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說課稿《中和反應》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學說課稿《中和反應》,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化學說課稿《中和反應》

初中化學說課稿《中和反應》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酸和鹼的反應,第一部分內容:中和反應。是在學生學習常見的酸和鹼的一些性子後,又把酸和鹼的反響單獨列爲一節,這就闡明白:一是評釋中和反響的重要性,二是由酸鹼中和反響的產品引出鹽,切合由淺到深的瞭解紀律。課本通過學生的運動與探究引入中和反響,爾後又通過交換與討論的方法瞭解中和反響在一樣尋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親暱了化學講義知識與天然生活的接洽,同時又富厚了學生的將來生活。

2、教學目標:依據新課程理念,結合教材特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酸和鹼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②瞭解酸鹼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①會用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

②會用分析,歸納的方法對有關信息加工處理。

③會用觀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理論聯繫實際,關注社會實際問題的意識。

②進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酸鹼之間的中和反應

難點是:中和反應的探究過程

二、說學情:

我校的學生大多數是十四、五歲的孩子,對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學習過程中,厭倦教師的單獨說教灌輸,希望教師在教學中,創設便於他們自主學習的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才華的機會,因此,喜歡教師通過引導探究法傳授知識。

三、說教法:

一位教育家說過:“科學知識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去掌握它們;一個好的老師是教人發現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引導者。爲此,結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學生的年齡特徵及本校的學生情況,我這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究法,其模式爲:創設情境——自主探究——歸納總結——聯繫生活。同時配合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視野,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這樣,不但使學生始終處幹主動的學習狀態中,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了“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原則。

四、說學法:

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爲了實現教學目標,依據本課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從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實驗探究法。從探究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3、自主學習法。使學生由“學會”變爲“會學”,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同學們想看魔術嗎(激起學生的興趣),接着教師播放課件:

①向盛有無色溶液的燒杯中,滴入幾滴無色的溶液,燒杯溶液變紅。

②再向變紅溶液燒杯中滴入無色溶液,邊滴邊用玻璃棒攪拌,當燒杯溶液剛好變成無色時停止。

驚奇的顏色變化,會引起學生髮出疑問;有了這“奇”“疑”的問題情境,我就自然地提出了:你們想知道這個奧妙嗎?要想揭開這個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第三節酸和鹼反應——中和反應。

2、引導實驗,自主探究

前面同學們已學過酸、鹼各自具有一些化學性質,那酸與鹼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嗎?要正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應用事實說話,請同學們進行活動與探究(P193)。接着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3、歸納總結

①氫氧化鈉是鹼,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顯示紅色,隨着鹽酸的加入紅色逐漸消失變成無色,所以此時的溶液不是鹼性溶液,說明有新的物質生成,進一步說明了酸和鹼發生了化學反應。(藉助FLASH動畫展示氫氧化鈉與鹽酸的反應過程),其他的酸和鹼也能發生類似的反應:

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②課件展示酸與鹼的反應方程式,請同學們總結反應的特點,反應都生成了水和另外一種化合物(鹽),這類化學反應叫中和反應。

4、聯繫生活:

理解了中和反應的概念,下面我們看幾則資料。

課件展示:(讓學生真正理解在人類的現實生活和未來生活中處處離不開化學)

①改變土壤的酸鹼性

根據土壤情況,可以利用中和反應,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鹼性物質,以調節土壤的酸鹼性,利於植物生長。例如近年來由於空氣污染造成酸雨,導致一些地方的土壤變成酸性,不利於作物的生長,於是人們將適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②處理工廠的廢水

工廠生產過程中的污水,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處理。例如:硫酸廠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雜質,可以用熟石灰進行中和處理。

③用於醫藥

人的胃液裏含有適量鹽酸,可以幫助消化,但是如果飲食過量時,胃會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這情況下,可以遵醫囑服用某些含有鹼性物質的藥物,以中和過多的胃酸。

教師引導:這些資料說明了什麼?(中和反應用途很廣)

5、交流與討論(P194)

6、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和反響,簡樸認識了中和反響的原理,會寫一些中和反響的化學方程式,並認識了中和反響在生活和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7、課外作業:查資料,生活、生產中哪方面用了中和反響。

初中化學說課稿《中和反應》2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酸鹼中和反應》。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課堂評價、課程資源開發、設計願景八個方面簡要談談我對本課題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中和反應是酸和鹼的重要性質,是貫穿酸、鹼、鹽知識體系的一個重要紐帶,既建立了酸和鹼之間的聯繫,又爲鹽與複分解反應奠定了基礎。同時還爲高中學習中和滴定做準備,尤其重要的是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有着廣泛應用。因此,在課程標準中,中和反應體現在兩個一級主題裏,既是《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酸和鹼的主要性質,又是《物質的化學變化》中複分解反應的典型反應。

中和反應在實際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所以,教材沒有簡單的將它作爲酸或鹼的性質來介紹,而是綜合起來專門編成一個課題來說明。

本節課安排在常見的酸和鹼之後,學生們在有了酸、鹼性質的基礎之上再來學習本節課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時爲下一章鹽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這種安排有助於學生對新舊知識的重新構建。

二、說學情【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課題一“常見的酸和鹼”的學習,知道了酸和鹼能夠使酸鹼指示劑變色,認識了酸鹼的一些化學性質;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問題探究能力,對於小組合作學習也有了一些經驗,爲本節課的探究奠定了基礎。

在此之前學生接觸的化學變化一般都伴隨有明顯的現象,他們習慣於根據現象判斷反應的發生,許多酸鹼溶液混合後沒有明顯的現象發生,因此學生對中和反應能否發生會抱有疑惑,這是本節課需要解決的難點,也正是探究活動的切入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初中化學新課程標準》,同時依據本班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初步領會中和反應、鹽的概念。

2、瞭解中和反應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的實驗探究,初步學會利用指示劑判斷中和反應是否發生的方法。

2、通過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3、通過中和反應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化學與社會的密切關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的重、難點

1、教學重點:中和反應的定義、實質及其應用。

2、教學難點:中和反應的探究過程和原理的理解。

難點的依據:中和反應的探究過程和原理的理解較抽象;學生需要藉助示意圖顯示微觀過程。

三、說模式

(一)設計理念:堅持“學生髮展爲本”的核心理念,重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以“雙主共學”課堂文化導引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構建師生課堂學習共同體。體現“六環節互動式”教學與化學教學的融合。本節課注重從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讓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認識中和反應,讓學生主動體驗探究中和反應,讓學生了解中和反應在生活中的應用,爲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評價方式。

(二)教學模式:“六環節互動式”教學模式

自主學習,預習新知皮蛋蘸食醋去除澀味,引入酸鹼中和反應。

預習檢測,問題生成演示無現象反應,生成是否發生中和反應問題。

合作學習,交流展示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指示劑“多中選優”,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

精講點撥,梳理歸納概念鞏固重在加深對中和反應的'理解,引導學生認識中和反應實質。

達標測評,反饋矯正實際應用題重在訓練對中和反應的應用。

反思總結,拓展延伸學生總結本節收穫,教師佈置有層次性的學生課後的學習任務。

(三)教學原則:以實驗爲基礎、理論爲線索,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關注生活化學,促進學生髮展。

(四)教學策略:本節課採用情景教學、學生自學,實驗探究,教師展臺演示,分組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通過生活中皮蛋蘸食醋去除澀味來創設情境,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

2、實驗探究法。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實驗求證,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的遷移和探究法設計實驗證明酸鹼發生中和反應。

3、演示法。採用傳統演示與多媒體演示進行有效結合,採用歸納探究和微觀離子反應模型展示指導學生總結出其反應實質。

(五)學習方法

本節學生主要以動手實驗,觀察演示實驗、進行討論,交流分析等完成探究式學習。

主要採用的學習方法有:

1、自主學習方法。中和反應的實際應用主要採取學生自學。

2、實驗探究學習法。既讓學生設計實驗又讓學生動手檢驗自己的設計方案,有助於提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實踐的能力。

3、合作學習法。我認爲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同時有利於學生在集體中有效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

四、說設計

爲了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掌握教材的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

下面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預習新知。(課前完成學案)

情境導入:請學生品嚐有澀味的皮蛋,談談生活中有什麼方法去除澀味,學生通過已有經驗感受到酸和鹼會發生反應,引入酸鹼中和反應。知識回顧:複習相關知識,爲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預習檢測,問題生成(2分鐘)

學生實驗:取一支試管,加入適量氫氧化鈉溶液。向試管中滴加稀鹽酸。

啓發學生思考:實驗中無現象說明什麼問題呢?酸與鹼是否發生了反應?如果發生反應會有什麼特點?下面我們一起探討酸與鹼之間會發生什麼反應。生成本節課最核心的問題,激起學生對本課題的探究興趣。

〈三〉合作學習,交流展示。感悟新知識過程:合作探究中和反應(17分鐘)

1、學生感受沒有現象的反應,探究借用指示劑。(2分鐘)

分析問題:實驗中沒有明顯的變化,是否就能下結論說:酸和鹼之間不發生反應呢?當然不能,我們前面學過的一些反應也沒有明顯的實驗現象,比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以及剛學過的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顯然這個實驗方案不能判斷酸和鹼能否發生反應,還需要從剛剛學過的酸和鹼的性質中找到可以借用的指示劑。引導學生判斷化學變化是否發生,不能只根據沒有明顯的現象就輕易下結論說反應不進行,同時也教育學生看問題不能只停留於表面。

2、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指示劑“多中選優”。(10分鐘)

讓學生根據實驗臺上所提供的試劑,自主設計選用合適的指示劑來證明NaOH與鹽酸發生了化學反應,並用手感覺反應前後溫度變化。學生的設計方案可能有: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通過自主探究,學生髮現:方案二中溶液變紅色時,NaOH已經過量,溶液呈鹼性。方案三和方案四中用石蕊溶液作指示劑,很難觀察到最終的紫色。因此上述四種方案中第一種方案是最佳方案。

設計意圖:“滴定順序”設計“反向對比”,指示劑“多中選優”,學生從較不完善的實驗設計到完善的實驗設計,通過推敲,讓學生體會到探究是一個趨近完美的過程。

3、深入探究中和反應生成物,掌握中和反應和鹽的概念(5分鐘)

探究反應生成物:學生進行方案1的操作後,教師取適量反應後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放在石棉網上微熱,使液體蒸發,觀察玻璃片上的現象。現象:玻璃片上出現白色粉末。

學生觀察討論,回答:是NaCl。(若蒸發前溶液的顏色爲紅色時,則在玻璃片是上的是NaOH,現蒸發前溶液的顏色爲無色,則NaCl。)

教師分析並【板書】HCl﹢NaOH=NaCl﹢H2O

具體分析:NaCl的組成,推測NaCl在溶液中的粒子,得出鹽的概念:像NaCl這樣由由金屬粒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化合物稱爲鹽。引出中和反應的概念:酸與鹼反應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中和反應。

【及時練習】以下的反應均生成鹽和水,它們是不是中和反應呢?

設計意圖:知識由淺入深,有助於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能從構成、組成的角度給鹽下定義。培養學生靈活應用能力、觀察與歸納分析的能力。

〈四〉精講點撥,梳理歸納

播放酸鹼中和反應的微觀過程示意圖,使學生直觀地感受中和反應的實質。(8分鐘)

鹽酸、NaOH溶液中的微粒:HCl=H++Cl-,NaOH=Na++OH-

鹽酸與NaOH溶液混合:鹽酸中的H+與NaOH溶液中的OH-結合生成了H2O分子。鹽酸中的Cl-與NaOH溶液中的Na+在反應前後不變。得出中和反應實質:H++OH-=H2O。使學生對中和反應爲什麼很容易發生有了深刻的理解。

〈五〉達標測評,反饋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