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貌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貌說課稿

地貌說課稿1

1、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

地貌也叫地形,是指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本專題的主要內容有:主要的地貌類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風成地貌和黃土地貌)、等高線地形圖、地貌與經濟建設三部分。

2、地位作用

岩石與地貌是構成人類自然地理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本冊教材的主題內容之一。教材將岩石圈部分安排在第二篇,位於地球的宇宙環境之後,在構成人類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所在各大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首。在本專題(專題7地貌)之前,教材先介紹了板塊運動(專題5),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了地表形態形成的內動力因素,又介紹了岩石和礦物的成因和類型(專題6)。爲本專題的學習提供了基本的知識鋪墊。可見本專題在整個岩石圈部分中地位之重要。

本專題內容闡明瞭地貌的形成不僅受到地球內力作用的影響,還無時不受各種外力作用的影響。地球表面出現千姿百態的地貌不僅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也同時受到人類活動的各種影響,並提出了人類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人地關係,這是地理學科的核心問題,這進一步證明了本專題的地位和作用。

3、課時安排

本專題共需3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學習“主要的地貌類型”;

第二課時主要學習“等高線地形圖”;

第三課時主要學習“地貌與經濟建設”。

4、教學目標

目標確定的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地圖冊、練習冊、學情。(《上海市地理課程標準》對本專題內容的學習要求級別是B,具體由教師根據學情把握。)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瞭解外力作用的幾種主要表現,並知道風力、流水、海浪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能夠藉助情景識別流水地貌、黃土地貌、風成地貌、喀斯特地貌和海岸地貌,並能簡單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能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判讀各種地形名稱、主要地貌部位及海拔高度。

4)理解地貌對農業生產、對工程建設、對城市發展及對旅遊業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一系列地理圖片、視頻等使學生認識各種地貌類型,區分流水地貌、黃土地貌、喀斯特地貌、風成地貌和海岸地貌的主要差異。

2)通過問題探究的形式分析各種地貌的主要成因並探索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有效途徑。

3)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判讀等高線地形圖,幫助學生掌握等高線地形圖的閱讀技能、完善已有知識。

4)通過有關工程建設的案例呈現與引導,使學生感受地貌對人類活動具體影響,理解地貌與經濟建設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運用探究地理現象的基本思維規律,學會用辨證的思想方法去分析人地關係的兩面性。

2)通過介紹青藏鐵路、三峽水利工程、洋山深水港等我國的重大工程建設成果,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過對山區地貌的瞭解,增強國情意識,激發的社會責任感。

5、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主要地貌類型的識別;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地貌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

教學難點:主要地貌類型的成因分析

6、學情分析

1)學生在初中地理課上曾學習過有關地形的知識。

2)大部分學生在自然地理學習方面有較強的探究興趣和探究能力。

3)絕大部分學生在東部大城市生活,對山區地貌陌生,缺少感性體驗,理解各種地貌的特徵和形成會有一定困難。

7、教學方法

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法和問題探究的形式組織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讀圖觀察、比較歸納、案例分析並參與小組討論。

二、教學過程

主要內容的流程設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主要地貌類型

等高線地形圖

地貌與經濟建設

情景導入

地貌景觀圖片呈現

出示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

圖片、動畫(或視頻)演示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設情況

活動認知

觀察地貌形態,瞭解地貌所屬類型、主要分佈在哪裏?

探究地貌產生的地理原因?

複習有關等高線的概念和五種地形的主要差異;

瞭解等高線製作原理;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各種地貌部位;

初步學會等高線地形圖到地形剖面圖的轉繪。

藉助相關農業生產實例、工程建設案例開展討論,理解地貌是怎樣影響生產建設的;

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旅遊經歷,認識地貌與城市發展、旅遊活動的聯繫。

分析思考

分析該地貌形態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影響;

人們應該如何合理開發和利用這樣的地貌環境?

分析地貌的各種部位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列舉人類活動對地貌產生的利弊影響,思考:我們應當如何把握正確的人地關係,使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主要教學環節設計

一、課題引入和知識準備

[情景導入]

內外力作用的地貌圖片、視頻“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

[活動認知]

地表形態的形成與地球內部物質運動和能量釋放是直接相關的,但地貌的形成不僅受到地球內力作用的影響,還無時不受外力作用的影響。

1、什麼是地球的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通過哪些自然要素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現?

(通過地表及其以外的風力、流水、海浪、冰川進行)

{設計用意:激活學生已有知識儲備,聯繫舊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知識體系中所屬地位,爲後面將要學習的各種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奠定基礎}

二、關於“主要的地貌類型”

(一)以流水地貌爲例,師生共同探討:

[情景導入]

情景一:河流地貌圖片(投影);

情景二:長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中國地形圖(投影);

情景三:分段景觀圖(投影)。

[活動認知]

1、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與哪一種外力有關?通過哪些作用塑造了這些地貌?

2、同樣受流水作用的影響,爲什麼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較明顯的差異?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呢?

[分析思考]

1、爲什麼河流有時可以攜帶許多巨大的礫石,而有時連細小的泥沙也堆積下來?

2、河流在上、中、下游沉積下來的物質,其顆粒大小、形狀、比重有何不同?

3、不同河段的水流分別給人們帶來了哪些影響?我們應該如何合理開發和利用水利資源,使之趨利避害?

{設計用意:流水作用是最強大的外力作用之一,河流地貌是在我國分佈普遍而多樣,通過長江典型河段的景觀特徵,提供給學生比較、分析的依據,引導設問進一步探究地貌的地理成蔭,並與人類活動相聯繫,使之成爲有用的知識。}

[歸納小結]

通過對流水地貌的認識,使學生初步體會探究地理現象的基本思維規律:

1、觀察(觀察地貌形態和地理分佈圖,瞭解該現象是什麼,主要分佈在哪裏?)

2、探究(研究地貌產生的地理原因,瞭解該現象爲什麼會產生的?)

3、分析(分析該地貌形態會給人類帶來哪些影響?並學會用辨證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其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影響。今後人們怎樣才能合理開發和利用這類地貌資源?)

{設計用意:在學生體驗了流水地貌的學習過程後,教師點明地理現象認識的基本思維規律,強化了方法論,便於學生在後面幾種地貌的學習中有目的地進行方法的遷移。}

(二)學生分組學習,探究、討論四種地貌的形成原因和過程:

(組織教學)

學生分四個學習小組,認領學習任務,分別爲喀斯特地貌研究組、海岸地貌研究組、風成地貌研究組和黃土地貌研究組。教師用多媒體爲四個小組展示相關地貌景觀圖片和我國(或世界)境內的分佈情況圖。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聯繫生活中(直接或間接經歷)、討論探究。

(黃土地貌研究小組)

[情景設置]:黃土地貌景觀圖、我國的黃土地貌分佈區、我國荒漠分佈圖、黃土塬、黃土樑、黃土峁圖片。

[活動認知]:黃土地貌主要分佈在哪裏?我國的黃土地貌是怎樣形成的?(我國的黃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黃土高原表面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分析思考]:用辨證的觀點分析黃土地貌對人類活動有哪些影響?從自然和人爲兩方面分析引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麼?

(喀斯特地貌研究小組)

[情景設置]:一組喀斯特地貌景觀(景點照片和視頻)

[活動認知]:這些形態各異的地貌是怎麼形成的?(提示:能否從化學反映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地理環境條件是什麼?我國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

[分析思考]:喀斯特地貌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爲什麼我國西南地區的經濟相對比較落後?今後可以走怎樣的發展道路?)

(海岸地貌探究小組)

[情景三]:一組海岸地貌景觀(景點照片)

[活動認知]:這些千姿百態的海岸地貌是怎麼形成的?

[分析思考]:海岸地貌對人類活動有無影響?人類應該怎樣利用這些地貌?

(風成地貌探究小組)

[情景四]:一組風成地貌景觀(景點照片)

[活動認知]:這些風成地貌是怎麼形成的?這些地貌一般分佈在哪裏?

[分析思考]:風成地貌(如移動沙丘)對人類活動有無影響?人類應該怎樣改造這些地貌?

三、關於“等高線地形圖”

[情景導入]

引入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各一張(學生觀察)

教師:地形圖是在地圖上表示各種地貌形態的地圖。地形圖重要通過等高線來表示地形高度。本節課我們來學習有關地形等高線圖的判讀方法和繪製原理。

[活動認知]

1、複習有關概念和初中知識: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等高線、五種基本地形及區別。

2、關於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從等高線的疏密、從等高線的形狀(山峯或山嶺、盆地或窪地、鞍部、山脊與山谷、陡崖等)。

用等高線圖與地形景觀圖或素描圖對應呈現的方式,讓學生感性認知、對比分析,學會判讀等高線圖上的各種地貌部位。

3、等高線地形圖的繪製:學生觀看視頻,理解繪製等高線的基本原理。多媒體演示等高線圖轉繪成地形剖面圖的過程。

[分析思考]

1、判讀等高線地形圖,完成相關要求:(教材P67中思考與實踐)

(1)讀出某地海拔高度、判斷圖中地區所屬的地貌類型;

(2)判讀圖中各地的地貌部位(山峯、鞍部、窪地、山脊、河流、緩坡、陡坡、瀑布);

(3)判斷河流的位置及流向、判斷山地的大致走向。

2、讀某地區農業區劃圖,完成相關要求:(教材P72中思考與實踐5)

(1)聯繫圖上信息,分析地貌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2)學繪地形剖面圖。

3、讀某山區等高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判讀地形:① ②

③ ④

(2)引河流水至C處,應選擇哪條路線?爲什麼?

(3)如果建水電站應選擇在哪裏?爲什麼?

四、關於“地貌與經濟建設”

[情景導入]

多媒體課件播放:青藏鐵路的景觀圖、線路圖和視頻資料

教師:地貌對人類的經濟建設影響重大。尤其對工程建設、農業生產、城市發展、旅遊的影響更大。

[活動認知]

1、通過青藏鐵路建設的工程問題和沿海地區地面沉降、海水倒罐現象的分析,說明不同的海拔高度對工程建設會有不同的影響。(比較海拔較高的高原地區和海拔較低的臨海地區所面臨的工程難題)

2、通過對上海寶鋼一期工程建設中用鋼管加固地基的做法和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壩址的勘探考察過程的瞭解,說明地質基礎會影響工程的選址和施工建設。

3、通過我國新建東海洋山深水港積極意義,分析不同類型的海岸地貌和港口建設的關係。(比較海積地貌與海蝕地貌在港口建設中的利弊條件)

4、閱讀某一地區的地形等高線圖,分析該地的地貌特徵,完成相關要求;

(練習冊P20分析題)

(1)假如在甲村和乙村之間修建一條公路,是經過A處還是B處施工比較容易,爲什麼?

(2)擬在圖示地區修建一個水電站,請在圖中標出壩址的位置。

(3)爲發展經濟,加快城市化進程,政府計劃將圖中的甲、乙、丙、丁四個村莊合併到其中一個村落,形成一個城鎮。請選擇合併在何處較爲合理,說明理由。

(4)據推斷該地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可能會產生哪些環境問題,原因何在?應該如何合理地開發利用該地區?

{本題設計意圖:爲了使學生能將所學的相關知識和原理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際,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感悟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分析思考]

1、閱讀教材內容,觀察多媒體關於“地貌與農業生產”的圖片資料,歸納海拔高度、地貌類型、地形坡度坡向,以及地貌的物質組成等是如何影響農業生產的。

2、對照“我國特大城市分佈”圖,聯繫中國區域地理知識,分析歸納地貌是怎樣影響城市發展和佈局的。

3、聯繫生活實際和個人的旅遊經歷,地貌與旅遊景觀的關係。

4、列舉人類活動對地貌產生的利弊影響,分析思考,我們應當如何把握正確的人地關係,使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地貌說課稿2

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XXX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河流地貌的發育,它是選自於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次說課適用於高一年級的學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板書設計分析五個方面來進行本次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躍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與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關係非常密切,本節以河流地貌發育爲案例,剖析了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以及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從教材安排上看,體現一個從原理分析到實際運用的這樣一個過程,這也體現了地理是來源於生活也運用於生活的這樣一個思想。

2、學情分析

學生已初步掌握了流水的外力作用,已具有讀取圖表信息的基本能力,但是由於閱歷還比較淺、知識面還不夠寬,分析深層次問題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但是高一學生個性活潑,思維活躍,積極性高,這也爲探究式教學法和圖示教學法提供了條件。

3、教學目標分析

新課程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學習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同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設計和陳述都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鑑於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①掌握流水侵蝕地貌類型,說出河谷演變過程;

②知道流水堆積地貌類型,描述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點。

③理解河流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2)過程和方法分析

學會運用本節課所學的原理和規律分析,解釋與本節課有關的地理事物的分佈特徵及形成原因,提高分析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分析

①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與慾望,體會學習地理的成功感

②樹立起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形成正確的人地觀和環境觀

4、 教學重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學情,我制定了以下的重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河谷的演變過程。

②不同類型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

③河流地貌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2)教學難點

①河谷發育過程中在凹岸侵蝕,凸岸堆積的分析。

②在河流堆積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

二、教法、教學手段分析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同時倡導學生學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的理念,再結合學生的年齡思維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探究式體驗教學法,圖示教學法,實驗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視聽衝擊力強,信息承載量大的特徵,在結合本次教學需要的教學活動和情景創設,我製作了多媒體課件作爲最主要的教學手段,版圖版畫實驗用具作爲輔助教學手段。

三、學法分析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同時新課程背景下越來越注重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高考葉注重於考察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現象能力的考查,同時高考和學業水平測試也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圖表分析能力的考察,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的學習方法

觀察發現法,實驗操作法,讀圖分析法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導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展示出珠江流域上游峽谷,中游河漫灘、河口三角洲以及黃土高原的地貌景觀圖,分別讓他們說出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再問學生這些地貌形態是怎麼形成的?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設計意圖

一方面起到溫習舊知的作用,另一方面爲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同時也達到一個引出課題的效果。

(二) 體驗新知

版塊一 河流的侵蝕地貌

通過多媒體播放《河流侵蝕地貌》的視頻,同時讓學生帶着這樣兩個問題河流侵蝕作用的類型?對河谷形態的影響?並且要求學生拿出草稿紙或者作業本記錄下關鍵詞

設計意圖:把抽象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河流侵蝕地貌的作用過程,並且達到一個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這個版塊裏面存在着一個難點,就是連續河灣出現過程中對凹岸和凸岸的分析,我主要採取對比分析法

給出北半球平直的和發生彎曲的河流以及河流的平面圖和剖面圖河流地貌的發育說課稿

讓學生分別分析河流的凹岸和凸岸,通過平面圖分析得出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這樣一個結論

通過對剖面圖分析得出凹岸和凸岸坡度的區別

並且設置這樣;兩個情景,如果要是你要去淘金的話你會選擇什麼地方?如果是建港口又會選擇什麼地方?

設計意圖:通過平面圖和立體圖的對比分析讓學生重點理解凹岸和凸岸的區別,通過趣味情景的設置,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從而學會對凹岸和凸岸的運用,並且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版塊二 河流的堆積地貌

1、學生看書

給出三個問題 三種堆積地貌的類型?分佈位置?形成的過程?

把學生三個小組,每組討論分析,合作探究,派出代表發言,其他成員補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合作探究,加強合作意識

2、引導學生做實物演示實驗,沖積扇的形成

設計意圖:直觀教學,增強學生的興趣。

3、展示實際地貌圖片

設計意圖:讓學生形成直觀印象,熟悉常見的河流地貌形態

總結提示:河流的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並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某個階段有可能以某一種外力作用爲主。

版塊三 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影響

出示一幅既有高原、山地、平原地形的聚落分佈景觀圖

學生看圖分析

聚落分佈的位置?聚落分佈的形態? 聚落規模的大小? 聚落分佈的條件?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概括總結能力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們以基本掌握本節課所要求的內容,此時他們缺少用武之地和展示自我體驗成功,於是把學生們帶入到課堂訓練環節

(三)課堂訓練

依據綜合性,思考性原則,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設計課堂聯繫題目,力求體現個知識的縱橫聯繫,也讓學生尤其是中下層的學生找到學習地理的成功感

(四)小結歸納

小結歸納不應該是對知識的簡單羅列,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學習知識、方法、體驗三個方面分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明確本節課的重難點的同時,強化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起到回顧知識的作用

(五) 佈置作業

分必做題和選做題

設計意圖:力求體現分層練習,達到學以致用,鞏固提高的目的

地貌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適用於,高中一年級學生學習。

一.相關課程標準的閱讀與理解

"課標"的要求: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分佈的影響。

我的理解與分析:本條課標的行爲動詞是“分析”,屬於理解層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學生達到的認知水平是能夠理解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各種內、外力因素。該標準的行爲條件是“結合實例”,對學生達到水平要求所採用的方法進行了限定,即要通過對實際例子的分析來得以實現。但是對於具體案例沒有進行限定,這對於不同層次學校的案例選擇還是有很大的自由度,比較容易結合鄉土教學,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地表形態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作爲本單元的最後一節內容,有了前面兩節課的鋪墊,本節的學習可以將之前的理論知識再次應用,並利用前面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和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各種河流地貌的形成及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起到鞏固知新的作用。

三、三維課程目標的確定

根據課標的要求,我確立了本節的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瞭解河流侵蝕地貌的形成,掌握河流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理解河谷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閱讀河谷的演變過程示意圖,能夠分析不同階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學習中瞭解身邊的地理,讓學生感受地理是對他們終身發展有用的,同時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地觀。

2、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四.通過以上對教材的分析,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確立如下重難點:

教學重點:河流的侵蝕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教學難點:河流侵蝕的不同類型。

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之所以將河流侵蝕地貌設爲重點和難點,主要是因爲知識比較抽象,另外通過理解這一地貌的形成過程,有助於充分合理地利用這種地貌形態,掌握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學生狀況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掌握地表形態形成及變化的基本原理,況且高一的學生思維活躍,已具有一定的問題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達能力,學生的這種知識和能力的儲備,有利於三維目標的落實。但由於學生閱歷較淺,受知識面的侷限,對教材中河流三種侵蝕作用方向的理解,對案例分析的過程、對活動完成中看待問題的視角等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因此,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根據師大附屬學校學生的實際,

(家庭條件好熟悉計算機的操作),結合新課標的理念,在教學手段中,利用google earth這一的軟件,GoogleEarth是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數字地球的完美結合。

它能展示全球各地區高清晰度衛星照片。

我們可利用這一軟件讓學生感受現代科技的魅力,極大地調動起每一個學生的求知慾,引導學生通過身邊的地理事物學習地理原理,爲學生創設親切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並通過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獲得知識和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到課本讓學生看,疑難讓學生議,規律讓學生歸納,使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五、教學過程設計分個階段

(一)教學引入:由會操作googleearth的學生在軟件上找出松花江發源地天池,流經城市吉林、哈爾濱的一段河流圖片。然後問學生:這些地貌的形成與什麼因素有關?這節課我們就來看一下外力作用中河流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態的。

(二)自主與合作探究

1首先讓學生閱讀教材自主學習河流地貌的分類、河流的侵蝕地貌、河流侵蝕地貌的三種方式等概念爲學生的探究掃清知識上的障礙。其中河流侵蝕的三種方式是本節的一個難點,爲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表格幫助學生歸納三種侵蝕方式的不同特點及河流的影響。

2河流的侵蝕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是本節重點,這部分內容我把全班學生分成三組,讓各組學生分別點擊googleearth上天池、吉林、哈爾濱這三地,讓各組學生概括三地的河流河谷形態特點,學生結合教材82頁3、4段及圖4。17,分三組探究不同階段河谷特徵及成因。在這一階段我通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問題:

1河谷與溝谷有什麼區別?在googleearth上觀察長白山的衆多溝谷中是否是每個溝谷都有河流發育?

2爲什麼河流在凸岸堆積,在凹岸侵蝕?

然後每組組長將知識進行彙總,並發表結果。由每組選出一名代表發表結論,其他組進行補充。然後我設計一個表格(河谷發育不同階段的特徵比較表)將三組的探究結論綜合到一起從而總結出河谷發育的不同階段,河流侵蝕作用的方向,河谷的形態特徵,我在這個過程中進行適當點撥,引導學生思維,從而保證學生探究結論的科學性並糾正學生表述不準確語言不嚴密之處。

(三)遷移應用

學會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是地理學科中的重要能力,在本節教學中三類侵蝕只是知識的鋪墊,而透過河谷的演變過程認識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纔是遷移應用的重點,所以在這一階段我佈置給學生三個探究任務:

1在googleearth中點擊哈爾濱附近的一段彎曲河段,向學生髮問:這段河流哪一岸沉積,哪一岸侵蝕?在河流的哪一岸建碼頭比較合適?

2落實課本設計的"活動"

3讓學生在googleearth軟件上找出通化,並讓他們判斷這裏的河流處於河谷發育的哪一個階段,河谷的形態特點是什麼及河流侵蝕作用的類型。

(四)小結:引導學生小結,將本節知識系統化。並讓學生總結地表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從而實現本節知識與前面已學知識的有機結合。

(五)練習:利用課件展示習題。

(六)教學反思

學會傾聽學生及引導學生相互之間認真傾聽,我們教師應當在有效設計的前提下跟上學生的思路,及時捕捉學生的觀點並予以靈活的點撥,實施課堂上的有效交流,是駕馭探究式教學的難點,這也將是我今後的努力方向。

我的說課內容到此結束,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給予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