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山中訪友》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一語文《山中訪友》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一語文《山中訪友》說課稿範文(通用5篇)

初一語文《山中訪友》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山中訪友》人教版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散文,作者以第一人稱敘述了的進山觀景的所見所聞,《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文章是一篇展現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課的特殊之處就在於作者以他獨特的視角,採用聯想和想象,賦予了山中景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對於擬人化的描寫彷彿讓所有的景物都活躍了起來,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作者以第一人稱進行敘述,讓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融入到整個畫面當中,更能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

二、說學情

七年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獨立的識字能力,快速瀏覽課文的能力,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在閱讀中能夠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而根據本課課時的安排安排,學生已經在上一課時掃清了文字障礙及總結出了段落大意,對文章的結構有了初步的認識,在這節課當中,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及擬人狀物的描寫手法,最後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閱讀,分析文章的語言特點,學習擬人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和教師引導,討論和總結出作者對這些老朋友的採用的擬人狀物的表達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以上的分析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發現文章中對景物擬人化的描寫特點

難點:掌握及運用擬人化的寫作手法。

我將教學重難點確定爲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發現文章中的對景物擬人化的描寫特點,我將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擬人手法的運用

五、教學方法:

引導法、小組討論法等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運用溫故知新的方式,引導學生複習上節課內容,並且通過上節課下課時佈置的作業導入到本節課當中(文章講述的是作者進山觀景的一個過程,但是作者用很有特點的文字描寫了這麼一個過程,爲什麼?)。

設計意圖:前後知識內容的複習有助於學生掌握已學知識,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啓發式的提問讓學生集中注意力,進入今天的課堂內容。

(二)、整體感知

1、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當中的第三——倒數第二自然段,勾畫出作者遇到的景物和描寫景物的關鍵詞。

2、通過板書讓同學們走上黑板進行羅列。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大部分內容是讓同學們自己去通過閱讀來探索,通過談話法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可以使他們自己發現文章段落的特點——大量擬人化的描寫手法。

(三)、深入研讀

結合整體感知的知識提問學生:

1、作者爲什麼要景物這樣描寫?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組織學生進行3分鐘討論,討論結束後,提問學生起來回答

2、引出作者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並對這種修辭手法進行詳細講解。

3、讓同學們在課堂上進行擬人狀物的練習。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體會擬人化的景物與去擬人化景物的不同,進而體會作者索要表達的情感,深入淺出的銜接可以讓學生自然的掌握修辭手法並加以運用。

(四)、拓展提升

設置環節:

第一、讓學生以自己身邊的事物爲對象模仿作者擬人狀物的描寫手法寫一段話,例如描寫自己的課桌、鋼筆等等。

第二、小組評議,全班同學進行體會學習,說說誰寫的好,爲什麼寫的好?

第三、做出總結性的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環節可以鍛鍊學生的口頭表單能力並掌握已學知識,

小組評議的方式把課堂還與學生,老師進行指導和整體評價,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課程理念。

(五)、小結作業。結合這節課所講的內容,和板書,提問學生進行知識點的梳理和總結,提示學生相關知識點,與學生互動共同對今天所講主要內容。作業部分,啓發學生,本文是作者景物擬人化的一個描寫,但“如果你是某一景物,怎樣與遊人互訴心聲”在課後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初一語文《山中訪友》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感悟自然。《山中訪友》正是一篇適宜學生年齡階段的美文,這裏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語言。文章構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表達方式上,新穎獨特,把景物說成是一個個的朋友,給人非常的親切,充滿着感情,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適當的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用第二人稱,從而使感情表達得更加充分。

另一特色就是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趣,有浪漫色彩。如,說自己變成了一棵樹的那段,使樹與“我”融爲一體。又如,第五段是,把瀑布想象爲歌唱家,懸崖成了智者等。想象能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因此,讀文章時,不知不覺地會被這種童心所打動,在字裏行間會感覺到作者所飽含的深情。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散文,傳統的分析教學法會影響整體的韻味和優美的意境。因此我特別注重表情朗讀法,讓學生在朗讀想象中去體會文中的優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還倡導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去發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並通過討論、質疑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儘量讓學生多參與,教師必要時只起到一個點撥、引導的作用。我想,這樣的教學方法把許會使學習從被動轉爲主動,能更好地完成我們的教學目標。

三、說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爲該課的教學目標應確定爲: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瞭解作者所訪之友。

2、體會作者把進山看風景寫成“山中訪友”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與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的環保意識。

3、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寫作上的特色,字裏行間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進行寫作訓練。

四、說準備:

1、學習課前預習,自讀課文與預習字詞,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2、製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好投影等儀器設備。

3、一個課時。

五、說過程:

一、導入

讓學生伴隨着輕鬆愉快的音樂走進課堂。師生有感情地朗誦一首讚美大自然的詩歌。(創造這種美的、動情的氛圍)接着說:“老師要實現一個小小的心願”。學生由於好奇心,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師那裏來。然後播放大自然的美景圖片,讓學生從視覺上真正感受到美。最後點出課題,李漢榮的《山中訪友》。跟着作者一起走進山林,去會晤山中的朋友,去感受童話般的世界。

二、初步感知,動情朗讀。

1、明確要回答的兩個問題:

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把握朗讀的語氣感情後進行配樂朗讀。

3、學生回答問題後,着重讓學生說說這樣的感情是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出來的,然後讓學生試着讀、模仿着讀。

4、播放圖片,再一次明確山中的朋友。

5、用“你好”向大自然朋友打一下招呼。

第一個問題的設置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但是提問是沿用了課文標題的方式,這樣既爲後面的問題做鋪墊,也讓學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回答第二個問題時,我將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融入其中,讓學生明確作者用的是融情於景的寫法。

將描寫“古橋”這段作爲指導範例,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會感情的強烈,體會用第二人稱可以直接與古橋對話,顯得親切和自然。

當學生能說出這些朋友的名字後,通過播放圖片,一方面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個系統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有直觀的效果,將爲下一步回答朋友的特點打下了基礎。

最後一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向大自然朋友打招呼,這應該說是學生有感而發,水到渠成的時候了,因爲是安排在跟朋友見了面以後的,既促動了學生去積極思維,又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比起前面的一些問題,難度加深了,起到了拓展延伸的效果,還培養了學生豐富的想象。

三、自主、合作、探究

如果說前面的“初步感知,動情朗讀”是準備階段的話,那這一步的教學環節是學生真正投入的階段,是挖掘其潛能的階段,也是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階段。這一環節教學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着我們的教學質量,是決定“我要學”還是“你得學”的關鍵。因此,在教法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討論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不要擔心學生會跟你背道而馳,也許你作爲一個教師,考慮的不一定全面,不一定比學生深刻,只要言之有理,就應加以恰如其分的鼓勵。教師只起了一個引導、點撥的作用。

教學過程中圍繞着“你爲什麼喜歡它”這一問題,要求學生結合課文語句回答,找出關鍵詞,這樣一個要求的確定,是從我們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的,我們不能把它上成政治課,在培養學生概括能力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薰陶,要培養學生的語感,對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教學中,在注意了對話的同時,還不能忽略朗讀,我覺得口語對話與朗讀是我們教學中齊頭並進的兩面旗幟,任何一面倒下了,都會有礙於我們對文章內容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寄寓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只有我們在分析、朗讀、再分析、再朗讀的進行中,纔會正確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感受用幼情的話語描繪出來的童話般的世界,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讓學生提問題的環節,那是站在學生的角度上,通過師生討論,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我認爲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小環節。

還設計了“這篇散文美,美在……”說幾句話的問題,從表面上看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實際上達到的目的又何止這一個,我看,實際上還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思維能力,學生從這題目中可學會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如:語言文字、修辭、畫面、寫法、感情等)這是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的過渡。

朗讀對抗賽,可讓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美,體會作者強烈的情感,進一步熟讀課文。讓學生在朗讀的比較中,明確各自的差處。

四、拓展延伸:

關於環保方面,讓學生以大自然中某一景物的身份對人類傾吐心聲的問題,這也是我們要堅持的進行人文教育的方向,加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五、最後小結,教師描繪了大自然的另一幅美景,啓發學生走進山林中去,去熱愛美好的大自然。

六、作業:

由於課堂上的一、二句話的寫作畢竟不能達到我們的要求,讓學生在課後多一些練筆的機會,就佈置了一個寫作題。(是課後練習中有的)。

初一語文《山中訪友》說課稿3

一、說教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爲我們展現的是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展現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和美的語言。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整體感受的基礎上,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揣摩作者的情感。從而陶冶學生愛美的心靈,鍛鍊學生髮現美的眼力,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並更加關注人和自然的關係。由於本文構思新奇,全文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創造了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童話世界,所以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展現想象,通過想象,去揣摩作者的情感,品味語言,並把它定爲本文的教學重點。另外,我把參照課文風格或在自己的風格進行仿寫作爲本文的教學難點,它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並鞏固課文的新奇構思。

二、說教法與學法。

在教法上,根據文章特點,我主要採用啓發誘導法,即教師稍加點撥,學生主動自學的“導學式”方式。按“整體感知—品味—語言—積累遷移”三步走的順序,分“導入、悟讀、品讀、小結、遷移”五個教學板塊進行教學。

在學法指導上,重在感悟、品味語言。以讀爲主線,並藉助想象,在讀中思,在讀中悟,在讀中品,並以寫促讀。學完課文後,可指導學生進行片斷寫作。

三、說教學程序。

首先是導入,出示一組展示大自然優美風光的山水景物,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並提出本文的學習要求,即要求學生做一回文中的“我”,從而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接着是整體感知,教師配樂範讀,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並設計了兩個思考題:

1、“我”拜訪了哪些朋友?怎麼稱呼他們?

2、“我”在拜訪時心情如何?這兩個問題都比較簡單,目的是幫助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並初步體會作者的心情。第三步工作也是本文教學的一個關鍵,就是學生用靜心默讀的方式去深入體會作者的心情,真正走進作者的心靈。要求學生對文中每一幅畫面,所描寫的每一位自然“朋友”都要展開想象,給它配上色彩、聲音,讓畫面在腦中動起來,並達到身臨其境的境界。如此以後,學生對本文應當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了。這一過程,其實也是學生品味語言的過程。第四步工作,就是讓學生把剛纔所想的,用語言進行表述的一個階段,它既可檢查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又可鍛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我設計了一個“想一想,說一說”的練習,要求學生說說默讀後,最喜歡的畫面或者最喜歡的“朋友”,並說明理由。爲讓學生有個充分的準備,可先讓學生在四人小組裏說一說,讓組員進行評價,或對不理解的畫面進行探討。於是教師可追問關於文章寫法方面的一個關鍵問題,即:作者到山裏觀景,爲何說成“訪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我想學生應該是駕輕就熟了。學了就要用,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我設置了一個仿寫練習,所以第五步工作爲“想一想,寫一寫”,請學生任選一位自己喜歡的大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風格也可按自己的風格,對它進行問候。有些學生可能一時思維受限,不夠開闊,教師可列舉一些問候的對象,並做示範,以激起學生的興趣。最後是佈置作業,爲片斷訓練。題目是假若多年後,山中環境發生了變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員,請你向作者傾訴一下你的心聲,或以作者身份寫《再訪山中朋友》。

四、說板書。

板書設計以展示作者所訪問的朋友爲主,並與作者的情感組合成一個整體,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早晨(帶着滿懷的好心情)——

古橋(老朋友) 樹林(知己) 山泉(姐姐)

山 溪流(妹妹) 白雲(大嫂) 瀑布(大哥)

中 懸崖(爺爺) 雲雀(弟弟) 石頭

訪 落葉 山花 雷陣雨

友 老柏樹 螞蟻(小弟弟) 歸鳥

——傍晚(帶回好心情,好記憶)

初一語文《山中訪友》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敘事簡略,構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記述了作者獨自到山野林間的一天遊歷,帶着動情的眼光,所見之景都有許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2、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語言文字理解作者新奇的構思和豐富的想象。

2)、與文本有效對話,感受作者的心境,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體驗表達與自然融爲一體的感情。

3)、陶冶學生熱愛自然之美、熱愛生活之美的心靈。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品味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課堂口語交際能力。

教學難點: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的寫作技巧。

4、課時安排:

本文屬於自主閱讀課文,用一課時完成。

二、說教法、學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採用“聽——讀——賞——練”,運用這種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學生課堂口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以反映學生真實的交際水平。學生反覆讀,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段落,並說出理由。這既是思維的訓練,又是說話的訓練,有利於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

三、說教學程序:

(一)在優美的背景音樂中,大屏幕上顯示課文標題。提出問題:大家喜歡上語文課嗎?

讓學生首先增加自己對語文的喜歡的意念。接着問學生是否喜歡語文老師,聯繫到實際,引到“友”上面來,把“友”區分爲人與物兩方面,過渡到課題“山中訪友”上,讓學生猜測課題中的“友”可能是什麼友。然後帶着這個疑問欣賞美景,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背景音樂的使用爲學生營造了一個優雅的學習氛圍,有助於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情景。讓學生面對此情此景,有利於薰陶感染,激發閱讀的興趣,激起學生說話的慾望。

(二)自讀課文:讓學生自由朗讀,根據自己的實際來讀。自讀時思考:依次找出文中的朋友,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朗讀課文,可以做到“各取所需”,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更進一步瞭解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間的聯繫,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內容。

作者要訪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橋----樹木----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雲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放手讓學生聽讀,有助於感知課文內容,有助於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搜索相關信息。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營造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髮現自我,肯定自我,進一步激起主動說話的慾望。讓學生在課堂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

(三)深挖課文,靈活表達

讓學生在選讀的基礎上,採用自己認爲最好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某一朋友的喜愛之情,既尊重學生自己的體會與感受,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才藝與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引發學生口語表達的強烈慾望,要求不同,方式各異,逐步深入,體現了閱讀的層次性。通過反覆的讀,學生進入了課文所描繪的境界,加深了語言文字的理解。優美的語言和意境,也使學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禮,美的薰陶。另外,學生從表演中還提高了理解和口語表達水平,鍛鍊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四)比賽:通過這個環節來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檢測學生對文章的`把握理解程度,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爲學生搭起一個表現自己能力的舞臺,讓學生充分展示的個性與特色。

(五)想象意境,探究語言:

本文語言樸實,字裏行間流淌着詩情畫意。透過語言文字,讓學生徜徉在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中。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並交流感受,體會課文優美的語言,加深對課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稱的恰當運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以四位同學爲一小組,合作探究。

找出喜歡的句子,組長負責記錄,由該組成員品讀、賞析。

要求按句式說話:“我從—身上學到了—。”

組內探究,班內交流。

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學習的情境,切實爲學生養成合作意識與培養探究能力搭建舞臺。通過合作他探究,學生能主動思維,主動說話,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蔘與,互相溝通,互相合作。培養學生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作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學生能聽出小組討論的焦點,在全班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爲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指導學生課後查閱有關風景散文類的材料,自制資料卡片。班內開展交流,學生老師作些評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出優秀卡片。

給學生提供查閱材料的方法:推薦書目(名家散文集)、推薦網站、推薦自讀課本《翻過那座山》。這樣注入了“活”的知識,課堂纔回煥發出它的“活力”。教學中應注意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的延伸,教學生學會自己閱讀的方法。自制資料卡片,將大大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課堂上開展交流活動,學生積極性高,說話的慾望很強。通過互相交流,有利於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

(六)引導學生生活中處處都充滿着美,要始終保持一種好的心情去感悟和體會,在大自然中發現和感受美,並將這些美的心得與感受記錄下來。以後交流,便於提高學生的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

初一語文《山中訪友》說課稿5

【說教材】

《山中訪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冊教材第三單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構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衆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訪一位老朋友,但讀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讀者便會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倍感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適當的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感情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極其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爲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爲一體。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懸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爲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爲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般的世界”。

【說教法】

這是一篇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散文,傳統的分析教學法會影響整體的韻味和優美的意境。因此我採用表情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與仿寫寫作訓練,讓學生在朗讀想象中去體會文中的優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從而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與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想象能力與寫作能力。

【說目標】

1、積累優美豐富的語言材料,熟練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優美意境,激發學生寫作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3、體會作者把進山看風景寫成“山中訪友”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與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的環保意識。

【說準備】

1、學生課前預習,自讀課文與預習字詞,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2、製作多媒體課件、錄製課文朗讀、安裝好音響,準備好投影等儀器設備。

3、一個課時。

【說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閉上眼睛,何老師帶大家去一個好地方。大家認真聽一聽,猜一猜這是什麼地方?(音響放出一段描寫山谷情境的純淨音樂,學生閉目欣賞純粹的流水聲,鳥鳴聲,進入情境,由此導入課題。)

二、初步感知,動情朗讀

1、學生自由朗讀。

2、檢查字詞,疏通課文。由學生自己找出難讀難認難懂的字詞,再幻燈出示重點字詞。

3、放配樂課文朗讀,再一次讓學生走入課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聽讀前出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聽)

⑴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⑵作者爲什麼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

第一個問題的設置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但是我故意不問作者一共描寫了幾種景物,而是沿用課文標題的方式提問,這樣既爲後面的問題做鋪墊,也讓學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中,我將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時,一邊體會作者傳達的思想感情。我將描寫古橋與樹林的兩個段落,作爲指導的範例。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肯定會提到,那麼在這兒我就將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編的關於描寫古橋的文字從課件中投影出來。描寫古橋那一段,作者構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寫古橋的,而是採用了人稱轉換的方式來寫的,好象直接與古橋對話。爲了讓學生體會這一特點,我就將這一段直接改成對話體,然後指明兩個學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體會到這樣的人稱轉換是有利於感情的直接抒發,顯得更加的親切和自然,就像是與一個老朋友面對面的交談一樣。然後就可以指導學生有感情的齊讀這一段。

接來的另一段,是要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景物描寫觀照的視角獨特新穎,樹與“我”融爲一體,互訴心聲,與自然渾然一體,使人耳目一新。這一段讓學生先想象,然後老師範讀,讓學生自由發言,集體討論該如何把握朗讀技巧以表達思想感情。然後開展男生女生朗讀競賽進行朗讀訓練。

其他的段落,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就要求學生先說一說這一段落該用什麼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她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髮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就要從剛纔的朗讀體會中進一步啓發引導,經過一輪的朗讀訓練,學生能初步體會出作者在這其中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讓學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親的,我們應該保護她,愛護她,生活在自然懷抱裏的我們,如果以一顆真摯的心去呵護她、關愛她,那麼大自然才真正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將從她那兒得到無盡的財富與寶藏。加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三、想象、感悟、表達

1、合作探究,積累感悟: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找出優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讀,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樂,學生閉目想象課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讓學生放飛心靈,與山川草木、花鳥魚蟲對話;讓學生成爲一株株蒼天大樹、一朵朵山澗小花,一隻只飛翔的小鳥,一條條活潑的小魚……共同營造一個神奇的童話世界。(口頭仿寫片段與口頭想象作文

四、總結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說過:“她(指大自然)在幻影裏得着快樂。誰在自己和別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責罰他如暴君;誰安心追隨它,她就把他像嬰兒般偎摟在懷裏。”我們應該要關心她、愛護她,她也會關心我們、庇護我們,因爲我們是朋友,恰如《山中訪友》中所描繪的一樣。

五、佈置作業

到自然中去放飛心靈,與山川草木、花鳥魚蟲對話,你會發現生活中又多了一個好朋友,以“我有一個朋友”爲題,向大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說清楚以她爲朋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