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則不達》說課稿

一、說教材:

《欲速則不達》說課稿

《欲速則不達》一課是北師大出版社四年級下冊第十一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內容是“快”與“慢”。“快”與“慢”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快”是相對於“慢”而言,“慢”是相對於“快”而言,主觀感覺起很大作用。在《挑山工》中寫登泰山的人,一路賞景散心,不覺時間匆匆流過;《欲速則不達》中急於往回趕的齊景公儘管有好車良馬,還是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來不及。本單元的課文不僅僅向孩子們說明了要正確認識快與慢,還爲孩子們提供瞭解決“快”與“慢”的矛盾的一些方法,應從主觀上努力,一是要樹立時間意識,有明確的目標,如本單元的課文《和時間賽跑》;二是想方設法提高效率,如果說《效率專家爸爸》是從正面來說明這個問題,那麼本篇課文《欲速則不達》則是從反面來揭示不重視方式方法所造成的結果;三是堅持不懈的精神,如課文《挑山工》中所提到的挑山工。珍惜時間,合理支配時間,就是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價值。

二、 說學生:

本班學生通過四年的語文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素養和語文科的學習能力,如:孩子們已經養成了課前預習新課文的習慣,大多數孩子能夠通過預習,藉助各種教輔資料,自己認識生字新詞,從而通讀課文,瞭解文章大意;並具備了初步理解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通過本單元對《挑山工》的學習,孩子們初步建立了珍惜時間,堅持不懈的意識,卻不一定完全明白如果一味強調時間上的快,也會與成功失之交臂。

三、說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七個生字及其組成的新詞。

(2)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3)瞭解課文內容,明確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欲速則不達

2、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反覆讀,熟悉古文和譯文,對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 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藏的深刻含義

(3) 課後延伸閱讀,提高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幫助學生悟出道理,在生活中避免犯類似的錯誤

[教學重難點]

1、 通過自悟、討論、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蘊藏的深刻含義:欲速則不達

2、熟讀古文和譯文,對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課時安排]1課時

四、說過程與方法:

1、課前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讀懂課文中所講的故事。

課上首先檢查學生預習情況:通過誦讀課文,師生合作正音、正確書寫、弄清詞意,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把握情況;

2、導入:

前邊我們學習了課文《和時間賽跑》,知道時間對我們每個人的寶貴,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提高效率,不要讓時間老人從我們身邊偷偷滑走後,我們卻還一事無成。這一單元我們的主題是快與慢,那麼我想請大家思考:到底是快好還是慢好?從而引出課題並板書。

生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和學過的兩篇課文,孩子們都有對“快”與“慢”的認識和理解,老師並不加以評論,很自然的引出了課題,讓孩子們通過讀課文,從中去尋找答案。

3、初讀課文,首先讓學生對文中所記述的人和事有具體的把握——寫了哪些人?哪個人是主要人物?記了一件什麼事情?——這是學生閱讀這樣的文章必須完成的任務,其次通過請學生複述課文,檢查學生對課文大意的掌握情況,如果說讓學生對文中所記述的人和事有具體的把握是讀懂文章的基礎,那麼請學生複述課文則是對初讀的檢驗和提升。

4、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深一步的哲理理解,這是本課要引導學生理解的重點和難點。而要理解欲速則不達這個成語的深層含義,就首先要讓學生能設身處地的瞭解景公當時的心情變化,所以在這個環節上,我是這樣做的,請學生自由讀,用橫線畫出文中表現景公兩次由於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讀一讀,悟一悟,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後再進行反饋:

(1) 第一次:

騶子駕車跑了大約幾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騶子駕得太慢,就奪過繮繩,親自趕起車來。(指名讀一讀,你讀懂了什麼?)

在這裏,我抓住了心急如焚這個詞語幫助孩子們理解景公當時的心情。我請學生說說自己找到的句子,並用小黑板出示,把心急如焚一詞用紅筆書寫。理解這個詞語的含義是體會景公心情的關鍵之點,我運用了3W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即:是什麼,爲什麼,怎麼樣。

首先,是什麼。我提問學生心急如焚是什麼意思?你從中讀懂了什麼?(心急如焚的意思是心裏非常着急,好像快要燒起來一樣。)

在理解了心急如焚的意思之後,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景公爲什麼心急如焚?讓孩子們通過聯繫上下文,知道景公心急如焚是因爲丞相晏嬰病重,危在旦夕,景公很愛惜人才,想趕回去見他最後一面。

最後,怎麼樣。我想學生提問:在課文中找出景公有多急?你覺得景公這樣做聰明嗎?從而讓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景公性子太急,他親自趕車是很不聰明的,因爲韓樞是騶子,騶子就是騎馬趕車技術很好的侍從了,景公平時不駕車,他的技術肯定不如韓樞,所以,景公這樣做不聰明

在此基礎上,爲了訓練孩子們的發散性思維,也爲了讓孩子們更加全面的認識景公,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齊景公的行爲你有什麼新的理解?(無論後人覺得齊景公如何愚笨,但他的'愛才之心是不能否定的,他愛臣如子,很惜才)

(2) 第二次表現景公兩次由於焦急而做法不妥的句子,我同樣讓孩子說一說,用課件展示出來:

他駕車馭馬行了幾百步,又嫌馬不努力向前,索性棄車,自己徒步跑開了。

在這裏,我着重抓住了三個看似平常的詞語:“不努力、索性、徒步”。首先我讓學生思考,真的是馬不夠努力嗎?讓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明白不是這樣,因爲書上第三自然段說,景公用的是良車好馬。不是馬不努力,而是景公心裏太急,趕車的技術又不夠好。

其次,我請孩子弄明白索性是什麼意思,景公這樣聰明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能很快找出答案:索性的意思是乾脆,急性子的景公沒有經過思考,更沒有去找爲什麼馬跑不快的原因,而是乾脆棄車步行,他這樣做的辦法也很不聰明。

最後,請孩子告訴大家徒步的含義,並發表自己對景公這樣能夠做的看法:徒步的意思是沒有用工具,就靠腳走。有的孩子說,“這怎麼可能比車快呢?我們都能想明白的事兒,景公都不明白。”

(3)解題: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孩子們想一想:景公能很快趕回都城嗎?爲什麼?不能,因爲路途遠,徒步太慢。景公是由於太着急回城看自己的臣子了吧,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欲速則不達,讓學生回到課題,理解題目的涵義後提問:孩子們,現在,你們覺得快好還是慢好呢?(要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

4、對照學習課文下面的文言文,這一個知識點我是通過反覆誦讀來體現的,首先請孩子們對照課文,小組合作自由讀文言文,再由老師讀文言文,老師讀一句文言文,學生到課文裏找出對應的白話文讀出來,最後老師退居二線,請男女照着剛纔的模式,合作讀文,加深孩子對文言文的理解。可以在此提示孩子們注意發現文言文和白話文的不同之處,文言文簡潔,而白話文更通俗易懂,通常白話文用兩個字表達文言文中一個字的意思。

5、讓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自己身邊“欲速則不達”的例子,想想如果自己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