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案圓柱的認識說課稿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一)

數學教案圓柱的認識說課稿

一、教材簡析

《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經初步感性認識了圓柱,能夠辨認圓柱物體。在學習了圓等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基礎上,本課進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幾何形體——圓柱。

高年級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的瞭解,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讓學生經歷探索圓柱基本特徵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過學生自主研究,使學生掌握研究立體幾何的一般方法,豐富其學習數學的積極體驗。

三、教學思路

"做數學"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我想讓學生在直觀認識圓柱的基礎上,通過做一個圓柱來深刻認識圓柱的特徵,自主獲得數學知識。

基於以上思考,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複習舊知,滲透學習方法自主探究;認識圓柱特徵;設置障礙,研究圓柱側面積;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滲透學習方法

1、計算圓的周長

(課件)

2、出示長方體、正方體,說一說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

生: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

3、出示圓柱體。

生活中還有哪些圓柱?

4、引入課題:今天我們一起認識圓柱。(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認識圓柱特徵

1.學生獨立觀察、操作:看一看,摸一摸,圓柱體有哪些特徵?

2、全班交流

生1:圓柱有三部分組成,兩個圓和一個周圍的面。

生2:兩個圓的面積相等。

生3:圓柱有無數條高。

稱,交流。

3、看書自學名

圓柱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

周圍的這個面叫做側面。

圓柱兩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圓柱的高。

三、設置障礙,研究圓柱側面積

1、師:通過剛纔的研究,我們知道:圓柱是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圓和一個側面組成的,是不是任意兩個完全相同的圓和一個側面就一定能組成圓柱呢?

2、圓柱的底面和側面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我們把圓柱的側面剪開,它的側面展開後市一個什麼形狀?

3、四人小組,結合手中的學具進行研究討論:這個長方形與圓柱體有哪些關係?

生:這個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體的底面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長方形面積等於圓柱的側面積。

4、你能推導出圓柱體側面積計算方法嗎?獨立填空:

把圓柱的側面剪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等於(),寬等於()。因爲長方形面積等於圓柱的側面積,長方形的面積等於(),所以圓柱的側面積等於()。

5、把側面這一曲面轉變成了平面。板書:化曲爲直

在以前的學習中,還有哪些知識也用到了這一方法?

生1:學習圓的周長時我們也是用到了這一思想。

生2: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也是用到了這一思想,把原轉化成了近似的長方形。

四、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1求手中圓柱的側面積。

2、書上3、2、1題。

3、以一張長方形紙爲側面,做一個圓柱。求側面積。

4、側面展開是個正方形,求側面積。你發現了什麼?

五、實踐作業:

利用今天的知識製作一個圓柱學具。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P10—12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徵,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讓學生經歷探索圓柱基本特徵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過學生自主研究,使學生掌握研究立體幾何的一般方法,豐富其學習數學的積極體驗。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徵

【教學難點】

圓柱的側面與它的展開圖之間的關係

【教具、學具準備】

圓柱體、硬紙、剪刀、膠帶、圓規、直尺、課件 、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滲透學習方法。

師:(出示長方體的模型),我們在認識長方體時主要認識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長方體的組成,就是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

師:正向大家所說,我們在認識一種幾何圖形時,通常研究它的兩個方面:即它的組成和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用這種方式研究一種新的立體圖形。

【評析】用長正方體的學習方法來研究圓柱體,體現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圖片引入,探索圓柱的特徵。

1.課件引出研究問題。

師:屏幕上的這些物體都是什麼形狀的?(課件出示:比薩斜塔、客家圍屋、立柱、蠟燭、水杯等)

(課件抽出圓柱的幾何模型)今天我們一起研究圓柱的認識。(板書課題)

2.結合實物,初步探索圓柱的組成。

師:研究圓柱,我們先要研究圓柱的組成,每個人都有一個圓柱形的物體,請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幾部分組成的?(學生獨立觀察、操作)

生1:圓柱有三部分組成,兩個圓和一個周圍的面。

生2:兩個圓的面積相等,

生3:圓柱有無數條高。

師:你能給大家指一指圓柱的高在哪裏嗎?(學生指)

教師劃一條側面上的斜線,這是圓柱的高嗎?爲什麼?兩個底面圓心的連線是高嗎?高有多少條?

師:大家的觀察很仔細,確實圓柱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兩個圓和一個曲面,並且兩個圓的面積相等,在圓柱中,兩個圓叫圓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圓柱有無數條高。(板書)

3.設置問題障礙,深化特徵的研究。

師:通過剛纔的研究,我們知道:圓柱是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圓和一個側面組成的,是不是任意兩個完全相等的圓和一個側面就一定能組成圓柱呢?(不是)我這裏有兩個大小完全相同的圓和一個側面,他們能不能組成一個圓柱呢?(不能)

圓柱的底面和側面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請大家以小組爲單位,結合手中的學具進行研究。

彙報1:

生1:圓的大小和側面的粗細一樣。

師:大家的感覺沒錯。可是老師總感覺底面圓和側面之間的關還不夠具體,誰有辦法能讓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們之間的關係?再次進行小組合作。

彙報2:

組1:我們可以把圓柱的側面剪開,把它展開後就變成了一個長方形。這樣它們就都成了平面圖形,就容易進行比較了。

師:這個小組的同學把側面剪開變成了長方形,是沿哪裏剪的?(圓柱的高)這樣就把側面這一曲面轉變成了平面。板書:化曲爲直

在以前的學習中,還有哪些知識也用到了這一方法?

生2:學習圓的周長時我們也是用到了這一思想。

生3: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也是用到了這一思想,把原轉化成了近似的長方形。

師:大家的想法很有創造力,那展開後的長方形和底面圓之間有什麼關係?

組2:現在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

師:大家把剪開的圓柱體再圍起來,驗證一下這位同學的結果。(學生操作)

還有其他發現嗎?

生4: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高。

師:現在誰能完整地說一說展開後的長方形和圓柱的關係?

生5: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高。

板書:

師:請同位兩個用本子作學具互相說一說。

4.課件演示,建構圓柱的特徵。

【評析】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的思維層層推進,使學生的操作經驗內化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豐富了對圓柱特徵的理解。在比較圓柱的側面和底面圓的關係時,教師適時地啓發學生聯想圓的周長和麪積的公式推導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潛移默化中教會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運用特徵,解決問題。

師:剛纔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發現了圓柱的基本特徵。現在每個小組都有一張長方形紙(長62.8釐米、寬31.4釐米),你能利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做一個以這張長方形紙爲側面的圓柱嗎?請大家先討論應該怎樣去做,有了想法後動手操作。(小組合作)

(交流彙報)

組1:我們組是利用長62.8釐米求出了底面圓的周長也是62.8釐米,62.8÷3.14÷2=10釐米,所以底面圓的半徑是10釐米。用圓規畫出了兩個圓。粘起來就做成了一個圓柱。

組2:我們是把31.4釐米作爲圓柱的底面周長,求出底面半徑是5釐米,用圓規畫出了兩個圓做成了圓柱。

師:請大家把做成的圓柱舉起來互相欣賞一下。雖然兩個小組做成的圓柱形狀不同,但他們都用到了今天所學的圓柱的基本特徵:圓柱由兩個完全相等的圓和一個側面圍成的,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高。大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老師真爲你們感到高興。

【評析】圓柱體的製作,引導學生能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既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鞏固練習,夯實基礎。

1.下面的圖形哪些是圓柱?請標註來。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麼圖形,寫到括號中

圓柱的認識說課稿(三)

一、教材分析

1、圓柱的認識是西師大版教材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幾何立體圖形,這部分內容包括圓柱的特徵,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教學這部分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爲進一步學習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和解決實際問題打好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使學生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掌握圓柱的特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想象、操作、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創新的能力;同時滲透轉化的思想。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運用課件提供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直觀感受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初步滲透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辯證觀點。並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掌握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的特點。

二、教法、學法

由於六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能夠根據具體情況,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相互探討,本課我採用了適時點撥、引導啓發、歸納總結、課件演示法、小組討論式教學法等相關的教法。教師只是以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身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在互動的過程中充分地激起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法來獲取新知識。並利用多媒體課件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

三、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打開多媒體課件,出示正方體和長方體使學生重新認識幾何體爲以下認識圓柱體做好鋪墊。

2、出示教學主題圖,讓學生從主題圖中找出圓柱和圓錐,導入新課。

3、出示圓柱體實物,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

通過以上教學,讓學生初步接觸圓柱,從生活實際感知圓柱,感受數學同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很巧妙自然的引入了課題,爲學習新課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瞭解圓柱

1、學生自主學習,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及特徵。

教師引導:拿出自己準備的實物,結合教材,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圓柱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都有什麼特徵?

2、生彙報,師訂正。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出圓柱各部分的特徵,師課件演示加以驗證。

針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我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提供教學材料,這樣能迅速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爲探求新知作好心理上的準備,並運用課件驗證了自己的.想法。對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進行了演示,讓學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徵,一目瞭然,更加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

(三)合作交流,深化感知

1.小組合作探究,()動手動腦。

(1)學生分組動手操作:把圓柱模型底面剪下,觀察形狀後再比較。

(2)圓柱兩個底面的大小怎樣?你有什麼方法證明?

(3)學生操作後彙報,教師通過課件驗證和補充。

該環節是精心設計的,力求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體現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主人意識。同時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展示了圓柱側面剪法的演變過程,淺顯易懂,讓學生很容易就瞭解了圓柱側面的特徵。

(4)用直尺量一量圓柱體的高發現了什麼?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感受圓柱體的高都相等。

(5)課件出示圓柱體的畫法

2、通過觀察幾何體練習加深學生對圓柱體特徵的認識,對新知加以昇華。

3、同伴互助,尋求發現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得到展開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2)教師課件演示展開圖加以驗證,輕鬆的突破本課的難點。因爲長方形的面積=長乘寬,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乘以高。

讓學生在合作中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通過形象的課件演示,輕鬆的分散了本課的難點,突出了本課的重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鞏固拓展,延伸應用

課件首先出示:

1、讀出下面各圓柱體的有關數據,進一步瞭解圓柱體的底面直徑和高。

2、判斷

3、出示課後作業對本節所學新知進行適當拓展。練習的設計,既有對剛剛學過的圓柱認識的運用,也有圍繞易混易錯之處,讓學生用手勢判斷,使學生在寬鬆的氛圍裏,勇於發言、敢於辯論。訓練說理能力的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訓練。

(五)自主小結,提升理念

我們初步認識了圓柱,誰能告訴老師,對於圓柱你都知道了什麼?

這既是課堂小結,也是對學生的人文培養重要體現。讓學生在自主發揮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多媒體的應用

多媒體作爲一種教育手段,越來越多的被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不但能創設一定的情境,而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加的凸顯教學效果。上課伊始,我對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進行了課件演示,讓學生清晰的感知各部分的名稱和特徵。讓學生在開課的時候,就對本課產生一種興趣。課中展示了圓柱側面剪法的演變過程,淺顯易懂,讓學生很容易就瞭解了圓柱側面的特徵,輕鬆的突破了難點,同時,在此基礎上展示圓柱側面展開後與展開前的關係,讓學生一目瞭然,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六、評價和反思

課程標準中指出: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更要關注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本課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爲基礎,讓學生通過想象、描述、合作交流,從實物觀察、到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來認識圓柱,並運用多媒體課件,及時有效的分散了難點,突破了重點,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紮實的掌握了所學的知識,突出"做數學"這個數學理念。也使學生在合作中國共產黨同進步,體驗成功。