵學生並適時點撥。在點評結束後,教師利用板書在黑板上用畫知識樹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從哪些方面認識區域的位置。樹幹標有"位置",每個樹杈標有"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對位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分角色體驗,訴說移民國家的特色。

1、多媒體展示"美國城市街頭人們忙碌的身影",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種多,隨後根據人種構成餅狀圖知道白種人居多。他們不是匆匆過客,大多是美國永久居民。邊解說教師邊播放世界不同膚色的人種向美國移動動畫。深刻直觀地體會到美國是移民國家。即:國內大多數人口爲移民。而移民則是由於各種原因離開自己的家鄉遷移到其他國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該國國籍的人。補充說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來讓學生按照課前準備開展"說一說,你從哪裏來?比一比,誰的貢獻大"的活動。

課前:將全班學生分爲四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華人、白種人、黑人。每組有兩位學生髮言代表坐前面,課前組織本組收集資料等。後面的學生是智囊團協助代表收集資料。學生準備資料如唐人街的故事,華人創辦的企業,李小龍截拳道功夫的傳播,美國的土著人印第安人。華盛頓總統,飛人喬丹等圖片、文字資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學生,給學生展示的空間。)

課上: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裝飾品把自己裝扮成不同人的裝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件邊展示邊解說。(角色的扮演體驗了不同的人種爲美國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基於上面比比貢獻大的活動,此時學生融入了角色,感覺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貢獻,自信,情緒高漲。教師趁勢展示另外一組資料。如印第安人被趕到山區"保留地"內居住。黑人被無理要求讓座位給白人。華人和狗不準進入。講個笑話"在美國的黑人".設問:反映美國什麼社會現象?你有何感想?(喚起學生對美國人權的正確認識。)

基於以上情感,最後設計了一個虛擬的活動,主題爲反對種族歧視的活動,知識陷阱搶答,搶答成功可以虛擬籌集資金。

三、拓展延伸 感受不同制度的優劣

課後收集我國政府對各民族政策資料,比較中美兩國人權狀況。

上面就是爲大家準備的最新初一地理說課稿美國,希望同學們認真瀏覽,希望同學們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地理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的第一課時。我說課的程序主要有以下五個部分:一、課標解讀,二、教材分析,三、學情分析,四、教法分析,五、教學流程

一、課標解讀

本節課的課程標準是:“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的過程主要是由時間進程帶來的城市空間的變化。這裏前置動詞是“運用資料”,因爲城市化是個歷史進程,學生從日常的生活經驗中很難感受到城市化過程,所以本課題的要求旨在讓學生能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二、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不僅承接上一單元人口遷移,而且對後面章節中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本節課在整個模塊中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本節課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發展歷程及今後的趨勢,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着地理環境,所以本節課在本章中又起着提煉與昇華的作用,因此,本節課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根據課標要求以及本節課的地位與作用,我制定了以下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義,瞭解引起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

②運用資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地理圖表資料的分析方法,並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和歸納,概括出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關注城市化的現狀與趨勢,培養可持續發展觀念及建設家鄉的社會責任感。

(三)重點、難點

根據課標要求,我認爲“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已基本上可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但由於生活閱歷較少,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較偏面。所以,如何有目的的啓發和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出全面的認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就顯得十分重要。城市化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章節又剛剛學習了城市的一系列特徵,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某些特徵仍存在較大的疑惑。爲此,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就應該有針對性。

四、教法、學法分析

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爲他自己的東西,纔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爲了使學生真正成爲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角、課堂的主人。本節課我採用“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學生通過了“自學質疑、合作釋疑、展示評價、鞏固深化”四個環節的學習並結合導學案來掌握本節內容。(詳見“教學流程”)

五、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片段”,提問學生:這首歌是歌唱我國哪個城市的?學生很容易得出是深圳市。緊接着展示深圳市的圖片,通過對比這兩組圖片,使學生明白深圳市由昔日的邊陲小鎮變成了今天的國際化大都市。直接引入本課的內容——城市化

第一環節——自學質疑

給學生約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認真閱讀教材31—35頁文字、圖表,查閱資料,然後自主完成導學案上該環節的有關問題。並提示學生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先放在那裏,做好標記,可在下一環節中請教小組內其他同學幫助解決。

第二環節——合作釋疑

在本環節中虛心請教學習夥伴幫助解決導學案上暫時不會的問題和教材中不懂的部分。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修改完善答案並準備展示。(此時老師可走到學生中間,觀察他們的交流學習情況,必要時給以適當引導。)

第三環節——展示評價

大家知道,學生的天性就是愛表現,所以老師應給他們這個機會,讓其盡情發揮,充分展現自己的勞動成果。爲了課堂的有序進行,老師可提以下要求:

1、各小組按照老師的提示,選派代表展示他們小組的學習成果(每個小組都給以展示的機會),本組其他同學還可以及時進行補充完善。

2、同時認真觀察其他小組展示的內容,如果發現問題請先做記錄然後與組內成員進行交流,必要時給以糾正。

3、每小組根據老師安排,選派代表對其他小組展示的結果給以言簡意賅的點評,點評時一定要言之有理。

第四環節——鞏固深化

1、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有選擇地快速記憶本課所學內容。

2、獨立完成該環節的練習題,以檢測本節課掌握情況。如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再按照合作釋疑--展示評價的程序進行二次循環。這也是“四環節循環教學模式”中“循環”二字的真正含義。

課堂小結

(1)說一說:城市化給你和你的家庭帶來哪些影響。

(2)本節課的整體絡

拓展探究:(課外作業)

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城市化是不是發展的越快越好呢?

該問題以小論文的形式談談你的看法,不少於800字。

【板書設計】

第三節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定義及動力

1.定義:

A、人口城市化B、地域城市化

2.動力及意義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與特點

A、世界城市化發展進程B、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異

地理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前面教材的延續和深入。它很好地體現了地形、氣候、河流之間的密切的關係:河流的分佈、發展受地形的制約,氣候影響河流的水文特徵等。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同時,她又爲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所以學習黃河的有關知識,瞭解黃河、認識黃河具有重要意義。

2、教學目標

⑴ 認識目標:黃河的源地、注入海洋、長度;流經的省區及主要地形區;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龍羊峽,三門峽,小浪底等主要水利樞紐工程的名稱和分佈。

⑵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熟練查閱地圖的能力,能把黃河上、中、下游分界點,重要支流、水利工程等落實在地圖上。

②閱讀黃河水系圖和“地上河”示意圖,分析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黃河的治理與開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將多種地圖和信息對照使用,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通過黃河水利建設上取得的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3、教學重 、難點

⑴重點:黃河上、中、下游的概況及黃河的綜合治理。

⑵難點:黃河下游成爲“地上河”的成因。

二、教學方法及手段

1、教學方法:參與式開放型教學方法。以學生參與爲標誌,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

2、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學法指導

1、根據教學需要、閱讀課文及相關材料,自主學習、獲取知識。

2、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讀圖分析能力。

3、圖文結合,培養記憶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知:

師問:①我們喝的自來水取自於哪裏?(生答:黃河)

師問:你對黃河的瞭解又有哪些呢?

(生答,教師作總結,導入新課)

二、探究合作,獲取新知

一、壯美黃河(板書)

1、遠觀黃河(課件輔助)

學生閱讀《黃河水系圖》觀察黃河干流的形狀特徵

學生活動:

① 在圖中找出黃河的河源,流經的省(自治區)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長江和黃河同時流經的省(自治區)有:

③ 找出黃河上、中、下游的劃分地點:河口和舊孟津,看看它們分別位於哪一個省區。 ④ 找出黃河的重要支流渭河與汾河。

⑤ 找出黃河流經的主要地形區。

小結: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它源自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等9個省區,注入渤海,全長5464千米,流域面積75.24萬平方千米。

師問:黃河爲什麼被稱爲我國第二長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生答,教師點評,然後過渡到第二個問題)

2、近看黃河(板書)

(播放課件,閱讀課文,感受各河段的自然特徵,並做小結)

上游:河源段:水清、淺、穩定

河谷段:階梯交界處,落差大,富水力

河灘平原段:河牀平,水流緩,水量少

中游:落差大,多峽谷,多支流,多泥沙

下游:河面寬闊,“地上河”

投影:黃河感懷之一《黃河觀汛》 (齊讀)

一片浩瀚呈煙霧,驚濤舔壩神鬼怵。

晴日無風三尺浪,黃河自古不夜渡。

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母親”河的壯觀氣勢和美麗風光。

(過渡:由課件中看到的“地上河”過渡到第二個大問題)

二、“問題”黃河

1、“地上懸河”的成因及危害(板書,學生分析、並播放課件)

2、黃河凌汛(板書,學生閱讀課文並回答問題)

3、黃河斷流(板書,學生閱讀課文並回答問題)

投影:黃河感懷之二《黃河遺恨》(齊讀)

衝出邙山驁不馴,千里沃野人狂奔。

皇帝河官束無策,龍王鐵犀枉受尊。

城堙河於阡陌廢,市井蕭疏民斷魂。

汴梁幾遭滅頂災,州橋明月何處尋。

(過渡:由“問題”黃河引出黃河的治理)

三、根治黃河(板書)

1、治理措施(板書,由“問題”黃河對症下藥)

① 保持水土(板書)

② 修建水庫(板書)

③ 修築堤壩(板書)

播放課件:小浪底等水利工程的資料

過渡:這些措施治理黃河的成效如何呢?

2、治理成效(板書)

播放課件:

新聞一:《黃河調水調沙試驗今年初顯成果》(略)

新聞二:《今年黃河不喊渴》(略)

學生由此得出治理效果明顯的結論。

投影:黃河感懷之三《黃河鉅變》(齊讀)

半世安瀾無潰堤,曠代工程小浪底。

千秋偉業民福祉,黃河今朝害變利。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三、自我小結,納入體系:

師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呢?

(使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清理思路,納入體系)

四、學以致用,引發思考:

師:由20xx年蘭考抗洪的事實告訴我們,治理黃河雖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不能包治百病,黃河的治理還任重而道遠。

師問:如果你是治理黃河的專家,你將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引發思考)

五、板書設計

滔滔黃河

一、壯美黃河

1、遠觀黃河

2、近看黃河

二、“問題”黃河

1、地上懸河

2、黃河凌汛

3、黃河斷流

三、根治黃河

1、治理措施:

①保持水土

②修建水庫

③修堤築壩

2、治理成效

六、設計說明:

本節課在設計過程中,本着以發展學生能力爲中心,以學生參與爲標誌,堅持以學生爲主的原則,啓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需要,設置問題,培養學生動腦、動口的機會,培養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

教師做爲課堂的主導者和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幫助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地理說課稿 篇5

一、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一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2.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範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二、教材分析

本章內容是中國地理總論部分和中國地理區域部分的銜接點。地球表面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它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佈的不均一性,即差異性。學生通過八年級上冊的學習,已經瞭解了中國地理的概況,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徵。對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但對於學生來說,對區域和區域劃分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理性的程度。本章的教學就是要把學生對區域差異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區域劃分的作用,掌握區域劃分的基本方法,學會通過比較的方式瞭解我國的宏觀區域差異。第一節教材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是“認識不同的地理區域”;其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宏觀的角度認識“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作爲中國區域地理學習的開篇部分,要注意其承上啓下的作用。“認識不同的地理區域”,可從生活實例出發,認識區域劃分的方法,並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是重點。

學情分析

1、經過多半學期的學習,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對我國的區域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且學生興趣較濃,求知慾較強,爲本節課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2、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瞭解了秦嶺和淮河及秦淮一線的地理意義,學生能結合生活實例感受較多,爲本節課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

3、通過多半學期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能力,析圖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爲學習本節課提供了能力基礎。

三、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不同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的類型;結合生活體驗,以某一類型的區域爲例,舉例說出不同尺度、不同級別的區域。

2、初步學會在簡單的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的方法。

3、閱讀“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圖”,能夠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位置和範圍;通過對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界線的分析,知道我國四大區域劃分的自然、人文綜合原因,初步瞭解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過程與方法:

1、鞏固聯繫舊知獲得新知的學習方法。

2、學會分析區域內各要素的相互聯繫,構建知識鏈、知識網,從而

形成知識體系的學習方法。

3、學會獲取地理信息、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發現地理問題

解決地理問題、表達與交流成果。

情感與價值觀:

感受人與自然間的和諧之美,學會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四、學習重點: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範圍及劃分依據。

五、學習難點:結合地圖,比較四大地理區域的差異。

六、學習方法

自學指導法、讀圖法、討論分析法、聯繫實際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七、學具準備

多媒體。

八、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

1、由於是新學期的開始,可以請學生從談論外出見聞,引出對不同區域差異的認識(展示中國地圖作爲學生談論不同區域的背景)。

2、分別展示新疆高山牧區的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的景觀圖、表現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的景觀圖和反映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請四位學生模擬來自上述四個區域的人,介紹“自己”家鄉的情況,讓學生直觀感知不同區域的差異。

3、既然存在差異,自然就會劃分出一個個的區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中的第一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二)、出示學習目標

1、初步學會在簡單的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的方法。

2、通過閱讀地圖,指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區的位置範圍。

3、理解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

4、感受人與自然間的和諧之美,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三)、自學質疑

自學指導一

1、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如政區、經濟特區、氣候區、旅遊區、農業區、工業區等。想一想:爲什麼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2、一個地區只能屬於一個地理區域嗎,它只能有一種“身份”嗎?

3、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想一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區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呢?

自學指導二

多媒體出示四大區域劃分的區劃圖及四個區域的景觀圖。提問:

(1)四大區域的名稱

(2)四大區域劃分的界線

(3)聯繫生活實際討論:

①四大區域各自的特點

②四大區域所包括的範圍

自學指導三

多媒體出示四大地理區域小結表格。請大家完成小結表格內容,並自評互評。

(四)反饋矯正

1.根據我國地理區域劃分,填出圖中四個區域的名稱: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① ② 兩個區域的界線A其東段是________,西段是________。

3.聯繫所學過的農業地理知識回答:

①②兩個地區的'農業類型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兩個地區內有哪些牧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把下列地區與相應的民居連接起來:

北方地區 四合院

南方地區 竹樓

西北地區 碉房

青藏地區 蒙古包

(五)反思與總結

1.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總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課堂檢測

探究題

1、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有哪些?其中在不同的區域之間界線都突出了哪些主導因素?

2、嘗試說出秦嶺與淮河的主要地理意義。

板書設計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名稱位置範圍主要省區劃分依據

北方地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我,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

南方地區位於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是我國季風氣候我的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

西北地區大體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崑崙-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非季風氣候區,深居內陸,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

青藏地區位於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崑崙山和阿爾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

學後記: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不同類型的區域。同一地理區域,可能同時兼有多種“身份”。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我國可以分爲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四大地理區域。關於區域地理方面的知識,由於學生剛剛接觸,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思路上還比較陌生,因此在課堂上,不僅讓學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區域類型,還要注意學習方法的培養。讓學生能夠讀圖分析四大地理位置、範圍、地形、氣候、植被等方面的特點,最終達到愛學地理、會學地理、活學地理的教學目的。

讀圖5.4“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首先要通過界線A、界線B、界線C的具體分佈,明確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界線A是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界線B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把界線C說爲青藏地區與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效果會更好,學生對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更加明瞭清晰。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對教學內容選擇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教學方法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就會有學習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積極充當學生的“嚮導” ——把學生引向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的嚮導,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在主動學習中,學生自能樂學、善學。在教學中,對於西北和青藏地區的自然特色、氣候特色、產業特色、人文特色及資源特色這些基礎知識,我改變了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做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地理說課稿 篇6

各位領導、 各位教師大家好!今天我說的課題是《四大地理區域》。

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本節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四大地理區城》是商務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是中國地理總論和中國區域部分的銜接點,作爲中國區域地理學習的開篇部分,只對區域地理宏觀進行介紹,其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認識不同的地理區域”其次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宏觀角度認識“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區域差異,爲後面學習分區地理作好了知識上的鋪墊.

2、 學習目標

根據課標制定下面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能讀圖說出四大區域的名稱、範圍及劃分的依據

2)能運用地圖說出四大地理區域景觀的差異。

3)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其意義。

4)結合本課的學習,能談一些對家鄉環境的認識。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課堂的討論,體會並初步掌握結合資料分析問題,得出結論和觀點.

2)通過讀圖、析圖、觀察提高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意識。

3、 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範圍及劃分依據。

教學難點:

1、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依據。

2、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二、教法分析(說教法)

基於本節課空間分佈思維的特點和學生本身對各區自然景觀等沒有基本的認識,所以我主要運用powerpoint課件,採用了多媒體教學法。集圖片、圖表於一身,變抽象爲形象。

因爲教學不是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幫助者、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學過程的導演,學生纔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是演員,所以我堅持每一堂課都以“學生活動爲主,教師講述爲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後”的原則結合學案導學法,根劇初二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繫實際安排教學內容。

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注意使學生能有表現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三、學法分析(說學法)

1、 學生特點分析:

對於初二的學生來講,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正在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上來看,初中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從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

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學習方法:

讀圖觀察、綜合分析法、討論探究法

四、說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寒假期間哪些同學離開過鐵嶺?(學生舉手)現在你們回憶一下你去過的地方,從地理的角度按照自然環境和人文特色兩方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同學總結去的地方與鐵嶺有何不同?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

在這裏同時也進行了鄉土教學,順便也誇耀了鐵嶺這個北方“黑土地.,米糧倉” 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瞭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通過這個活動設計,學生的興趣高漲,順理成章就引入《我國地理差異》的教學,

(板書)第五章 中國的地理差異

既然存在差異,自然就會劃分出一個個的區域,請你回憶上學期學習過的區域劃分,列出來說一說!(學生談到很多區域劃分:行政區劃、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劃分、三級階梯的劃分、乾溼地區的劃分、溫度帶的劃分、人口地理界線、??等等,在回憶的過程中,學生間經常發生思維碰撞,想起一個又一個,老師則在這裏順便帶領學生複習,糾正偏差並追問劃分依據,從而總結區域劃分是根據需要按照一定的依據進行的)

承轉: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根據不同的理由(或滿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地理區域。(利用多媒體大屏幕展示西北沙漠、東北的林海雪原、青藏的牧場、南方的水田圖片)同學們請看大屏幕:我國疆域遼闊,地理學者把我國分 成四大地理區域,既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學生看圖回答這個問題。

學生回答後

板書:第1課 四大地理區域

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這時,展示《中國四大地理分區圖》在中國地形圖上出現區域界線,並附有區域名稱)教師用光標指到哪個區域,即請同學們集體讀出這個區域的名稱。

板書:1、四大區域的名稱: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承轉:下面我們瞭解一下 四大地理區域 劃分的依據及區域位置和範圍。

(板書):2、四大區域的界限

(學生活動)展示圖5.2中國四地理分區圖,讓學生讀圖,完成1、2兩題,彙報答案。 接下來探究:根據圖例,在圖中找到A、B、C三條線,看看這3條線你熟悉不,回憶一下。這裏屬於舊知識的問題,學生能夠很快得出結論。

那麼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四大地理區域是按照什麼標準劃分的呢?

我們仔細觀察下面幾組圖片,思考、回答圖片後面的問題

1、觀察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同北方地區與西北地區的分界線A,引導學生分析兩界線的相似性,說明這裏區域劃分的主導因素是季風影響。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受不到季風影響,降水較少,體現出乾旱的區域特徵,而位於東部季風區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受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多,處於溼潤和半溼潤區。

2、觀察界線B的位置,學生自己在1月等溫線分佈圖和年降水量分佈圖中尋找與其位置相應的1月等溫線和等降水量線。結果分別是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由此確定界線B劃分出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其主要區域差異表現在氣溫和降水綜合的氣候方面。最後再根據提示從地形和河流分佈圖中落實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位於秦嶺—淮河一線。學生根據教材的問題提示,逐一尋找答案,

3、觀察界線C的位置與我國第一級階梯的界限的吻合情況。在學生髮現界線C與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與第二級階梯的界線十分吻合之後,再判斷青藏地區與南方地區、北方地

區及西北地區劃分的主導因素是地形因素。(給學生充足的時間 小組活動,探究)

小組總結匯報後教師總結。

由此看出,四大區域的劃分主要根據氣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進行的。

(板書):3、劃分依據:氣候、地形等自然地理要 素

(學生活動)閱讀3頁材料,瞭解區域劃分的依據。

(總結)青藏地區主要位於我國地勢的第一階梯上,它周圍有崑崙山、祁連山和橫斷山脈等圍繞。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這兩側的氣溫和降水有明顯的不同,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以大興安嶺爲界,這裏是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界限,由此看出,四大區域的劃分主要根據氣候和地形等要素的不同進行的。

(過渡)在區域的分界線中,秦嶺-淮河一線非常重要,它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我們來具體學習一下。

板書:二、秦嶺-淮河一線

展示秦嶺和淮河的圖片 讓學生看圖片朗讀文字。

說秦嶺-淮河一線是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爲什麼呢下面請同學們看圖回憶秦嶺-淮河一線有哪些地理分界線通過。展示我國氣溫和降水分佈圖,還有乾溼地區和溫度帶的劃分(學生活動)得出結論.

(講述)秦嶺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山脈,高大而綿長,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橫亙在東部季風區的中部,使山脈兩側氣候有顯著的不同。它是一月0°等溫線通過的地方,也是,還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又是溼潤地區和半溼潤地區的分界線。因此在它的南北兩側,地形、水文、農業、文化存在明顯的區別。

板書:1、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一月0°等溫線;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溼潤地區和半溼潤地區的分界線。

(總結)這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人們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地理區 域,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 一類型的區域,還可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在此基礎上,我們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位置和範圍。重點是四大區域的範圍和界限,我們還要加深對於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地理分界線的理解。

課堂練習:展示習題在大屏幕上,學生搶答.

板書設計: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1、四大區域的名稱

2、四大區域的界限

3、劃分依據:氣候、地形等自然要素

二、秦嶺-淮河一線

1、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一月0°等溫線;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溼潤地區和半溼潤地區的分界線。

地理說課稿 篇7

1、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一節內容《日本》,

是在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之後學習的第一個亞洲國家,也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國家地理,從教材編排的位置和順序來看本節內容十分重要;之後將要學習印度、俄羅斯等中國的鄰國,那麼這節課如何學習?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有怎樣的效果?看起來就非常重要了!這節課的學習方法將會爲後邊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和示範作用!

(2)、說教學目標

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特點,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 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② 瞭解日本的自然環境特徵

③ 掌握地震火山發生的原因和了解防震方面的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 學生通過自制日本輪廓圖熟練掌握相關知識

② 學生之間相互討論讀圖分析、合作探究得出問題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 教給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

② 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③ 培養學生的防震意識,使他們懂得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二、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以上教材和三維目標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

① 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的構成和主要城市

② 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教學難點:

① 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

② 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三、說學情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從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看:七年級學生剛剛升入初中,對初中生活比較好奇,往往出現想要表現自己卻又害怕表現自己的現象,一般來說,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比較表面,比較膚淺,對問題的也不能夠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從學生知識的儲備來看:通過上一學期地理課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而且我們剛剛學習了《亞洲》,爲本節課我國鄰國《日本》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所以只要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完全有能力通過相互合作較好掌握本節內容。

四、說教法和說學法

針對具體的學情,依據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了具體的教學方法:讀圖導學法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小組之間帶着問題去認真讀圖——讀出圖中都有哪些信息。比如看圖例,什麼顏色的海拔是多少?看經緯度,這個國家的範圍是多少?

學會析圖——找出規律,分析特點。比如海拔中不同的顏色變化有什麼的規律?這樣的規律將會有什麼樣的特點?從地圖中獲取需要本節課所需要的地理信息——提煉本節課都需要的信息。如何將這些信息進行整合?如何將這些信息進行總結?等等。小組之間通過合作探究,可以對某些問題進行分解,然後共同合作完成,也可以一塊共同完成。比如分析英國和日本同爲島國,這兩個國家所跨經緯度範圍有何不同,對地理環境有何影響?那麼就可以把這個問題進行分解:每組中兩個同學研究日本的經緯度?兩個同學分析英國的經緯度?

然後共同探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樣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得出的結果學生記憶非常深刻,不僅增強他們之間的團隊的合作意識,而且培養學生的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其實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特別強,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常常出現學生想要突顯出自己組是最棒的,沒有討論完就急急忙忙舉手回答,回答結果不是很完整或者答案可能有偏差,這時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鼓勵性的評價,最終使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得出完整的答案。比較教學法也是地理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通過自己熟知的某一地區的知識來分析與此有相關其他地區的相關知識,進行比較學習,比如分析中國是不是一個多地震國家?多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就可以借鑑學習日本多地震的原因的方法來分析。總之,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目的是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主宰課堂,把課堂交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讓學生學習“有法可依”使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的過程體現效率!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課是由四名學生自導自演小品“日本國旗——太陽旗的由來”導入新課,新穎的導課使學生在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下進入課堂。

2、小活動:“擊鼓傳話”活動

“擊鼓傳話”,此時傳的“話”爲關於學生自己知道的或課前查到的關於日本方面的小知識,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說了很多日本方面的知識,展示了自己淵博的課外知識。從對本節課的作用來看,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所要研究的對象,對本節課的內容將不會陌生,爲新課講解做好鋪墊;從遠期的作用來看,根據初中生特有的好強心的特點,他們一般會特別羨慕別人淵博的課外知識,爲學生課外知識的大量閱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講授新課

⑴日本的位置,展示《世界地圖》,通過設疑,所處環境範圍由大到小層層深入,進一步確定:

① 日本位於世界的哪個大洲?

② 日本在亞洲的什麼方位?周圍有哪些大洋?

③ 日本與哪些國家隔海相望?

遞進式的問題,使學生明確日本的地理位置。同時指出另一地區,讓學生分析其所處的位置,教給學生確定一個地方或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⑵日本的領土構成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學生課前繪好《日本輪廓圖》,上課時小組合作討論,並能熟練填寫日本的四大島和主要城市的分佈,學生合作探究日本主要城市分佈方位的原因,爲下個知識點的學習做好鋪墊。

⑶日本的自然特點

主要通過日本的《地形圖》和《氣候圖》,小組之間通過讀圖分析、合作討論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氣候特點 。以此爲基礎,對上個問題日本城市分佈方位的原因進行解釋,聯繫其他國家城市的分佈特點進行比較學習,教給學生分析城市分佈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在這一塊將兩大島日本和英國地圖進行比較,分析跨經緯度的大小,引導學生探究經緯度的範圍大小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⑷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出示《六大板塊示意圖》《世界火山地震帶圖》和《富士山圖》,

學生合作探究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並明確旅遊勝地富士山是活火山。把中國和日本進行比較,分析中國是不是個多地震國家?並探究其原因。並提出一般在什麼地方可能會發生地震?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

聯繫“5.12”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模擬地震中,如何自救?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4、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這節課你都學到了哪些內容?

教師總結,再次強調本節課重、難點

六、說反思

本節課從教材所處位置來看,是學生所接觸的第一個國家地理,地位重要;從內容來看,爲後面俄羅斯、印度等國家地理的學習起到重要的指導、示範作用。所以對於本節課應如何教?教師怎樣教?學生如何學?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在本節課中,我以新課程理念爲依據,重視給學生創造機會,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重視知識的拓展、延伸,使學生學習“有法可依”真正體現新課標的理念。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樣也存在的問題,在對兩大島國英國和日本進行比較教學時,發現學生對經緯度有嚴重遺忘現象,學生合作討論時間過長,由此可見我課前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應該在課前進行調查,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有的放矢,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說課稿 篇8

大家好,今天我要爲大家說課的題目是東南亞。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分析,《東南亞》是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二節的內容。教材的內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它是新課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個地區之一,尤其是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方面的分析題目較多。

學生情況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讀圖、識圖的能力較差 ,需要在講課過程中多練習,但同學們對新知識有特別大的好奇心,渴求知識的眼神令人感動。他們思維活躍,愛看圖、好討論,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說出東南亞的位置和範圍。

(2)、能說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含義和重要性。

(3)、能說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4)、能說出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以及山河分佈規律。

能力目標:

運用地圖能說出馬六甲海峽重要的地理位置;說出城市的分佈與河流的關係。

情感目標:

瞭解氣候與農業的關係後,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重點:東南亞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及分佈。

難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氣候與農業的關係;農作物的分佈。

解決方案:以上的重、難點都是通過讀圖、識圖來解決問題。

課前準備:

提前發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可以做到重點和難點提前感知,有助於優生的培養。通過教師提出的自學討論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培養用圖習慣。

下面進入教學過程:根據大綱要求結合本節內容實際,教學時間安排兩課時。

第一個問題十字路口的位置。本環節通過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通過讀圖掌握東南亞的範圍、地形、主要政治區域和馬六甲海峽的地理位置。

第二個問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本環節通過出示一幅與緯度位置有關的東南亞氣候圖,讓學生觀察圖對東南亞的氣候先有所瞭解,再出示一幅和氣候有關的遊戲類幻燈片請學生幫忙選一選五一想去新馬泰旅遊要帶下列哪些東西?從遊戲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增強對東南亞氣候的記憶。之後爲了強化記憶再出示一幅氣候圖,用列表的形式展現東南亞的兩種氣候類型的分佈和特徵以增強記憶。關於東南亞的農業我是這樣處理的,先出示幾幅水稻勞動生產的場景,讓學生知道東南亞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再出示一幅其他主要農作物分佈圖,掌握東南亞除了水稻以外,還有橡膠、椰子、油棕、焦麻等農作物。並通過連線的形式掌握東南亞各國農作物的分佈情況。以上這些圖片的出示按由淺到深的順序逐步出現,面向全體的同時,也使基礎差的學生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第三個問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佈,這個環節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出示一幅東南亞河流與城市分佈圖,讓學生動手與動腦、動眼相結合,回答圖中出現的問題,之後列表總結。這樣處理主要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師的啓發下,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目的。

最後一個問題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因爲內容簡單所以只是出示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華人華僑的數量,以顯示其比重,最後得出結論。因爲旅遊業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行業,所以東南亞的國家利用本國的優勢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爲此介紹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旅遊項目,爲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整個的教學過程始終堅持以訓練學生讀圖、識圖,培養地理基本技能爲主,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最終讓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教學反饋中注意做好總結,以便讓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優勢,即可以增進了解,又有利於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更從整體上發揮潛能,使自己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