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說課稿模板(精選15篇)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說課稿模板(精選15篇)

說課稿 篇1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這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簡短精悍,講一個人種葫蘆,不管理卻只想得到葫蘆,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長越多,最後葫蘆都落了。課文通俗易懂,但意義深刻。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繫。

二.教法與學法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故事性較強,考慮到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設計了情境創設法、採用變序閱讀法等教學方法,既使學生的語感得到訓練,個性得到張揚,創造性也得到培養。又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

通過讀讀、找找、畫畫、想想、說說等方法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探究。另外,由於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學生很喜歡讀,因此,教學中採用不同形式的讀,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去領會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物的神態、語言都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

三、教學預備: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流程:

一、複習:

1、卡片讀生字。

2、複習:第1段,第4段。

二、讀中探究葫蘆掉落的原因。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主要分爲三個步驟:質疑——探究原因——悟出原因。

(一)質疑。從第一課時的問題:這葫蘆長得那麼可愛,後來爲什麼一個一個地落了呢?入手,激發了繼續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探究原因。對新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地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尋找答案。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隻蟲子怕什麼?”“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要的是葫蘆.”安排了讀一讀,比一比,體會反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的不同語氣,讓學生從反覆地讀中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學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通過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等不同方式的朗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三)悟出原因.在前面讀的基礎之上,學生就能很輕鬆地悟出葫蘆掉落的原因,懂得了課文所蘊涵的事理。

總之,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知識基礎,充分放飛學生的思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穩妥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發展思維、培養想象能力

語文課程要求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於是我設計口頭作文:假如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葫蘆,葉子還是長滿了蚜蟲,他會怎麼想?怎樣做呢?讓孩子進行想象續編故事。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荷葉圓圓》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這篇課文是一篇輕快活潑的散文詩。它用比擬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荷葉是小水珠的搖籃,是小蜻蜓的停機坪,是小青蛙的歌臺,是小魚兒的涼傘。課文語言生動活潑,充滿童心童趣,利於啓迪學生智慧,豐富情感體驗,激發想像力。

這篇課文在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過多種方法朗讀,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任務,引導學生讀出畫面,讀出個性,讀出疑問,讀出思考,讀出情感。以幫助學生學習語言,感悟語言,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結合課文的特點和內容,我設置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荷”等12個生字,會寫“朵”等6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藉助拼音,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中心句“荷葉是我的……”,聯繫學生生活經驗,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初步感受夏天和大自然的美好,樹立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本課的重難點在於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力求做到在讀中體會,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在讀中得到美的新薰陶和情感的昇華。

二、說教法

本課的教學以“突出一個特色,遵循三個原則”爲指導思想設計教法、學法及教學流程。一個特色是:培養學生自讀、會讀。三個原則是:1、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語言文字訓練爲主線。2、是直觀性原則,充分利用直觀形象,激發興趣,創設情景。3、是內外聯繫原則,讓學生把課堂知識向課外觀察研究,逐一應用上延伸,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又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結合起來。

在這一指導思想下,本課的教法主要採用情境法,朗讀式教學。學法是自讀、自悟,交流討論。

三、說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字詞卡片、4種小動物頭飾。

四、說教學流程

本課教學時安排爲二課時,第一課時主要進行生字教學。下面主要說說第二課時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複習檢查

通過檢查生字詞的掌握以及課文個別朗讀的情況,從而達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

第二個環節是:創設情境,理解課文

通過圖畫、音樂和文字語言描述,再現教材情境,就會給學生以真實感、輕快地把學生帶入智力最近發展區,情境法適合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能喚起他們的形象思維,提高想象能力。

爲達到預期目標,安排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圖畫展示,創設情景

(出示多媒體動畫課件,並用語言描述)同學們,咱們上堂課認識了四位新朋友,他們都在哪兒?

看圖細讀課文指導學生用“誰在哪兒”句型進行說話訓練,由淺入深的提問,讓學生理解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在荷葉上,小魚兒在荷葉下。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穿插朗讀指導,老師適時糾正讀音。

第二步,用玩捉迷藏遊戲,把文中帶有“是”的中心句找出來,小組交流討論,以點帶面,引導學生理解這4句中“我”指誰?並採用個別讀、分角色讀、比賽讀、以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滿足求勝慾望。

第三步,是表演讀

在熟讀的基礎上教師可趁熱打鐵,讓學生即興表演。表演讀是一種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讀方法,可以再現課文情景,從而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印象,並受到感染。在這複雜的過程中,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引起情感共鳴。這樣學生就不只囿於“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困境,而且出達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諧發展的要求。

第四個環節,是拓展延伸

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從發展學生擴散性思維出發,故採用此環節。

荷葉是小青蛙的歌臺,小水珠的搖籃,小蜻蜒的停機坪,小魚兒的涼傘,那在你眼裏荷時是誰的什麼呢?在一分鐘內哪個小組說得最多,哪一組就獲勝,並適時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滲透環保意識。

五、說板書設計

爲幫助學生熟記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我採用了生動、形象圖文並茂的板書設計,這種板書既符合低年級小朋友和年齡特點,又能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文件操作》,我準備從教學背景、教學目標、設計思路、教學過程這四個方面來闡述。

一、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文件操作》是江蘇省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第21課的內容。本課文是建立在掌握查找文件基礎上的,對“畫圖”過程中保存的文件進行整理,刪除多餘、無用的文件,對好的作品進行備份,整理磁盤等操作,同時在操作中學會多選、複製、移動和刪除文件,是一節實踐性很強的課。這些文件操作技能是學生使用電腦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本課在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2、教學對象分析。

在學習此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文件夾、文件的類型,會對文件進行一些簡單操作如單選文件、查找文件等,在畫圖中也熟練地掌握了菜單命令的使用,這些都爲學習這節課奠定了基礎。有個別學生對電腦的操作比較熟練,在課上總能較快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將這些學生分散到各個小組,爲小組互助提供了可能。

3、教學環境分析。

學生機中預先複製本課所需的文件和文件夾,教師機發布“文件操作自助學習軟件”,軟件中提供了一些文件操作的動態演示畫面,不是每個學生都需要,僅給部分學生提供參考和幫助。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人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爲:

1、知識目標:學會選定、複製、移動、刪除文件的方法;理解複製文件和移動文件的區別;初步認識回收站。

2、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遷移、類推的能力;培養學生通過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況,對多樣化的操作進行選擇,使不同個性的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處理習慣和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道德品質。

4、教學重點:文件操作技能的掌握。

5、教學難點:理解並掌握“移動文件”、“複製文件”的操作技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記憶方法。

因爲課堂教學是動態開放的過程,隨着課堂教學的深入,在師與生、生與生、師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新的教學資源,我將考思將其作爲本堂課即定目標的拓展。如某些學生會使用拉框的方式選定多個文件等書本沒有介紹的方法,我將其定位爲本課的生成性目標之一。

三、設計思路。

1、主動任務驅動法的應用。

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最爲廣大師生所理解、接受和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但任務驅動教學法也存在着各種缺陷和不足,在本堂課中,我一改以往教師提出任務的做法,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同伴與老師的協助下,共同提出任務,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以及知識的脈絡,既培養了學生了創新能力又提升了信息素養。

2、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搭建學生知識的腳手架。

文件操作是學生使用電腦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但初次接觸,在掌握上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文件操作的步驟,形成一套有效的記憶方法、突破教學難點是本節課着重應該解決的問題。因此,本課擬結合生活中與文件操作相類似的現象,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文件操作的步驟,溝通信息技術與生活的聯繫,優化課堂教學

3、教學方法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採用教師演示、自主探究、知識遷移、小組互助等多種學習方法和手段,力求使學生憑藉自己的主動學習、生成學習,親身經歷學習的全過程,在學習方法上能夠有所領悟,觸類旁通。

下面就結合教學過程具體談談我是如何理解和開展課堂教學的。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產生共鳴。

課始,我設計了一個小朋友奔奔求助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中,奔奔向同學們講述着他所遇到的麻煩,在E盤上,他建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文件夾,他想把他畫的所有的畫都存在這個文件夾中,但由於他的粗心,將文件全都存在了“我的文檔”裏,現在想把這些文件轉移到他的文件夾中,同時想把文件清理一下。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情境,很多電腦初學者保存文件的時候,都會發生這樣情況,因爲系統默認的保存路徑就是“我的文檔”。奔奔的問題,就是大多數學生所遇到並想急需解決的問題。因此這樣的情境,有利於學生產生共鳴,爲授新課創造最佳的課堂氣氛和環境,激發學生求知慾,使學生處於精神振奮狀態,爲學生順利接受新知識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一個非常卡通化的人物,一個有趣的名字都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任務驅動,明確目標。

根據奔奔的想法,師生共同明確任務。(課件出示)

(三)探索新知,完成任務。

1、解決問題一。

師生共同分析第一個任務,我結合生活中移動物體的現象,可以比較誇張地做出抓取物體的姿勢,使學生明白在移動物體之前必須要抓住物體,從而理解移動文件之前也要先選定文件,非常自然地引出選定文件。

(1)選定文件。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會單選文件,但老師提出要同時選定5個文件,學生在嘗試選擇的過程中,發現鼠標一次只能選定一個文件,這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新知產生了衝突,求知的慾望被極大的提升了起來,

選定多個文件雖不是教學重點,但也是這堂課順利進行的基礎,因此用CTRL配合鼠標操作採用教師演示法,學習效率比較高,且掌握紮實,而用shift選定多個文件則讓學生根據書本的提示自行掌握即可,最後兩種方法加以比較,指出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

(2)移動文件。

移動文件的操作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生搬硬套操作步驟,學生往往因爲不理解而使過程僵化。所以,這裏的關鍵是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從宏觀上理清脈絡,把握方法。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江教授在華東師範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大千世界,凡生動之法,只當神往心摹,融會貫通,方可通透明白。爲此,我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出發,製作了兩個文件夾,形狀、顏色與電腦中的文件夾一模一樣,放在黑板的不同位置,並在其中一個文件夾中放入一幅圖畫,然後指名學生上臺把圖畫從一個文件夾移動到另一個文件夾,學生通過對生活現象的直觀回顧,把這種經驗自然地遷移到電腦操作中來,便對移動文件的操作過程有了深刻的感悟,在此基礎上,把由生活現象總結出的步驟轉化爲電腦操作步驟,演示菜單命令法,並適時貼出板書,此時學習移動文件的方法,學生進行操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新課程標準強調方法的多樣化,於是,在這一環節中,我還鼓勵學生去探索其他方法——從其他地方去尋找“剪切”和“粘貼”命令,將“我的文檔”中的 “abc”文本文件移動到奔奔的文件夾中。通過對多種方法的探究,一方面開拓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不同程度地發展。

這一環節中的兩次操作,我都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幫助,讓學生在互動中對知識的學習過程有一個選擇、整合的過程,尤其是讓學習較差的學生目睹他人的思考方法和學習策略,培養信息技術的意識和品質

2、解決問題二——複製文件。

這裏,我首先通過提出下列問題:你在生活中,聽說過或看到過複製的現象嗎?所以要完成這個任務,是不是也像剛纔那樣將文件剪切下來再粘貼過去呢?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交流讓學生明白複製文件的含義,並結合教師非常形象的口頭描述,讓學生很容易看出複製文件與移動文件的區別。

接下來進一步提問:既然不是將文件剪切下來再粘貼過去,那應該怎麼辦?從移動文件的方法中你能探索出哪些複製文件的方法呢?遷移的思想再一次得以運用,因爲複製文件的操作步驟與移動文件基本一樣,所以不需演示,學生便能自己完成。

3、解決問題三——刪除文件。

有了移動和複製文件爲基礎,刪除文件這一任務便可以設計得更爲開放。因此,我讓學生以自己完成爲主,可以藉助書本84—85頁的內容,也可以利用老師提供的小錦囊,當然,如果有困難,可以向老師或其他同學請教。

學生的學習中有自己的思維特點,我創設的這樣一個開放過程,是尊重學生多樣的獨立思考方式,並給予每一個學生獨立運用知識思考和創造的機會,同時又照顧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爲他們的提供多種“腳手架”——書本、錦囊、同學或老師。以此讓學生得到相應的發展。

在這裏,我還帶領學生認識了回收站,瞭解其作用,瞭解清空回收站、還原文件等操作,從而讓課堂內容更爲完整與豐滿。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我是通過這樣幾個問題讓學生對本堂課的知識進行回顧與自我檢驗的:今天這節課,我們在幫奔奔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到了哪些文件操作的本領呢?你對你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前段時間同學們也在電腦裏存放了很多文件,你也會像奔奔一樣去整理它們嗎?這裏其實包含了三個層次:層次一,對知識的梳理;層次二,對自己學習狀況的反思;層次三,對靈活運用能力的綜合檢驗。層層遞進,與教學目標交相輝映,關注學生信息技術的綜合素養,讓學生構建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成長體系。

說課稿 篇4

一、悟透教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18至19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20以內的退位減法、兩位數減一位數和兩位數減整十數以及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筆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是以後學習多位數減法的重要基礎。

二、把握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初步掌握兩位數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情景的創設,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同時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礎上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筆算兩位數退位減的算理,能正確用豎式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的算理。

三、精選教法。

針對本節課抽象性較強,算理比較複雜,而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相對較弱的特點,教學時應採用多種方法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探究新知。教師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嘗試教學法、講授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等,並使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爲一體。

教師首先播放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的情景錄像,喚起學生心靈的震撼,激發學習興趣,之後出示各申辦城市的得票數,讓學生根據已有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進而針對問題讓學生嘗試練習,引發認知衝突。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探究算法,爾後通過直觀演示,教師講解讓學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最後,通過豐富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使其真正內化爲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四、體現主體、暗授學法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的教是爲了不教”。本課力求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提出問題,獨立探究,動手操作,充分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通過觀察分析,感知比較,合作交流,總結反思,使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時滲透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

五、整體設計思路

本節課遵循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獨立探究、解決問題——鞏固練習、實踐應用的學習思路。首先創設北京申辦奧運會的情景,生提出問題:“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在學生嘗試練習後發現:個位上6減8不夠減,而學生前面所學的筆算減法都是夠減的,這就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獨立探究,合作交流,教師再進行恰當的講解和演示從而使學生掌握新知,建立新的認知結構,最後通過鞏固練習讓學生形成技能。

六、巧設程序、環環相扣。

1、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爲此,教師先播放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的情景錄像,並出示各申辦城市的得票數,讓學生根據這些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真實錄像的播放讓學生深受感染,心中充滿了無比的自豪,他們的思維自然會進入一種積極的準備狀態,從而產生深厚的學習興趣。

2、獨立探究、解決問題

奧蘇伯爾曾經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兩位數減兩位數的不退位減法,也掌握了豎式的寫法,所以這兒首先讓學生嘗試練習,在練習中,學生遇到了困難:“個位上6減8不夠,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正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被喚起,開始進入深入的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

《數學課程標準》又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學生尋求解決問題方案的時候,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學生展開獨立探究,小組交流,全班彙報,展示算法的多樣化,以使學生在探究新知的同時,發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然後通過學生觀察比較,教師演示“借一作十”及豎式的書寫過程,讓學生明確算理,掌握算法。)

3、鞏固練習,實踐應用

有效的練習是學生鞏固新知,形成技能,並用之解決實際問題的必要手段。因此本節課我分三個層次來設計練習,即基本練習、綜合練習、拓展練習。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完善認知結構,並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4、課堂總結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並提出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使所學知識形成有機的整體。

總之,本節課通過創設生動的情景,展開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獨立探究中冷靜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積極思辨,在生生、師生對話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享受數學的樂趣。

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油畫棒(或蠟筆)和水彩顏料相結合的塗色技巧,表現五彩的煙花,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表現力。

2、認識不同形狀的煙花,學習煙花的表現方法。

3、觀察煙花的色彩變化,表現節日煙花的美,促使學生養成平時觀察和表現美好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認識不同形狀的煙花,學習煙花的表現方法。

2、難點:初步掌握油畫棒和水彩相結合的畫法。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後,能較自如地表現對煙花的感受。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觀察煙花的色彩、形狀及觀看有關煙花的圖片等(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由父母陪同放煙花,但要注意安全),準備油畫棒、水彩顏料和畫紙等常規作畫工具。

2、(教師)課件、錄像(節日裏放煙花的情景)、範作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小朋友,你們春節過得愉快嗎?今天陳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新學期的禮物。你們瞧!並導出課題——煙花。

2、你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見過煙花?

3、教師讓學生上講臺,用手點擊鼠標,出現煙花動畫。其他學生表演放煙花時的表情和動作以及模仿煙花燃放時的聲音,調動學生的興趣。

4、誰能告訴大家你見過的煙花是什麼樣子的?啓發學生回憶記憶中的煙花,引導學生講出煙花的形狀、顏色。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煙花燃放的樣子。適時補充課題:五彩的。從而揭示本課課題,導入新課。

二、引導欣賞,探究質疑。

讓學生聽聽聲音、看看畫面、談談感受。

1、發現一:煙花很美。問:你爲什麼感到美?美在哪裏?

[點擊課件:出示不同形狀的煙花]

2、發現二:煙花的形狀不一樣。問:你發現了這兩幅煙花哪兒不一樣?你還想煙花變出什麼樣子來?

3、發現三:煙花的顏色不一樣。問:你發現了煙花的顏色哪兒不一樣?

4、發現四:美麗的煙花像盛開的菊花,像孔雀開屏,像星星點點…問:美麗的煙花像什麼?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說出花有花心,煙花也有花心。

5、發現五:煙花是從中間向周圍發散,問:煙花放上天后是怎樣開放?

三、初次嘗試,親身感受。

1、以最快的速度畫出你看到的煙花。請幾個小朋友上臺板演。

2、適當講評。

3、教師小結:煙花的表現方法。

1)、用點、線、面來表現煙花。確定一箇中心點,單獨用小不同的彩點和用粗細不一的線,或用點、線、面結合的方式,由內而外依次表現煙花的形狀。啓發學生要用各種不同的點、線、面來表現煙花。(教師板演)

2)、一朵煙花可以用同一種顏色表現,也可以用多種顏色表現。如用同色畫煙花,要注意煙花的前後、大小、疏密關係,畫出煙花的層次。(教師板演)

四、小組討論,加強合作。

1、想一想怎樣表現夜晚的五彩煙花?接下來,我們四人小組討論研究一下。(出示煙花的繪畫作品)

(1)小組討論交流

(2)教師參與討論

(3)小組組員交流

(4)小組代表彙報

(5)出示步驟圖(點擊課件)

(6)師生共同小結創作步驟:第一步用油畫棒畫出煙花的形狀;第二步用水彩塗色;第三步塗滿底色。

2、想一想塗什麼底色煙花會更美呢?先讓學生說一說,再出示不同底色的對比作品,從而理解用蠟筆水彩的方法表現煙花應該塗黑、深黛等深色的背景,煙花應該用黃、橙、紅等亮一點的顏色,從而突出煙花。老師塗上剛纔學生畫的底色。

3、小朋友仔細看一看,比一比多了什麼?(出示範作)你覺得還可以加上什麼?啓發學生理解畫面上不應該只有煙花,還應該有房屋、有人物等,這樣更能表現出節日放煙花的熱鬧情景。

五、教師示範,激發創意。

1、畫形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一朵煙花和不同煙花的畫法,以及煙花的穿插關係。

2、構圖時以一種煙花爲主,稍加幾個其它形狀的煙花,注意高低、前後、大小和疏密關係,做到主次分明。

3、適當添畫人物或場景,使畫面充實有情節。

4、塗色時特別強調注意運筆的力度、色彩搭配、主題的刻畫和整體的意境等。

5、第一次上色彩課要正確傳授擠顏料、調色、塗色、用筆和用水的方法,並注意教室衛生。同時小朋友會很興奮,教師要及時穩定小朋友的情緒,調整課堂紀律。

六、佈置作業,實踐體驗。

1、欣賞同齡人的美術作品,開拓創作思維。

2、作業要求:油畫棒和水彩相結合的表現方法畫一畫夜晚的五彩的煙花。根據學生能力分層要求:

1)、能畫出一朵煙花;

2)、能畫出不同的煙花;

3)、能畫出放煙花時熱鬧的場面。

3、學生作業,教師指導。

七、展示作業,學習評價。

評價建議:是否表達了自己對煙花的獨特感受;是否能巧妙運用油畫棒、水彩顏料相結合的方法來表現煙花的美;作品的點、線、面和色彩的表現是否統一;是否富有獨特創意。

1、小組內展示作業,互評作業。

2、選出典型作業,全班評,教師小結。

3、想一想,你給這幅煙花作品取個什麼名字?

4、小朋友,看到了那麼多煙花,你彷彿想到了什麼?(我想到了春節、元宵節、國慶節、結婚、店慶……。。)

教師小結:過年過節放煙花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娛樂慶祝方式,也是小朋友最喜歡的娛樂活動。不但能增強節日氣氛,而且使節日更加亮麗迷人。

八、拓展延伸,綜合運用。

1、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大畫家畫的煙花。(點擊課件:出示張憑的《忽報人間曾伏虎》)介紹張憑的生平,這幅畫的創作背景和作品含義。

2、煙花如此美麗,你知道煙花最早是誰發明的嗎?燃放煙花要注意哪些安全嗎?

3、煙花雖然漂亮,但燃放時造成空氣污染,所以工人叔叔利用智慧作了霓虹燈裝點城市夜晚,使城市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點擊課件:出示霓虹燈)

4、你還知道煙花的哪些知識,下節課告訴小朋友,好嗎?

說課稿 篇6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老師愛學生,爲教育學生成長而辛勤工作。

2.知道學生應當愛老師,尊敬老師。

情感:

1.對老師的關心、愛護產生感激之情。

2.產生敬愛老師的情感。

行爲:

1.尊敬老師,聽老師的話。

2.對老師有禮貌,做到進校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上下課起立向老師致意,放學向老師說再見等。

教材分析:

本課是根據課程標準一、二年級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中,第二德目是“孝親敬長”。這一德目中的教學內容有一項是“尊敬老師”,與此內容相對應的基本要求的認知部分有“知道老師愛學生,學生也應該愛老師,尊敬老師”。行爲部分有:“對老師有禮貌,上下課起立,進校時見老師主動行禮、問好,離校時說再見。”

一年級小學生剛進入學校學習,他們對學校生活有陌生感,畏懼感,也有新鮮感,此時要及時對他們進行熱愛學校生活的教育。首先要教育他們熱愛老師,對老師有親近感,有敬愛之情。因爲學生在老師教育下一天天成長,及時地進行愛老師的教育。,師他們願意聽老師的話,接受老師教導,有利於他們成長。學生愛老師,也就更容易喜歡學校生活。

教法建議:

1.在本課教學中要抓住愛的情感線索,使這一線索貫穿全課。本課的課題就是富於情感的,尤其是看圖講講這個環節,更要挖掘教師對學生的愛,激發學生對老師的愛。行爲指導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用行動表達對老師的愛,要從始至終抓住情感的線索。

2.由於一年級小學生剛入學,還不識字,主要通過看圖體會,所以本課插圖較多,要防止逐一看圖,就圖說圖,要以圖爲依據,讓學生體會圖中的內涵,用圖要採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有時要通過問題的設計把學生帶入圖中、融入圖中。

3.這一課設在學生入學第二週,學生還不大熟悉學校生活,不懂學校規矩,因此要結合學校實際加強正面引導和具體指導,幫助學生知道行爲要求,明確行爲方式,並鼓勵學生課後堅持做下去。要多肯定學生做得好的地方,如一年級學生對老師真誠熱情。對學生由於不懂得規矩,做得不夠的地方,不要簡單的批評指責。

說課稿 篇7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的作者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在他21歲的時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導致身體發燒,高位截癱。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親也去世了。後來,在他的許許多多的文字裏,都寫到了他的母親。母愛這個主題,史鐵生一直是牽腸掛肚的,縱觀他的成長之路,其實就是母親用生命的代價鋪就的,因爲他對母親的理解是在母親去世以後,這使溝通成爲永遠的不可能,也成爲作者心中永遠的痛。在一種迫切的願望中,使他對母親的理解昇華爲世界上最爲動人的詩篇。《秋天的懷念》便是這樣一篇懷念母親的文章,作者通過回憶的方式,將零零碎碎的細節串聯起來,寫出了自己在癱瘓時,懷着博大無私之愛的母親是怎樣細心、耐心、小心地照顧自己,以此來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懷念之情。文章的語言樸素、真切,卻又意味深遠,寄悲觀於從容,蓄智慧於認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教學目標:

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文章的主題並不難,但如何使學生的內心真正受到震撼,從而感恩母親,熱愛生活呢?我把教學目標定爲:

1.認知目標:聯繫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操作目標:一是讓學生理解文中生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二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這些細節描寫來感悟母愛無私、博大、寬容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懷;三是通過品悟菊花的描寫深刻理解母親"好好兒活"的含義。

3.情感目標:一是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深深的愧疚與懷念之情,二是要懂得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從母親的語言、動作、神態這些細節描寫來體悟母愛。

教學難點:

通過品悟菊花的描寫深刻理解母親"好好兒活"的含義。

教法學法: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的閱讀訓練重點,體現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對話爲主線的教學思想。通過"抓細節之美,品言語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品中讀,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運用"剖析重點詞句,理解文章內容"的方法,自讀、自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讀:教師先簡介史鐵生的生平再出示他在作品《合歡樹》中懷念母親的句子:(幻燈片《合歡樹》片段)"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他回去了。’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合歡樹》

讓學生默讀這段話,並說說從中讀懂了什麼?這一教學設計的思想是爲了更好的讓學生"走進文本"對史鐵生的作品、對本文的主題有一個初步但印象深刻的感知。從這一段話引伸到本文的學習。

(二)初讀檢查學生的讀書預習情況爲後面的學習作好準備。

首先檢查學生對文中四個生詞的認讀理解,再指名分段初讀課文,最後教師進行全文的範讀。在這裏教師一開始就範讀全文是想爲後面文本的學習創設一個良好的情境,也爲學生的朗讀、理解做好一個方向指引。

(三)品讀。

這一部分主要是通過對母親語言、動作、神態的品析來體會母愛的偉大。首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幻燈片學法指導)(1)我們要讀懂一個人,無非是聽其言,觀其行,察其色。大家從這三方面認真去思考,就能讀懂。細心品讀課文,邊讀邊想:雙腿癱瘓後,"我"的心境是怎樣的,母親又是怎樣關心我的,課文哪些地方讓你深受感動?勾畫相關語句,把讀後和感受記在書的旁邊。

邊讀邊想,從畫的詞句中你讀懂了什麼?通過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明白母愛就是一個又一個的細節。這裏教師順勢進行學習的引導過渡到後面的學習。母愛就是一個行動、一句話語、一個神色。概括地講母愛是一堆細節,一堆不起眼的細節。如果把母愛比做大海,那細節就是一滴水,一滴水匯成了大海,一堆細節聚成了母愛。史鐵生通過一個個細節描寫了母愛,細節往往是不起眼。我們來好好品位細節,想想"母愛"究竟是什麼?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本環節中教師組織學生談感受,通過感知母愛是一個個細節這個問題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重要環節的學習,教師的引導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主體地位。然後再讓學生讀描寫母親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通過交流、討論、對話等多種學習方法好好地品悟這些細節,如文中的"擋、躲、撲、抓、笑、悄悄地"等字詞,來感受母愛是理解、是寬容、是牽掛、是呵護、是擔憂、是細心。從而感受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愧疚與懷念之情。新課標指出閱讀的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文中作者對母親的描寫是樸實的、真切的。如何讓學生從真切的話語中感受到母愛,讀出文字背後所隱藏的偉大母愛,這就需要教師的巧妙引導,精當點撥,讓學生目透紙背讀出文字中包含的意思,包含的感情。這個過程看似在咬文嚼字,實質上是讓學生在讀中品、品中讀,讓學生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一步步走進作者的心靈。

(四)悟讀。

這一部分主要透過作者對最後一段中菊花的描寫來領悟"好好活"的意義,明白生命的真諦。首先讓學生明白母親臨終前未說完的話就是希望兄妹倆好好活。如何體會這個"好好活"是怎樣的活?請同學們認真讀讀他倆去看菊花的這段話,結合平時學習、理解的方法來體會文中菊花描寫所隱喻的話語,討論究竟該怎麼活纔是好好活。學生討論、交流懂得"好好活"三個字既是母親臨終前的無盡囑託,又是作者對生命存在終極意義的探詢思考,更是對我們所有活於世上之人的告誡。這個問題對於學生而言既有開放性又有創設性,由菊花可以想到人、想到精神、想到生命的價值意義,無論學生怎麼回答,只要其人生觀是正確的就是可取的,並且是值得稱讚的。就如新課標所所提出的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在品讀過程中,我適時鏈接了史鐵生的作品《我與地壇》《病隙隨筆》《務虛筆記》,並告訴學生當史鐵生用筆在他那殘疾的身體之外找到一份延展的時候,他終於好好活了——用他的筆在書寫着好好活。這是他對生命意義的探詢,更是對"好好活"三個字的詮釋。接着讓學生回顧全文、全課說出自己的理解:這秋天的懷念到底是懷念什麼呢?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學生再次齊讀課題最後教師總結從史鐵生的身上我們受到了啓發,世界上有看得見的殘疾也有看不見的殘疾,身體的侷限這輩子我們改變不了,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的心靈。爲此,作爲一個健康的人,作爲站着的活着的我們必須——好好活!

五、課後練習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通過語文學習,要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課後我爲學生布置了三項練習,力求讓學生在說、讀、寫三方面能力得到發展。(幻燈片課後練習)1.表達練習:結合你對史鐵生的瞭解及今天你在課堂上的所學,把這篇課文講述給你的父母聽,一定要說說自己學後的感受。

2.寫作練習:回顧母親愛你的點點滴滴的細節寫一篇習作,體裁不限但一定要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3.閱讀練習:在課餘時間,閱讀史鐵生的其他作品。

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是省編年級語文第冊第單元中的第篇課文。它是作家的一篇什麼文章。根據該單元教學目標;以及本篇課文特點,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2)本事目標

3)德育目標

3、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景,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據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裏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本事。”我根據本課目標和資料,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首先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美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最終在教師適當的點撥、歸納、小結中賞析課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媒體等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經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貼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進取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本事。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資料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所以我在教學上安排三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資料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第二課時經過學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品析語言並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課時將本文與朱自清的《春》的比較,理解散文的特點及作用。本說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教學程序

教學要點:

教學方法: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指導歸納法,誦讀法

教學手段:課件

教學步驟: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3分鐘)——講授新課(30分鐘)——反饋練習(10分鐘)——歸納總結(2分鐘)”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對佈置的預習作業進行抽查並明確生字詞答案;然後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用課件對作者及與課文有關的經歷進行介紹。

2、講授新課:

3、反饋練習:要求學生根據教師的講授及自我的筆記,朗讀課文後用自我的話語解答課後練習題或練習冊,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4、歸納總結:在學生完成練習的基礎上,針對課文標題討論,理解中心意思,進行最終的。

5、佈置作業:依據課文練習或練習冊來確定2—3點

六、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9

非常榮幸爲大家呈現人教版第一冊第二部分漢語拼音的第三課《bpf》。圍繞着教材解讀、學情分析、教學過程這三個方面,我將進行簡單的闡述。旨在拋磚引玉,不當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教材解讀

1、教材分析

本課配有字母音節相對應的圖片10張。這些插圖色彩鮮明,形象直觀,準確地揭示了教學內容。圖1—4揭示了聲母b、p、f的發音和字形。圖5提示了拼音方法,滲透拼音和音節的概念,這是學習拼讀的開始。圖6—9揭示了b和a的四聲發音方法,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圖10是在學生掌握拼讀基礎上進行的擴展練習,同時認讀“爸、媽、我”三個字。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具體要求,結合單元的訓練重點,本課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設計意圖:皮亞傑指出:教育的宗旨不在於把儘可能多的東西教給學生,取得儘可能大的效果,而首先在於教給學生怎樣學習,學習發現自己,事實證明,憑藉學生的已有經驗,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就能讓他們體驗品嚐成功的快樂,同時樹立起學好拼音的信心。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活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不是背書,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進行生動的創造。拼音教學中,我們應還學生思考的時間,給學生練習的時間,這樣的話,他們得到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自信心,創造力和拼讀能力。在拼音教學的過程中,採取遊戲,競賽,P等方式進行拼讀練習,能讓學生始終在興致盎然中學拼音。)

二、練習拼讀,鞏固運用

1、指導看圖,展開聯想

2、戴帽拼讀,賦予意義:bā:圖上畫着誰?卡片上的數字是幾?bá:一起玩拔蘿蔔的遊戲,在遊戲中反覆練習讀準bá的音。bǎ:想象說:誰在打靶?bà:用bà組詞或說句子。

(設計意圖:聲母、韻母是記錄漢語拼音音素的符號,就其本身而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單靠死記硬背早晚會讓學生失去興趣。所以,在教學中啓發學生用聲母、韻母說詞造句,賦予字母以意義,是幫助學生記住發音的好辦法。注重扶放結合。關注學生課堂上拼讀能力的提升。當音節有了意義,便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讓學生聯繫實踐組詞,級激活了已有的知識儲備,又拓寬了知識面,使拼音教學與說好普通話相結合。

三、拼讀認字,課堂小結

1、指導觀察,說話訓練(圖上有誰,他們在哪裏,在幹什麼)

2、圖文結合,隨圖識字

3、練習說話,作業佈置,課堂小結

自本課起,開始認字。讓孩子們憑藉已掌握的音節讀詞認字,豐富了拼音教學的內容,較早地發揮拼音幫助識字的功能,有助於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成就感。認字的要求只是認識,不要做過細的字形分析,即能讀正確,結合詞句知道字的大致意思,整體認記即可,不要求書寫。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是怎麼記住漢字的,在哪裏見過這個字。其實,本課的三個生字極其常用,學生多讀幾遍就能夠辨認,重點是藉助拼音規範讀音。如,“媽”應該讀第一聲,“爸爸、媽媽”第二個字要讀輕聲。教學中通過看圖指導說話,認讀三個詞,藉助音節讀準字音,從讀詞到認字,再到離開音節熟讀生字,瞭解三個人之間的關係,並找尋語言知識點,進行簡單的選詞說話訓練,最後,通過連線進行檢測,瞭解學生的學習效果。

(設計意圖:將學生所學的漢語拼音與已有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有助於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座抽象的漢語拼音符號與具體事物之間的橋樑,保護孩子剛剛萌發的學習興趣與自信心,從而更好完成學習漢語拼音的任務。)

簡單的教學設計,樸素的教育理念,望孩子們在課堂上擁有實實在在的拼讀時間和練習機會。

說課稿 篇10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中班文學教育活動《白雲》,在講課之前,我想先讓大家把這首詩個看一下。這首詩歌選自《蒙氏閱讀三》,也是我在幼兒園見習接觸的第一篇詩歌。整首詩歌用詞比較簡單,朗朗上口,特別適合剛剛從小班進入中班的小朋友。讓小朋友在欣賞詩歌的同時,感受並熱愛大自然。本次說課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過程等方面進行。

一、說教材

《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中班上學期的幼兒探究、分析、觀察能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並且孩子們充滿了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究欲,能主動地去探究周圍和環境的變化,並且能根據變化運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將感知到的變化加以表現。所以我想讓幼兒在欣賞詩歌的基礎上,把握詩歌的內在規律,進行創造性的仿編,並在活動中調動幼兒的想象力,大膽的運用語言能力進行表達。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啓發幼兒觀察、發現自然界的變化。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懂得詩歌中的運用“比喻”的手法及其作用,學習並理解“躺”“柔軟”“白雲”等詞彙。學習運用“……像……”的句式。

2、情感目標:通過欣賞詩歌,使兒童對初次接觸的詩歌感興趣,樂意聆聽及表達;再通過詩歌的表達,培養兒童的觀察力、想象力。感受白雲的動態美。

3、能力目標:適當仿編並讓幼兒學會用普通話朗誦。

二、說教法

爲了更好的實現預定目標,解決活動中的重難點,我會採用以下方法:

1、提問法

2、情景教學法

3、遊戲表演法

三、說學法

幼兒是語言活動中的主體,爲了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認爲可以指導幼兒運用:

1、觀察法

2、角色表演法

3、討論法。

四、說過程

活動流程我採用環環相扣來組織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引出詩歌《白雲引出詩歌《白雲》--學習詩歌--仿編詩歌

1、引出詩歌《白雲》

採用先觀察(戶外觀察白雲)再提問的形式,以讓幼兒集中注意力。

我會這麼問小朋友們:“小朋友們,你們剛剛看到的白雲都是什麼形狀呀?他們都有哪些顏色呢?

2、學習詩歌。

通過錄音中輕柔的配樂詩朗誦使幼兒對白雲更加了解和熟悉。

(1)重點學習詩歌中”…好像…“以及”有時……有時……“這一句式。

在學習詩歌前,我不會直接朗誦詩歌的內容,而是逐幅欣賞時通過幼兒猜測,也就是培養幼兒的拓展性思維。我問小朋友並給與暗示,再根據幼兒的回答,概括出第一句”白雲像棉花糖,看起來好柔軟“。在老師的示範下,接着幾幅圖,讓幼兒運用詩中的句式”…像…“簡單建構詩句。這樣的設計自然合理,進而引出整首詩。

(2)朗誦詩歌

採用詩歌的卡圖在幼兒產生視覺形象再隨輕柔的音樂朗誦一遍。

要求幼兒作出相應的表演動作和運用豐富的感情語調來朗誦詩歌。

目的都是加深幼兒對詩歌的印象。

3、創編詩歌。

(1)拓展經驗,鼓勵幼兒學習創編詩歌。

啓發幼兒想一想:白雲還像什麼?

(2)幼兒結合動作來朗誦詩歌。

(3)最後分享詩歌內容,讓幼兒進一步體驗創作的樂趣。

五、活動延伸

(1)讓小朋友畫出”心目中的白雲“。

(2)根據白雲配樂朗誦進行情景表演。

說課稿 篇1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稱讚》。下面我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首先說說教材,《稱讚》這課是一篇新教材,是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小刺蝟和小獾相處得多麼融洽,多麼富有人情味兒!看來只要是發自內的稱讚,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我們都希望受到別人的稱讚,得到別人的肯定。我們經常也有這樣的感覺,加班加點地拼命工作,能得到領導的一句表揚或者同事的一句稱讚,也就滿足了。

老師對學生,何嘗不是這樣呢?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聖啊!當學生獲得成功或者取得進步的時候,不要說稱讚,就是一個笑容,一個眼神,一次親切的撫摸,也許都能讓學生的心中涌起一陣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組課文訓練的主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①認識10個生字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

通過朗讀,瞭解課文內容,體會相互稱讚帶來的快樂。

3、情感目標:

教育學生要學着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

難點:知道小刺蝟是怎樣發現小獾的優點,從而學習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

四、教法與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們採用了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爲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形成學生質疑問難,自主合作學習的局面。

五、教學流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開始,我們根據兒童的特點,讓學生認識“刺蝟”、“小獾”,有機地把學生帶進喜聞樂見的生活中,看看互相鼓勵與稱讚會有什麼神奇的作用,這樣導入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遊戲激趣、鞏固識字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們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課上通過了摘蘋果、開火車等遊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鞏固了生字詞。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課堂氣氛也活躍起來。

(三)讀文理解、感悟道理

語文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本課教學安排了充分的讀,通過自讀,範讀、齊讀、分角色讀,從整體上體會課文的情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品讀,具體感受課文中的真情。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蝟爲什麼還要稱讚他呢?對這個問題,我們抓住幾個句子進行感悟。“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認真。”(這句話肯定別人的認真態度);“你真能幹,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這句肯定別人的點滴進步);再如,稱讚別人有什麼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對這個問題,我們抓住下面的句子進行感悟:“在我有點兒泄氣的時候,是你稱讚了我,讓我有了自信。”這句話培植了自信。小刺蝟和小獾的對話彬彬有禮,富有真情,我們抓住角色對話爲訓練重點,取用了分角色讀、表演讀,切身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用內心的情感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和表演能力,達到了品讀感悟的臺階,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通過質疑引導學生知識延伸,讓學生想想:假如小刺蝟一開始不是稱讚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這個質疑,能又一次激發學生的思惟,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六、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做到圖文結合,形象直觀,條理清晰,便於學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題,回顧中心的作用。

說課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花團錦簇》是新版美術教材第八冊第十一課的教學內容。本課以“花”爲題,製作紙花——包裝紙花——送花是本課的主要線索和學習內容,屬於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本課學習主要定位於製作紙花部分,手工製作紙花的方法很多,本課採用的是卷壓疊貼的方法。其特點是所表現的花朵形象變化豐富,造型逼真,裝飾性較強,製作難度比較適宜。

二、教學目標:

由於這一冊是新課標試驗教材,根據新課標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的“既重知識與技能,又重過程與方法,更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主張合作與探究”等方面的要求,我爲《花團錦簇》制定了以下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進行有目的的花朵造型,創意、設計和製作活動,抓住花型特徵,製作出自己喜歡的花朵,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學習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疊繞紙花的製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利用各種材料和工具,進行製作,提高動手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瞭解花朵的藝術形式美感與設計功能的統一,提高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邊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體驗製作和贈送自制紙花的愉悅感和自豪感。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我還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紙花製作的步驟和方法;難點是製作不同形狀的花朵。

四、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本堂課教學中,我採用的是:課前準備——情景創設——欣賞探究——合作表現——欣賞交流——拓展延伸六步教學法。爲課堂創設出輕鬆、愉悅、自由、平等的教學氛圍,更輕鬆的完成教學任務,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快樂中體驗和探索,很好的促進了學生充分、全面、自由的發展。

(二)學法: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科學的學習是一把開啓學生智能的金鑰匙,也是學習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教育要達到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在本節課裏,學生在美的好奇感知——美的樂中體驗——美的觀察探究——美的大膽創新學習過程中,都是通過自我觀察、欣賞、探索、體驗而最後完成作品的。這樣的過程是孩子一次快樂感受、探索、發現的過程,也是潛移默化培養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過程。

五、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的工具材料有:各種顏色的皺紋紙、樹葉、鐵絲、茅草杆、剪刀、透明膠、花瓶等。

教具準備有:示範的鮮花作品、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先播放課件,讓學生欣賞顏色形態各異的鮮花,並同時欣賞用多種材料包裝的禮品鮮花,以祝福祖國、親手給祖國贈送生日禮物以及“母親節”送給母親什麼爲主題通過談話法揭示課題,花團錦簇。

(二)、欣賞探究

1、出示鮮花、觀察鮮花的花瓣嘗試說出。展示用皺紋紙剪制的花瓣,然後分小組研究討論,嘗試剪制自己喜歡的花朵的、花瓣。教師作出總結:展示學生剪制好的花瓣

2、教師示範做紙花的步驟和方法,製作一朵紙花。

3、探究同一種製作方法能製作出不同種類紙花的原因。展示幾種花瓣的形狀,對比花瓶中的紙花成品,推測哪種花瓣可以做出哪種花形。 之後展示兩種同一種花瓣形狀做的紙花,疊繞程度不同,一個褶子多,一個褶子少,讓學生對比分析花形的區別。

然後教師小結:花瓣的形狀、疊繞的程度等是影響花朵形狀的因素。

4、欣賞各種鮮花的造型,討論分析怎樣表現最合適。仔細觀察鮮花原型,如花朵展開的程度,花瓣的多少,花瓣邊緣的形狀,思考怎樣處理紙材更接近原型。

(三)、合作表現

主要是分組製作,每人至少製作一朵紙花,看哪組製作出的花形最多。並提出安全衛生要求。

(四)、欣賞交流:

1、師生評價各組製作中的表現,公佈獲勝小組。

2、請製作出形象逼真花形的同學上臺展示作品並傳授經驗。

3、各組之間相互觀摩和交流,體驗製作成功的愉悅。

(五)、拓展延伸: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學會了美麗的紙花製作,下課後可以送給同學、老師或是長輩。除了用皺紋紙可以製作紙花、還可以用絲襪和鐵線進行拉伸製作絲襪花。

(六)教師總結全課,肯定學生的創作熱情,昇華其情感需求。在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中結束本課。

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花團錦簇》是湘版美術教材第八冊第十一課的教學內容。本課以“花”爲題,製作紙花、送花是本課的主要線索和學習內容,屬於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本課學習主要定位於製作紙花部分,手工製作花的方法很多,本課採用的是卷壓疊貼的方法。其特點是所表現的花朵形象變化豐富,造型逼真,裝飾性較強,製作難度比較適宜。本課的重點紙花製作的步驟和方法;難點是製作不同形狀的花朵。

二、說教法:

本堂課教學中,我採用的是:情景創設——方法探究——視頻演示——合作表現——欣賞交流五步教學法。爲課堂創設出輕鬆、愉悅、自由、平等的教學氛圍,更輕鬆的完成教學任務,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快樂中體驗和探索,很好的促進了學生充分、全面、自由的發展。

情景、實物的導入,溫馨情景的創設讓孩子們的思維積極、緊湊,放收自如,課堂效率非常高;引導和觀察主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根據教學內容我在課堂教學中恰當的運用了多媒體,製作步驟圖文介紹、師視頻演示,大量的素材都給學生帶來直觀的視覺衝擊與深刻的印象。啓發點撥時我採用的是小組競賽合作探究法,如:出示花瓣的幾種造型,讓學生對比紙花成品,推測哪種花瓣可以做出哪種花形,這樣能

吸引所有孩子的參與,讓他們更加積極的投入到體驗與發現中;歸納拓展是一堂課的精髓所在,它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到美來源於生活,生活創造美的深刻內涵,並把這種美化作對父母的感恩,感恩之心和美術素養在欣賞製作中不斷加深。

三、說學法: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在本課中,學生從好奇感知——樂中體驗——觀察探究——大膽創新,都是通過自我的觀察、體驗、探索而完成最後作品的,這樣的過程是孩子一次快樂感受、探索、發現的過程,也是潛移默化培養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過程。

四、教學過程:(出示課件)

(1)情景導入:師通過創設生日禮物引導學生欣賞鮮花,從一枝到一束,從視覺、嗅覺、讚美幾個方面讓學生感受鮮花,再從鮮花不易長久保存這一特點啓發學生,從而很快引出本課課題,視頻演示、美麗的紙花成品能有效的促進學生投入的觀察和發現。孩子們在濃郁的好奇心趨勢下自主觀察製作的方法,本課的知識點學生很快便掌握了。

(2)接下來如何製作出不同樣式的花朵是本課的難點,爲了更好的讓學生掌握製作過程,我先讓學生看一下製作步驟,又看了一段視頻演示讓學生更清楚明瞭,接下來再看花型的變化及製作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等,學生更容易理解也加深了印象,更激起了學生思考的興趣,直觀的演示與孩子們積極

主動的參與很快解決了製作的難題。

(3)美來源於生活而融入生活,當學生還陶醉在美麗作品中意猶未盡之時,我適當滲透送花常識,讓學生了解常用花的花語,爲贈送做以鋪墊,激起送花慾望。

(4)看,這些是學生的作品,也許它還很稚嫩,也不夠精緻,但每一件作品都閃爍着孩子們智慧的光輝,讓我們不得不爲他們每一個奇妙的想法而折服。學生將會把自己的作品送給自己的父母,做爲母親節或父親節的禮物。在這裏,孩子們最可貴的品質得到充分的體現,給孩子一個舞臺,他會還你一份精彩。

五、教學反思:

在我們的美術術語中有一句用得最多的話: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實踐告訴我們,所給予孩子們的不是單純的一種方法或一種知識,而是要讓他們明白,他現在所接觸到的知識只是這個世界很小的一部分,只要通過仔細的觀察、耐心的發現、勇敢的探索你將有能力發掘出更大、更奇妙的五彩世界。

說課稿 篇14

《麻雀》,出自19世紀俄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穎的構思,精練、優美的語言文字,敘述了一隻老麻雀在龐大的獵狗面前,奮不顧身地保護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傷害的動人故事。文中通過對不同的角色的神態、動作的具體描寫,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僅刻畫出小麻雀的弱小,獵狗的兇暴,“我”的同情憐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機關頭,挺身而出,爲救幼兒奮不顧身的果敢形象。熱情地歌頌了“親子”、“母愛”這“一種強大的力量”。

《麻雀》是第八組課文的一篇講讀課,該組課文的訓練重點是:一要真實,二要具體。學習《麻雀》一課,是讓學生在熟練運用“讀課文,想畫面”的閱讀方法的基礎上,着重瞭解作者是怎樣具體地敘述和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的,進而認識到內容真實、具體是寫文章的基本要求,並激發出熱愛生活,懂得母愛的偉大和愛護弱小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同時擔負着培養學生根據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自己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自主學習及創新精神。根據教學大綱和學段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和課後練習,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教養方面:

1、12個生字及有關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老麻雀爲了保護小麻雀表現出的那種強大的力量,進一步學習、掌握具體記敘和表達真實思想感情的方法。

3、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育方面:

懂得母愛的偉大和熱愛幼小是一種高尚的品質。

發展方面:

1、掌握具體敘述和表達真實思想感情的方法,並在作文中能有意識地加以運用。

2、培養自己提出問題和自己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認真體會作者是怎樣通過具體描寫來表現老麻雀奮不顧身掩護小麻雀的那種爲“一種強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學難點:

體會第4、5自然段中描寫老麻雀神態、動作的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母愛的力量)

教學手段:

1、多媒體電腦,課文錄音帶,收音機,電視機

2、引疑、導析,讀、思、畫、議結合法

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材內容,運用多媒體電腦出示有關簡介作者的資料,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的圖片、動畫和課文片段,結合教學的需要,投影出示思考題、練習題及課文片段,引導學生進行邊讀邊畫邊思,並通過讓學生自問自答,互問互答,小組、集體議論,引疑、導析,讀、思、畫、議結合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大膽創新。

教學程序:

第一教時,在簡介作者後,放手讓學生按“預習”的提示和課後思考題2的要求,讀課文,想畫面,並通過議論,瞭解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瞭解課文的角色及每個角色的特點,瞭解課文的段落及事情發展的順序(起因、經過、結果)。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會生字、新詞。然後以課後練習題3的填空題爲重點,讓學生讀、思、畫、議,體會課文是怎樣把小麻雀的弱小寫具體的,進而引導學生熟讀、背誦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以突出教學的重點,分散和突破教學的難點。

第二教時,以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怎樣把老麻雀與獵狗搏鬥的經過寫具體,真實地表達“親子”、“母愛”是無與倫比的思想感情。教學時,先小結第一段並過度:一隻剛出生不久的小麻雀,被烈風吹到地上,一隻獵狗慢慢地走近,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小麻雀正面臨着生命的危險,突然發生了什麼事呢?老麻雀怎樣出現的,怎樣跟龐大的獵狗搏鬥的呢?以此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接着,讓學生聽課文第二段的錄音,思考上面的問題;再讓

學生自由朗讀,按習題2(投影出示:找出課文中描寫老麻雀神態、動作的句子,提出問題和大家一起討論。)的要求和例子,邊讀,邊畫,邊思,並反覆讀有關的句子,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廣泛收集,發現材料,再通過彙報有關句子,集體議論,解決習題2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掌發現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然後分四人小組進行讀,思,議,交流自己的發現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全體學生直接參與,並進行互相比較,加以綜合。然後進行彙報:通過自問自答、互問互答的方式進行彙報交流,相互啓發,深入探究老麻雀保護幼兒的急切心情和敢於與敵人作殊死搏鬥的無畏氣概,進而領悟“親子”、“母愛”力量的強大,爲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非形式化的主動發現,探究創新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能力。同時,經過反覆的讀、思、畫、議,學生對課文的每個角色,特別是對老麻雀這個主要角色的神態、動作及果敢的形象和“親子”、“母愛”產生的巨大力量,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真正領會到寫文章怎樣做到真實、具體,與此同時,學生根據板書的重點詞語,記憶和背誦課文的重點段,就不會感到困難。再學習課文第三段和總結課文,談體會也就水到渠成。

通過板書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層次順序。

2、體現作者是怎樣具體地記敘和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3、幫助學生記憶課文的重點段,以突破背誦的難點。

說課稿 篇15

這次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第六冊的第9課《寓言兩則》之一《亡羊補牢》。我準備從教材,教法和學法,教學設計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亡羊補牢》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第六冊《寓言二則》中的一則。這個寓言故事內容淺顯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選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結合本組課文的訓練意圖和我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注意多音字“圈”的讀音。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亡羊補牢”,以及這個成語的意思。

3、理解《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故事的內容,體會寓言所蘊含的道理,懂得做錯了事要及時糾正。

根據教學目標和本課的內容、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重難點爲: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並能聯繫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二、教法和學法

1、選擇教法,明確思路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標的重要的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目標,體現新課標的三維目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動的語文課堂。教學本課,我採用了情景教學法和點撥法。

2、學法指導,形成能力

自讀自悟,讀悟結合,以讀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點詞語,品讀賞析,積累和豐富語言,運用語言。

三、說教學設計:

一、題目切入,引發期待:

(設計理念:以題目切入,緊扣題眼“亡”“牢”,既激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又使學生意識到相同的字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表達的意思會發生變化。)

二、學習字詞,瞭解大意。

1.提出要求,學生自讀課文,

2.出示生字詞:認讀,集體糾正。重點指導:多音字:圈

(設計理念:字詞疏通爲課文的理解掃清了障礙。)

三、深入學習,理解寓意.

1.朗讀課文,掌握故事主要內容。

2.指導重點句式,把握人物形象。

(1)養羊人和街坊的對話。(反問句改爲陳述句)

出示句子: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呢?

(2)第二次丟羊後養羊人的想法。(轉換句式)

出示投影:他很後悔,不該不接受街坊的勸告。

(設計意圖:通過對重點句式的指導,使學生明白了反問句、雙重否定句這些特殊句式在表達中的獨特作用;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加深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把握,爲揭示故事寓意做好了鋪墊。)

四、創設交流情景,揭示故事寓意。

(設計意圖:在特意創設的情境裏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容易進入角色。在“修”與“不修”的後果對比中,寓意的揭示自然是水到渠成。試用“亡羊補牢”的道理處理問題,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亡羊補牢的重要性,深化了寓意,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五、說板書設計

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這次板書。

1.顯故事的“寓言”體裁;

2.體現故事“寓言”特點;

3.精煉故事內容

4.美化板書形式。

在整個板書內容的設計中,我充分遵循生成的規律,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由感知到感悟,循序漸進,逐層深入,力求通過板書促進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情感的融合,讓教學涌動着情感的靈性,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心靈交融的過程中不斷生成、內化,努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生成。

六、說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