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說課稿模板集合9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認真擬定說課稿,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說課稿模板集合9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幾何教學的開篇,在此之前,學生習慣於數字運算,從本章開始由數量轉入到空間形式,從具體運算轉入到逐步進行演繹推理的學習。而本節又是幾何教學的入門課,如何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對幾何產生興趣,是學習本節的關鍵,爲今後系統學習幾何知識做好心裏準備。

2、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瞭解幾何研究的對象,結合實例激發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3、教學難點。

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許多圖形知識,但大都是直觀形象的,主要屬於感性認識階段。在本節教學中關於體、面、線、點以及幾何圖形、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等概念的教學也應從直觀教育入手,不易較多上升理性認識。因此如何把握課堂教學深淺尺度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學生情況。

初一學生年齡較小,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的階段,也正是由代數運算向幾何推理過渡的較好時期。在小學學習的有關圖形知識的基礎上系統學習幾何知識的條件已經具備,因此從本節開始進行幾何教學是切實可行的。我所任教的班級是界首一中開展“現代化小班教育”的遠程實驗班,通過前階段的教學,學生已經初步具有自學能力和分組討論的經驗,這爲我本節課的教學提供了保障。

三、教學目標。

初一幾何課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思維素質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把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結合起來,爲創造性人才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本節課中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的貫徹更爲關鍵。因此,結合本節教材,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使學生初步瞭解幾何研究的對象。瞭解體、面、線、點以及幾何圖形、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等概念。

(二)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概括的能力,拓展空間觀念。瞭解學習幾何的方法。

(三)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瞭解幾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進行“認識來源於實踐”的唯物主義教育。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集體觀念。

四、活動設計。

爲了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更好的得到貫徹,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創新教育、主體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學觀,採用自學、討論、精講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在學生髮現問題、思維受阻、缺乏勇氣時進行引導。五 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分爲回顧、自學、討論、精講、練習五個階段。

(一)回顧內容。

1、本學期前三章知識要點:

第一章 有理數的性質與運算第二章 整式的概念與加減運算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與應用小結:這些知識屬於數與式的運算,像這樣的知識稱爲代數知識。

2、在小學裏也學習了與圖形有關的知識(如長方體,正方形,三角形等),像這類與圖形有關的知識,我們稱爲幾何知識。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共同探討一些簡單的幾何知識。ppt展示展示幾種常見幾何圖形教師引導,學生口答,教師歸納教師引導 此階段的教學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同時也爲學生體會幾何與代數的關係奠定基礎。

(二)自學內容。

請大家閱讀課本第95頁至96頁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描述體面線點的意義。

2、瞭解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

3、幾何學研究物體的哪些性質?

ppt顯示自學提綱學生獨立自學,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通過此階段的學習,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討論內容。

學生分組討論:

1、交流自學心得。

2、探討點線面體的關係。

3、體會幾何與生活的關係。ppt顯示討論主題學生分組討論,組長主持,學科代表流動指導,教師巡迴輔導 此階段教學,學生行動、思維都較爲活躍,爲情感目標的落實提供機會。此時教師應注意課堂氣氛的調節,防止主題偏離。

(四)精講內容。

結合討論情況,教師精講:

1、幾何學的起源:幾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介紹歐幾里德與《幾何原本》。

2、幾何學的研究對象:物體的形狀大小和位置三種性質。

3、點線面體的關係點動成線 線動成面 面動成體。

4、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

5、學習幾何的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動畫展示足球→球體茶杯→圓柱體…利用幾何畫板的跟蹤功能顯示點線面體的關係教師結合學生討論中存在和發現的問題進行精講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的實例 在此階段,結合學生討論中存在和發現的問題進行精講,同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增強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幾何的興趣,從而突出重點。

(五)作業內容。

1、列舉出三個你生活中反映點線面體關係的實例。

2、查閱歐幾里德與《幾何原本》的有關介紹。

3、瞭解中國古代數學中的幾何成就。課外進行,通過圖書資料和因特網查閱學生自主進行可分散,可協作 通過學生完成練習,體會幾何與生活的關係,提高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培養,通過了解我國古代數學成就也可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六)設計說明。

1、板書設計 幾 何幾何來源於生活……幾何研究物體的……點動成線 ……屏幕展示 這樣設計便於突出知識目標。

2、每個學生都具備創新的幼芽,關鍵在於要不斷扶植和鞏固學生想成爲發現者的願望,並藉助於一定方法來實現他們的願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基礎,提出不同要求,爲每一個學生創造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

3、在教學中,加強幾何教學與信息技術教育的整合,利用計算機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幾何世界,也有利於激發學習幾何的興趣。

以上使我對本節課的理解,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小圖片大作用》是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著的小學教科書《信息技術》四年級第7課的課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word這個文字處理的好工具,學會了用word寫文章及簡單的排版等操作知識;在此之後,學生還將繼續學習在word中插入藝術字、插入表格等其他幾種實用的功能。因此,本課教學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掌握在word中插入圖片、編輯圖片的方法,能夠編輯圖文並茂的文稿。

過程與方法:通過“古詩配畫”活動,讓學生體會圖、文結合形象直觀,能更清楚的表達主題的信息。

情感與態度: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培養審美意識、創造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插入圖片的基本方法。

2.教學難點:圖片大小的改變及環繞方式的設置。

二、說教法

信息技術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在教學中必須“立足基本操作,滲透基礎知識”,從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信息處理任務出發,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完成任務,以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古詩配畫”活動貫穿整個教學,並採用了情景導學法與任務驅動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輔之以演示法、遷移法,並借用了藝術課的“三位一體(即欣賞、技能、情感)”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期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使學生具有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從而把信息技術作爲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

三、說學法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接受任務──自我探索──思考討論──合作操練”。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爲中心,要求學生由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爲信息加工的主體。故此本課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讓學生帶着一個個任務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四、說教學環境

1.教學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

2.學習資源:提供聲音、文字、圖像、操作步驟演示。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在課的開始我是這樣設計:我讓學生伴隨着古典音樂背誦自己喜歡的古詩,孩子們伴隨着音樂,沉浸在古詩的美好氛圍中。並讓他們把古詩輸入並保存在電腦中。

學生完成後,教師引導說同學們掌握了這麼多首古詩,老師對你們真是刮目相看,但是老師這裏有一位新朋友,它不服氣了,想和你們比一比——(大屏幕展示)電腦小博士。展示完電腦小博士的作品以後很自然的就引出了這節課課題:小圖片大作用。教師還用電腦小博士來激勵學生:小博士在關注着我們,你們對自己有信心嗎?

(這裏運用了逆向教學法,向同學們展示“古詩配畫”作品,形式多樣的“古詩配畫”深深地吸引了孩子們,教師引導學生廣開思路,大膽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激起了他們在word中插入圖片的興趣。)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我們愛你啊,中國》。

一 、 說教材:

《我們愛你啊,中國》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體裁是現代詩歌。作者以飽含激情的筆墨讚美了祖國的博大遼闊、美麗富饒以及悠久歷史和光輝成就,抒發了對偉大祖國無比熱愛的感情。本文是詩歌,語言優美、簡練;結構清晰,總分總,且首尾呼應。教學時切忌橫講解豎分析,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讀好詩歌,在讀中體會、感受到祖國的偉大,從而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 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對六年級學生閱讀的要求:朗讀詩歌,品悟詩歌,把握思想感情,我特制定以下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會寫本課生字,綠線內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通過理解詩歌語言和吟頌詩句,激發學生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

4、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創作一首詩。

其中,目標3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三、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對詩歌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有自主學習詩歌的能力,但是作爲老師有必要幫助學生掃除障礙。比如,課文第一小節有帕米爾高原、北國、南疆及東海,學生對這些詞語不理解,如果單從詞的本身來理解,學生還是不能從這些詞語中體會出我們祖國的幅員遼闊。這時,我以課件的形式演示中國版圖,讓學生從圖中找出北國、南疆等詞語,學生就會更直觀地感受到祖國的幅員遼闊,無需在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

還有就是,學習這篇詩歌,學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網絡,所以在學習這首詩歌之前,我還是讓學生提前預習,上網搜索資料,這樣學起來,就會輕鬆一些。在教學時,我會運用多媒體課件適時適當地展示出祖國山河、風景優美的圖片,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祖國的偉大,從而使心靈深處激起民族的自豪感。

四 、說教法:

針對以上情況,本課教學我採用朗讀法、討論法、讀悟結合法,讀寫結合等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採取“自主合作 探究 ”的方式,引導學生感悟文本、走進文本,昇華主題。

六 、教學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學習字詞、理解字詞,讀通讀順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學習第一段,初步感受祖國的偉大之處。下面我重點談一下第二課時的教學。

(一)複習導入 整體感知

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已感知全詩內容,初步感受到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爲了防止學生遺忘,我設計了一個這樣的題目:這首詩從哪幾個方面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評析詩歌,全面感悟

新課標要求學習詩歌時候,要以讀爲主,讀中感悟,激起學生思想情感。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那麼究竟如何突破這一重點和難點呢?

一、例如我在學習第二小節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首先指名讀第二小節,同時提出問題:本節描繪了壯麗山河的哪些特點?

(2)抓住關鍵詞語理解壯麗山河的特點。

清奇俊秀 濃妝淡抹 飄渺 波瀾壯闊

(3)齊讀,這時學生讀得稍微好些。

(4)讀了這一小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畫面?多媒體出示詩中描繪的畫面,進一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山河的壯麗。

(同桌討論後,學生聯繫實際談了很多……)

(5)再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通過分層朗讀,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祖國的偉大和自豪。

(爲什麼這樣設計呢?一句詩就是一幅畫,讓學生讀詩後想象詩中畫面,留給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交流後再看多媒體畫面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祖國的幅員遼闊。)

(6)在充分朗讀地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除了詩中寫得,你還知道祖國有哪些美麗的.風景?

(設計這一環節的原因,是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並再次使學生感悟祖國的偉大,從而激起學生民族的自豪感,併爲仿寫打下基礎。模仿詩歌進行創作,雖有一定難度,但學生有興趣,教師要求不高能寫幾句就寫幾句,學生很樂於創作。)

(7)學生交流學習這一小節的方法

1、自由讀詩。

2、抓關鍵詞語理解詩句,多媒體演示詩中的畫面。

3、展開想象,再現畫面,小組交流。

4、比賽朗讀

二、自學3——6節

多媒體出示自學方法,有了前面的學習鋪墊,再放手讓學生自由學習三、四、五、六小節,小組交流學習經驗、體會、創作的詩,學生學得輕鬆自然,而且感受到祖國異彩紛呈的民族風情,淵源流長的五千年的文化。

在處理這一環節時,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重點學習,其他段落次要學習。應在充分朗讀(分層朗讀、多元化朗讀)地基礎上,老師做出一定地輔導。比如在指導第六小節學習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松樹的偉岸、梅花的高潔,博大的胸懷、恢宏的氣魄。這幾句詩僅僅讚美的是梅花,是松樹嗎?

三、學習最後一節

1、過渡:學到這你的心情如何?

請驕傲自豪地齊讀第七小節。

2、老師點出這一小節在全文中的作用,呼應開頭。

3、提出問題:我們的祖國如此偉大,作爲其中的一員,你們此時此刻應該怎麼做,才能使祖國變得更加強大?

(學生聯繫實際談了很多,談出自己的理想,從而再次激起學生民族的自豪感)

4、齊讀全文

(通過學習,學生感受到祖國的地大物博、民族衆多、文化深厚,驕傲自豪之情溢與言表,這種情感在齊讀中得到共鳴。)

(三)拓展 延伸

1、蒐集祖國之最,如,最長的鐵路,最長的山脈、河流、湖泊……

2、仿寫詩歌(課後習題四)

七 、說評價

評價是激發學生閱讀的最好老師,評價時要善於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多一些激勵性、讚美性的語言。

評價分爲:課內評價(師評、自評、互評)

課後評價(教後記(課堂的得與失):對自己本堂課教學效果的評價與學生掌握情況的評價)

謝謝,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課文的特點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語文第二冊第四單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單元是一個“文化隨筆”單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潛先生講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隨筆,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很富有“理趣”。

2.課文的重點與難點

本單元教學要求有四個方面:一是“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風格”,二是“提煉的主要觀點”,三是“品味妙語佳句”,四是“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課文重點:提煉朱光潛先生的觀點,品味妙語佳句

課文難點:通過品味妙語佳句,從而體會到朱光潛的觀點;在品味語言時能發表自己的觀點。

二、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瞭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觀點

2.能力目標

通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通過品味佳句,培養學生髮表獨立見解的能力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四、教法分析

1.理論依據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2.三步教學法

整體感知拓展延伸遷移應用。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突出學生主體,有利於培養學生能力。

3.具體操作

⑴立足課本 整體感知

⑵跳出課本 拓展延伸

⑶品評鑑賞 培養能力

⑷舉一反三 遷移應用

五、學法分析

1.學生現狀:高一學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路難。但高一學生有較強的求知慾和表現欲,發表個人觀點的人較多。

2.學法指導

⑴通讀全文兩遍,理清思路,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在教師引導下,鑑賞詩句,培養思維能力

⑶在鑑賞詩句,組織語言時,將思想用文字表達出來,培養寫作能力

六、教學過程分析

1.課文感知

提問:爲什麼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

2.拓展延伸

品評:①忍(眼)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區別“忍”字與“眼”字的區別?

②(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刪去“借問”與“牧童”兩詞句子更簡潔,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裏,昨夜(?)枝開括號內可以填什麼字?

④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可否爲句子增刪文字或調整語序?

3.遷移訓練

課文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裏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試着根據自己寫作的體會舉一兩個例子證明這個論斷。

七、本課板書

《咬文嚼字》 朱光潛

①忍(眼)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文字更改可以改變思想感情

②(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壞要看錶達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簡

③前村深雪裏,昨夜(?)枝開

錘鍊文字,重在把握當時、當地的心情與情景

④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創作要大膽發揮想象

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分類》。

一、說教材

《分類》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較少的相關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徵把事物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進行分類,最後能夠根據客觀事物抽象、本質的特徵進行分類的能力,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材是以文具店的情境圖導入,但我認爲一年級小朋友年齡小,很少具有去文具店購買文具的相關生活經驗,所以對於文具店這一情境並不熟悉,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的興趣。

於是,我根據小朋友非常喜歡跟大人逛超市的心理,讓學生跟隨老師的鏡頭一起逛本地的大型超市——同心超市,創設情境導入,並在這個情境主線的貫穿之下,開展由淺入深的分類操作活動,由觀察、討論方法,到能夠按照單一標準分類,最後發現物品能夠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活動中力求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主動性,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之中,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學會分類,掌握分類方法,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概括能力。

基於以上的設計思路,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讓學生通過操作實物或實物圖片,能夠選擇不同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掌握分類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各種形式的分類擺放物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分類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課教學的重點就在於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難點在於學生能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分類。

二、說教法、學法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經驗少,但樂於接受新鮮事物,思維活躍,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法上突出了以下特點:

1、聯繫實際,從生活中學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着數學。本節課我注重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爲實施創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2、參與合作,在交流中學

交流與合作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本節課我注重讓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操作與討論交流來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三個教學程序:情境導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

(一)情境導入,初步感知分數。

課前談話:“小朋友們平時都喜歡做什麼呀?”小手舉個不停,“去公園”,“看動畫片”、“逛超市”……一個個稚嫩的回答從孩子們口中急切地蹦出來。

“老師也喜歡逛超市,今天老師邀請你們一起去逛超市,好嗎?”接着播放同心超市的錄象畫面,本來坐得很端正的孩子一下子興奮起來,他們興高采烈地觀看着,交流着,我微笑地看着他們,享受他們體驗、交流的快樂。

觀看完後,我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麼?洗潔淨是怎麼擺放的?這樣擺放你覺得怎麼樣?”孩子們紛紛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進行交流。最後我揭示課題:要想把物品擺放整齊,方便找尋,就要把它們分類擺放,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怎樣把物品分類。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類方法

1、在剛纔的討論交流中體驗到生活中需要分類,教師適時出示課件。

(一個房間裏到處凌亂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

教師簡單介紹課件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房間的物品需要進行分類整理,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後,派代表上展示臺操作課件,進行分類整理。隨着學生的操作,房間裏各類凌亂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

緊接着教師提出疑問:“你對這樣的整理結果滿意嗎?”馬上有眼尖的學生髮現衣物混在一起,還可以進行細分,上衣與褲子應該分開擺放。

2、實驗操作。(細分)

(1)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五組物品:鉛筆、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圖片,讓學生進行實物的第一次分類。小組討論熱烈進行着,學生與同伴們交流着,操作着,對同一類物品進行第一次試分類。

分好後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上投影臺展示自己組整理分類的結果以及分類的方法,請其他小組的同學互相評價。

師:你覺得他們組分的怎麼樣,爲什麼?

(2)師:桌面上的物品經過小朋友們靈巧的雙手整理,既美觀又便於我們尋找,真不錯!請大家再想一想,你們手上的東西除了可以像現在這樣分,還可以怎麼分呢?

請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並動手開始進行第二次不同標準的分類。

在討論中,每組學生多找到了好幾種不同標準的分類方法,討論越來越熱烈,教室氣氛十分活躍,孩子們都爲自己能不斷有心得發現而興高采烈,興奮不己。

接下來,教師還是請小組派代表上展示臺彙報方法,並相互評價。學生們在小組互評中得到啓發,又對物品進行重新分類,大大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積極主動學習,探究的興趣。最後教師進行鼓勵性、總結性評介。

3、教師小結:看,剛纔又髒又亂的房間現在變的多整潔多美觀啊!主人回來一定會感謝你的,爲自己感到驕傲吧!希望你們以後可不要像房間主人一樣,要做一個愛乾淨、會整理的能幹的好孩子哦!

(三)實踐應用,延伸知識

師:同心超市的果蔬專櫃裏又進了一批新鮮蔬菜和水果,想請小朋友們幫忙擺放,好嗎?

展示模擬貨架,每個小組分發一袋蔬菜、水果圖片,請學生以組爲單位把手中的圖片進行分類擺放,貼到對應的貨架裏,最後同學間互相評價,活動結束。

本節課,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按單一標準、不同標準的分類方法,體驗到分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教師在整個活動中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讓我們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共同提高,共同成長!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所處位置及內容分析

《傾斜的傘》是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單元教材以“愛”爲主題,共安排了3篇文章,這是第1篇。《傾斜的傘》是一篇敘事兼有抒情的散文,文質兼美,文章主要寫了外公和外孫女兩代人之間互相撐傘的場景。文章以“雨中傾斜的雨傘”爲線索,將外公對“我”的愛和“我”對外公的愛,這一“愛的情感線”連綴起來,使“雨中共同打一把傘”這一生活中常見的細節中,蘊涵着的強烈的愛的氣息,通過精彩的文字巧妙地張顯出來,給人以“愛”的感動,讓人體會到人間親情的溫馨。

課文主要寫了“我小時候在雨中,爺爺爲我撐傘”和“我長大候在雨中,我爲爺爺撐傘”兩部分。作者在抒發着內心強烈的情感的同時,我們讀起來也會清晰地認識到,雨中傘下籠罩着濃濃的親情,時空變幻的傳遞中也流露着濃濃的感恩之情。

2、教學課時劃分:本課共2課時(今天所授第2課時)

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墨、挽、胳、膊、擦”五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文章題目的含義。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 ) 結合生活體驗,描述生活中充滿溫情的事件。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讓學生在感情朗讀,分角色朗讀中,感悟、理解課文內容。

(2)提高學生隨文識字,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瞭解在雨天外公對年幼的“我”的呵護,體會祖孫間的親情。

4、教學重點:本文的教學重點,除了知識、技能與方法外,還應側重於瞭解在雨天外公對年幼的“我”的呵護,體會人間真情,學會感恩,懂得回報。

5、教學難點:通過學生感悟,從字裏行間理解人間真情,學會感恩,懂得回報。

二、說教法學法設計

1、設計理念

(1)、讓學生讀中感悟到人間真情,體會到父母等長輩對自己的愛。

(2)、要讓學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礎上,能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經歷談出自己的感悟。進而體會到父母等長輩的愛。

(3)本課採用交互式、自我體驗式等教學方式將這些理念貫穿於教學過程中。

2、學情分析

本課面對的是剛上1個月的三年級的同學,他們的思維能力、說話能力等其實還是二年級水平。加上抽籤借班教學,新區回小又是大班額教學,和自己平時教學班級不同,面對上述學情,要努力作到“以學定教”、“因材施教”。針對當今,孩子們不論吃的,穿的,玩的,就連上學,無一不在享受着親人的愛的呵護,那麼它們是否感受到了愛的溫馨與幸福呢?他們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報這些愛。事實上,現在的孩子對愛的感受確實缺乏,更不用說主動獻出自己的愛了。這篇課文正適時地呈現在學生面前。

3、教法學法設計

我根據教學實際和學生情況,將整個教學環節分爲四大版塊。

第一版塊:回憶雨景,導入新課

由於是第二課時,同學們對課文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我提出“同學們喜歡下雨天嗎?在雨中,你們有沒有和別人共同打過一把傘?發生過什麼事情嗎?”等提問,把學生拉回課文所敘述的情景中。這樣設計意圖:選擇學生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事情,讓學生儘快進入角色,融入到課文當中去。]同時師生共同走進課文,去感受“我”與外公之間濃濃的愛。

第二版塊:細讀研磨,精讀感悟

讀中感悟外公對丹丹的疼愛。教學中,我採取看一看、說一說、讀一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從字裏行間感受外公對丹丹無私的愛。以上這部分教學,引導學生緊扣文本,憑藉對重點語言文字的形象化感悟,抓住語言感悟點,深入體會,進而深入理解人與人之間的摯愛親情。通過傘下外公對丹丹的關愛情景的表演,讓學生真切地感受親情。這個環節是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合理部分,如果拋開語言文字,空對空的說教,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不會有好處。

讀中感悟丹丹對外公愛的回報。這個環節讓學生觀察兩幅圖,找出不同點:1、外公老了,丹丹長大了。2、丹丹小時候外公把傘歪向丹丹,丹丹長大了,把傘歪向外公。通過對比,讓學生從當年外公把關愛更多地給予丹丹,後來丹丹把關愛更多地給予外公的畫面中,體會外公的愛幼之愛和丹丹的愛老之愛都是一種親情之愛,體會到這種親情的至純至真。

在學法引導上,我特別注意了對基礎知識的傳授。如課文中幾處重點句子的理解,教師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怎樣學上下功夫,特別是“仍然----仍然-----仍然-----”這個句子,其實是排比句,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懂得意思,還要用3個“仍然”造句。考慮到剛上三年級難度過大,教師設計了2個同樣句型的填空說話訓練,及完成學生對這一難點內容的掌握,又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

在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中,我都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在怎樣讀出情,讀出意,怎樣讀出主人公的內心感受上,做重點指導。讓學生隨着課文內容的故事情感的遷移,而投入到教師的教學之中去。這是本課學法的指導的重點所在。

第三版塊:激情延伸,再現關愛

在學生對比“兩張不同的照片”之後,教師提出理解“傾斜的傘”課題的含義。安排在文章最後是我的大膽創意,文章的結尾讓學生讀中思考:“我”永遠珍惜愛護的僅僅是那把傘嗎?從而讓學生體會到雨傘下籠罩着的是濃濃的親情。

第四版塊:真情回報,學會感恩

讀後拓展。課文學完,要讓學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礎上,能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經歷談出自己的感悟。進而體會到父母等長輩的愛。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從司空見慣的小事中去感受到父母親人的愛,只有感受到愛才會懂得回報愛。因此,我先讓學生回憶父母親關心自己的一件感人小事,再填寫愛心卡,表達自己對長輩的感激之情。

最後用歌聲抒發心中的愛,使關愛他人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慢慢紮根。教師用歌曲《感恩的心》和人間感恩的圖片,讓學生遷移默化的受到教育,進一步昇華主題,從而結束全課教學。

三、說板書

本課的板書設計有一定特色。

1、課題:傾斜的傘中的“傘”由字變成圖——一把墨綠色的小傘,傾斜地貼在黑板上。使文章的線索一目瞭然,更突出了傾斜的含義。

2、用“外公”和“丹丹”以及雙向箭頭使文章的主要內容一目瞭然。雙向箭頭上的愛心突出了文章的主題“愛”。

3、一個大大的紅心上貼滿孩子們的五顏六色的愛心卡,這不僅是孩子們愛的感激,更是他們愛的宣言,相信他們一定會把愛心留在心間,把愛心播撒到每個人的身邊。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領導、教育同仁:

大家好:我來自於北安管理局龍門農場中學。

今天,我就我們團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就是用SAS的方法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這一節課的課件製作和使用向大家做一下說明,希望能和大家共勉!

一、課件設計的意圖:

現在教學中我們使用的是新教材,新教材向我們提供的是一種教學素材,新教材有些知識點較舊教材難度有所降低,但對知識的手段要求更高了,靈活性更強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多了,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要充分挖掘教材,領會課程標準的要求,深入揣摩編者的意圖,由於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抽象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索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把教學內容要重新進行整合。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學過程中從實際出發,關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意識,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本節課是結合具體的數學活動內容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的模式和結構展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實際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更好地應用到數學教學中去。

二、課件的作用:

多媒體輔助教學在現代化數學教學中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教學手段具有直觀性,內容具有豐富性,特別是在許多無法用實物教學的過程中起着無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動等手段活躍課堂氣氛,在數學教學中能克服許多常規教學中無法解決的困難,便於在短時間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相應的知識,同時增大課堂容量,對於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有着傳統教學中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我們把這一節課以課件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們,學生們在這些豐富多彩以及動感的學習環境中,對教學內容更容易領會和掌握。

三、課件效果預測:

我們的課件製作採用當今操作比較簡單,應用比較廣,省時、省力的POWERPORT軟件,該軟件動感也比較強,是非常易於操作的一個軟件平臺。

首先,我們用激勵性的語言和一隻展翅飛翔的鷹做了一個片頭,這爲學生們學習本節課的知識充滿了自信,也很給力,同時使心情得到放鬆,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去學習。

接着,我們用一個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導入這節課,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現實生活,同時又反作用於現實生活。由於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是無法用實物教學的,所以我們把這一問題製作成幻燈片,讓學生通過聯想,眼前呈現現實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學習探究的慾望。

同時,我們把其它的內容也製作成了幻燈片,來實現圖形和文字等一些要素的結合,使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實現和學生更好地互動,並節省了一些時間,擴充了知識的範圍,增加了課堂的容量,優化了課堂教學,從而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

在課件的製作上,我們把有的圖形設計成動畫,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直觀,更形象了,避免傳統式枯燥的說教,使學生在輕鬆愉悅中掌握了知識,同時,難點得到突破。並在文字的設計上,我們把關鍵的字和詞配上顏色,加深對學生的印象,使重點得到突出,詳略得當。

四、課件的製作力求創新:

我們對這節課的課件製作上儘量簡潔實用,突出實效性,避免出現一些花哨的畫面,干擾學生的學習,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達到課件使用與課堂教學的完美結合。同時,我們並沒有完全依賴於課件教學,還是以教材爲主線,以課件爲輔的教學理念充實課堂教學。

以上就是我們團隊的課件製作的相關信息,敬請各位專家、老師提出寶貴意見。

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8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分析、教學方法、教學準備、教學準備、教學過程”七個方面來說《走向明天》一課。

一、 教材分析:

《走向明天》這一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湘版)中的第九課。從教學內容的安排上看,本單元屬於“設計應用”的範疇,按照學習要求,學生能運用相關藝術字知識設計自己的名字,和全班同學一起製作一塊母校紀念留言板。從美術學習的角度看,運用平面設計的知識設計留言冊頁,同學之間互贈畢業留言冊頁交流情感。從學習的方式上看,綜合性學習是本課較突出的特點,集設計、製作、交流於一體,有機會的話,我們還將利用圖形處理軟件,讓學生使用電腦設計製作畢業留言冊頁。

二、學生分析: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也是進入藝術學習的起點,對於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學校是他們成長的搖籃。歷經六年的學習時光,一個個天真無邪是孩子就象剛出芽的幼苗,在教師的精心培育下,茁壯成長。畢業之際,面對即將離去的母校,即將迎來中學的生活,同學們的心情是既興奮又留念,而明天飽含着孩子們的期望,所以《走向明天》一課的設置對於即將畢業的學生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三個方面:

三、教學目標:

1、 用已有的美術知識設計自己的名字,製作母校紀念留言板,設計畢業留

言冊頁。

2、 在設計活動中能表現出創意,能有意識地運用美術設計與組合應用的形

式原理。

3、 體驗即將畢業時與母校、老師、同學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和對未來學習

生活的憧憬。

美術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學生要從多角度欣賞和認識美及美術作品的形式和內容特徵,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開闊學生藝術視野,拓展藝術想象的空間,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慾望,並在美術學習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

爲了更好地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將重點定在運用所學的美術知識設計自己的名字,集體制作班級留言板上。 難點定在培養能運用美術設計與組合應用的形式原理,能表現出獨到的創意上。

重、難點的突破要緊緊圍繞以學生髮展爲本,把學生設計、製作、情感擺在重要位置,引導學生體驗情感珍惜友情,調動學生潛能,發展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因此,我選擇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方法:

本課我將採用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體驗交流情感,獲得設計製作的方法,在師生和生生的交流中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力求使學生從多感官、多形式的參與到“母校留言紀念板”活動中來。

六、教學準備:

本課的教學前期準備十分重要,我在前一節課給同學們出示了一個詞語聯想的活動,“綠色”——“樹”,引導學生漫談大樹,重點突出“綠葉對根的情意”。再由樹聯想到母校、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引發學生對母校的懷念對老師的感激。同時,向學生提議:手工製作一棵紙大樹。 提示學生合作交流設計樹型,討論製作流程,合理分工。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教師適時地拍攝活動照片以便下一次課製作。 教學用具的準備如下:、手工樹、膠水、剪刀、水粉、教師名字設計等。

七、說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暢談理想、討論方案。

情感是創作的動力。我首先打開,展示學生在學校裏學習、生活、成長的有代表性的照片,並配上背景音樂《上學歌》、《同桌的你》,引導學生回憶六年前剛入學時的情景,談談即將畢業的想法和感觸。

採用情感交流的方式,注意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採用六年成長趣事爲主線,創設情境。在這節課中我很多學生參加軍訓、運動會、課堂及課餘玩耍的圖片,通過這些真實、熟悉又親近的圖片感染學生爆發情感,從而引出本課課題。學生自由選擇座位,尊重學生的個人喜好,爲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的創作空間。

第二,在情感交流之後,就“我們應爲母校留點什麼”展開討論:母校是我們成長的搖籃,我們在這裏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在我們即將與母校離別之時,我們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心中的不捨之情、什麼樣的活動給母校留下一個永久的紀念呢?

第三,教師小結:製作一塊母校紀念留言板(何不運用所學的美術知識,策劃製作母校紀念留言板,將自己的名字寫在留言板上,留給母校一份最有意義的紀念品)。

(二)欣賞評述、探究方法。

1、展示出各種美術字及設計獨到、美觀的簽名供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美術字的審美性。

2、小組討論:這些字都有哪些特點?你比較欣賞哪一種創意?

3、學生以“留言板”爲例,嘗試設計。教師點評反饋。提醒學生主要從創意、字體、字形和色彩四個方面考慮。如創意:是否有新意;字體:是否美觀;字形:大小是否合適;色彩:是否具有藝術性。

4、師生共同探討美術字設計的一般性原則:可讀性、藝術性、時代性。

放手讓學生嘗試製作,教師巡迴觀看學生活動及時發現問題,並針對問題加以引導。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到知識與技能。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有效發揮,課堂教學才能成功。在《走向明天》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考慮到學生參與的“面”與“度”,採用讓學生自己感受設計,再班級合作交流的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夠動腦、動手、動嘴,相信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個性能得到張揚,能力也能有所提高。

(三)延伸應用,設計製作。

1、 針對剛纔的嘗試製作,學生思考:你準備怎樣設計自己的名字?關於自

己的名字,你有什麼樣更好的設計構想?教師出示自己姓名設計圖。

2、比較欣賞:同一名字或同一內容的幾個不同效果的設計。展示圖片。

3、呈現活動要求:運用已有的美術知識設計自己的名字,全班同學一起來

製作一起母校紀念留言板。

4、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工具進行創作。

在學生製作過程中我還是選擇了《同桌的你》伴奏作爲背景音樂,創設情感氛圍。學生用各種製作方法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名字設計製作上,並採用不同方法進行加工裝飾以達到美化效果,彰顯設計的個性。學生的情感也在教師一步一步的引導中得到昇華。

(四)展示交流。

學生將自己設計的名字剪貼在留言板上,組成一塊班級留言板:

1、談談自己的設計與想法。

2、 說說能吸引你的名字設計,並談談你的看法和認識。

3、教師將設計好的自己的名字也貼在留言板上,留做紀念。

4、集體出謀劃策將“留言板”進行合理的裝飾,使其整體感覺更爲美觀。

在這一環節我選擇了歌曲《友誼地久天長》作爲背景音樂,與主題配合。

(五)體驗贈送。

看,多茂盛的一棵大樹啊!粗壯的樹幹就是我們的母校,我們的班級,樹葉就是我們每個同學。提議:以班級爲單位,將“母校畢業留言板”贈送給學校大隊委。以較贈送紀念的方式結束今天的課題,這樣既是爲了使美術教學與生活融合,也是爲了讓學生能記住這堂生機盎然的美術課,對美術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說課稿 篇9

各位園長、各位老師: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科學活動《空氣的力量》,它是“空氣”科學系列活動中的一個子活動。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人類和一切生物,都離不開空氣,它不僅孕育了生命,而且與人類的生活有着極其密切的聯繫。從“空氣是什麼樣的”“空氣在哪裏”到“空氣與風”“空氣的壓力”,我們生活中有關空氣的科學現象太豐富了。對大班幼兒而言,在中小班的生活和學習中,已積累了一些有關空氣的知識和體驗,且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在深入分析教材和教育對象後,我選擇了將“空氣流動產生風”作爲本次活動的感知探究點,引導孩子通過探究體驗如何產生風,引發幼兒對空氣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空氣的利用等問題的關注和探究萌芽。正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針對我們班幼兒的已有經驗和發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價值,我設定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① 感知空氣的存在,發現空氣流動產生風的現象;

② 運用所獲得的體驗探索怎樣讓水上的風車轉動起來;

③ 能大膽表述自己探究的過程和結果,體驗與同伴分享的快樂。

3、活動的重難點:空氣雖無所不在,但它看不見、摸不着,因此我將本活動的重點定位在感

知與發現“空氣流動產生風”,難點爲遷移經驗解決“讓水上風車轉動起來”的問題。

4、活動準備:活動準備爲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學活動中材料的結構及投放很重要,

它直接關係到能否構成問題情境的探究點,有時甚至影響到活動的成敗。我爲活動做了以下的準備:

一是經驗準備:玩過魔術“不溼的報紙”,開展過與空氣有關的活動。

二是物質準備:

① 大小、高矮不同的杯子(有洞與沒洞的)

② 風車(數量爲幼兒人數的3倍)

③ 報紙若干

④ 擦手布人手一塊

⑤ 塑料盆4個(四個水盆中水量的放置可分兩種,一種爲高水位,水面與杯子的高度一樣,可以發現水泡的現象;另一種是低水位,水面低於杯子,易感知氣流的現象。)

三是空間準備:幼兒半圓型集中;分組操作採用五張桌子,分5組進行操作。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

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因此,本次活動中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四種教法有:操作法、設疑法、經驗遷移法、猜想—驗證法。

首先是操作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是幼兒

建構經驗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動共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動,從而保證了幼兒有充分動手操作的時間,讓孩子們“動”起來。

其次是設疑法,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爲重要。通過提問,會提示幼兒探究的線索,

引發幼兒的思考,使幼兒對所感知的經驗進行整理。本活動大量運用了設疑法,“爲什麼上次變魔術時紙不會溼,而今天的紙都溼了呢?”“爲什麼有孔杯子裏的紙會溼,沒孔杯子裏的紙不會溼?”“用什麼辦法能讓風車轉起來?”一個個富有啓發性的問題支持着幼兒的探究逐步深入。

再次在活動中,我還運用了經驗遷移法,經驗遷移能夠幫助幼兒在新經驗與舊經驗間架起橋樑,使新經驗的掌握更容易。我在第一環節、第三環節分別運用了經驗遷移的方法。

此外我還將採用猜想——驗證法,這是法國“做中學”教育模式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先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設想解決問題可能的方案,然後實施方案,驗證其可行性。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不僅訓練了幼兒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給幼兒一種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態度,體現了新《綱要》中終身教育的理念。本活動在解決“怎樣讓風車轉起來”這一問題中運用了該方法。

三、說學法

我們總是說“教學方法”,可見學法與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儘量營造寬鬆的氛圍,激發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經驗參與探究,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玩一玩、試一試等方法,在與材料、同伴、老師的互動中,感受空氣流動產生風的現象,體驗發現的樂趣,發展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善於學習同伴經驗的能力。

四、說活動程序

本次活動設計力求幼兒最大程度的參與與投入,採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運用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習過程成爲兒童發現和探究的過程,真正使學習變得快樂起來。因此,我設計了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魔術導入,激發興趣

以變魔術的形式引入活動,我將採用問題“前幾天我們一起玩了魔術‘不溼的報紙’,誰記得是怎麼做的?”,引發幼兒回憶變魔術的操作要求。此環節重在激活幼兒有關的經驗和技能儲備,爲下面的活動做鋪墊。本環節預計時間爲3分鐘。

第二環節:動手探索,感知現象

我出示紙杯(杯底有洞),提出要求“請你們按上次的方法再變一次魔術,看看把紙放在杯子裏是不是一定不會溼”,從而調動起幼兒的好奇心。幼兒在操作中將發現紙溼了,引發與原有經驗的衝突,產生疑問:爲什麼上次變魔術時紙不會溼,而今天紙都溼了呢?這時我會適時地引導幼兒將紙杯與上次魔術用的杯子進行比較,發現兩者的不同——有孔和沒孔。接着,我將進一步提問:爲什麼有孔杯子裏的紙會溼,沒孔杯子裏的紙不會溼?啓發幼兒將兩個杯子倒扣水中,在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下,發現有孔的杯子快速放入水中時,會有氣流從孔裏出來,還會冒出氣泡。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爲幼兒創設交流的機會,請幼兒表述自己探索的過程與結果,分享彼此的發現,同時,還要幫助

幼兒提升和梳理感知到的經驗,通過“是什麼從孔裏跑出來了?”“這些氣泡是怎麼來的?”等問題,讓幼兒明確從孔裏出來的是空氣,空氣流動會產生風,從而順利進入下一環節。這是本活動的重點,因此本環節我預計的時間是10分鐘。

第三環節:遷移經驗,解決問題

科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更應服務於生活,作爲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兒童將科學帶到生活中和“用科學的意識”。因此,我設置了“怎樣讓小風車轉起來”這一問題情境,讓幼兒運用感知體驗的科學現象來解決具體問題。

教師出示泡沫小風車,鼓勵幼兒猜想:用什麼辦法能讓風車轉起來?孩子們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想出的方法可能有用嘴吹、向前跑動、用水流等,個別幼兒會運用空氣流動形成風的原理讓風車轉起來,對於幼兒的猜想,我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動手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讓風車轉起來。由於上述活動將使孩子們的操作探索慾望得以調動,玩一玩、試一試,驗證自己的猜想也就會水到渠成。操作之後我將請幼兒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說說是用什麼辦法讓風車轉起來的,分享同伴的成功。教師指導的重點是引發幼兒關注用空氣流動產生風的方法讓風車轉起來,鼓勵幼兒選擇大小、高矮不同的有洞紙杯,在水中以振動的方式,使空氣從小孔中擠壓出來產生風,帶動紙杯頂上的風車轉動,從而進一步鞏固獲得的知識經驗。本環節是難點,注重師幼互動,預計時間爲12分鐘。

第四環節:引發新的探究點,延伸探究

活動的最後,讓幼兒自由地圍在我的身邊,拋出問題:剛纔你們都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試過了嗎?有什麼感覺?那杯子的大小和風車轉得快慢有沒有關係呢?我們下次再試試吧。我預計這個環節時間爲5分鐘。

五、精彩片段

美工活動“牙齒切碎機”活動後感

本週進行了美工活動“牙齒切碎機”,整個活動中,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思維活躍。當我向幼兒展示自己製作的“大嘴怪”時,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紛紛議論“大嘴怪”怎麼吃東西。活動開始我引導孩子們對牙齒模型進行認真地觀察、並互相討論,讓孩子們知道前面的牙齒是門牙,門牙旁邊的是犬牙,犬牙旁邊的是磨牙,並說出它們各自的分工及合作過程。接下來我先請大家討論怎樣製作牙齒切碎機,在親手製作“大嘴怪”時,孩子們顯得更爲積極主動,他們根據牙齒的各部分關係用鉛筆在紙上畫好一排牙齒,然後根據畫好的牙齒剪下來,再把它們粘貼到剪開的紙盒裏。

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孩子都做得比較成功,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因爲沒有事先設計好就動手剪,結果牙齒的構造沒剪對,被旁邊的小朋友一說,他們只好重新剪過,耽誤了些時間。粘牙齒是本活動的難點,有些孩子一下子就粘好了,有些孩子因爲小手指不夠靈活粘起來很費勁。不久大家都把牙齒粘好了,接下來就是打份自己的牙齒切碎機:給它畫上眼睛,頭髮,耳朵等。這一過程都難不倒孩子,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牙齒切碎機按自己的意願打扮好。最後我請幼兒給牙齒切碎機餵食,大家用一些廢舊的報紙等給牙齒切碎機做食物,“嗷,咕咚”,牙齒切碎機一口一口吃東西了,哦,大家玩得真開心啊!我把幼兒做好的作品放在區角中,讓孩子可以隨時玩一玩。

通過這次活動,孩子們在設計,製作,體驗中進一步對自己牙齒更加了解,並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