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認識》說課材料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西師版)第二單元“角的初步認識”中的例1、例2及相關練習。

《角的初步認識》說課材料

一、教材分析和學生分析

1、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數學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讓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可見,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爲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學生分析: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爲困難。

二、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使學生會辨認角,能說出角的各部分名稱,瞭解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價值,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教法與學法

爲達到確定的教學目標,本節課我本着以學生爲主體,教爲學服務這一思想,採用互動導學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媒體演示輔助教學。引導學生通過 “說一說”、“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認一認”、 “練一練”、 “畫一畫”、“做一做”、“變一變”這幾個環節來親身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建立起角的表象,認識角的各部分的名稱,並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教學流程

爲實現以上教學設想,我做了如下設計:

(一)舊知導入——利用鐘面,初次直觀感知角

利用說一說、畫一畫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讓學生初次感知角的存在,然後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二)探索新知——聯繫生活,建立概念

1、說一說

我根據教材例1情景中的內容,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剪刀、鐘面和摺扇圖片,讓學生找角,藉助電腦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了學習興趣,也滲透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理念,同時促使學生從實物圖形的認識上升到抽象圖形的認識。

2、摸一摸

通過讓學生嘗試體驗摸三角尺上的角,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髮現原來角都有兩條直直的線和尖尖的點,從而形成對角的特徵的初步感知。

3、找一找

學生經歷了“說一說”、“摸一摸”這兩個環節的學習後,對實物角的辨認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角就水到渠成了。我利用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自己找到的角來加深對角的特徵的感知,同時讓學生髮現角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價值,獲得成功體驗。

4、折一折

這一環節通過用紙折角的活動,不僅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還通過把所折的角“印”下來這一過程來完成從實物角抽象出數學中的角的過程,實現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同時利用“印”角的過程讓學生再一次總結出角都有一個尖尖的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爲後邊介紹角各部分的名稱打下伏筆。

5、認一認

直接向學生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啓發學生用語言來描述角,揭示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6、練一練

我先設計了判斷角的練習,通過練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判斷能力,使學生對角認識完成了質的飛躍。然後出示幾種平面圖形,讓學生來數角,在課堂上拓展提高學生對角的認識。

7、畫一畫

在學生逐步建立起了角的表象後,我再利用畫角來加深學生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這一特徵的認識。

8、做一做

在這個環節讓學生動手實踐製作活動角。學生用老師提供的材料製作出角,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加深對角的特徵的理解。

9、變一變

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操作活動角得知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大小有關,同時又藉助《紅角與藍角比大小》的動畫故事讓學生明白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爲以後學習銳角、直角、鈍角打下基礎。

(三)總結延伸——兒歌總結、拓展訓練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穫,再用兒歌總結本課時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輕鬆記憶琅琅上口的兒歌的同時,又牢記了角的特徵。最後設置一個拓展訓練進行課外延伸。

我想通過以上教學設計的分步實施,預期的教學目標將會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圍中能充分地活動起來,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大部分學生會對角有充分的體驗和感受,並形成角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